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河在縣東北三十五里。一名泌水,黃河之支流也。元大德九年,黃河決溢汴梁,因自汴梁東開董盆口,導支河入巴河,以殺其勢。既而正河流緩,并趣支流,巴河不能容,因南決歸德諸處,北入濟寧境內,大為民害,復塞治之。今東經蘭陽儀封縣南,入歸德府寧陵縣界,復入于大河。
魯溝在縣西北十七里。源出祥符之蓬澤,又東南經杞縣南,而合于汴河。觀省陂,在縣東。唐貞觀十八年,縣令劉雅作陂蓄水,溉田百頃。
逍遙宮在縣南六里。隋大業二十年建,尋廢。莘城驛,在縣治南。明初置。
杞縣府東百里。東北至睢州考城縣九十里。古雍國,黃帝之后。周為杞國。漢置雍丘縣,屬陳留郡。晉屬陳留國。后魏置陽夏郡。北齊因之。隋開皇初,郡廢。十六年,改置杞州。大業初,州廢,以縣屬梁郡。王世充亦置杞州于此。唐初因之。貞觀六年,州廢,縣屬汴州。五代晉改為杞縣,漢仍曰雍丘。宋因之。金正隆后,復為杞縣。元為南杞縣。明曰杞縣。今城周九里有奇,編戶百二十三里。
雍丘城今縣治。《漢志》:故杞國,周武王封禹后東樓公于此。先春秋時,徙魯東北,后屬宋。戰國屬魏。雍,一作。《左傳》襄九年,鄭圍宋雍丘,宋皇瑗圍鄭師,取之。《史記?鄭世家》:公十五年,韓景侯伐鄭,取雍丘。又秦蒙驁拔魏雍丘。秦二世二年,沛公、項羽自定陶西略地,破秦軍于雍丘。又曹參南攻雍丘,擊李由軍,破之。后漢興平二年,陳留太守張邈使其弟超保雍丘,曹操攻拔之。魏曹丕改封曹植為雍丘王。東晉初,鎮西將軍祖逖為豫州刺史,鎮雍丘,屢破石勒軍,大河以南,多為晉土,是也。劉宋永初三年,魏人渡河南侵,司州刺史毛德祖遣將劉憐戍雍丘以備之。唐天寶十載,真源令張巡起兵討安祿山,西至雍丘,賊來攻,屢敗之。
外黃城縣東北六十里。《左傳》:魯惠公季年,敗宋師于黃。杜預曰:外黃縣東有黃城。《戰國策》:蘇代曰:決白馬之口,魏無黃、濟陽。秦置外黃縣。二世二年,沛公、項羽自雍丘還攻外黃。漢四年,項羽攻外黃,怒其不早下,將坑之,以舍人言而止。漢亦曰外黃縣,屬陳留郡,郡都尉治焉。張晏曰:魏郡有內黃,故此加外。晉屬陳留國。后魏主燾延和三年,置徐州于外黃。皇興初,州罷,縣亦尋廢。高齊復置外黃縣。隋屬曹州。唐初屬杞州,貞觀六年廢。《陳留風俗傳》:外黃有大齊城、小齊城,又有莠倉、科稟二城,皆汴水所經。杜佑曰:外黃縣東有黃城,兵亂之后,城邑丘墟,因曰黃墟。晉大和四年,桓溫伐燕,燕慕容厲逆戰于黃墟,敗走。又曲棘里,劉昭曰:在外黃城中。《春秋》:昭二十五年,宋公佐卒于曲棘。高陽城在縣西二十五里。顓頊高陽氏佐少昊有功,封于此。酈食其居此,沛公兵過之,食其入謁,自稱高陽酒徒。文穎曰:高陽,聚邑名也。亦曰高陽亭。漢文帝子武改封梁,其地北界太山,西至高陽。后漢初平中,蔡邕封高陽侯,即此。魏收《志》:雍丘有高陽城。
圍城縣南五十里。春秋時鄭地。昭五年,晉韓起逆女于杞,還過鄭,鄭伯勞諸圉。《戰國策》:楚人說頃襄王還射圉之東,解魏左肘。漢置圉縣,屬淮陽國。王莽居攝,東郡太守翟義起兵討之,敗于圉北,即圉城北也。后漢屬陳留郡。晉屬陳留國。后魏曰圉城縣,屬陽夏郡。北齊縣廢。隋復置,屬宋州。唐初屬杞州,貞觀六年廢。五代周顯德三年,征淮南,駐師于圉城鎮,即此。今亦曰南圉鎮。
令狐城在縣西三里。唐至德初,令狐潮等攻雍丘,數月不下,乃置杞州,筑城于雍丘之北,以絕張巡糧援,即此城也。既而巡棄雍丘,東守寧陵。肥陽城,在縣東北二十里。《城冢記》:禹治洪水,在肥澤之陽,因筑此城。今有西肥集。
張柔城縣北七里。元張柔鎮雍丘時所筑。亦名新城。《元志》杞縣:元初,河決,城之北面為水所圮,遂為大河之道,乃于故城北二里河北岸筑新城置縣。繼又修故城,號南杞縣。蓋黃河至此分為三:其大河流于二城之間,其一在新城之北睢河中,其一在故城之南。俗稱三叉口。
成安城在縣城東。漢縣,屬陳留郡。后漢縣廢。《風俗傳》:成安縣,今名利望亭。《隋志》:外黃縣,齊廢成安縣入。陽樂城,在縣東北四十里。《述征記》:城在汴北一里,周五里。蓋苻秦時所置。又有祺城,在縣西北十八里,亦曰箕城。隋末,王世充嘗置縣于此。又吳起城,《志》云:在縣東北十里。相傳吳起屯兵處。
桃陵在縣東南十里。唐至德初,張巡守雍丘,擊賊眾于白沙渦,還至桃陵,遇賊救兵,悉擒之,即此處也。白沙渦,在歸德府寧陵縣。又縣東南三十五里曰青陵,亦名青陵保。縣西南五十里曰翟陵,又十里為石陵。縣東北二十里有武陵,皆土阜也,俗亦謂之五陵。今多漫漶者。韓岡,在縣西三十五里,又西至陳留四十里,往來所經之道。
汴水在城北。自陳留縣流入,經縣東北境而入睢州界。《志》云:縣北四十里有蒲口,舊時汴水分流處也。元大德初,河決于此。睢水在縣北五十里。自陳留縣流入境,又東入歸德府睢州界。《水經注》:睢水首受浚儀莨蕩水,東經高陽故亭北,又東徑雍丘縣故城北。
魯溝在縣南。自陳留縣流入境,下流入于汴河。白楊陂,在縣東。《水經注》:陂方四十里,儲水溉田處也。今涸。
漢堤在縣北。即漢永平中王景所治者。縣有堤河,因此而名。又北五里有隋堤,大業中所筑,自大梁至灌口者也。灌口,或曰即老鸛河。見南直淮安府。
鳴雁亭在縣北四十里。《水經注》:汳水東徑亭南。《春秋》成二年,衛侯伐鄭,至于鳴雁。俗謂之白雁亭。雍丘驛,在縣城東北,明初置。
通許縣府東南九十里。東至杞縣六十里。本陳留、扶溝二縣地。宋初置通許鎮,咸平中升為咸平縣,屬開封府。金改今名。今城周九里有奇,編戶二十五里。上倉城縣西八里。五代周世宗所筑,為漕運轉輸之處。
岡縣東南四十里。相傳有鳳集此,故名。縣境又有吳召岡、李大岡、青岡、豎岡、朱砂岡、摖子岡、七里等岡,大者綿亙數里,居民避水患,多筑廬于其上。《志》曰:縣當祥符、陳留二邑之沖要,岡阜環列,河流縈繞。
蔡河在縣西。《志》曰:蔡河自祥符之范村流入縣北,分為兩道,名雙溝河,至縣西復匯而為一,下入扶溝,建閘啟閉,宋時通江淮之漕道也。《宋志》:建隆二年,浚蔡河,設斗門節水,自京距通許鎮。舊黃河,《志》云:自汴西杏花營分流,經縣西三里,南達扶溝。今涸。
太康縣府東南二百里。東至睢州柘城縣八十五里,南至陳州七十里。相傳夏太康所筑城。漢置陽夏縣,屬淮陽國。東漢屬陳國。晉屬梁國。后魏屬陽夏郡。高齊置淮陽郡。隋初郡廢。開皇七年,改縣曰太康,屬陳州。王世充置夏州于陽夏,即此。唐復為太康縣,屬陳州。五代梁屬開封府。宋宣和初,改屬拱州。金仍屬開封府。今城周九里有奇,編戶三十六里。
陽夏城即今治,漢縣也。秦為陽夏鄉,陽夏人吳廣起兵于蘄,是也。漢元年,令將軍薛歐、王吸出武關,逆太公、呂后于沛,楚發兵距之陽夏。五年,追項羽至陽夏南。洪氏曰:陽夏鄉,今去太康縣三十里。后漢建安初,陳王寵屯陽夏,袁術遣客詐殺之。晉永嘉五年,石勒攻陳留太守王贊于陽夏,擒之,即此地。又縣西北五里有霸王臺,臨渦水,俗謂之項王將臺,亦曰漢王臺。縣南二十里又有南拒臺、北拒臺,相傳楚漢相拒處,相去各一里,亦謂之南拒城、北拒城。
渦水在縣北五里。其上源自通許境接蔡水,流經縣北,東南經柘城縣及鹿邑縣境,又東入江南亳州界。《水經注》:渦水首受蔡,東流經陽夏北,其下流入于淮。是也。今有秋江泊,在縣東南二十里,渡通柘城。五里口渡,在縣西南五十里,路通西華縣。義安驛在縣南三十五里。路出陳州,此為中頓處。又縣西南三十里有長陵岡,洪武初置遞運所于此。
尉氏縣府南九十里。西南至許州百三十里。春秋鄭大夫尉氏邑。秦置縣。漢屬陳留郡。晉屬陳留國。后魏亦屬陳留郡。東魏改屬開封府。北齊省。隋開皇六年,復置,屬許州。王世充于此置尉州。唐武德四年,改置洧州,或作南汴州。貞觀初,州廢,縣屬汴州。今城周七里有奇,編戶二十六里。
康陰城縣東南四十里。隋末置。唐初屬洧州,貞觀初廢。《志》云:武德四年,安撫使任瑰于古齊城置康陰縣。又有苑陵城,在縣西南四十里,古山氏城也。《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十六年,秦公孫壯率師城山氏,即此。唐武德四年任瑰于新鄭縣界內,移苑陵縣治山氏城,屬洧州。貞觀初廢。向城在縣西南五十里。《左傳》襄十一年,諸侯伐鄭,會于北林,師于向。杜預曰:向城在長社東北。又十四年,晉及諸侯會吳于向,即此。菟氏城,在縣西北四十里。《左傳》昭五年,鄭伯勞楚屈生于菟氏。又蔣城,在縣西六十里,與新鄭接界。或以為即春秋時蔣國,所謂凡、蔣、邢、茅者。又有鐘城,魏鐘繇故居,在縣西北五十里。
雞鳴城在縣西南三十里。《竹書》:魏惠成王元年,韓伐魏,軍于澤陂,北對雞鳴城。是也。又七里為三亭岡。秦王稽與范雎言:待我三亭之南。即此。蔡陂城,在縣西南四十里,與雞鳴城相近。《志》云:隋末,嘗置縣于此。
沙水縣東五十里。自祥符縣流入,即宋之惠民河。宋祥符元年,惠民河決于尉氏,遣使修塞。縣東有康溝,流合惠民河,即長明溝之支流也。又有筆溝,在縣東北四十里,端直如筆,流合于康溝,引而南,合于大溝。其合處有大流堰,宋所置也。長明溝在縣西南四十五里。源出許州長葛縣界,經縣西南匯為大陂,謂之蔡澤陂,東西五里,南北十里。或曰即澤陂也,在雞鳴城南。長明溝又東南流,與大溝合。大溝,在縣西南十五里,東南流,與縣境眾水匯。今下流入于決河。
陵樹亭縣東北三十五里。亦曰陵樹鄉。漢建安中,荀攸封陵樹侯,即此。其東有少曲亭。《志》云:少曲亭,在縣東。《陳留風俗傳》:尉氏縣有少曲亭,俗謂之少城。《水經注》:康溝東經扶溝縣之白亭,又東經少曲亭。此河南之少曲也。尉氏驛,在縣治東,明初置。
洧川縣府西南百五十里。南至許州六十里,西北至新鄭縣亦六十里。春秋鄭之曲洧。漢為潁川郡新汲縣地。唐初為尉氏縣地。宋為宋樓鎮,屬尉氏縣。金始置洧川縣,舊治在今縣南十里。前朝洪武初,以水患遷今治。今城周九里有奇,編戶十七里。
新汲城在縣南。春秋時曲洧也。成十七年,公會諸侯伐鄭,自戲童至于曲洧。漢神爵三年置新汲縣,以河內有汲縣,故曰新汲。后漢章帝封馬防為侯邑。晉仍屬潁川郡。后魏因之。東魏改屬許昌郡。北齊廢。唐初復置,屬洧州。貞觀初廢。
匡城在縣東北。《左傳》文元年,衛孔達侵鄭,伐綿、訾及匡。又定六年,公侵鄭,取匡。此鄭國之匡城也。
牛脾山在縣西南十里。有小阜,俗謂之牛脾山。舊傳即鄭莊公闕隧見母處。
洧水在縣南。源出河南府登封縣北陽城山,至禹州密縣,又東流至新鄭縣,合溱水為雙泊河,經長葛縣北,為雙濟河,至縣南,又名雙泊河,西南有青龍泉水合焉,經朱曲鎮,又東經鄢陵、扶溝、西華縣境而合于潁水。
朱曲鎮在縣東南。本屬尉氏縣。金曰朱家曲,改屬今縣。洧水至此,回曲而東,因名。洧川驛,在縣治西,明初置。
鄢陵縣府南百六十里。西南至許州六十里,東至扶溝縣四十里。春秋鄭邑。戰國屬韓。漢置鄢陵縣,屬潁川郡。晉及后魏因之。東魏屬許昌郡。北齊省入許昌縣。隋開皇七年,復置縣。十六年,又置洧州于此。大業初,州廢。王世充復置。唐因之。貞觀初,州廢,縣屬許州。宋改今屬。今城周六里有奇,編戶二十九里。
鄢陵城舊城在今縣西南四十里。《春秋》隱元年,鄭伯克段于鄢。成十六年,晉敗楚于鄢陵。韋昭曰:古鄢國,為鄭武公所滅。《國語》虢、鄶八邑,鄢其一也。《史記》:韓宣惠王十四年,秦敗我于鄢。又秦始皇二十二年,李信攻楚鄢、郢,破之。胡氏曰:時楚遷壽春,所謂鄢者即此;郢,謂陳州也。魏曹丕封弟燕王宇為鄢陵王,筑臺于城中,名燕王臺。唐初移今治。《括地志》:故城在今鄢陵縣西北十五里。又縣南有朱濞城。濞,漢初功臣,封鄢陵侯,因筑此城。安陵城《括地志》:在縣西北十五里。本鄭地。《史記》:齊宣公四十三年,田莊子伐魯、葛及安陵。戰國時,魏襄王弟安陵君封于此。公子無忌所云王之使者出過而惡安陵氏于秦者也。秦始皇二十二年,滅魏,欲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水經注》:安陵,一名富平。《陳留風俗傳》:尉氏安陵鄉,故富平也。漢昭帝封張安世為侯邑。蓋舊為尉氏縣界。又《后漢志》征羌侯國有安陵亭。征羌,見郾城縣。杜佑云:安陵,在郾城東南七十里。又魯,魯城;葛,長葛也,俱見后。
洧水在縣北二十里。自洧川縣流入境,又東南入扶溝縣界。
五女店在縣西三十里,又西南三十里即許州也。相傳漢獻帝后伏氏,與姊妹四人為操所害,葬于此。扶溝縣府南二百里。南至陳州西華縣七十里。漢舊縣,屬淮陽國。以小扶亭有洧水之溝,因名。光武封朱鮪為侯邑,改屬陳留郡。晉省。后魏復置。東魏屬許昌郡。隋屬許州。唐初于縣置北陳州,尋廢,以縣屬洧州。貞觀初,仍屬許州。五代梁改今屬。今城周九里有奇,編戶二十九里。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