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原城在故頻陽北三里。故土門縣。苻秦以頻山有二土門,因置土門護軍。后魏景門元年,改為縣,屬北地郡。隋大業初,廢入華原縣。唐咸亨初,析富平、華原、同州之蒲城縣地,置美原縣,治故土門城,屬京兆府。上元初,黨項寇美原、同官,大掠而去。天佑三年,靜難帥李繼徽合關中諸邑兵,攻夏州,軍于美原。朱全忠遣同州帥劉知俊等擊敗之。五代梁開平末,李茂貞置鼎州于此。朱友改曰裕州。后唐廢州,縣仍屬京兆。宋屬耀州。金因之。元廢入富平縣。
荊山縣西南十里,懷德故城北。《禹貢》:荊、岐既旅。又曰:導及岐,至于荊山。所謂北條之荊山也。《帝王世紀》:黃帝采首山銅,鑄鼎荊山下,。又云:禹鑄鼎于荊山下,有荊渠。《漢書》注:懷德縣有荊山。蓋主朝邑縣之懷德城而言。迤山,在縣西南二十五里。孔氏謂之靡迤。昔周東遷,以岐豐之地賜秦襄,遂有周畿內八百里,東至迤山是也。
頻山縣東北七十里。秦時于山南置頻陽縣,頻水出焉。應劭云:秦置縣于頻水之陽也。今為大石、小石二澗。中山,在縣西北四十五里。
龍泉山縣西北十五里。唐中宗定陵在焉。代宗永泰初,吐蕃寇富平,焚定陵殿,即此。又檀山,在縣西二十五里。代宗元陵在其上。縣西北二十里為天乳山,有兩峰相對。唐文宗葬此,謂之章陵。金甕山,在縣東北三十里。唐順宗豐陵在焉。縣西北四十里為紫金山。其上有懿宗簡陵。又萬斛山,在縣東北九十里。
八公追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其追兩畔各有小谷,象公字,中心有堆,故曰八公堆,亦曰八公原。金人繇扶風東還,將犯永興。宋將賀師范與戰于此,敗死。今壘壁尚存。漆沮水在縣西北。自耀州南流經此,入蒲城縣界。其支流經懷德城南,而為石川等堰。石川堰,在縣南五里。亦曰石川河。《寰宇記》:漆沮水一名石川河。又縣南十五里有常平堰,又南五里為龍門堰,皆漆沮之支流也。鄭、白二渠,舊自涇陽東入注焉。《志》云:縣境南有富平堰。《后周書》:西魏大統十六年,涇州刺史賀蘭祥修富平堰,開渠引水,東注于洛,人獲其利。澤多泉縣西十三里,東流入漆沮河,有灌溉之利。《志》云:縣西南二十里有直城渠。又西南八里有楊九渠。縣西二十五里有永濟渠。又有文昌渠,在縣西北十七里,又西北八里為高望渠。又長澤渠,在縣西北三十里,又西北五里為石水渠。又白馬渠在縣西北四十里,又西北三里為偃武渠。以上九渠,俱引漆沮之水,互相灌注,溉田甚廣。
雨金堡縣東南三十里。周八百步。中有一泊,每天雨,水色如金,因名。《史記》:秦獻公十八年,櫟陽雨金。縣本古櫟陽縣界,堡因以名。又直市,在縣南十五里,秦文公所置,以物價無二而名。
靈感寺在今縣治西。唐中和二年,王鐸將兩川、興元之眾討黃巢,屯于靈感寺,即此。
三原縣府北九十里。西至耀州九十里,南至醴泉縣百十里。漢池陽縣地。苻秦置三原護軍,以其地在清酆原、孟侯原、白鹿原間,故名。后魏廢。西魏置三原縣,屬北地郡。后周置建中郡。建德初,郡廢,縣屬馮翊郡。隋屬京兆郡。唐武德四年,改為池陽縣。六年,改曰華池,復分置三原縣,屬北泉州。貞觀初,廢三原縣,而改華池為三原,屬雍州。天授初,改隸鼎州。大足初,仍隸京兆府。五代唐屬耀州。宋以后因之。明弘治四年,改今屬。城周九里有奇,編戶三十四里。池陽城縣西北二十里。漢縣。應劭曰:在池水之陽也。惠帝三年置。武帝時,屬左馮翊。后漢因之。晉為扶風郡治。永和九年,苻秦孔持起兵池陽,苻雄擊滅之。義熙十二年,赫連勃勃遣兄子提南侵池陽,秦將姚裕擊卻之。后魏亦曰池陽縣,屬咸陽郡。后周縣廢,移三原縣治焉。唐武德四年,移三原縣治清水南,改為池陽縣。五年,校獵華池,即池陽也。六年,復還舊治,改曰華池縣。貞觀初,改為三原縣。元至元十二年,始移縣于龍橋鎮,即今治也。《長安志》:池陽舊城,俗名迎冬城,南去涇陽縣二十八里。唐會昌中,涇原帥史憲誠筑三原城,疏涇于隍,積錢儲粟,以便戍守。五代梁開平四年,岐王李茂貞合涇兵,攻夏州帥李仁福。全忠救之,遣軍屯三原。即故池陽矣。
三原故城在今縣北。《通典》:苻秦置三原護軍于[B18D]山北。后魏罷護軍,置三原縣。后周移治漢池陽城。唐武德四年,幸三原。是年移縣治于清水南,改曰池陽。六年,又分置三原縣。貞觀初,以華池為三原,而此城遂廢。
永安城縣北五十里。或云即毛鴻賓堡也。宋白曰:三原縣有鴻賓柵。后魏孝昌二年,蕭寶寅作亂,關右刺史毛鴻賓立義柵以捍賊,因名。唐太子建成將詣仁智宮,未至六十里,悉留其官屬于毛鴻賓堡,是也。《寰宇記》:后魏永安元年,于此置北雍州,因名為永安城。唐肅宗嘗敕改為建京郡,旋廢。貞元中,又以神策軍分屯永安城。是也。仁智宮,見宜君縣。
黃白城在縣西南二十里。《水經注》:秦曲梁宮也。后為黃白城。東漢興平二年,李亻等作亂,欲劫車駕幸池陽黃白城。晉愍帝初,劉曜等寇長安,詔麴允屯黃白城以拒之。永和六年,苻健入關中,羌酋白犢屯黃白,迎降于健,即此。
堯門山縣西北三十里。其山兩合如門。《括地志》:山亦名石門山,兩崖峻險,途出其中。相傳堯鑿山為門,因名。周顯王五年,秦獻公敗三晉之師于石門,蓋即此。又有浮山,在縣北二十里。[B18D]山,在縣西北四十里,與涇陽縣接界。
齊天原縣西北二十里。《志》云:原長七里,南連白鹿,北連[B18D],有青谷水出焉。一名鬼谷,相傳蘇秦、張儀師事鬼谷先生處。《史記索隱》:扶風之池陽,穎川之陽城,俱有鬼谷。蓋因其人所居為號。孟侯原,在縣西北。《志》云:其相近者,又有白鹿、清酆二原。清酆,一作清風原。
青谷在縣北。或曰,即清谷也。朱梁開平二年,岐王李茂貞遣梁降將劉知俊攻靈州,梁遣康懷貞攻靜難軍。知俊釋靈州而還。梁急召懷貞等旋師,遣兵迎援于三原青谷,即此。
漆沮水在縣東北。自耀州流入境,與鄭渠合,又東流入富平縣界。《志》云:縣北有鄭渠。《水經注》:鄭渠東經[B18D]山南,又經池陽故城北,又東南與沮水合。是也。
清水在縣西。自耀州而南,入縣境。徑黃白城西南,絕白渠,屈而東流,為曲梁水。又東南絕白渠瀆,至萬年鎮,為五丈渠。又經藕原東南流,注于渭水。《志》云:清水今自縣西南流,入涇陽縣,合于冶谷水。亦謂之清谷水。萬年鎮,見臨潼縣。
太白渠在縣南十里。清谷水合焉,東南流入渭。《水經注》:渭水又東,得白渠支口,又東與五丈渠合。是也。長孫堰,在縣北三十里。又縣東北二十里,有馬牌堰。又東北五里,有木王堰。皆自耀州境引濁谷水,為灌溉之利。《志》云:縣西又有邢堰。白渠北限地高,水勢微,不能及。遂堰清、冶二谷水,經縣之龍橋鎮,東至邢村,截河為堰。其水與涇合流,以溉三原、櫟陽并渭南屯所之田。堰下水分二渠,中有深溝,即古白渠故道。恐水流軼入,堰之以分溉高田。今名其溝曰乾溝。
寡婦渡在縣西北。晉義熙末,赫連勃勃遣其子貴向長安。傅弘之破之于池陽,又破之于寡婦渡。宋白曰:慶州北十五里有寡婦山。是水發源于其山,下流乃為寡婦渡,是也。
留運橋在縣東南白渠上。唐至德二載,郭子儀奉詔自河東赴鳳翔。賊將李歸仁自長安邀之于三原北。子儀使將仆固懷恩等伏兵擊之于白渠留運橋,殺傷殆盡,是也。
黃洛堡在縣東北。晉升平初,姚襄自杏城進據黃洛。秦王苻生遣苻黃眉等擊之,佯敗走。襄追至三原,黃眉等前后夾擊,襄敗死。杏城,見中部縣。和寧堡,在縣北。姚秦初,秦馮翊太守蘭櫝,率眾自頻陽入和寧,謀攻姚萇于長安,是也。或云和寧在嶺北杏城之東南,似誤。
蕩社在縣西南。《史記》:秦寧公三年,遣兵伐蕩社。司馬貞曰:西戎之君,號曰亳里。蓋成湯之胤,其邑曰蕩社。《括地志》:三原縣有湯陵。又有蕩臺,在始平縣西北。蕩社,蓋在三原、始平之界。建忠驛,在縣治北。明初,置于此。
醴泉縣府西北百二十里。西北至乾州四十里,東南至涇陽縣九十里,西南至武功縣九十里。漢谷口縣地,屬左馮翊。后漢及晉為池陽縣地。后魏為寧夷縣,屬咸陽郡。西魏置寧夷郡。后周改為秦郡,尋廢。隋開皇十八年,改縣曰醴泉。大業中,屬京兆郡。唐貞觀初廢。明年復置。宋仍屬京兆府。金屬乾州。元因之。明嘉靖三十八年,改今屬。縣有內城,土城也,元末筑,周里許。成化四年,增筑東西南三面外城,周六里有奇。編戶二十一里。
谷口城縣東北七十里。本漢縣。文帝六年,淮南王長遣其黨謀以輦車四十乘反谷口。后漢建武二年,漢中王嘉,大破赤眉于谷口,即此。縣尋廢。西魏武帝修于谷口,置寧夷、溫夷二護軍。其地即古之寒門也。亦曰冶谷當九山東、仲山之西、涇水出山之處,故謂之谷口。仲山之北寒涼,故又謂之寒門。西北去甘泉山八十里,燕鞠武所稱秦北有甘泉、谷口之固者。又《封禪書》公孫卿以明廷者,甘泉也。所謂寒門者,谷口也,即故城矣。
仲橋城縣東三十里。晉咸和四年,長安入于石趙。劉曜子胤復自上わ趣長安,軍于仲橋,是也。隋為醴泉縣治。唐永泰初,吐蕃入寇,移兵攻醴泉。建中末,李懷光敗朱Г兵于醴泉。《志》云:唐末移縣而西。今縣東北十里泔北鎮,即其故址。元末,又移今治。胡氏曰:鄭國渠經仲山下,渠上有橋,謂之仲橋,在九山東。《金志》:縣有仲橋鎮。新廢縣,在縣東。又有甘泉廢縣,近甘泉山。皆后魏置。后周廢。九山縣東北六十里。有九峰,俱峻。山之南麓,即咸陽北阪也。《志》云:山高六百余丈,周十五里,與甘泉相埒。《西征賦》云:九[B18D],太乙あだ。《西都賦》:寇以九,陪以甘泉。《西京賦》:九、甘泉,固陰、Ё寒。是也。山之北謂之嶺北。晉以后,新平、北地、安定諸郡,皆為嶺北地。太元九年,姚萇規取關中。時慕容沖方攻長安。萇因議移屯嶺北,廣收軍資,以待秦亡燕去,拱手取之。義熙三年,赫連勃勃圖關中,侵掠嶺北諸城戍。曰:使彼疲于奔命,我游食自若,不及十年,嶺北河東皆為我有,長安在我計中矣。唐武德四年,獵于九。貞觀末,太宗葬此,謂之昭陵。《六典》:九,關內道之名山也。
武將山縣西北二十里。一名馮山,或謂之五將山。唐肅宗建陵在焉。又西北三十里,曰承陽山,左右有水,合流入甘河,《黃圖》所謂浪水也。覆甑山,在縣東北四十五里,又東北五里為青峰山。《志》云:縣東北三十五里有鳳凰山,魏徵墓在焉。又石泉谷,在縣北四十里,又北四十里為白水谷。
涇水縣東北三十里。自永壽縣南流,經谷口而南,有甘水來匯焉。《志》云:甘水源出永壽縣,經乾州,至縣西北,又東會涇水,謂之涇甘渡。今渡在縣東五十里。
洪口堰在縣東北六十里,即谷口。《方言》:石阻河流為洪也。堰接涇陽縣界。涇水會甘水,流經此。元英宗至治初,陜西屯田府言,自秦、漢至唐、宋,每年例于八月,差使水戶,自涇陽西仲山下,截河筑洪堰,改涇水入白渠,溉田七萬余頃。詔從之。又十里,即白渠故跡矣。
醴泉宮在縣東南三十里。《寰宇記》:漢宣帝置宮于此。旁有泉涌出,味如醴,因以名宮。后周主邕天和三年,如醴泉宮,其后數如醴泉。唐貞觀中,泉復涌出,因重修故宮云。
附見:
西安左衛在府城內。又有西安前后二衛。俱洪武初置。又西安右護衛,洪武中為秦府置。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