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縣城縣東七十里。即楚之苦縣。漢因置縣,屬淮陽國。東漢屬陳國。晉仍曰苦縣,屬梁國。咸康三年,改曰谷陽,屬陳郡。后魏仍曰谷陽縣,屬陳留郡。后齊省。隋開皇六年,復置谷陽,屬亳州。唐乾封初,改曰真源縣;載初元年,改曰仙源;神龍元年,復曰真源;宋大中祥符七年,改曰衛真縣:俱屬亳州。元并入鹿邑。《九域志》:縣在亳州西六十里。
寧平城在故苦縣西南。漢縣,屬淮陽國。后漢屬陳國。晉省縣而城猶存,亦曰寧平。《水經注》:城在沙水北。永嘉五年,東海王越卒于項,王衍等奉其喪,還葬東海。石勒自許昌追之,及于苦縣寧平城,是也。近《志》訛曰安平,在縣西北四十里。
鄲縣城在縣東北。漢置鄲縣,屬沛郡。鄲,音多。后漢仍屬沛國。晉省。隋開皇六年,復置鄲縣,屬陳州。唐初省。今為鄲城鎮。《志》云故鄲城在縣西南七十五里,誤。
潁水在縣南,與陳州沈丘縣接界。《春秋》成十六年,晉知武子以諸侯之師至鳴鹿,遂侵蔡,諸侯遷于潁上,即此。蔡河亦自開封府太康縣流合焉,古所謂蔡河口也。
渦水在縣西北。自太康縣東南流,經柘城縣境,又東南流經縣界,又東入亳州境。《水經注》:渦水東徑大棘城南,又東徑寧平故城北,又東徑鹿邑城北。是也。今縣北有渦河渡。賴鄉在廢苦縣東。《九域志》:真源縣有賴鄉及曲仁里,相傳老子所居也。賴,一作厲,音賴。梁中大通六年,遣元慶和克魏賴鄉,據之,即此。《志》云賴鄉城在縣東十里,誤。頤鄉,在縣東。漢初,灌嬰攻苦、譙,與漢王會頤鄉。徐廣曰:苦縣有頤鄉。
夏邑縣府東百二十里,東至江南蕭縣百五十里,北至山東單縣七十里。戰國時下邑地。秦屬碭郡。漢置下邑縣,屬梁國。晉因之。劉宋兼置梁郡于此。后魏初,屬梁郡。孝昌二年,于此置碭郡。隋屬亳州。開皇十六年,改屬宋州。唐、宋因之。金曰下邑縣,仍屬宋州。元初,并入睢陽縣,尋復置,屬歸德府。明初,改下為夏。今縣城周八里,編戶十四里。
下邑故城在縣西南。秦二世二年,沛公取碭,攻下邑,拔之。又彭城之戰,呂后兄周呂侯軍于此,高祖敗還,從周軍于下邑,尋置下邑縣。景帝三年,吳、楚攻梁,走條侯軍,會下邑,欲戰,條侯堅壁不戰。后周大象二年,尉遲迥舉兵相州,徐州部將席毗羅之攻拔下邑。皆此城也。后移今治。
栗城在縣東。秦縣也。二世二年,章邯破楚軍至栗,又沛公將周勃攻栗,取之,既而沛公引兵西,與彭越俱攻秦軍,戰不利,還至栗,即此。漢亦置栗縣,屬沛郡。武帝封趙敬肅王子樂為侯邑。后漢省。《寰宇記》:今縣城,本栗城。碭山縣,漢下邑縣也。后魏明帝置碭郡于下邑,移下邑縣治此。譙城在縣北三十一里。或曰漢譙縣初治此。東晉初,祖逖屯淮陰,進據太丘城,遂克譙城而居之,即此城矣。祁城,在縣東北,秦邑也。漢初,曹參取祁善置。《括地志》:置,驛也;善,即驛名。蓋祁縣之善置。今夏邑東北有故祁城。
黃河在縣北二十二里。有巴堤,黃河之南岸也。東接徐州之蕭縣,北接兗州府之單縣,東南為運河。
睢水在縣東南二里。自商丘縣流入境,又東達永城縣南境。
黍丘亭在縣西南。《左傳》襄七年,宋圍曹,筑五邑于其郊,黍丘其一也。杜預曰:夏邑縣西南有黍丘亭。《志》云:今縣南三十五里有會亭驛。
永城縣府東一百八十里。西北至江南碭山縣百二十里,東南至江南宿州百三十里,西南至江南亳州百十五里。春秋芒邑地。漢為芒縣,屬沛郡。高祖初封而彡跖為侯邑。而彡,音而。后漢改芒曰臨睢,屬沛國。魏廢。晉為譙郡鄲縣地。隋末,置永城縣,屬譙郡。唐屬亳州,宋因之。金興定五年,升永城為永州。元至元二年,復降為永城縣,改今屬。城周四里有奇,編戶二十四里。
ガ縣城在縣西南。本秦縣,屬泗水郡。陳勝初起攻ガ,下之。漢亦為ガ縣,屬沛郡。后漢屬沛國。建武三年,蓋延等圍劉永于睢陽,永突出,將走ガ,其將慶吾殺之以降,即此。晉屬譙郡,魏置下邑縣,屬馬頭郡。北齊郡縣俱廢。隋開皇十六年,復置ガ縣,屬亳州。唐因之。開元二十六年,移治于汴城之垣陽驛。宋因之。金改屬永州。元至元二年,并入永城。ガ,音嵯,本作阝,非蕭何食邑也。今有ガ城橋,在縣南二十里。
太丘城在縣西北三十里。《春秋》襄元年,鄭子然侵宋,取大丘。杜預疑其遠。按:是時楚方侵宋呂留,鄭服楚,蓋為楚取也。呂留,今見江南徐州。漢為敬丘縣,屬沛郡。東漢曰太丘,仍屬沛國。陳為太丘長,即此。晉縣廢城存。東晉初,祖逖自蘆州進屯太丘,是也。今有太丘集,與夏邑縣接界,大河經此,東北流入江南碭山縣境。蘆州,詳見江南亳州。
建平城在縣西南。漢置縣,屬沛郡。景帝封程嘉為侯邑,又昭帝封杜延年為建平侯。后漢仍屬沛郡。晉析置馬頭郡,治建平城。齊廢入ガ縣。章懷太子曰:建平故城,今馬頭城。劉句曰:永城舊治在馬浦城東北三里。唐武德五年,移于馬浦,或曰即馬頭城也。芒城,在縣東北。《志》云:漢縣治此,俗呼大睢城。
碭山縣北八十里,與徐州碭山縣分界。其北八里為芒山,山有紫氣巖,即漢高避難處。其東南有保安鎮,相傳高祖斬蛇于此。《邑志》云:碭山別名,有磨山、白毛、石洞、黃土、戲山之稱,連亙幾二十里。
磨山在縣東北。碭山之別阜也。唐咸通九年,徐州叛卒龐勛作亂,民逃匿其上,勛遣其黨張玄稔圍之,會旱,山泉竭,數萬口皆渴死。又虞山,在縣北九十里,《隋志》謂之魚山。睢水在縣南。自夏邑縣流入,又東南入徐、宿二州之界。《水經注》:睢水在縣北,與碭縣分界。蓋故道已湮矣。渙水舊在縣東南。睢水之支流也。東入鳳陽府宿州西南境,一名水。《戰國策》:楚宣王時,魏拔趙邯鄲,楚救趙,取睢、之間。唐咸通九年,康承訓討龐勛,屯新興,濟渙水,與賊戰,賊伏兵圍承訓,朱邪赤心擊卻之,是也。澮水在縣南二十里。自鳳陽、亳州界來,經縣界柏山,又東入宿州界。又南二十五里有泡河,亦自亳州來,經縣境東入宿州界,會于澮水。縣南有黃溝、清溝,西南有大小澗溝,縣北有洪溝、漬溝,皆流入于澮、泡兩河。
新興鎮在縣南。唐咸通中,康承訓討龐勛,引兵屯于新興,賊將姚周屯柳子拒之,承訓退屯宋州,是也。自新興東至鹿塘,又東至柳子,相距各三十里。柳子,見江南宿州。鹿塘寨在縣東南。康承訓將諸道兵屯柳子之西,自新興至鹿塘,壁壘相屬。既而賊將王弘立引兵渡睢水,圍承訓于鹿塘,為沙陀所敗,蹙之于睢水,賊死者甚眾,自鹿塘至襄城,伏尸五十里。襄城,即今江南宿州之相城。太丘驛,在縣東,以太丘故城名。棘亭在故ガ縣東北。《左傳》襄二十六年,吳克棘入州來。又昭四年,吳伐楚,入棘。杜預曰:即棘亭也。費亭,在縣西。《水經注》:沛國ガ縣有費亭。漢延熹中,封中常侍曹騰為費亭侯,騰養子嵩襲父封。建安初,曹操亦襲封于此。
虞城縣府東北六十里。北至山東單縣六十里。古虞國,禹封商均于此。漢置虞縣,屬梁國。晉因之。后魏屬沛郡,改曰蕭縣。北齊省。隋開皇十六年,置虞城縣,屬宋州。唐武德四年,置東虞州,州旋廢,仍屬宋州。五代梁屬輝州。宋仍屬宋州。金廢。元復置,屬東平路,后屬濟寧路。明初改今屬。今城周四里有奇,編戶八里。
虞城在縣南三里。舊縣治此。《史記》,漢王敗于彭城,還軍碭西,過梁地,至虞,是也。自漢以后,皆為縣治。明嘉靖九年,以河患,始營今城,移縣治焉。
綸城在縣西三十五里。夏時虞國之邑。《左傳》少康奔有虞,邑諸綸,是也。又西五里有熟城。闞る《十三州志》:熟城,漢縣。未詳所據,或熟之訛矣。
廣樂城在縣西。漢時有此城。建武二年,更始故將蘇茂據廣樂,降劉永。三年,吳漢率七將軍擊茂于廣樂,大破之。隋避煬帝諱,改曰長樂城。
空桐山《寰宇記》:在縣東三十里。《郡國志》:縣南五里有空桐亭。《左傳》哀二十七年,宋景公游于空澤,卒于連中,大尹興空澤之士千甲,奉公自空桐入,是也。杜注:空澤,邑名;連中,館名。俱在虞城境內。黃河在縣北十三里。自商丘縣東流入境,又東入夏邑縣境。汴河,《志》云:舊自歸德東北流,經縣城北,后轉而東南流。五代以后,縣境之河遂涸。
孟諸臺在縣西北十里。縣境,古孟諸之地也,臺因以名。石榴固驛,在縣南六十里,明初置。
附見:
歸德衛在府城內。洪武二十三年置,轄左、右、中、前、后五千戶所,屬中都留守司。
睢州府西一百二十里。南至開封府陳州二百里,西北至開封府一百七十里,北至山東曹州一百七十里。
春秋時宋、陳二國地。秦置襄邑縣。漢屬陳留郡。晉屬陳留國。劉宋屬譙郡。后魏屬梁郡。東魏屬陽夏郡。隋屬宋州。唐初,屬杞州。貞觀初,屬宋州。宋屬開封府。崇寧四年,升拱州,建為東輔亦曰保慶軍。大觀中廢。政和四年,復置。金改睢州。元因之。明初,以州治襄邑縣省入編戶四十里,領縣二。今仍曰睢州。
州界梁、宋之中,據汴河之會,土田平衍,舟車絡繹。宋人置州于此,屏衛京邑。兗、豫有事,此亦馳驅之所矣。
襄邑廢縣今州治。故宋承匡、襄牛之地。《左傳》僖二十八年,衛侯出居于襄牛。又襄十年,楚、鄭伐宋,衛侯救宋,師于襄牛。后以宋襄公葬此,亦曰襄陵。戰國時,屬魏。《魏世家》:文侯三十五年,齊伐取我襄陵。《齊世家》:威王使田忌伐魏襄陵。又魏惠王十九年,諸侯圍我襄陵。楚懷王六年,柱國昭陽將兵攻魏,破之于襄陵,得八邑。秦置襄邑縣。漢因之,屬陳留郡。更始二年,立成丹為襄邑王。建武二年,封更始子述為侯邑。晉仍舊,后廢。魏景明元年復。東魏屬陽夏郡。北齊省入雍丘縣。隋開皇十六年,復置。唐因之。宋為拱州治。金為睢州治。明初省。州城周十里有奇,有門四。
承匡城在州西三十里。《左傳》文十一年,叔仲、惠伯會晉缺于承匡。《戰國策》:犀首以梁與齊戰于承匡。秦為承匡縣,后以承匡之地卑濕,徙縣于襄陵,城遂廢。亦曰匡城。廣鄉城,在縣東。圈稱曰:襄邑有蛇丘亭,即廣鄉也。后漢順帝封摯填為侯國。
金鎖嶺在州治后。昔人避水患者,多居其上。又駱駝岡,在城西,有襄公臺,其形起伏如駝。岡后有西湖,周回十四里。
黃河在州北七十里。自開封府儀封縣流入境,又東入考城縣界。
汴河在州北四十五里。自開封府杞縣東流至此,又東入考城縣界。今堙。
睢水在州北。自開封府陳留、杞縣之南境,流入州界,又東入寧陵縣境。今上流漸淤矣。巴河,在州北五十里。舊自儀封東南流入境,達寧陵縣,入于河。今堙,其余流自州境至考城縣,西北入于河。
東澗在州東。晉太和四年,桓溫伐燕,不克而還,燕兵追之,及于襄邑。慕容德伏兵東澗中,與慕容垂夾擊溫處也。
巢亭在州南二十里。春秋時鄭地。又有鄫亭,在州東南,亦鄭地。《左傳》襄元年,晉會諸侯伐鄭,東諸侯之師次于鄫,以待晉師。晉師自鄭以ガ之師侵楚焦夷及陳,是也。焦夷,見江南亳州。
滑亭在州西北。《春秋》莊二年,次于滑。杜預曰:襄邑西北有滑亭。又有盂亭。《左傳》僖二十一年,諸侯會宋公,盟于盂。
首鄉在州東南。《春秋》桓十八年,齊侯師于首止。僖五年,齊桓公會王世子于首止。成十五年,楚侵衛,及首止。又十七年,諸侯伐鄭,楚子重救鄭,師于首止。杜預曰:即首鄉也,衛地。葵丘驛,在州城南,明洪武初置。
考城縣州東北九十里,西南至開封府杞縣九十里,北至直隸東明縣百二十里,東至山東曹縣七十里。本周之戴國。《春秋》隱十年,鄭取戴。《陳留風俗傳》曰:秦置縣,漢改為甾縣,屬梁國。東漢章帝改名考城,屬陳留郡。晉省。后魏改置考陽縣,屬北梁郡。北齊省入成安縣。隋開皇十六年,復置考城縣,屬宋州。唐初,置東梁州,尋廢,以縣屬曹州。五代梁改曰戴邑,屬開封府。后唐復曰考城。宋因之。崇寧中,改屬拱州。大觀中,仍屬開封府。金復屬曹州,又改今屬。城周五里有奇,編戶十一里。考城故城在縣東南五里。本漢之甾縣。王莽遣兵擊翟義,東至陳留甾。后漢曰考城。后魏永安二年,梁將陳慶之送元顥北還,至梁國。魏元暉業軍于考城,慶之攻拔之。唐元和十三年,宣武帥韓弘討淄青叛帥李師古,圍曹州,拔其考城。皆此城也。明正統十三年,以河患徙今治。
成安城在縣東北。《漢志》有成安縣,屬陳留郡。后魏孝昌中,復置成安縣,為北梁郡治。北齊廢郡,以考陽縣省入,屬濟陰郡。隋初郡廢。開皇十六年,又省縣入考城縣。斜城在縣東。《陳留風俗傳》考城縣有斜城。又東三里有周塢,舊汴水經塢側。《續述征記》:晉義熙中,劉公遣周超之自彭城緣汴故溝,斬樹穿道七百余里,以開水路。停泊于此,故茲塢流稱矣。
黃河在縣北三里。自開封府儀封縣而東,縣為沖決之所,堤防最切。
汴河在縣南。《水經注》:汴水東經考城縣故城南,而為獲渠。亦兼丹水之稱。《竹書紀年》:宋殺其大夫皇瑗于丹水之上。今為平陸矣。《漢志》注:獲渠,自蒙縣東北至彭城入泗,過郡二,行五百五十里。
黃溝在縣西。《水經注》:河水舊于白馬南,通濮、濟、黃溝。魯惠公敗宋師于黃,黃,蓋溝名也。又《國語》吳子掘深溝于商、魯之間,以會晉公午于黃池,亦即此矣。薛瓚曰:外黃以黃溝而名。蓋溝近外黃。《漢志》注:考城縣有黃溝。《寰宇記》:在縣西三十六里。
葵丘亭在縣治東。《左傳》僖九年,齊桓公會諸侯于葵丘。杜預曰:在外黃東。蓋晉省考城入外黃也。今縣西去故外黃城四十里。蒲亭,在縣界。東漢仇香為蒲亭長,即此。
柘城縣在州東南九十里。東北至寧陵縣七十里。古朱襄氏邑。春秋為陳株野地。戰國時為楚柘邑。《史記》:陳涉攻楚柘、譙,皆下之。漢置柘縣,屬淮陽國,以邑有柘溝而名。后漢屬陳國。晉廢。隋開皇十六年,復置,改曰柘城,屬宋州。唐貞觀初,省入熟、寧陵二縣。永淳初,復置,仍屬宋州。宋屬應天府。崇寧中,改屬拱州。金屬睢州。今縣城,明初〔筑〕,周十二里。嘉靖二十一年,水壞重筑,周五里有奇。編戶九里。
鄢城在縣北。《漢志》有鄢縣,屬陳留郡。應劭曰:鄭伯克段于鄢,即此。《寰宇記》:柘城縣北三十里,有故鄢城。又藏甲城,在縣西三十里。相傳項羽藏兵于此。城西有岡,亦曰霸王岡。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