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山州東南八十里。《漢志》注:狄道有白石山。即此山也。宇文周將梁暉引軍至此,為羌所圍。山無水,暉禱于山,飛泉涌出,兵士取給,因呼為梁泉。其水北與湟水合,注于河。樺林山,在州南三十里。山高聳,與馬寒、皋蘭二山并峙。又天都山,亦在州南三十里。《一統志》:宋宦者李憲遣苗綬自蘭州伐夏,嘗逾此山。誤也。今固原西安所有天都山。
琵琶山州西百三十里。險峻曲折,如琵琶首,因名。杜佑云:廣武縣有琵琶山。是也。又石門山,在州西南。《水經注》:漓水東北經石門口,山高峻險絕,對岸如門。青巖山,在州西北。《隋志》允吾縣有青巖山。《五代志》亦云青巖山在允吾縣。山蓋近河濱。苻秦將梁熙等伐涼,自青石津攻河會城。胡氏曰:津當在青巖山下。
康良山州南百七十里。晉義熙四年,西秦太子乞伏熾磐畏姚秦之逼,筑城于康良山而據之。七年,乾歸置武威郡,鎮康良城,以其子木奕干為武威太守,鎮之。八年,乞伏公府弒乾歸,奔康良南山,熾磐討殺之。宋元嘉三年,夏主赫連昌遣其將呼盧古敗西秦將曇達于康良山,進攻χ罕,是也。一名可狼山,俗呼為熱薄汗山。沃干嶺在州西南。晉建興末,劉曜等逼長安,涼州張遣賈騫等逾嶺入援。即此嶺也。咸和二年,前涼張駿遣兵攻劉曜秦州諸郡。曜遣其子胤屯狄道。駿將韓璞赴救,度沃干嶺而軍。既而璞遣將辛巖督運于金城。劉胤襲敗之于沃干嶺,進至璞營,璞眾大潰,胤乘勝追奔,濟河至令居。舊《志》云:嶺在晉興郡大夏縣東南,洮水西北。自涼州濟河,必度沃干嶺,乃至狄道。令居,見西寧鎮。大夏,見河州。捫天嶺《志》云:在允吾東南。晉隆安中,乞伏乾歸敗降禿發利鹿孤,居于晉興。利鹿孤聞其謀,遁去,遣其弟吐雷屯捫天嶺以備之。宋元嘉六年,乞伏暮末遣將王伐送沮渠成都還北涼。蒙遜使沮渠奇珍伏兵于捫天嶺,執伐以歸。即此處也。女遮谷州東三十五里。宋李憲與苗綬城蘭州,敗夏人于此。又李麻谷,在州西四十里。《志》云:路通甘州。又有荔谷,在廢允吾縣界。后漢建初二年,燒當羌迷吾等反,敗金城太守郝崇于荔谷,崇輕騎得脫,即此。東岡坡,在州東二十五里。相傳唐太宗為秦王時,獲褚亮于此。又州南四十五里有沙洞,洞產沙。。
葵園峽在州西。后漢靈帝初平二年,張溫遣周慎追叛羌邊章等于榆中,圍之。章分兵屯葵園峽,斷慎運道。慎懼,棄車重而退。石口峽,在州東二十五里。兩崖懸立,黃河經其中,東流入金縣界。黃河在州城北。自河州流入,經州城下,洮、漓、湟三水入焉。夾河有灘,宜播五谷,引河灌溉,甚為民利,亦謂之金城河。胡氏曰:河流徑金城郡界,自允吾以西,通謂之金城河。漢武元狩初,渾邪王降,自金城河西,西并南山至鹽澤,空無匈奴。神爵元年,趙充國擊西羌,至金城,欲度河,恐為敵所遮,夜遣三校銜枚先度,度輒營陳,會明畢度,是也。后漢光和六年,金城河水溢出二十余里,亦即今州境矣。
洮水在州南三十里。自狄道縣界北流,入于黃河。晉咸和二年,涼將韓璞與劉曜子胤夾洮相持七十余日,是也。又漓水,在州西南十五里。源出塞外,流入州境,合洮水,又流經皋蘭山下,東北入于河。即河州之大夏河矣。《志》云:皋蘭水出皋蘭山,在州西南三里,左右翼注漓水。
湟水在州西一百八十里。自西寧衛大小榆谷東流入境,與浩河合流而注于黃河。晉太元十九年,苻登敗死,登子崇奔湟中,即帝位。蓋謂湟水之西也。或謂之金城河。
阿干河州西三里。源出馬寒山,至分水嶺分為二:南流入金縣,為閣門河;北流入蘭州阿干峪,為阿干河。自峽奔流至州城,灌溉之利甚溥。今州西五里曰溥惠渠,引阿干水灌田百頃。
筍蘿河州西南六里,東流入黃河。又西南里許有黃峪溝,亦流入于河。又柳溝,在州東三十里,北流入河。州東二十里又有曲柳泉,亦東流入于大河。蓮塘池,在州西七里。其地有神泉,俗呼為獅跑泉。洪武二十三年,肅藩移駐此。潴神泉為池,周回數十里,為游賞之勝。
石城津在州西境。闞る曰:石城津在金城西北。晉太元初,苻秦伐涼,軍于西河,梁熙等濟自青石津,茍萇等濟自石城津,會攻涼纏縮城,是也。纏縮城,見莊浪衛。一云石城津,即河州之積石渡。馬蘭灘,在州東大河南岸。明初,擴郭圍蘭州。別將于光自鞏昌馳救,至馬蘭灘,為擴郭所襲,兵敗被執處也。
金城關州北二里當黃河西北山要隘處。本漢置。闞る《十三州記》:金城郡有金城關。是也。后廢。宋紹圣四年,復置關于此,據河山間,筑城為固。崇寧二年,王厚請移關于北境之斫龍谷。不果。今設巡司于河南岸。京玉關在州西北四十五里。本名把A3橋。宋元符三年置關,賜今名。金因之。元廢。今有衛卒戍守。又關西四十里有通川堡,又西四十里為西寧衛境之廢通湟堡,俱宋置。金廢。阿干鎮關,在州南四十五里,即故阿干縣也。明初置關,有蘭州衛卒戍守。
東關堡州東十八里。宋元豐四年置,本名鞏哥關。六年,改為東關堡。金因之。明景泰初,重筑。又西關堡,在州西,亦宋元豐五年置,尋廢。金復置。《金志》云:關逼臨黃河,與夏人接界。元廢。
皋蘭堡州西南九十五里。宋元豐四年置,六年廢,尋復置。又西古城堡,在州西八十里,又西四十里為積灘堡,俱宋置。金廢。質孤堡,在州東五十里。宋元豐五年置。元以后,廢置不一。金亦為質孤堡,屬蘭州。元廢。又鹽場堡,在州北。又有把石堡,皆在黃河北岸。宋元豐中置。金廢。《通志》州西北二十里有大岔堡,正統十四年置。
安寧堡在金城關西四十里。又西三十里為沙井峽,北抵莊浪之道也。候馬亭,《志》云:在州西北十五里。相傳漢武遣李廣利伐大宛,候龍馬于此,因名。《通志》:州南一里有蘭泉驛。州東五里又有蘭州遞運所。
鎮遠浮橋舊在州西十里。明洪武十八年,移置城西北二里金城關下,用巨舟二十四,橫亙黃河中。入甘肅,通西域,路皆出此,為咽喉重地。敵若據此橋,則河西隔絕,餉援難通矣。又西津橋,在州西二里,永樂中建。
金縣州東九十里。西南至府城百八十里。本宋蘭州地。金為龕谷縣地,屬蘭州,尋屬會州。正大間,置金州,治龕谷縣。元省縣入州。明初,改州為縣,又移今治,屬臨洮府。后又改屬蘭州。今縣城周三里,編戶十里。
龕谷城縣南二十里。本宋之龕谷寨。元豐四年置。元七年廢。紹圣中,復修為堡。金升為縣,尋置金州治此。元縣廢。明又改置今縣。
定遠城在縣西北四十里。唐置。寶應間,陷于吐蕃。宋熙寧中,種誼筑城,以屯戍兵。后廢。元七年,復筑。政和四年,夏人攻拔之,遷其民筑臧底河城。五年,宋將王厚等攻之,大敗而還。六年,渭州將種師道攻克之。金大定中,升為縣,屬蘭州。后改屬會州。正大間,屬金州。元廢為鎮。今為定遠驛。
一條城縣東七十里。亦謂之一條城堡。相傳宋狄青巡邊時所筑。又平地城,《志》云:在縣北四十里。唐戍兵所筑。
馬衍山在縣西南三十里。山雄秀甲于郡境,即馬寒山也。盤亙深遠,與狄道縣及蘭州接界。龕山縣南二十里。宋人置寨于此,因以為名。其下有小龕河。又有尖山,在縣西南二十五里。豬觜山,在縣西北四十里。金于此置豬觜鎮。又縣東南三十里有駝項山,縣東四十里有雞爪山,縣南七十里又有馬尾山,皆以形似名也。又縣南二十里有白草原,平坦可以屯軍。
亂山在縣東北八十里。其山綿延數百里,稠疊數百峰,參差遠近,亂如列戟。黃河經其中。亦郡境之襟要也。黃河縣北六十里。自蘭州東北流,越亂山中二百余里,入靖邊衛界,始瀉落巨川,始瀑布然。土人沿山引水,灌田甚廣。
浩河在縣城南。源出馬寒山峽中,東流入黃河。亦曰閣門河。有閣門河橋在縣南門外。按《漢志》:浩水出塞外,東至允吾,入湟水。蓋名同而實非也。
小龕河縣南十五里。源出龕山,東流與浩河合。又有清水河,在縣東三十五里。連達溝,在縣北十五里。皆繇浩以達于黃河。
十字川堡縣北八十五里。又買子堡,在縣西三十里。俱宋置。金廢。《輿程記》:蘭州東六十里為買子堡。又東百里為一條城。又東九十里為平灘堡。又九十里而至靖邊衛。清水驛,在縣東三十里。亦東出靖邊之道也。《通志》:縣北四十里有把石溝倉,八十九里有什字川倉,又縣北百九十里有積灘堡倉、一條城倉。
附見:
蘭州衛在州城內。洪武三年建。初置州治東北,后移置州東,轄千戶所五。又甘州中護衛,亦在蘭州治東北。舊在甘州,洪武三十二年,從肅藩移建于此。弘治十四年,改屬固原衛。河州府西南百八十里。南至洮州衛三百十里,西至生番界七十里,西北至西寧衛二百五十里,東北至蘭州三百二十里。
古西羌地。秦屬隴西郡。漢屬金城、隴西二郡。后漢屬隴西郡漢末,為宋建所據,稱河首平漢王。曹操遣夏侯淵討平之。晉惠帝永寧中,張軌奏置晉興郡《晉志》:χ罕縣,張軌分屬晉興郡。《十六國春秋》:晉咸康元年,張軌分興晉郡屬河州。自是河州為興晉,非晉興也。前秦苻堅始置河州《晉志》:張駿分晉興、金城、武始、南安、永晉、大夏、武成、湟中等郡為河州。是河州,張駿所置。杜佑以為始于苻秦。《十六國春秋》:苻堅建元三年,克χ罕,以彭奚念為涼州刺史,鎮之。七年,以李辨為河州刺史,領興晉太守,鎮χ罕,徙涼州治金城。后為西秦乞伏乾歸所據乞伏氏置北河州,鎮χ罕。《十六國春秋》:乾歸太初二年,χ罕羌彭奚念來歸,以為北河州刺史。九年,奚念入朝,以翟р為興晉太守,鎮χ罕。熾磐永康元年,遷于χ罕。暮末永弘二年,焚城邑東走,故地皆入吐谷渾。后魏太平真君七年,置χ罕鎮,尋改為河州宋元嘉二年,χ罕為吐谷渾所據。二十年,魏主燾伐吐谷渾,別將封敕文等取χ罕,置鎮于此。尋為河州治。后周兼置χ罕郡。隋郡廢,仍曰河州。煬帝又改為χ罕郡。唐復曰河州開元二十六年,置鎮西軍于城內。天寶初,曰安鄉郡。乾元初,復為河州,尋沒于吐蕃。宋熙寧六年,收復,仍置河州。金因之,亦曰平西軍。元曰河州路《元志》:吐蕃等處宣慰司亦治此。明洪武初,置河州衛。五年,設河州府轄寧河一縣。七年,建陜西行都司。十年,立河州左右二衛。十二年,省行都司及河州府縣,改置河州衛以左衛調洮州,改右衛為河州衛軍民指揮使司,領千戶所六,守御千戶所一,隸陜西都司。景泰二年按:《會典》作成化九年,《通志》作七年,復分置河州編戶四十里,屬臨洮府。今因之。州控扼番戎,山川盤郁。自昔西垂多釁,χ罕嘗為戰地。蓋犄角河西,肘腋隴右,州亦中外之要防矣。明初,置茶馬司于此,以制番命,資國用。其后漸弛《一統志》:洪武七年,于河州治東南立茶馬司。永樂九年,于洮州治西亦立茶馬司。《四裔考》:洮、河二州茶馬司,蓋洪武二十五年所置。初曹國公李景隆奉使市馬,以茶五千余斤,得馬一萬三千五百余匹。正統十四年,遣行人四人視茶政。成化二十四年,以御史一人代之。又洪武二十六年,制金牌信符頒給諸番,遇有差發,合符乃應。正統十四年,停金牌。成化十七年,給烏思藏諸番王及長河西魚通寧遠等宣慰司敕書勘合,令貢時,四川陜西驗入。后因亦不剌之亂,金牌散失。嘉靖二十八年,兵部議金牌不可數給,宜給勘合,如成化故事。從之。烏思藏等,詳四川諸番。弘治末,都御史楊一清言:唐時回紇入貢,即以馬易茶。宋熙寧間行之,所謂摘山之產,易廄之良,無害而有利者也。我朝納馬,謂之差發,如田之有賦,身之有庸,非虐使于番。因納馬而酬茶,體尊名順,非互市交易之比。且西番為中國藩籬,其人本非孝子順孫,徒以資茶于我,絕之則死,故俯首服從。此制番控〔夷〕之上策,前代略之而我朝獨得之者也。頃自金牌制廢,私販盛行,失利垂六十年,豈徒邊方乏騎乘之用?將來番夷無資于我,跳梁自肆,將生意外之憂。撒藩籬之固,甚非計也。請申明舊制,使番族各供差發。蓋河、洮二州,實為西番之噤要。故茶馬二司,特設于此,至今藉其利云。χ罕廢縣今州治。漢縣,屬金城郡。后漢屬隴西郡。應劭曰:χ罕,羌侯邑也,漢因以置縣。建安十九年,曹操遣夏侯淵討宋建于χ罕,破斬之。蜀漢延熙十八年,姜維伐魏,自χ罕趣狄道,是也。晉廢。永寧中,張復置,屬晉興郡。張駿時,為河州治。永和三年,石虎將麻秋等來攻,不能克。苻秦亦置河州于此。義熙三年,姚秦叛將彭奚念據χ罕。五年,西秦乞伏熾磐攻拔之。后魏太平真君四年,敗吐谷渾,取χ罕城。七年,置χ罕鎮,尋置州。隋唐時,州郡皆治此。宋熙寧六年,置χ罕縣,而州治寧河縣。蓋析χ罕增置也。九年,俱省入河州。崇寧四年,升寧河寨為縣。金貞元二年,復置χ罕縣,仍為州治。元復省。《通志》今州西七十里有χ罕廢城,疑宋所置。今州城周九里有奇。
大夏城在州東北八十里。漢縣,屬隴西郡。后漢因之。永元九年,燒當羌迷唐寇隴西,殺大夏長。即此。晉縣廢。惠帝時,張軌復置,屬晉興郡。張駿又置大夏郡治焉,取縣西大夏水為名。永和二年,石虎將麻秋克金城,進取大夏。又攻χ罕不克,退保大夏。太和二年,涼張天錫擊叛將李儼,克大夏、武始二郡。儼自隴西退屯χ罕。后魏皇興三年,亦置大夏郡于此。尋復為縣,屬金城郡。隋初,郡廢,縣屬河州。唐初因之。貞觀初,縣廢。五年,復置。廣德后,沒于吐蕃。會昌三年,吐蕃亂,其將論恐熱屯大夏,謀并鄯州。鄯州帥尚婢婢遣將龐結心等擊之,至河州南,伏兵險阻。論恐熱來戰,大敗。宋復河州,縣廢。《志》云:大夏城西南二十里有金劍山及金劍城。前涼張駿時,嘗置金劍縣于此。《水經注》:大夏故城在χ罕西南,北臨洮水。似誤。疊蘭城,舊《志》云:在大夏城西南。晉時,前涼張軌所置。義熙七年,乞伏乾歸徙羌眾于疊蘭,以兄子阿柴為興國太守,鎮之。八年,乞伏公府弒乾歸,走保大夏。熾磐使其弟智達討之,公府奔疊蘭城,就其弟阿柴。智達復攻拔之。后為吐谷渾所廢。白石城在州西。漢縣,屬金城郡。闞る曰:白石城,在狄道縣西北二百八十里。有白石山在其東,因名。元帝永光二年,隴西羌彡姐旁種反。遣馮奉世率任立、韓昌到隴西,分屯三處。立為右軍,屯白石。昌為前軍,屯臨洮。奉世為中軍,屯首陽西極上。前軍到降同阪,先遣校尉在前與羌爭地利,又別遣校尉救民于廣陽谷。兵少,皆為羌所敗。乃益兵破走之。后漢白石縣,屬隴西郡。永元十年,劉尚等討叛羌迷唐等,不克,征還。謁者王信、耿譚代領其兵。信屯χ罕,譚屯白石,叛羌以次降附。晉廢。惠帝時,張軌復置,屬晉興郡,改為永固縣。太和二年,張天錫攻叛將李儼于χ罕。儼求救于苻秦。王猛自略陽馳救,使別將姜衡屯白石。即此城也。后魏,縣廢。隋末,李軌復置永固縣,屬河州。唐貞觀七年,廢縣,改置烏州。十一年,州廢,置安鄉縣,仍屬河州。天寶初,改為鳳林縣,后廢于吐藩。其地有鳳林關。《唐書?吐蕃傳》:咸通中,尚延心獻款,高駢收鳳林關。是也。彡姐,讀曰兗紫。
治城在州西北百十里。晉時,前涼張氏所置城也。宋元嘉六年,西秦南安太守翟伯承等據罕谷以叛。西秦王暮末擊破之,進至治城。既而西河王蒙遜至χ罕,遣子興國攻定連。暮末逆擊興國于治城,擒之。八年,赫連定滅西秦,畏魏人之逼,擁秦民自治城濟河,欲擊河西王蒙遜而奪其地。吐谷渾王慕貴使其弟慕利延等乘其半濟,擊之,執定以歸。后魏時,分金城郡置建昌郡,治城縣屬焉。后又析置東涇郡于此。后周,郡縣俱廢。譚郊城,在治城西北。晉義熙七年,西秦乞伏乾歸克秦水洛城,徙民三千余戶于譚郊,因城其地。八年,徙都之。宋元嘉六年,西河王蒙遜遣子興國攻乞伏暮末于定連。暮末擊擒之于治城,追擊蒙遜至譚郊,是也。
定連城在州東南。或曰:晉時后涼呂光所筑。宋元嘉三年,西秦乞伏熾磐為夏主昌將呼盧古所攻,自χ罕遷保定連。呼盧古入χ罕南城。秦將趙壽生戰卻之。六年,河西王蒙遜伐秦。秦王暮末復自χ罕遷保定連。既而所署西安太守莫者幼眷據川以叛。暮末討之,敗還定連。七年,吐谷渾慕貴襲秦定連,不克,尋沒于吐谷渾。胡氏曰:川,亦χ罕左右地也。
列渾城在州西南百八十里。宋永初二年,西秦乞伏熾磐遣乞伏孔子率騎擊鐵汗禿真于羅川,大破之。尋以乞伏是辰為西胡校尉,筑列渾城于汁羅以鎮之。汁羅,即羅川矣。又武成故城,在州南。前涼所置武成郡也。西秦乞伏國仁亦置武城郡于此,后為吐谷渾所廢。赤水城,在州南。晉義熙八年,西秦乞伏乾歸擊吐谷渾阿若干于赤水,降之。《水經注》:赤水城,亦曰臨洮東城。魏收《志》:魏真君六年,改故臨洮縣為臨洮郡,領赤水縣。即此城矣。后周廢。
臨津城在州西北百二十里。下臨河津。晉時,前涼置臨津縣,屬興晉郡。后為吐谷渾所廢。《水經注》:河水自澆河東流,經邯川城,又東徑臨津城北、白土城南,為緣河津渡之處。是也。隋曰臨津關。大業五年,自將伐吐谷渾,出臨津關,渡黃河至西平。即故臨津城矣。澆河、邯川,俱見西寧衛。石泉城,在州西北。晉義熙十二年,西秦乞伏熾磐攻秦洮陽公彭利和于漒川,沮渠蒙遜攻石泉以救之。熾磐聞之,引還,遣兵救石泉,是也。漒川,見洮州衛。鹽泉城在州西百八十里。唐開元二十六年,隴右節度使杜希望將鄯州之眾,奪吐蕃河橋,筑鹽泉城于河左,置鎮西軍治焉。后沒于吐蕃,亦置鎮西軍于此。會昌三年,吐蕃亂,其洛門守將論恐熱舉兵謀篡,忌鄯州鎮將尚婢婢,引兵擊之,至鎮西。即此。天成城,在州西八十里。唐天寶十三載,于索恭川置天成城,又于州西百余里置雕窠城,為戍守處。至德初,陷于吐蕃。
寧河城在州南六十里。吐蕃所置香子城也。宋熙寧六年,王厚攻拔香子城,遂平河州,因置寧河寨。崇寧四年,改置寧河縣。金仍屬河州。元因之,后廢為鎮。明初,復置縣,尋廢。又宋置寧河縣,復于州東四十里置寧河寨。金廢。元至元九年,復于吐蕃西界立寧河站云。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