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水縣南七里。經仲山、九山間,出冶谷口東南流,入高陵縣界。王莽天鳳三年,長平館西岸崩,壅涇水不流,毀而北行,是也。有花池渡,在縣南十里,通長安。又東曰宋村渡,在縣東南十五里,通臨潼。縣西五十里為狄道渡。西南三十里為臨涇渡。又有睢城渡,在縣西南二十里。相傳襄十四年,諸侯伐秦時,濟此。漢唐之通津也。津口有橋曰涇橋。
鄭國渠在縣西北六十里洪口。《唐志》云陽縣有古鄭國渠。又六輔渠,在縣西北。漢元鼎六年,左內史寬所穿,亦謂之輔渠,亦謂之六渠。師古曰:在云陽三原兩縣界。
白渠亦在縣西北六十里。引涇水南行,至縣北五里,立三限閘以分水,北曰大白渠,中曰中白渠,南曰南白渠。《元志》:三限閘,在洪口堰下七十里。又有彭城閘,在三限下二十里。余詳大川涇水。仇班渠,舊在縣西。或云白渠之支渠也。晉太元十年,苻堅與慕容沖戰于仇班渠,大破之,又破之于雀桑。既而戰于白渠,秦兵大敗。雀桑,或云堡聚名也,亦在縣西北。又《唐志》涇陽縣有茂農渠。蓋亦白渠之支渠矣。今皆湮廢。
豐利渠在縣西北。宋熙寧七年,殿中丞侯可議自仲山旁鑿石渠,引涇水東南與小師泉會,下流合白渠,不果。大觀四年,渠成。疏涇水入渠,民賴其利,因賜名曰豐利。《志》云:豐利渠口在白渠之上,即洪堰也。明成化中,撫臣項忠等復自舊渠上并石山鑿渠口,引涇入渠,易名廣惠渠。而白渠之利,得以不廢。冶谷水縣西北五十里。出冶谷中,流涇縣之嵯峨、武康、青龍等鄉,溉灌民田凡數百頃,下流入渭。《志》云:冶谷水分渠十二,曰上王公渠、下王公渠、磨渠、上北泗渠、下北泗渠、仙里渠、天津渠、高門渠、廣利渠、海西渠、海河渠、暢公渠。又有清谷水,在縣北六十里,即清水也。自三原縣流入境,合冶谷水。分渠凡六,曰原成渠、公進渠、下五渠、木丈渠、廣惠渠、廣濟渠。五龍水,《水經注》:出云陽宮西南。今謂之五龍谷泉,流繞長箱阪下。
焦獲澤在縣西北仲山西。《詩》:狁匪茹,整居焦獲。《史記》:犬戎殺幽王,取周之焦獲。《爾雅》:焦獲,十藪之一也。后謂之瓠口。《水經注》:涇水東南流經瓠口,鄭、白二渠出焉。龍泉陂,在縣南三里,周回六里,多蒲魚之利。
望夷宮在縣東南八里。秦始皇建。臨涇水,望北夷,因名。趙高使其婿閻樂弒二世于此。
池陽宮在縣西北十里。漢建,在長平坂北。甘露二年,呼韓邪單于來朝,就邸長安,宿長平阪。上自甘泉宿池陽宮,登長平阪,詔單于毋謁。后漢建初七年,幸長平,御池陽宮,東至高陵,造舟于涇而還,是也。
梨園寨在縣西北。王褒《云陽宮記》:車箱阪下有梨園,漢武帝所筑。大一頃,樹木數百株,青翠繁密,望之如車蓋,因以為鎮名。唐乾寧二年,李克用討寧王行瑜,進攻梨園寨,屢敗其兵。梨園閉壁不敢出,既而食盡,棄城走。別將李罕之邀擊之,殺獲無算,克梨園等三寨。克用因進屯梨園,是也。
麻隧在縣西南。《史記?晉世家》:厲公三年,與諸侯伐秦,至涇,敗秦人于麻隧。又悼公十四年,使六卿率諸侯伐秦,度涇,大敗秦軍,至或林而去。《世本》:鄭桓公居或林。或林,一作咸林,今華州也。
興平縣府西百里。北至醴泉縣四十里,西至武功縣五十里。漢槐里縣地,屬右扶風。始元中,為平陵縣地。三國魏黃初中,改為始平縣,以縣北始平原名。晉置始平郡,治槐里,始平縣屬焉。后魏仍為始平縣,屬扶風郡。西魏移扶風郡治焉。隋廢郡,縣屬雍州。唐天授二年,改隸稷州。大足初,還隸雍州。景龍二年,改為金城縣。至德二載,始改今名。貞元中,常以神策軍屯此,曰興平鎮。宋仍屬京兆府。今城周七里有奇,編戶十七里。槐里城縣東南十一里。周曰犬丘,懿王所都,后更曰廢丘。《志》云:以其地久廢于戎也。項羽封章邯為秦王,都廢丘。漢元年,章邯迎擊漢軍于陳倉,兵敗還走,止戰好,復敗走廢丘。漢王引水灌之,廢丘降,章邯自殺。漢三年,始置槐里縣。后漢建初七年,幸槐里。晉初為始平郡治。建興四年,南陽王保鎮上わ,遣其將胡崧救長安。崧破劉曜于靈臺,引還槐里,長安遂陷。太元十九年,姚興敗苻登,乃即帝位于槐里。后魏廢始平郡,以縣屬扶風郡。后周廢入始平縣。其西城曰小槐里。魏武以楊阜為武都太守,徙其郡于小槐里,即此城矣。又縣東十五里有文學、武學二城,各高一丈五尺。相傳秦章邯所筑。其相近又有舒丘城。漢桓帝封皇甫嵩為舒丘侯,邑于此。
平陵城縣東北二十里。漢昭帝陵邑也,屬右扶風。陵南有肥牛亭。元延初,張禹請平陵肥牛亭地,即此。后漢仍為平陵縣。曹魏改曰始平。后魏時,遷于今治。唐貞觀十二年,畋于始平。景龍二年,送金城公主出降吐蕃至此,更名金城縣。天寶末西幸,夜將半,乃至金城。至德二載,改曰興平縣。《志》以為興平軍置于此,誤也。中和初,寧將朱玫討黃巢,軍興平。巢遣兵圍之。玫引卻。西川帥陳敬復遣將李等軍興平,屢敗賊兵,即今縣矣。《一統志》:平陵在咸陽縣東北十三里。
茂陵城縣東北十七里。本槐里之茂鄉。漢武建元二年,析置陵邑,屬右扶風。后漢因之。三國魏廢。《志》云:平陵縣與茂陵城相去二里。又縣南十五里有樊噲城。相傳噲圍章邯于廢丘筑。城南有武延臺,亦噲所筑,以望廢丘城者。
馬嵬城縣西二十五里。舊《志》云:在咸陽西,去長安百余里。孫景安《征涂記》:馬嵬所筑,不知何代人。晉太元十一年,苻麟有眾數千,保據馬嵬,為姚萇所敗,奔漢中。十九年,后秦將姚詳據馬嵬堡以拒苻登。元魏正光中,崔延伯軍于此,以拒秦州賊莫折天生。唐置馬嵬驛。景龍四年,中宗送金城公主入番,別于馬嵬驛。城北有馬嵬坡。天寶末,玄宗西幸,至馬嵬驛。六軍不發,因賜貴妃死,葬于馬嵬坡。坡旁有馬嵬泉,周數十步,深百尺,流入白渠。其泉久涸。洪武中,忽涌一泉于舊泉之旁,行役者資焉。始平原在縣治北二里。亦曰北芒巖。原東西五十里,南北八里。或曰即咸陽北阪之別名也。北芒西原,或謂之黃山。《志》云:縣北一里即黃麓山。
六陌《志》云:在馬嵬坡西。晉元康七年,周處攻叛氐齊萬年于六陌,后軍不繼,力戰而死。太元十九年,苻登擊姚興,自六陌趣廢橋,是也。
渭水在縣城南二十五里。自武功縣流入,經黃山宮南,揚雄《甘泉賦》所云“北繞黃山”是也。天寶末,西幸至馬嵬,太子為父老所留,西至渭濱,擇渭水淺處,乘馬涉渡,自奉天北上趣新平,是也。渭水又東入縣境。《志》云:縣南十五里有清水,東流入渭。成國渠縣北一里。《志》云:魏司馬懿所開。初自陳倉至槐里,達于臨晉,引氵、洛溉舄鹵之地三千余頃。故址漸堙,近時復浚之,上承氵水,合韋川、莫谷、香谷諸水,溉武功、興平、咸陽、高陵等田萬余頃。今漸廢。《志》云:縣南二里有清渠,十里有普濟渠,十五里有升原渠,縣西十二里又有五泉渠。舊皆引水溉田,今并涸。
馬牧澤縣東南二十里。南北廣四里,東西二十一里,即《長安志》所稱四馬務也。一曰飛龍務,二曰大馬務,三曰小馬務,四曰羊澤務,凡三百七十頃。又有百頃澤,在縣西二十五里渭水南,周回十六里,多蒲魚之利。《志》云:縣西二十里有宋泊,周四十里,西南十五里有曲泊,皆渭水所溢而成也。
黃山宮在縣西南三十里渭水北。《宮闕薄》云:漢惠帝二年建。《東方朔傳》:武帝微行,西至黃山宮遇盜處也。《漢志》槐里有黃山宮。武帝建元三年,始為微行,北至池陽,西至黃山,南獵長楊,東游宜春,是也。又宣帝地節中,霍云多從賓客獵黃山苑中。莽天鳳三年,民訛言黃龍墜死黃山宮中,奔走往視,莽惡之,即此。
劉回堡在縣東南。晉義熙十三年,劉裕入長安,以沈田子為始平太守。及裕還,赫連勃勃遣其子貴向長安,至渭陽。田子將兵拒之,畏其眾盛,退屯劉回堡,即此。婁館,在縣西。唐乾寧三年,李茂貞再犯闕。官軍與戰于婁館,敗績。茂貞遂進逼京師。
廢橋在縣西北。苻登自六陌趣廢橋。后秦將姚詳據馬嵬堡以拒之。姚興遣尹緯馳救,緯趣廢橋以待登。登兵爭水不得,渴死者十二三,為緯所敗。橋蓋在馬嵬之西。胡氏曰:廢橋近櫟陽。似誤。長寧驛縣西四十里。《輿程記》:自縣治北白渠驛四十里至長寧驛,又四十里至邰城驛,即武功縣也。又底張驛,在縣東北三十里。驛東為底張村遞運所。臨潼縣府東七十里。西北至涇陽縣七十里。周為驪戎國。秦為驪邑。漢置新豐縣,屬京兆尹。后漢移陰盤縣寓此。晉仍曰新豐縣,兼置陰盤縣,屬京兆郡。后魏因之。隋初并陰盤入新豐縣,屬雍州。大業初,屬京兆郡。唐仍屬雍州。垂拱二年改為慶山縣。神龍初復故。天寶三載,分新豐、萬年置會昌縣。七載,省新豐縣,改會昌曰昭應。宋大中祥符間,以縣臨潼水,改曰臨潼,屬京兆府。今城周四里,編戶五十二里。
新豐城縣東十五里。漢高祖以太上皇思東歸,因置此以象豐邑,兼徙豐人及榆舊社于此,故曰新豐。自長安東出關者,必由此。漢文帝指新豐示慎夫人曰:此走邯鄲路也。更始初,李松等至華陰,分遣偏將軍韓臣等西至新豐,敗莽軍,追奔至長門宮。興平二年,李亻等作亂,駕幸新豐。晉永嘉五年,劉聰遣子粲等寇長安,粲軍于新豐。雍州刺史麴特等擊破之。粲走還平陽。建興二年,劉聰遣劉曜、趙染等寇長安,染屯新豐。索與戰于城西,敗之,皆此城也。唐武后改曰慶山,又改屬鴻州。大足初,還屬雍州。天寶七載,省入昭應。櫟陽城在縣北三十里渭水北。或曰,本晉之櫟邑。晉悼公十一年,秦取我櫟,是也。杜氏《釋例》云:櫟,蓋在河北。《史記》:秦獻公二年,自雍徙都櫟陽,因城之。項羽入秦,封司馬欣為塞王,都櫟陽。顏氏曰:國以塞名者,取河華之固為厄塞也。漢高祖初都此,二年,令太子守櫟陽。諸侯子在關中者,皆集櫟陽為衛。既而葬太上皇于城北原,謂之萬年陵。因分置萬年縣于城中,為陵邑。武帝以后,屬左馮翊。后漢建武二年,封景丹為櫟陽侯,尋廢櫟陽入萬年縣。晉屬京兆郡。后魏屬馮翊郡。后周徙萬年縣于長安。隋又改萬年曰大興縣,尋分置萬年縣于此。唐初,又改大興曰萬年,而改隋之萬年曰櫟陽。天授初,改隸鴻州。大足初,還隸雍州。宋屬京兆府。元省櫟陽縣入臨潼。今亦曰萬年鎮。廣陽城在縣北。又東北有彰縣城。后魏太和二十一年,分萬年置彰縣。景明初,又分彰縣置廣陽縣,俱屬馮翊郡。后周移萬年縣入長安,而移廣陽入舊萬年城。隋廢彰縣,復改廣陽曰萬年。《通典》:漢櫟陽城,在今櫟陽東北二十五里。唐櫟陽,即魏廣陽縣也。西魏大統三年,高歡侵魏,軍蒲阪。宇文泰軍于廣陽以御之,即此城云。
陰盤城在縣東。酈道元曰:漢靈帝建寧三年,改新豐為都鄉,封段為侯邑,后立為陰盤城。魏收曰:陰盤縣本屬安定。晉屬京兆。魏真君七年,并入新豐。太和十一年,復置陰盤縣于縣東二十里司馬村。鴻門、戲水正屬縣界。宋白曰:京兆昭應縣東十三里有故城。后漢靈帝末,移安定郡陰盤縣寄理于此。今亦謂之陰盤城。后魏太和九年,復移而東。今昭應縣東三十二里零水西、戲水東司馬村,有陰盤故城,是也。后周廢。《晉紀》:永寧二年,河間王鎮長安,謀東擊齊王ぁ,遣其將李含屯陰盤。又有陰盤驛。后魏孝昌三年,蕭寶寅謀據關中,攻殺關右大使酈道元于陰盤驛,即此。
驪戎城縣東二十四里,故驪戎國。春秋,晉獻公伐驪戎,滅驪子,即此地也。《秦紀》:始皇十六年置麗邑,三十五年徙三萬家于麗邑。即驪戎故城也。《里道記》云:城高一丈五尺,周四里。
驪山縣東南二里,因驪戎所居而名。《周紀》:幽王無道,申侯與犬戎共攻王,殺王驪山之下。潘岳《西征賦》所云,軍敗戲水之上,身死驪山之北者也。秦始皇二十七年,作甬道,自咸陽至驪山八十里。又營葬于驪山,役徒七十萬人,是也。山頂舊有露臺鄉,極高顯,漢文帝欲作露臺處。晉太元九年,慕容沖進攻長安,苻堅使苻方戍驪山。明年,沖攻殺之。秦將荀池等復與沖戰于驪山,敗死。山西北麓有溫泉,后周至唐,數臨幸焉。唐先天二年,幸新豐,講武于驪山下。開元初,復講武于驪山。山左右皆峻嶺,如云霞繡錯,因有繡嶺之名。天寶初,改曰會昌山。七載,復改曰昭應山。俗仍謂之驪山。長慶二年,幸華清宮,畋于驪山,是也。其東支麓曰肺浮山,泠水出焉。又東南曰金斧山,石罅中有石如斧而名。亦謂之金谷。谷中常溫。衛宏《古文奇字序》云:秦既改古文為篆隸,恐天下不從,乃密令冬月種瓜于驪山谷中溫處。皆熟,詔博士諸生說之,前后七百人,人人各異,則皆使往視,因伏機陷之。后人號其處為坑儒谷,又為愍儒鄉。唐天寶中,改為旌儒鄉。一云,坑儒谷在縣西南五里。又《城冢記》:始皇陵在縣東八里驪山下。驪山水泉本北流,皆陂障使東注,北徑陵下,水積成池,謂之魚池。又山無石,取于渭北,故縻費工力最多。《志》云:魚池在始皇陵東北五里。
慶山縣東南三十五里。唐武后時,因風雷涌出,初高六尺余,漸高至二百余尺,詔以為慶山。荊州人俞文俊上書曰:地氣不和而堆阜出。今陛下以女主處陽位,山變為災,以為慶山,臣以為非慶也。
鴻門坂縣東十七里。《水經注》:新豐古城東有阪,長二里余。塹原通道,南北洞開如門,謂之鴻門。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在霸上,此即沛公會項羽處,有鴻門亭。漢神爵元年,從方士言,祠天封苑火井于鴻門。或謂之蕞城。趙悼襄王四年,龐爰將趙、楚、魏、燕之銳師入函谷,攻秦蕞。徐廣曰:新豐有蕞鄉也,亦謂之掫城。更始以赤眉將入關,使王匡等軍新豐,李松軍掫以拒之。后城廢。《里道記》:自新豐古城西至霸城五十里。又西十里則霸水。《史記》云:鴻門去霸上四十里。蓋約言之也。
鸚鵡谷縣東北十里。層崖疊壑,飛淙瀑水。《唐史》:武德元年,鸚鵡谷水清。世傳此水清天下平也。又韋嗣立營別廬于此。中宗臨幸,賜名幽棲谷。谷傍又有鳳凰原。《后漢書》:延光二年,鳳凰集新豐原,因以名。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