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樂城在縣東南三十里。光武封劉隆為扶樂侯,即此。晉省。隋開皇十六年,置扶樂縣,屬陳州。唐貞觀初廢。《志》云:扶樂城,亦曰大扶城,其北又有小扶城。沙水徑二城之西而東南流,即蔡河矣。固城在縣西南尹村保。《通典》云:漢所筑,周回皆水,勢甚固。其水亦曰二備溝。宋楊侃《東京賦》所云“城通兩扶,溝逾二備”者也。
雍氏城在縣西南四十里。《春秋》襄十八年,楚伐鄭,侵雍梁。又襄三十年,鄭伯有奔雍梁。《戰國策》,楚圍韓雍氏,即雍梁也。杜預曰:陽翟東北有雍氏城。今城接禹州界。
蔡水在縣城東。自通許縣西流入境,又東南流入陳州界。
洧水在縣西。自鄢陵縣流入境,又東南入西華縣界。《宋志》:洧水自許田注鄢陵,東南歷扶溝,合于蔡。又氵┆水,自臨潁歷鄢陵、扶溝,亦合于蔡。蓋宋時導蔡河上流以通漕處,亦謂之閔河。
桐丘亭在縣西二十里。亦曰桐丘城。《左傳》莊二十八年,楚侵鄭,諸侯救鄭,楚師夜遁。鄭人將奔桐丘,諜告曰:楚幕有烏。乃止。又哀二十七年,晉荀瑤伐鄭,次于桐丘。杜預曰:許昌東北有桐丘城。今其地接許州東北境,亭蓋與許州接界。《陳留風俗傳》:縣有白亭,楚封太子建之子勝為白公,居此。又有雕陵亭,即莊子所云游于雕陵之樊者。
中牟縣府城西七十里。西至鄭州七十里。春秋鄭中牟邑。漢置縣,屬河南郡。高帝封功臣單父圣為侯邑。晉屬滎陽郡。后魏省,尋復置。東魏初,增置廣武郡,治此。后周移縣治圃田。隋開皇初,郡廢,改縣曰內牟,屬鄭州。十六年,改曰郟城。大業初,又改為圃田縣,仍徙舊治。唐初復改中牟,并置牟州。貞觀初,罷州,以縣屬管州。龍翔初,改屬鄭州。五代梁屬開封府,唐復屬鄭州。宋仍屬開封。今城周六里,編戶三十七里。中牟舊城在縣東六里,縣舊治也。東漢初平二年,朱謀討董卓,以河南殘破,東屯中牟。三年,為卓將李傕等所敗。唐乾符三年,山東盜王仙芝等陷陽武,攻鄭州,昭義將雷殷符屯中牟,破走之。前朝天順中,徙今治。清池廢縣,在縣西。《寰宇記》中牟有清陽亭。唐初置清池縣,屬管州。貞觀初廢。
官渡城在縣東北十二里,即中牟臺也,亦曰曹公臺。建安四年,曹操袁紹相持于官渡口。裴松之《北征記》:中牟臺下臨汴水,是為官渡,袁紹、曹操壘尚存焉。晉永嘉初,東海王越鎮許昌,以石勒寇掠兗州,遣茍等拒之于平原、陽平間,越出屯官渡,為聲援。又縣西南有林亭。《左傳》宣元年,楚賈救鄭,遇晉軍于北林,即此。
牟山縣北五里。縣南二十里有土山。又縣西南有馬陵。《志》云:陵綿亙五十余里,或曰即故河堤也。
汴水在縣南。又東流入開封城南。今淤。或曰在中牟故城北。唐中和四年,李克用等敗黃巢于陳州,巢自陳趣汴,至中牟,又自中牟逾汴而北,克用邀擊之于封丘,是也。
官渡水在縣北中牟臺下。鴻溝自滎陽下分二渠,一為官渡水是也。圃田澤在其南,又北則為黃河。胡氏謂:官渡即黃河也,故袁曹相距。沮授曰:悠悠黃河,吾其濟乎!按袁紹敗后,幅巾渡河,則黃河在官渡北矣。
汜水在縣南。東北入官渡水,今涸。杜佑曰:此為東汜水。《左傳》僖三十年,晉及秦圍鄭,晉軍函陵,秦軍汜南,蓋此水之南也。又襄九年,晉會諸侯伐鄭,師于汜,蓋亦東汜云。
刁馬河在縣東南。舊通汴河,宋元豐五年,范子淵等開清汴渠,引洛入汴。既而汴水增漲,提舉司言:京西四斗門,近京惟孔固斗門可以泄水入黃河。其孫賈斗門,雖可泄水入廣濟,然下尾窄狹,不能盡吞。惟于萬勝鎮舊減水河汴河北岸,修立斗門,淘舊河,創開生河一道,下合刁馬河,是也。今堙。
圃田澤在縣西北七里。《周?職方》:豫州藪曰圃田。《史記》:魏公子無忌曰:秦七攻魏,五入囿中,邊城盡援。劉伯莊曰:囿,讀圃,即圃田澤,中多產麻黃,《詩》所謂東有甫草也。東西五十里,南北二十六里,西限長城,東極官渡,高者可耕,洼者成匯。今為澤者八,若東澤、西澤之類;為陂者三十六,若大灰、小灰之類,其實一圃田澤耳。五池溝在縣西。亦曰五池口,今涸。曹魏嘉平二年,司馬懿討王凌還,魏主使侍中韋誕勞軍于五池。宋張洎曰:莨宕渠自滎陽五池口出,注為鴻溝。是也。
王滿渡在縣南。舊為汴河所經津濟之處。唐中和四年,李克用救汴州,自許州而北,追及黃巢于王滿渡,乘其半濟,奮擊,大敗之。《唐書》:渡在中牟北。
萬勝鎮在圃田澤之北。亦曰萬勝寨。唐長慶二年,宣武軍亂,命韓充為宣武帥。充自滑州入境,軍于萬勝。光啟三年,秦宗權將盧瑭軍萬勝,夾汴口為梁,以絕汴州運路,朱全忠襲取之。后唐同光四年,帝幸關東,至萬勝鎮,聞李嗣源入汴,遂還。宋景德二年,開封府言:萬勝鎮先置斗門以減河水,今汴河分注濁水,入廣濟河,堙塞不利。帝以斗門本泄京索河,泛流入汴,不便壅塞,命高置斗門。胡氏曰:萬勝鎮在中牟東,距大梁不過數十里。白沙鎮,在縣東三十七里。《九域志》縣有白沙鎮,與祥符縣接界。
曲遇聚在縣西。司馬彪《郡國志》:中牟縣有曲遇聚,沛公破秦將楊熊于曲遇,熊走滎陽。又《世家》:曹參自開封西擊楊熊,軍于曲遇。是也。曲,丘羽反;遇,音。圃田驛,在今縣治東,明初置。
陽武縣府西北九十里。北至衛輝府新鄉縣八十里。秦博浪沙地。漢置陽武縣,屬河南郡。晉屬滎陽郡。東魏屬廣武郡。北齊省。隋復置,屬鄭州。唐因之。五代時屬開封府。今城周五里有奇,編戶五十四里。博浪城在縣東南五里,即張良令力士擊秦始皇處。司馬貞曰:浚儀西北四十里有博浪城。建安五年,袁紹與曹操相距于官渡,紹軍陽武,依沙追為屯,東西數十里。沙追,或曰即博浪沙。北埭城,《寰宇記》:在縣北十里。其地又有南埭城。《左傳》襄五年,楚伐陳,諸侯會于城埭以救之,即此二城也。杜預曰:酸棗縣西南有埭城。
黃河舊在縣北,今在縣南。自原武縣流入境,又東入封丘縣界。
白溝在縣東南三里,又東南入封丘縣界。《水經注》:濟水經陽武故城南,又東為白馬淵,泉流為白溝。或謂之白河。唐載初元年,引汴水入白河,即此。今涸。
原武縣府西北百二十里。西南至鄭州六十里,北至衛輝府獲嘉縣百里。漢縣,屬河南郡。晉省。后魏復置,屬滎陽郡。東魏改屬廣武郡。北齊縣省。隋置原陵縣,開皇十六年復曰原武。唐屬鄭州。宋熙寧中,省入陽武縣。元初,復置。金屬鄭州。元因之。明初,改屬開封府。今城周四里有奇,編戶二十三里。
卷城在縣西北七里。蘇秦說魏王曰:北有卷、衍。秦昭襄王三十二年,客卿胡傷攻魏卷,取之。又始皇二年,キ公將卒攻卷。漢置縣,屬河南郡。建初二年,帝幸偃師,東涉卷津。晉卷縣屬滎陽郡。后魏因之。北齊廢。《水經注》:河水經卷縣北,又東至酸棗之延津,二邑皆河津之要也。
垣雍城在縣西北五里。春秋時為鄭地,亦曰衡雍。僖二十八年,晉文公敗楚于城濮,還至衡雍。又文八年,魯公子遂會晉趙盾于衡雍。后為垣雍。秦昭王四十八年,韓獻垣雍以和。《戰國策》魏王曰秦許我以垣雍;魏公子無忌謂秦有鄭地,得垣雍,皆此也。城濮,見山東濮州。
安城在縣東南二十里。《志》云:周所置城。《史記?魏世家》:昭王十三年,秦拔我安城,兵至大梁而去。《括地志》原武有安城。《史記》:信陵君謂魏安王,通韓上黨于共、寧,使道安成,出入賦之。謂此。明初置安城驛,正統中廢,改置廣武驛于滎澤縣。共,見衛輝府;寧,見懷慶府修武縣。長城在縣西北。徐廣曰:滎陽卷縣有長城,經陽武到密,六國魏所筑。《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十二年,龍賈帥師筑長城于西邊。蓋是時長城猶在河西。其后河西屬秦,因改筑長城于此。
黑陽山在縣北二十里,連陽武縣界。黃河經其下。洪武二十四年,河決于此。又正統十三年,河決滎澤縣,東及黑陽山,由蒲經澶四百余里,合黃河故道,北入會通河。蒲、澶,見北直長垣縣及開州。
黃河在縣北二十二里。自滎澤流入縣界,達于開封城北。《水經注》:河水東經卷縣北。春秋時,晉楚之戰,晉軍爭濟,舟中之指可掬;楚莊祀河,告成而還:皆此處也。隋大業十三年,李密攻東都,遣徐世績自原武濟河,取黎陽倉。
扈亭在縣西北。《春秋》莊二十三年,公會齊侯盟于扈。又文七年,晉趙盾與宋、衛、齊、鄭、曹、許諸侯盟于扈。其后往往會盟于此,蓋其地在四方道里中也。《竹書》:晉出公二十二年,河絕于扈。又有武修亭,或以為修魚也。《秦紀》:惠文王后七年,韓、魏、燕、齊率匈奴共攻秦,秦使樗里疾與戰于修魚。
封丘縣府北七十里。北至北直滑縣一百四十里,東北至北直長垣縣六十里。古封父國。《左傳》賜封父之繁弱,是也。漢置封丘縣,屬陳留郡。后漢初平四年,袁術屯封丘,曹操自鄄城引兵擊走之。晉屬陳留國。大興三年,祖逖遣其將韓潛屯于此,既而石勒遣石虎引兵南侵,城封丘而還。后魏太平真君九年,并酸棗,景明二年改,仍屬陳留郡。北齊省。隋開皇十六年,復置,屬滑州。唐屬汴州。宋屬開封府。金大定中,河水壞沒,遷治新城。元初,城復為河所壞,乃因故城遺址,稍加修葺,遷治焉。明因之。今城周九里有奇,編戶四十三里。
黑山在縣北五里。后漢初平四年,袁術引軍屯于黑山,曹操斷術糧道,術敗走,即此。
黃河在縣南五十里。舊時沁河自山西沁源縣來,由陽武入縣界于家店,河水挾沁東決漕運,為害甚烈。弘治中,副使張鼐從于家店疏決故道,筑堤以免泛濫之虞,至今賴之。黃池在縣西南七里。東西廣三里。《春秋》哀十三年,公會晉侯吳子于黃池。薛瓚曰:《國語》吳子掘深溝于商魯之間,以會晉公午于黃池,正此地也。杜預曰:封丘縣南有黃亭及濟水。《史記》:韓昭侯二年,宋取我黃池。又《魏世家》:惠王十六年,侵宋黃池,宋復取之。即此。
濮渠在縣西南。首受[1111],東北流至縣,引以溉田,又東北流,入北直開州界。
翟溝在縣南八里。即白溝也,音轉為翟。西接黃河支流,引瀆東入,環帶縈紆,澄澈如鑒。一名滌渠,亦曰湛渠。孟康曰:春秋時,宋敗長狄僑如于此,因名。自陽武縣流入,又東南經祥符縣境。今涸。
桐牢亭在縣北二里。韋昭曰:古蟲牢,鄭地也。《春秋》成五年,公會晉侯,同盟于蟲牢。襄十八年,楚侵鄭,至于蟲牢。定八年,晉士鞅會成桓公侵鄭,圍蟲牢。今謂之桐渦。長丘亭,在縣東。《左傳》:宋敗狄于長丘。《史記》宋武公獲長狄僑如處也。
黃亭杜預曰:在縣南七里黃池之上。又南三里有云響亭。晉吳之會,諸侯云集響應,共筑此城,因名云響城。又有期城,在黃池旁,亦以諸侯相期于此而名。中欒鎮在縣南大河北岸。元人運道,以此為中頓。明初,徐達下汴梁,駐軍中欒,然后率步騎入虎牢,既又規取河北,復自中欒渡河,下衛輝,是矣。縣西北一里又有周太祖營,相傳五代時郭威屯兵處。延津縣府西北九十里。東北至衛輝府胙城縣四十五里,西北至衛輝府新鄉縣七十里。本鄭之廩延。秦置酸棗縣。漢屬陳留郡。晉因之。后魏屬東郡。北齊并入南燕縣。隋開皇六年復析置酸棗縣,屬滑州。大業初,改屬滎陽郡。唐復屬滑州。五代梁開平元年,屬開封府。宋政和七年,改延津縣。金貞三年,置延州。元至元九年,復為延津縣。今城周七里有奇,編戶二十七里。
酸棗城縣北十五里。本鄭之廩延邑。《左傳》隱元年,鄭叔段侵鄭,至于廩延。亦曰酸棗。襄三十年,鄭以伯有之亂,游吉奔晉,駟帶追之,盟于酸棗。《戰國策》:蘇秦曰:魏北有河外、卷、衍、燕、酸棗。《史記》:魏文侯三十二年,伐鄭,城酸棗,取鄭北而城之也。秦始皇五年,使蒙驁攻魏,拔酸棗。漢縣治此。武帝封廣川惠王子晏為侯邑。后漢中平末,關東共起義兵討董卓,兗州刺史劉岱等與曹操屯酸棗。《陳留志》:城內有韓王故宮闕,疑戰國韓嘗都此。又縣東南二里有酸棗山,俗呼為土山,黃河昔嘗繞其下。《邑志》云:山在縣西南五里。后唐同光三年,治酸棗遙堤,以御決河。周廣順二年,河決酸棗,尋修塞之。黃河舊在縣北。成化十四年,河決縣西之村,泛濫七十余里。十五年,徙流縣南,入封丘縣界。
濮水在縣北。今涸。《水經注》:濮水自酸棗首受河而東北注,經燕城南。蓋與封丘之濮渠異源而同流也。詳見山東濮州。燕城,見胙成縣。今黃河遷決,濮水絕流矣。
延津杜預曰:酸棗縣北有延津。《水經注》:河水又東北,通謂之延津。后漢初平二年,董卓入關,袁紹自河南還軍延津。建安五年,曹操以袁紹攻白馬,引兵趣救。荀攸曰:今兵少不敵,公到延津,若將渡兵向其后者,紹必西應之,然后以輕兵襲白馬,掩其不備。從之。既敗紹軍,引還,紹渡河追至延津南。操勒兵,駐營南阪下,及戰,大破紹軍。晉咸和四年,石勒破劉曜,途出于此,以河冰泮為神靈之助,號靈昌津。《志》云:唐衛州新鄉縣有延津關,蓋在延津北岸。曹操救東郡太守劉延于白馬,至延津,蓋在延津南岸。今詳見北直滑縣。
烏巢澤在縣東南。《三國志》:許攸謂曹操曰:袁氏輜重,在故市烏巢。操遂出奇兵攻燒之,紹因此敗亡。今故市城在鄭州北。《水經注》:濟瀆又東,經酸棗縣之烏巢澤。澤北有故亭。香臺關在縣西北。地名沙門鎮,有巡簡司。廩延驛,在縣治東南。縣治西又有廩延遞運所。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