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陽縣州東南百十里。東至湖廣鄖西縣界二百四十里。漢商縣地。唐以后為豐陽縣地。元仍為商縣地。明初因之。成化十二年,商山盜王彪作亂。事平,督臣原杰析置今縣。城周二里有奇,編戶十二里。
陽亭城在縣西南。古有陽亭聚。后魏太延五年,僑置魏興郡于此。太和五年,置陽亭縣,為郡治。隋廢。
天柱山在縣南八十里。壁立萬仞,形如天柱,其上平坦,有清池,冬夏不竭。又孤山,在縣東六十里。四面平坦,山獨挺峙。
任嶺縣東南百三十里,與湖廣上津縣接壤。《志》云:縣東二百余里,有光照山,與湖廣鄖西縣界壤相錯。甲河縣南百二十里。以方向而名。俗訛為夾河。下流入于漢水。《水經注》:甲水出秦嶺,東南流,與關付水合。兩河,在縣南百五十里。發源秦嶺,至縣界竹林關,有銀花河流合焉,因稱兩河。《志》云:銀花河,在縣東八十里。
豐鄉水在縣東。《水經注》:豐鄉川水出弘農豐鄉東山,西南流,徑豐鄉故城南,又西南合關追水。
關追水在縣南。《水經注》:關追水出陽亭北青泥山,南徑陽亭聚西,俗謂之平陽水,南合豐鄉川水。又南入上津注甲水,以達漢江。
竹林關縣東百三十里,有巡司戍守。又縣東南百五十里有豐陽巡司,以故豐陽縣地而名。
鎮安縣州西南百五十里。北至府城二百五十里,南至漢中府興安州陽縣三百二十里。漢商縣地。后魏豐陽縣地。周隋因之。唐萬歲通天初,析置安業縣,屬商州。景龍三年,屬雍州。景云初,還屬商州。乾元初,改為乾元縣,屬京兆府。五代漢乾三年,改為乾縣。宋仍屬京兆府。金廢。明景泰三年,改置今縣。城周五里有奇,編戶十八里。
乾廢縣縣北七十里。唐置安業縣于此,后為乾元縣治。五代漢曰乾縣。元至元中廢。今為乾巡司。
豐陽廢縣在縣東南。宋白曰:漢商縣地。晉泰始三年,析置豐陽縣,治豐陽川。永和九年,苻秦置荊州于豐陽川,即此地也。魏收《志》:魏太安二年,置豐陽縣,為上庸郡治。后周,縣屬商州。隋、唐因之。劉句曰:舊治吉川城。麟德初,移理豐陽川。宋仍屬商州。金貞元二年,廢為豐陽鎮。胡氏曰:豐陽與湖廣上津縣接界。地當秦楚之交,舊為沖要。宋紹興中,割秦商之半畀金人,以劉嶺為界,止存上津、豐陽二縣,是也。
車輪山縣南二十五里。其水流為鎮安河,繞縣治南,下流入于泎水。長陵山,在縣北二十里。以崖岫綿延而名。又北六十里有天書山。
夢谷山縣東北二十里。其山危峻。又五十里為重崖山,崖谷重疊,望之無窮。泎水在縣東五里。出秦嶺,流入洵陽縣界,合旬水入于漢江。又水,出舊乾縣西南七里考山,下流入于泎水。旬水出縣南百里之旬山。亦曰水。東南流,入陽縣境。
乾渠在縣東南。亦謂之豐水,亦曰豐陽川。《志》云:縣北九十里有乾佑渠。至縣東三里為乾河,即豐陽川矣。下流入陽縣界,合旬水。又秋林川,在縣東南八十里,亦流合于豐陽川。按:豐陽川非豐鄉川也。舊《志》或訛為一水。今豐鄉川,見山陽縣。
五谷關在縣西。唐置關于此。《志》云:縣西三百五十里有五郎壩巡司,接漢中紫陽縣界。又有舊縣巡司,在縣東北百二十里。水府,在縣南。唐之折沖府也。《志》云:商州有水、玉京二府。
同州府東北二百八十里。東至山西蒲州八十一里,南至華州華陰縣七十八里,西北至延安府州四百五十里。
春秋時秦、晉之疆。戰國為秦、魏二國地《漢書》:自高陵以東,皆魏分也。始皇并天下,為內史地。項羽分為塞國。漢初,為河上郡,尋復為內史。景帝二年,分為左內史。武帝太初元年,改為左馮翊。后漢因之。三國魏為馮翊郡。晉因之。后魏兼置華州一作西華州。誤。西魏改曰同州《禹貢》:漆沮既從,灃水攸同。言二水至斯,同流入渭也。州因以名,而馮翊郡如故。隋初廢郡,煬帝復改州為馮翊郡。唐亦曰同州治馮翊縣。天寶初,曰馮翊郡。乾元初,復為同州《志》云:至德后,置同州防御長春宮使,州刺史領之。又升為匡國軍。興元初,改為奉誠軍尋并入河中節度,后復曰匡國軍。五代梁曰忠武軍。后唐復為匡國軍五代周顯德五年,廢匡國軍。宋仍曰同州,亦曰定國軍。金曰安國軍。元亦為同州,以州治馮翊縣省入。明初因之編戶三十九里,領縣五。今仍曰同州。州前臨沙苑,后枕滸岡,左接平原,右帶沮水,又密邇河中,常為孔道。春秋之季,秦晉每角逐于河西。戰國時,秦與魏人爭河西地,既得河西,三晉之患日迫矣《史記》:梁哀王五年,予秦河西地。《正義》:自華州北至同州,魏河西地也。漢初,自臨晉東渡河以爭中原。東漢初,鄧禹亦繇此入關中。西魏時,高歡自蒲津濟河,至馮翊。華州刺史王羆堅守,曰此城是王羆冢,不可得也。歡力攻不克,遂不能得志于西魏。《北史》:宇文泰輔政,多居同州,以地控關河之會,齊人來侵,便于應接也。唐至德二載,郭子儀自洛交引兵趣河東,分兵先取馮翊,河東遂翻城迎官軍。興元初,李懷光以河中叛。官軍扼其同州,懷光遂不振。李晟曰:河中去長安三百里,同州當其沖。宋李永奇曰:同州入南山,乃金人往來驛路。蓋關中襟要,莫如同州矣。
馮翊廢縣在州城南。春秋時芮國也,后為秦所并。漢為臨晉縣地。后魏始于此置華陰縣。西魏改為武鄉縣,兼置武鄉郡。開皇初,郡廢。大業初,復改縣為馮翊。自是常為郡治。《郡國志》:州所理城,后魏永平三年,刺史安定王元筑。其東城,正光五年,刺史穆弼筑。西城與大城通。其外城,西魏大統元年,刺史王羆所筑也。今州城正方,蓋唐時改筑。周九里有奇,有門四。
元里城在州東北。本魏邑也。《史記?魏世家》:文侯十六年,伐秦,筑臨晉、元里。魏惠王十七年,與秦戰元里。《大事記》:周顯王五十五年,秦敗魏師于元里,取少梁。孔氏曰:元里,在澄城縣界。《志》云:州境有三曲城,亦名三業城。或云宇文周所置。雒陰城,在州西北,戰國時魏文侯所筑。《史記?魏世家》:文侯十七年,攻秦,至鄭而還,筑雒陰合陽城。城在雒水北也。《括地志》:雒陰在同州西。
黃堆山在州西。唐廣德元年,黨項羌寇同州,郭子儀敗之于黃堆山,是也。鐵鐮山,《志》云:在州北二十五里沮水岸。土具黃、白、赤三色,其形如鐮,因名。商原州北三十五里。《水經注》:洛水南經商原西,俗亦謂之滸原。原下有泉,水味咸苦,羊飲之,肥而肉美。諺曰:苦泉羊,洛水漿。即此。《通典》曰:商原亦謂之商顏。許原州西北五十里。《志》云:沮水之滸也。《漢志》注:許原在洛水南。或曰非也,原蓋在洛水之西。西魏大統三年,高歡自蒲津渡河,攻馮翊,不克。乃涉洛,軍于許原。即此。
洛水在州西五里。自澄城縣流入境。唐開元十五年,洛水壞同州城市及馮翊縣,漂居民二千余家,是也。又東南經蒲城縣東境,流入朝邑縣界。州東有龍首渠,宇文周保定初所鑿。蓋導洛河以資灌溉處也。
赤岸澤在州西南。《志》云:澤在長安北、同州南,道里適中之地。周主ど如同州,自應門至于赤岸澤,數十里間,旗幡相蔽。又隋大業三年,自洛陽北巡,頓赤岸澤。唐玄宗時,王毛仲掌群牧,初才得三千匹于赤岸澤,是也。《元和志》:貞觀中,自京師東赤岸澤移馬牧于秦渭。應門,后周時宮門名。
九龍泉州東南十五里。出沙阜中。泉有九穴,會于一池。俗亦名鵝鴨池。孫忄面曰:九泉同流,故曰同州。又州西北二十五里,有龍泉洞,稱佳勝云。
紅善泉州西南四十里。又十里為蘇村泉。俱自平地涌出,流入渭河,州人資以灌溉。
興德宮《唐志》:在馮翊縣南三十二里。本名忠武園。亦曰忠武寺。宇文泰與高歡戰于沙苑,時秦兵少,隱伏沙阜,以奇取勝。后于戰處建忠武寺,令騎士種柳各一株,數及七千,因呼為忠武園。唐初舉義旗,將趣京師,軍次于此。武德初,因建為宮,屬家令宮寺。又同州宮,亦后周所置。宇文泰相魏,恒居同州。后因置別宮于此。建德七年廢。大象初,復置。二年,復改為天成宮。后廢。
沙苑在州南十二里。一名沙阜。《水經注》:洛水東經沙阜北。其阜東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俗名之曰沙苑。苑南則渭水經焉。西魏大統四年,東魏高歡自蒲津濟河涉洛,軍于許原西。宇文泰自渭南造浮橋,輕騎渡渭,至沙苑,距東魏軍六十里。歡引軍來會。李弼謂泰曰:彼眾我寡,不可平地置陣。此東十里有渭曲,可先據以待之。泰從之。因背水東西為陣,命將士偃戈葦中。歡至,其將斛律羌舉曰:渭曲葦深土濘,無所用力,不如緩與相持,密分精銳,徑掩長安。歡不從。欲縱火焚葦,又不果。及戰,歡大敗。又大統六年,柔然渡河南侵,宇文泰召諸軍屯沙苑以備之。八年,魏主狩于華陰,宇文泰帥諸將朝之,起萬壽殿于沙苑北。時馮翊縣曰華陰也。后周保定四年,宇文護會突厥伐齊,周主邕親勞軍于沙苑。唐至德二載,回紇葉護助唐復兩京,請留其兵于沙苑,自歸取馬,掃除范陽余孽。上賜而遣之。興元元年,李懷光自河中遣其將閻晏寇同州。官軍敗之于沙苑。中和初,河中帥王重榮討黃巢,屯于沙苑。三年,李克用將李存貞敗黃巢兵于沙苑,克用遂進屯焉。光啟初,田令孜召延帥朱玫、鳳翔帥李昌符,共屯沙苑,討河中王重榮。重榮濟河,敗同州兵。又邀李克用兵至,俱壁沙苑,大破鳳翔、延之兵。進逼京師,天子出走。朱梁貞明六年,晉將李存審救同州,敗梁將劉兵。退保華州羅文寨。存審攻之,未克。乃謀曰:獸窮則搏,不如開其走路,然后擊之。因遣兵牧馬于沙苑。等宵遁。追擊至渭水,又破之。《元和郡國圖》:沙苑宜六畜,唐置沙苑監。余靖曰:唐沙苑監,即今之同州。宋亦置監于此。慶歷五年,群牧言沙苑監地萬一千四百六十余頃,是也。俗謂之馬坊頭云。車度鎮在州西南。近長安北境。朱梁開平末,李茂貞遣溫韜帥岐兵寇長安。朱溫使同華等鎮兵擊韜,敗之于車度,是也。李潤鎮在州東北。《北魏書》:李閏堡,少梁舊地。晉芮錫壤,華州刺史嘗治焉。后徙州治馮翊古城。其地在馮翊東也。晉太元十五年,故秦將魏揭飛攻后秦杏城,降將雷惡地亦攻李閏以應之。萇曰:惡地智略非常。若南引揭飛,東結董成,得杏城李閏而據之,長安東北,非我有也?乃擊殺揭飛。惡地降。其南又有邢望鎮。義熙十一年,后秦姚泓初立,時姚宣鎮李閏,參軍韋宗說宣曰:邢望險要,宜徙據之,此霸王之資也。宣遂棄李閏,南保邢望。于是,諸羌據李閏以叛,姚紹討破之,并殺宣。宋元嘉二十三年,魏主燾擊叛胡,至長安。既而還至洛水,分軍誅李閏叛羌是也。董成屠各帥時據北地。邢望鎮,《括地志》:在李閏南四十里。故市在州南。唐天復元年,朱全忠引兵自河中渡河,下同州。旋自故市南渡渭,西趣赤水。此州境之故市也。赤水,見華州。朝邑縣州東三十里。東至山西蒲州五十里。古大荔戎國。漢為臨晉縣地。后魏太和十一年,于此置南五泉縣,屬澄城郡。西魏改為朝邑縣,屬同州。隋因之。唐乾元三年,改為河西縣,屬河中府。大歷初,復故,仍屬同州。今城周四里,編戶八十二里。
臨晉城在縣西南二里。本大荔國。或曰本晉邑,后屬魏。《史記》:魏文侯十六年,伐秦,筑臨晉,后復入于秦。《秦紀》:惠文王十二年,與梁王會臨晉。武王元年,復與魏惠王會臨晉。三年,與韓襄王會臨晉。亦曰應亭。昭襄王五年,魏王來朝應亭,即臨晉也。秦取其地,嘗筑高壘以臨晉國,因名。漢王初定三秦,自臨晉渡河而東,后復置縣,屬左馮翊。后漢因之。靈帝時,封楊賜為候邑。晉以馮翊郡治臨晉,尋廢。后魏改置南五泉縣。西魏為朝邑縣。隋、唐因之。《唐史》:乾寧三年,、岐、華三帥犯闕,李克用自河中而西,敗同州帥王行約于朝邑。行約棄同州走京師。朱梁貞明六年,河中帥朱友謙襲取同州,歸晉,梁軍圍之。晉將李存審等赴救,自河中渡河,軍于朝邑。即今縣也。
輔氏城在縣西北十二里。春秋時晉邑。宣十五年,秦伐晉,次于輔氏。晉魏顆敗秦師于輔氏,獲杜回,呂相絕秦,所謂我有輔氏之聚者。又襄十一年,秦伐晉,濟自輔氏,戰于櫟,晉師敗績。或曰櫟在蒲州之北。又王城,在縣東三十步。《左傳》僖十五年,晉陰飴生與秦伯盟于王城。二十四年,晉侯潛會秦伯于王城。成十一年,秦晉為成,將盟于令狐。秦伯不肯涉河,次于王城,使史顆盟晉侯于河東。《史記》:秦厲公十六年,塹河旁,以兵二萬伐大荔,取其王城。杜預曰:王城,今名武鄉。《括地志》:王城即大荔戎城矣。又芮鄉,亦在縣東。《后漢志》注:文王時,虞、芮爭田。此即芮國云。《括地志》:縣南三十里有南芮鄉、北芮鄉。
懷德城縣西南三十里。本秦邑。漢王還定三秦,賜周勃食邑懷德,是也。尋置縣,屬左馮翊。晉廢。《水經注》:城在渭水之北、沙苑之南。世謂之高陽城,非也。
河西城在縣東。《舊唐書》:朝邑縣故屬同州。乾元初,置河中府,割朝邑屬之。尋改為河西縣,以鹽坊為理所。宋白云:河西縣,本唐朝邑縣地。上元初,置河西縣。大歷三年,復置朝邑縣,仍析朝邑五鄉,并割河東三鄉,依舊為河西縣。縣境東西十四里。貞元初,馬燧進軍至河西,平李懷光,是也。后復并入朝邑縣。杜佑曰:河西縣有長城,魏惠王所筑,以備秦者。即此地矣。
香城在縣東。姚秦時置。劉伐秦,王鎮惡帥水軍自河入渭,趣長安。秦將姚難自香城引兵而西,鎮惡追之,是也。胡氏曰:香城在渭水之北、蒲津之口。沙苑城,在縣南十七里。《志》云:唐沙苑監城也,主豢養隴右牛羊諸畜,以供尚方之用。蓋地近沙苑,因置城于此。宋亦為沙苑監,掌牧馬。金廢。
華原山在縣西門外。《志》云:統城西而北,以絕于河。又西南三里有紫陽山。蓋九荊山之脈,曼衍而東,山其岡阜錯列處也。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