黃河在衛南。自西域流入中國,經積石山,又東北入河州界。《后漢志》注:大河經大小二榆谷北,有逢留之名。和帝永元中,護羌校尉貫友攻破迷唐于大小榆谷。遂夾逢留大河筑城塢,作大航,造河橋,欲度兵擊迷唐。既而迷唐衰滅。曹鳳為金城西部都尉,屯龍耆,增廣屯田,列屯夾河,合三十四部。會永初羌亂,功垂成而罷。
湟水在衛北。《漢志》:臨羌西北塞外有西王母石室、仙海鹽池,則湟水所出。《括地志》:湟水,一名樂都水,來自牛心堆,經四望山陽,東至允吾入河。湟水左右,地皆肥美。漢武開河西四郡,隔絕羌與匈奴相通之路,斥逐諸羌,不使居湟中地,是也。其后元康四年,先零豪言:愿時渡湟水北,逐民所不田處畜牧。是后遂抵冒渡湟水,欲結匈奴、絕漢道。趙充國擊平之。《元圖經》:湟水出祁連山下,東流千余里,合浩河。又東入蘭州西境,合洮水,入黃河。《一統志》:湟水今不經見,衛城北北山之陰有蘇木連河,疑即湟水云。賜支河在衛西南塞外。應劭曰:在河關之西,東去河關千余里,即《禹貢》所云析支也。亦曰析支河。羌人居此,謂之河曲羌。后漢永元五年,護羌校尉貫友造河橋于逢留大河,欲渡河擊迷唐。迷唐率部落遠徙,依賜支河曲。既而迷唐內附。十三年,復叛還賜支河曲,犯金城塞,敗于允川,遂遠逾賜支河首。永建五年,護羌校尉韓皓展湟中屯田,置兩河間以逼群羌。羌懼而圖變,乃移還湟中。兩河間,胡氏曰:逢留大河及賜支河間也。
西寧河在衛城北百步。源出熱水山,北流五里,經伯顏川,又合那孩川,流五百里,入黃河。又邈水,在衛南。源出西境宿軍谷,東流五百里,入于黃河。
浩川在衛西北。一名閣門水。浩,讀曰閣門也。《水經注》:浩河出西塞外,經西平之鮮谷塞。又東徑養女北山,東南流,經浩故城南,又東注于湟水。《漢志》注:浩水出塞外,東至允吾入湟水。是也。隋大業五年,伐吐谷渾,至浩川,以橋未成,斬都水使者黃亙等。數日橋成,乃行。唐咸亨二年,吐谷渾為吐蕃所敗。詔徙之于浩水南。尋復徙靈州,其故地悉入于吐蕃。朱思本云:浩水出刪丹州南刪丹山下,東南流七百余里,合湟水而注于黃河。
宗哥川在衛西南九十里。源出塞外,經故龍支城東,又東北入于湟河。宋元二年,趙元昊攻吐蕃廝宗哥城及帶星嶺諸城,渡宗哥河,部兵溺死者甚眾。崇寧三年,王厚復湟鄯,進軍宗哥川。羌置陣臨宗水,倚北山。厚麾游騎登山,攻其北,而親帥強弩迎射。羌走,分軍逾水擊之,遂降其城,進下青唐,入廓州,是也。《宋志》:宗水來自青海,下流入湟水。水南有宗谷口,訛曰宗哥,吐蕃因以名其城。
大非川在衛西。《唐十道圖》大非川在青海南,烏海、星宿海、柏海并在其西,互相灌注。唐貞觀八年,李靖敗吐谷渾于大非川。后為吐蕃所據。咸亨初,薛仁貴討之,至大非川,將趣烏海。以烏海險遠,議留輜重于大非嶺,上為兩柵以守之。別將郭待封不從。仁貴前行,破吐蕃于河口,進屯烏海,以俟待封。待封將輜重徐進,為吐蕃所敗。仁貴還屯大非川,吐蕃就擊之,死傷略盡。又開元十四年,王君追擊吐蕃于大非川,因進至青海西,乘冰而渡,破之。《唐志》:川在積石軍西。胡氏曰:河口,積石河口也。自唐鄯州鄯城縣西行三百余里,即大非川矣。允川在衛西。《后漢志》注:允川去賜支河曲數十里,在大小榆谷之西。金城塞外地也。為羌豪依阻處。永元十三年,燒當羌迷唐叛還賜支河曲,將兵向塞。校尉周鮪等擊破之于允川,即此。良非川,在衛西南,近河源軍城。唐儀鳳中,吐蕃寇河源軍,屯兵于良非川。河源道經略大使黑齒常之擊破之。永隆二年,常之復破吐蕃論贊婆于良非川,收其糧畜而還。安夷川在衛東北。安夷故城以此名。《水經注》:湟水東合安夷川,又東合勒姐溪水。又有晉昌川,《水經注》:在湟中浩縣西南,合長寧川而注于湟水。長寧川,見長寧谷。勒姐溪,在衛東北,源出勒姐嶺。后漢章帝時,勒姐羌作亂,馬防討平之。《水經注》:湟水東徑安夷縣,又東合勒姐溪。
昴川在衛西南。宋元嘉三年,吐谷渾別部握逵等帥部落叛西秦,奔昴川,附于吐谷渾王慕,是也。又居茹川,亦在衛西南。唐貞觀九年,李靖等伐吐谷渾別將執失思力,破之于居茹川。覆袁川在衛西塞外。隋大業四年,伐吐谷渾,渡浩川。吐谷渾可汗伏允走保覆袁川,因分軍四面圍之,即此。又突倫川,亦在衛西塞外。唐貞觀八年,李靖討吐谷渾,督諸軍經積石山、河源,至且末,窮其西境。聞伏允在突倫川,將奔于闐,別將契何力追之。磧中乏水,刺馬血飲之,襲破其牙帳。侯君集進逾星宿川,至柏海還,與靖軍合。星宿川,亦曰星宿海。柏海,又在其西。突倫川,《唐書?薛萬均傳》作圖倫磧,蓋語轉也。伏羅川在衛西南。宋元嘉二十二年,北魏主燾遣拓跋那擊吐谷渾于白蘭,破之。二十九年,吐谷渾王拾寅始居伏羅川。川蓋與白蘭山相近。白蘭,見后朵甘思。邏娑川,在西塞外。《唐志》:吐蕃贊普牙在此,有羅些城。咸亨初,以薛仁貴為邏娑道行軍總管,進討吐蕃,是也。
闊水在衛西南境。《唐十道圖》在黨項羈縻州界。貞觀八年,李靖伐吐谷渾,赤水道行軍總管李道彥出黨項中,行至闊水,乘其無備,襲之。群羌怒,邀擊道彥,敗之。白水澗,在衛西北二百三十里。唐永淳初,吐蕃寇河源,軍使婁師德敗吐蕃于白水澗,是也。開元中,置白水軍。蓋因澗以名。
那孩川渠衛南五十里。又衛北八十里有廣牧川渠。《志》云:衛境之渠約二十有余,分流灌田,民資其利。鹽池在衛西三百里。《漢志》:金城臨羌縣有鹽池。《十三州志》:卑禾羌海北有鹽池。唐貞觀八年,分道討吐谷渾,使高甑生出鹽澤道,謂鹽池也。
綏遠關在衛東南。《宋志》:綏遠關,本名灑金平。東至湟州二十里,西至勝宗谷口三十里,南至麻宗山五十五里,北至丁星原四十里。崇寧二年置關于此,屬湟州,尋廢。石峽口衛東七十里。其在衛西者,又有鐵溝山口、伯顏川山口、西番溝山口。在衛南者,有那海川山口、可可打班山口。在衛北者,又有軍卜魯川山口、黑松林山口、徹兒山口。皆有衛卒戍守。又置石峽堡、伯顏川堡、軍卜魯川等堡,共為防御云。平戎堡,在衛東七十里。衛東南二百三十里有巴川堡,巴川馬驛置于此。又東五十里有古鄯堡,亦為古鄯馬驛。俱戍守要地也。
懸水鎮在青海南。唐貞觀八年,遣李靖等擊吐谷渾。李君別將精騎擊賊于青海南懸水鎮,大勝而還。
承風堡在衛西南。開元二十九年,吐蕃攻承風堡,又襲破振武城。胡氏曰:堡在振武西。或云,在承風嶺上。安川堡,在廢樂州西南百余里巴金嶺上。宋元符二年,收復。明年,置堡于此。《宋志》云:堡南至河州安鄉關三十里。又寧川堡,在安川堡北四十里,亦宋元符三年置。
順通堡在故積石城東十八里。宋大觀中置,屬積石軍。其東南二十五里為臨松堡,北二十里曰懷和寨,俱宋置。石門堡,在故振武軍北,宋政和七年筑。又震武城旁有浮橋,宋政和六年賜名通濟,兼置堡,曰善治。其相近者,又有大同堡。
清平寨衛西南百里,宋崇寧三年置。又保塞寨,在河東南六十余里,舊名安化城。懷和寨,在衛西百七十里,舊名丁令谷。俱宋崇寧中改置,屬西寧州。寧塞寨,在廢廓州東十七里,宋崇寧中置。又有同波堡,在廢廓州西十七里,南至大河,不及一里,亦宋置。
通湟寨在廢樂州東三十五里。《宋志》:舊名羅兀抹通城。元符二年收復。三年,改置通湟寨。其東四十里接蘭州境之通川寨。又有寧洮寨,在通湟寨西四十五里,亦元符中置。安隴寨,在廢樂州南四十五里,本名隴朱黑城,宋元符中置寨。《宋志》:寨東三十里為赤沙嶺,南三十五里為鞏藏嶺,西二十五里為麻宗山。又有德固寨,在廢樂州西北九十里,番名勝鐸谷。宋崇寧中修筑,賜名德固寨。寨南一里為渴驢嶺,北二十里為清江山。又西三十余里即龍支城矣。又臨宗寨,在廢樂州北七十里,亦宋崇寧中置。《宋志》:寨南十五里即乳洛河寨,東十五里為三諾鞏哥嶺。又有南宗堡,在通湟寨北。又東有峽口堡,《宋志》:崇寧二年,王厚收復,置堡于此。
若厚塢在衛北。晉義熙九年,沮渠蒙遜敗南涼王禿發傉檀于若厚塢。又敗之于若涼,遂進圍樂都。若涼,蓋亦塢名也。羅亭,在衛西南。后漢延熹二年,西羌燒當、燒何、當煎等八種羌叛,寇隴西金城塞。護羌校尉段出湟谷擊破之,追至羅亭。《東觀記》:至積石山,即與羅亭相近。
盤夷戍在衛西南。宋元嘉五年,河西王蒙遜伐秦,至盤夷。秦乞伏元基將兵拒之。蒙遜還攻西平,克之,是也。大毋橋,亦在衛西南。宋元嘉二十一年,魏王燾遣拓跋伏羅擊吐谷渾,至樂都,引兵從間道襲之,至大毋橋。吐谷渾王慕利延大驚,逃奔白蘭,即此。
碾伯守御千戶所在西寧鎮北百二十里,舊湟水縣地。明置碾伯守御千戶所。《志》云:西寧衛,在湟水南,碾伯所在湟水北,互為形援。議者謂莊浪兵宜防碾伯,而西寧游兵宜駐古浪,以防坌口鎮羌。蓋西寧與莊浪相唇齒也。所城周三里有奇。今亦設碾伯營城守。
迭烈孫堡所南六十里,又南至西寧鎮六十里。老鴉城堡,在所東五十里。又東四十里為水溝堡。《里道記》云:西寧東百七十里為老鴉城驛。又有嘉順驛,在衛東百三十里。又東九十里為水溝驛。蓋皆在所境也。附考:
沙州衛在肅州衛西八百有六里。至布政司三千七百五十里。古三危地,舜流共工于此。其后子孫為羌戎,代有其地。春秋時,謂之瓜州。《左傳》襄十四年,晉范宣子數戎子駒支曰:秦人迫逐乃祖吾離于瓜州。又昭九年,周詹桓伯曰:允姓之奸,居于瓜州。是也。秦及漢初為月支匈奴地。武帝逐匈奴,屬酒泉郡。后元年,分置敦煌郡。后漢西域副校尉居敦煌。魏晉時,仍為敦煌郡。《十六國春秋》:晉咸康元年,張駿分敦煌等郡為沙州。永和十年,張駿置肅州,仍治敦煌郡。西涼李都于此。北涼得其地,亦置沙州。后魏改為瓜州,并治敦煌郡。后周因之。隋初,廢郡,仍曰瓜州。煬帝復改州為敦煌郡。唐武德二年,改曰沙州。五年,又改為西沙州。貞觀七年,復曰沙州。天寶初,曰敦煌郡。乾元初,復故。后沒于吐蕃。大中三年,張義潮以州歸朝,置歸義軍授之。其后曹義金、曹元德等相繼有其地。終五代之季,瓜、沙二州,皆附于中國。宋初亦羈屬焉。祥符六年,沙州曹賢順入貢,授歸義節度使,尋亦附于契丹。天禧三年,契丹冊賢順為敦煌郡王。景初,沒于西夏。元初,置沙州,尋為沙州路。明洪武二十四年,元裔阿魯哥失里遣使朝貢。永樂三年,置衛以授其首領困即來。宣德七年,上言諸夷侵掠,愿徙居察罕舊城。不許。正統十一年,其首領喃哥以困于瓦剌,率部屬來歸。因徙置內地,衛廢。
敦煌廢縣今衛治。漢縣,為敦煌郡治。趙充國謂自敦煌至遼東,萬一千五百余里,是也。杜林曰:敦煌,古瓜州地,生美瓜。杜佑曰:至今猶出大瓜。長者,狐入其中,首尾不出。又漢有步廣候官,為中部都尉治。魏晉仍為敦煌縣。后為前后涼及西涼所據。宋永初元年,沮渠蒙遜圍李歆于敦煌,筑堤壅水以灌其城,遂克之。后魏亦為瓜州治。宋元徽二年,柔然寇魏敦煌。尚書奏敦煌僻遠,介居南北強寇之間,恐不能自固,請內徙就涼州。韓秀以為敦煌隔閡西北二番,使不得相通。今徙就涼州,不惟有蹙國之名,且姑臧去敦煌千有余里,防邏甚難,二番必有交通窺窬之志。若騷動涼州,則關中不得安枕矣。乃止。后周改縣為鳴沙縣。隋大業中,復曰敦煌。《隋書》:大業三年,裴矩造西域地圖,從西傾以去縱橫所亙,將二萬里。發自敦煌,至于西海,凡為三道。北道從伊吾,中道從高昌,南道從鄯善,總湊敦煌。是也。唐亦為沙州治,兼置豆盧軍于城內。其后沒于吐蕃。大中以后,迄于宋世,羈屬而已。西夏仍為沙州治。元初,置沙州,以敦煌縣并入。
壽昌城在衛西百五十里。漢龍勒縣地。后魏置壽昌縣,屬敦煌郡。西魏時,亦曰壽昌縣。后周省。平康廢縣,在衛西南。又有東鄉等縣。《五代志》:俱后魏置,后周并入敦煌。
效谷城在衛東北。漢縣,屬敦煌郡。桑欽曰:本魚澤障也。漢武元豐六年,濟南崔不意為漁澤尉,教民力田以勤效得谷,因立為縣。魏晉因之。隆安中,北涼李為效谷令,為眾所推,據有敦煌,是也。西魏時,嘗置效谷郡。后周并入敦煌縣。淵泉城,在衛東北。漢縣,屬敦煌郡。闞る曰:地多泉水,故以為名。后漢及晉因之。后周廢。
龍勒城在沙州西。漢縣,屬敦煌郡。后漢因之。《漢志》注:縣有玉門關及陽關,郡都尉治焉。晉仍屬敦煌郡。前后涼皆因之。后魏亦曰龍勒縣。后周并入敦煌縣。陽關城,在故龍勒縣西。晉所置陽關縣,因故陽關為名,屬敦煌郡。后魏廢。又昌蒲城,亦在衛西。晉置昌蒲縣,屬敦煌郡。后廢。按:昌蒲,應作蒲昌,以蒲昌海名也。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