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橋在藍田關(guān)南。唐中和初,忠武監(jiān)軍楊復光克鄧州,逐黃巢將朱溫,至藍橋而還,即此。《志》云:橋在縣東南五十里,似誤。縣府西南七十里。西北至乾州武功縣百里。夏為扈國地。殷為崇國地。周為豐邑地。秦為甘亭。扈、一也。漢置縣,屬右扶風。晉屬始平郡。后魏屬京兆郡。隋因之。今城周六里有奇,編戶二十三里。城在縣北二里。古扈國也。《左氏傳》:夏有觀扈。杜預曰:縣有扈鄉(xiāng),秦改為。漢縣治此。又縣西南五里有甘亭,以在甘水之東而名。夏啟伐有扈,誓師于甘,即此。鐘官城,在縣東北二十五里。相傳秦始皇銷兵鑄于此。一云在長安上林苑中,漢鐘官也。唐時故城猶存。貞觀十八年,駕幸鐘官城。
酆城在縣東五里。殷為崇侯虎國,文王伐之。故《詩》云“既伐于崇,作邑于酆”也。酆宮在焉。周武王雖遷鎬而酆宮不改。《書》云:步自宗周,至于豐。《左傳》昭四年,楚椒舉曰:康有酆宮之朝。杜預曰:酆宮東有靈臺,康王于是朝諸侯。孔穎達曰:豐去長安西鎬池二十五里。《括地志》:縣東三十五里,有文王豐宮。
牛首山縣南二十五里。張衡《西京賦》所云“繞黃山而款牛首”者也。澇水出焉。《志》云:牛首山東有白云山,與縣相值。又東有圭峰。雞頭山縣東南三十里。《十六國春秋》:秦苻生棄長安,欲西上隴,士卒散盡,遂入雞頭山,為追兵所害。又縣南有五床山,與牛首、雞頭諸山皆為之南山,蓋終南支阜也。唐武德七年,校獵于南山。又紫閣峰,亦在縣東南三十里。庫谷在縣南南山。唐置庫谷關(guān)。《六典》:庫谷在縣,就谷在,百工監(jiān)在陳倉,太陰監(jiān)在陸渾,伊陽監(jiān)在伊陽,兼置將作監(jiān),掌采伐材木處也。又甘谷,亦在縣南山。唐武德八年,幸縣,校獵于甘谷。
渭水縣北九十里,自興平縣流入境,與咸陽縣分界。灃水,在縣南,出南山豐谷,北流入長安縣境。《志》云:在縣東三十里
澇水在縣西三里。出南山澇谷,北流經(jīng)故陽宮西。成化中,澇水泛溢,撫臣項忠導廣濟渠流入城壕。又北入長安縣界。又甘水,在縣西南。《水經(jīng)注》:甘水出南山甘谷,亦北流經(jīng)秦陽宮西,又北徑甘亭西,合于澇水。又有扈水在縣南,出南山扈陽谷。一名馬腹陂,流合于甘水。
高觀谷水縣東南三十里。西北流,入于灃水。又有太平谷水、檀谷水,俱出終南山,注于豐水。渼陂在縣西五里。《唐十道志》:陂周十四里,產(chǎn)魚甚美。寶歷間,嘗敕尚食禁采捕,水則任民溉田及碾。太和中,復敕還府。其水西北流入澇。《志》云:縣東南十八里有八部澤,周五十里。
甘泉宮在縣西南十二里。程大昌曰:古以甘泉名宮者三:秦甘泉宮在渭南;漢甘泉宮在云陽磨石嶺上;隋甘泉宮在縣,對甘泉谷。或曰甘泉為秦之南宮,隋宮疑即秦舊址也。秦宣太后誘義渠戎王,殺諸甘泉。又始皇十年,迎太后于雍,入咸陽,復居甘泉宮。二十七年,作甘泉前殿,筑甬道自咸陽屬之。此皆渭南之甘泉。隋復置宮于此。又有隋太平宮,在縣東南三十里,以對太平谷而名。陽宮縣西南二十三里。秦惠文王時建。始皇九年,遷太后于陽宮。漢甘露二年,幸陽宮屬玉觀,是也。,讀曰倍。又縣北有宜春觀,漢武帝建。《水經(jīng)注》:澇水經(jīng)漢宜春觀,合渼陂入渭。
靈臺在縣東北,周靈臺也。《志》云:酆宮又東二十五里,即靈囿之地。中有靈臺,《詩》所稱“經(jīng)始靈臺”者。《春秋》僖十五年,秦、晉戰(zhàn)于韓,秦獲晉侯以歸,舍諸靈臺。是也。又有龍臺,在縣東北三十五里,一名龍臺觀。《三輔故事》:龍臺高六丈,去豐水五里。漢時龍見陂中,故作此臺。張楫曰:龍臺在豐水西北,有龍臺澤,亦名觀水,《上林賦》所云登龍臺者也。澤中又有馬祖壇。
田家在縣西,舊為碾之所。唐天復初,宦官韓全誨等,以朱全忠將至長安,劫上幸鳳翔。上至縣,李茂貞迎車駕于田家,明日,至,是也。
縣府西南百六十里。西北至鳳翔府二百里,北至乾州武功縣四十里。漢縣,屬右扶風。山曲曰,水曲曰,故以名縣。后漢省。晉末復置,仍屬扶風郡。后魏因之。后周保定中,徙縣于縣西北,而于此置恒州及周南郡。尋州郡俱廢,移縣治此,屬京兆郡。隋仍舊。唐天寶中,改曰宜壽縣。至德初,復故。天復初,改屬鳳翔府。宋因之。金貞四年,又置恒州于此。元州廢,縣屬安西路。今城周五里有奇,編戶四十里。宜壽城縣西一里。唐天寶中,縣治于此。至德初,房將兵收西京,分軍一自宜壽入,一自奉天入,一自武功入。既而皆為賊所敗。中和初,鳳翔帥鄭畋討黃巢,軍,即此。
終南城在縣東。西魏時置縣,屬雍州。后周屬恒州,尋廢。唐武德二年,復分置終南縣。貞觀八年省。宋為縣之清平鎮(zhèn)。大觀初,置清平軍。后置終南縣,以清平軍使兼領(lǐng)。金廢軍,仍置終南縣。元廢。《隋志》:后周時,分置倉城、溫湯二縣,尋并廢。
五福山在縣東南。縣北去終南山三十里。山其支峰也。《志》云:縣東南四十里有太微峰,形勢嵯峨,直接太虛。其地又有五峰聳峙,俗呼五福山。又東南十里為玉女洞,旁有飛泉甚甘。《水經(jīng)注》:甘水出玉女峰。是也。又有芒谷,亦在縣東南。芒水出此。相傳馬融曾讀書谷中,石室存焉。沉嶺縣南五十里。蜀漢景曜初,姜維率眾出駱谷,經(jīng)沉嶺,向長安,即此。今亦名姜維嶺。又有關(guān)家洞,近駱谷。明初,大兵下西安。元將桑麻失里守關(guān)家洞,徐達破走之。
老子陵縣東三十里。一名石樓山,又名樓觀山。舊有尹先生草樓,即關(guān)令尹故宅。秦始皇于樓南立老子廟。晉元康中,重葺,蒔木萬株,連亙七里。《水經(jīng)注》:就水東北經(jīng)大陵,世謂之老子陵。是也。唐武德七年,幸樓觀山,謁老子祠。既又改為宗圣觀。開元末,得玄元像于樓觀山間,即此。
渭水在縣北五里。自武功縣流入界,與興平縣接境。《水經(jīng)注》:縣有就水,出南山就谷,北流與黑水及三泉合,又北注于渭。又有田溪水,出南山田谷,北流徑長楊宮西,又東北注于渭。又東有涌水,出南山東谷,東北流,經(jīng)長楊宮東,又北徑望仙宮,又東北耿谷水注之。水發(fā)南山耿谷,北流與柳泉合,東北徑五柞宮,合涌水注于渭。
黑水在縣西南。水出南山黑谷,北流合于就水。后魏正光末,秦州賊莫折念生遣其弟天生東侵岐雍,軍于黑水。魏將崔延伯軍于馬嵬以拒之。既而選精兵西度黑水,向天生營。蓋自馬嵬越渭水而南,又度黑水而西也。
芒水在縣東南。出南山芒谷。《水經(jīng)注》:芒水,經(jīng)縣竹園中,分流注渭。蜀漢延熙二十年,姜維出駱谷,至沉嶺,為鄧艾所拒,壁于芒水。是也。甘水,在縣東十里。縣東六十五里有甘河鎮(zhèn),以此名。《志》云:縣東北五里又有水。下流俱入渭水。駱谷水在縣西南。出駱谷,北流徑長城戍西,又北注于渭。《水經(jīng)注》:駱谷水,出塢東南山駱谷北。是也。韋谷渠,在縣西南三十五里。自南山流經(jīng)清化店,北入渭,一名廣濟渠。又縣有夾水溝,近時官軍敗賊于此。望仙澤縣東南三十里,周十里。又東南五里有仙游潭,亦曰五龍?zhí)丁L茣r歲降中,使投金龍于此。
長楊宮《黃圖》云:在縣東南三十里。秦宮也。又有五柞宮,在縣東南三十八里。亦秦故宮。漢武南獵長楊,即此。《漢書》:武帝后元二年,幸長楊宮,崩于五柞。《水經(jīng)注》:二宮相去八里。長楊有長楊數(shù)畝。楊雄作《長楊宮賦》,謂此宮門有射熊館。元帝永元五年,幸長楊射熊館。成帝元延三年,校獵長楊射熊館。五柞宮門外有柞樹五。又南有清梧觀,觀前有梧桐三,因名。宜壽宮,在縣南三十里,周隋時建。又《隋志》縣有宜壽、文山、仙游、鳳凰等宮。
司竹園《元和志》云:在縣東十五里。隋《圖經(jīng)》云十二里。《史記》:渭川千畝竹。《漢書?王莽傳》:霍鴻負倚芒竹。即此地也。師古注:芒竹在南,芒水之曲而多竹林也。《穆天子傳》:天子西征至玄池,奏《廣樂》三日,是曰樂池,乃植之竹。漢時謂之、杜竹林,有竹丞。魏置司守之。晉永和六年,苻健至長安,故趙將杜洪、張琚屯司竹。九年,秦胡陽赤起兵司竹,苻雄等擊滅之。后魏有司竹都尉管領(lǐng),歲終以竹功之多少為考課。隋末,西域商胡何潘仁入司竹園為盜,與李神通攻下縣,以應(yīng)李淵。唐廣德初,吐蕃入奉天、武功。郭子儀奉詔鎮(zhèn)咸陽。方至,吐蕃已自司竹園渡渭,循山而東。渭北行營將呂月將破之于西,既而敗沒。《寰宇記》:園周圍百里,以供國用。宋有司竹監(jiān)。蘇軾云:官竹園,臨水數(shù)十里不絕。蓋北跨武功,西連縣,東接、杜,皆古司竹地矣。明設(shè)司竹局大使典之。
駱谷關(guān)縣西南百二十里。《通釋》:駱谷在長安西南三百里。唐武德七年,開駱谷道通梁州,因置駱谷關(guān),在今關(guān)外九里。貞觀初,移于此。至德二載,安慶緒之兵據(jù)長安。崔光遠破賊于駱谷。興元以后,關(guān)中多故,每由駱谷幸興元。又天初,岐以車駕遷洛,傳檄合兵討朱全忠。全忠自河中西入關(guān),引兵北屯永壽,南至駱谷。岐兵竟不出。詳見漢中府儻駱道。柴家關(guān),在縣南百七十里,有巡司。又縣西南百里有十八盤巡司。
長城戍在縣西南三十里。蜀漢延熙二十年,姜維出駱谷,至沉嶺。時長城積谷甚多,而守兵少。魏司馬望、鄧艾進兵據(jù)之以拒維。晉永和五年,石趙亂。梁州刺史司馬勛謀取雍州,出駱谷,破趙長城戍,壁于懸鉤,去長安二百里。王氏曰:懸鉤,在長城戌東,地險固,內(nèi)控駱谷之口,外通雍、豫之境。既而勛釋懸鉤,東出武關(guān),遂拔宛城。宛城,今河南南陽府也。賀城戍,在縣西。晉永和中,司馬勛破趙長城戌,又拔賀城。三輔豪杰,多殺守長以應(yīng)勛,凡三百余壁,即此。又女媧堡,亦在縣西南。晉永和十年,桓溫伐秦,梁州刺史司馬勛軍出子午谷,為苻雄所敗,退屯女媧堡。
高陵縣府北八十里。西至涇陽縣五十里,東至三原縣三十五里。本秦縣,為左輔都尉治所。漢屬左馮翊。三國魏改為高陸縣,屬京兆郡。晉因之,尋復舊。后魏熙平中,復改為高陸縣,馮翊郡治焉。隋初郡廢,縣屬雍州。大業(yè)初,復曰高陵縣,屬京兆郡。今城周四里有奇,編戶十四里。
左馮翊城縣西南二里。《括地志》:即高陵故城也。秦昭王封同母弟顯為高陵君。又呂氏之變,代王乘傳詣長安,至高陵休止。更始末,赤眉至高陵,王匡等迎降。潘岳《關(guān)中記》:三輔舊治長安城中,長吏各在其縣治民。光武東都之后,扶風出治槐里,馮翊出治高陵,即此城也。
陽陵城縣西南三十里。《索隱》云:在長安東北四十二里。是也。本秦弋陽縣。景帝五年營陵邑,改焉。太初以后屬左馮翊。后漢改屬京兆。曹魏時廢。《帝王世紀》:陽陵山方百二十步,高四十丈,西去咸陽縣十五里。鹿苑城,在縣南二十五里。唐武德二年析高陵地置,貞觀初廢。鹿苑原縣西南三十里。唐貞觀四年,獵于鹿苑是也。原上有鹿臺祠。元至正二十一年,張良弼貳于察罕,營于鹿臺。二十六年,擴廓總諸道兵,良弼復不應(yīng)命。擴廓遣關(guān)保等攻之于鹿臺。既而明師平山西,渡河趣奉元,良弼由野口北遁。徐達等渡渭,駐三陵陂,遂入奉元。野口,或云即醴泉縣冶谷口。又有奉政原,在縣南十里。
渭水縣西南二十里,與臨潼縣接境,合于涇水,又東入渭南縣界。涇水,亦在縣西南二十里,自涇陽縣東南流,合于渭水,又東經(jīng)廢櫟陽縣界。晉義熙十三年,劉裕伐秦,王鎮(zhèn)惡自河入渭,趣長安。姚弘使姚強等合兵涇上以拒之,蓋在縣界。南白渠在縣北。白渠自涇陽縣來,分三限。中白渠首受太白渠,入縣界。南白渠首受中白渠,東南流,亦入縣界。《水經(jīng)注》:白渠又東,支渠出焉。東南流,經(jīng)高陵故城北。是也。唐寶歷初,縣令劉仁師更浚古白渠水道。渠成,名曰劉公渠,堰曰彭城堰。《白氏六帖》:高陵有清、白二渠。交口置斗門堰。清水三分入白渠,二分入清渠。
龍躍宮縣西四十里。地名十里店。亦謂之故墅,唐高祖龍潛處也。武德六年置宮,七年臨幸焉。德宗改為修真觀。《志》云:龍躍宮西接咸陽周氏陂,唐高祖屢幸周氏陂,過故墅,即此。雍門,徐廣曰:在高陵縣。秦都咸陽,自雍門以東至涇渭,殿屋復道,周閣相屬。是也。
東渭橋在縣南十里。詳見長安縣。橋西二里有新開渡,縣西南二十里有黃家渡,又西南十里有孫張渡,俱渭水津濟處。
富平縣府東北一百二十里。西北至耀州七十五里,西至三原縣五十里。漢縣,本治寧夏之廢回樂縣界。后漢徙治今慶陽府之廢彭原縣界。晉徙懷德城,屬北地郡。后魏移于懷德城東北。后周置中華郡,旋廢郡,以縣屬馮翊郡。隋改屬京兆郡。唐屬雍州,徙治義亭城,天中屬耀州。五代以后因之。明萬歷三十年,改今屬。城周三里,編戶四十四里。義亭城即今治。古鄉(xiāng)亭也。唐初,治懷德故城東北。武德五年,校獵于富平。開元中,始移于義亭城。宋因之。建炎中,張浚以五路之師次于富平。吳曰:兵以利動,今地勢不利,未見其可。諸將不聽,及戰(zhàn),為敵所敗。懷德城,在縣西南十五里,漢縣也。《志》云:縣舊治在今朝邑縣界。此城乃后漢建安中,因舊名移置于此。晉為富平縣治。
頻陽城在縣東北六十里。秦厲公二十一年,初縣頻陽,以在頻水南而名。始皇二十一年,王翦謝病歸頻陽,即此。漢亦為頻陽縣,屬左馮翊。更始初,鄧曄遣其屬王憲為校尉,將數(shù)百人北渡渭,入左馮翊界,北至頻陽,所至迎降。晉仍屬馮翊郡。后魏因之。后周廢。魏收《志》頻陽有廣武城。《一統(tǒng)志》在今縣南十五里。又縣南三十里有秦穆公城,西南兩面有墻,各高一丈五尺,相傳秦穆公筑。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wǎng)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xié)會 版權(quán)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