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水在縣北。自睢州流入境,北接寧陵縣界。泓水,在縣北。《寰宇記》:鄢城北里許有泓水。《春秋》僖二十二年,宋人及楚人戰(zhàn)于泓,是也。渦水在縣南三十里。自太康縣流經(jīng)縣境,又東南入鹿邑縣界。
附見:
睢陽衛(wèi)在州城內(nèi)。洪武二十二年置,轄左、右、中、前、后五千戶所。
◇汝寧府東至江南潁州三百里,南至湖廣黃州府五百里,西至南陽府二百九十里,北至開封府許州二百六十里,東北至開封府陳州二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四百六十里,至江南江寧府一千二百五十里,至京師二千三百里。
《禹貢》豫州之域。春秋時為沈、蔡二國地。戰(zhàn)國時為楚、魏二國之境。秦屬潁川郡。漢置汝南郡。后漢、魏、晉因之。劉宋立司州于汝南元嘉末,僑置于此,號其城曰懸瓠《唐書》作垂瓠,以為重鎮(zhèn)。后魏得之,改為豫州東魏置行臺于此。后周亦曰豫州置總管府,后改曰舒州,尋復曰豫州,又改溱州時改洛州為豫州,因以豫州為溱州,復改曰蔡州,而汝南郡如故。隋初廢郡,仍曰蔡州。大業(yè)初,復改為汝南郡治汝陽縣。唐初置豫州。天寶初,改汝南郡。乾元初,復為豫州。寶應初,又改蔡州避代宗諱也。是后為淮西節(jié)度使治所。尋又曰淮寧軍,后又為彰義軍,皆治此。宋仍曰蔡州亦曰汝南郡淮康軍。金因之亦曰鎮(zhèn)南軍。元仍為蔡州。至元三十年,升汝寧府《志》云:元以汝水泛溢,截斷上流,水患得寧,因改今名。明因之,領州二、縣十二。今仍曰汝寧府。
府北望汴、洛,南通淮、沔,倚荊楚之雄,走陳、許之道,山川險塞,田野平舒,戰(zhàn)守有資,耕屯足恃,介荊、豫之間,自昔襟要處也。春秋時,楚文王縣申、息,朝陳、蔡,封畛于汝,與晉爭鄭,夾潁水而軍。是時楚之強,中國諸侯皆惴惴焉,其能與楚競者,惟有晉耳。秦漢以降,汝南皆為雄郡。及晉室多故,南北瓜分,懸瓠之地,恃以屏蔽淮、泗,控帶潁、洛。宋大明中,懸瓠喪敗,而淮北之地,遂成荒外,中原聲聞,日以隔遠。歷齊、梁、陳之際,南國之勢往往折而入于北者,懸瓠不復之故也。唐之中葉,淮西抗命,李希烈縱橫搏噬,河、洛、淮、漢之交,諸州悉被其患。其后吳元濟以申、光、蔡三州,拒天下之兵,四面攻圍,四年乃克。說者謂:自希烈據(jù)蔡,以迄于元濟,蔡州不被王化者,幾四十年,其風俗獷戾,雖居中土,過于奚貊。此亦山川險厄,有以致之矣。秦宗權以狼戾之資,竊有蔡州,肆其兇虐,毒螫所及,幾半天下。朱溫平之,遂成篡奪之勢。宋人南渡以后,岳武穆自安、隨北出,克復蔡州,大河以南,次第響應。陳亮亦嘗欲以荊、襄之師,進規(guī)潁、蔡,為復取京、洛之計。及女真之衰,乃寄息蔡州。宋人會蒙古之兵,犄角益進,而后克之。然則蔡州之險固,爭衡于南北門者,所必有事也。乃悵望三京,卒不復振。宋之覆轍,可深慨哉!
汝陽縣附郭。漢為上蔡縣,屬汝南郡。晉初因之。東晉徙汝南郡來治。宋、魏因之。隋改故汝陽為殷水。大業(yè)初,遂改故上蔡為汝陽,仍為汝南郡治,即今縣也。自唐以后,皆為郡治。編戶三十三里。
女陽城即府城也。漢女陽縣,在今陳州商水縣境。今城本漢上蔡縣地。東晉時,謂之懸瓠城。興寧二年,燕李洪等攻汝南,敗晉兵于懸瓠,郡守朱斌棄城走宋。元嘉二十年,魏人入寇。時豫州刺史南平王鑠鎮(zhèn)壽陽,遣其屬陳憲行汝南郡事,守懸瓠。魏人力攻,壞其南城,憲隨方拒守,積四十余日,卒不能拔。明年,魏人南寇,陷懸瓠。尋復得之。泰始三年,汝南太守常珍奇以懸瓠降魏。齊建武末,魏主宏取沔北諸郡,復如懸瓠,既又詔州郡發(fā)兵集懸瓠。梁天監(jiān)七年,魏懸瓠軍主白皂生殺其豫州刺史司馬悅,求救于梁。徐州刺史馬仙卑遣兵赴之,尋復為魏邢巒所取。中大通三年,南、北司二州刺史陳慶之圍魏懸瓠。太清初,侯景降梁,自潁州引兵屯懸瓠,既而梁將羊鴉仁入懸瓠,詔以懸瓠為豫州。明年,侯景敗于渦陽,鴉仁以東魏兵漸迫,棄懸瓠還義陽,頓軍淮上。自晉以來,嘗為汝南郡治。隋始改置縣于此,仍為汝南郡治。后因之。城東北有月旦里,漢許虔、許邵所居,亦名二龍鄉(xiāng)。今城,明初洪武六年置,周五里有奇,惟東西南三門。八年,拓為九里有奇,增辟北門,又為水門二,一在南門之東,一在北門之東,以泄城中積水于汝河。成化二十年,增筑高厚。正德九年,流寇薄城,知府畢昭以磚石,增埤浚隍。隆慶三年,又復修治。崇禎七年,復增置守御之備,益浚舊隍,開南堤石門,引汝入壕,頗為完固。十五年,為賊所陷。
平輿城在府東南汝水北岸。春秋沈國地。定四年,蔡滅沈。《史記》,蔡昭侯十三年,與晉滅沈,是也。后屬楚。秦始皇二十二年,李信攻楚平輿。明年,王翦擊荊,取陳以南,至平輿。漢置縣,為汝南郡治。光武封姚銚為侯邑。晉仍為平輿縣,屬汝南郡。高齊縣廢。隋大業(yè)初,析新蔡縣復置,仍屬汝南郡。王世充置輿州。唐初州廢,縣屬豫州。貞觀初,縣廢。天授二年,復置。宋仍屬蔡州。元省入汝陽縣。杜預曰:平輿縣北有沈亭,古沈國也。沈,當作阝。近《志》:平輿城,在府東南七十里。又江南《潁州志》:州西百四十里有平輿城,與新蔡縣接界。
宜春城在府西南。漢縣,屬汝南郡。東漢改曰北宜春,安帝封后父閻暢為侯邑。晉亦曰北宜春縣,屬汝南郡。后省。《括地志》:在府西南六十七里。
安成城在府東南七十里汝水南。漢為安成縣,武帝封長沙定王子蒼為侯邑,屬汝南郡。三國魏豫州治安成。晉平吳州,徙陳國,而安成仍屬汝南郡。后魏因之。高齊廢。又富波城,在府東。漢縣,屬汝南郡。光武封王霸為侯邑。晉省。
陽城縣城在府界。漢縣,屬汝南郡。東漢初,岑彭封此,后省入汝陽。又汝南城,在府城西。后魏興和中,置縣,屬汝南郡。高齊廢。唐貞元中,復置。元和中,省入汝陽。
天中山在城北三里。亦名天臺山。高止尺余,上土下石,以在天地之中,故名。自古考日景,測分數(shù),以此為正云。
汝水在城北。自開封府許州郾城縣界,流經(jīng)西平、上蔡縣界,又東南流經(jīng)此,入新蔡固始縣界,又東入于淮。《水經(jīng)注》:汝水自上蔡縣東徑懸瓠城西北,汝水枝別左出,西北流,又屈西東轉,又西南會汝,形若垂瓠,因以名城。魏主宏太和二十二年,得疾于懸瓠,彭城王勰密為壇于汝水之濱,祈以身代,既而疾間,乃發(fā)懸瓠,舍于汝濱。梁天監(jiān)七年,懸瓠來降,魏將邢巒渡汝水,圍懸瓠,復取之。太清初,司州刺史羊鴉仁自義陽趣懸瓠,應接侯景前軍至汝水,侯景遂自潁川出屯懸瓠。秦觀曰:汝水故道已亡,惟存別枝,水潦暴降,郡城恒有漲溢之患。今城西北有黃公堤,又有岳公堤,皆在汝河東岸,逶迤五十里,廣四丈,高倍之。水漲時,百里內(nèi)皆蒙其利。萬歷中,按察司黃煒、邑令岳和聲所筑,因名。余詳大川汝水。
練水在府西十里。亦曰練江,一名黃酉河。源出確山縣之樂山,東流至府西,有斷濟河、寨河、冷水諸小川匯入焉,至府城西北,入于汝。或曰:舊有練家河,流合于此,因兼練江之名。宋端平初,孟珙會蒙古兵攻金蔡州,珙決柴潭,蒙古決練江,即此。
澺水府東四十里。俗名洪河。源出西平縣周家泊,東流合汝水支流,又東南經(jīng)上蔡縣東,而入于汝。復支分而東南出,經(jīng)府東北十里,有洪河橋跨其上,復東流至新蔡縣,入于汝。荊河,在府東北二里。源出天中山,匯懸瓠池水,經(jīng)城北大堤外,東流六十里,南入澺水。又府西北十二里有馬常河,亦東流入于澺水。
溱水在府南十八里。源出南陽府桐柏縣之桐柏山,一名沙河。東流經(jīng)朗陵故城西,又徑宜春故城南,又東北經(jīng)溱口店入汝。復分流東南出,徑平輿、安城故縣北,又折而南入真陽縣境,復東南流入息縣界,又東北經(jīng)新蔡縣之官津店,復入于汝。梁中大通二年,陳慶之圍懸瓠,破魏兵于溱水,即今府西南之溱口矣。
瀙水府西北三十里。俗名泥河。源出南陽府唐縣之中陽山,流經(jīng)舞陽、泌陽縣境,而入遂平縣界,至縣南狼家口,分二流:一東北出,至府西北四十里黃埠西,復折而南入汝;一東南受傅家溝諸水,至府西姚家灣,亦入于汝。又半截河,在府西南十六里,一名英河,下流亦入于汝。南湖在府城南。周十余頃,長堤亙其前。又西湖,在城西南。城東北又有三角湖,中多菱芡,俗謂之菱角湖。城北十里有十家湖,水產(chǎn)魚、蓮,旱種粳稻,居民賴之。《宋志》謂之車輞湖。
鴻陂在府東十里。淮北諸水,溢為大陂,郡以富饒。漢成帝時,關東數(shù)水,陂溢為害。翟方進為相,議決去陂水,其地肥美,省堤防費而無水憂,奏罷之。后歲旱,民失其利。建武十八年,鄧晨為汝南太守,修復舊陂,使許揚掌其事。揚因高下形勢,起塘四百余里,數(shù)年乃立,郡以沃饒。亦曰鴻隙陂,亦曰鴻池陂,又為洪池陂。安帝永初三年,詔以鴻池陂假與貧民,自是陂遂廢。宋秦觀曰:鴻池陂非特灌溉之利,菱芡蒲魚之饒,實一郡潴水處也。陂既廢,水無歸宿,汝水所以散漫為害歟。青龍陂,在府東。《志》云:府東百三十里有亢陂港,自青龍陂入汝。又府南二十里有汶河,源出真陽縣境,亦自青龍陂入汝,今謂之汶口。
賈侯渠在府東。魏賈逵為豫州刺史,南與吳接,修水戰(zhàn)之具,遏鄢、汝之水,造新陂,又通運渠二百余里,時稱為賈侯渠。又城西南有蒼陵堰。唐刺史夏夔堰汝水,灌田千頃。今廢。
柴潭在城南三里。宋紹定六年,孟珙與蒙古共攻蔡州,珙進逼柴潭,立柵潭上,遂奪柴潭樓。蔡州恃潭為固,外即汝河,潭高于河五六丈。珙鑿潭堤,決入汝水,潭涸,實以薪葦;蒙古亦決練江。于是兩軍皆濟,攻破其外城,又墮其西城,蔡州旋拔。
鵝鴨池在城北。汝水之曲也。李夜襲蔡州,擊鵝鴨池,以亂軍聲。一名懸瓠池。栗渚,在城西南。汝水之灣,有地數(shù)頃,樹栗其中,謂之栗洲。傍有溪曰錦繡溪。
楊埠關府東八十里。有巡司。亦曰楊埠鎮(zhèn)。下臨洪河。韓莊店,在縣西。正德六年,賊劉六等犯境,千戶方瑤拒戰(zhàn)于韓莊,敗死。萬歷十二年,守備熊世錦擊盜史世華于韓莊,擒之。又汝陽驛,在府城西,洪武中置。
真陽縣府南百二十里。南至信陽州羅山縣百十五里。漢置滇陽縣,屬汝南郡。高帝封欒說為侯邑。東漢永平中,訛曰慎陽縣。滇、慎,俱讀真。晉仍曰慎陽。劉宋因之。后魏初,仍屬汝南郡。永安三年,置郢州于此。天平四年,罷州,置義陽郡,兼置淮川郡。后齊廢郡,又并縣入保城縣。隋開皇十一年,廢保城縣。十六年,復置真丘縣,屬蔡州。大業(yè)初,改曰真陽。唐屬豫州。載初元年,改曰淮陽。神龍初,復故。宋仍屬蔡州。金改屬息州。元省入息州。明成化十六年,復置今縣。城周四里有奇,編戶十五里。
白茍城在縣東南。梁置白茍戍城,又為白茍堆。后魏將堯雄謂白茍堆,梁北面重鎮(zhèn),請備之,即此。魏收《志》:梁置西淮州,治豫州界白茍堆;又淮川郡亦治焉,領真陽、梁興二縣。高齊廢州置齊興郡,郡尋廢,改為白狗縣。隋改縣曰淮川。大業(yè)初,省入真陽。唐初復置淮川縣,屬息州。貞觀初廢。元和十二年,李攻蔡州,遣兵下白狗柵,即故白茍城也。慎陽廢縣,在縣北四十里,自漢以來縣皆治此。明改置今縣。
新陽城在縣西南四十二里。應劭曰:地在新水之陽,故名。陳涉歿,其將呂臣起新陽,攻陳,下之,復以陳為楚,即此。漢為縣,屬汝南郡。光武封陰就為侯邑。晉省。保城廢縣,在縣西北。劉宋孝建三年,置寶城縣,屬義陽郡。后魏改為保城縣,屬汝南郡。高齊因之。隋省入汝陽縣。
安陽城在縣東,與光州息縣接界。信陽北出之道也。杜預曰:安陽,本春秋時江國。漢置安陽縣,屬汝南郡。文帝封淮南厲王子勃為侯邑。后漢仍曰安陽縣。晉改為南安陽,以河北有安陽也。劉宋仍曰安陽縣。北魏仍屬汝南郡,后屬義陽郡,又置安陽郡,屬郢州。《梁書》:大通元年,夏侯夔自廣陵進屯安陽,遣別將屠楚城,義陽北道遂絕。是也。隋廢入真陽。《括地志》:安陽故城,在新息西南八十里。廣陵、楚城,俱在息縣界。江城在縣東南。春秋時江國也。《左傳》文四年,楚滅江。應劭曰:安陽有江亭。建安城,在縣南五十里。魏收《志》建安縣屬南郢州馮翊郡,蓋東魏僑置郡也。又《志》云:縣南八十里有臨淮城,今為朱家店。又有固城,在縣東北七十里。建置未詳。
南龍岡在縣南三里。勢頗高峻,拱峙如屏。
淮水在縣南八十里。自確山縣流入,又東經(jīng)息縣境。淮河南岸,即羅山縣界也。詳見川瀆異同及大川淮水。
滇水縣東北二十里。源出縣西王家沖,經(jīng)縣南一里,東北流,入于汝。漢以此名縣。《志》云:汝水在縣東北七十里,接新蔡縣境。又汶水,在縣北三十里,亦東北流經(jīng)安陽縣之青龍陂,而入于汝。塘下溝河,在縣北二十五里。源出確山縣東南二十五里之金牛山,流經(jīng)縣北,又東北入于汝。
清水港縣南四十里。源出確山縣之橫山。縣南二十五里有閭河,亦出確山縣界。縣南諸小水,俱附二河東流入于淮。
龍陂港縣東六十里。舊《志》:源出遂平縣之洪山,流入縣境,合清水港而入于淮。唐元和十三年,以蔡州牧地為龍陂監(jiān),蓋因龍陂港而名。石塘陂,在縣西北二十里。東漢永平五年,汝南太守鮑昱石堰水,灌田數(shù)百頃。今堙。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wǎng)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xié)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