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八年,修治,造舟為梁,長四十丈,后又易以石柱云。《河南志》:在新安縣西十七里。
永寧縣在府西南二百里。北至澠池縣一百二十里,西北至陜州二百里,東至宜陽縣百二十里,西至盧氏縣百八十里,南至嵩縣百六十里。漢為澠池縣之南境,屬弘農郡。西魏于黃櫨城置北宜陽縣,后改熊耳縣,屬宜陽郡。后周移于劉塢,屬同軌郡。隋徙治同軌城。義寧二年,又移于永固城,因苻堅舊城置縣,曰永寧。唐初復移治同軌城,屬熊州。貞觀初,改屬州,又移治莎柵,后又移治鹿橋驛。顯慶初,改屬洛州。宋屬河南府。金屬嵩州。元屬河南路。今城周四里有奇,編戶六十四里。
同軌城在縣東。西魏置同軌防于此。大統十五年,高澄至洛陽,同軌長史裴寬與東魏將彭樂戰,為樂所擒。后周為同軌郡。隋開皇初廢。《通典》:永寧縣,后周置黃櫨、同軌、永昌三城以備齊。唐武德二年,移縣治同軌城,兼置函州。八年,州廢。又莎柵,亦在縣東。唐乾元、上元間,衛伯玉等屢破史思明將李歸仁于永寧、莎柵之間。寶應初,仆固懷恩等帥蕃漢兵,討史朝義于東京,軍于同軌城。崤縣城在縣北五十里。后魏太和十一年,置縣,屬恒農郡,以三崤山而名。隋大業初,并縣入熊耳。唐初復置。《舊唐書》:武德元年,復置崤縣;二年,屬函州;三年,自石塢移治鴨橋;八年,改屬陜州;十四年,移治硤石塢,改曰硤石縣。《宋志》:熙寧二年,省硤石為石壕鎮。五代劉知遠自太原南下,至陜州,明日至石壕,是也。舊《志》:石濠鎮,在陜州東南九十里。
龍驤城在縣西四十里。晉末,龍驤將軍王鎮惡伐秦,嘗軍于此,因名。又縣西三十里有金門塢,或以為金門郡城也。
崤山在縣北六十里。亦曰三崤。崤水出焉,北注于河。《志》以此為東崤。其西崤在陜州東南七十里,峽石故城是其地也。李吉甫云:兩崤相去三十五里。今詳見前名山三崤。金門山,在縣西南三十里,溪水出焉。《志》云:金門溪水出金門山,北經金門塢,西北流入洛。又有白馬溪水,在今縣東十余里,水出南山,北入洛。后漢建武二年,強弩偏將軍陳俊轉擊金門、白馬,皆破之,是也。
陽虛山在縣西五十里。一名陽峪。黃帝時,倉頡隨帝南巡,登陽虛之山,是也。有玄扈水出焉,流注于洛。又大通山,在縣西五十里,有風穴,擊之如雹聲。
鵜鶘山縣西八十里。高峻凌云,有二峰尤為峻極。山接盧氏縣界,黃城溪水出焉,東南流入洛。荀公谷,在縣東南,有荀公澗水出南山,東北流入洛。宋元嘉中,龐季明侵魏,入荀公谷,是也。又檀山,在縣西五十里。其山四絕孤峙,上有塢聚,俗謂之檀山塢。
摩云嶺縣西八十里,嶺高入云。又魚脊嶺,在縣北七十里,以形似名。又縣西四十里有分水嶺,陜州、嵩縣亦俱有之,以泉流分注名也。《志》云:縣西南百二十里有十八盤嶺,接盧氏縣界,一名高門關。又縣西南有角雞尖等洞,舊產銀;馬槽等洞,產青碌。今皆封閉。
回溪阪在縣北崤山南。俗名回坑,長四里,闊二丈,深二丈五尺。更始初,王莽遣九虎將東擊漢兵,至華陰回溪,據隘自守,為漢兵所敗。又建武三年,馮異與赤眉戰,敗,奔上回溪阪。杜佑曰:自漢以前,入崤之道皆由此。曹公西討,惡其險,乃更開北道。鄭康成云洛陽北險,西有降谷者,即回溪也。崤底,在縣西北七十里,即崤谷之底也,亦曰崤阪,一名澠池。馮異大破赤眉于此,光武勞之曰:始雖垂翅回溪,終能奮翼澠池,是也。今有崤底關。明初,置巡司于此。今革。
洛水在縣南五里。自盧氏縣流入,至縣東六十里而入宜陽縣境。亦曰永寧川。刀に川,在縣東北三十五里。源出陜州界,下流經宜陽縣界,入洛水。一名昌河,亦曰昌谷水。又有大宋川,在縣東北二十里,源出縣北八十里之橫塘山,至宜陽縣境,注于洛水,即宜水矣。
宣利渠在縣西南三里。又有新興渠在縣西二里,萬箱渠在縣西一里,龍頭渠在縣西四十五里。皆分洛水以溉田,甚為民利。
崎岫宮在縣西五里。又縣南二十三里有蘭峰宮。皆唐高宗顯慶三年置。
鵜鶘關在縣西鵜鶘山谷,唐所建也。今廢。高門關,在縣西十八盤嶺上。又縣西八十里有崇陽鎮關。俱有巡司。《志》云:縣西六十里有松陽關,尤險厄。鹿橋驛在今縣城東。又東有柳泉驛。唐制,三十里一驛。史朝義部將執史思明于鹿橋驛,囚之于柳泉,既而殺之。《志》云:今宜陽縣西三十里有柳泉,即置驛之所。又金門橋,在縣南,以金門山而名。新安縣府西七十里。北至懷慶府濟原縣百四十里,西至澠池縣九十里,南至宜陽縣六十里,西南至永寧縣百六十里,西北至山西垣縣百四十里。戰國時西周地。秦曰新安。漢置縣,屬弘農郡。晉屬河南郡,后魏太和十二年,置新安郡。十九年罷為縣。天平初復置郡。周置中州,尋廢。隋初郡廢。開皇十六年,置州于此。仁壽四年,州廢,又廢新安入東垣縣。大業初,復為新安縣,屬河南郡。義寧二年,仍置新安郡。唐初,復置州。貞觀初,移州治澠池縣,新安改屬洛州。后因之。今縣城周三里有奇,編戶十八里。
新安城在今縣西。《括地志》:秦新安故城,在今澠池縣東十二里。項羽夜擊,坑秦卒二十余萬人于新安城南,蓋在其地。是后東徙。后漢建武二年,赤眉自三輔引而東,帝遣軍分屯宜陽、新安,以要其還路。晉永寧二年,河間王舉兵長安,罪狀齊王ぁ,遣其將張方趣洛陽,軍新安。大寧二年,石勒將石生擊斬劉曜、河南太守尹平于新安。東魏天平四年,魏獨孤信取新安,逼洛陽。隋義寧初,劉文靜等出潼關,克弘農郡,遂克新安以西。唐為州治。武德二年,王世充圍州,刺史任瑰拒卻之,是也。
東垣城在縣東。晉太元十一年,苻丕敗奔東垣,謀襲洛陽,晉將馮該自陜邀擊,斬之,即此。元熙元年,時劉裕將篡,宗室多逃亡在河南,司馬道恭自東垣帥三千人屯金墉城西。《宋志》:晉末,河南領東垣、函二縣。魏收《志》新安郡有東垣縣。《隋志》:仁壽四年,廢新安入東垣。大業初,改東垣曰新安。唐武德初,仍置東垣縣,屬州。四年省。八關城在縣東北。后漢靈帝中平元年,以黃巾亂,京師震動,置八關都尉。杜佑曰:函谷為八關之首,故此城總名八關城。白起城,在縣西三十里。相傳白起嘗屯兵于此,因名。
缺門山在縣西三十里。一名扼山。山阜不相接者里余,水經其間。唐乾元二年,郭子儀自相州潰還,至河陽,軍中相驚,又奔缺門,即此。時有缺門營,以山名也。開元八年,契丹寇營州,發關中卒援之,宿缺門,營水上。夜半,山水暴至,萬余人皆溺死。慕容山,在縣治后,相傳慕容垂嘗屯兵于此。又青要山,在縣治西北三里,一名強山,或謂之密山,豪水出焉。
八特阪在縣東。《水經注》:澗水經新安縣東南,東北流,經函谷東阪東,謂之八特阪。晉大寧三年,石虎與劉曜將劉岳相持于石梁,曜自將救岳,虎率騎逆戰,劉曜將劉黑大破虎將石聰于八特阪,是也。
水在城南。自澠池縣流入,又東合澗水,入洛陽縣界。《水經注》:水出弘農澠池縣,又東徑新安故城南,又東徑千秋亭,又東徑缺門山。是也。澗水,亦自澠池縣流入,徑縣東而合水。慈澗縣東三十里。《水經注》:少水出新安南山中,控引眾流,積以成川,東流注于,世謂之慈澗。隋大業九年,楊玄感圍東都,分兵守慈澗道。唐武德三年,羅士信圍慈澗,王世充使其子玄應救之,敗卻。是年,世民討王世充,士信將兵圍慈澗,既而世民自新安進至慈澗,世充拔慈澗之戍歸洛陽,是也。又有皂澗,在縣東三里,注于水。
函谷新關在縣東二里。漢元鼎三年,樓船將軍楊仆數有戰功,恥為關外人,上書乞以家財東徙關,武帝為徙于此。三國魏正始元年,關廢。周主邕保定五年,以函谷關城為通洛防,置中州,鎮函谷。《郡縣志》:新安縣城,本名通洛城,周武帝將東討,令尉遲綱筑此以臨齊境。《志》云:今縣治西有函谷關驛。又縣西八里為義昌遞運所,縣東三十里為慈澗遞運所。
硤石堡在縣東四十里。《水經注》:水自新安故城東經千秋亭南,其亭壘石為垣,世謂之城也。又東經雍谷溪,回岫縈紆,石路阻峽,故有硤石之稱。唐武德四年,羅士信討王世充,拔其峽石堡,是也。
澠池縣在府西百六十里。西至陜州百三十里,西北至山西平陸縣五十里,東南至宜陽縣百三十里,北至山西垣曲縣百二十里。本韓地,后屬秦。漢景帝中〔元〕二年,置縣,屬弘農郡,以縣在崤澠間,故名。曹魏徙治蠡城。晉因之,仍屬弘農郡。后魏置澠池郡。后周置河南郡。大象中,廢郡,以縣屬洛州。隋因之,尋移治大塢城。義寧二年,屬宜陽郡。唐初,屬州。貞觀初,移州治焉。三年,又移縣治雙橋,即今治也。顯慶初,州廢,縣屬洛州。宋屬河南府。金置韶州。元至元八年,省州,復為縣。明因之。今縣城周八里有奇,編戶二十八里。
澠池城在縣西南。自曹魏以后,縣徙治不一。隋移治大塢城,即此城也。其秦漢時故城,亦在今縣西。張儀說趙:秦有敝甲凋兵,軍于澠池。秦二世二年,章邯追敗陳涉將周文,文走次澠池。后漢中平末,董卓為何進所召,軍至澠池。初平二年,董卓為孫堅所敗,自雒陽卻屯澠池,聚兵于陜。堅入洛陽,分兵出新安、澠池間以要卓。既而卓使董越屯澠池,引還長安。晉永興三年,東海王越等遣軍迎車駕于關中,以周馥為司隸校尉,假節督諸軍屯澠池。永嘉四年,劉聰遣子粲等寇洛陽,自大陽濟,敗監軍崔邈于澠池,長驅入洛川。此皆故澠池也。唐光啟初,蔡州賊秦宗權將孫儒攻東都,留守李罕之兵少食盡,棄城,西保澠池,即今澠池縣。
蠡城在縣西四十里。宋白曰:澠池,舊理蠡城。曹魏賈逵為澠池令,治此。姚秦以弘農太守戍焉。劉裕伐秦,王鎮惡進軍澠池,遣毛德祖擊擒秦將尹雅于蠡城,是也。今縣治西有蠡城驛。《水經注》:蠡城南對金門塢,塢屬永寧縣,以洛水為界。俱利城,在縣西。舊《志》云:縣西十二里有東、西俱利城,二城相去止一里。相傳秦昭王會趙惠文王處,云秦、趙俱利也。又有會盟臺。《志》云:秦、趙會盟于此。
廣陽山在縣東北三十里。一名澠池山。《郡縣志》:澠池,故韓地。秦攻商君,殺之于鄭澠池。鄭,即韓矣。翼奉曰:成周右阻澠池,漢景帝始因崤澠之地以目縣。又韶山,在縣北三十里,金人以此名州。縣東北三十里又有田山,山平可種。白石山,在縣東北二十三里,澗水所出。據《水經注》,以為即廣陽山。
水在縣南十里。源出三崤東馬頭山之陽谷。《水經注》:水出澠池縣蟠冢社陽谷,東北流,歷澠池川,或謂之彭池;又東徑秦、趙二城南,又東入新安縣界。亦謂之澗水。唐開元十五年,澗溢,毀澠池縣,是也。天池,在縣南。貞觀十八年,畋于澠池之天池。《水經注》:熊耳山際有池,池水東南流入洛,水側有一池,世謂之黽池。天池,蓋近宜陽西北境。紫桂宮在縣西五里。唐儀鳳四年置。調露二年,改曰避暑宮。永淳初,又改曰芳桂宮。明年,廢萬泉、芳桂、奉天宮,高宗遺詔也。
南村關在縣西北九十七里。有濟民渡,路通山西垣曲縣,設巡簡司以守之。義昌鎮,在縣東四十里。《志》云:漢三老董公于此遮說漢王為義帝發喪,因名。今為義昌驛。登封縣在府東南一百四十里。東至禹州密縣八十五里,北至鞏縣有百三十里,南至汝州九十里。古陽城也。禹避舜子于陽城,即此。《世本》言禹都陽城,誤也。漢武帝元爵元年,分陽城置崇高縣,屬潁川郡。東漢省入陽城縣。后魏太和十三年,置堙陽縣。東魏天平初,又于縣置中川郡。后周郡廢。隋開皇六年,改縣曰武林。八年,又改曰輸氏。大業初,改曰嵩陽,屬河南郡。王世充置嵩州于此。唐初因之。貞觀三年,州省。十七年,省縣入陽城。永淳初,復置,旋省。光宅初,仍置嵩陽縣。登封元年,改今名。神龍初,復曰嵩陽,旋復故,屬河南府。今城周四里有奇,編戶四十四里。陽城廢縣在縣東南四十里。《河南志》:在縣東二十八里。本周之潁邑。《左傳》昭元年,晉趙孟自鄭還,周景王使劉定勞孟于潁。九年,晉梁丙、張率陰戎伐潁。陰戎,即陸渾之戎也。戰國初,屬鄭,謂之陽城。《史記》:鄭君乙十一年,韓伐鄭,取陽城。秦亦為陽城縣。陳勝,陽城人也。二世三年,沛公自洛陽東還,至陽城。漢二年,漢王使韓襄王孫信急擊韓王鄭昌于陽城,昌降。漢置縣,屬潁川郡。東漢永平六年,幸陽城。初平二年,袁術表孫堅領豫州刺史,屯陽城。袁紹尋遣周昂為豫州刺史,襲奪堅陽城,堅擊昂,走之。晉仍為陽城縣,屬河南郡。義熙十二年,劉裕伐姚秦,使新野太守朱超石等趣陽城。后魏正光中,復置。孝昌二年,置陽城郡。隋開皇初,郡廢。十六年,置嵩州于此。仁壽四年,州廢。大業初,縣屬河南郡。唐初,仍置嵩州。貞觀三年,州省,縣仍屬洛州。登封初,改曰告成縣。神龍初,復曰陽城,旋復曰告成。天二年,更名陽邑。后唐復故。五代周顯德五年,省入登封縣。《志》云:城中有測景臺,周公定此地為土中,立土圭測景,漢唐皆因之。康城廢縣,在故陽城南,后魏所置。隋仁壽四年,廢入陽城縣。潁陽城縣東南八十里。本秦邑。沛公南攻潁陽,屠之,封祭遵為潁陽侯。又漢置潁陽縣,屬潁川郡。章帝封馬防為侯邑。建初八年,幸潁陽,是也。晉省。后魏復置,仍屬潁川郡,尋屬陽城郡。東魏屬中川郡,后周省入堙陽縣。唐載初元年,分河南伊闕、嵩陽地置武臨縣。開元十五年,復曰潁陽,仍屬河南郡。宋因之。金廢為鎮。
綸氏城在縣西七十里。《竹書紀年》:楚吾得帥師及秦伐鄭,圍綸氏。又《史記》:秦攻韓緱氏、藺。或曰:藺,即綸也。二邑蓋相近。漢置綸氏縣,屬潁川郡。東漢建初四年,改置輪氏縣。晉廢。其西有武林亭,又西有堙陽亭,亦曰堙陽城,漢鄉亭名也,北魏及隋因以名縣。又有當階城,在堙陽之西,或曰后魏所置。
嵩山在縣北十里。中岳是也。有逍遙谷,一名承天谷,道士潘師正居此,唐高宗嘗幸焉。又少室山,在縣西十七里,一名御寨。潘岳云:少室山有十八疊,周百里。其北有少林寺,背五乳峰,元魏所建,歷代嘗修治之,近代所稱少林寺之僧兵也。余見名山嵩高。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