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港柵在縣東北汶水上。唐時淮西拒命,立柵于此。元和十二年,李攻蔡,遣兵下白狗、汶港二柵,即其處也。上蔡縣府北七十五里。西北至許州郾城縣百里。故蔡國。楚并其地,謂之上蔡。漢因置縣,屬汝南郡。應劭曰:九江有下蔡,故此稱上。后漢安帝封鄧騭為侯邑。晉仍屬汝南郡。宋為汝南郡治。魏因之。隋大業初,復分置上蔡縣,屬汝南郡。唐仍屬蔡州。宋因之。今縣城周六里有奇,編戶三十六里。
蔡城縣西南十里。《志》云:蔡國舊城,周二十五里。蔡叔度始封此,其子蔡仲即封焉。春秋時為楚所侵,遷于新蔡,因以此為上蔡。《竹書紀年》:魏章率師及鄭師伐楚,取上蔡。亦謂之蔡陽。秦昭襄三十三年,客卿胡傷取魏蔡陽。孔氏曰:蔡城在蔡水之陽也,漢因置上蔡縣。宋武分置臨汝縣,仍屬汝南郡。高齊省入上蔡縣。隋開皇六年,改置武津縣。大業初,改上蔡為汝陽,因徙改武津為上蔡。后因之。
武津城在縣東。劉宋置縣于此,屬汝陽郡。泰始四年,魏將趙懷仁率眾寇武津,豫州刺史劉π遣將擊破之。后魏亦曰武津縣。北齊廢。隋改置于廢臨汝縣。定潁城,在縣北。漢安帝永初二年,分上蔡縣置,屬汝南郡。延光中,封尚書令郭鎮之為侯邑。晉仍屬汝南郡。后廢。《志》云:縣東北八十里有晉王城,相傳李克用屯兵處。
蔡岡在縣東十五里。周二十里。又縣西五里有蘆山岡,俗名原王岡,亦曰蘆岡。陵阜峻聳,南北綿延,周四十余里。
汝水在縣西五十里。自西平縣流入境,又東南入汝陽縣界。又澺水,在縣東。亦自西平縣流入境,南入汝陽縣界。
沙河在縣西南三十里。出遂平縣岈山,流入縣境,至縣西南十二里蔡家埠口,又東北至姚家灣,入汝。元至正十二年,也先帖木兒討劉福通,復上蔡,駐兵沙河,軍中夜驚,遂北奔汴梁朱仙鎮。朱馬河,《志》云:有二,一在縣西二十七里,一在縣東二十七里,俱東合戚橋河,至新蔡三義河,入于汝。杜溝在縣東。舊有溝凡五,東流入于澺水。后漢初,縣令杜詩所浚,因名。蔡地西亢而東卑,五溝浚,民始無泛溢之患。故址猶存。蔡溝,在縣東南三十里。又小茅河,在縣東六十里。下流俱入于澺水。
鐵丘臺縣西南五十里。相傳漢光武曾駐此。又縣東北有厄臺,相傳孔子絕糧處。
新蔡縣在府東百四十里,東北至陳州項城縣百二十里,東至南潁州七十里。古呂國。春秋時蔡平侯徙都此,故曰新蔡。漢置縣,屬汝南郡。光武封吳漢為侯邑。曹魏分屬汝陰郡。晉惠帝分立新蔡郡。劉宋因之。后魏仍為新蔡郡。東魏兼置蔡州。高齊州廢,改郡為廣寧郡。隋初郡廢。開皇十六年,置舒州及廣寧縣。仁壽初,改縣為汝北縣。大業初,州廢,復曰新蔡縣。唐初仍置舒州于此。貞觀初,州廢,縣屬豫州,后屬蔡州。宋因之。金屬息州。元省入息州。明洪武四年,復置,改今屬。縣城周三里有奇,編戶十二里。
陽城在縣北五十里。漢縣,屬汝南郡。,水名也。漢明帝封陰慶為侯邑。晉屬汝陰郡,后屬新蔡郡。劉宋及后魏因之。東魏武定八年,置財州治此。北齊州縣皆廢。隋開皇十一年,復置,屬陳州。唐初屬沈州。貞觀初廢。今為陽村。《寰宇記》:陽城在沈丘縣西北三十五里。
楚王城亦曰楚王戍,在縣東北。《水經注》:葛陵城東北有楚武王冢,民謂之楚王岑。北魏時嘗于此置戍,謂之楚王戍。蕭齊建武四年,魏兵南寇,豫州刺史裴叔業攻魏楚王戍,為傅永所敗。又梁天監七年,魏三關、懸瓠俱來降,梁將馬仙卑進頓楚王城,遣兵助守懸瓠。既復,遣別將張道凝屯楚王城,魏取懸瓠,道凝棄城走。八年,魏楚王城主李興國以城降,即此。
櫟城在縣北二十五里。今名野櫟店。《左傳》昭四年,吳伐楚,入櫟。南北朝為戍守之所。蕭齊建武三年,魏寇司州,齊櫟城戍主魏僧珉拒破之,即此。
葛陵城在縣北。后漢建武十五年,徙封姚丹為侯邑。又壺丘城,在縣東北。《左傳》文九年,楚侵陳,克壺丘,是也。毛城,在縣西。梁大通二年,義陽來降,以夏侯夔為北司州刺史,鎮義陽。夔進拔魏毛城,逼新蔡。蓋是時戍守處。
舒城在縣東。隋開皇六年,置舒縣,屬舒州。大業初,廢。又永康廢縣,在縣東南。高齊置,屬廣寧郡。后周改曰澺水縣。隋大業初,廢。四望城,在縣東二十五里。后魏景明初,王肅于四望陂南筑之以御齊。魏收《志》:新蔡郡治四望城。
冢岡在縣西四里。岡勢聳峙,上多古冢,因名。又縣東二十五里有頓家岡,俗呼為鄧家岡。
汝水在縣南。自汝陽縣東流至此,又東南入息縣界。《志》云:汝水經縣南十里,有官津,即魯昭公二十年夫子自楚反蔡問津處。今地名官津店。
澺水在縣北四里。上承汝水支流,經葛陵故城,又東南至縣東,注于汝水。《志》云:澺水注于汝,又東南徑下桑里,迤左為橫塘陂。又縣北四十里有延河,亦自汝陽縣境流入界,又東北至項城縣,入于潁河,不通舟楫。
東湖在縣城東。周四十余里。今堙廢,僅余十之一。
陽渠在縣北七十里。《水經注》:葛陂東出為水,俗謂之三丈陂,自陂東注而為富水。漢和帝時,何敞為汝南太守,修陽舊渠溉田,增三萬余頃,是也。
葛陂在縣西北。舊時陂方數十里。漢中平五年,鮑鴻破黃巾于葛陂。晉永嘉末,石勒掠豫州諸郡,臨江而返屯于葛陂,因筑壘于陂上,課農造舟,將攻建業,瑯邪王睿集兵于壽春以御之。《一統志》:汝陽縣西南三十里有葛陂,即費長房投杖化龍處。青陂在縣西南。其接汝陽縣境者,亦曰青龍陂。或曰即古青波也。秦二世二年,秦兵復攻陳,下之。陳將呂臣走,收兵復聚,與鄱盜當陽君黔布復擊秦,破之青波,復以陳為楚。蓋潴水之處。后漢時,陂廢。建寧三年,新蔡長李言請復此陂。陂上承真陽之滇水,入縣境,又東南經息縣而為墻陂,灌溉凡五百余頃。今廢。
繁陽亭在縣北。《左傳》襄四年,楚師在繁陽,以陳叛楚即晉也。又定四年,吳敗楚舟師,楚大夫子期又以陵師敗于繁陽。杜預曰:繁陽,楚地,在陽南。又大呂亭,亦在縣北。《續漢志》云:故呂國也。
西平縣府西北百三十里。北至許州郾城縣六十里,西至裕州舞陽縣百里。古柏國。漢置西平縣,屬汝南郡。宣帝封于定國為侯邑。更始時,立李通為西平王。后漢建初中,置西平國,尋復故。建安八年,曹操擊劉表,軍于西平。晉仍屬汝南郡。劉宋及后魏因之,后又置襄城郡于此。北齊改文城郡。隋初郡廢,以縣屬蔡州。大業初,縣廢。唐初復置。貞觀初,省入郾城。天授二年,復置,屬蔡州。元和中,改隸溵州,尋復故。今縣城周五里有奇,編戶二十七里。
冶爐城在縣西七十五里。戰國韓鑄劍處。晉于此置鐵官。唐元和十二年,李澺遣將破吳元濟于岈山,進取冶爐城,又破西平,是也。武陽城在縣西南。后魏置武陽縣,屬襄城郡。隋開皇十八年,改為吳房縣,屬蔡州。大業初,廢。唐初置北武縣,屬道州。貞觀初,復廢。
諸石山縣西一百里。勢甚高峻,其南曰云莊山。近《志》云:汝水源出二山間。蓋汝水故流變易,后世即以二山溪谷之水,目為汝水源耳。汝水在縣北。自許州郾城縣南流入縣界,又東南入上蔡縣境。《邑志》云:汝水在縣城西。水漲時派分入城,自西水門入,由東水門出。后數泛溢,侵城郭,乃移水道于城北二里。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