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洛河在所南,北流入大河。宋至道元年,邊將白守榮護芻梁赴靈州。李繼遷邀擊于浦洛河,盡奪之,即此。亦曰溥樂河。宋人議筑溥樂城,以河為名也。蒲草湖,在所東南十里。又所南三十五里有草場湖。
七級渠在所城南。唐大歷八年,吐蕃寇靈州,郭子儀敗之于七級渠。宋元豐中,劉昌祚圍靈州,夏人決七級渠灌之,是也。特進渠,在所西。《志》云:回樂縣有特進渠。唐長慶四年開,溉田六百頃。
光祿渠在所東。《唐史》:靈鹽部有光祿渠,久廢。李聽為夏綏銀宥節度使,引渠溉塞下地千頃,以省轉餉。《志》云:渠在靈州,本漢時導河溉田處也。旱海在所東南。宋張洎曰:自威州抵靈城,有旱海七百里,斥鹵枯澤,無溪澗川谷。張舜民曰:今旱江平,即旱海,在清遠軍北。趙曰:鹽夏、清遠軍間,并系沙磧,俗謂之旱海。自環州出青剛川,本靈州大路。自此過美利寨,漸入平夏,徑旱海中,至耀德清邊鎮,入靈州,是也。威州,見慶陽府環縣。輝德鎮在所南。舊為靈州戍守處。石晉開運二年,朔方帥馮暉赴鎮,過旱海,至輝德。黨項扼要路,據水泉拒暉。暉擊敗之,乃得入靈州。亦謂之耀德。宋咸平四年,趙保吉作亂,張齊賢等議棄靈州。何亮言:靈州不可舍,請筑溥樂、耀德二城,以通河西糧道。蓋靈武居絕域之外,不筑此二城為唇齒,與舍靈武無異也。溥樂,見上浦洛河。清水營在所東八十里。《志》云:在衛城東南百二十里黃河東南。正統七年建。弘治十八年,為套寇所陷。《五邊考》:套寇犯靈州,必繇清水營入。清水營者,靈州之咽喉也,特設重兵戍守。隆慶五年,以西番順命,設馬市于此。橫城堡在清水營西北八十里黃河東岸。《輿程志》:繇清水營而西北四十里,為紅山堡。又四十里為橫城堡。堡西三里,即黃河渡。渡河處有關,亦曰鎮遠關。又西北四十里,即寧夏鎮也。毛卜剌堡,在清水營東南三十五里。又東南三十里,即興武所,亦戍守要地。
萌城堡在所東南二百二十里。《輿程記》:所南四十里有大沙井堡,亦曰大沙井驛。又東南四十里,為石溝驛。又六十里,為小鹽池,亦曰鹽池驛。又東南四十里為隰寧堡。又四十里曰萌城堡,亦曰萌城驛,與慶陽府環縣接境。皆出入噤喉、守御要地也。又鹽池驛,分道而西,凡一百二十里,即中衛之廢鳴沙州。紅寺堡,在所西百四十里。嘉靖十四年,陜西總制劉天和議筑新邊,言紅寺堡東南起徐斌水至鳴沙州河岸,可二百二十里處也。詳見固原州。
紅城子在所東北黃河東岸。成化九年,套寇犯韋州,制臣王越督軍敗賊于此。又弘治十三年,總兵朱暉從紅城子出兵搗河套。又東北有三坌溝,亦成化九年官軍邀敗套寇處也。
興武守御千戶所在鎮東南三百二十里。東至花馬池百二十里,西至橫城堡百四十里。其間沙漠平漫,向為寇徑。正統九年,置興武營。正德初,改置興武守御千戶所。所城周三里有奇。今設興武營。
高橋兒寨在所西南。正德初,總制楊一清言:寧夏花馬池、興武營直抵高橋三百余里,為寇入邊門戶。諸部多屯牧其處,又西接靈州之萌城驛。磁窯寨,在所西。成化九年,撫臣馬文升議筑堡于此,以接靈州邊界。從之。因置寨屯守。
韋州千戶所鎮東南二百六十里。西夏置韋州于此,又為靜寨軍。元廢。明弘治十年,以地多寇沖,增置韋州千戶所。所城周二里有奇。今廢。
打狼山在所東南。套寇繇韋州而南,犯鎮原、平涼之道也。《一統志》:寧夏衛東南二百九十里有狼山。即此山矣。蠡山,在所西。層巒蒼翠,其峰如蠡。有泉,名曰富泉。其東又有小蠡山,亦曰螺山。寇入嘗駐牧于此。《志》云:蠡山,在寧夏衛南二百六十里。是也。
東湖所東三十里。湖北三里,又有鴛鴦湖,互相縈注。所境田疇,多藉以灌溉。平羅千戶所在鎮北百六十里。東至黃河十五里,西至賀蘭山六十里。洪武中,置平虜千戶所,城周四里有奇。今亦為平羅所。老虎山在所東北百八十里黃河岸上。《九邊考》:自老虎山而西,為長流水、蒲草泉等險,距中衛境可數百里,皆可收為外險。
蒲草溝在所西北二百里。弘治十一年,制臣王越討賀蘭山后叛胡,分兵擊賊于花果園、蒲草溝。賊從沙窩遁去,乃合追至大把都,又追敗之于柳溝兒。寇西遁花果園。《紀事》云:在所北二百里。
鎮遠關所北六十里,為寧夏之沖要。嘉靖中,總制王瓊筑花馬池新邊,棄關不守,自是山后之寇益恣。議者引為瓊咎。《九邊考》:平羅當北面之沖,而鎮遠關實為外險。舊自鎮遠關以至火沙溝,皆有臺堡相接,以斷北寇西行之路。外險既失,平羅雖有扼塞可憑,而終虞單薄矣。
黑山營所北八十里。永樂元年建,與鎮遠關相應援。嘉靖九年,廢。議者謂河西營堡,惟平羅城三面受敵。河凍時,套寇踏冰入犯,非墩墻所能御也。冰泮后,寇每用渾脫浮渡,擾我耕牧。則棄黑山營、鎮遠關而守平羅,殆非長算矣。
威振堡所西北二十里。嘉靖九年,總制王瓊言:平羅城北威振堡、五岔溝,與沙湖、黃河相連。舊有溝渠,年久湮廢,宜浚治之。西南接賀蘭山大水口,以為限蔽云。又新興堡,在所西北五十里。嘉靖九年,王瓊請自威振堡以西,筑臨山墩為堡。又沿溝尖塔兒墩、新興堡墩,各筑一堡,是也。今臨山堡,在新興東。新興以西,則為鎮朔堡。
洪廣堡所西八十里。又西為鎮北堡。《九邊考》:洪廣、玉泉、廣武、與寧夏中衛,俱為河西之蔽。然中衛僻在西隅,塹山堙谷,有險足恃,而洪廣、玉泉、廣武,皆在賀蘭山南,寇入套后,患亦差少。
打口所北四十里,在鎮遠關內,為山后賊沖。嘉靖十六年,寇繇此入犯,官軍御卻之。議者謂欲復鎮遠關,必先固打之守,是也。
寧夏后衛東北至榆林鎮七百二十里,南至慶陽府五百里,西南至固原鎮六百二十里,西北至寧夏鎮三百六十里。自衛治至京師三千三百七十里,至南京三千四百八十里,至布政司一千一百二十里。
古羌戎地。秦屬北地郡。兩漢因之。晉仍屬北地郡,后為赫連夏所據。后魏置大興郡。西魏改為五原郡,兼置西安州,尋改為鹽州。隋初,郡廢。大業初,又改州為鹽川郡。唐初,為梁師都所據。貞觀二年,復置鹽州《舊唐書》:武德初,鹽州及五原縣俱寄治夏州。貞觀初,州縣俱廢。明年,平梁師都復于舊城置鹽州及五原縣。天寶初,曰五原郡。乾元初,復故。貞元二年,陷于吐蕃《唐史》:時吐蕃陷鹽州及夏州。八年,收復明年,置鹽州節度,尋廢。十七年,又陷于吐蕃,旋復得之。《唐志》:貞元十九年,置保塞軍于此。五代時,亦曰鹽州。宋初因之。咸平以后,為西夏所據。元以其地屬環州。明初,屬慶陽府。正統九年,置花馬池營。成化中,為守御花馬池千戶所。正德元年,改置寧夏后衛,隸陜西都司。今為寧夏所。
衛控扼朔方,翼蔽內郡,北面之險也。赫連氏桀驁于統萬,梁師都倔強于夏州,皆取途于此,以窺伺關中。唐失鹽州,而塞防無復保障。吐蕃往往由此阻絕靈武,侵迫坊。貞元八年,復城鹽州,繼又增立軍府由是靈武、銀、夏、河西獲安。五代梁乾化初,保塞節度使高萬興奏取鹽州先是開平三年,鹽州屬李茂貞。朔方帥韓遜附全忠攻取之,至是為高行存所據,自為刺史。萬興遣將攻降之。其略曰:鹽州與吐蕃、黨項犬牙相接,為二境咽喉地,又有烏池鹽鹺之利,戎羌意未嘗息。唐建中初,為吐蕃所陷,砥其墉而去。繇是銀、夏、寧、延暨于靈武,歲以河南、山東及江淮諸道兵士分護其地,謂之防秋。貞元初,副元帥渾復取其地,建百雉焉。自是邊塵乃息,寇患遂止。今才動偏師,遽收襟要,國之右臂,瘡疣其息哉?蓋鹽州與靈武諸州,唇齒之勢也。宋時為西夏所據,種諤等議復鹽州以遏其沖,不果。終宋之世,卒不能得志于西夏。明自河套有事后,花馬池為西陲肘腋之患。南擾則禍在慶環;西掠則憂在平固;西北則瞰靈州、阻寧夏,故防維為最切。弘治中,制臣楊一清言:花馬池東至延綏安邊營,西至寧夏黃河邊橫城堡,橫亙四百余里。黃沙野草,彌望無際,無高山巨塹為之阻限,非創筑邊墻,不足以御腹心之患。從之。正德以后,屯戍日密。議者猶謂宜擇便利之地,大建城堡,增設將領,分屯重兵于清水興武等營。令三百里間,旗幟相望,刁斗相聞。又于鐵柱泉水草大路,盡建墩堡,斷其出入之徑,始為制馭良策耳。《九邊考》曰:寧夏鎮御敵之路有四:一曰中衛,險在棗園、柔遠、舊安寨諸處;一曰平羅,險在鹽山、新興、靈武諸處;一曰鎮城,險在赤水、寧化、玉泉、馬跑泉諸處;一曰花馬池,險在定邊營、楊柳屯、清水營、興武營、鐵柱泉諸處。然四路情形,花馬池最急。花馬池者,寧、固、蘭、靖諸邊之門戶也。
五原廢縣今衛治。古句衍戎地。漢置句衍縣,屬北地郡。句,音煦,一音劬。后漢廢。后魏置大興縣,為大興郡治。西魏曰五原縣。后又改為大興。隋亦曰五原縣,為鹽州治。大業末,為梁師都所據。唐初,與鹽州俱寄治靈州。貞觀初,廢。二年,復于舊治置縣,為鹽州治。宋初因之。后沒于西夏。元廢。今衛城周七里有奇,有東西南三門。
白池城在衛西。本興寧縣也。隋末,析五原縣置,屬鹽川郡。唐初,亦寄治靈州,仍屬鹽州。貞觀初廢。龍朔三年,復置于舊治。后改為白池縣,以近白鹽池而名也。宋陷于西夏,縣廢。又《括地志》云:白池東北九十里有白土城,漢上郡屬縣。按《漢志》注:圜水出白土縣西。蓋在今廢夏州南境,《括地志》誤也。今見榆林鎮。
龜茲城在衛東北。漢縣,屬上郡。顏師古曰:龜茲,讀丘慈。時龜茲國人來降附者,處之于此,因名。亦為上郡屬國都尉治,有鹽官。后漢曰龜茲屬國。永壽初,南匈奴別部叛寇美稷,東羌復應之。安定屬國都尉張奐勒兵出長城,遣將王衛招誘東羌,因據龜茲縣,使南匈奴不得與東羌交通,是也。又《西羌傳》:雍州有龜茲鹽池,為民利。即今大小兩鹽池矣。晉廢。后魏主燾太延五年,伐姑臧,自云中濟河,至上郡屬國城。即故龜茲城也。
钅夷角城在衛境。或曰即三角城也,與鹽池相近。初為官軍屯戍處,近代賊嘗據為巢穴,耕牧其中。其相近者,又有蘆保嶺。賊黨分據于此,犯平涼、固原諸境。方山在衛東北百余里。正德九年,寇入花馬池,掠官馬而去。參將尹清追之,戰于方山,敗沒。翳犢山,在衛東北。后魏主嗣泰常五年,如翳犢山,遂至瀉鹵池。李延壽曰:山在五原東。胡氏曰:瀉鹵池,即唐鹽州之鹽池。
花馬池在衛城西。舊屬慶陽府。去府城五百里,池周回四十里,與馬槽、孛羅、濫泥、鍋底等池相近。其地平衍,無溪谷之阻。寇入套后,往往繇此闌入為邊患。弘治十二年,火篩分道寇固原、寧夏諸邊,從花馬池入,西北大擾。十八年,復自花馬池毀垣入,掠隆德、靜寧、會寧諸處。正德四年,又入花馬池。九年,復自花馬池犯固原塞。嘉靖初,入花馬池大掠,南至西安鳳翔。十三年,復入花馬池,掠固原,殘安定、會寧二縣。蓋防御雖密,而突犯不免,地勢然也。
鹽池在衛城西北。舊亦屬慶陽府。去府城五百里,北至寧夏衛三百五十里,池周回八十里,謂之大鹽池。《魏土地記》:大鹽池,鹽色青白,名曰青鹽,又名戎鹽。晉太元十六年,魏主破劉衛辰軍于鹽池,自河以南,諸部悉降。宋白曰:即唐鹽州五原縣青白鹽池也。《唐志》:鹽州管四池:曰烏池、白池、瓦窯池、細項池。又云:青白鹽出烏、白兩池,亦曰清白鹽池,在鹽州北。唐元和十五年,吐蕃入寇鹽州,營于烏白池。未幾,復圍烏白池。宋至道二年,夏州、延州行營言兩路合勢,破賊于烏白池。賊首李繼遷遁去。既而西羌擅以為利。明時邊儲多取給于此。其地亦名三山兒。小鹽池在衛西二百里。池周二十七里。自慶陽至寧夏,此為中頓之地。《五邊考》:小鹽池與萌城驛為寧夏后衛靈州所,及慶陽府環縣三境之要會。套寇入犯,往往以此為捷徑。弘治十三年,官軍敗寇于此池。西北去靈州所百二十里,去寧夏衛三百七十里,與大鹽池皆不假人力,自凝為鹽。西魏置鹽州,蓋以邊鹽池而名也。
天池在衛西。成化九年,撫臣馬文升議筑堡于此,接興武千戶所界。又紅柳池,在衛東南,去慶陽府五百里,周回二十六里。又有石溝池,在其西。蓮花池,在其東。相近者,又有東小池,與馬槽等池俱產鹽硝。
青沙澗在衛東北。《五邊圖》衛東北跨馬梁、青沙澗,與榆林衛清平、定邊相對,離花馬池五百里。又東北有敖忽澗、五坐山諸險,皆可守之境云。長城關在衛東。或云正德初所置。隆慶三年,督臣王崇古發寧夏鎮兵,從花馬池長城關出邊,擊套寇部落于白城子,敗之。白城子,蓋在衛東北邊外。
洪門鎮在衛東南。《唐志》:貞元八年,寧節度張獻甫請復鹽州及洪門、洛源鎮兵。洛源即慶陽府廢洛源縣。又石昌鎮,在衛南。《宋史》:西羌地瘠,以池鹽易谷于邊。及李繼遷為寇,陜西漕臣鄭文寶禁青白鹽。戎人乏食,寇石昌鎮,屠小康堡。淳化三年,錢若水馳傳撫定之。小康堡,蓋近石昌鎮。定邊營衛東六十里,即榆林邊界也。叱利寨,在衛東。唐會昌五年,黨項叛眾屯聚于此。《唐會要》:鹽州有叱利寨。又清塞寨,在衛西,亦曰清塞堡。長慶元年,吐蕃寇清塞堡,鹽州刺史李之說擊卻之。即此。
楊柳堡在衛東北三十里。本楊柳墩。弘治七年,制臣秦纟宏增筑。其相近者有石臼墩,俱寇徑也。嘉靖初,寇從此入,官軍敗之。寇退走,伏兵又敗之于青羊嶺。嶺在衛東北邊墻外。
鐵柱泉堡衛西南六十里。有泉百步,寇入必飲馬于此。嘉靖十五年,制臣劉天和改筑舊堡,包鐵柱泉于堡中,設兵據守。十九年,寇犯固原,自鐵柱泉引還。鎮將任杰等迎擊,敗之。《五邊考》:堡與小鹽池,俱套寇入犯之沖也。
井兒堡在衛西。嘉靖初,套寇繇此撒墻入犯固原、平涼、涇州諸境,殺傷甚眾。又高平堡,在衛西四十里。又西二十里為安定堡,俱設軍戍守。
沙湃口在衛西北。萬歷中,孛拜作亂,結套寇為應援,遂入沙湃口,旋敗去。平山墩,在衛北。成化中,邊臣言:寧夏東路,自花馬池至黃河,東至平山墩,西至黑山營,中間相去二百里,雖有黃河可恃,而冬月凍合,實為可憂,應筑邊墻戍守。從之。黑山營,見寧夏平羅所。寧夏中衛東北至寧夏鎮三百六十五里,南至固原鎮西安所三百十里,西至莊浪衛二百六十里,北至觀音山邊界七十里。自衛治至京師三千九百里,至南京三千八百三十里,至布政司一千一百十里。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