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陽縣府東北九十里。北至直隸長垣縣七十里,東北至直隸東明縣百二十里。漢東昏縣地,屬陳留郡。三國魏廢縣為鎮(zhèn)。宋初,復置東明縣。金析東明六鄉(xiāng)置今縣,取其首鄉(xiāng)曰蘭陽,以名,屬曹州。元屬汴梁路。今城周五里,編戶三十八里。
東昏城縣東北二十里,故戶牖鄉(xiāng)也。《春秋》哀十三年,黃池之會,吳囚子服、景伯以還,及戶牖,歸之。秦屬陽武縣。陳平,陽武戶牖人也,漢因封為戶牖侯。后置東昏縣。相傳秦始皇東游至此,昏霧四塞,不能進,因名。有秦臺廢址存焉。《括地志》:東昏鎮(zhèn),在陳留東北九十里,即故縣地。宋乾德元年,置東明縣。金以縣屬南京。后避河患,徙河北。今見直隸東明縣。韓陵城,在縣東北五十里。《志》云:元時徙縣治此。又縣東南八里有流渠城,舊亦為縣治,以渠水所徑而名,日久漸塞。
濟陽城縣東五十里。春秋宋地。戰(zhàn)國屬魏。蘇代曰:決白馬之口,魏無黃、濟陽。《竹書紀年》:梁惠成王三十年,城濟陽。秦二世二年,章邯等擊滅魏咎于濟陽。漢為濟陽縣,屬陳留郡。景帝中六年,封梁孝王子明為濟川王。應劭曰:即濟陽縣也。昭帝元平初,昌邑王初征至濟陽,求長鳴雞。又元帝永光三年,立子康為濟陽王。建昭五年,徙王山陽,縣仍屬陳留。《后漢紀》:光武生于濟陽宮,光明照室。蓋縣有武帝時東巡故宮。晉亦屬陳留國。劉宋元嘉五年,徐州刺史王仲德攻魏濟陽及陳留。又后魏延和二年,置徐州于此。皇興初,州廢。孝昌中,改屬陽夏郡。隋屬曹州。唐初省入冤句縣。武德四年,復置濟陽縣,屬杞州。貞觀初復廢。宋為濟陽鎮(zhèn)。冤句,見山東曹州。
白云山在縣西十里。山下有張良洞。山東南即張城山,周圍三里,厥勢如城。又縣東北二十里為東岡頭,有岡頭鋪,達儀封縣十五里而近。
黃河今在縣北十五里,又東入儀封縣境。舊《志》云:縣北二十里有賈魯河,元賈魯所開。又三十里為馬蹄河,舊名清河。秦始皇東游,飲馬于此,因更名也。其下流俱入黃河,水勢洶涌。嘉靖間,特于縣東北十里開李景高河,以殺水勢。萬歷十七年,河決李景高口,入睢、陳故道,尋塞。
巴河縣南六里。自陳留縣流入,又東入儀封縣境。
趙皮寨縣北十余里。嘉靖五年,河臣盛應期請疏趙皮寨支河,綿延數(shù)百里,以濟漕運。其地視河高數(shù)尺,功卒不集。
儀封縣府東北百十五里。東至山東曹縣百二十里,北至北直東明縣百里。春秋時衛(wèi)邑。漢為東昏縣地。唐、宋為考城縣地。金為考城縣之通安堡。元置今縣,屬睢州。明初改今屬。城周八里有奇,編戶二十一里。
儀封城在縣北十七里。相傳儀封人請見孔子處。元于此置縣。明初圮于河,因遷今所。《一統(tǒng)志》:儀城在蘭陽東北二十里,亦為儀封鄉(xiāng)。
黃陵岡縣東北五十里,接山東曹縣界。金末,蒙古圍汴,金主守緒以糧援俱絕,遂東巡,次黃陵岡,謀入開州,是也。亦曰黃陵渡。元末,察罕謀復汴梁,使舟師出汴東,略曹南,據(jù)黃陵渡,即此。詳見山東曹縣。又有青陵岡,在縣北十五里。黃河在縣北二十里。自蘭陽縣流入境,又東入睢州界。《志》云:縣境有賈魯舊河,自黃陵岡南經曹縣梁進口,下通歸德丁家道口。弘治中,劉大夏嘗浚此以殺決河之勢。今廢。梁進口,亦曰梁靖口,由黃陵岡至梁靖口,凡八十余里。
巴河在縣南八里。自蘭陽縣流入界,東南經杞縣東北之烏岡,而達于睢州境。黃渡湖,舊《志》:在縣北固陽鄉(xiāng),周圍六十余里,蓋大河所溢也。新鄭縣府西南二百二十里。西南至禹州九十里,北至鄭州七十五里。古有熊地,黃帝都焉。周封黃帝后于此為鄶國。春秋時為鄭國,曰新鄭,以別于京兆之鄭也。戰(zhàn)國時,韓哀侯亦都之。秦為潁川郡地。漢置新鄭縣,屬河南郡。晉省縣而城如故。永嘉末,滎陽太守李矩保聚于此。隋開皇十六年,復置,屬鄭州。王世充置溱州。唐州廢,縣仍屬鄭州。宋因之。金、元屬鈞州。明時隆慶中,始改今屬。城周五里,編戶二十九里。
鄭城古鄭城,在縣西北。鄭武公始都此。《左傳》:梓慎曰:鄭,祝融之墟也。其城有渠門、皇門及阝門、師之梁等門。《春秋》桓十四年,宋人以諸侯伐鄭,焚渠門,入及大逵。宣十二年,楚克鄭,入其皇門。襄十年,晉以諸侯之師伐鄭,門于阝門、師之梁及北門。二十六年,楚伐鄭,門于師之梁。三十年,鄭盟國人于師之梁之外,以子皙、伯有之亂也。昭七年,公如楚,鄭伯勞于師之梁。又有墓門。襄三十年,鄭伯有自墓門之瀆入。杜預曰:墓門,鄭城門。又純門,或曰西門也。襄十八年,楚伐鄭,門于純門。又時門,鄭南門也。昭十九年,鄭大水,龍斗于時門之外洧淵。又哀二十七年,晉知伯伐鄭,入南里,門于桔秩之門。桔秩之門,蓋亦鄭南門矣。又有閨門。昭元年,鄭為游楚之亂,大夫罕虎、公孫僑、公孫段、印段、游吉、駟帶私盟于閨門之外,實薰隧。杜預曰:閨門,鄭城門;薰隧,門外道名。或曰閨門,鄭內宮北門,如后世所謂復道云。
苑陵城在縣東北三十八里。秦邑。漢初,樊噲攻苑陵,先登。后置苑陵縣,屬河南郡。晉屬滎陽郡。后魏屬陳留郡。東魏天平初,屬廣武郡。四年,魏大都督宇文貴進據(jù)潁川,敗東魏兵,東魏將任祥退保苑陵。隋大業(yè)初,省苑陵入新鄭。唐初復置,屬洧州。貞觀初,廢。
華城在縣東南三十里。亦曰華陽亭。古華國。史伯謂鄭桓公:華,君之土也。赧王四十二年,趙、魏伐韓華陽,秦昭王使白起救韓,敗魏軍于華陽之下,走芒卯,即此。《括地志》:華陽城,在鄭州管城縣南四十里。
制城在苑陵城東。《左傳》成十六年,晉以諸侯之師伐鄭,諸侯之師次鄭西,遷于制田,即此。杜預曰:苑陵縣東有制澤。又焦城,在苑陵東北。《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十六年,秦公孫壯伐鄭,圍焦城。
林鄉(xiāng)城在縣東二十五里。杜預曰:苑陵縣東南有林鄉(xiāng),蓋鄭地。《左傳》宣元年,諸侯會于林以伐鄭。又襄三十年,衛(wèi)襄公如楚,過鄭,鄭伯有廷勞于林。或謂之北林。《戰(zhàn)國策》:蘇代曰:兵困于林中。信陵君曰:自林鄉(xiāng)軍以至于今,秦七攻魏。是也。又有白雁陂,在長社東北,林鄉(xiāng)西南。晉太和四年,桓溫伐燕,前鋒鄧遐、朱序敗燕兵于林渚,即白雁陂矣。《宋志》:許、鄭間有白雁溝,下流合于蔡河。
大鬼山今名具茨山,在縣西南四十里,氵┆水出焉。《山海經》:大鬼之山,其陰多鐵。《班志》河南密縣有大鬼山,山蓋與密縣接界也。東魏主善見元象初,侯景攻廣州,聞魏救將至,別將盧勇請進觀形勢,以百騎敗魏軍于大隗山,廣州遂降。時州蓋治于襄城。亦曰大隗山。《唐志》:元和八年,陳州、許州大雨,大隗山摧,水流出,溺死者千余人。即此。大山,在縣西二十五里,一名自然山,黃水出焉。
陘山在縣南三十里。《左傳》隱十一年,周以陘田與鄭。僖四年,齊伐楚,次于陘。《戰(zhàn)國策》:蘇秦說韓曰:南有陘山;說楚曰:北有陘塞。又《史記》:魏襄王十六年,伐楚,敗之陘山。又秦攻陘,使人馳南陽之地。徐廣曰:陘,山絕之名。今自陘山而西南達于襄、鄧,皆群山綿亙,故昔以陘山為南北之險塞。函陵,在縣北十三里。《左傳》僖三十三年,晉侯、秦伯圍鄭,晉軍函陵,秦軍汜南,即此函陵也。
陰坂在縣西。《水經注》:洧水自劊城又東徑陰坂,北有梁焉。俗謂是濟為參辰口。參、陰聲相近,傳呼謬耳。《左傳》襄九年,鄭伐晉,濟于陰坂,次于陰口而還。杜預曰:陰坂,洧津也。
溱水在縣北。源出密縣境,一名澮水,東北流至縣界,與洧水合。《詩》:溱與洧方渙渙兮。《國語》:主鬼而食溱、洧。鬼,即大鬼山也。洧水在縣南。源出登封縣陽城山。《水經注》洧水出密縣西南馬嶺山,即陽城山也,經密縣而東流,入縣境,會溱水為雙泊河,又東經長葛至西華縣,入潁水。《左傳》襄元年,晉帥諸侯之師伐鄭,入其郛,敗其徒兵于洧上。又十一年,諸侯圍鄭,觀兵于南門,西濟于濟隧。或曰濟隧,即洧隧之訛也。又襄二十六年,楚伐鄭,涉于樂氏,門于師之梁。樂氏,亦洧津名。又有洧淵。昭十九年,鄭大水,龍斗于時門之外洧淵是也。
氵┆水出縣西南大鬼山,南流經長葛縣西,又南至許州城北,又南至臨潁縣界而合潁水。
黃水在城東南二十里。源出大山,下流與洧水合。《左傳》襄二十八年,如楚,過鄭,鄭伯有廷勞于黃崖。杜預曰:黃崖,以黃水而名。《水經注》:黃水出大山之黃泉,東南流,經華城西。
棘澤在縣東南。襄二十四年,楚伐鄭,門于東門,次于棘澤。
瑣侯亭在苑陵城西。亦曰瑣澤。《左傳》成十二年,公會晉侯、衛(wèi)侯于瑣澤。又襄十一年,諸侯伐鄭,會于北林,師于向,右還次于瑣,是也。向,見尉氏縣。韓王壘在縣西南。相傳戰(zhàn)國時舊址。晉建興末,劉聰使劉暢攻滎陽太守李矩于新鄭,屯韓王故壘,相去七里,矩襲擊之,暢敗遁。今堙。永新驛,在縣治西。又有新鄭遞運所。
附見:
宣武衛(wèi)在府城內。洪武六年置,轄左、右、中、前、后五千戶所。
陳州府東南二百六十五里。東至南直亳州二百里,南至汝寧府二百里,西至許州二百一十里。
古庖犧氏所都,曰大昊之墟。周初封舜后媯滿于此,為陳國。楚滅陳,項襄王自郢徙此。秦屬潁川郡陳勝于此自立為張楚。漢置淮陽國高帝十一年置,治陳縣。世祖建武初,封更始為淮陽王。后漢章和二年,改為陳國。晉咸寧中,屬梁國,惠帝復分立陳郡。宋、魏因之。東魏天平二年,置北揚州俱治項縣。北齊改為信州以百姓守信不附侯景,故名。后周改曰陳州。隋廢陳郡改縣曰宛丘。大業(yè)初,改州為淮陽郡。唐復為陳州,亦曰淮陽郡貞元中,忠武節(jié)度治此。五代晉開運二年,置鎮(zhèn)安軍,周因之。宋仍曰陳州。宣和初,升為淮寧府《寰宇記》:陳州城枕蔡水,周回三十里。金復為陳州。元因之。明初以附郭宛丘縣省入編戶六十二里,領縣四。今仍舊。
州控蔡、潁之郊,綰汴、宋之道。淮、泗有事,順流東指,此其經營之所也。漢賈誼欲以淮陽禁吳楚。魏司馬懿以陳、許圖東南。唐以淮西多故,特置重鎮(zhèn)于此,與汴洛相為唇齒。中和、光啟之間,黃巢、秦宗權亟攻陳州,而卒不能陷也。又其地原隰沃衍,水流津通。汲黯守淮陽,益修陂塘以溉民田。賈逵為豫州刺史,通運渠二百余里。鄧艾又為廣漕渠,屯田積谷于陳、潁間。誠有意于富強,前軌詎不足問歟詳見前大川潁水!
宛丘廢縣今州治。漢置陳縣,為淮陽國治。后漢為陳國治。晉初屬梁國。劉宋并入項縣,為陳郡治。隋改置宛丘縣,為陳州治。唐、宋因之。明初省。今州城周七里有奇。長平城州西六十里。秦始皇六年,蒙驁攻魏,拔長平。漢置縣,屬汝南郡。武帝封衛(wèi)青為侯邑。后漢屬陳國。晉屬梁國。興寧初,燕慕容塵攻陳留太守袁披于長平。后魏真君七年,并入扶溝,后復,仍屬陳郡。北齊省。今為長平鄉(xiāng)。杜預曰:長平東南有辰亭。《春秋》宣十一年,楚子、陳侯、鄭伯盟于辰陵,即此。《志》云:長平城,在今西華縣東南十八里。
臨蔡城州東北三十里。隋開皇初,析宛丘縣置。大業(yè)初廢。又新平廢縣,亦在州東北,唐初置,屬陳州。貞觀初廢。犖城在州西北。王隱曰:犖北有谷水。《春秋》僖元年,公會齊、宋、鄭、曹及邾人于檉。杜預曰:陳縣西北有檉城。檉,即犖也。谷水上承澇陂,亦曰勞城。又有華城,在犖城南,謂之東華城。《水經注》:州城南郭內有一城,曰淮陽城,子產所置,高帝因以名侯國。
宛丘在州城南三里,高二丈。《爾雅》:陳有宛丘,《詩》所稱宛丘之上、宛丘之下者也。又州城內東北隅有池,即《詩》所謂東門之池者。硯丘,在州東南四十里,高五丈。相傳楚王滅陳,于此宴會,因名宴丘,訛為硯丘。
杏岡在州西北。元至元三年,亂民焚陳州,屯于杏岡,即此。
潁水在州南五十里。源出登封縣陽乾山,流經禹州、臨潁、襄城、許州及西華、商水而達州界,下流至鳳陽府壽州西北入于淮。詳見大川潁水。
黃河《志》云:在州南三十里,西接汴水,東至項城,合潁以至于淮。蓋嘉靖中黃河南決之道也。今涸。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xié)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