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衛東南至后衛三百六十里,南至慶陽府環縣五百七十里,西南至中衛三百六十五里,西至賀蘭山邊界百里,北至西瓜山邊界二百九十里。自鎮治至布政司一千四百里,至江南江寧府三千八百四十里,至京師三千六百四十里。
春秋時羌戎地。秦屬北地郡。二漢因之。晉仍屬北地郡,尋沒于戎羌,最后屬于赫連夏。后魏為薄骨律鎮地,屬靈州。后周為普樂郡。隋初,郡廢,仍屬靈州。大業初,屬靈武郡。唐仍屬靈州。天寶初,亦屬靈武郡。乾元初,復故。宋仍屬靈州。天禧中,為夏人所陷。乾興二年,趙德明始城靈州之懷遠鎮,為興州。后又升為興慶府,復曰中興府,都于此。至蒙古滅之,改為寧夏路。明初,曰寧夏府。洪武五年,廢。九年,改置寧夏衛尋又增置寧夏前衛及左右二屯衛,凡四衛,隸陜西都司。今為寧夏鎮。
衛為關中之屏蔽,河隴之噤喉。漢濱河置障,畿輔緩急,視北地之安危。晉邊備不修,雄疆盡成戎藪,故涇渭以北,遂無寧宇。后魏既并赫連,緣邊列鎮,薄骨律與高平、沃野相為形援,而后關隴無禍患者幾百年。西魏以迄周隋,亦以靈州為關中藩捍。唐開元中,建朔方節度于此,用以捍御北敵,士馬盛強,甲于諸鎮。及天寶之亂,朔方僚屬崔漪等謀曰:靈武兵食完富,若北收諸城兵,西發河隴勁騎,南向以定中原,此萬世一時也。因共奉箋迎太子,遂為中興之本矣。廣德初,仆固懷恩以朔方叛,與吐蕃、回紇共肆狓猖,戎馬遂入于郊甸。郭子儀收復朔方,中外之防,藉以少固。迄于唐之末造,朔方猶列版圖,窺伺者未敢爭也。宋咸平四年,何亮言:靈州地方千里,表里山河,為夷戎必爭之地楊億曰:靈州,朔方之故墟,僻介西鄙,數百里間無有水草,烽火亭障不相聯屬。是也。五年,靈州陷于趙保吉。自是西夏遂成強敵。天圣以后,涇原、環慶,關門不啟,而東至延,西至秦鳳,亦皆殘弊。蓋靈州據諸路上游,縱橫四出,關中且不知所備也。蒙古起于西北,數侵夏境。夏既困憊,遂獵取之。明初既遂亡元,亦建為雄鎮。議者謂寧夏實關中之項背,一日無備,則胸腹四肢,舉不可保也。《九邊考》:寧夏之境,賀蘭山環于西北,黃河繞其東南舊時邊墻,東起大鹽池,抵延綏定邊界,西至石空寺,抵固原蘆塘界,凡十八百里。今蘭靖以北,皆為固原邊。自蒲塘接莊浪界,長二百里。地險固,田肥美,屹為要會。然自正統以后,衛常為寇沖。蓋明初寇遁漠北,間有侵軼,不過河西一帶,自駐牧套內,患乃更在河東。若其禍切而備急者,則尤在于花馬池。必花馬池之備密,而寧夏之肩背始可稍息。何也?河西所當備者,若平羅、若洪廣、若玉泉、若廣武、若中衛,雖皆為窺伺之所,而猶山溪隔礙,有險可憑。花馬池則川原平曠,北騎馳突,于此最易。繇花馬池而西,則興武營。興武營而西北,則為靈州。靈州居寧夏之中,迫近大河,其南與固原邊相接。靈州者,南北之喉舌也。靈州失,則寧夏隔為外境,而環固危。環固危,則陜危。然則急靈州,更不得不急花馬池矣。《輯略》云:今鎮城南北,不過百余里,東西不過二百余里,然號為雄邊者,以地利得也。夫繇寧夏而言固原,則固原實為堂奧。固原邊之向石溝,至靖虜邊之花兒坌,皆為庭除。而寧夏與榆林并為藩籬,花馬池正其門戶也。若夫賀蘭山盤峙衛西,套寇闌入河西,往往取道于此。而徐斌水在衛境西南,又為固原西路之險。河凍則守舊邊,春融則守新邊,此前人成算也詳見固原州總論。夫恃河為險,實非遠猷。明萬歷中,嘗得松山之地。說者謂自索橋而上直接鎮番,增筑保障,廣布耕屯,則賀蘭以西,皆為內境。而黃河之險,敵不敢與我共,將莊、涼、蘭、靖以迄固原之間,皆可安枕而臥矣。噫!受降之城不復,松山之障不固,而切切于花馬池、徐斌水之間,國勢安得不日蹙哉!寧夏前衛治鎮城內,明洪武十七年置。
寧夏左屯衛同上。
寧夏右屯衛同上。又有寧夏中護衛,明建文三年為慶府置。懷遠廢縣即今鎮治。本漢北地郡富平縣地。后周置懷遠縣,并置懷遠郡治焉。隋開皇三年,郡廢,以縣屬靈州。唐因之。宋初為懷遠鎮。天中,夏人升為興州,又升為興慶府,尋改為中興府。元寧夏路治于此。明初,改置今衛。《志》云:衛城周回十八里,東西倍于南北。元末,寇賊侵擾,棄其西之半。正統間,生齒日繁,復修筑之,謂之新城。門六,東西各一,南北各二。
靈武城在鎮南。漢置縣,屬北地郡。后漢省。靈帝建寧初,段大破叛羌于靈武谷,即故縣境也。后魏亦置靈武縣于此,屬靈州。后周改置建安縣,又置歷城郡治焉。《括地志》:后魏永和初,平三齊,嘗徙歷下人居此。周因置郡,曰歷城。隋開皇三年,郡廢。十八年,改縣為廣閏縣。仁壽初,避太子諱,復曰靈武縣,屬靈州。唐因之。廣德二年,河西將柏文達攻破仆固懷恩摧沙堡、靈武縣,以救京師,即此城也。宋沒于西夏,縣廢。摧沙堡,見平涼府鎮原縣。
安靜城在鎮西南八十里黃河北岸。亦漢富平縣地。隋開皇十一年,置弘靜縣,屬靈州。唐初因之。神龍初,改為安靜縣。至德初,又改為保靜縣。五代唐天成四年,定遠軍使李匡賓據保靜靜作亂,朔方不安。既而靈州帥康福討定之。宋初,仍屬靈州。后沒于西夏。元廢。明為屯軍所居。
定遠城鎮東北六十里。《唐志》云:城在靈州東北二百里。先天二年,郭元振置。天寶中,屬朔方節度,后升為縣,屬靈州。貞元八年,吐蕃寇靈州。詔河東振武救之,復遣神策軍戍定遠及懷遠城,吐蕃乃退。景福二年,靈武節度韓遵表為警州。宋初,置定州于此。西夏因之,亦曰定州城。蒙古初,廢。《元和志》:靈、鹽接境,相距三百里,定遠城置于黃河北岸。蓋鹽州邊戍也。田州城,在鎮北六十里。西夏所置,蒙古廢。
清遠城在鎮東,宋置清遠軍于此。咸平中,趙保吉陷清遠軍,復攻定州、懷遠,又進掠輜重至唐龍鎮。曹璨以蕃兵擊敗之,乃卻。《宋史》:真宗以趙保吉作亂,出環慶清遠軍地圖,指示輔臣。又指靈州西榆木天澗路,且議戰守方略。唐龍鎮,舊《志》云:在衛西南百七十里。本蕃族也。宋大中祥符二年,麟府路言社慶族依唐龍鎮為援,侵擾別部,即此。又榆木天澗,在靈州所西,宋時自靈州通原州之道也。新昌城在鎮東北。《唐志》靈州黃河外有豐安、定遠、新昌等軍,豐寧、保寧等城,時謂之塞下五城。大歷十一年,增朔方五城戍兵,以備回紇,是也。蓋五城皆屬朔方節度。豐安,見靈州所。羊馬城,亦在鎮東北。《唐志》:城幅員十四里,信安王所筑。
賀蘭山鎮西六十里。山盤踞甚遠,衛境倚以為固。《通典》安靜縣西有賀蘭山、樓樹山、空青山。蓋賀蘭山峰巒錯峙,一山而有數名也。山麓為黃安峽赤木峽等口,舊皆壘石置驛。嘉靖中,寇從赤木口析墻闌入,官軍御卻之。后設戍防守。詳見前名山賀蘭。
峽口山鎮西南百四十里。兩山相夾,黃河經其中。《水經注》謂之上河峽,或謂之硤石。唐武德八年,安州都督李靖與突厥戰于靈州之硤石,是也。俗亦謂之青山。又名大石山。長慶初,靈武帥李進誠奏敗吐蕃于大石山下,即此。《一統志》:峽口山,一名青銅峽。上有古塔一百八座。
省嵬山在鎮東北百四十里。有省嵬口,為防御要地。《一統志》云:黃河東岸舊有省嵬城,橫枕河濱。又西瓜山,在鎮東北二百八十里。以形似名。山外即敵界也。斷頭山鎮東北三百里。明初,湯和北征,敗績于此。又景泰間,石亨言賊將犯大同,其巢穴在斷頭山,去寧夏不遠,是也。石嘴山,在鎮東二百里。山巖突出如嘴。又東百里曰麥垛山。山勢高聳,如麥垛然。
金積山鎮南二百里。山多赭土,日照則色如金。東麓有滾泉,清潔可愛。又三山,在鎮東南三百六十里,有三峰列峙。其南為子山,溪洞險惡,豺虎所居,人跡罕到。山出子木,因名。
不老山在鎮北塞外,北人聚牧處也。明永樂初,寧夏鎮臣何福言:諜報塔灘在不老山,將寇寧夏。上曰:此時賊不出槍桿、野狐二嶺及云州之地,必向山西大同。已而山西奏寇犯灰溝村、黃甫川。《五邊考》:衛西北境有寧羅山。又西南為龜山、松山、胥次山,與莊浪衛相接,皆有險塞可憑。槍桿、野狐、云州,俱見直隸宣府。黃甫川,見榆林。大青山,在賀蘭山后。隆慶三年,寧夏官兵擊套寇于大青山,敗之。
宗高谷在鎮西北。唐天三年,靈武帥韓遜奏吐蕃營于宗高谷,將西擊涼州。趙《聚米圖經》:靈武自賀蘭山路西至涼州九百里。谷蓋在賀蘭山后。
黃河鎮東南四十里。自寧夏中衛流入界,過峽口而東,至靈州所北,又折而東北,出衛界,入廢豐州境。《志》云:黃河嘗為中國患,而衛獨受其利,引渠灌溉,凡數萬頃,田者無旱澇之災。司馬遷《河渠書》:自武帝塞宣房后,用事者爭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后漢?西羌傳》:順帝從虞詡言,復朔方、西河、上郡,使激河浚渠為屯田,省內郡費,歲一億計,是也。三岔河在鎮東南黃河西岸,即河流曲折處也。成化中,寇犯韋州還,總兵劉聚邀敗之于三岔河。又黑水河,在衛東。番名哈喇兀速河,自榆林境西流,注于黃河。
清水河在鎮南三百五十里。河流甚狹,自平涼府固原州流經此,經寧夏中衛鳴沙故城南,注于黃河。一名胡盧河。宋元豐四年,宦者李憲自蘭州伐夏,至胡盧河而還。即此矣。
金波湖在鎮城北。又鎮東北三十里,有三塔湖,鎮東南三十五里,有巽湖。明萬歷二十年,孛拜作亂,據平夏。官軍攻之。衛城西北卑下,與金波、三塔諸湖相近,東南又近漢延紅花等渠,形如釜底。官軍因繞城筑堤以灌之,城多崩壞,遂克之,是也。觀音湖,在鎮西九十里。賀蘭山之水,多聚于此。又有月湖,在衛北七十里。長湖在衛西北百二十里。
漢延渠在鎮城東南。支引黃河水,繞城溉田,可萬余頃。又唐來渠,在衛城西南。亦引黃河水,繞城而西,溉田亦萬余頃。弘治十二年,撫臣王言:衛西山下,更有漢唐舊渠,首尾三百余里,兩岸高峻,中廣二十余丈。今大半淤塞,請疏鑿成河,修筑東岸,積土削墻,山口要害各設營堡,沿河按伏以遏賊沖,且便軍民耕種云。紅花渠鎮南五里。分唐來渠水,東流溉田七百余頃,復引入城中,民汲甚便。又新渠,在衛城南,亦分唐來渠之水,溉田數百頃。秦家渠,在黃河東南,分河水,溉田數百頃。又漢伯渠,在黃河西南,亦分河流,溉田二百余頃。
御史渠在鎮東北黃河外。《唐史》:郭子儀請開豐寧軍御史渠,溉田二千頃。是也。又尚書渠,在衛東,亦唐所開。《舊唐書》:大歷十三年,馬重英以四萬騎寇靈州,塞御史、尚書、光祿三渠水口,以擾屯田。朔方留后常謙光逐出塞后,李聽為都督長史,復導三渠。光祿渠,今見靈州所。
千金渠在鎮南。《元和志》:渠在靈武縣北四十二里,長五十二里,闊十里。又有漢渠,在靈武縣南五十里。從漢渠北流四十余里,始為千金大陂。其左右又有胡渠、御史、百家等渠,共溉田五百余頃。東壩,在衛境。天順四年,寧夏總兵張太,破敵于東壩,是也。
鹽池在鎮界。唐《食貨志》:靈州有溫泉、兩井、長尾、五原、紅桃、回樂、弘靜池。今五原池,見后衛,回樂池,舊在靈州所,余當在衛界。《通志》:今在衛北四十里者曰大鹽池,衛北百七十里者,曰小鹽池,衛城東南者曰紅鹽池,衛城西者曰長鹽池。然皆湮廢。
廣武營在鎮西南百七十里。其東北為大壩堡,其西為棗園堡,又西為石空寺堡,與中衛接界,俱戍守要地也。《輿程志》:繇廣武營而南五里渡黃河,即寧夏中衛之鳴沙州。
玉泉營鎮西百三十里。其東北為平羌堡,其西即大壩堡也。《一統志》:大壩堡與中衛分界,西至中衛二百十里。又瓦窯墩,在平羌堡西北。嘉靖八年,寇繇此入犯,官軍御之于平羌堡,敗績。靈武營,在鎮北百里。正統十一年,建營于此,為北面之蔽。又河西寨,在黃河西岸。河東岸又有河東寨。
潘昶堡鎮東二十五里。自堡而東南,又有金貴、李祥、魏敬、王信、王貴、任春、葉誠凡八堡,俱屬寧夏衛。王澄堡,在鎮東北三十五里。自堡而東南,又有張政魏政二堡,俱屬寧夏左屯衛。謝保堡,在鎮北十五里。自堡而北,又有張亮、李信、丁義、周澄凡四堡,俱屬寧夏前衛。
楊顯堡鎮西南三十五里。自堡而西北,又有陶容、雷福、桂文、常信、洪廣、高榮、姚福凡七堡,俱屬寧夏右屯衛。王景堡,在鎮西南四十里。自堡而西南,又有李俊、邵剛、瞿靖、林皋、蔣鼎、陳剛凡六堡,屬寧夏左屯衛。高臺在鎮東十五里。地勢崇高,登眺極山河之偉觀。趙元昊嘗建寺于此。靈州守御千戶所鎮南九十里。南至慶陽府環縣五百里。漢置靈洲縣,屬北地郡。后漢因之。晉縣廢。其后赫連夏據其地,后魏主燾滅之。太延二年,置薄骨律鎮,在河渚上。孝昌中,改置靈州。初在河北,后于果園所筑城為州治,兼置普樂郡。后周因之。隋初,郡廢。煬帝又改曰靈武郡。唐仍曰靈州。開元九年,置朔方節度治于此。天寶初,復改州為靈武郡。安祿山之亂,太子至靈武,即位于郡城南樓,是也。五代仍為朔方軍治。宋初,改曰翔慶軍。咸平五年,沒于西夏,謂之西平府。元復曰靈州。明初,改為千戶所。正德元年,升為守御千戶所。今亦設靈州所。
回樂廢縣在所西南。本漢靈洲、富平二縣地。后魏置縣,為普樂郡治。隋為靈州治。大業中,為靈武郡治。唐初因之。宋沒于西夏。元省縣入州。《志》云:所城舊在河東。明洪武十七年,圯于水,移筑于舊城北七里。宣德三年,又為河水所沖決,移筑于城東北五里。今所城周七里有奇,惟南北二門。
靈洲城在所北。漢縣舊城也。《漢志》注:惠帝二年,置縣,有河奇苑,號非苑。顏師古曰:苑謂馬牧。水中可居者,曰洲。此地在河之洲,隨水高下,未嘗淪沒,故號靈洲。又曰河奇也。二苑皆在縣北。后漢元初三年,鄧遵大破叛羌于靈州,即此。西魏置臨河縣,又置臨河郡治焉。隋開皇初,改郡曰新昌。三年,郡縣俱廢。
富平城在所西南。漢置縣,屬北地郡。后漢因之。永初三年,任尚等大破先零叛羌狼莫于富平河上,是也。中平中,以羌亂,富平寄治安定郡彭陽縣界。自晉以后,益徙而南,故城遂廢。《漢志》注:縣有神泉障,為北部都尉治。又有渾懷障,在塞外,渾懷都尉治焉。旬卷城,在所西南二百里,漢安定郡屬縣也。讀曰旬。后漢,廢。《水經注》:河水東北經旬卷故城西,又東過富平縣西,是也。典農城在富平故城西。城有三:其西南城,世謂之胡城;又東北有城曰上河城,世謂之漢城;又東北有城,世謂之呂城。河水皆經其東。薛瓚曰:上河在西河富平縣。漢馮參為上河典農都尉,分屯以事農處也。
豐安城所北百八十里。杜佑曰:在靈武西黃河外。隋開皇十年,置縣,屬靈州。大業末,廢。唐武德四年,析回樂縣,復置豐安縣,兼置回州治焉。貞觀十三年,州廢,縣并入回樂。萬歲通天初,置豐安軍。神龍初,突厥默啜寇鳴沙縣,因移縣治于豐安城。先天二年,郭元振復修筑焉,仍為豐安軍,屬朔方節度使。
丁奚城在所南。后漢永初六年,漢陽賊杜季貢降于滇零羌,別居丁奚城。《東觀記》:丁奚城,在北地郡靈洲縣。元初二年,司馬鈞等分道擊叛羌,鈞獨進攻拔丁奚城。既而任尚復擊破杜季貢于此。明年,尚復遣兵擊破先零羌于丁奚城。太子賢曰:丁奚城,在慶州馬嶺縣西北。薄骨律鎮城在所北。《水經注》:河水北徑薄骨律鎮城。城在河渚上,赫連果城也,桑果余林仍列洲上。相傳赫連之世,有駿馬死此,取馬色為邑號,故目城為白口騮,后訛為薄骨律也。又雄州城,《志》云:在所西南百八十里。本名承天堡。唐中和間,嘗徙雄州治此,因名。
燕然廢州《唐志》:州寄治回樂縣界。貞觀十二年,鐵勒歸附,于靈州界置皋蘭、高麗、祁連三州,并屬靈州都督府。永徽元年并廢。調露元年,又置魯、麗、塞、含、依、契等六州,總為六胡州。開元初,廢。既又復置東皋蘭、燕然、燕山、雞田、雞鹿、燭龍等六州,仍寄靈州界,而燕然、雞鹿、雞田三州,俱在回樂縣界,突厥九姓部落所處也。至德后,俱廢。
平山在所東北八十里。山頂平衍,因名。歡喜嶺,在所東。成化中,寇入所東永隆墩諸戍。官軍追敗之于此。又龐嶺,在所西。宋乾道六年,夏相任得敬脅其主仁孝欲分夏國,仁孝分西南路及靈州之龐嶺與之。上表于金,金人不許。得相尋伏誅。磨鳱隘在所南百余里。宋元豐四年,劉昌祚引涇原兵伐夏,次磨鳱隘。夏人據險以拒。昌祚大破之,遂薄靈州。慶州兵亦至,共圍之。夏人據黃河七級以灌昌祚營,復鈔絕糧運,昌祚引還。
黃河在所城北。自寧夏中衛流入界,又東北入衛境。《志》云:黃河經靈州西,為河曲。河千里一曲,自澆河至故卷縣,率東北流,至富平始曲而北流。《漢志》注:河水自卷別出為河溝,東至富平北入河。河水于此,有上河之名。前漢馮參為上河典農都尉。后漢任尚破先零羌于富平上河,是也。后魏永熙二年,雍秦諸州都督賀拔岳擊靈州帥曹泥,會秦州刺史侯莫陳悅于高平。使先行,至河曲,岳為悅所害。西魏大統二年,宇文泰遣軍圍曹泥于靈州,引水灌其城,不沒者四尺。高歡發阿至羅兵三萬騎,徑度靈州河,繞出魏師之后。魏師退,泥得脫歸歡。唐貞元七年,吐蕃寇靈州,陷水口支渠,敗營田。五代唐長興中,朔方帥張希崇引河渠,興屯田,以省漕運,民夷愛之。今所境田多沃饒,恒無涸之患,賴黃河之灌溉也。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