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慶府東至衛輝府二百七十里,東南至開封府鄭州一百五十里,西南至河南府百四十里,西至山西絳州五百二十里,西北至山西平陽府六百五十里,北至山西澤州一百二十里。自府治至京師亦一千八百里,至南京一千八百里,至布政司三百里。
《禹貢》冀州覃懷之地。商屬畿內。周亦為王畿及衛、雍、邘諸國地。春秋時,屬晉,謂之南陽晉人自山以東謂之東陽,自山以南謂之南陽。應劭曰:河內殷國也,周曰南陽。后又為魏、鄭、衛三國地秦始皇滅衛,徙其君角居野王,阻山自保。胡亥時,復廢角為庶人。秦屬三川郡。漢初為殷國項羽立司馬為殷王,王河內,尋為河內郡。晉為河內、汲二郡地石趙改河內曰野王郡。后魏置懷州魏收《志》:天安二年置,太和八年罷,天平初復置,兼置河內郡。隋初,罷郡存州。大業初,州廢,復置河內郡。唐初,亦置懷州。天寶初,曰河內郡。乾元初,復故。宋仍為懷州亦曰河內郡。金改為南懷州,又置沁南軍,尋復曰懷州。元因之,尋改曰懷孟路。延中,又改懷慶路。前朝為懷慶府,領縣六。今仍舊。
府南控虎牢之險,北倚太行之固,沁河東流,沇水西帶,表里山河,雄跨晉、衛,舟車都會,號稱陸海。周之衰也,晉得南陽而霸業以成襄王十七年,與晉陽樊、溫、原、贊、茅之田,晉于是始啟南陽。戰國時,秦人與三晉爭,多在南陽。綦毋恢見魏王曰:秦悉塞外之兵與周之眾以臨南陽,而兩上黨絕上黨,跨韓、魏兩境,故曰兩上黨。南陽,其南出之沖也。又張儀曰:魏絕南陽。《史記》:魏安王四年,魏段干子請割南陽予秦以和。秦昭王四十三年,白起伐韓,取南陽,攻太行道,絕之。四十五年,白起趨韓野王,上黨路絕。皆郡境也。漢爭中原,先定河內。東漢初,方經營河北,以河內帶河為固,北通上黨,南迫洛陽,險要富實,命寇恂守之,謂曰:昔高祖留蕭何守關中,我今委公以河內。會更始將朱鮪遣兵自洛陽攻溫,恂曰:溫,郡之藩蔽,失溫,則郡不可守。即勒軍馳救,擊卻之,進規洛陽,王業始定。晉泰始中,杜預建河橋于富平津,嘗為天下之津要詳見重險河陽三城。唐武德初,李密敗于邙山,自虎牢走河陽,議南阻河,北守太行,東連黎陽時黎陽屬于密,以圖進取。諸將不從而止。乾元二年,李光弼以史思明犯洛,移軍河陽,北連澤、潞,以阻思明西入之謀。貞元以后,置河陽三城節度,為都城之巨防。會昌三年,討劉稹于澤、潞。李德裕曰:河陽捍蔽東都,臨制魏博。是也。五代梁開平四年,李茂貞合、涇兩鎮兵攻夏州,復請兵于晉。朱全忠欲西援夏州時夏州帥李仁福附全忠,恐晉兵襲西京梁以洛陽為西京,乃遣將屯河陽晉兵若出澤州逼懷州,則西京震動,繼而聞其在綏銀磧中,喜曰:無足慮也。漢末,郭威自鄴入洛,李驤說劉崇:亟逾太行,據孟津。宋初,太祖聞李筠自昭義舉兵南向,遣石守信等擊之,敕曰:勿使筠下太行,急引兵扼其隘,破之必矣。明初略定山西,亦自懷、孟逾太行而北,豈非控扼之要地歟?
河內縣附郭。春秋時野王邑。漢為野王縣,屬河內郡。晉河內郡治此。石趙嘗置野王郡,尋廢,復為河內郡治。后魏因之。隋改縣為河內。唐亦為懷州治。舊編戶百十六里,今止六十三里。野王城今縣治。《春秋》宣十七年,晉人執晏弱于野王。《大事記》:秦昭王四十五年,白起拔韓野王,絕上黨道。秦始皇六年,拔魏東地置東郡。衛元君角自濮陽徙居野王,以保魏之河內。漢因置野王縣。光武初,分遣鄧禹入關親送至野王,是也。初平中,董卓以張揚為河內太守,屯野王。曹魏末,以太原王輔為野王太守,尋罷。后魏為懷州治。宇文周建德七年,如懷州置懷州宮。隋改縣曰河內。今府城,元至正二十二年筑,明洪武初改筑,正德中重修。周九里有奇,有門四。
邘城在府城西北三十里,故鄂國,紂三公鄂侯邑于此。徐廣曰:鄂,一作邘。《史記》:文王伐邘。又周武王子所封。《左傳》隱十一年,王取、邘之田于鄭。僖二十四年,富辰曰:邘、晉、應、韓,武之穆也。漢武征和二年,封李壽為侯邑。今為邘臺村。《水經注》:城當太行南路,道出其中,舊有上黨關。期城,在府城西三十里。故隰城也。《左傳》亦作隰城。隱十一年,王與鄭隰城,即此。又僖二十五年,取大叔于溫,殺之于隰城。今名覆背村。
平皋城在府城東南七十里入溫縣界。一名邢丘。《韓詩外傳》:武王伐紂,至邢丘。《左傳》宣六年,赤翟伐晉,圍邢丘。襄八年,晉會諸侯于邢丘。昭五年子產相鄭伯,會晉侯于邢丘。《戰國策》:范雎說秦攻邢丘,邢丘拔而魏請附。《史記》:韓昭侯六年,伐東周,取邢丘。秦昭王四十一年,攻魏,取邢丘、懷。又秦始皇五年,蒙驁伐魏,拔邢丘。信陵君上魏安王書:秦固有懷、茅、邢丘、安城、危津以臨河內,即此邢丘也。漢置平皋縣,屬河內郡。高帝封項它為侯邑。后漢亦為平皋縣。晉因之。后魏屬武德郡。北齊廢。杜預曰:平皋,即邢丘也。有平皋陂,周回二十五里,多產茭蒲,民賴其利。陂南即大河矣。懷、茅,見后。安城,見原武縣。危津,見直隸滑縣。付逯城,在府西南三十二里。本名城。《左傳》王與鄭,《晉語》襄王賜文公以州、陘、、阻之田,即此也。陘,王氏曰:在河南密縣。又波城,在府城南,漢縣,屬河內郡。晉廢。
武德城在府東南五十里。本周之州邑。隱十一年,屬鄭,后又屬晉。昭三年,晉人以賜鄭公孫段。七年,子產歸州田于韓宣子,宣子因徙居之。漢置州縣,屬河內郡。晉因之。后魏置武德郡。隋廢郡,改縣曰邢丘,屬懷州。大業初,又改曰安昌。唐武德二年,改安昌曰武德,置北義州。尋沒于王世充,置德州于此。后復取之。四年,廢北義州,仍屬懷州。蓋武德初置義州于衛州汲縣,故以此置北義州。義州凡有五:一在武德,一在汲縣,一在易州容城縣,一在光州商城縣,一在眉州洪雅縣,是也。宋熙寧中,省縣為武德鎮。又有武德城,在府東。孟康曰:始皇東巡,置武德縣,自以武德定天下也。漢因之,屬河內郡。晉省。又有安昌城,在府東南六十里。漢成帝封張禹為安昌侯,蓋鄉名也。隋唐因以名縣。紫陵城在府城西北三十里。今呼紫陵村,有紫陵澗。又忠義城,在府西南三十里,今為崇義鎮。又大行城,在府東北四十里,今為清化鎮,城垣屹如。近時,賊寇河北者,由輝縣入清化鎮,即此。《志》云:三城皆唐武德三年置縣,屬懷州。四年廢。又東金城,在府城東四十三里;西金城,在府城東北四十里,或云南北朝所置戍守處也。
射犬城在故武德縣北。亦曰射犬聚。光武初,破赤眉別帥及青犢、上江諸賊于射犬。又獻帝建安四年,河東賊帥眭固屯射犬,曹操進軍臨河,使史渙、曹仁渡河擊之,固北詣袁紹求救,遇史渙等,擊殺之。操遂濟河圍射犬,射犬降。沙城,在府境。晉太元八年,慕容垂起兵復燕,使遼東鮮卑可足渾譚集兵于河內之沙城,是也。魏收《志》野王縣有沙城。
太行山在府北二十里。山麓曰太行南阪。五代漢初,河陽來附,契丹帥崔延勛等自澤州引兵南逼河陽,嵩山賊帥張遇赴救,戰于南阪,敗死。又府西北三十里曰太行陘,一名丹陘,太行八陘之一也。又有紫金壇,在府城西北四十三里。太行之陽,諸峰之上下有紫金澗。唐因以名縣。余詳見名山太行。
方山在府北四十里。周圍方正,上可容數百人。府北六十里又有十二回山,山麓旋繞,凡十二回。金傘山,在府東北五十里,奇峰律,上有萬壽觀。又青山,在府東北六十里。倚太行之側,林木青翠,因名。郡境諸山,皆太行之異名矣。
碗子城山在府北五十里太行山畔。山勢險峻,羊腸所經,上有古城,亦曰碗子城關。元至正十八年,汝、潁賊大掠山西,察罕擊之,自河東進屯澤州,塞碗子城。既而守將周全以懷慶叛降劉福通,察罕遣將守碗子城,為全所敗。明初大兵攻山西,自碗子城北出,破澤、潞諸州。蓋南北之要道也。
沁河在府北二里。源出山西沁源縣之綿山,穿太行而東南流,經濟源縣東北流至此,又東南經武陟縣入黃河。后周大象二年,尉遲迥舉兵相州,楊堅遣韋孝寬擊之,軍于武陟。迥遣子帥眾入武德,軍于沁東,會沁水漲,孝寬與迥隔水相持,尋為孝寬所敗。唐至德中,安慶緒自鄴攻李嗣業于河內,涉沁水攻之,不克。上元元年,李光弼攻史思明將安太清于懷州,思明自東都來救,光弼逆戰于沁水之野水渡,即此。
丹河在府東北二十五里。源出山西高平縣之仙公山,穿太行而南,名曰丹口,南流三十里入沁河。引水灌溉,為利最溥。《唐志》:河內丹水,開元十一年更名懷水。堯河,一名堯池水,在府西北三十里,出太行谷中,資以灌溉,甚為民利。東南流入沁。
秦渠在府南,即廣濟河也。其上源為濟源縣之枋口水,經孟縣流入境,又流經溫縣,至武陟南入黃河。《唐史》:崔弘禮節度河陽,治河內秦渠,溉田千頃。后溫造帥河陽,亦奏復秦渠,民資其利。宋、元亦嘗修浚。明弘治中及萬歷十四年,嘗議浚治。二十八年,河內令袁應泰又鑿山引水為渠,廣八丈,長百五十里,分二十四堰,均溉五縣民田。后復廢,今故址猶存。利人渠,在府東。其上流自濟源縣分廣濟渠流經城西北,至城東入沁。隋開皇中,盧賁為懷州刺史,決沁水東注,名之曰利人渠,即此。又順利渠,即府城之濠塹。元至元中,總管石抹引濟水穿城而入,作二橋:曰利津,曰覽勝。
碗子城關見前碗子城山。又大斛關,在府北太行山畔,唐置。大臺,在府城東。光武遣王梁擊赤眉于此。
萬善鎮在府城北二十里。唐會昌三年,劉稹以澤潞叛,河陽節度使王茂元以兵守萬善,既而劉稹遣將張巨等攻萬善,別將劉公直潛師過萬善南五里,焚雍居,是也。中和四年,黃巢攻略河南,諸道請救于李克用。克用將兵出天井關,河陽帥諸葛爽辭以河橋不完,屯兵萬善以拒之,克用乃西自陜津及河中渡。《九域志》河內縣有萬善鎮。今為萬善馬驛。又有覃懷馬驛,舊在府治東,今廢。柏鄉鎮,在府西三十里。舊有城。
濟源縣在府城西七十里。北至山西陽城縣百十里,西至山西垣曲縣百七十里。周為原地,后更名軹。東周為畿內地。春秋屬晉。戰國屬魏。秦、漢皆為軹縣地,屬河內郡。晉及后魏因之。隋開皇十六年,析置濟源縣,屬懷州,以濟水發源,故名。唐初置西濟州,后省州,縣屬懷州,后屬洛州,又屬孟州。宋因之。元初改縣為原州,尋復為濟原縣,屬孟州。明初改今屬。縣城周五里有奇。編戶舊七十六里,今止二十一里。
向城在縣西南。《詩?大雅》:皇父作邑于向。闞る曰:軹縣南山西曲有故向城,即周向國也,為蘇忿生封邑。《左傳》隱十一年,桓王以蘇忿生之田向與鄭。《竹書紀年》:魏襄王四年,鄭使韓辰歸晉陽及向。二月城陽、向,更名陽為河雍,向為高平。《戰國策》:蘇代為齊謂趙惠王:秦反高平、根柔于魏。《史記》:秦昭王十八年,司馬錯攻垣、河雍。又四十二年,東伐韓少曲、高平,拔之。《括地志》:高平故城,在河陽縣西北四十里,即向也。垣,今山西垣曲縣。根柔、少曲,當與高平相近。蘇代曰:我起乎少曲,一日而斷太行,是也。劉伯莊曰:少曲在太行西南。又根柔,一作鮖柔,亦作平柔。原城,在縣西北十五里。周畿內國也。僖二十六年,晉文公代原示信,又趙衰為原大夫,即此。今名原鄉。
曲陽城縣西南十五里。亦曰陽城,古陽樊也。服虔云:陽,邑名;樊,仲山父所居。僖二十五年,晉文公定王室,次于陽樊,王與晉陽樊、溫、原、攢、茅之田。《國語》王以陽樊賜晉,是也。后為曲陽。《史記》:魏昭王九年,秦拔我新垣、曲陽之城。杜預曰:野王縣西南有陽城,故陽樊也,即河雍矣。胡三省曰:修武縣有陽鄉,蓋春秋之陽樊。晉大興初,耿稚自洛渡河,襲擊劉粲,粲大敗,走保陽鄉,是也。新垣,即垣之別名。軹城縣南十三里。蘇秦說趙曰:秦下軹道,則南陽動。蘇代曰:秦下軹道、南陽而伐魏。又蘇厲曰:齊反溫、軹、高平于魏。秦昭王十六年,伐魏,取軹,是也。漢縣,文帝封薄昭為軹侯。建武三年,吳漢等擊青犢于軹西,破降之。晉及后魏皆為軹縣。隋廢。唐初復置,屬懷州。貞觀初廢。今名軹村。旁有深井里,即聶政所居也。
王屋城在縣西八十里。周邵康公邑。漢為河東郡垣縣地。后魏置萇平縣,屬邵郡。后周改為王屋縣,兼置懷州治焉,州尋廢,置王屋郡。隋初郡廢,縣屬懷州。唐初因之。顯慶中,改屬洛州。會昌中,仍屬懷州。宋屬河南府。金屬孟州。元省入濟源縣。舊《志》:城在孟州西北百三十里。勛掌城,在縣西北十二里軹關之東。高齊所筑以備周。旁有勛掌谷,因名。
沁水城在縣東北。漢置沁水縣,屬河內郡。晉及后魏因之。后齊廢。《志》云:縣在沁水之南、沁臺之西,今呼為王寨城。唐初,王世充復置沁水縣,并置原州治焉,尋州縣俱廢。又唐武德二年,分濟源縣置氵陽、蒸川、邵原三縣,屬西濟州。四年,州廢,三縣仍并入焉。《郡志》:氵陽在今縣東南,蒸川在北,邵原在西。又《寰宇記》:縣西北有西濟州城,唐置,跨城東垣稍北,即唐以來濟源城也。
王屋山縣西八十里,與山西垣曲縣接境。《禹貢》底柱、析城,至于王屋,是也。山有三重,其狀如王者車蓋,濟水出焉。魏熙平初,崔亮嘗請于王屋等山采銅鑄錢,從之。尋罷。其北為天檀山,峰巒特兀,巖壑奇勝。東峰為日精,西為月華,北有小有洞,為天下洞天第一,又北為五斗峰,洞西有七仙嶺。《志》云:山在縣西百二十里。又有華蓋山,在縣西九十里,亦王屋之支峰也。宋徽宗嘗幸此。西釜山,在縣西二十里。《志》云:其山周回高峻,中深洼如釜,因名。武山縣西北十二里,北接猴嶺山之東麓。又猴嶺山,在縣西北五十里,北接太行山,有阻猿麓,因名,俗稱侯景山也。琮山,在縣西北十里。《水經注》謂之原山,有勛掌谷,氵水出焉。氵,讀曰貝。又陵山,在縣西北十五里,孤峰特立,稍西即軹關矣。
白澗山縣東北三十里。山有懸瀑如練,下注沁水。又熊山,在縣東北五十里。三面距沁河,惟西南一峰突出。
齊子嶺縣西六十里。杜佑曰:在王屋縣東二十里,周、齊分界處也。西魏大統十二年,高歡圍玉壁,別使侯景將兵趣齊子嶺。又周建德五年,周主攻齊晉州,分遣韓明守齊子嶺,是也。玉壁,見山西稷山縣。韓王嶺,在縣北四十里,與山西陽城縣分界。盤谷,在縣北二十里,唐李愿隱于此。其西谷為天井谷,石上有數坎,其深若井,水自上溢,相接而落,遠視若倚劍然。
濟瀆在縣西北三里。《禹貢》:導沇水,東流為濟。其源發王屋山下,既見而伏,復出于此為濟。有二源:東源周回七百步,其深莫測;西源去東源二里,周回六百八十五步,深一丈,與東源合流,南入于河。《括地志》:沇水出王屋山頂崖下,石泉渟而不流,深不測,至縣西北二里平地,其源重發而東南流。《水經注》云:沇水東至溫縣西北為濟水,又南當鞏縣之東北入于河,南溢為滎。今無水,成平地。司馬彪曰:濟水當王莽時大旱,川瀆枯絕,入河以后,不復南溢是也。今見川瀆異同。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