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在城北三十里。自咸寧縣東流入縣境,與高陵縣分界。又東入渭南縣境。唐先天二年,獵于新豐之渭水,即此處也。又縣西北四十里有交口渡,以近涇、渭交流處而名。潼水,在縣西半里,源出驪山,西北流入于渭水。
戲水縣東三十里。源出驪山鴻谷,東經戲亭,北入渭。宋元嘉二十三年,魏主燾討叛胡蓋吳等,自汾陰濟河,至洛水橋,聞蓋吳在長安北,以渭北乏谷草,欲渡渭南,循渭而西。崔浩以為今去蓋吳營六十里,輕騎趣至,可以必克。克吳,南向長安,不過一日。一日之乏,未至有傷。若從南道,吳徐入北山,猝未可平。不從。自渭南向長安,至戲水。吳眾聞之,悉散入北山,軍無所獲。洛水橋,今見朝邑縣。
冷水在縣東。亦謂之零水。《水經注》:冷水出肺浮山,徑陰盤、新豐兩原之間。漢靈帝立陰盤城,冷水際城北出,亦謂之陰盤水。又北流絕漕盤溝,注于渭。其入渭處,謂之零口。唐圣歷二年,鴻州水漂千余家,蓋即冷水云。
清水陂縣西南十里。多水族之利。《志》云:縣南十五里有煮鹽澤,多鹽鹵。苻秦于此煮鹽。周回二十里。華清宮在縣東南。《志》云:驪山西北有溫泉,在今臨潼縣南百五十步。秦始皇初,砌石起宇。漢武更加修飾焉。《十道志》:溫泉有三所。其一處即皇堂石井,后周天和四年,宇文護所造。大象初,天元如溫湯。隋文帝時,更修屋宇,并植松柏千余株。開皇十五年,幸溫湯。唐武德六年,亦幸驪山溫湯。貞觀四年,復幸焉。自是歲,常臨幸。十八年,詔閻立本營建宮殿,賜名溫湯宮。咸亨二年,改溫泉宮。開元二年以后,臨幸益數。十一年,又改作新宮。天寶初,更驪山曰會昌山。三載,以新豐去宮遠,析新豐、萬年二縣地,置會昌縣,治溫泉宮西北。六載,發馮翊、華陰民,筑會昌羅城。益治湯井為池,環山列宮室,中有朝元、重明等閣,九龍、長生、明珠等殿。又置百司及十宅,王公亦各置茅舍。自是每十月臨幸,歲盡乃還宮。七載,改縣曰昭應。山名亦改焉,而華清宮如故。制作宏麗,雕飾侈靡,不可名狀。湯有供奉及太子、宜春、少陽、玉女諸名。天寶末,為賊毀。惟太子、少陽二湯存焉。元和以后,復加修治。十五年,穆宗幸華清宮。寶歷初,幸溫湯。咸通中,亦幸焉。廣明以后,鞠為茂草矣。楊大年曰:隋置太和宮在驪山絕頂。唐武德中,改置于終南山。又有白鹿觀,在縣西南十五里。本名驪山觀。唐武德中,幸溫泉經此,改今名。
零口鎮在縣東三十六里。即零水入渭處,為往來之通道。唐貞觀十八年,幸零口。永徽元年,零口山水暴出,漂廬舍。即此。宋白曰:天授二年,于零口置鴻州。又于郭下置鴻門縣,縣尋廢。大足二年,又廢鴻州鎮,蓋古鴻門地也。中和三年,李克用等敗黃巢兵于零口,進軍渭橋。天復初,朱全忠入關,次于赤水,進至零口。聞車駕西幸,復還赤水。后唐應順初,潞王從珂舉兵鳳翔,所至迎下,尋自昭應至零口,是也。赤水,見華州。戲亭在縣東。《魯語》:幽王滅于戲。是也。蘇林曰:戲在新豐東南三十里,周幽王舉烽燧征諸侯以悅褒姒處。秦二世二年,陳涉遣周文收兵入關,至戲,軍焉。二世使章邯擊卻之。既而項羽破函谷關,進至戲西。漢元年,諸侯罷戲下,各就國,是也。顏師古曰:今有戲水驛,蓋唐置驛于此。
畦在廢櫟陽縣東北二十五里故櫟陽城中。晉灼曰:形如種韭一畦,畦中各一土封也。秦獻公二年,櫟陽雨金,因以為得金瑞,作畦以祀白帝,即此。曲郵聚在縣南二里。俗謂之郵頭。《漢儀》:五里一郵。郵。今之候也。漢高伐黥布,張良送至曲郵。亦曰曲亭。漢成帝樂霸陵曲亭南,更營昌陵,即此。千戶固,在縣西。晉太元十五年,苻登與姚萇相持。登趣長安,據新豐之千戶固,去長安五十里。
昌亭驛在縣東南三十里。漢成帝鴻嘉元年,于新豐戲鄉置昌陵縣以奉初陵。永始元年罷。《關中記》:昌陵在霸陵城東二十里。成帝作初陵,或言不便,乃于步昌亭起昌陵。取土成山,與粟同價,靡費巨萬,積年無成,乃復還延陵。其后置驛于此。延陵,見咸陽縣。今縣治西為新豐驛。又有安幕坳,在縣東二十里。相傳漢高祖幸新豐,安營幕于此。因名。
渭南縣府東百四十里。東至華州五十里,東北至同州百四十里。漢新豐縣地。苻秦折置渭南縣,屬京兆郡。后魏孝昌三年,改置南新豐縣及渭南郡。西魏復為渭南縣。后周屬雍州。隋因之。唐初屬華州。武德五年,復隸雍州。天授二年,改屬鴻州。大足初,州廢,還隸雍州。五代周復屬華州。宋因之。熙寧六年,省入鄭縣,為渭南鎮。元豐初復故。金元因之。明嘉靖三十八年,始改今屬。今城周七里有奇,編戶八十六里。
蓮勺城在縣北七十里。漢縣屬左馮翊。師古曰:蓮勺,讀曰輦酌。后漢因之。晉亦屬馮翊郡。后魏仍為蓮勺縣。隋屬雍州,大業初縣廢。如淳曰:城南有咸池,縱廣十余里,鄉人名為鹵中。漢宣帝微時,常困于蓮勺、鹵中,是也。或曰鹵池,在今蒲城縣界。
下わ城在縣北五十里。秦武公伐わ戎,取其人置縣。隴西有上わ,故此為下。漢亦曰下わ縣,屬京兆尹。后漢省入鄭縣,桓帝復置。晉屬馮翊郡。永嘉末,南陽王模將趙染降,劉聰帥騎兵攻模于長安,敗模兵于潼關,長驅至下わ。后魏置延壽郡于此。隋廢郡,以縣屬同州。唐垂拱初,改屬華州。《四夷縣道記》:下わ故城,在唐下わ縣東南二十五里,渭水之北。《九域志》:富平縣至下わ三十五里,下わ至華州六十五里。唐乾寧三年,李茂貞犯闕,上出至渭北,如富平。華州節度使韓建請幸華州,乃自下わ趣華州。又朱梁貞明六年,晉將李存審救同州,敗劉兵,略地至下わ,謁唐帝陵而還。宋仍屬華州。金因之。元省。又《城冢記》:下わ城東南有物定倉城。《西京雜記》:物定倉近渭河岸,收貯五谷,先定其物性,則不挹壞。俗訛為無底倉。
靈源城在縣境。西魏分渭南置靈源縣。又析置中源縣。后周省。《一統志》:縣東北九十里有甘泉城,俗傳赫連勃勃所筑。又縣南十里有休屠王城。漢時休屠王部落來降者,筑城居此,因名。玄象山縣東南三十七里。一名倒獸山,或謂之倒虎山。苻秦末,隴西處士王嘉隱居倒虎山,有異術,是也。又有石樓山,在縣西南五十里,一名石鼓山。
明光原在縣東四里。亦曰新豐原。后魏置南新豐縣于原西偏。隋開皇中,以原上無水,移縣于今治。又東谷,在縣東十三里。渭水在縣城北。四里自臨潼縣流入境,又東入華州界。西魏大統三年,高歡寇馮翊,軍于許原西。宇文泰至渭南,造浮橋于渭,令軍士輕騎渡渭,輜重自渭南夾渭而西,是也。《志》云:縣北有上漲、下漲二渡,即渭水津濟處。湭水在縣城西。《水經注》謂之首水,源出石樓山,東北流,歷新豐原東,合東谷水注于渭。又縣東二十里有赤水,蓋與華州接界處也。金氏陂在舊下わ城東南二十里。漢車騎將軍金日有功,賜田宅于此,陂因以名。《水經注》:白渠經蓮勺城南,又東注金氏陂。是也。唐武德二年,又引白渠灌之,置監屯于此。
步高宮在縣西南。《水經注》:首水徑秦步高宮,世名立市城。《三輔黃圖》謂之市丘城。或曰,即步壽宮也。隋《圖經》:秦步壽宮在縣西南三十里。游龍宮,在縣西十里。《唐志》:開元二十五年更置。又縣東十五里有隋所置崇業宮。《志》云:縣治東南,今有豐原驛。
藍田縣府東南九十里,南至商州二百四十里。秦縣。玉之次美者曰藍。縣之山出玉,因名。漢亦曰藍田縣,屬京兆尹。晉仍屬京兆郡。后魏太平真君七年,省入霸城縣。十一年,復置。后周兼置藍田郡,尋廢郡,縣仍屬京兆。今城周五里,編戶十九里。
藍田故城《志》云:在縣治西十一里。《竹書》:梁惠成王三年,秦子向命為藍君。蓋向之故邑,后置縣。周赧王三年,楚懷王因丹陽之敗,悉國兵復襲秦,戰于藍田,大敗。又沛公與秦軍戰于藍田南,敗之。漢建安十七年,馬超余眾屯藍田,夏侯淵擊平之,即此處也。后周時縣移今治。
柳城今縣治也。晉永和十年,桓溫伐秦,破青泥。秦主健遣太子萇帥眾軍柳以拒之。又義熙十三年,劉裕伐姚秦,沈田子、傅弘之等入武關,進屯青泥。秦主泓使姚和都屯柳拒戰,即此城也。或謂之柳城。青泥城,在縣南七里。晉永和十年,桓溫伐苻秦,入武關。別將薛珍攻上洛,進擊青泥城,破之。義熙十三年,沈田子等屯青泥。秦主泓自將擊之,敗走。既而夏王勃勃圖取關中,從王買德言,使將兵屯青泥。十四年,義真自長安引而東,夏赫連貴之,至青泥,晉兵大敗,義真僅免。《志》云:縣東南三十里有思鄉城。相傳宋武帝入關,筑城于此。南人思鄉,因以名之。傍多柳,一名柳城。
白鹿城在縣西十五里。亦后周置。隋廢。唐武德二年復置。三年改為寧人縣。貞觀初,廢。又玉山廢縣,在縣南,亦后周置。隋初廢。唐武德三年復置,貞觀初廢。
七盤山縣南十里。旁有坡。杜佑曰:七盤十二,藍田之險路也。王莽命王級曰:繞ニ之固,南當荊楚。繞ニ者,言四面塞厄屈曲、水回繞如屋ニ然。唐廣德初,吐蕃入長安,上幸陜州。郭子儀將詣商州發兵,恐吐蕃逼乘輿,留軍七盤,三日不行。建中四年,朱Г據長安。李晟討之。尚可孤以神策兵保七盤,受晟節制。既而敗Г將仇敬,遂取藍田。貞元七年,剌史李西華患此路之險,自藍田至內鄉,開新道七百余里,回山取途,人不病涉,謂之偏路,行旅便之。明初,元主詔李思齊由七盤金商圖復汴洛,是也。山縣南二十里。亦謂之嶺,秦因以名關。又東南五里有蕢山。漢高入武關,引兵繞關,逾蕢山擊秦軍,至藍田,遂西入咸陽,是也。藍田山縣東南三十里。《周禮》:玉之美者曰球,其次曰藍。山出玉英,因名。亦曰玉山。又形如覆車,亦名覆車山。李廣屏居藍田山下,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處也。《寰宇記》:山有古華胥氏陵。覆車山北有山曰倒震山,一名□□山。
秦嶺在縣東南,即南山別出之嶺。凡入商、洛、漢中者,必越嶺而后達。班固《西都賦》:前乘秦嶺,是也。由此東出,即藍田關矣。劉裕伐秦,以沈田子等入武關,恐眾少不敵,遣沈林子將兵自秦嶺往助之。蓋自華陽循山西南至秦嶺也。時裕軍于今河南閿鄉縣界。
橫嶺縣北三十五里,自藍田西達驪山之道。嶺北為韓公堆。唐廣德初,吐蕃入長安,郭子儀走商州,發武關防兵,使長孫全緒將之,北出藍田,至韓公堆。吐蕃疑懼,遂引卻。即此。《志》云:縣南二十五里有桓公堆。蓋桓溫伐秦時駐此,因名。
石門谷縣西南五十里。唐時有石門鎮。乾寧二年,岐兵犯闕,上出長安啟夏門,駐華嚴寺。晡晚,出幸南山莎城,尋徙石門鎮,駐于佛寺。既而李克用入援,遣將史儼將兵詣石門侍衛,是也。又大峪谷,亦在縣西南。近時群賊為官軍所迫,傍終南山,入商洛,更深入大峪。官軍逐之,東走輞谷川,復入大山遠竄。《志》云:縣東南接商、洛諸山,有大峪谷、鄉溝諸險,路通潼關。莎城,見長安賀城戍。倒回谷,在縣東南五十里。《志》云:霸水源出于此。或謂谷在七盤山北,誤。
白鹿原縣西五里。相傳周平王時,有白鹿游此,因名。晉桓溫伐秦,敗秦兵于藍田。別將桓沖又敗苻雄于白鹿原。《水經注》:枸枷川,經白鹿原西。原上有枸枷堡,秦襄公時堡也。又云原在霸川西。《三秦記》:驪山西有白鹿原。《通釋》云:白鹿原在咸寧縣東二十里。《志》云:咸寧縣東有神谷,在水東白鹿原。原蓋跨咸寧、臨潼境內矣。《雍勝錄》:白鹿原者,南山之麓,坡ヌ為原也。東西十五里,南北二十里,霸水行于原上,至于霸陵,皆此原云。
涼風原縣西南四十五里。南接石門谷,北入故萬年縣界。《遁甲開山圖》:驪山西有涼風原,亦雍州之福地也。一名風涼原。
霸水在縣西。《水經注》:源出縣之藍田谷,亦曰藍田谷水,經藍關,歷白鹿原東下,流入渭。漢建昭四年,藍田山崩,壅霸水,即此。水,在縣南,北流經白鹿原西,又北合于霸水。《志》云:縣有荊谷水,出縣東南秦嶺之荊谷。又有石門谷水,出石門谷,北流合廣谷、采谷、庫谷諸水,經白鹿原東,又北會于水。
長水在縣西北。《水經注》:長水出白鹿原,亦謂之荊溪。溪之西北有枸枷川流合焉。川水有二源,俱出南山谷中。西川東北流,徑涼風原西。東川西北流,歷涼風原東。二川會流,徑白鹿原西。又北徑杜陵廢縣東,注于荊溪。又北入于霸水。《勝覽》:枸枷川出南山,合圍谷、岐孟谷、崔谷諸水為一川,西北流入咸寧縣界。胡氏曰:漢有長水校尉,即此長水也。顏師古曰:今縣東有長水鄉,故胡騎所屯。以姚萇諱,改曰荊溪。
輞谷水在縣南八里。谷口乃驪山、藍田山相接處。山峽險隘,鑿石為途,約三里許。商嶺水自藍橋伏流至此,有千圣洞、細水洞、錫水洞諸水會焉。如車輞環輳,自南而北,圓轉二十里。過此則豁然開朗,林野相望。其水又西北注于霸水,亦謂之輞川。
萬泉宮在縣東南四十里。唐永淳初建,亦曰萬全宮。《會要》:儀鳳三年,于藍田作涼宮,名曰萬全。弘道初,廢。
藍田關縣東南九十八里。《志》曰:藍田關,即秦之關。子嬰遣將拒關。沛公引兵攻關,未下。逾簣山擊秦軍,大破之。又漢王使周勃守關,轉擊項籍。杜篤《論都賦》所云“關函守,山東道窮”者也。晉太安二年,以義陽賊張昌憂亂江沔,詔雍州刺史劉沈將兵出藍田關以討昌,不果。亦名青泥關。王買德謂赫連勃勃:青泥上洛,南北之險。是矣。西魏大統三年,東魏高敖曹拔上洛,欲入藍田關,不克。唐天寶末,安祿山陷河南,遣兵圍南陽,詔以虢王巨為河南節度。巨自藍田出南陽,賊解圍去。或謂之藍田道。唐中和三年,黃巢據長安,兵數敗,陰為遁計,發兵搤藍田道。既而李克用等破賊于渭南,入長安。賊自藍田入商山逸去。《魏土地記》:藍田縣有關,亦名曰柳,道通荊州。
太昌關在石門谷南。《唐史》:天寶中,崔言山南可引舟水通漕至商州,自商鏟山出石門,北抵藍田,可通挽道。以充使,開大昌關,役徒數萬,竟不能通,即此。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