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昌府東至鳳翔府隴州六百六十里,南至漢中府寧羌州一千一百六十里,西南至岷州衛二百四十里,西至臨洮府二百里,西北至臨洮府蘭州四百二十里,東北至平涼府固原州六百里。自府治至京師三千六百二十里,至南京二千六百三十里,至布政司一千六十里。
《禹貢》雍州地。春秋時,羌戎所居《括地志》:自隴以西為冀戎、獂戎、氐羌之地。秦置隴西郡以在隴坻之西也。漢因之。東漢靈帝時,分立南安郡。三國魏亦為隴西南安郡隴西,治襄武。南安,治獂道。晉因之。后魏為隴西、南安、安陽三郡地,兼置渭州。后周并為南安郡。隋初,郡廢。煬帝又廢州,復置隴西郡。唐仍曰渭州。天寶初,亦曰隴西郡。乾元初,復故。寶應以后,陷于吐蕃。大中五年,收復景福初,屬于李茂貞。五代時,為羈縻之地。宋初因之。皇中,置古渭寨。熙寧五年,升為通遠軍。崇寧三年,改為鞏州。金因之皇統三年,亦置通遠軍節度。元初始置鞏昌府,尋為鞏昌路。明初洪武三年,改為府,領州三、縣十四。今仍為鞏昌府。
府翼蔽秦隴,控扼羌戎。東漢初,隗囂據隴西,動搖三輔。諸葛武侯伐魏,欲先取隴右,結連羌夷以圖關中。魏亦以為重鎮。鄧艾嘗云:狄道今臨洮、隴西、南安、祁山,各當有守。蓋其地山谷糾紛,川原回繞。其俗尚氣力、修戰備、好田獵、勤稼穡,自古用武之國也。誠于此且耕且屯、以守以戰。東上秦隴而雍岐之肩背疏,南下階成而梁、益之咽喉壞,西指蘭會而河湟之要領舉。鞏昌非無事之地矣。是故,唐初入長安,即遣軍安撫隴右。而秦、涼之藩籬秦謂薛舉,涼謂李軌,以次摧壞。天寶以后,吐蕃竊有其地,窺伺畿輔,大為唐患。宋人議復河湟,置通遠軍以經略之,而熙河遂為內地。蒙古并有鞏昌,南窺蜀口,而宋之西邊,遂不支矣。夫欲保關中,先固隴右,欲固隴右,鞏昌豈非都會之所哉!
隴西縣附郭。漢獂道縣地。后漢中平五年,析置中陶縣,屬南安郡。晉因之。后魏屬南安陽郡。隋開皇初,郡廢,改縣曰內陶,尋又改曰武陽。十年,又改為隴西縣,屬渭州。唐因之。寶應以后,沒于吐蕃。宋為古渭寨,屬秦州。熙寧中,為通遠軍治。元三年,復置隴西縣,為鞏州治。金因之。元為鞏昌府治。今編戶三十二里。襄武城府東南五里。漢置縣,屬隴西郡。后漢因之。魏為隴西郡治。蜀漢延熙十六年,姜維圍魏襄武,不克。晉隴西郡亦治此。后魏因之。又于縣置渭州,以水為名也。隋亦為渭州治。大業初,為隴西郡治。唐因之。寶應以后,沒于吐蕃,縣廢。宋鞏州移于今治。今郡城周九里有奇,門四:東永安、南武安、西靜安、北靖安。環城有濠,稱為險固。
獂道城府東南二十五里。獂,音桓。應劭曰戎邑也。《史記》:秦孝公元年,西斬戎之獂王。漢置縣,屬天水郡,騎都尉治此。東漢屬漢陽郡。靈帝時,為南安郡治。魏因之。蜀漢延熙十六年,姜維圍魏南安,不克。晉南安郡亦治此。西秦乞伏氏時,嘗置東秦州治焉,亦曰南安郡。宋元嘉三年,夏赫連昌遣其叔韋代攻西秦南安,拔之。既而復為秦所據。八年,赫連定復遣韋代攻秦王暮末于南安,暮末窮蹙出降。后魏時,改郡曰南安陽郡,縣亦曰桓道縣。隋郡廢。又省縣入隴西。
新興城在府西南二十里。亦漢獂道縣地。后漢中平五年,析置新興縣,屬南安郡。魏晉因之。后魏屬廣寧郡。后周郡廢。隋并縣入隴西。杜佑曰:漢靈帝析漢陽郡置南安郡,領獂道、中陶、新興三縣。皆今隴西縣地是也。
仁壽山在府城南。逶迤二百里。又南十五里為赤觜山,山下舊有赤觜鎮。馬鹿山,在府南八十里。四圍石崖甚險,戍守要區也。又蓮峰山,亦在府東南八十里,與馬鹿山并峙,有五峰分列。《通志》以為即馬鹿山。赤亭山在府西五十里。以近赤亭川而名。又府西四十里有首陽山。山當往來通道,有關在其上。又有三巖山,在縣西北十里。其上寬平可耕。《通志》作三品石山,謂山腹有三巨石,列如品字。八角山,在縣北八十里。以山三巖層峙而名。
武城山在府東南。姜維攻祁山不克,自董亭趣南安。鄧艾拒之于武城山。即此。《水經注》:渭水過獂道縣南,又東徑武城縣西,武城川水入焉。蓋以山名縣也。武城縣,蓋后魏置,旋廢。故《志》不載。桃花山,在府東三十里。
薄寒山在府西南。唐會昌二年,吐蕃將論恐熱舉兵自洛門川至渭州,擊其國相尚思羅于薄寒山。思羅西奔松州。四年,論恐熱攻鄯州,為鎮將尚婢婢所敗,走保薄寒山。或曰,山蓋近岷州境。松州,今四川松潘衛也。
高田谷在府東。宋元嘉七年,西秦暮末為河西王蒙遜所逼,請迎于魏,東如上わ。至高田谷,為夏人所拒,留保南安。即此。或以為即城東三十里之妙娥谷云。
渭水在城西一里。自臨洮府渭源縣流入境,經城北,又東歷通渭、寧遠、伏羌縣界,而入秦州境。《志》云:渭水入城,分東西南北四池,前后浚引,以資汲取。又城西十五里有頭渠城。西里許有二渠。城東有三渠。皆引渭水分注,下流仍入渭。宋熙寧八年,秦鳳提點鄭民憲自通遠軍熟羊寨導渭河至軍溉田,是也。今詳大川渭水。
赤亭水府東五里。源出府東十五里之東山赤谷,西流經府北,又南入于渭。亦謂之赤亭川。晉永嘉末,姚弋仲起于此,所謂赤亭羌也。太元十一年,姚碩德起兵應姚萇,分據冀城、隴城及南安之赤亭,亦謂之赤水。義熙十一年,西秦王熾磐遣兵擊南羌彌沮康薄于赤水,降之,以王孟保為略陽太守,鎮赤水。宋元嘉四年,熾磐置梁州于此。既而仇池楊玄遣其黨苻白作圍秦梁州刺史,出連輔政于赤水,破之。
廣陽水出府西南九十里之西山,東北流,注于渭。又有漓水,出府西南四十里之石門山,下流亦入于渭。又洛門水,章懷太子賢曰:在隴西縣西南,東流入漳縣,又東入伏羌縣界,下流入于渭水。
南河府南二十里。源出荊谷中,北流入渭。六泉,在府東南五里。《地記》:東晉太元十一年,西秦乞伏國仁帥騎兵襲鮮卑三部大人密貴等于六泉。即此處也。胡氏曰:六泉,當在高平境內。
首陽關在府西首陽山上。又府南有赤水三關,又西南有后川、藥鋪二關。錦布隘,在府北六十里。其地有錦布峪,因名。境內又有沙灣口、截道瀾、安烏隆等隘。瀾,一作深。
董亭在府西南。三國魏甘露元年,姜維出祁山,聞鄧艾有備,乃回從董亭趣南安,是也。又宋元嘉十二年,仇池楊難當使兄子保宗鎮董亭。董,或作童。
熟羊寨府北四十里。又府北二十五里有三坌堡,俱宋置。
五溪聚在府東。《后漢志》注:襄武有五溪聚。建武十年,來歙破羌于五溪,是也。《隴西記》:襄武有五溪,楊盛分羌為五部,錯居溪旁。每溪為五聚,于是有五溪之號。
山坌驛府西南九十里。《輿程記》:自山坌驛而西南七十里,為酒店子驛。又八十里,即岷州衛矣。又甸子川遞運所,在府北四十里。又二十里為錦布峪遞運所。《通志》:府治東北有通遠驛,城北二里為北關遞運所。安定縣府北百八十里。西至蘭州二百四十里,北至靖虜衛三百里。本唐渭州西市貿馬之所。宋元豐中,筑定西城,屬通遠軍。金大定中,改為定西縣,屬鞏州。貞中,升為定西州。元因之,后改為安定州。明初,改為縣。今城周九里有奇,編戶十九里。
定西城在今縣南。宋元豐四年,以蘭州西使城為定西城。南去通遠軍百二十里。明年,并入通遠軍,復以汝遮堡為定西城。七年,夏人圍定西城,熙河將秦貴敗卻之。即今縣治。
安西城在縣北二十七里。宋紹圣三年,章進筑汝遮堡地,賜名安西城,為戍守處。金貞中,升為安西縣,屬定西州。元省。通西城,在縣南四十八里。本宋之通西寨。金升為縣,屬定西州。元省。
興原山在城東二里。又東三里為照城山。其支曰興云山。繞城東北,又東回一里,曰鳳凰山。西巖山,在城西二里。城南一里有南安山,以地舊屬南安郡而名,俗呼廟坡山。以上群山,皆相聯接,蜿蜒甚遠。雙峪嶺縣南五十里。又南四十里為胡麻嶺。相傳張騫自西域還,種胡麻于此而名。《志》云:縣北百里有北亂山。其山形勢百出,稠疊難狀,因名。
車道峴在縣北百余里。又有沉兒峪,在其南。明初,徐達敗王保保于此。青嵐峪,在縣東三十里。又縣西十里有錦雞原。
西河在縣西二十里。縣西北六十里有甸子川。西河源于此,流繞城西。又東河出縣南四十里。麻子川流繞城東。東河味苦,亦曰苦水。西河味甘,亦曰甘水。二水交流,東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其間物產繁盛,實為民利。西河上有橋,曰西土橋。暖水,在縣西五十里。隆冬不凝。俗呼橫河。縣西南三十里有得羅川,土脈肥饒,約有千頃。
口關城北五十里。路通甘肅,今有口巡司。《志》云:縣北八十里,地名關川,西通蘭州,北通靖邊,實為要區。烏龍關,在縣南東西兩河間,亦宋置,南接隴西縣。今亦曰烏龍厄。《通志》:縣境有岢嵐峪口、大西口、雙峪口、峽口,凡四隘。
平西寨縣北六十里。本名青石峽。宋紹圣四年,進筑、賜名。北至會寧關四十四里。金亦為平西寨,屬會州。元因之。明初洪武二年,元故將擴廓襲蘭鞏境內。三年,遣徐達等御之,達至平西,擴廓退屯車道峴,既而明軍為所敗。《宋志》:平西寨北四十里,即會寧關。今關見靖邊衛。
渚水驛縣西北百二十里。《輿程記》:自縣西北六十里至秤鉤灣驛。又六十里至渚水驛。又七十里為定遠驛。又西北五十里而至蘭州。《通志》:縣治北有延壽驛,東六十里有西鞏驛,南七十里有通安驛。又好地掌遞運所,在縣南四十里。
會寧縣府北二百二十里。西南至安定縣五十里,北至靖邊衛二百七十里。本隴西縣地。金人嘗于此置西寧縣,兼置西寧州。州旋廢,以縣屬會州。元徙州治此,尋以縣并入州。明初為會寧縣。今城周五里,編戶十二里。
西寧城即今縣。金人置縣于此。《志》云:縣東二十五里又有西寧城。城有三,俗呼為西寧連城。宋宣和中,嘗置刺羌城于此。
桃花山縣東南五里。土石皆赤如桃花。又城南十里有白土峰。又南十里有青土峰。《物產志》:縣產五色土,可資藻繪。《志》云:縣東二里有鴉坌山。
鐵木山縣西北百里。又縣東北百里有屈胡山,皆高險,為縣境之屏障。
響河在縣東百里。水出懸崖下,潺急觸石,聲聞數里,北流入于黃河。南河,在縣城南。本名┒坌河。┒,讀麋。又城東三十里有松樹坌河。皆東流合于響河。
什字河在縣東五十里。源出縣東之隱山谷。又米峽河,出縣南六十里之蒸餅山谷中。今ぁ寺牧場也。《志》云:縣境之水,悉北流,經靖邊衛境,入于大河。
青家關縣東九十里。有巡司戍守。并置遞運所及青家驛于此。又縣東四十五里有翟家嘴遞運所,為往來必繇之道。《通志》:縣治東有保寧驛,縣北九十里有乾溝驛。又北九十里為郭城驛。
通渭縣府東北六十里。西北至安定縣百五十里,東南至寧遠縣六十里。本唐隴西縣地。宋元豐中,置通渭縣。崇寧五年,廢為寨。金復升為縣,屬鞏州。今編戶十六里。
甘谷城在縣東五十里。宋熙寧初,曹瑋置城于此,為戍守處。金于此置甘谷縣,屬秦州。元廢入通渭縣。《元豐志》:城在秦州西百八十五里。甘泉城在縣東北九十五里。宋元豐中,置城于此,為戍守要地。又有堡川城,在縣東北八十里。東至甘泉城十八里。宋政和六年置。金廢。
照城山在縣城北渭水上。城西南二里有發云山,其高俯瞰城中。《志》云:縣南二里有屏風山。山陰有洞,深數百丈,可以保守。上有東岳廟,俗名廟山。又十八盤山,在縣西南五十里。山路險阻,經十八盤乃得上云。筆架山,在縣東北二百里。《志》云:山連延甚遠,幾二三百里。有五峰萃律,縣之主山也。又艾蒿山,在縣東北五十里。又東四十里有斗底山,其形如斗。《志》云:縣東南八十里有藺家峽,水經其下,有二十四渡。
渭水在城北。自隴西縣流入境,又折而東南,入寧遠縣界。
華川水縣西八十里。東流經城南,入于渭。其間四圍平坦,草茂水清。明置安定苑,為牧圉之所,隸苑馬寺。又有海子川,在城東三十里。中川,在城西十五里。俱合華川水流入于渭。
甜水河城西北七里。出甘谷,引流入城,籍以取汲。又西十三里為錦雞峽水,其下流俱入于渭河。
華川關在縣南華川水上。又縣境有石門關、閉門關。蘭峪隘,在縣東南八十里。其地有蘭家峽也。又縣境有田家硤、砥石硤、談家硤、石嘴硤、袁家硤、金帶硤,凡七隘。
漳縣府南七十里。西南至岷州衛一百八十里,漢襄武縣地。后漢置障縣,仍屬隴西郡。永元初,封耿秉為侯邑。晉屬南安郡。西秦暮末置廣寧郡。后魏改為彰縣,廣寧郡治焉。西魏又改郡為廣安郡。后周郡廢。隋復為障縣,屬渭州。唐因之。天授二年,改為武陽縣。神龍初,復故。廣德后,陷于吐蕃。宋熙寧六年,置鹽川寨于此,后改為鎮。金亦為鹽川鎮,屬鞏州。元至元十七年,置漳縣。今編戶六里。
鄣縣故城縣西南五里。后漢置鄣縣,本治此。后魏亦為彰縣治。唐沒于吐蕃。元因改置漳縣,訛鄣為漳也。鹽川城即今縣治。宋熙寧六年,置鹽川寨于此。開禧二年金人分道入寇,使石抹仲出鹽川。又嘉定十三年,四川宣撫司安丙分遣王仕信等會夏人之兵伐金。仕信自宕昌進克鹽川鎮,會夏人于鞏州,是也。宕昌,見岷州衛。西傾山縣西北八十里。山勢綿延,西傾水出焉。或以為《禹貢》之西傾山,非也。箭山,在縣西南三十里。山有兩峰,高險插天,因名。又縣南三十五里有三岔山。縣西北十里有馬鋪山。《志》云:馬鋪山在縣西北十五里。四圍石崖,居民避兵處。漳水縣南三里。本曰鄣川。《水經注》謂之彰川,從后魏縣名也。源出縣西木寨坡。木,一作立。西傾山之西傾水,自縣西北注之。箭山之東谷水,自縣西南注之。并流而東北,以入于渭。洛門谷水,在縣東北。自隴西縣東南流,經縣境,又東北流而入伏羌縣界。鹽井在縣城內。舊有井煮水成鹽,宋因置鹽川寨。
寧遠縣府東九十里。唐隴西縣地。宋元中,置寧遠寨。崇寧三年,升為縣。金仍廢為寨。元至元中,復置寧遠縣。今城周不及二里,編戶十七里。
三岔驛縣西三十里。明初置。
廣吳山縣西二十里。山下有廣吳堡故城,宋所置也。又馬宗城山,在縣南五十里。山下舊有廟兒鎮。石門山,在縣東北五十里。四圍皆峽,僅容一門,曰石門,山口為要隘處。山下有洞,光映如月,名夜月洞。
箭竿山縣西南四十五里。以山峰挺峙而名。又西南二十里為瓜牛山,高五百余丈,周回四里。上有日月空,日月未出,其光先照云。又柏林山,亦在縣西南六十里,與瓜牛山相望。又西南十里曰水溪山。太陽山,在縣南百二十里。有隘可守,曰太陽山口。山出鐵,舊置鐵冶場于此。
桃花硤在縣北五里。兩山夾峙,渭水經其中。又有硯石峽,在縣東南四十里。有硯石峽口,亦為設險處。
渭水在城北。自通渭縣流入縣境。又東南流入伏羌縣界。《志》云:縣東路有紅峪等新舊十三渠,西路有樂善等新舊十四渠,皆引渭溉田,民資其利。又縣北五里有桃花峽水,縣城南有古流泉水,皆資民溉汲。廣吳水在縣西二十五里。《志》云:源自岷州,流繞廣吳山下,因名。又有山丹水,亦來自岷州,流經縣西十五里山丹鋪,因名山丹河。二水并流,北注于渭。來遠鎮縣西南三十里。宋置寨,隸秦州。熙寧五年,改屬通遠軍。元豐七年,廢為來遠鎮,屬寧遠縣。開禧二年,金人以韓胄敗盟,分道入寇,使其將完顏出來遠。又嘉定十三年,安丙遣將宋質俊出下城,克來遠鎮,是也。元以來遠鎮省入寧遠縣。下城,今見岷州衛。魯班山口在縣北四十里。以在魯班山下而名。縣東北又有花崖山、木林峽二口。《志》云:縣境魯班山口而下,有石門、太陽及硯石峽,凡六隘。又有大木樹關、馬務〔水〕關、水關、文盈關,凡四。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