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倉村在苑城東光泰門外。又有神村,在苑東。唐興元初,李晟收長安,自東渭橋移軍于光泰門外米倉村。朱Г軍來戰,晟破之。既又分命諸將,直抵苑墻神村。夜開苑墻二百余步,賊旋樹柵塞之。晟軍拔柵而入,賊大潰。神村,亦作神倉。《新唐書》:神村在苑北。
章敬寺在府城東。《唐志》:寺在通化門外。大歷二年,官者魚朝恩以所賜莊為帝母章敬吳后造寺,以資冥福,因名。興元初,李晟討朱Г,敗之于神倉東,遂入苑城。賊潰,進敗之于白華門。Г西走,晟因屯含元殿前,舍于右金吾仗,使兵馬使孟涉屯白華門,尚可孤屯望仙門,駱元光屯章敬寺,晟以牙前二千屯安國寺,以鎮京城。白華等門,見前苑城。安國寺,在城南。《雍錄》:在朱雀街東第四街長樂坊。開元中建,其南又有興唐寺。《會要》云:興唐寺在大寧坊。神龍初,太平公主為武后立罔極寺,開元三年改為興唐寺。永泰初,吐蕃遣使請和,詔元載等與盟于興唐寺。安業寺《唐志》:在宮城南安業坊。貞觀二十三年,太宗崩,以安業坊濟度尼寺為靈寶寺,盡遣太宗嬪御為尼,武氏與焉。又資圣寺,在皇城南崇仁坊,長孫無忌宅也。龍朔三年,立為寺。又西明寺,在延康坊,本楊素宅。貞觀初,賜魏王泰。泰卒,立為寺。薦福寺,在今府城南。《志》云:本隋煬帝潛藩,后為蕭宅。唐天授初,改為寺。中有浮圖,俗呼為小雁塔。又興善寺,在今城南六里。舊為朱雀街東,隋開皇中建。唐太和二年,建天王閣,雄勝甲于海內。
香積寺在府西南。唐至德二載,郭子儀自扶風進兵收西京,至長安西,陳于香積寺北、灃水之東。《呂氏圖》:寺在子午谷正北微西,子儀陳于寺北,距豐水,臨大川。所謂大川者,沈水、交水及唐永安渠也。蓋寺在豐水之東、交水之西。子儀先敗于清渠,至此則循南山,出都城后,據地勢以待之也。
咸陽縣府西北五十里。東北至涇陽縣五十里,西北至醴泉縣七十里。秦置縣,孝公徙都此。山南水北曰陽。縣在九諸山之南,渭水之北,山水皆陽,故曰咸陽。漢初改為新城縣。元鼎二年,曰渭城縣屬右扶風郡。后漢省。晉咸和中,石勒置石安縣。苻秦兼置咸陽郡。后魏因之。隋郡縣俱廢。唐武德二年,復置咸陽縣屬京兆郡。宋因之。元省入興平,尋復置。今城周八里有奇,編戶十二里。
咸陽城《志》云:咸陽有三故城:其一在今縣東三十里,秦所都也;其一在今縣東北二十里,苻秦咸陽郡城也;其一在今縣東二十里,唐縣城也。元時置縣于今治。《秦本紀》:孝公十一年,衛鞅筑冀闕于咸陽,徙都之。其后并都于此。秦初并六國,收天下兵聚之咸陽,又徙天下豪富十有二萬戶居焉。每破諸侯,輒寫放其官室,作之咸陽北阪上。南臨渭水,殿臺復道,周閣相屬。北至九、甘泉,南至長楊、五柞,東至河西、、渭之交。東西八百里,南北四百里,離宮別館,相望于道,窮年忘歸,猶不能遍及。項羽屠咸陽,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既而漢王還定三秦,曹參東取咸陽,改為新城縣。其后改曰渭城,又為石安。西魏仍為咸陽郡治。大統四年,雍州民于伏德等叛保咸陽,宇文導討平之。十六年,宇文泰討齊高洋,以宇文導屯咸陽,鎮關中。隋郡縣俱廢。唐復置咸陽縣。貞觀十年,畋于咸陽。劉句曰:縣初治鮑橋,旋移治于杜郵。鮑橋,或以為即石安縣舊治云。《志》云:今縣治明初洪武四年所遷,景泰三年始筑城,周四里有奇。嘉靖二十六年,以城南臨渭水,其險足恃,乃拓東西北三隅,四里有奇,合于舊城。
渭城故城在縣東北十七里。《志》云:秦孝公所居也。漢元鼎三年,渭城縣置于此。后漢縣廢而城如故。晉永安初,河間王鎮關中,遣軍犯洛陽。頃軍于鄭,為之聲援。雍州刺史劉沈起兵新平,進討,因還屯渭城。大寧三年,劉曜以其子胤為大單于,置單于臺于渭城是也。
零武城在縣東。本零武鄉。晉建興初,劉曜、趙染逼長安。將軍麴鑒自阿城進救,追曜等,大敗于零武。三年,劉曜等自馮翊轉寇上郡,麴允去黃白城,軍于靈武,即零武也。苻秦置零武縣,屬咸陽郡。后魏因之,亦曰靈武。后周廢。景陵城在縣東北。漢初,曹參將兵守景陵。三秦將章平等攻參,參大破之。《正義》曰,景陵,縣名也。
長陵城在縣東三十五里。漢高帝陵也。亦曰長山。呂后六年置陵邑。太初以后屬左馮翊。后漢縣廢。《志》云:縣北有蕭城,世傳蕭何所筑,以守長陵,因名。《漢?百官》注:長陵有南北西三面,而東面無城,一名原陵。
安陵城在縣東二十一里。本秦之舊邑。漢惠帝葬此,置安陵縣。太初以后,屬右扶風。魏廢。《雍勝錄》:安陵有程地。《周書》:王季宅于程。《孟子》:文王卒于畢郢。郢即程也。周有程伯休父,蓋得姓于此。漢惠帝七年崩葬安陵,徙關東倡優樂人五千戶,以為陵邑,善于啁譏,俗號安啁陵。又渭陵,在縣東北十三里,漢元帝陵也。《漢書》:王莽使壞渭陵園門,曰:勿使民思漢氏。又延陵,成帝陵也,在縣西北十五里。義陵,哀帝陵也,在縣西八里。康陵,平帝陵也,在縣西二十五里,亦曰康陵坂。自渭陵以下,始不復置邑云。
畢原在縣北五里。亦謂之咸陽原。《詩》注:畢,終南山之道名也。《書》注:周公葬于畢原。南北數十里,東西二三百里,亦謂之畢陌。《通典》曰:文王葬畢。初王季都之,后畢公高封焉。又武王及成康亦皆葬此。《縣志》云:渭水經城南、九、甘泉諸山控城北。畢原即九諸山之麓也,亦謂之咸陽北阪。漢武又更名為渭城北阪。王氏曰:畢原無山川陂湖,井深五十丈。秦謂之池陽原。漢曰長平陂。石勒建縣于此,又名石安原。《志》云:今長安縣西南二十八里有畢原。又云:畢原,在涇陽縣南十里。
濁谷在縣北。后魏太和十七年,北地民支酉聚眾附于齊,進至咸陽北濁谷。魏將穆亮與戰,為酉所敗。或曰,谷蓋近九山麓。
陳濤斜在今縣東。其路斜出,故曰斜。宋敏求《退朝錄》引唐人文集曰:唐宮人墓,謂之宮人斜。四仲遣使者祭之,此或內人所葬地歟?唐至德初,房將兵復西京,至便橋,遇賊將安守忠于咸陽之陳濤斜,軍大敗。又德宗興元初,李晟屯東渭橋,討朱Г,與李懷光會軍于咸陽西陳濤斜。或云,斜者,山澤之稱,亦曰陳濤澤。杜甫有《悲陳陶》詩,為房作也。亦謂之咸陽斜,蓋近長安城西北。
渭水在縣南一里。自興平縣流經此,又東與長安縣接界。《志》云:縣東三十五里有安劉渡,縣西七里有安陽渡,又西八里有兩寺渡,皆渭水南北渡處也。涇水,在縣東北四十里,自醴泉縣流入境,與涇陽縣分界。漢建始四年,安陵岸崩,壅涇水逆流是也。
灃水縣東南三里。自長安縣西北流入境,注于渭。又澇水,在縣西南二十里,亦自長安縣西流入境,下流入渭。周氏陂在縣東三十里。漢賜周勃田宅于此,陂因以名。亦謂之周氏曲。又東入高陵縣界,唐高祖數幸周氏陂,過故墅是也。《長安圖》陂南一里即故蘭池宮,故墅在高陵縣界。又同州南有故市。興成堰,在縣西十八里。秦漢時,堰渭水為漕渠處也。唐太和元年,咸陽令韓遼請疏之,東達永豐倉,罷車挽之勞云。
蘭池在縣東。亦曰蘭池陂。《黃圖》:始皇三十一年,微行咸陽,逢盜蘭池。《史記》:景帝六年,伐馳道樹填蘭池。《元和志》:蘭池陂,在縣東二十五里。始皇引渭水為池,東西二百里,南北二十里,筑為蓬萊山,刻石為鯨魚,長二百丈,置蘭池宮。唐武德七年,太宗出豳州御突厥,高祖餞之于蘭池宮是也。《縣志》:縣南八里有牛首池、野韭澤,蓋皆與長安縣接境。德陽宮《括地志》:在咸陽縣東北二十九里,漢景帝廟也。帝所自作,諱廟,故言宮。《一統志》:縣境渭水南有長信宮。秦始皇初居長信宮、祁年宮,即此。
望賢宮縣東五里。唐開元中建。天寶末,西幸至咸陽望賢宮。至德二載,自鳳翔還西京,至望賢宮。又上皇幸蜀還,肅宗備法駕奉迎于此。其后懿宗數幸焉。《志》云:自便橋涉渭宮,其必繇之道。
細柳倉在今縣西。《元和志》:縣西南二十里有細柳倉,漢舊倉也。漢文帝后六年,匈奴入上郡,使周亞夫為將軍,次細柳,即此。《史記?匈奴傳》:亞夫軍長安西細柳北。服虔曰:細柳在長安西北。如淳曰:在渭北石徼西。《三輔故事》:細柳在直城門外阿房宮西北維。皆指此也。亦謂之柳中。漢初,樊噲從入關,攻下柳中,即細柳云。
杜郵亭縣東二十里。即唐咸陽縣治也。秦白起伏劍于此。《秦記》:武安君出咸陽西門十里,至杜郵,遂自殺。《水經注》:安陵南渭渠側有杜郵亭。孔穎達曰:今咸陽城本秦杜郵。《一統志》:唐咸陽城在渭水北杜郵館西。今其地亦名孝里亭。成貳壁,在縣境。成貳,人姓名也。晉太元十年,慕容沖將高蓋攻渭北諸壘,秦太子苻宏與戰于成貳壁,大破之。胡氏曰:壁在渭北。
便橋在今縣城東南。即長安之西渭橋。《雍錄》云:西渭橋在咸陽縣西二十里。蓋縣移今治也。又中渭橋,《志》云:在今縣東二十五里。亦詳見長安縣。渭水驛,在今縣治東。
涇陽縣府北七十里。西北至醴泉縣九十里,北至州淳化縣九十里,東北至三原縣三十里。本秦邑。昭王弟悝封此,號涇陽君。漢為池陽縣地。后魏置涇陽縣,屬咸陽郡。后周縣廢。隋復置,屬雍州。唐初因之。武德九年,突厥入寇,自涇州進至高陵,尉遲敬德敗之于涇陽。天授二年,隸鼎州。大足初,還屬雍州。宋屬京兆府。元省入高陵,尋復置。今城周五里有奇,編戶五十里。云陽城縣西北五三十里。秦縣。始皇二十五年,使蒙恬通直道,自九原至云陽。既而徙五萬家于云陽。漢亦為云陽縣,屬左馮翊。后漢建武二年,赤眉自隴坻大略而東。鄧禹拒之,不克,遂棄長安走云陽。又漢中王嘉敗赤眉于谷口,就谷云陽,遂詣禹降。永康元年,東羌先零掠云陽。晉省。后復置。后魏屬北地郡。后周置云陽郡。隋開皇初,郡廢,縣屬雍州。唐貞觀元年,改為池陽縣。八年,復曰云陽。天授二年,置鼎州于此。大足初,州廢,縣仍屬雍州。會昌四年,幸云陽校獵。乾寧二年,李克用敗寧叛帥王行瑜,還軍云陽是也。五代時,縣屬耀州。宋因之。金屬京兆府。元至元初,并入涇陽。
石門城在縣北。本云陽縣地。唐武德元年,分置石門縣。三年,兼置泉州,領石門、溫秀二縣。貞觀元年,廢泉州,改石門曰云陽,而改云陽曰池陽。八年廢。溫秀城,見永壽縣。
宜秋城在縣西北。《水經注》:鄭渠自中山西瓠口東流,徑宜秋城北,又東徑中山南。晉永和八年,故趙將張琚據宜秋,稱秦王。苻健擊斬之。
嵯峨山縣北四十里。一名[B18D]山,東西二十五里,南北二十里,又名慈娥山。頂有三峰,其西又有二峰,亞于三峰。或云:此為《禹貢》之荊山,特出云表,登其巔,則涇、渭、黃河舉在目前,視秦中如指諸掌。《長安志》:嵯峨,讀曰[B18D]。慈娥山又在其東。《括地志》:山在云陽縣北十五里,或謂之北山。唐建中四年,朱Г攻奉天。李懷光自河中馳援,軍于蒲城。尋引兵循涇陽并北山而西,敗Г兵于醴泉。Г懼,引還長安。廣明中,官者曹知愨以黃巢陷長安,集壯士據嵯峨山南,為堡自固。賊不敢逼。田令孜忌之。中和四年,令孜遣岐將王行瑜,潛師自嵯峨山北,乘高襲攻,合營盡。又天末,華原賊帥溫韜聚眾嵯峨山,暴掠畿內,發掘陵寢。《城冢記》:嵯峨山,唐德宗崇陵在其上。
中山《志》云:在縣西北七十里。《圖經》:中山北接嵯峨,西拒冶谷,南并九,涇河自中而出,故名中山。一云以山在冶水西,涇水東也。漢元鼎初,獲寶鼎于汾陰,薦之甘泉。鼎至中山,氤氳有黃氣蓋焉。俗訛為仲山,云漢高祖兄仲居此。山多竹箭,鄭國渠經其下。《水經注》:鄭渠首承涇水于仲山西瓠口,所謂瓠中也。《爾雅》以為周之焦獲。《河渠書》:鑿涇水自中山。是矣。后周主ど常祈雨于仲山。唐武德四年,獵于仲山。貞觀初,置折沖府,一曰仲山府,蓋以山名。又有泉曰小師泉,冬夏不溢不涸。《括地志》:仲山在云陽西十五里。《城冢記》:唐宣宗葬此,謂之貞陵。
甘泉山縣西北百二十里,周回六十里。一名石鼓原,一名磨石原,亦曰磨盤嶺,又名車盤嶺。甘泉出焉。舊《志》云:山在云陽縣西北八十里,登者必自車箱阪而上。阪在云陽縣西北三十八里,縈紆曲折,單軌財通。上阪即平原宏敞,樓觀相屬。范睢說秦王,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即甘泉山也。漢七年,帝幸甘泉,以備匈奴。文帝三年,匈奴入北地,居河南為害,帝初幸甘泉。十四年匈奴入蕭關,至彭陽,侯騎至雍甘泉。后六年,匈奴入上郡、云中,烽火通于甘泉。《長安輿地志》:甘泉山有宮,秦始皇所作林光宮周匝十余里。漢武帝元封二年,于林光宮旁更作甘泉宮,自是屢幸焉。宮周十九里,宮殿臺觀,略與建章相比。百官皆有邸舍,常以五月避暑,八月始歸。其地最高,去長安三百里,望見長安城堞。又于宮城筑通天臺,去地百余丈,云雨悉在其下。元朔五年,復立泰于甘泉,時亦謂之云陽宮。《漢紀》:太初元年,朝諸侯,受計于甘泉,作諸侯邸。是也。后往往朝會于此。宣帝亦數幸焉。甘露三年幸甘泉,匈奴呼韓邪來朝。黃龍初,匈奴復朝甘泉,元帝亦數幸甘泉。后漢時漸廢。西魏時復修治。后周主邕數如云陽宮。唐貞觀二十年,幸漢故甘泉宮,是也。《漢書音義》:匈奴祭天處,在云陽甘泉山下。秦奪其地,徙休屠王于右地,故云陽有休屠金人。屠,音除。又車箱阪,《水經注》謂之長箱阪。《志》云:即冶谷口往甘泉之道。
冶谷在縣西北五十余里。亦謂之谷口。《云陽宮紀》:冶谷去云陽八十里,山出鐵,有冶鑄之利,因名。入谷便洪潦沸騰,飛泉激射,兩岸皆峭壁對峙,凜然凝深。又曰:入冶谷二十里,有百里槐樹。樹北有泉,名金泉。谷中有毛原監,或謂之云陽谷。后魏孝昌初,稽胡劉蠡升居云陽谷,稱天子。自離石以西,安定以東,方七八百里,常被其患,謂之胡荒。東魏天平二年,高歡襲敗之于離石西境,尋為歡所滅。離石,見山西永寧州。
石安原縣西南七里。高二十丈,東西三十八里,南入咸陽縣界為咸陽原。十六國秦苻健常登此,嘆曰:美哉斯原!因愾然有終焉之志。又豐稔原,在縣北二里,亦謂之北原。唐永泰初,回紇、吐蕃合兵圍涇陽,郭子儀拒之,退屯北原,即此。《志》云:縣西北近冶谷口,有覆車原。抵洪門監,曰西城原。冶谷水東岸,曰百頃原,西岸曰豐樂原,東南岸曰清涼原。其勢蜿蜒不絕,或闊或狹,隨在殊稱。洪門,縣西北白渠堰口也。舊設監于此。接醴泉縣界,去縣治七十里。長平坂縣西南五十里,亦南接咸陽縣北。東方朔謂秦時置獄處也。漢武帝上甘泉經此。宣帝自甘泉還,登長平阪。又有長平館在其上。元后登長平館臨涇水,是也。后漢章帝建初七年,幸長平館。又興平元年,馬騰等謀襲長安,誅李傕等,勒兵屯長平觀。觀與館通也。顏師古曰:涇水之南原,今謂之睢城阪,東南去長安五十里。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