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川城在縣東十五里。其城本在今靖遠衛界。晉咸和初,隴西鮮卑乞伏述延據苑川,是也。苻堅常僑置宛川縣于此。后魏移置于陳倉故城。正光末,蕭寶寅擊秦州賊莫折天生,破苑川。即故陳倉城也?;蛞源藶槲髑厮贾反?。誤。
桃虢城在縣東五十里。古虢君之支屬也。《史記》:秦昭公十一年,滅小虢。即此地矣。今有桃、虢二城,相拒十余里,俗亦謂之桃虢川。唐廣德二年,李抱玉討南山群盜,遣別將李崇客自洋州入,大破賊帥高玉于桃虢川,賊走城固,是也。城固,今漢中屬縣。三交城,在縣西三十里。《志》云:魏司馬懿與武侯相持于此,因筑是城。晉建元二年,涼州將張攻后趙將王擢于三交城。或以為即此城也。苻秦嘗置武都郡于此。
石鼻城在縣東北三十里。諸葛武侯所筑。《水經注》:水對城,諸葛武侯與郝昭相御處也。唐光啟二年,李克用等入長安,上幸鳳翔?;鹿偬锪钭谓偕闲覍氹u。又劫上發寶雞,留禁兵守石鼻為后拒。寧叛將朱玫引兵追乘輿,圍寶雞。石鼻軍潰,玫遂長驅攻散關。天復二年,李茂貞劫駕駐鳳翔。朱全忠引兵赴援。其前軍自縣趣寶雞,至石鼻,又前至橫渠,軍于鳳翔城南十里。蘇氏曰:寶雞縣水北有武城鎮,即武侯所筑石鼻城。俗謂之石鼻寨,亦曰靈壁,又為石壁。宋紹興十年,金人犯石壁寨。吳遣將姚仲破走之。時金人于扶風筑城。仲又攻拔之,復敗撒離喝于百通坊。繇是金人不敢度隴。祝穆曰:石鼻寨,行人自北入蜀者,至此漸入山;自蜀趣洛者,至此漸出山。故蘇軾詩云:“北客初來試新險,蜀人從此送殘山”也。
益門城縣西南十五里。元末,李思齊筑,以備川蜀。城西據益門山,因名。明初,徐達收漢中,自長安引兵屯益門,遣傅友德南出褒斜,是也。今為益門鎮,向設巡司戍守。姜水城,在縣南七里。城南有姜水,相傳神農氏妃有喬氏所居。益門山在益門城西。山巖險阻。有事梁益者,必取道于此,故曰益門。元末,設城屯軍,為據守要地。
陳倉山縣東南四十里。一名雞峰山。上有石,類山雞。《漢?郊祀志》:秦文公獲若石于陳坂,祀之。其神來,聲殷殷如野雞夜ず,因命曰陳寶祠。唐易縣名為寶雞,以此。青峰山,在縣東南八十里。峰巒蒼翠,因名。又石樓山,在縣東南百二十里,以崗巒層峙名也。
大散嶺縣西南五十二里。唐光啟二年,上自寶雞幸興元,使王建負傳國璽,從登大散嶺,是也。大散關置于此。胡氏曰:嶺在梁泉縣松陵堡南,蓋舊為漢中府鳳縣地。大蟲嶺,在縣東。宋紹興十年,吳、楊政與金將撒離喝夾渭而軍。置軍大蟲嶺。撒離喝覘之曰:善戰者,立于不敗之地,此難與爭。遂引去。《志》云:縣東北十里有西平原。原旁即大蟲嶺。
和尚原縣西南三十五里,當大散關之東。宋紹興元年,吳自富平之敗,收散卒,保和尚原,積粟、繕兵、列柵為死守計?;騽聩瓮送蜐h中,以扼蜀口。曰:吾保此,敵決不敢越我而進,是乃所以保蜀也。既而金將沒立自鳳翔,烏魯折合自階、成出散關,約曰:會和尚原。階、成兵先至,陳北山。山路狹多石,敵舍馬步斗,遂敗去。鳳翔兵方攻箭關。復遣將擊敗之,兩軍終不得合。兀術會諸帥兵造浮梁跨渭,自寶雞結連珠營,壘石為城,夾澗相拒,進薄和尚原。與弟復出奇擊之,度其困且走,設伏于神坌以待之。兀術僅以身免。神坌,在縣南三十余里,亦險隘處也。又八角原,在縣西二十里。其形八角,因名。又城東南三十里有八魚原。箕谷在縣東南四十里。蜀漢建興六年,諸葛武侯以大兵出祁山。揚聲由斜谷道取,使趙云、鄧芝為疑兵,據箕谷,是也。有箕谷水出焉。又溫水谷,亦在縣東南四十里。溫水出焉,北流入渭。
渭河在縣南一里。渭河橋跨其上。自隴州流入境。又東北入岐山縣界。舊有橋頭寨。宋紹興中,吳遣將彭青敗金人于此。
河縣東三十里。自陽縣流入境,經城北至此,合于渭?!吨尽吩唬嚎h居渭之間。是也。后魏永安三年,爾朱天光擊萬俟丑奴至岐州,停軍牧馬于渭間,宣言俟秋涼進師。即此處。
箕谷水在縣東南。出箕谷中,北流入渭。又有洛谷水,在縣東南二十里。出南山,亦北入于渭。又有清澗水,出縣西南六十里煎茶平山。東北流,入于渭。
綏陽溪在縣東南五十里?!锻ㄡ尅吩疲合铣行彼?、北界東倉入渭。諸葛武侯與兄瑾書曰:有綏陽小谷,雖山崖絕重、溪水縱橫、難用行軍者,邏侯往來,要道通人。今使前軍斫治此道以向陳倉,足以扳連賊勢,使不得分兵東行。是也。
溪在縣東南八十里。有溪谷,巖谷深邃。溪石及石室在焉。太公垂釣處也。北流入岐山縣南,為璜河,入于渭水?!秴问洗呵铩罚禾炗谄澣aB道元曰:溪中有石泉,曰滋泉,積水為潭,即太公釣處。今謂之凡谷云。
升原渠在縣東?!短浦尽罚嚎h有升原渠,引水注之,東至咸陽。垂拱初開,運岐隴木入京城。又咸通三年,復開升原渠,引渭水注焉,通長安故城,是也。
玉女潭縣西南二十五里。五代漢乾初,蜀將安思謙敗漢兵于此,進屯模壁潭。蓋當往來之道。
大散關在縣西南大散嶺上。自古南北之險要也。向設巡司戍守。詳重險散關。二里關,在縣西南四十里高嶺上。Β卒盤折,長亙二里,因名。亦有巡司戍守。又金牙關,在縣東南百二十里。路入大散關。
模壁寨在縣西南七里。漢乾初,鳳翔帥王景崇以鳳翔附蜀。蜀遣山南西道節度使安思謙救之。思謙屯右界,漢兵屯寶雞。思謙遣別將趣模壁,設伏于竹林,乃壓寶雞而陳,誘漢兵敗之,遂破寶雞。既而蜀兵退,漢兵復入寶雞。思謙進屯渭水。漢益兵戍寶雞。思謙畏之,退屯鳳州,復屯散關,破漢兵于玉女潭。漢兵尋食盡引還。思謙因進屯模壁,是也。右界,胡氏曰:即寶雞西界,為蜀漢分疆之處。潘氏堡在縣東北四十余里。唐光啟三年,田令孜劫上自鳳翔幸寶雞。寧帥朱玫、鳳翔帥李昌符叛附于河中帥王重榮等,共引兵追乘輿,敗神策將楊晟于潘氏,鉦鼓聞于行宮,即此。遵涂驛舊置于石鼻城中,亦名石鼻驛。唐光啟二年,嗣襄王カ從上南幸,有疾,留遵涂驛,為寧叛帥朱玫所得,與俱還鳳翔。尋奉カ權監軍國事,盟百官于石鼻驛。東河橋驛在今縣南六十里。又六十里為漢中府鳳縣之草涼樓驛,南去鳳縣六十里。虢川鎮,在縣東南百二十里,向有巡司戍守?!吨尽吩疲航窨h治東有陳倉驛。
扶風縣府東百十里。東至乾州武功縣五十里,北至涇州靈臺縣二百里。周之岐陽也。漢為美陽縣地。晉及后魏因之。后周縣廢。唐武德三年,分岐山縣置圍川縣,取川為名,俗訛為圍也。四年,縣隸稷州。貞觀初,改曰扶風,屬岐州。今縣城周四里,編戶三十三里。飛鳳山在縣南一里。以形勢騫翥而名。又茂陵山,在縣東北三十里,林壑秀美?!吨尽吩疲簼h末,馬超嘗居于此。
三原在縣南二十里。原高五十丈,東連武功縣界?!吨尽吩疲呵匚墓鼬机矗髅茭?,靈公作吳陽上,皆近此原,因名。
渭河縣西南二十里。自寶雞、岐山縣境東流經此,又東南入縣境。漆河,在城東一里。自普潤廢縣東南之漆溪,流入縣界,雍水自鳳翔縣境東流合焉。又東流經此,有漆水橋跨其上。下流入武功縣界,南合水以入于渭。郭璞云:漆水源出岐山。此蓋太王遷岐所渡之漆也。
河在城南。亦曰圍川。自岐山縣谷流經此。又東入武功縣界。一名白水?!稘h?溝洫志》:渠引諸川溉田萬余頃。是也。
或陽宮在縣東北三十里?!稘h志》注:秦始皇所起?;蛟磺啬鹿珪r建。漢文帝后二年,幸或陽宮,即此。或,音域。
百通坊在縣西南。宋紹興十年,姚仲與金將撒離喝戰于百通坊,敗之。敵還走鳳翔。杏林鎮,在縣西二十里。其地多杏,亦曰杏林。古驛旁有萬楊池,以池旁有楊柳萬株而名?!吨尽吩疲喝f楊池,亦在縣西二十里。又鳳泉驛,在今縣治東。
縣府東南百四十里。東北至乾州武功縣七十里。本秦縣。漢屬右扶風,右輔都尉治此。后漢因之。晉仍屬扶風郡。后魏改置平陽縣,屬武都郡。西魏改曰城。后周廢入周城縣。隋開皇十八年,改周城為渭濱縣,屬岐州。大業二年,改為縣。義寧二年,置城郡。唐初,改為郇州。武德三年,州廢,以縣屬稷州。七年,改屬岐州。宋屬鳳翔府。金初因之。貞四年,改屬恒州。元升縣為州,至元初復為縣,屬京兆府。明初,改今屬。縣城周二里有奇,編戶十八里。城在縣東北十五里渭水之北?!锻ǖ洹吩唬呵匚墓鶢I邑也。漢縣治此。后漢初平中,董卓封侯,因據城之北阜筑塢,高厚皆七丈,積谷徙金寶于其中,謂之萬歲塢。卓敗,塢尋毀。蜀漢建興六年,諸葛武侯伐魏,楊聲繇斜谷道取。魏主遣曹真軍以拒之。晉義熙十三年,夏王勃勃據雍,進掠城。秦姚紹擊卻之。后魏廢,以其地為平陽縣?!吨尽吩疲狐]在今縣東北十六里,故址猶存。
平陽城在縣西四十六里?!独ǖ刂尽罚横娇h有平陽鄉,鄉內有平陽聚。秦武公居平陽封宮,是也。《通典》:秦寧公二年,徙居平陽。又《帝王世紀》曰:秦出公徙平陽。漢為縣地。后魏太平真君六年,改置平陽縣,屬武都郡,以縣并入焉。西魏復改曰城縣?!督鹬尽冯娇h有平陽鎮,即此。又周城廢縣,即今縣治也。后魏太平真君六年,置周城縣,屬平秦郡,本在今岐山縣境。后周省,尋復改置于今冶,而以城縣省入。隋因置縣于此。
鳳泉城在縣東南三十里。隋義寧二年,析縣地置,屬城郡。唐武德元年,屬郇州。三年,改屬稷州。貞觀八年,縣廢。舊有鳳泉宮在城內,亦隋開皇中置。又有溫泉,在太白山下,所謂鳳泉湯也。唐永徽五年,幸鳳泉湯。開元中,亦數臨幸焉。斜城,在縣西渭水南,以南當斜谷而名。城北去渭水里許,宇文周保定中筑,置云州于此。建德中,廢。
武功故城在縣東四十里。《水經注》:渭水東經武功故城北,南對太白山。是也。漢縣治此。武侯與吳步騭書云:五丈原在武功西十里。又云:馬冢,在武功東十余里。指此武功也。
衙嶺山縣西南三十里。褒水出其南,斜水出其北,雍、梁之間,稱為阻隘。俗謂之馬鞍山。《志》云:縣東十里有秦王嶺,縣西十里有響坡,左右映帶,為縣之勝。
太白山縣東南四十里。東連武功縣界,有金星洞。天寶八年,改為嘉祥洞。距洞五里有溫泉,即鳳泉湯也。太白山,詳見乾州武功縣。
五丈原在縣西三十里渭水南。原西接岐山界,東連武功界。諸葛武侯與步騭書:原在武功西十里。是也。蜀漢建興十二年,武侯伐魏,繇斜谷至,軍于渭水南。司馬懿曰:亮若出武功,依山而東,誠為可憂;若西上五丈原,諸將無事矣。亮果屯于五丈原。晉永和七年,司馬勛自南鄭引兵出五丈原,苻健拒卻之。呂氏曰:原高平曠遠,實行軍者必爭之地也。
積石原在縣西渭水北。亦曰北原。南距五丈原二十五里。武侯伐魏,至,屯于五丈原。魏將郭淮曰:亮必爭北原,宜先據之。議者不以為然。淮曰:亮若跨渭登原,連兵北山,隔絕隴道,搖蕩民夷,非國之利也。司馬懿遂使淮屯北原。武侯爭之,不得上?!兑唤y志》:積石原在縣西南五里。又縣有東原。《唐志》:縣東原,先有興平軍。至德二載,因置為節鎮。或云即武功之東原。
斜谷在縣西南三十里。南入漢中之道。后周建德初,周主如斜谷,集長安以西,都督以上,頒賜有差,是也。今有斜谷關,詳見漢中府。
渭水在縣北三里。自扶風縣東南流,入縣境。又東入武功縣界。蜀漢建興中,武侯至,軍渭南。司馬懿引軍渡渭,背水為壘以拒之?!稘h志》注:斜水出衙嶺山,至入渭。渭水又東徑馬冢北。武侯與步騭書:馬冢在武功東十余里,有高勢,攻之不便,是以留耳。又后魏永安三年,高平賊萬俟丑奴將尉遲菩薩自武功南渡渭,拔圍趣柵,復還渭北。賀拔岳以輕騎挑戰,自渭南隔水與賊語。稍引而東,至水淺可涉處,即馳馬東出。賊以為走,渡渭追之。岳倚橫岡設伏。賊半度岡東,岳還兵邀擊,悉破降之。所謂橫岡,疑即馬冢云。斜水在縣西南三十里。出衙嶺山,經斜谷北,過五丈原,東北流入渭。其入渭處,近武功故城,亦曰武功水。武侯《表》云:臣遣虎步監孟琰據武功水東。司馬懿因水長,攻琰營。臣作竹橋越水射之。橋成,馳去,是也。又有褒水,亦出衙嶺山,東流入沔。清湫水,在縣東二十五里,出太白山,北流入渭。又有清水,出斜谷中,北入渭。
成國渠在縣東?!度龂尽罚何呵帻堅辏抉R懿開成國渠,自陳倉至槐里,筑臨晉陂,引水溉舄鹵之地三千余頃?!对椭尽罚涸邳タh東北九里,首受渭水溉田,經武功縣東北至上林,入蒙籠渠云。《通志》:縣西南三十里有孔公渠。金明昌八年,令孔天監導斜谷口水,經縣城東,以資一邑汲溉。年久渠淤,典史高復開,至今通利。
橫渠在縣西北。即橫水下流也。自鳳翔縣流入縣界,東南流,合于渭水。青遠泉,在縣東北十里。又有柿林、紅崖諸泉,俱為灌溉之利。
安仁宮在縣治東。隋開皇十五年,置行宮十二所,自京師以達于仁壽宮。此其一也。唐貞觀十八年,自九成宮還,至安仁宮,即此。后廢。
斜谷關在縣西南斜谷口。詳見漢中褒斜道。圍趣柵,在縣東南。南北朝時置柵于此。后魏永安中,高平賊萬俟丑奴圍岐州,分遣將尉遲菩薩等,自武功南渡渭,攻圍趣柵,拔之。即此。
新羅堡在縣東南。晉太元十五年,姚萇攻秦扶風太守齊益男于新羅堡,克之。時扶風郡蓋寄治于此。清湫鎮,在縣東二十里。元置鎮于此。以近清湫水而名。又橫渠鎮,在縣東北五十里。以橫水所經而名。宋時儒張子所居。
陽縣府西七十里。西至隴州九十里。漢俞麋縣地。晉省。后周置陽郡及縣,以在水之陽而名??U,縣屬隴州。隋因之。大業屬扶風郡。唐仍屬隴州。宋元因之。明嘉靖四十年,改屬府??h城周三里有奇,編戶一十三里。
陽故城在縣西十八里。本西魏馬牢城。后周置縣于此。唐因之。五代梁貞明六年,蜀將王宗儔等攻隴州。李茂貞自將屯陽以拒之。漢乾初,王景崇以鳳翔降蜀。漢遣趙暉等救之。蜀遣秦州帥韓保貞出陽以分漢兵勢。即此。宋徙縣于今縣西五里。明嘉靖二十六年,以水患又移今治。又臨城,在故城西北隅,唐太和元年筑。《志》云:鳳翔右袤涇原,地平少巖險。吐蕃數入為患。王承元帥鳳翔,據勝地為障,置兵戍守。詔號臨城,是也。旋廢。俞麋城縣東三十里。漢縣,屬右扶風。后漢初,封耿況為侯邑。晉廢。永嘉六年,南安赤亭羌姚弋仲東徙俞麋,即故城也。太和三年,秦苻雙、苻武以上わ、安定叛,引兵進至俞麋。元魏時,縣廢。
臥虎山縣治東二里。以山巖蹲峙而名。又東十三里有龍泉山,泉出其下。又馬鞍山,在縣東北三十里。箭括嶺在縣南十里。舊有箭括關。括,亦作。五代梁貞明六年,蜀大舉攻岐,分遣王宗儔等攻隴州,別將陳彥威出散關,敗岐兵于箭嶺。漢乾初,王景崇以鳳翔叛附蜀,蜀將安思謙自散關應援,遣軍擊漢箭等寨,破之。宋紹興初,金將沒立郎君自鳳翔攻箭關,吳遣將擊退之。蓋其地輿散關互相形援,亦隴蜀襟要處也。水在縣南一里。自隴州流入,又東南入寶雞縣界。暉川,在縣西。流經縣城南,又東南注于水。
俞麋澤在縣東八里。漢以此名縣。又天池溝,在縣東五十里,水流不涸,因名。其下流俱入于水。
安化鎮在縣西?!毒庞蛑尽罚壶娟栍邪不?。唐廣德以后置,以御吐蕃。又安都寨,在縣南,近箭嶺。五代漢乾初,蜀將安思謙出散關,應援鳳翔,遣軍擊破漢之箭、安都寨,是也。
麟游縣府東北百二十里。南至扶風縣百里,東南至乾州武功縣百二十里。漢杜陽縣地。隋義寧元年,于仁壽宮置鳳棲郡及麟游縣。二年,更曰麟游郡。唐武德初,改為麟州。貞觀初,州廢,以縣屬岐州。今縣城周九里,編戶十七里。
普潤城縣西百二十里。漢漆縣地,有鐵官。今城西有小城,蓋置鐵官處。隋大業初置縣,屬扶風郡。唐初,屬麟州。貞觀初,改屬岐州。乾元以后,嘗置隴右軍于此。貞元中,又以神策軍屯守,謂之普潤鎮。元和初,改軍名曰保義。宋仍為普潤縣,屬鳳翔府。金因之。元省。宋白曰:隋于細川谷置普潤縣。蓋以杜、漆、岐三水灌溉民田,為利甚普,因為縣名也。唐因之。上元初,鳳翔節度崔光遠破黨項于普潤。大歷九年,吐蕃寇隴州普潤,鳳翔節度李抱玉御卻之。貞元十年,秦州刺史嘗寄治于此。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