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峪河在州西二里。自州北境流入,有赤河水流合焉。又紫水河,在州東五十里,出紫泥。漢封璽書用武都紫泥,是也。與北峪河俱南流,注于白水江。羌水,在州西北。《漢志》:羌道有羌水,出塞外,南至陰平,入白水,過郡三,行六百里。郡三,隴西、武都、廣漢也。《水經注》羌水出隴西羌道,東南流,經宕昌城東,西北去仇泥五百余里,又經葭蘆城西,下流合白水。
建安川在州東北。《水經注》:建安水導源建威西北山,東徑建威城南,又東徑西縣之歷城南,與西漢水合。歷城,今成縣之建安城也。
平定關在州西北。宋置。《志》云:宋時于福津西界置峰貼峽寨及武平寨、沙灘寨,又置團城堡、平定關以備御羌人。望賊關,在州北百八十里,有階州所兵戍守。《通志》:七盤關,在州東北三百五十里,有巡司。
楊家寨在州北百里。其地有楊家崖,故仇池楊氏之苗裔保據為寨處也。臨控白江,山路僅容一線,最為險厄。宋紹興間,吳兄弟圖保蜀口,擇地為寨,因筑城守此,以犄角西入之寇。寨中素有積貯,豐于水泉,寇攻之不能陷。亦名家計寨。尖石寨,亦在州北。后唐清泰元年,郭知瓊攻蜀階州,拔尖石寨,是也。青閣在州東南。祝穆云:福津有青閣、牛圈閣、赤閣、鵝鼻閣,舊為往來險道。《通志》:州西百里有殺賊橋驛,州北二百四十里有平落驛。
文縣州南二百十里。南至四川龍安府三百三十里,東至四川廣元縣四百九十里。古氐羌地。漢武開西南夷,置陰平道,屬廣漢郡,北部都尉治焉。更始三年,封陳牧為陰平王。后漢仍屬廣漢郡。安帝永初二年,改北部都尉為廣漢屬國。三國蜀建興七年,克魏陰平郡。《華陽國志》:蜀克陰平,魏亦遙寄其郡,屬雍州。蜀亡,始合為一,屬秦州。晉永嘉六年,陰平都尉董沖逐太守王鑒,叛降李雄。太寧元年,楊難敵克陰平。宋元徽中,魏以楊廣香為陰平公葭蘆鎮主。齊建元元年,拜為河州刺史。永明元年,以楊炅為沙州刺史陰平王。《魏紀》:太和十三年,陰平國朝貢,自后累至。西魏廢帝元年,氐帥楊法深據陰平,以為黎州刺史。二年,從平蜀回,與種人相攻。趙昶分其部落,更置州郡以處之。周明帝二年,以葭蘆郡置文州。永嘉末,沒于楊茂搜。其后復屬于晉。宋初,分置南北二陰平郡,此為北陰平郡治。蕭齊因之。尋沒于后魏,改置西晉壽郡,治陰平縣。兵亂后,郡縣俱廢。西魏改置曲水縣,屬盧北郡。隋初,郡廢,縣屬文州。大業初,州廢,改屬武都郡。義寧二年,置陰平郡治焉。唐初,又改曰文州。天寶初,復曰陰平郡。乾元初,復為文州。宋因之。宋末,州廢。元仍置文州,以州治曲水縣省入。明洪武四年,改州為縣,屬階州。二十三年,省入階州。二十八年,改置文縣守御軍民千戶所,隸陜西都司。成化六年,復置文縣,屬階州。今縣城周二里有奇,編戶三里。曲水廢縣今縣治,漢之陰平道也。西魏改置曲水縣。隋末,為陰平郡治。唐為文州治。《廣記》:德宗時,以州城在平地,遂移于故城東四里高原上,號曰文臺。即今城也。宋仍為州治。元省。其地當南北二水之曲,因名。舊《志》云:文州東接漢中,西通隴右,左山右江,控據深險。若出景谷、達江油,則又蜀地之噤喉也。
長松城縣西百里。本陰平縣地。西魏析置建昌縣,為盧北郡治,兼置文州于此。隋開皇初,郡廢。十八年,改縣曰長松,仍為州治。大業初,州廢,縣屬武都郡。唐文州治曲水,縣屬焉。貞元六年,省長松縣入曲水。正西廢縣,在縣西南五十五里。西魏置,屬盧北郡。隋屬文州。唐因之。貞觀初,省入曲水縣。安昌城縣東北三十二里,舊戍守處也。后魏嘗置安昌郡于此。西魏廢帝時,遣儀同宇文昶殄陰平、鄧至二蕃,嘗立寧州,修筑此城,為州治云。又縣西五十里有盧北城,亦昔時戍守處。《志》云:西魏有盧北郡,蓋置于此。
同昌城縣西北百六十里。東北至階州三百二十里。古西戎地。西魏逐吐谷渾,置鄧州及鄧寧郡,以平定鄧至羌為名。隋開皇七年,改置扶州,治尚安縣。大業初,曰同昌郡。唐移治同昌縣,仍曰扶州。天寶初,亦曰同昌郡。乾元初,復曰扶州。廣德后,沒于吐蕃。大中三年,山南西道帥鄭涯奏復扶州,是也。后仍為羌人所據。尚安廢縣,在同昌故城西。隋扶州治也。劉句曰:西魏于此置武進郡,又改為上安郡。隋廢郡為尚安縣。唐亦屬扶州,舊治剌利村。長安二年,移治黑水堡。至德二載,改曰萬全縣。后沒于吐蕃,縣廢。又帖夷城,在故同昌成南。西魏置帖夷縣,又置昌寧郡治焉。隋開皇三年,郡廢,縣尋屬扶州。唐因之。萬歲通天二年,改為武進縣。神龍初,復故。后廢于吐蕃。又鉗川城,在同昌故城西南百五十里。其地有鉗川山。西魏因置鉗川縣,屬鄧寧郡。隋屬扶州。唐因之。后廢。
鄧至城在縣西南。《五代志》:鄧至者,羌之別種,國于宕昌南。李延壽曰:白水羌也,世為羌豪。自街亭以東,平武以西,汶嶺以北,宕昌以南,皆是其地。齊永明元年,以鄧至、王像舒為西涼州刺史。像舒亦入貢于魏。十一年,像舒傳位于其子。舊西魏王廓初,鄧至、王檐桁失國奔魏。宇文泰使秦州刺史宇文導將兵納之。既而遂并其地。按《齊書》:建元元年,西涼州刺史東羌王像舒進號。又《梁書》:天監元年,封西涼州刺史像舒彭為鄧至王。像舒彭,即像舒矣。杜佑曰:今交川郡南,通化郡北,臨翼同昌等郡,皆鄧至之地也。相傳以鄧艾嘗至此,故名。《城邑考》:今縣南三里有鄧至城,以縣東二十二里之鄧艾山而名。交川、通化、臨翼,今四川松潘茂州疊溪所是也。
鄧艾城在縣東白水北,或以為鄧至城。《水經注》:白水徑鄧至城南,即鄧艾所屯處。蜀漢延熙十二年,姜維引軍救麴城,不克而還。魏將鄧艾留屯白水北。維遣其將廖化自白水南向艾結營,而潛軍東出,襲洮城。洮城在水北,去艾屯六十里。艾覺之,即夜潛發,先據洮城。維引還。洮城,蓋亦在縣東北境,是時戍守要地也。《志》云:今縣東七里麻關谷口,有鄧艾城。相傳艾入蜀時所筑。傍有姜維城,為維與鄧艾相守處。麴城,今見岷州衛。
南山在縣治南。清水江繞其下。又有天牢山,在縣西北二里。相傳為古里,文王囚于此。山上有里城。又龍女山,在縣西南二里。橫擁縣城,即南山之支也。龍頭山,在縣西七里。其山延袤甚遠,與四川之松潘衛疊溪所接界。又金珠山,在縣東。《寰宇記》:唐武德元年,移文州于陰平白馬水,東接金珠山。即此。
素嶺山在縣西。其山高聳,冬夏積雪,因名。黑水源于此。《元和志》:山在故扶州尚安縣西北。天魏山,在縣西北百三十里。有天魏湫、合眾山,凹為大壑,環百五十里。積水其中,水平山顙,不見畔岸,亦謂之天池。山與階州接界。太白山,在縣南二百五十里,山谷高深,霜雪經春夏不消,因名。
青唐嶺在縣東南。胡氏曰:繇此入龍州,為左擔路,凡一百五十里,即鄧艾入蜀之道。滴水巖,在縣北。亂山矗立,劃開兩峰,如鴉髻對峙。有飛泉七尺,居人置槽,引以給用。又上清洞,在縣北四十里。深邃不可窮。又縣西有飛洞,接天魏湫。
孔函谷在縣西北。蜀漢末,魏人來侵,姜維自沓中東還,聞諸葛緒已塞道屯橋頭,乃從孔函谷入北道,欲出緒后。緒聞之,卻還三十里。維還從橋頭過,至陰平,是也。白水在縣城東。縣城南有清水江流合焉,東南流,入四川龍安府界。《水經注》:白水西北出臨洮縣東南西傾山,水色白濁,東南至陰平界。民居水上者,為白水氐。宋元徽中,晉壽民李烏奴與白水氐楊成等寇梁州,刺史范柏年說降烏奴,擊成,破之,是也。或曰:即《禹貢》之桓水,源出西傾,經西和、成縣、略陽、寧羌之界,又經階州南,而入文縣境。又南流,經城東,入四川龍安府界。又東流,至昭化縣北,而合于嘉陵江。蓋與西漢水并為嘉陵江之上源。晉壽,見四川廣元縣。
黑水在縣西。源出素嶺山,下流合于白水。《水經注》:黑水出羌中,西南徑黑水城西,又西南入于白水。宋元嘉二年,西秦乞伏熾磐遣將吉毗南擊黑水羌酋丘檐,大破之。即此。白馬水,在縣西南。出故長松縣西南之白馬溪,北流注于白水。
大白水在縣北三十里。即羌水也。自階州流入境。《漢志》注:羌水出塞外,南至陰平,入白水。或以此為白龍江。明初,傅友德自階州趣文州。州人斷白龍江阻之。友德修橋以渡,破五里關,遂入文州,是也。玉壘關縣東百二十里。又縣北有五里關。俱唐宋以來所置戍守處也。鐵爐寨,在縣南四十里。又縣西八十里有陰平寨。又西為鎮羌寨。又西南有哈南壩寨。俱宋置。又臨江寨,在縣北百二十里。其下為臨江渡云。《通志》:今為臨江關驛。
黑水堡在縣西黑水旁,即廢尚安縣也。唐貞元八年,山南西道節度使嚴震奏敗吐蕃于芳州及黑水堡。即此處也。芳州,見洮州衛。臨河鎮,在廢扶州境。唐置。儀鳳二年,吐蕃寇扶州,陷臨河鎮,擒鎮將杜孝。既而得還,復帥余眾拒守處也。陰平橋在縣治東南。跨白水上,即所謂陰平橋頭也。蜀景曜五年,姜維在沓中,聞有魏師,請護陰平橋頭以防未然。后主不省。司馬昭遣諸葛緒自祁山趣武街橋頭,絕維歸路。維還,聞緒已塞橋頭,乃佯出北道。緒引卻。維從橋頭達陰平。《讀書鏡》云:史不言武街趣橋頭,或以武街為同谷,橋頭亦在焉。誤矣。蓋昭使緒出徑道,繇祁山至武街,即從武街西南走橋頭也。時鐘會已入漢中,鄧艾方戰漒川。橋頭為東西要會,維還,必繇陰平入蜀。故司馬昭遣緒軍此。緒不知兵,鄧艾追維,東還至此,即定入蜀之謀矣。《水經注》:白水東經陰平故城南,又東北徑橋頭。即諸葛緒邀姜維處,亦不言武街橋頭也。
新開橋縣西八十里。又縣有保安橋。皆白水所經,波流洶涌。金窟,在縣東。《一統志》:金窟在縣之麻倉谷,接四川昭化縣界。窟如井,有金出焉,取之甚難。
附見:
階州守御千戶所在州城內。洪武四年建,隸秦州衛。
徽州府東四百八十里。西北至秦州百八十里,東至漢中府鳳縣百五十里,南至寧羌州略陽縣二百里。秦隴西郡地。漢屬武都郡。后漢因之。晉仍屬武都郡,后沒于氐羌。后魏置廣化郡。隋初,郡廢,以其地屬鳳州。大業初,屬河池郡。唐仍屬鳳州。五代因之。宋亦屬鳳州。元置南鳳州于此。尋改曰徽州,又以州治河池縣省入。明亦曰徽州編戶六里,領縣一。今仍舊。
州接壤秦、隴,俯瞰梁、益,襟帶東西,稱為要地。隴、蜀有事,河池其必爭之所矣。公孫述之并漢中也,據河池以拒漢軍。來歙克之,而蜀人大震。五代梁貞明初,岐蜀相攻,蜀人出河池,遂兼秦鳳。宋保蜀口,亦置戍河池,以絕女真窺伺之路。蒙古入蜀,河池降而鳳州以南次第崩陷。河池介秦鳳間,其可以散地視之歟?
河池廢縣今州治。漢置,屬武都郡。后漢建武初,漢中王嘉與延岑相攻于武都。公孫述遣其將侯丹取南郡,嘉自武都南擊丹,不利,還軍河池下辨。十一年,公孫述使王元等據河池拒漢。來歙攻破之,遂克下辨,乘勝而前,蜀人大懼。尋亦為河池縣。晉因之。后魏得其地,置河池鎮,尋置廣化縣,廣化郡治焉。隋初,郡廢,縣屬鳳州。唐因之。五代梁貞明初,蜀遣將攻岐秦、鳳二州。王宗綰克秦州,自河池、兩當進兵,會王宗瑤攻鳳州,拔之。宋亦為河池縣。元析鳳州增置南鳳州治焉。至元初,為徽州治。七年,縣并入州。今城周五里有奇。
思安廢縣在州東南。后魏置,屬廣化郡。隋大業初,省入河池。又永寧廢縣,本州東永寧鄉也。元初,升為縣,屬南鳳州,尋省。鐵山在州東南四十里。懸崖萬仞,石色如鐵。宋劉子羽曰:蜀口有鐵山棧道之隘。蓋謂此也。一名巾子山。又蒼坪山。在州東三十里。《志》云:古黃沙驛倉也。
天池山在州南三十里。山頂有池,流為河池水。雞冠山,在州西五十里。山勢高聳,為州境之險。
木皮嶺在州西十里。山甚高險。唐黃巢之亂,王鐸置關于此,以遮秦隴。又銀樁崖,在州東北五十里,壁立萬仞,石色如銀。
嘉陵江在州南七十里。自漢中府鳳縣西南流,經兩當縣南,又西南經州境,折而南,入略陽縣界。又河池水,在州南五十里,出天池山。東流入兩當縣界,合于嘉陵江。俗亦謂之白水江。永寧水,在州東五十里,南流入嘉陵江。又有忠義水,在州南十五里。流合于河池水。
紫金水在州北一里。《志》云:源出州北三十里之紫金山。東南流,經嘉陵江,入鳳縣之武休關。至褒城縣,而為山河堰。太白池州東二十里,周回數十畝,諸山環繞其旁。又州西南二十里有龍池,或以為即《漢志》所稱武都天池云。
小河關在州南。舊《志》云:小河關,昔時秦蜀咽喉也。其下有泥陽水,流入嘉陵江。今州南五十里有虞關,置巡司戍守于此。
仇鳩戍在州西。《水經注》:濁水東南流,與仇鳩水合。水發鳩溪,南徑河池縣故城西,又西南流,注濁水。濁水又東南與河池水合。水出河池北谷,南經河池戍東,西南入濁水北。魏正光末,秦州賊莫折念生遣其都督楊柏年攻仇鳩、河池二戍。魏東益州刺史魏子建遣將擊破之。即此。《通志》:州治北有徽山驛。
兩當縣州東八十里。東至漢中府鳳縣七十里。漢武都郡故道縣地。西晉以后,陷于氐羌。后魏置兩當郡及縣,因兩當水為名。隋初,郡廢,以縣屬鳳州。唐因之。宋徙縣治于廣鄉鎮。元改屬徽州。今縣城周三里,編戶二里。
尚婆城在縣西南。《水經注》:兩當縣有尚婆城,魏故道郡治也。蓋元魏時嘗置郡于此。開寶廢監,在縣東。宋建隆二年,置銀冶。開寶五年,升為監。治平元年,罷監官,以監隸兩當縣。元豐六年,廢。
山在縣東十五里。山峰高秀,洞壑回環,下有分水溪。又申家山,在縣東北九十里,與鳳縣接境。舊產銀。
天門山在縣南五十里。以兩崖高險而名。又故道山,在縣南二十里。相傳故道縣以此山名。董真峪,在縣東南二十里,為縣境之要隘。
嘉陵江在縣南十里。自鳳縣流入,又西南入徽州境。或謂之兩當水。《水經注》:兩當水出陳倉大散嶺,西南流,入故道川。或曰:故道川,亦兩當之異名也。祝穆曰:縣之得名,以自此而東抵汴京,西抵益州,皆三十六程,故曰兩當。或云縣西界有兩山相當也。《郡邑志》:大散、嘉陵地勢險隘相當,因名。又紅崖河,在縣東。縣北又有獅子川,俱流注于嘉陵江,是也。
尚婆水在縣西南。水多盤石。本名盤石水,俗訛為尚婆川。下流亦入嘉陵江。琵琶洲,在縣南三十里。有渚迂回,謂之枉渚。其下流,亦注于嘉陵江。橫山寨在縣界。宋紹興中,吳敗金人于仙人關。金人遁去。遣張彥劫橫山寨,王俊伏河池,扼其歸路。金人至,又敗之。《通志》:縣治東有黃花驛。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