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鄉廢縣今州治。本漢┯陰縣地。后周中鄉縣,屬中鄉郡。隋改曰真鄉,屬綏州。唐武德二年,置真州于此。六年,梁師都寇真州,即真鄉矣。州尋廢,縣屬銀州。宋縣廢。元豐中,置葭蘆川寨,尋為晉寧軍治。金為葭州治。金末,又增置葭蘆縣于郭內。元省。今州城周二里有奇,惟南北二門。
白云山在州南五里。又南五里曰橫嶺,以嶺橫若屏風也。又南四十里為檀家坪。其地濱河,有檀姓者居此,因名。又南十里為艾蒿坪,即子午嶺之北垂矣。《志》云:山多艾蒿、蒙茸,因名。
西嶺在州西五里葭蘆河傍,山勢逶迤。宋將韓義敗夏人于葭蘆西嶺,即此。又州北五里有峰特出,曰第一峰。
雙湖峪在州西北。其間有窯寨六十余所。近代皆為賊藪。官軍討之,處處垛截。賊遁走至關山嶺,官軍追而殲之。關山嶺,或云亦在州境。
箭塢州西三十里。地多竹箭,因名。其相接者,又有桃園子塢,以地多桃樹而名。又秋千塢,在州東北百里。兩山之頂,大樹架其中為路,行者若秋千下過云。
黃河州東一里。自神木縣流入,又南入吳堡縣界。河之東岸,即山西興縣境也。《宋志》:州東五里有克狐寨,在河東岸。建炎二年,金人渡河犯晉寧,南侵丹州。即其處也。
葭蘆河州西五里。中多葭蘆,因名。宋人傍河立寨,曰葭蘆川寨。或謂之西川。近時官軍敗賊于此。
真鄉川在州東城下。繇沙漠界來,下流合葭蘆河。城下有渡,曰桃花渡。白草洼,在州西四十里。洼多蓄水,亦曰天池。
神泉寨在州西二十五里。地名榆林川。宋元苻初置寨。又西南二十五里為烏龍寨,亦元苻二年所置也。《志》云:烏龍寨西南至米脂縣暖泉寨三十里。
通秦寨州西北二十里。本名升羅嶺。東至黃河二十九里。宋元符二年置寨。又北二十七里有通秦堡,亦宋元符中置。《元志》:金末,嘗置通秦縣,至元二年廢入葭州。寧河寨,在州西北八十五里,地名窟薛嶺。其相近者,有寧河堡,地名哥崖嶺。俱宋元符二年筑。又有靖川堡,在寧河寨北十四里。
三交堡在州西。地名三交川嶺,與神泉寨相接。宋元符初筑。
西板橋在州西五里。跨葭蘆河,上眺危峰,下瞰深溝,亦險隘處也。《通志》:州西北五十里通秦堡,下有舊稅課司,乃前代蕃、漢互市處。
吳堡縣州南八十里。西南至綏德州百六十里。本唐石州定胡縣地。宋置吳堡寨。金升為縣。元省,尋復置,屬葭州。今縣城周一里有奇,編戶三里。寨西山在縣西一里。又縣南十里有龍鳳山,以山勢回翔而名。黃河在縣東一里。自葭州流入,又南入綏德州境。縣南二十里為菜園渡,東過黃河,即山西興縣界也。
清河溝縣西二十里。黃河水渾,而此水獨清,因名。有清河溝橋跨其上,東流入黃河河西驛在縣南十里。山陜往來,多取途于此。
神木縣州東北百二十里。西至榆林鎮二百三十五里。舊為勝州地。唐天寶初,割連谷、銀城二縣地,置新秦縣,為麟州治。是年,改州為新秦郡。乾元初,復為麟州。宋乾德初,移治吳兒堡。五年,升建寧軍。端拱初,改鎮西軍。金為神木寨。元初,于此置云州。至元六年,改為神木縣,屬葭州。今縣城周四里有奇,編戶五里。
麟州城縣北四十里。唐天寶初,置新秦縣于此,為麟州治。今縣本名吳兒堡。相傳赫連勃勃陷長安,以所獲吳人置城于此,因名。宋移麟州治焉。《通典》:漢武徙貧人于關以西及朔方以南,謂之新秦中。縣名蓋本此。《五代史》:河東兵趣夏州者,必自麟府至河西。《九域志》:麟州西至夏州三百五十里,西南至銀州一百八十里。綏州西至夏州四百里,皆翰海及無定河川之地,所謂銀夏磧中者也。
連谷廢縣縣北五十里。隋為連谷鎮,屬勝州。唐貞觀八年,升為縣。開元九年,并州長史張說出合河關,掩擊叛寇于銀城連谷,大破之。即此。天寶初,改屬麟州。宋因之。政和四年,廢入新秦縣。合河關,今見山西興縣。銀城廢縣縣南四十里。后魏時置石城縣,屬上郡。后周曰銀城防,旋置銀城縣。隋屬綏州。唐貞觀四年,縣屬銀州。八年,屬勝州。天寶初,又改屬麟州。宋亦為銀城縣。政和四年,廢。《志》云:縣東三里有云州故城。元初,置州治于此。
龍眼山在縣治東。上有二穴,穿透如眼,因名。又東五里有香爐山,以形如鼎峙也。
黃河在縣南十里。自府谷縣西南流入界,又南流入葭州境。《志》云:山西自河曲至蒲津,千五百里。俱鄰陜西,河最狹,而于神木渡河為尤易。濁輪川在縣西北。宋雍熙二年,王侁出銀州,破李繼遷,悉利諸寨,入濁輪川,斬賊首五千級。繼遷遁去。即此。或曰,即曲源川也。今其水自河套來,東南流入于黃河。又屈野川,在縣西南百五十里。宋嘗置堡于此,曰屈野川堡。其下流,亦入于大河。
柴溝在縣西。天順中,延綏被寇,神木官軍敗之于此。又縣有紫陌溝。成化中,寇入神木堡,乘勝犯紫陌溝,是也。
駱駝堰在縣西北百里。《唐志》:開元九年,叛胡及黨項攻銀城連谷。張說出合河關掩擊破之,追至駱駝堰。寇走入鐵建山。說安集黨項,置麟州以鎮撫之。即今縣也。或曰,堰蓋近榆林之奢延水。鐵建山,見榆林之鐵山。
太和寨在縣西五十五里。地名太和谷,宋元符二年置寨。《元志》:金末,嘗升太和寨為縣。至元六年,廢入神木縣。南至彌川寨三十里。寨北三十里為清水谷。又北二十里為太和堡,亦是時所置也。彌川寨縣西南八十里。本名彌勒川。宋元符二年筑。東至河四十里。又西十五里為彌川堡,地名小紅崖,亦是時所筑。其南十五里,即葭州寧河寨矣。《元志》:金末嘗置彌川縣于此。至元六年,省入葭州。
神堂寨在縣北。宋元豐五年,夏人寇麟州神堂寨,知州訾虎擊卻之。即此。又北有靜羌寨。鎮川寨,在縣西南。《宋志》:嘉四年,詔廢麟州諸寨,惟鎮川寨不廢。是也。又大寧堡,在縣西。其相近者又有鎮川肅定、通津、蘭干等堡,俱宋置。
府谷縣州東北三百四十里。東南渡河至山西保德州不及一里,西至神木縣一百二十里。隋勝州榆林縣地。唐為嵐州之府谷鎮。五代晉王存勖天七年,升為府谷縣。八年,建為府州,以控蕃界。晉初,沒于契丹。開運初,府州刺史折從遠舉州內附。后漢初,升為永安軍,兼領勝州及沿河五鎮。乾三年,仍為府州,還屬河東節度。周顯德初,復置永安軍。宋因之,兼置麟府路軍馬司于此。崇寧初,改為靖康軍。政和五年,賜郡名曰滎河。元仍曰府州,尋改為府谷縣,屬葭州。今縣城周五里有奇,編戶四里。
寧豐城在縣西北蘿泊川。《宋志》云:慶歷初,趙元昊攻陷豐州。嘉七年,于府州蘿泊川地置豐州。政和五年,賜郡名曰寧豐,領永安、保寧二寨。金廢。震威城,在縣北,地名鐵爐川堆。宋宣和六年,置城于此。金廢。又芭州城,在縣東北九十里。元初置州,屬山西大原路。至元初,省入保德州,蓋在今縣境。《通志》:縣東北五十里有固城,與清水營相近。清水營,在縣北六十里。今見榆林衛。
五龍山在縣城東。有五峰突起,如伏虎然,一名五虎山。水塞山,縣北十五里。兩川夾流,山峙川中,因名。又縣北二十里有陶家山,縣東五十里有梁家山,俱以二姓所居名。《通志》云:縣東北百里有紫城巖,直接大漠。
黃河在縣東百步。自榆林鎮南流入縣境,又自城南折而西流,入神木縣界。河之東南岸,即山西河曲縣也。縣境又有子河汊。宋至道元年,契丹將韓德威誘黨項等族自振武入寇府州,刺史折御卿邀敗之于此。
清水川縣北十五里。自沙漠界來,東流注于河。邊方騎士,賴以給飲。明成化中,王復請移府谷堡于芭州舊城。邊臣盧祥言,芭州城水泉枯涸,清水川正當沖要,水草可資,可立城堡。即此。
寧遠寨在縣西南。《宋史》:咸平六年,于府州西寒嶺置寨,賜名寧遠。又寧邊寨,在縣西。《宋志》:縣境又有安豐、寧府等寨,寧川、寧疆、靖安、西安等堡。東勝堡在縣東。《宋史》:慶歷中,張亢為并代都今,轄管麟府軍馬,以府州東焦山有石巖穴,為筑東勝堡;下城傍有蔬畦,為筑金城堡;州北沙坑有水泉,為筑安定堡,置兵守之。戰于兔毛川,賊大潰。不逾月,筑清塞、百勝、中侯、建寧、鎮川五堡,麟州之路始通。又嘉四年,詔廢府州諸堡寨,惟留中候、百勝、清塞三堡云。
建寧堡縣西北七十里。宋康定中,趙元昊寇麟府,議者請棄河外,保合河津。仁宗不許。麟府將張亢敗賊于琉璃堡、柏子寨、兔毛川諸處,筑建寧等五堡,河外始安。琉璃堡,或云亦在縣境。《元志》:金置建寧縣,屬葭州。元并入府谷縣。
附見:鎮羌守御千戶所在神木縣治西。正德二年建,隸陜西都司。
◇慶陽府東至延安府州三百三十里,南至西安府州二百七十里,西南至鳳翔府三百五十里,西至平京府三百里,西北至寧夏衛七百七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五百七十里,至江南江寧府三千六百里,至京師三千七百里。《禹貢》雍州地,周之先不所居亦曰北豳。春秋時,為義渠戎國。秦滅義渠,以其地屬北地郡。漢初屬雍國,后仍屬北地郡。后漢因之。晉為雍州徼外地。西魏置朔州。后周廢。隋開皇十六年,置慶州宋白曰:隋初,置合川鎮于此。大業初,改弘化郡。唐復為慶州武德六年,置總管府。七年,改都督府。自是常置都督府于此。天寶初,曰安化郡。至德初,曰順化郡。乾元初,復為慶州唐末,李茂貞升為安定軍。五代梁,改武靜軍。宋仍曰慶州亦曰安化郡。治平以后,環慶路治此。政和七年,升慶陽軍節度。宣和七年,又改為慶陽府。金、元因之金初,改軍名曰安國。后又改曰定安。又皇統二年,置慶原路總管治于此。元仍為慶陽府。明亦曰慶陽府,領州一、縣四。今仍曰慶陽府。
府南衛關輔,北御羌戎,秦置北地郡以隔閡匈奴,漢人所謂緣邊諸郡也。其地山川險阻,風俗勁勇。漢武拓境開邊,北地良家子奏功嘗最。晉棄其地,關輔日以多事。及氐羌運終,赫連奮臂,馮陵之禍,多在斯土。豈非以嶺塞高,下臨三輔,有建瓴之勢歟賈耽曰:慶州以北,地形曼衍,直抵沙漠,寇入最易?唐時以寧為重鎮。宋亦以環慶為極沖。每西北發難,控扼之備未嘗不在慶州也。宋太宗時,何亮嘗言,環慶至靈武幾千里,居絕域之外,請于其間筑溥樂、耀德二城,以通河西糧運。不果。繼而夏人發難,郡首被其禍。明自河套有事,花馬池嘗為重地。敵入靈、韋,掠環、慶,犯平、固,皆以花馬池為捷徑。故恒以重兵駐守。又西為小鹽池,則慶陽至寧夏之要道也《輿程記》:府北百六十五里為木缽遞運所,又四十五里為環縣。環縣北行二百二十里而至小鹽池,又一百七十里至靈州。自靈州渡河,又百里而至寧夏。繇慶陽環縣而北,無居民,亦無樹木,水草皆絕少,至靈州始有之。中間地勢荒瘠,屯戍者每患無所資以為固。此慶陽之患,比他郡為倍亟也。夫慶陽有警,而寧以南,禍切剝膚矣。形援可或緩哉!安化縣附郭。漢北地郡郁郅縣地。后漢廢。隋為合水縣。唐武德六年,移弘化縣與合水并為州治。是年,改合水為合川。貞觀元年,省合川入弘化。神龍元年,改曰安化。宋因之。元省。明初,復置。今編戶三十二里。郁郅城在府城東,當白馬嶺兩川交口。漢置縣于此,《水經注》謂之尉李城,音訛也。《通典》曰:即古不城。《續通典》:不城在郡城東南三里。郡城今名尉李城,亦曰不城,城周七里有奇。又合川城,在今府城西南。隋開皇十六年,置合水縣于此,為慶州治。唐武德六年,改為合川縣。貞觀元年,省入弘化。今府城,即唐慶州城也。明屢經修筑。周七里有奇,門四:東安遠,南永春,西平定,北德勝。負山阻水,屹然險固。
延慶城府東北三十里。本漢郁郅縣地。后魏嘗置延慶縣,旋廢。劉句曰:唐武德六年,分合水縣置白馬縣。天寶元年,改為延慶縣。寶歷初,廢。歸德城,在府東北百里,漢縣,屬北地郡。后漢更始初,封岑彭為歸德侯,是也。尋廢。后魏復置歸德縣。西魏置恒州于此。后周廢州。隋開皇初,縣屬慶州。唐初,廢。
洛源城府東北二百七十里。本漢歸德縣地。隋大業初,置洛源縣。十二年,為胡賊所破,遂廢。唐貞觀二年,復置。四年,于延州金城縣,移北永州治此。八年,州廢,縣仍屬慶州。宋廢為洛源堡。金城,見延安府安塞縣廢敷政城。懷安城,在府東北百八十里。《通典》:本隋柳谷城。武德六年,置縣。《唐志》:開元十年,括逃戶連黨項蕃落置。又有芳池州都督府,寄理懷安縣界,管小州十,曰靜、獯、王、濮、林、尹、位、長、寶、寧并黨項野利氏種落。至德以后,芳池州廢。宋并廢縣為懷安鎮,屬安化縣。《金志》:合水縣有懷安鎮。今為懷安巡司。
彭原城府西南八十里。本漢彭陽縣地,屬安定郡。后漢靈帝時,以北地郡富平縣寄治此。后魏亦為富平縣,屬西北地郡。后周縣廢。隋為彭原縣地。唐武德元年,于寧州彭原置彭州,州旋廢。宋改彭原為彭陽,屬原州,又分置彭原縣,屬寧州。熙寧二年,又改隸慶州。金亦屬慶陽府。元廢。同川城,在府西八十里。《唐志》:隋義寧二年,分寧州彭原縣地置三泉縣,治故三泉城。武德三年,移治同川城,改為同川縣,屬慶州。寶歷初,廢。
參城在府西北。漢安定郡屬縣。讀廉。《漢志》注:王騎都尉治此。后漢屬北地郡。順帝安漢中,燒何種羌據參,護羌校尉趙沖等擊破之。是也。魏晉間,縣廢。周城,在府南百二十里。后魏置東縣,屬趙平郡。后周改曰周,尋廢。隋開皇二年,遣虞慶則屯弘化以備突厥,行軍總管達奚長孺別道出擊,與突厥遇于周,力戰得脫。即此城也。
白豹城府西北百九十里。宋時為西夏地。范仲淹建議取之。《宋史》:康定元年,韓琦使任福攻白豹城,部分諸將,王懷政攻其西,斷神樹峴來路。范全攻其東,斷金湯之路。談嘉震攻其北,斷葉市之路。王慶、石全攻其南,武英入城門斗敵。福以大將駐于城下策應,遂克之。是也。城東四十里接金湯城,今見延安府保安縣。《通志》白豹城在府東七十里,似誤。
大順城府西北百五十里。《宋史》:城本名馬鋪寨,當后橋川口,在夏人腹中。慶歷元年,范仲淹知慶州,謂延安西、慶陽東、中有金湯、白豹、后橋三寨,取可攻之地,其在于此。因以計城后橋川賜名大順,大順成而白豹、金湯皆不敢犯,自是寇患益少。又治平三年,夏人寇大順城,為宋軍所敗,徒寇柔遠,又退屯金湯。《金志》安化有白豹、大順二城。元廢。
定邊城府北二百六十里。宋元苻二年置。尋建定邊軍,領定邊一縣。金皇統六年,以其地賜夏人。尋廢為定邊寨,屬環州。元因之。今有官軍及巡司戍守。鎮安城,在府東北三百里。宋置。《志》云:城東三十里接延路之通慶城。金廢。又府境有安定廢州。《唐志》:安定州都督府寄在慶州界。管小州七,曰黨州、橋州、烏州、西戎州、野利州、米州、還州。又有安化州都督府,亦寄在慶州界。管小州七,曰永利州、威州、旭州、莫州、西滄州、儒州、琮州,俱黨項部落也。趙《聚米圖經》:黨項在慶州者,號東山部;在夏州者,號平夏部;在靈、鹽以南山谷中者,號南山部。至德以后,羈屬諸州俱廢。
景山府西百里。山綿延深遠,中多奇木怪石及獐鹿猿猱之屬。又太白山,在府北百五十里。黑水河發源于此。又有斬斷山,在府城南三里。
寡婦山在府北。《五代舊史》:慶州北十五里有寡婦山,蕃部野雞族居焉。周廣順二年反,命環慶二州及府州帥折從阮討平之。或云寡婦山,即射姑山也。《續漢書》:射姑山在北地郡。順帝時,且凍羌叛,征西將軍馬賢與戰于射姑山,敗沒。包山在府北。五代周廣順三年,黨項為慶州將所擾,野雞等族因拒命,詔寧二州兵擊之。寧州刺史張建武敗野雞族,乘勝戕虐別部。殺牛等族誘建武軍過包山度險,共擊之,建武大敗。
馬嶺在府北二十五里。一名箭嶺。左右有川,相傳漢畜牧地也。舊多居民,有果實猿鳥,巖洞幽邃,莫窮所止。唐置馬嶺縣,蓋以山名。烏嶺在府西北。或云即青山也。一云烏嶺。西北有青山。后漢建武二十一年,安定屬國胡叛,屯聚青山。遣將兵長史陳討平之。又晉泰始七年,鮮卑樹機能、北地胡共圍涼州刺史牽弘于青山,弘敗沒。《續漢志》:北地參屬國都尉治有青山。謝沉《書》:屬國降羌胡數千人居山田蓄。嶺蓋郡境之大山也。
節義峰在府西北。宋景元年,慶州柔遠寨番將攻夏人后橋諸堡,破之。夏人旋寇慶州,以報后橋之役,伏兵節義峰,擒宋將齊宗矩。即此。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