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唇齒姑臧,形援張掖,襟山帶水,戰守有資,河西一線,衛其東西孔道也。
番禾城在衛西。漢置番禾縣,屬張掖郡,農都尉治此。番,讀曰盤。后漢曰番和縣。晉仍曰番和,改屬武威郡。后涼呂光置番禾郡。后魏因之,亦曰番和郡。西魏末,突厥假道番和襲吐谷渾。隋曰番和縣,屬涼州。唐復曰番禾,仍屬涼州。天寶三載,以山出醴泉,改為天寶縣。后廢于吐蕃。彰縣城,亦在衛西。魏收《志》:番和郡,領彰縣及焉支縣。《隋志》:開皇中,并力乾、安寧、廣城、彰、焉支五縣入番和縣。
鸞鳥城在衛西南。漢置鸞鳥縣,屬武威郡。后漢因之。建光初,護羌校尉馬賢,自金城、令居追叛羌于鸞鳥。又永康初,段擊破西羌于鸞鳥,是也。晉縣廢。唐以其地置神鳥、嘉麟二縣,屬涼州。后沒于吐番,縣廢。劉句曰:鸞鳥,讀曰鸛雀。唐置嘉麟縣。此鸞鳥故城。其神鳥縣,則鸞鳥縣地也。
金山在衛北二里。晉隆安初,沮渠蒙遜攻后涼臨松郡,拔之,屯據金山。又義熙十三年,沮渠蒙遜遣其將襲烏啼部,大破之。烏啼,蓋在金山之西。舊《志》:山本屬山丹。《魏氏春秋》云:刪丹縣金山玄川溢。《五代志》張掖郡刪丹縣有金山。山蓋亙于番和、山丹兩縣間也。青松山衛南八十里。一名大黃山,一名瑞獸山。一山而連跨數處。又鸞鳥山,在衛西南。漢縣以此名。群山連亙,與青松、白嶺諸山皆相接。白嶺山,在衛西南。山頂冬夏積雪,望之皓然,寒氣異于他處,鳥飛不下。其東與涼州南山相連,亦名雪山。
水磨川衛西南二十里。一名云川。源出鸞鳥山之平羌腦兒都山口。水勢洶激,能轉水磨,因名。今城東有三岔河流合焉。又考水河,在衛西南六十里。東北流,入于水磨川。蹇上口渠,在衛東二十里。源出雪山,經蹇占山口,下流合水磨川,分為九渠。衛境之田藉以灌溉。
恩宿川在衛西。晉太元初,苻秦將茍萇等伐涼,至河西。遣別將馬暉等西出恩宿,邀張天錫走路,期會姑臧。暉等行澤中,值水失期處也。暖泉,在衛西南三十五里。二穴涌出,四時嘗溫,東北流入水磨川。《通志》衛東北有白鹽池、青鹽池。
水磨川關在衛西二十里。又衛西有白石崖山。衛西南有平羌山、腦兒都山、鸞鳥山。衛南有一顆樹山。衛東南有土魯干山、長城山,凡七口。向俱設衛卒戍守。樂善堡在衛東。又真寧堡,在衛東二十里。真寧驛亦置于此。又東二十里,即涼州衛之沙河堡。水磨川堡,在衛西四十里。又西五十里為水泉兒堡,有水泉兒驛,接山丹衛界。又高古堡,在衛西八十里。天啟中,設守備駐守于此。又有永寧堡,在衛西北六十里。其相近又有官家堡、衛境口堡,俱官軍戍守處。苕ワ戍在衛西。舊《志》云:在漢張掖郡番禾縣界。晉隆安初,后涼三河大守沮渠麴粥以呂光猜忌,謂其兄羅仇曰:若勒兵向西平,出苕ワ,奮臂一呼,涼州不足定也。義熙七年,南涼禿發傉檀自樂都伐北涼,五道俱進,至番和、苕ワ,掠五千余戶而還。九年,沮渠蒙遜自姑臧西如苕ワ,遣兵襲卑和等部,是也。
涼州衛在鎮東南五百里。東至靖遠衛六百里,東南至臨洮府蘭州六百三十里,南至西寧鎮三百六十里,北至鎮番衛百九十里。
周時為狄地。漢初,為匈奴休屠王地《通典》:秦興匈奴既失甘泉,使休屠渾邪王居此。劉句曰:秦時月支戎所據也。甘泉,見西安府涇陽縣。武帝太初四年,匈奴休屠王降,置武威郡。后漢因之。魏晉時,涼州并理于此。前涼張軌、后涼呂光,皆據其地呂光改武威太守為涼都尹。北涼沮渠蒙遜亦嘗遷都于此。后魏亦曰武威郡,兼置涼州。隋初,郡廢,州存。煬帝初,復改州為郡。唐初,為李軌所據。武德二年,復置涼州景云初,置河西節度治于此。開元中,又置赤水軍于城內。天寶初,曰武威郡。廣德初,沒于吐蕃。咸通四年,收復。旋又荒棄。后唐長興四年,復來屬,置歸義軍于此。周顯德中,涼州復絕于中國。宋初,為西涼府西番所據也。尋沒于西夏。元初,仍曰西涼府,尋改西涼州,屬永昌路。明初,改置涼州衛,今因之。
衛山川險厄,土田沃饒。自漢開河西,姑臧常為都會。魏晉建置州鎮。張軌以后,恒以一隅之地,爭逐于群雄間。魏太武燾滅北涼,敕太子晃曰:姑臧城東西二門外,涌泉合于城北。其大如河,自余溝渠流入漠中,其間乃無燥地。《五代史》:唐之盛時,河西、隴右三十三州,涼州最大。土沃物繁而人富樂。其地宜馬。唐置八監,牧馬三十萬匹。漢班固所稱涼州之畜為天下饒,是也。西夏得涼州,故能以其物力侵擾關中,大為宋患。然則涼州不特河西之根本,實秦隴之襟要矣。
姑臧廢縣今衛治。漢置縣,為武威郡治。晉因之,又為涼州治。張軌、呂光并都于此。后魏武威郡治林中縣。或曰即故姑臧也。西魏仍曰姑臧。隋、唐皆因之。宋沒于西夏。元廢。《西河舊事》:姑臧城,秦月氏戎所據。匈奴謂之蓋臧城,語訛為姑臧也。王隱《晉書》:涼州城有龍形,一名臥龍城,南北七里,東西二里,本匈奴所筑。張氏居之,又增筑四城箱,各千步,并舊城為五。《張駿傳》:駿于姑臧城南筑五殿。四面各依方色,四時遞居之。其中又起謙光殿。宮門南曰端門,東曰青角門,中城之門曰廣夏門,北曰洪范門,南曰涼風門,東曰青陽門。又東城亦曰講武城,北城亦曰玄武圃。太元初,苻秦滅涼,改謙光堂曰宣德。十年,呂光據有姑臧,復曰謙光。隆安初,郭作亂,以二苑之眾,燒洪范門,不克,據東苑以叛。三年,呂纂作亂,帥壯士逾北城,攻廣夏門。其弟弘率東苑之眾,斧洪范門。呂紹將齊從守融明觀拒之,不克。纂入自青角門,升謙光殿。紹登紫閣自殺。四年,弘復以東苑之兵作亂,敗死。又是年,纂襲北涼,圍張掖。南涼禿發傉檀聞之,乘虛襲姑臧。纂弟偉憑北城自固。傉檀置酒朱明門,大饗將士,耀兵青陽門,掠八千余戶而去。五年,后秦將姚碩德伐涼,取姑臧。義熙二年,后秦主興以姑臧授禿發傉檀。征涼州刺史王尚還長安。傉檀逼遣尚。尚出自青陽門。傉檀入自涼風門,大燕群臣于宣德堂。蓋姚秦復改謙光曰宣德也。四年,姚興遣子弼等襲姑臧,不克。弼退據西苑。興復遣姚顯等繼進。顯至,遣善射者孟欽等挑戰于涼風門。傉檀遣將斬之,乃還。六年,姑臧入于沮渠蒙遜。八年,蒙遜自張掖徙姑臧。宋元嘉十六年,北涼為后魏所滅。《敦煌雜錄》:姑臧城內有沮渠蒙遜所造七級木浮圖,因名七級城。又檀道鸞筑土為城,若盤龍狀,四隅有頭尾兩翅,一名鳥城也。《新唐書》:武威大城之中,小城有七。舊城匈奴所筑。張氏增筑四城。余二城,又后人所筑也。其東西箱城,亦曰東西苑城。至德二載,河西兵馬使蓋庭倫與武威九姓商胡安門物等作亂,殺節度使周泌。武威七城,胡據其五。度支判官崔稱等以二城堅守,討平之。廣德初,為吐蕃所陷。咸通四年,沙州防御使張義潮收復涼州。尋為西番所據。后唐長興四年,涼州內附。周顯德二年,復沒于西番。宋初,亦為羈屬地。至道二年,丁惟清知西涼府,言涼州周回二千里,東界原州,南界雪山、吐谷渾、蘭州,西界甘州,北界吐蕃,州城周四十五里。又有融明觀,亦前涼所建,在廣夏門內,是也。夏人仍為西涼府治。元為西涼州治。《志》云:今衛城周十一里有奇,門四。東北二里,又有姑臧舊城遺址。武威城在衛西北。漢縣,屬武威郡。后漢因之。晉省入姑臧。《續漢志》注:姑臧東南有漢陰縣故城。今見靖遠衛。
休屠城在衛東北。漢縣,屬武威郡。因故休屠王城以名。《漢志》注:縣有熊水障,武威都尉治。又北部都尉治休屠城。太初三年,伐大宛,置居延、休屠,屯兵以衛酒泉,是也。后漢仍屬武威郡。晉縣廢。隆安初,后涼張捷等招集戎夏三千人,反于休屠,以應郭,即此。《水經注》:姑臧城西有馬城。東城,即漢休屠故縣。
顯美城在衛西北。漢縣,屬張掖郡。后漢改屬武威。三國魏黃初二年,涼州刺史張既擊盧水叛胡于顯美,破平之。晉仍屬武威郡。隆安五年,南涼禿發傉檀攻后涼昌松太守孟于顯美,即此。后周廢入姑臧縣。宜盛城,在衛西。魏收《志》:涼州武安郡領宜盛一縣。《隋志》注:后魏置武安郡,治襄武縣。并西魏廢。
武興城在衛西北。晉永寧中,張軌以秦、雍移人置武興郡。魏收《志》:武興郡領晏然、馬城、休屠三縣。王莽時,改休屠為晏然。張軌蓋析休屠置晏然、馬城二縣也。晉隆安三年,后秦姚碩德攻后涼呂隆于姑臧,以降將姜紀為武威太守,屯據晏然,即武興矣。西魏時,郡縣俱廢。唐武德八年,涼州叛寇睦伽倫寇武興,即故城也。
石頭城在衛東。晉大寧初,劉曜軍河上,聲言攻涼州。張茂屯石頭以拒之。胡氏曰:石頭在姑臧城東。《志》云:衛西南八十五里有石頭山。清塞城,在衛東南。晉太元初,苻秦將梁熙、茍萇等伐涼。涼將馬建退屯清塞。既而萇等敗涼,常據兵于洪池,遂入清塞。清塞,蓋與洪池嶺相近。又金昌城,在衛南。晉太元初,秦將茍萇等入清塞,敗涼兵于赤岸。張天錫自金昌城出戰,敗還姑臧。胡氏曰:金昌城,在赤岸西北。白亭城在衛西北五百里。唐白亭軍也。武后長安初,以郭元振為涼州都督、隴右諸軍大使。先是,州境廣輪不過四百余里。突厥、吐蕃頻歲奄至城下。元振始于南境硤口置和戎城,北境磧中置白亭軍,控其沖要,拓境千五百里。自是,寇不復至城下。開元中,亦曰白亭守捉城。和戎城,今甘州東南古浪所也。
大斗城在衛西二百里。《新唐書》:本赤水守捉城也。亦曰赤水軍,本名赤烏鎮,有赤烏泉。西魏時,置戍于此。廢帝欽二年,吐谷渾叛。魏通使于齊。涼州刺史史寧覘知其還,襲執其使者于赤泉。唐因置赤水軍,幅員五千一百八十里,軍之最大者。開元十六年,改為大斗軍。因大斗拔谷為名,屬河西節度使。天寶六載,河西隴右節度使王忠嗣以部將哥舒翰為大斗軍副使,是也。《通典》:赤水軍,在涼州城內。蓋改赤水為大斗,因移軍于城內,仍存舊名也。
交城在衛西二百里。亦曰交城守捉。又衛南二百里有烏城守捉。俱唐開元中置,屬河西節度使。或謂之張掖守捉城。《一統志》:衛東北三十里有永昌城,元永昌路本治于此。
天梯山衛南八十里。山路崎嶇,層折而上,因名。晉大興二年,京兆人劉弘客居涼州天梯山,以妖術惑眾處也。宋元嘉十六年,魏主燾議伐涼州。李順等言:姑臧城南天梯山上,冬有積雪,深至丈余。春夏消釋,下流成川。居民引以灌溉。后以虛妄獲罪,是也。臧南山,在衛西南百二十里。上多積雪,亦名雪山。《一統志》:姑臧界有第五山,清泉茂林,懸崖石室,自昔為隱士所居。又西山,在衛西二十里。中有蓮花峰,甚高聳。
大斗拔谷山衛西二百里,山甚高。隋大業五年,伐吐谷渾,自張掖東還。經大斗拔谷山,路隘險,魚貫而出,風雪晦冥,士多凍餒死者。唐武德初,西突厥闕度設為李軌所敗,竄于達斗拔谷,尋為軌所滅。貞觀八年,李靖討吐谷渾還,上遣使勞軍于大斗拔谷。又開元十四年,吐蕃自大斗谷攻甘州,焚掠而去,是也。亦作達斗拔谷云。
石驢山在衛西南。《志》云:在姑臧西南長寧川之西北。張討曹祛于晉昌,自姑臧西逾石驢。又禿發傉檀為沮渠蒙遜所敗,其將折掘奇鎮據石驢以叛,是也。長寧川,見西寧鎮長寧谷。
洪池嶺在衛東南,涼州之大山也。晉太元初,苻秦梁熙等伐涼。張天錫遣將常據軍于洪池,為秦所敗。隆安二年,羌酋梁饑攻后涼西平。禿發烏孤欲救之。左司馬趙振曰:呂氏尚強,洪池以北,未可冀也。嶺南五郡,庶幾可取。烏孤擊饑,大破之,遂取嶺南五郡。嶺,即洪池嶺。五郡:廣武、西平、樂都、湟河、澆河,皆在洪池嶺南也。《唐志》:涼州有洪池府。又姑臧有二嶺:南曰洪池嶺,西曰刪丹嶺。后涼楊穎諫呂纂曰:今疆宇日蹙,崎嶇二嶺之間。是也。自刪丹嶺以西,謂之嶺西。張氏以后,西郡、張掖、酒泉、建康、晉昌,皆謂之嶺西地云。
可落亥在衛東南。隋開皇二年,突厥寇蘭州。涼州總管賀婁子敗之于可落亥。《志》云:山無草木,曰亥。高越原,在衛西北塞外。隋開皇三年,秦州總管竇榮定等出涼州,與突厥相拒于高越原,卻之。
白亭海在衛東北。衛西南有五澗谷水流入。以水色潔白,故名。一名小闊端海子。《高居誨使于闐記》:自靈州過黃河三十里,始涉沙入黨項界,曰細腰沙。神樹沙至三公沙,宿月支都督牙帳。自此沙行四百余里,至黑堡沙,沙尤廣,遂登沙嶺。沙嶺,黨項牙也。渡白亭海,乃至涼州。蓋自靈州西,出涼州,白亭海為必經之道。
潴野澤在衛東北三百里。一名都野澤,亦曰休屠澤,又名涼澤。《禹貢》:原隰底績,至于豬野。是也。《漢志》注:休屠澤,在武威縣東北。古文以為豬野。其上承武始澤。晉元興初,禿發傉檀攻后涼,至昌松,徙涼澤段冢民五百余戶而還。段冢,其地與涼澤蓋相近。武始澤,在衛西。亦曰武始大澤。晉永和十一年,涼張祚之亂,宋琨起兵武始大澤以攻姑臧,是也。
五澗在衛東。《水經注》:五澗水,出姑臧城東,西北流,注于馬城河。晉義熙二年,姚興以姑臧授禿發傉檀。傉檀軍于五澗,遂入姑臧,是也。又有五澗,在洪池嶺南。宋永初二年,沮渠蒙遜遣沮渠鄯善伐西秦,敗于五澗。既又遣沮渠成都耀兵嶺南,遂屯五澗,為西秦將出連虔所敗。赤彌干川,在衛西五十里,與衛東南百五十里之黃羊川,俱分流灌田,民資其利。
三岔溝在衛東南。成化中,土達滿四作亂。四,本名俊。明初,徙降部于邊地。俊居涼州三岔溝,謂之滿家營。至是據石城作亂,官軍討平之。石城,見固原州。靈泉池,在衛治南。后涼呂光嘗晏群臣于此。又有紅泉,《一統志》:在衛東五十里,水色微紅。甘泉關在衛西。《唐志》:涼州有甘泉關。雜木口關,在衛東三十里。又衛西南有俺公山,衛南有倘哥兒山、東山、乾溝山,衛東南有黃羊川、下古城等口。向俱設衛卒戍守。白雅孤口,在衛北。明朝正統中,王驥討叛寇,使趙安繇涼州逾白雅孤口,北抵赤林、鐵門諸關為犄角。蓋其地皆近塞外。赤岸戍在衛南。晉太元初,秦茍萇等敗涼兵于洪池,入清塞。張天錫使其將趙充哲拒戰于赤岸,敗死。天錫出金昌城自戰。城內又叛,天錫奔還姑臧。胡氏曰:赤岸在χ罕。按:自清塞至姑臧,皆在百里內外,χ罕去姑臧遠矣。胡亢戍,在衛西。晉隆安五年,禿發傉檀攻后涼,耀兵姑臧,壁于胡亢,即此。義熙六年,沮渠蒙遜圍姑臧。傉檀遣司隸校尉敬歸及子佗為質于蒙遜以請和,歸至胡亢,逃還。姚家寨在衛東北。正德中,邊將蘇泰等敗寇于此。又暖泉寨,在衛東。衛東北又有紅水寨。扒里寨,在衛東北。與衛東之暖泉寨及莊浪衛之扒沙城,俱為甘肅寇門。又有苦水墩,在衛西。嘉靖初,官軍大破西海寇于此。
懷安堡在衛西五十里,有懷安驛。又西四十里有纋遠堡,有柔遠驛,皆戍守要地也。又武威堡,亦在衛西。衛西四十里又有懷遠堡。又西五十里為沙河堡,接永昌衛界。
大河堡在衛東三十里。正德中,邊將蘇泰等敗寇于大河灘,即此堡也。今大河驛置于此。又靜邊堡,在衛東八十里,有靜邊驛。又東三十里為雙塔兒堡。又東三十里即古浪千戶所也。《志》云:衛東有雜木口堡,衛北又有永昌舊堡,俱官軍戍守處。
楊塢在衛西五十余里。晉太元十一年,前涼張大豫攻呂光,進逼姑臧,保據楊塢,是也。劉林臺,在衛治西北五里。相傳漢竇融所筑,本名竇融臺。明初,百戶劉林與寇戰,死其下,因易今名。又有靈鈞臺,在衛治北,晉明帝太寧初,張茂所筑,遺址尚存。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