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洮府東至鞏昌府二百里,南至洮州衛三百十里,西至河州衛百八十里,北至莊浪衛四百五十里。自府治至京師四千六十里,至南京三千八百四十里,至布政司一千二百六十里。
《禹貢》雍州地。春秋、戰國時,為西羌所居。秦屬隴西郡。漢屬隴西金城郡。晉初因之。惠帝時,分置狄道郡。前涼張駿又改置武始郡。其后西秦、南涼,代有其地。后魏亦屬武始郡。西魏又增置臨洮郡。后周廢臨洮郡。隋初,并廢武始郡,以縣屬蘭州。煬帝時,屬金城郡。唐初,亦屬蘭州。天寶初,屬金城郡。三載,分金城郡置狄道郡。乾元初,改為臨州《寰宇記》:久視元年,置臨洮軍于臨州。寶應初,陷于吐蕃,號武勝軍。宋熙寧五年收復,改為鎮洮軍,尋改熙州治狄道縣,亦曰臨洮郡。《金志》云:宋又更鎮洮軍為德順軍。金改曰臨洮府。元因之。明仍為臨洮府,領州二,縣三。今仍舊。府襟帶河湟,控御邊裔,為西陲之襟要。蜀漢末,姜維數出狄道以撓關隴。魏人建為重鎮,維不能以得志。晉之衰也,河西擾亂,大約據狄道,則足以侵隴西,狄道失而河西有唇齒之慮矣。拓跋魏兼有秦涼,以狄道為咽喉之地,列置郡縣,恃為藩蔽。唐拒吐蕃,臨州其控扼之道也。臨州不守,而隴右遂成荒外矣。宋承五季之轍,王官所蒞,不越秦、成。熙寧以后,邊功漸啟。議者謂欲圖西夏,必先有事熙河。及熙河路建,而湟、鄯之域,以漸收舉,雖于本計似疏,而武略未盡乖也。《志》曰:郡土田膏腴,引渠灌溉,為利甚博。其民皆蕃漢雜處,好勇喜獵。故徐達亦云:臨洮西通蕃落,北界河湟。得其地,足以給軍儲,得其人,足以資戰斗也。
狄道縣附郭。漢置縣,為隴西郡治。后漢因之。晉屬隴西郡,惠帝改置狄道郡治此。又嘗改縣為降狄道,尋復舊。后魏屬武始郡。隋屬蘭州。唐因之。天寶三載,置狄道郡治此。寶應以后,廢于吐蕃。宋熙寧五年,收復。六年,仍置狄道縣,為熙州治。九年省。元豐二年,復置。今編戶二十五里。
狄道故城在今府治西南。漢所置也。呂后六年,匈奴寇狄道。七年,復入寇。文帝十二年,匈奴寇狄道,即此城矣。蜀漢延熙十八年,姜維圍魏王涇于狄道,不克。尋又引軍出狄道,不克而還。《水經注》亦謂之降狄道。蓋縣之別名也。隋、唐以來,州郡皆治此。宋改筑熙州城,即今治也。《志》云:今郡城周九里有奇,門四:東大通,南建安,西永寧,北鎮遠。武始城在府北七十里。漢狄道縣地。前涼張駿以狄道置武始郡,置城于此。西秦亦為武始郡治。宋元嘉四年,武始羌叛,熾磐遣其左丞相曇達招慰。羌執曇達,送于夏主昌。后魏太平真君八年,改置勇田郡,尋改勇田縣為屬武始郡治。時又析置楊素縣,與狄道并屬武始郡。隋開皇初,俱廢入狄道縣。
臨洮城府西南二百二十里。漢縣,屬隴西郡,南部都尉治此。后漢因之。建初二年,羌豪布橋等圍南部都尉于臨洮。馬防討破之。永初三年,鐘羌破臨洮縣。永建初,校尉馬賢大破鐘羌于臨洮。于是涼州復安。鐘羌,蓋羌之別種,居臨洮谷者。蜀漢延熙十七年,姜維自狄道進拔河關臨洮,是也。晉亦為臨洮縣,屬隴西郡。惠帝改屬狄道郡。前涼屬武始郡。后魏太平真君六年,改為臨洮郡,置龍城縣為郡治。后周郡縣俱廢。隋開皇二年,突厥寇蘭州,總管叱列長之守臨洮,為所敗。即此城矣。又俱城,在臨洮故城西南。晉太元十一年,前涼張天錫子大豫攻姑臧,不克。自西郡入臨洮,掠民五千余戶,保守俱城,為呂光所敗滅。即此。
安故城府西南百六十里。漢縣,屬隴西郡。元鼎五年,西羌反,攻安故,圍罕城。蓋與河州接境也。后漢仍屬隴西郡。晉省。惠帝復置,屬臨洮郡。《晉志》:張茂分武興、金城、西平、安故四郡,置定州。蓋張氏分金城、西平二郡置安故郡,即治安故縣。后魏廢。《水經注》:洮水自臨洮縣東流,又屈而北流,徑安故縣故城西,又北徑狄道縣故城西。唐初,復置安固縣。武后久視初,以吉頊為安固尉是也。尋廢為鎮。宋白曰:安故,在蘭州南。《一統志》在蘭州西八十里,誤。唐時為安固鎮。五代周廣順中,自安固鎮至涼州,立三州以控扼諸羌。三州,臨、河、蘭也。
安樂城在府西三十六里。唐武德中,分狄道縣置安樂縣,屬蘭州。天寶中,屬狄道郡。乾元中,改為長樂縣。后廢。宋熙寧六年,置康樂寨于此。金升為縣,屬臨洮府。元廢。桑城在廢安故縣西南。《水經注》:洮水東北經桑城東,又東徑安故縣西。晉大興三年,劉曜攻拔陳倉諸城戍。晉王保懼,自秦州遷于桑城。胡氏曰:保欲自桑城奔河西也。亦謂之桑壁。晉永昌初,休屠王石武以桑壁降劉曜。石武,亦匈奴別種也。時據桑壁,自稱休屠王。大寧初,劉曜自隴上西擊涼州,遣其將呼延晏攻涼寧羌護軍陰鑒于桑壁。即此。鞏令城在府西南二百五十里。吐蕃所置城也。宋熙寧六年,王韶圖武勝,使德順將景思立分兵制番酋于南路,自南甲趣鞏令城。或云,南甲在府南三十里。又鳴鶴城,在府西南,唐至德后,吐谷渾所筑。又有三足城,亦吐谷渾所筑也。宋廢。安羌城,在府西。本名溢機堡。宋宣和中,賜名安羌城。金廢。
長城在府西北。《史記》:秦始皇遣蒙恬發兵三十萬北筑長城,起自臨洮。唐因置長城堡。開元二年,隴右節度使王等追破吐蕃于洮水,又敗之于長城堡,殺獲數萬,是也。
岳麓山在府城東二里。上有超然臺。又東八里有滴水巖。巖東二十里有玉井峰,以峰頭有井而名。夏牟山,在府西三十里。《志》云:山下牟麥特盛,因名。其相近者曰臥龍山,山勢蜿蜒,如龍偃臥。又有朱翠山,在府西五十里。抹邦山府南二十五里。宋熙寧五年,王韶自通遠軍攻西羌。羌據險自保。韶曰:既入險地,當使險為吾有。徑趣抹邦山,壓敵軍而陳。羌乘高下斗,韶擊敗之。其相近者有嵐關坪,《志》云:坪在府南二十七里。關口險隘,坪上高敞,延袤可十余里。
常家山府西南六十里。宋元二年,羌酋鬼章與西夏相結,謀復故土。夏人聚兵天都山,前鋒絕通遠境。鬼章駐常家山,大城洮州,以待師期,為宋將游師雄所破。《志》云:山與西傾相接。又有龍湫,甚深廣,衍為九曲十八灣。天都山,見前平涼府固原州。西傾山,在府西南百五十里。或以為《禹貢》之西傾,非也。蓋隴右諸山,多以西傾名。
十八盤山在府東南百里。山高險,有石級一十八盤。又蓮華山,在府南百五十里。山聳數峰,宛如蓮華。馬寒山在府北九十里。其山綿亙數百里,勢極高峻,雖炎夏,冰雪不消。亦名馬銜山。又太平原,在府北三十里。其地平原百頃,可以屯軍。摩云嶺,在府北百五十里。雄峻參天,有摩云嶺關,設巡司戍守于此。《志》云:山北去蘭州六十里。
竹牛嶺在府東。宋熙寧五年,王韶知通遠軍,圖武勝,進筑乞神平堡,引兵度竹牛嶺,破番酋抹耳等兵,洮西震動。繼而韶破吐蕃于抹邦山。吐蕃帥木征度洮河來援。韶戒別將繇竹牛嶺路張軍聲,而潛師越武勝破其前軍,遂城武勝,是也。鎖林峽府南六十里。洮水所經。諸峰聳削,兩崖懸絕,林木森郁,宛似封固,因名。又石井峽,在府北百二十里。中有泉水,四時不竭。
通谷府西六十里。其谷東西出入,中容千百人往來。不逾數十步,上有大竅,可見天日。宋熙寧中,置堡于谷口,曰通谷堡。又贊嘉谷,在府南六十七里。中有靈湫池。
洮河在府西南二里。自岷州衛流入府境,經西傾山、常家山、鎖林峽及蓮華、夏牟等山,盤束千數百里,至府城南,始豁然奔放,聲如萬雷。又北經石井峽,而合湟水。唐會昌二年,吐蕃國亂,洛門川將論恐熱舉兵入渭州。吐蕃大將思羅發等合諸部兵保洮水,焚橋拒之,尋為恐熱所并。又宋熙寧八年,提點秦鳳鄭民憲請于熙州南關以南,開渠堰引洮水,并東山,直北道,下至北關,是也。今詳大川洮水。
東峪河府東二里。源出渭源縣西十五里之分水嶺,流入境,至城東,又西南流入于洮河。宋王韶自東峪徑趣武勝,克之,是也。抹邦河,在府南三十里。源出蓮華山,流經抹邦山下,因名。府北三十里有打壁河,源出石井峽,西南流。抹邦河西北流合焉,共入于洮河。邦金川府南六十里,西流合于洮河。宋元中,種誼等擊鬼章,夜濟邦金川,至鐵城,黎明,大破之。即此。鐵城,即岷州衛之鐵州城也。三岔河,在府西北十里。又府北六十里有結河,為三帶水交結處,俱流入于洮河。南關在府城南。城北又有北關。俱宋熙寧五年置,以保障近郊。今有墻垣,與府城壕相連,俗名藩城。又三岔關,在府西三十里。又府北三十五里有打壁峪關,俱宋置。結河關,在府北六十里。宋熙寧七年,于此置堡,后改為關。又摩云嶺關,在府北摩云嶺,最為高險。
下襯關在府南百里。又府南百十里有八角關。又十八盤關,在府南百二十里。諸關皆宋置,今俱屬臨洮衛卒戍守。臨洮堡,在府北七十里。宋置。金廢。
永寧橋府西二里。宋熙寧中,熙州洮河浮梁成,賜名永通。明初,更名永寧。有關在焉。和平驛,《輿程記》:在府西六十里。又六十里至河州衛。又沙驛,在府北九十里,又北百十里至蘭州。又有柳樹遞運所,在府東九十里。《通志》:府治東北有洮陽驛。
渭源縣府東百二十里。東至鞏昌府九十里。漢為首陽縣,屬隴西郡。后漢因之。晉仍屬隴西郡。后魏亦曰首陽縣。西魏改渭源縣,仍屬隴西郡。隋屬渭州。唐因之。開元二年,吐蕃將岔達延等寇臨洮,軍蘭州,至于渭原。臨洮,謂今洮州也。未幾,復寇渭源。至德后,遂陷于吐蕃。宋熙寧中,置渭源堡,屬熙州。金因之。元升為縣。今城周二里,編戶四里。
武街城在縣西。《水經注》:武階城,在漢狄道縣東白石山西北。或曰,即武街也。晉惠帝置武街縣,屬狄道郡。前涼張駿因前趙之亡,收河南地,至于狄道,置武街、石門、侯和、漒川、甘松五屯護軍,與后趙為界。晉永初二年,石虎將王棹擊張重華,襲武街。即此。《唐志》:武街城為武街驛,屬渭源縣。開元二年,隴右防御使薛訥拒吐蕃于此。鳥鼠山縣西二十里。俗呼為青雀山。渭水經其下。其地鳥與鼠同穴,亦曰鳥鼠同穴山。《禹貢》:導渭自鳥鼠同穴。《爾雅》:鳥鼠共穴,其鳥名鵌,其鼠名鼵。是也。
南谷山在縣西二十五里。上有高城嶺。蜀漢延熙十八年,姜維敗魏將王經于洮西,進圍狄道。魏征西將軍陳泰馳救,從隴西潛渡高城嶺,至狄道東南高山上,舉烽火,鳴鼓角,維遁去。唐大中三年,吐蕃叛將論恐熱自落門遣兵略西鄙,鄯州將尚婢婢遣將拓跋懷光擊破之于南谷。即此。舊《志》:嶺上有城曰渭源城,渭水出焉。三川合注,東北徑首陽縣西,與別源合。酈道元云:渭水出南谷,在鳥鼠山西北,大禹只自鳥鼠同穴導之。是也。
七峰山縣東北五里。有七峰錯峙,因名。又五竹山,在縣西南三十里。山多細竹,峰巒奇秀,有巖曰秀峰巖。山下有谷,曰銀溝谷。霍谷山,在縣南五十里。山高峻,為南面之勝。又南百余里有白樺嶺,路通岷州。嶺上多白樺樹,因名。
大來谷在縣西北。唐開元二年,吐蕃將岔達延等寇渭源,屯大來谷。隴右防御使薛訥軍至武街,距大來谷二十里,與隴右節度使王軍合擊之,寇敗走。追至洮水,復敗之于長城堡,是也。
渭河在縣北二里。源出南谷山,至鳥鼠轉而東流,經縣北,入鞏昌府界。又東經鳳翔、西安府境,東流入于黃河。詳見大川渭水。
清源河出縣西南之五竹山,東流入渭。其水甚清,因名。東峪河,在縣西二十里。源出分水嶺,西流入狄道縣界,又西南入于洮河。
分水嶺關在縣西十五里分水嶺上。自嶺以西之水,悉入洮河,以東之水,悉入渭河。置關于此,為縣境之襟要。《志》云:今縣西二百里有石井遞運所。
乞神平堡在縣西南。《宋史》:熙寧五年,王韶知通遠軍,擊降番部,得地二千余里,城渭源堡。又破蒙羅角,筑乞神平堡,是也。慶平鎮,在縣南。宋置慶平堡。金改為鎮。元因之,后廢。《通志》:今縣治東有慶平驛。
附見:
臨洮衛在府城內,洪武三年建,轄千戶所五。蘭州府北二百十里。東南至鞏昌府四百二十里,東北至靖遠衛三百五十里,西北至莊浪衛二百七十里,西南至河洲衛三百二十里。
古西羌地。秦隴西郡地。漢屬金城郡。后漢、魏、晉因之。前涼張增置廣武郡又石虎時,于金城郡僑置涼州。后魏仍屬金城郡。后周因之。隋初,置蘭州。大業初,復曰金城郡。唐又為蘭州。天寶初,亦曰金城郡。乾元初,復故。后沒于吐蕃。宋元豐四年,復置蘭州。金亦為蘭州,以州治蘭泉縣省入。元因之。明初,改州為蘭縣。成化十四年,復升為州編戶七里,領縣一。今仍曰蘭州。
州控河為險,隔閡羌戎。自漢以來,河西雄郡,金城為最。豈非以介戎夏之間,居噤喉之地,河西隴右,安危之機,常以金城為消息哉?晉元康而降,河隴多事,金城左右求一日之安,不可得也。隋、唐盛時,馳逐河湟,未嘗不以蘭州為關要。及廣德以后,蘭州沒于吐蕃,而西涼不復為王土。大中間,蘭州亦嘗順命,而僅同羈屬矣。宋元豐四年,李憲敗夏人,始復城蘭州。元初,夏人求復得之。朝議欲割以畀敵。孫路言:自通遠至熙州,才通一徑,熙之北已接夏境。今自北關瀕大河,城蘭州,然后可以捍蔽。若捐以與敵,則一道危矣。穆衍言:蘭州棄,則熙州危,熙州危,則關中震動。唐失河湟,西邊一有不順,則警及京都。今若委蘭州,悔將無及。遂不果棄。明自州以北,常為寇沖,往往設重兵駐此,保障西垂。州誠自古捍圍之地矣。
蘭泉廢縣今州治。本漢金城縣,屬金城郡。后漢及魏晉因之。后廢。西魏置子城縣,金城郡治焉。開皇初,郡廢。大業初,復曰金城縣,仍為郡治。義寧二年,改曰五泉縣。唐咸亨二年,復曰金城。天寶初,又為五泉縣。后廢于吐蕃。宋元豐中,收復。崇寧三年,置蘭泉縣,為蘭州治。金廢。《志》云:州城北黃河濱有石如龜,伏城垣下。今州城亦謂之石龜城,周六里有奇。廣武城在州西百二十里。漢金城郡枝陽縣地。西晉末,張分金城之令居、枝陽二縣地,立永登縣,又合三縣置廣武郡,蓋治于此。永和二年,石趙將麻秋等攻涼金城,張重華使將裴恒拒秋于廣武。太元末,南涼禿發烏孤據廣武,攻后涼之金城,是也。后魏郡縣俱廢。隋因之。唐復置廣武縣,屬蘭州。寶應中,沒于吐蕃。《水經注》:廣武城在枝陽縣西。今枝陽,見靖遠衛。又杜佑、劉句皆云:廣武郡,隋廢為廣武縣,屬蘭州。今《隋志》不載。令居,見西寧鎮。永登,或曰亦在州西。前涼廣武郡,蓋治永登縣云。
允吾城在州西北二百里。漢縣,始元六年,置金城郡,治允吾,是也。應劭曰:允吾,讀曰钅公牙。后漢亦為金城郡治。永平初,謁者張鴻擊羌燒當滇吾于允吾,敗績。晉徙郡治榆中,縣廢。前涼復置,屬廣武郡。太元十年,后涼呂光以主蒲尉為金城太守。至允吾,襲據其城以叛。光別將姜飛擊破之。尋為乞伏乾歸所得。隆安四年,乾歸為姚興所敗,走保允吾,降于禿發利鹿孤,是也。后魏亦曰允吾縣,屬武威郡。西魏改為廣武縣,又置廣武郡。隋初,郡廢,縣屬涼州,尋改曰邑次,后又改曰廣武。大業初,復曰允吾縣,屬武威郡。唐廢。《漢志》注:浩水東至允吾入湟,湟水亦東至允吾入河。漢允吾縣蓋在蘭州西。杜佑曰:允吾在廣武西南。一云在今州西南五十里,是也。其在州西北者,則隋時改廣武郡所置之允吾縣,在枝陽故縣境,與莊浪衛接界,非漢允吾縣故治也。
晉興城在州西南百七十里。《晉志》:永寧中,張軌表請分西平界置晉興郡,領晉興、χ罕等縣。郡蓋治浩,或曰此其故城也。張駿又分置興晉等郡,其后屢為劉曜子虎所攻略。蓋今之河州。闞る云:城在允吾縣西四十里,亦謂之小晉興城,后亦訛興晉曰晉興。晉隆安中,乞伏乾歸為姚秦所敗,降于利鹿孤。利鹿孤置之于晉興,即小晉興城云。今見西寧衛廢浩縣及河州注。
河關城在州西南。漢縣,屬金城郡。后漢屬隴西郡。蜀漢延熙十七年,姜維自狄道攻拔河關,是也。晉廢惠帝時,復置,屬狄道郡。后廢。或曰,后涼呂光三河郡,蓋置于河關縣。
榆中城州西百里。漢縣,屬金城郡。后漢因之。中平二年,董卓破群盜邊章等于美陽,章走榆中。即此。晉為金城郡治。后魏因之,尋又為建昌郡治。后周廢。杜佑曰:榆中,即故大小榆谷。誤也。《水經注》:河水過大小榆谷北,又東徑河關縣北,又東徑允吾縣北,又東過榆中縣北。似為得之。又太子賢曰:榆中在金城縣東。杜佑亦曰:在五泉縣東。俱誤也。阿干城,在州南四十五里。宋元豐中,置阿干堡。金升為縣,屬蘭州。元因之,尋省。今置關于此。
河會城在州西。晉太元初,苻秦遣將梁熙等伐涼張天錫,濟自青石津,攻河會城,降之。《水經注》:湟河至允吾,與大河會。河會城,蓋在二河之會也。西市新城,在州東南七十里,宋時夏人所置也。元豐四年,宦者李憲敗夏人于此,又襲破之于女遮谷,遂復古蘭州,城之。又大定城,在州北,亦夏人所置。元豐中,與宋分界處也。近代議邊事者,謂復大定城,則可屯礦兵以守河北。蓋其地常為寇沖云。
皋蘭山州南五里,州之主山也。山下地勢平曠,可屯百萬兵。《漢書》:霍去病為驃騎將軍,擊匈奴,屯兵皋蘭山下。即此。山峽有五眼泉。相傳去病屯兵時,士卒疲渴,以鞭卓地,泉涌者五。隋因以山名州,后又以五泉名縣。山后又有蛾眉灣,《志》云:在今州東南三十里。又瓦埠山,在州南十里。又州西南十五里有第一原。俱皋蘭之支阜矣。龍尾山,在州南三里。山形如龍尾,落黃河之Й。《志》云:即府北馬寒山之支隴也。又九州臺山,在黃河北五里。山形峭拔,直上如臺,登之可以望遠。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