礬山縣南十五里。山產礬石。又縣西南二十里有天子望山,相傳光武嘗登此以望南陽,因名。土地陂,在縣北。正德中,亂賊劉三為官軍所敗,走死于土地陂,即此。三鴉水在縣北魯陽關南七里,亦謂之魯陽關水。源出南陽縣分水嶺,下流東北出,而入魯陽縣界。亦謂之鴉河。
魯陽關在縣北五十里,與魯山縣分界。即三鴉路口也。《史記》:趙惠文王元年,趙梁將兵與齊合軍攻韓,至魯關下。《淮南子》魯陽公與韓戰酣,日暮揮戈,日返三舍。即此地也。晉太和二年,荊州刺史桓豁攻宛,拔之,燕將趙盤退保魯陽,豁追擒之。太元三年,苻堅遣兵分道寇襄陽,使其將石越等率精騎出魯陽關。關控據要險,自昔為必爭之地矣。今為鴉路鎮,有巡司戍守。清風店,在縣西南。近代群賊自商洛窺郡境,北寇汝、洛,往往屯聚于此。官軍攻之,不能克。
附見:
南陽衛在府城內。洪武二年置,轄右、中、后三千戶所及唐縣守御千戶所。《志》云:唐縣所,分置縣城內。
鄧州府西南百二十里。南至湖廣襄陽府百八十里,東南至湖廣均州二百五十里,西北至陜西商州六百四十八里,東北至汝州四百九十里。
春秋時鄧侯國。戰國時屬楚。秦為南陽郡地。兩漢因之。晉屬義陽郡,后改屬新野郡。宋、齊因之。后魏仍屬新野郡,尋置荊州于此魏收《志》:太和中,荊州移治穰城。西魏時,以為重鎮置兵于此以備齊。隋初,改為鄧州,煬帝又改曰南陽郡。唐仍為鄧州,亦曰南陽郡。五代梁置宣化軍于此兼領唐州,唐改曰威勝軍,周改為武勝軍。宋仍曰鄧州亦曰南陽郡武勝軍節度。金因之。元屬南陽府。明仍曰鄧州,以州治穰縣省入編戶三十七里,領縣三。今因之。
州古所稱鄧林之險。《荀子》曰:限之以鄧林《荀子》又云:鄧地之山林。蓋州境古多名材,緣之以方城方城,見裕州。又《荊州記》:酈縣有故城一面,未詳里數,號為長城,即方城之西隅。其間相去六百里,南北雖無基筑,皆連山相接,而漢水居其南。故楚屈完答齊桓公,有“方城為城,漢水為池”之語。酈縣故城,在今內鄉縣東,是州境亦有方城矣。又《淮南子》亦曰:垣之以鄧林,綿之以方城。春申君曰:楚之右壤,皆廣谷大川,山林溪谷不食之地。說者謂自鄧以西耳。今其地西控商、洛,南當荊、楚,山高水深,舟車輳泊,號為陸海云。秦之末也,沛公自南陽入武關。后之有事關中者,往往圖武關,圖武關而州為孔道矣。又自州而南,徑指襄陽,兩驛而近。南北有事,襄鄧為之腰膂。三國之季,魏王昶為揚豫都督,以宛去襄陽三百余里,有急不足恃,乃徙屯新野。后魏盛時,亦置荊州于穰縣,以控臨沔北。其后宇文泰欲經略江漢,使楊忠都督三荊,鎮穰城,而沔口以西,遂拱手取之矣。唐以襄、鄧為重鎮,恃以震懾淮、沔。至德二載,史思明遣兵寇鄧州,魯炅悉力拒守炅時為南陽節度使,經年,賊不能陷其后炅以糧援俱盡,突圍走襄陽。時賊欲南侵江漢,賴炅遏其沖,南夏得全。其后淮西拒命,兵鋒輒及于鄧州,及蔡州之平,功亦集于唐、鄧。黃巢之入長安也,懼荊襄之軍起而制其后,遣朱溫陷鄧州,遂據之以扼荊襄事在廣明二年。溫旋為官軍所敗,引還長安。溫既篡位,因置鎮于此,以犄角山南,屏蔽荊、湖。其后襄沔有變,實恃此以挫抑之石晉天福六年,安從進以襄陽叛,舉兵攻鄧州,敗還,高行周等自鄧州進擊,遂平之。迄于晚宋,蒙古由此以傾金人之汴、鄭,尋復道此以陷宋之襄、樊。虞允文有言:鄧州,襄漢之藩籬,而實秦楚之喉嗌也。豈不信歟?
穰縣城州東南二里。戰國時屬楚,后為韓邑。《史記》:韓襄王十一年,秦取我穰。又秦武王十六年,封魏冉于此,為穰侯。昭王二十四年,與楚會穰。漢置穰縣,屬南陽郡。更始二年,立廖湛為穰王。建武三年,耿擊延岑于穰,大破之。建安初,張濟自關中入荊州境,攻穰,為流矢所中死。二年,濟族子繡敗曹操于宛,還屯穰,與劉表合。三年,操圍繡于穰,不克而還。魏仍屬南陽郡。晉屬義陽郡。宋屬新野郡。后魏因之,又置荊州治焉。梁大通二年,將軍曹義宗圍魏荊州,堰水灌城,不沒者數阪,刺史王羆固守不下。既而魏遣將費穆馳救,義宗敗沒。隋為鄧州治。自是州郡皆治此。明初,省縣入州。府舊城,周二十四里,元初筑,至正中毀。明洪武、正德、嘉靖中,俱重修。今城周四里有奇,有門四。
冠軍城州西北四十里。漢縣,屬南陽郡。武帝以霍去病功多,割穰縣盧陽鄉、宛縣臨兆聚為冠軍侯邑。后漢永元二年,封竇憲于此。魏、晉仍為冠軍縣,屬南陽國。東晉隆安三年,桓玄為江州刺史,自夏口襲殷仲堪于江陵。仲堪出奔ガ城,將奔長安,至冠軍,玄將馮詼追獲之。宋、齊俱屬南陽郡。后魏因之。隋屬鄧州。唐武德二年,馬元規等擊朱粲于冠軍,敗之。既而粲稱楚帝于冠軍,尋敗奔王世充。貞觀初,省入新城。夏口,見湖廣重險。ガ城,見湖廣光化縣。
新城縣城州西北七十里。漢冠軍縣地。后魏主宏太和中,析置新城縣,屬南陽郡。西魏改曰臨湍。隋復為新城縣,屬鄧州。唐武德二年,縣移治虎遙城,置酈州。八年,州廢,屬鄧州。貞觀三年,還治故臨湍聚,南去虎遙城十里。天寶初,復改曰臨湍。五代漢改曰臨瀨縣。宋建隆初,省入穰縣。
涅陽城州東六十里。漢縣,屬南陽郡。在涅水之陽,因名。高帝封呂勝為侯邑。武帝元封三年,復封朝鮮降人路最為涅陽侯。晉屬南陽國。永嘉四年,劉聰逼洛陽,詔征天下兵入援,山簡自襄陽遣將王萬將兵軍于涅陽,為群盜王如所敗。宋、齊皆曰涅陽縣,屬南陽郡。后魏因之。隋改曰課陽,屬鄧州。唐初因之,貞觀初廢。俗呼赤眉城。又白牛城,在城東南。光武封劉嵩為侯邑,后廢。
東陽城在州東。本漢穰縣之東陽聚。后漢建武三年,延岑為耿所敗,自穰走東陽,朱等擊破之。劉昭曰:淯陽有東陽聚,朱敗張成處也。蓋穰縣舊與淯陽接境矣。又《志》云:州南三十里有樂鄉城,本漢之樂城縣,屬南陽郡。后漢省。
馬圈城州東北七十里。漢涅陽縣地。后魏于此置馬圈鎮。齊東昏侯永元初,陳顯達攻馬圈,拔之。既而魏主宏發洛陽,自梁城至馬圈,命元嘉斷均口,邀齊兵歸路,顯達敗還。梁普通六年,曹義宗圍魏荊州,取順陽、馬圈,魏將裴衍尋敗義宗于析陽,復陷順陽,進圍馬圈。義宗擊敗衍,仍拔順陽。杜佑曰,馬圈去襄陽三百里,在今穰縣北,是也。《一統志》內鄉縣順陽保北有馬尾鎮,誤。梁城,見汝州。均口,見湖廣城縣。
晉城在州東南。北魏置。梁普通六年,晉安王綱自襄陽遣司馬董當門,破魏晉城,又破馬圈、雕陽二城,是也。雕陽,或曰亦在州東。劉句曰:唐武德四年,置平晉縣,屬鄧州。六年,省入穰縣。蓋置于故晉城云。魏武城,在州西南五里,《志》云曹操攻張繡時所筑。紫金山在州城西南隅。岡阜掘起,城據其上,因山為墉,屹然險固。《志》云:州治南有福勝寺,寺東北隅有古塔,凡十三層,高百丈,中有一井,水嘗泛溢,俗呼海眼。憑塔而望,四遠廓然,亦有事時守御所資也。五隴山,在州城西。山有五堆連接,因名。
白崖山在州西北。唐朱樸所云北有白崖聯絡者也。其上有香巖寺,自山而西,群山連亙以達于武關。又赤石山,亦在州西北,朝水出焉。覆釜山,在州西北八十里。以形似名,俗呼吐霧山。上有青龍池,水常不竭。
析隈山州南七十里。《左傳》僖二十五年,秦、晉伐鄀,秦人過析隈入。杜預曰:析為楚邑,隈其隱蔽處也。今州有析隈山,俗訛為廝隈山。湯山,在州西七十里。山有兩峰,東西列峙,東峰上有湯廟。又禹山,在州西南九十里,與析川縣接界。
岐棘山即鎮平縣騎立山。涅水所出,今名趙河。塘原,在州東南。后魏太和二十三年,魏主宏殂于塘原,即此。湍水在州城北三里。自內鄉縣東南流入州境,經臨湍、冠軍故城間,又東南流至州北,復東北流,入南陽縣界。州境諸水悉合焉。涅水,在州東北。出岐棘山,經涅陽故城南,又東南經南陽縣、安眾故城西,而入于湍水。晉咸和七年,桓宣破石勒將郭敬于涅水,是也。朝水在州西南。源出赤石山,東南流經冠軍故縣界,又東南徑州南境而入新野縣界,合于淯水。《水經注》,晉杜預修六門陂,陂水散流,咸入朝水,是也。又刁河,在縣南十五里。源出內鄉縣之蕭山,流經州界,亦至新野縣東南而入于淯水。
六門陂在州西。漢召信臣為南陽守,以建昭五年斷湍水立穰西石曷,至元始五年更開三門,為六石門,故號為六門曷,溉穰、新野、涅陽三縣五千余頃。晉太康三年,鎮南將軍杜預復請開廣,利加于民。《水經注》:湍水經穰縣為六門陂。杜預復六門之遏六門之水,下給二十九陂,民資其利。六門既破,諸陂遂斷矣。
鉗盧陂在州南六十里。亦曰玉池澤陂。漢建昭中,召信臣于穰南造鉗盧陂,累石為堤,旁開六石門,以節水勢。澤有鉗盧玉池,因名。用廣灌溉,歲增多至三萬頃。后杜詩為守,修復其業,于是有召父杜母之歌。王氏曰:玉池陂,蓋在宛縣。
楚堰州西北六十里。或曰:晉杜預所作,引湍水溉田千余頃。《水經注》所云楚曷也。高下相承,凡八重,周十里,方塘引水,蓄泄不窮。又州北有廢永國渠。《宋會要》:熙寧五年,御史張商英言:聞獻議者請開穰縣永國渠,引湍水灌溉民田,失召信臣故址,所鑿焦家莊,地勢偏仰,水不通流。詔宦者程疏治,功卒不成。
千金鎮在州西。宋靖康二年,汴京為金人所陷,范致虛以陜西五路之師,出武關,至鄧州千金鎮,為金將婁宿所敗,潰入潼關。《志》云:州東舊有板橋鎮,又有塌河關,在州南,今廢。內鄉縣州西北百二十里。東南至鎮平縣八十里,北至河南府盧氏縣四百八十里。春秋時楚之析邑。漢為析縣,屬弘農郡。后漢屬南陽郡。晉屬順陽郡。劉宋時,縣省。后魏復置西析陽縣,兼置析州及析陽郡。西魏又改曰中鄉縣。后周郡廢。隋諱中,改曰內鄉縣,屬析州。唐武德二年,改置析州于此。貞觀八年,州廢,縣屬鄧州。今城周八里,編戶二十二里。
淅陽城在縣治西。春秋時楚白羽地,亦曰析。《左傳》僖二十五年,秦、晉伐鄀,過析,即此。又昭十八年,許遷于析,實白羽。戰國時,秦昭王發兵出武關,攻楚,取析,是也。漢仍曰析縣。晉因之。后魏置析陽郡,領東西二析陽縣,此即西淅陽也。梁普通六年,曹義宗等取順陽、馬圈,與魏將張衍戰于淅陽,敗還。后魏永熙末,賀拔勝聞魏主修西入長安,使其長史元穎行荊州事,守南陽,自帥所部西入關,至淅陽而還。既而東魏取荊州,蠻酋樊五能攻破淅陽郡以應魏。東魏荊州刺史辛纂欲討之,李廣曰:淅陽四面無民,惟一城之地,山路深險,表里群蠻,不如完壘撫民,然后討之。纂不從,果敗。魏因遣獨孤信取荊州,出武關,東魏恒農太守田八能帥群蠻拒信于淅陽,又遣別將出信后,信進擊八能,破之,遂乘勝襲取穰城。《隋書》云:西魏置淅州,又改西析陽為內鄉縣。劉句曰:后周改曰中鄉,隋始曰內鄉也。又武德初,析內鄉置默水縣,尋復省入內鄉。
酈縣城在縣東北。秦邑。二世二年,沛公攻析、酈,皆下之,是也。漢置酈縣,屬南陽郡。武帝封王同為侯邑。晉仍屬南陽國。宋、齊因之。后魏析置南酈縣,屬恒農郡,而北酈縣屬東恒農郡。后周復合為酈縣。隋初改為菊潭縣。唐武德二年,朱粲為淮安土豪楊士林所敗,自淮源奔菊潭,是也。唐亦曰菊潭縣,屬鄧州。五代周省。今城亦謂之下酈,或謂之南酈。其北有北酈城,即后魏所析置縣也。淮源,見桐柏縣。武關廢縣,在今縣西。后魏太和中,置東恒農郡,領西城等縣,郡縣皆僑置也。西魏改縣曰武關。隋初廢郡,復省縣入菊潭。
丹水城縣西南百二十里,南去丹水二百步。古鄀國,又為商密地。《左傳》僖二十五年,秦、晉伐鄀,楚人以申、息之師戍商密。班固曰:丹水縣有密陽鄉,即故商密也。秦置丹水縣,屬南陽郡。二世二年,沛公破宛,引兵西至丹水。漢亦為丹水縣,屬弘農郡。后漢屬南陽郡。晉屬順陽郡。建元初,庾翼欲經略中原,表桓宣為梁州刺史,前趣丹水,為石趙將李羆所敗而還。宋、齊皆屬順陽郡。后魏置丹川郡于此。后周郡廢。隋以縣屬析州。唐初縣廢。范汪《荊州記》:丹水縣,堯子朱所封,亦曰丹朱城。
商於城在縣西。本秦地,張儀以商於六百里之地誑楚。裴る曰:有商城在於中,故曰商於。道元曰:丹水經內鄉、丹水二縣間歷于中北,所謂商於者也。杜佑曰:今內鄉西七里有於村,亦曰於中。或曰:商,即商州;於,即內鄉也。自內鄉至商州,凡六百里,皆古商於地矣。唐上元末,淮西運阻,轉運使劉晏以江淮粟帛由襄、漢越商於以輸京師,是也。今為商於保。三戶城在縣西南。《春秋》哀四年,晉執戎蠻子赤與其五大夫,以畀楚師于三戶。杜預曰:丹水縣北有三戶亭,后漢桓帝時,河間孝王子博封三戶亭侯,蓋即城置亭云。又縣西南百里有漢王城,城內有試劍池。其相近為羅王城,未知所始。相傳春秋時楚人伐羅,即此,誤也。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