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渭城在縣東南八十里。本隴縣地。三國魏析置臨渭縣,置廣魏郡治焉。晉泰始中,改郡為略陽郡,治臨渭縣。后魏并入隴城縣。又安戎城,在今縣東百二十里。魏收曰:漢天水郡之戎邑道也。后漢省。后魏置安戎縣,屬略陽郡。后周廢。
阿陽城《通典》曰:在隴城縣西北。漢縣,屬天水郡。呂后六年,匈徒寇狄道攻阿陽,即此。后漢屬漢陽郡。漢安二年,趙沖等擊破叛羌于阿陽。又光和七年,北地羌胡與邊章侵隴右,漢陽長史蓋勛屯阿陽以拒賊,是也。晉省入略陽。后魏復置阿陽縣,屬略陽郡。后周省入隴城。
新陽城在縣西。漢略陽縣地。三國魏析置新陽縣,屬漢陽郡。晉屬天水郡。大興初,涼州張救南陽王保于秦州,遣軍至新陽,是也。后廢。《水經注》:渭水過冀縣,又東出岑峽,入新陽川。新陽縣蓋置于此。興國城在縣西北。后漢初平中,略陽氐筑城于此,號為興國城。氐酋阿貴據其城,自稱興國氐王處也。建安十八年,馬超據冀,氐王萬應超,屯興國。既而夏侯淵擊超于祁山,超敗走。淵因襲韓遂于顯親,遂亦走,追至略陽城,去遂三十里。或言當攻興國氐。淵以遂兵精、興國城固,乃轉擊長離諸羌致遂。遂來救,淵破走之,進圍興國,氐王千萬遁去。千萬,蓋清水氐種也。其后群氐恒保聚于此。晉太元中,乞伏乾歸西徙羌眾,以兄子阿柴為興國太守。蓋即故城置郡也。后魏廢。
街泉城在縣東北。漢置縣,屬天水郡。后漢省。劉昭曰:略陽縣有街泉亭,故縣也。三國漢建興六年,武侯出祁山,使馬謖與張戰于街亭,敗績。杜佑曰:隴城縣有街泉亭,即馬謖敗處。謖,所七反。時武侯軍于西縣,以街亭師敗,進無所據,乃拔西縣千余家還漢中。《郡縣志》西縣有街亭山。似誤。
長川城在縣西北。后魏置安陽縣,為安陽郡治,兼領烏水縣。西魏兼置北秦州,尋改交州。隋開皇三年,郡廢。十八年,改州曰紀州,又改安陽縣曰長川縣。大業初,州廢,并廢烏水入長川縣,屬隴西郡。唐武德二年,置交州于此。五年,交州刺史權士通分道擊突厥,是也。八年,州廢。貞觀三年,又并長川入隴城縣。雞川城,在縣西北三十里。宋治平中,置雞川寨。金升置雞川縣。貞四年,改屬西寧州,尋還屬秦州。元省入秦安縣。《志》云:其地有雞川谷,雞川水出焉。又有牛駱水注之,俗謂之水洛口也。
大隴山在縣東六十里,即隴坻之險也。其東二十里曰斷山,當略陽南北之沖,截然中止,不與諸山聯屬,為縣境之要口,曰斷山隘。九龍山,在縣東一里。九峰相拱,狀若龍翔,磅礴百里。《志》云:縣南二里有長山,延亙百里。即大隴之支阜。瓦亭山縣東北二百里,所謂西瓦亭也。后漢建武七年,隗囂攻圍略陽,使牛邯軍瓦亭,以拒漢援軍。建寧二年,段敗東羌于瓦亭山,羌眾潰走。晉太元十二年,苻登與姚萇相持,軍于瓦亭。元興初,魏主遣拓跋遵襲沒奕干于高平。沒奕干奔秦州。魏軍追之,至瓦亭而還。唐貞觀二十年,逾隴山至瓦亭觀馬牧。宋紹興末,吳遣將攻德順軍,使其子挺與敵戰于瓦亭,大敗之,敵悉趣德順。自往督師,先壁于險,且治夾河戰地。敵出戰,復敗走,遂克其城。蓋瓦亭去德順軍,道里至近,且據險以臨之也。太子賢曰:安定烏氏縣有瓦亭故關。杜佑曰:瓦亭在原州蕭關。誤矣。
八龍山在縣西六十里。山阜有八,回合如龍,其勢如羈如御,亦謂之把龍山。又曜紫山,在縣西北四十里,高峻甲于群山。南安隘在縣南。胡氏曰:南安隘在隴城縣界。晉大寧初,陳安保隴城,劉曜自將圍之。安突圍奔峽中,曜將平先追殺之。隆安四年,后秦將姚碩德伐西秦,入自南安峽,乞伏乾歸拒之于隴西,是也。小長安嶺,在縣西北百有五里。山勢修長,亦曰長安山。宋時置長安寨于此。
渭水在縣城南。自伏羌縣流入境,又東南入秦州界。
隴水在縣城西。源出隴山,西北流,經瓦亭山南,又西南流,合于瓦亭川,又西南注于渭水。又略陽川,在縣東,亦出隴山谷中,西南流入隴水,經略陽城北。隗囂聞略陽陷,悉眾攻圍,擁水灌城。即此水也。其下流同注于渭。杜氏曰:略陽水,在縣東九十里,即隴水別名云。瓦亭川在縣東北。源出隴坂,西流經瓦亭山北,又西南流,合隴水而注于渭。《志》云:瓦亭川下流,即長離水也。《秦州記》曰:瓦亭水出隴山東北,斜趣西南流,經成紀、略陽、顯親界,又東南出新陽峽而入于渭。蓮花川,在縣東七十里,亦東流入于隴水。松多川在縣東。源出隴山,西南流,徑故隴城北,又南注于秦州東境之秦水。晉建興末,南陽王保嘗遣其將屠各路松多屯此,因名。北魏主燾太平真君七年,略陽人王元達聚眾屯松多川。魏秦、益二州刺史封敕文擊平之,是也。鳴蟬堡在縣北。《志》云:秦州廢隴城縣有安陽城,其相近有鳴蟬堡。晉太元十六年,苻秦鮮卑別部帥沒奕干與乞伏乾歸攻鮮卑大兜于鳴蟬堡,即此。《載記》:時大兜蓋據安陽城。長山堡,在縣西南。宋置。以近長山而名。又有靜戎、永固、平定等堡,皆在縣境。
鷂子嶺隘在縣西北四十里。《志》云:縣境又有神仙嶺、兒峽二隘,皆山谷峻險,恃為噤要,與斷山口為四隘。《通志》:縣有臥馬、躔移、馬頰三關。
清水縣州東百五十里。東至鳳翔府隴州二百里。漢縣,屬天水郡。公孫述初為清水令,是也。后漢省。晉復置,屬略陽郡。后魏因之。西魏于此置清水郡。隋初,郡廢,縣屬秦州。唐武德四年,置わ州治此。六年,州廢,縣仍屬秦州。大歷后,陷于吐蕃。大中二年,收復。五代唐移治于上わ鎮。今城周四里有奇,編戶六里。
清水故城在縣西。《括地志》:縣本秦城,非子始封。漢置縣于此,后皆因之。五代唐移置今治。《九域志》:清水故縣,在秦州東九十里。縣北又有冶坊廢縣,本宋冶坊寨。熙寧五年,改為鎮。金升為縣,屬秦州。元省入清水縣。
秦嶺城在縣西南百三十里。后魏置柏陽縣,屬天水郡。隋開皇中,改曰秦嶺。唐貞觀十七年,并入清水縣。綿諸城,《括地志》:在秦嶺縣北五十六里,即漢之綿諸道。今見西和縣。
白石城在縣西。《志》云:清水縣西有白石城及白崖堡、白沙鎮。晉義熙六年,赫連勃勃寇后秦隴右,破白崖堡,遂趣清水。略陽太守姚壽都棄城走。九年,西秦乞伏熾磐遣兵攻休官奚權小郎等于白石川,大破之,進據白石城。顯親休官權小成等據白亢,不服,復攻斬之。其地蓋與秦州廢顯親縣相近。宋亦為白石堡。金廢。
隴山在縣東百里。《寰宇記》:大隴山在縣境。亦曰わ山,亦曰關山,連綿凡百余里。又亭樂山,在縣東三十里。又東二十里為盤龍山,山勢回環,亦謂之南山。小隴山在縣西南三十五里。有小隴山口,為縣境之要隘。俗名坂坡峽。又有牛頭山,在縣西十里,亦高險。寶蓋山,在縣北百五十里。頂平如蓋,因名。其地東連關山,北抵靜寧。有川曰牛頭河,自山之青崖洞發源,又西徑牛頭山下,注秦川,入于渭。
柏陽谷在縣西南。《水經注》:伯陽水出伯陽谷,在董亭東。又東有伯陽城,城南謂之伯陽川。蓋李耳嘗經此也。后訛為柏陽。晉隆安四年,姚興伐西秦,乞伏乾歸使一軍屯柏陽,一軍屯侯辰谷。義熙七年,乾歸攻姚秦略陽太守姚龍于柏陽堡,克之。胡氏曰:候辰谷與柏陽相近,后魏柏陽縣亦因以名。
安化峽在縣東,隴山峽口也。唐貞元三年,吐蕃入寇,掠陽、吳山。華亭丁壯,悉送安化峽西。或以為隴州陽縣之安化鎮。誤也。
渭水在縣西。自秦州流經此,又東南流入鳳翔府隴州界。《輿程記》:縣西九十里為涉水屏,又西五十里而至秦州。《秦州記》:州東五十里有東阿谷橋。蓋跨渭水上,與清水縣接界。秦水在縣東北。《水經注》:秦水出隴山秦谷,西歷秦亭,即秦仲所封也。過清水城,西南流,注于清水。又西入秦州,共注于渭水,亦謂之秦川。清水,在縣南。源出小隴山,西流合秦水注于渭。
大震關縣東五十里,即隴關也。憑高據險,襟帶華戎,自古為關中之襟要。今祥見名山隴坻。
軒轅谷口在縣東南七十里。《志》云:縣境有玉屏山、小隴山、坂坡峽、石牛峽,與軒轅谷為五隘。又有盤嶺巡司,在縣東七十里。
弓川寨在縣東。五代漢乾初,王景崇以鳳翔降蜀,漢兵圍之。蜀遣山南西道帥安思謙出散關赴救,復遣秦州帥韓保貞引軍出陽,以分漢兵之勢。保貞尋出新關,屯隴州。會思謙以食盡引退,保貞亦退保弓川寨。《九域志》:弓川寨,在秦州東一百六十五里。宋曰弓門寨。又有永安、威塞、西顧等堡,皆在縣境。金廢。
┒穰寨在縣西北。宋置寨,兼領白石等堡。《宋志》云:熙寧三年,改┒穰為鎮是也。┒,音麋。金亦為┒穰鎮。元廢。
禮縣州西南二百二十里。東至西和縣百六十里。本西和縣地。元置禮店縣。明初,改為千戶所。成化九年,改置。今縣城周三里有奇,編戶十九里。
紅土山在縣東三里。又東四里曰翠峰山,俱以土石采色而名。雷王山,在縣南四十里。又南十里為蔡華山。又西南十里曰金紫山。
四角山在縣東北十里。以山分四向,截然挺峙而名。又二十里有飛鳳山,亦以形似名也。圣湫山,在縣北六十里。又有沒遮欄山,在縣西百六十里。山高廣,與岷州衛接界。
平泉河在縣北二十里。縣城東二里為捱城河,以近城而名也。西江水,在縣西二十里。又圣泉水,在縣南。其下流俱入于白水江。
漩水鎮在縣西百八十里,有漩水巡司。又縣東百三十里,有板橋山巡司。《通志》:縣有洮平、牛脊、野麻、尖岔、木樹等五關。
附見:秦州衛在州城內。洪武十五年建,轄千戶所五。又禮縣守御千戶所,在禮縣城內。洪武十五年建,隸秦州衛。
階州府西南八百里。東至漢中略陽縣五百八十里,東北至成縣四百六十里,南至四川龍安府五百四十里,北至岷州衛六百三十里。
古白馬氐之國,西戎別種也。漢武帝始置武都郡治武都縣。《括地志》:初為武都道,屬隴西,后改為郡。后漢因之治下辨道。三國時,屬于蜀漢。晉亦為武都郡,后沒于楊茂搜。后魏亦為武都郡亦曰武都鎮。西魏兼置武州。后周亦為武都郡,又改永都郡。隋初,廢郡,而武州如故。煬帝又改為武都郡。唐復曰武州皆治將利縣。天寶初,曰武都郡。乾元初,復故。大歷初,沒于吐蕃。大中三年,收復。景福初,改曰階州。宋因之。元以州治福津縣省入。明仍曰階州編戶二十一里,領縣一。今因之。
州接壤羌戎,通道隴蜀,山川險阻,自古為用武之地。后漢虞詡為武都太守,占相地勢,筑營壘百八十所,以制羌裔。諸葛武侯圖兼關隴,先取武都,為北伐之道。晉之衰也,仇池氐楊氏竊據武都,北侵隴西、天水,南擾漢中,縱橫且百余年。蓋雖僻在西陲,而控扼噤要,用之得其道,未始不可以有為也。若其制兩川之命,為入蜀徑路者,則曰陰平道。
陰平道,入蜀之間道也。漢武開西南夷,置陰平道《志》:邑有蠻夷曰道,非路也,屬廣漢郡,設北部都尉治焉。以其地隔礙雍梁,實為險塞也。即今之文縣矣。諸葛武侯于建興七年,平定陰平,北至武都,謂全蜀之防,當在陰平。其后,鐘會、鄧艾入寇。姜維聞之,請亟護陰平橋頭,以防未然。后主不省。及維與會相拒于劍閣,鄧艾密言于司馬昭曰:請從陰平,繇邪徑經漢德陽亭見四川龍安府趣涪今四川綿州,出劍閣西百里,去成都三百余里,以奇兵沖其腹心,敵必不知所備。昭從之。艾遂自陰平步道,懸車束馬,徑油江,出綿竹今四川有江油、綿竹二縣,以滅蜀也。南北朝時,陰平之地,恒互相窺伺。后唐時,孟知祥據蜀,唐兵克其劍州。知祥遣兵趣龍州,守要害龍州,即龍安府。唐兵果出文州來襲,敗還。明初,傅友德奉命征四川,陽言出金牛見漢中府金牛道,而使人覘青川、杲陽俱見四川龍安府皆空虛。階、文雖有兵壘,而守備單寡。遂繇陳倉攀援山谷,間行而進,克階州,進拔文州,遂引兵出青川、杲陽,直趣綿州。此即鄧艾陰平故道也。今自階州經龍安至綿州,幾千余里《輿程記》:自階州至文縣二百十里。繇文縣而南,至四川龍安府三百三十里。又東至青川所百二十里。又東南至江油縣百九十里。折而西南至成都府之綿州一百八十里。其間皆重巖復澗,閣道險仄,僅而得達。夫攻蜀者,不可不知陰平。守蜀者,固可不知陰平乎?
福津廢縣在州東八十里。漢武都縣地。后魏太平真君中,置玩當縣,為武階郡治。魏收《志》:武階郡治北部縣,領赤方縣。方,一作萬。似北部尋改玩當也。太和四年,置赤萬郡,尋又改為縣,屬武階郡。西魏又于郡城東北三十里置覆津縣,為赤萬郡治。后周廢赤萬郡及玩當縣,以武階郡治覆津。隋初,又廢武階郡,以縣屬武州。大業初,屬武都郡。唐仍屬武州。景福元年,改為福津縣。宋階州治此。元移州治于柳樹城,以福津縣省入焉。即今州治也。《隋志》:西魏置萬郡,統赤萬、接難、五部三縣。后周悉并入覆津縣。今州城周二里有奇,門四。
將利城在州北三百十里。后魏太平真君九年,置石門縣,為武都郡治。西魏改曰安育。后周改曰將利,武都郡仍治此。隋亦為武州治。唐因之。宋屬階州。元至元七年省。又州北境有東平城,亦后魏真君七年置縣,屬武都郡。后周并入將利縣。羌道城,在州北。漢縣,屬隴西郡。后漢屬武都郡。晉省。魏收《志》石門縣有羌道故城,是也。
盤堤城在州東北。后魏太和四年,置南五部郡,尋改為縣,屬武階郡。西魏又改為盤堤縣。隋因之,屬武州。唐廢。舊《志》云:在福津縣舊治南一百三十五里。恐誤。赤土城,在州東。魏收《志》:武階郡有赤土城。魏太和二十一年,氐帥楊靈珍以武興降齊。魏主詔李崇討之。崇槎山分道,出氐不意,表里襲之,進據赤土,是也。武興,今見略陽縣。葭蘆城舊《志》云:在將利故城東南七十里。三國時,姜維與鄧艾相持于此,置葭蘆戍,亦曰葭蘆城,后為仇池氐所據。宋元嘉十九年,平仇池。明年,仇池為魏所取。仇池王楊玄之子文德尋叛魏,圍仇池,不克,屯據葭蘆城。二十五年,魏取之。二十七年,宋取陰平郡地,以文德從祖兄頭戍葭蘆。孝建二年,雍州刺史王言謨言:頭守葭蘆,能藩捍漢川,若葭蘆不守,漢川亦無立理者也。泰始二年,武都王楊元和治白水,棄國奔魏。其從弟僧嗣復自立,屯葭蘆。詔以僧嗣為北秦州刺史武都王。元徽初,僧嗣弟文度代立為武興王,遣使降魏,魏因以為武興鎮將。升明初,文度復叛魏。魏將皮歡喜拔葭蘆,斬文度,以楊難當族子廣香為陰平公葭蘆戍主。齊建元初,葭蘆鎮主楊廣香請降。以為沙州刺史。葭蘆自是沒于魏,置葭蘆縣及武陽郡治焉。后周廢郡縣并入盤堤。沙州,見四川昭化縣。
建威城在州東北三百六十里。后漢末所置戍守處也。蜀漢建興七年,諸葛武侯遣兵攻武都陰平。魏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武侯自出至建威,淮退走,武侯遂取二郡。延熙中,姜維請置建威諸圍戍,即此。炎興初,張翼、董厥以鐘會來侵漢中,將兵詣陽安關口。至陰平,聞魏將諸葛緒將向建威,留住月余待之,后為仇池氐所據。后魏太平真君九年,于此置白水郡,尋改為縣,屬武都郡。既而宋取其地。泰始二年,武都王楊元和治白水,棄國奔魏,是也。西魏復置白水郡,又改為綏戎郡。后周郡廢,后改縣曰建威,屬武州。隋因之。大業初,屬武都郡。唐貞觀初,省入將利。
孔提城在州東北二百里。亦仇池所置城也。后魏太平真君九年,置孔提縣,屬武都郡。尋入于宋,屬北陰平郡。大明四年,魏人入寇北陰平,至孔提。北陰平太守楊歸子擊破之,是也。齊建元初,復沒于魏,仍為孔提縣。西魏兼置孔提郡。后周郡縣俱廢入建威縣。又洪化廢縣,亦在州東。西魏置,屬白水郡。后周廢。臥龍山在州治北。一名北山。又州南三里有仙君山,本名仙陵。宋白曰:后魏平武都,筑城于仙陵山,置武都鎮。即此。又州境有露骨、龍峽等山,俱高勝。
武都山州西七十里。州西面之大山也。又盤堤山,在州東南七十三里。《寰宇記》:盤堤城與此山相近,因以名縣,亦作盤池。黃階嶺在州東北。石晉天福九年,蜀兵攻階州。秦州兵救之,出黃階嶺,敗蜀兵于平西。角弩谷,《志》云:在州西八十里。《郡國志》:武都沮水之西,有角弩谷。蜀將姜維剿殺五部氐羌于此。或以為即此谷云。又州境有留谷。后周主邕天和元年,筑武都、留谷、津抗諸城,以置軍士云。
峰貼峽州西百二十里,與蕃羌地相接。宋時為戍守要地。龍帝峽,在州西南。宋雍熙三年,福津縣有大山飛來,自龍帝峽雍白水江逆流,壞民田數百里。即此。又五仙洞,在州東二十里。境白水江南岸,溪澗幽阻。中有臥龍坪,寬廣可容百十人。又有鐵橋及黃盧水橋諸勝。
白水江在州北三百二十里。自成縣流入境,復東南流,經略陽縣及寧羌州界,復折而西南流,經州南,去州二百余里,又南入文縣境。一名白龍江,或云白水江,即洮州衛西傾山南所出之墊江,又即桓水之異名也。今見名山西傾小注。
犀牛江在縣東北二百四十里,即西漢水也。或謂之沮水,自成縣西南流,接州界,復折而東南入漢中略陽縣境。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