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貢》曰:黑水、西河惟雍州按:黑水在雍州西北,西河在州東。此主冀州而言,故曰西河。《周禮?職方》:正西曰雍州應劭曰:雍,壅也。四面有山,壅塞為固也。又為西北之位,陽所不及,陰氣壅閼也。周都豐鎬,則雍州為王畿。東遷以后,乃為秦地。孝公作為咸陽,筑冀闕徙都之。故謂之秦川,亦曰關中按潘岳《關中記》:東自函關,西至隴關,二關之間,謂之關中。東西千余里。《三輔舊事》云:西以散關為限,東以函谷為界。徐廣曰:東函谷,南武關,西散關,北蕭關,秦地居四關之中,亦曰四塞。其在天文,東井、輿鬼,則秦分野,亦兼趙、魏之疆按:今榆林以北屬趙,同、華二州以東,皆屬魏。而漢中,在《禹貢》為梁州之域,于春秋、戰國,則楚地也。始皇并天下,置內史、上郡、北地、隴西暨漢中郡。項羽入秦,分其地為雍、塞、翟三國,謂之三秦,而漢中則屬于漢秦及三秦,詳見首卷。漢有天下,都長安。武帝置十三州,以三輔屬司隸,而更置涼州以地處西方,常寒涼也,其漢中則屬益州。后漢因之建武初,嘗以三輔置雍州,治京兆,旋罷。獻帝時,復置雍州,并涼州屬焉。魏分河西為涼州,隴右為秦州,而司隸如故。蜀漢有漢中,置梁州治焉。晉改司隸為雍州,而涼、秦、梁三州皆如故。及永嘉以后,劉、石、苻、姚相繼據之時所置州郡紛紜難理。今見第三卷。劉裕滅姚秦,而其地旋沒于夏,惟漢中之地,常為內境,以秦、梁二州并治焉。后魏置雍州及南秦、北秦等州按:雍州治長安,北秦州治上わ,今見鞏昌府秦州。南秦州治洛谷,見鞏昌府成縣,盡有雍州之地。迨西魏以及宇文周,則又南兼漢中矣。隋氏雖置司隸、刺史,分部巡察,而不詳所統余州皆然。后魏、周、齊州郡,見第四卷。唐貞觀中,分天下為十道,此為關內、隴右道,而漢中屬于山南道。開元中,又分為京畿、關內、隴右及山南西道以上詳見第五卷。唐末,為李茂貞及朱溫所據,而漢中旋屬于王建。后唐同光中,悉收復焉。應順初,漢中又亡于孟蜀唐末方鎮及五代十國,俱見第五卷。宋初,置陜西路,而于漢中置峽西路。慶歷初,改置延、環慶、秦鳳、涇原四路。熙寧中,又增置熙河路,既又分置永興路,凡六路。元豐六年,改為永興、秦鳳二路,而峽西亦析為利州路仍治興元,即今漢中府。金人得關中,亦置京兆、延、慶原、熙秦等路后又分熙秦為鳳翔、臨洮二路。時漢中仍為宋境。元置陜西等處行中書省于京兆漢中亦屬焉,又置甘肅等處行中書省于甘州。元末,李思齊、張思道等據其地。明初,討平之。洪武九年,置陜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領府八、屬州二十一、縣九十五總為里三千五百九十有七,夏秋二稅,大約一百九十二萬九千五十七石有奇,而衛所參列其間。今仍為陜西布政司。
◇西安府屬州六 縣三十一
長安縣附郭 咸寧縣附郭 咸陽縣 涇陽縣 興平縣臨潼縣 渭南縣 藍田縣 縣 縣 高陵縣 富平縣 三原縣 醴泉縣
華州屬縣二
華陰縣 蒲城縣
商州屬縣四
商南縣 洛南縣 山陽縣 鎮安縣
同州屬縣五
朝邑縣 陽縣 韓城縣 澄城縣 白水縣
耀州屬縣一
同官縣
乾州屬縣二武功縣 永壽縣
州屬縣三淳化縣 三水縣 長武縣
◇鳳翔府屬州一 縣七
鳳翔縣附郭 岐山縣 寶雞縣 扶風縣 縣 陽縣麟游縣
隴州
◇漢中府屬州二 縣十四
南鄭縣附郭 褒城縣 城固縣 洋縣 西鄉縣鳳縣
寧羌州屬縣二
沔縣 略陽縣
興安州屬縣六
平利縣 石泉縣 洵陽縣 漢陰縣 白河縣 紫陽縣
◇延安府屬州三 縣十六
膚施縣附郭 安塞縣 甘泉縣 安定縣 保安縣宜川縣 延川縣 延長縣 青澗縣
州屬縣三
洛川縣 中部縣 宜君縣
綏德州屬縣一米脂縣
葭州屬縣三吳堡縣 神木縣 府谷縣
◇慶陽府屬州一 縣四
安化縣附郭 合水縣 環縣
寧州屬縣一真寧縣今縣屬府◇平涼府屬州三 縣七
平涼縣附郭 崇信縣 華亭縣 鎮原縣
涇州屬縣一
靈臺縣
靜寧州屬縣二
莊浪縣 隆德縣
固原州衛所附見◇鞏昌府屬州三 縣十四
隴西縣附郭 安定縣 會寧縣 通渭縣 漳縣 寧遠縣伏羌縣 西和縣 成縣
秦州屬縣三秦安縣 清水縣 禮縣
階州屬縣一
文縣
徽州屬縣一
兩當縣
◇臨洮府屬州二 縣三
狄道縣附郭 渭源縣
蘭州屬縣一
金縣
河州衛、所附見
洮州衛
岷州衛西固城所附見
榆林鎮
寧夏鎮所附見
寧夏后衛
寧夏中衛
靖虜衛
◇陜西行都指揮使司屬衛七 屬所四甘州衛各衛、所、城、堡俱附見
肅州衛
山丹衛
永昌衛
涼州衛
鎮番衛
莊浪衛鎮夷、古浪、高臺三所附見
西寧衛碾伯所附見 羈縻司衛及屬夷附見東瀕河,
黃河,在榆林鎮東。又南經延安府東及西安府之東北,與山西皆瀕河為界。
南據漢水,
漢水,在漢中府城南。東流過興安州北,入湖廣、界陜西之境,實逾漢水而南也。西抵羌戎,
肅州、西寧、洮州、岷州諸衛以西,皆古羌戎地。今為西域諸國及西番諸裔之境。北屆朔漠。即沙漠也。自西域橫亙而東北,以達于遼海,為內外大限。今榆林、寧夏、甘肅三鎮之北,皆以沙漠為界。漢唐至今,所以固內攘外之要地也。
其名山,則有終南秦嶺附、
終南山,在西安府南五十里。亙鳳翔、岐山、縣三縣俱屬鳳翔府、武功、、縣、長安、咸寧、藍田之境,皆謂之南山。《禹貢》謂之終南雍州:終南享物。《詩》謂之終南,亦謂之南山《秦風》終南何有、《小雅》南山有臺及節彼南山之類,皆指終南也。《詩傳》:周之名山曰終南。《左傳》:中南九州之險也。漢東方朔曰:南山,天下之阻也。南有江淮,北有河渭,其地從河隴以東,商洛以西,厥壤肥饒《漢書》東方朔曰:南山出玉石、金、銀、銅、鐵良材,百工所取給,萬民所仰足也。又有亢、稻、梨、栗、桑、麻、竹箭之饒,土宜姜芋,水多蛙魚。貧者得以人給家足,無饑寒之憂。故酆、鎬之間,號為土膏。班固曰:、杜竹林,南山檀柘,號稱陸海。其《西都賦》云:表以太華、終南之山。張衡《西京賦》曰:終南太一,隆崛崔按王氏曰:終南,南山之總名。太一,南山之別號。據經傳皆以終南、太一為一山。《西京賦》既并言之,則非一山矣。又潘岳《西征賦》曰:面終南而背云陽。又云:太乙あだ。所謂太一,謂武功縣之太白山也。《一統志》:太一山,在終南西二十里。誤。蓋終南脈起昆侖,尾銜嵩岳,鐘靈毓秀,宏麗瑰奇,作都邑之南屏,為雍梁之巨障。其中盤紆回遠,深巖邃谷,不可殫究。關中有事,終南其必爭之險也。后漢建武二年,赤眉大掠長安,乃引而西,自南山轉掠城邑入安定、北地。三國時,漢魏相持,必在南山褒斜諸谷間。晉大興四年,終南山崩,時劉曜竊據長安。說者曰:此曜亡之征也。咸康三年,侯子光聚眾杜南山南山在杜縣界中,故曰杜南山,僭稱帝,后趙將石廣擊斬之。《地志》曰:南山大谷凡六六谷,或曰:子、午、儻、駱、褒、斜,南北分列,此六谷也。詳見漢中府子午等道,出奇走險,則南達漢中,東通襄、鄧,故后秦姚萇拜郝奴為六谷大都督,使備南山之險云。義熙十三年,劉裕伐秦,使沈田子等入武關。恐田子眾少不敵,遣沈林子將兵,自華陽循南山趨秦嶺往助之。宋元嘉二十二年,魏盧水胡蓋吳作亂于渭北,民皆渡渭奔南山。明年,魏發兵屯南山諸谷,以備蓋吳竄逸。隋大業末,李淵入關,南山群盜皆起兵應之。武德七年,校獵于之南山,遂幸終南。廣德初,吐蕃入長安,亡軍叛卒、鄉曲無賴,多乘亂為盜。吐蕃去,猶竄伏南山五谷中五谷,見下《元和志》。乃設南山五谷防御使討之。永泰二年,京兆尹黎自南山引澗水,穿漕渠入長安,不就。興元初,李懷光叛附朱Г,車駕自奉天幸梁州。懷光遣將孟保等將精騎趣南山邀車駕。保逗留不前,至而還。于是百官從行者,皆得達行在。廣明以后,長安多故,車駕往往入南山,趣興元。五代梁開平三年,遣楊師厚擊叛將劉知俊,至華州,長安已為岐守按:是時劉知俊以同州附李茂貞,復取長安,請兵于岐。師厚因以奇兵并南山,疾驅而進,自長安西門入,遂克之長安西面三門,延平門最近南山。宋失中原,以南山與金人分界。其后,蒙古突入山南,而宋與金人之患俱急矣。《唐十道志》:西京南據終南,一行以天下山河之象,存乎兩戒,而終南分地絡之陰陽。柳宗元曰:據天之中,在都之南按晉潘岳《關中記》云:終南,一名中南。言在天下之中,居都之南也。西至于褒斜,又西至于隴首,以臨于戎;東至于商顏按:顏師古《漢書注》:商顏者,商山之顏,譬人之顏額也,又東至于太華,以距于關關謂潼關。其物產之厚,器用之出,則琳瑯,《夏書》載焉;紀堂條梅按《詩》注:紀,山之廉角也。堂,山之寬平處。條,山楸也,材宜為車版。梅,亦材之美者。《秦風》詠焉。《元和志》:南山,西接岐州,東抵陜虢。其谷之大者有五:曰子午谷、斜谷、駱谷、藍田谷、衡嶺谷也接:衡嶺亦作橫嶺,見藍田縣。又有牛心谷,見華陰縣。其谷北接華山,南通商洛,或曰子午五谷。其谷之小者,約以百計。宋宣和六年,種師道致仕,居南山豹林谷,是其類也。南山深遠,自昔常為用兵之地。《雍記》:終南橫亙關中南面,西起秦隴,東徹藍田,相距且八百里。昔人言山之大者,太行而外,莫如終南。胡三省曰:關中有南山、北山。自甘泉連延至[B18D]、九為北山;自終南、太白連延至商嶺為南山也。按唐時京師每多水患,蓋諸山之水暴溢所致。羅洪先曰:關中雖稱四塞,然南山東西通接商、洛、汝、鄧、漢、鳳、襄、沔,山深谷密,縈紆盤互,無慮數千里,內多巖洞窟穴。盜賊往往逋逃其中,潛通聲問,不啻萌蘗。故《易》稱豕牿牛,渙丘解拇。稱名取類,義弘遠矣。嗚乎!羅氏之言,豈意為天寶、靖康之讖哉按:羅氏有《廣輿圖》傳于世。又《史記》:秦嶺,天下之大阻也《通釋》:秦嶺在商州西八十里。《一統志》云:秦嶺在西安府藍田縣東南。恐未可據。《西京記》云按:《西京記》,后周薛撰。諸家各引其說:長安正南,山名秦嶺,東起商洛,西盡汧隴,東西八百里。嶺根水北流入渭,號為八百秦川。王應麟曰:秦嶺北為秦山,南為漢山,周六百二十里。舊記皆云,南山深處,高而長大者曰秦嶺。然則終南、秦嶺,本一山矣按《括地志》:終南山,一名南山,一名橘山,一名楚山,一名秦山,一名周南山,一名地肺山。是亦以終南為秦山也。《六典》云:隴右道名山曰秦嶺,或以為今鳳翔府之岍山。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