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貢》曰:荊、河惟豫州荊,荊山。見湖廣襄陽府。《周禮?職方》:河南曰豫州豫州在九州之中,言常安逸。又云:稟中和之氣,性理安舒,故云豫也。性,音生。春秋時,為周畿邑,又為宋、鄭、衛諸國地,亦兼秦楚之疆。戰國時,為韓魏列國地。自河以北,則趙境也今懷慶、衛輝、彰德三府,本古冀州地,春秋屬衛屬晉,戰國兼屬趙魏。《天官》:柳、七星、張則周分野,房、心則宋分野,室、璧則衛分野,觜、Δ、參則魏分野,角、亢、氐則韓分野趙分野,見山西沿革。秦并天下,置三川、潁川、南陽等郡河以北彰德府,則邯鄲郡之南境。漢武置十三州,此亦為豫州,而半屬于司隸今河南府及懷慶府、衛輝府,皆屬司隸,而彰德則屬于冀州。后漢司隸改治洛陽,而別置豫州于譙郡今江南鳳陽府亳州。魏因之豫州改治汝南安城,今汝寧府廢縣。而冀州治鄴,河北皆屬焉,即彰德府也。晉亦分置司州及豫州司州仍治洛陽。豫州治項,今開封府陳州項城縣。而河北則屬冀州。永嘉以后,中原蕪沒,劉宋嘗置豫州于汝南、司州于義陽,后復失之。隋置十三州,此亦為豫州地,而不詳所統。大業末,為李密、王世充等所據。唐分十道,此為河南道。開元中,為都畿治東都,今河南府、河南治陳留郡,今開封府及河北道治魏郡,今直隸大名府。河北三府皆屬焉。宋都汴,置京東、京西及河北路河北路仍治大名。元豐中,又分京東東西、京西南北等路詳州域形勢。金為汴京路,又改曰南京,亦分屬河北、河東等路懷州屬河東南路,彰、衛屬河北西路。元置河南江北行中書省,而河北為腹里地。明初為河南等處丞宣布政使司,領府八、州一、屬州十一、屬縣九十六總為里三千八百八十有奇,夏秋二稅,約二百四十一萬四千四百七十七石有奇,而衛所參列其間。今仍為河南布政使司南陽府南召縣廢。
◇開封府屬州四 縣三十
祥符縣附郭 陳留縣 杞縣 通許縣 太康縣 尉氏縣洧川縣 鄢陵縣 扶溝縣 中牟縣 陽武縣 原武縣 封丘縣延津縣蘭陽縣 儀封縣 新鄭縣
陳州
商水縣 西華縣 項城縣 沈丘縣
許州
臨潁縣 襄城縣 郾城縣 長葛縣
禹州
密縣
鄭州
滎陽縣 滎澤縣 河陰縣 汜水縣
◇河南府屬州一 縣十三洛陽縣附郭 偃師縣 鞏縣 孟津縣 宜陽縣 永寧縣新安縣 澠池縣 登封縣 嵩縣 盧氏縣
陜州
靈寶縣 閿鄉縣
◇懷慶府屬縣六
河內縣附郭 濟源縣 修武縣 武陟縣 孟縣 溫縣◇衛輝府屬縣六
汲縣附郭 胙城縣 新鄉縣 獲嘉縣 淇縣 輝縣
◇彰德府屬州一 縣六
安陽縣附郭 臨漳縣 湯陰縣 林縣
磁州
武安縣 涉縣
◇歸德府屬州一 縣八
商丘縣附郭 寧陵縣 鹿邑縣 夏邑縣 永城縣虞城縣
睢州
考城縣 柘城縣◇汝寧府屬州二 縣十二
汝陽縣附郭 真陽縣 上蔡縣 新蔡縣 西平縣確山縣 遂平縣信陽州羅山縣光州
光山縣 固始縣 息縣 商城縣
◇南陽府屬州二 縣十一
南陽縣附郭 鎮平縣 唐縣 泌陽縣 桐柏縣 南召縣今廢鄧州內鄉縣 新野縣 淅川縣
裕州
舞陽縣 葉縣
直隸◇汝州屬縣四
魯山縣 郟縣 寶豐縣 伊陽縣
東連齊、楚,
自歸德府東界,接山東之兗、濟,南直之淮、徐,皆古齊、楚地。
西阻函谷,
洛陽西至新安,道路平曠。自新安西至潼關,殆四百里,重岡疊阜,連綿不絕,終日走硤中,無方軌列騎處,其間硤石見陜州及靈寶、閿鄉,尤為險要。古之崤函在此,真所謂百二重關也!
南據淮,淮水出南陽府桐柏縣東南一里之桐柏山,至汝寧府商城、固始縣東,而入江南壽州界。信 陽、光州,俱在淮水之南。
北逾河、漳。
黃河,自河南府陜州閿鄉縣入境,接蒲津、潼關界,至歸德府虞城、夏邑縣出境,接徐、兗界。漳水自彰德府磁州、涉縣入境,接山西潞安府界,至臨漳縣出境,接直隸廣平府界。境內之地,皆逾河、漳已北。
其名山,則有嵩高、
嵩高,即嵩山,在河南府登封縣北十里,五岳之中岳也。萃兩間之秀,居四方之中,窿然特起,形方氣厚,故曰嵩高。《禹貢》所云外方也或曰:陸渾山,一名方山,蓋《禹貢》之外方。《詩》:崧高惟岳。一名太室山。《左傳》昭四年,晉司馬侯曰:太室,九州之險也又楚椒舉曰:周幽王為太室之盟,戎狄叛之。《漢書》:武帝禮祭中岳太室,置奉邑,名曰嵩高即今登封縣。其西為少室山。戴延之《述征記》:少室高與太室相埒,相去十七里少室山,今在登封縣西十七里,嵩其總名也。晉永康二年,趙王倫篡竊,齊王ぁ等自許昌起兵討之。倫懼,夜使人披羽衣上嵩山,偽稱仙人王喬,陳述符命。永嘉三年,劉淵遣子聰等犯洛陽,聰親祈嵩山,留軍圍洛,洛中乘虛出擊聰軍,敗之。后魏主嗣泰常八年,如洛陽,遣使祠嵩高。又文帝宏太和二十年,如嵩高后魏主恪永平中,擇嵩山形勝地,立閑居寺。又魏主詡神龜二年,胡太后游嵩高。孝武帝修永熙二年,狩于嵩高。《唐十道志》:河南道名山曰嵩高。高宗永淳初,于山南作奉天宮。武后垂拱四年,號嵩高為神岳既而封神岳,禪少室。圣歷二年,幸嵩山。明年,復幸焉。夫嵩高在汝洛間,雖逼近都會,而道里少為僻遠,故由來戰勝攻取者或缺焉。宋嘉定八年,蒙古攻金潼關,不能下,乃由嵩山小路趣汝州,遇山澗,輒以鐵槍相連,鎖接為橋以渡,遂趣汴京,金人大震。蓋嵩高峻拔,望為表極,故能越險而前也。《名山記》:山高二十里,周百三十里,中為峻極峰,東曰太室,西曰少室《述征記》:少室高八百六十丈,方十里。謂之室者,山下各有石室也。太室之峰二十四,遠近齊高,無低昂之分,有凝重之勢。少室之峰三十六,奇蹤異跡,蓋不可勝記云。
太行、
太行山,一名五行山亦曰王母山,又名女媧山,在懷慶府城北二十里,接山西澤州南三十里,羊腸險道在焉。《禹貢》: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孔氏曰:二山連延,東北接碣石山也。《左傳》襄二十三年,齊侯為二隊,入孟門,登太行《史記》:齊莊公二年,使欒盈間入曲沃,為內應,以兵隨之,上太行,入孟門。欒盈敗,齊兵還,取朝歌、孟門。賈逵曰:孟門,晉隘道。或云:即太行之陘口。司馬貞謂在朝歌東北,蓋以意言之。《齊語》:桓公懸車束馬,逾太行。《戰國策》:范雎曰:北斷太行之道,則上黨之師不下。又曰:一軍臨滎陽,一軍臨太行,韓必請效上黨之地。蔡澤謂范雎:君相秦,決羊腸之險,塞太行之口。《史記》:吳起謂魏武侯:殷紂之國,左孟門,右太行《戰國策》作左孟門,右漳滏。又韓桓惠王十年,秦擊我于太行,上黨降趙。秦昭王四十四年,白起攻太行,道絕,而韓之野王降又《世紀》:湯歸,自伐夏,至于太行。《史記》作湯歸,自泰卷陶。《索隱》曰:卷,當為;陶,衍文。楊慎曰:泰,即太行,太行原有此音。《列子》作大形。《山海經》作五行之山。《淮南子》:武王欲筑宮于五行之山,周公曰:五行險固,德能覆也,內貢回矣。使吾暴亂,則伐我難矣。君子以為能持滿,蓋亦指太行而言。內,讀曰納。漢三年,漢王數困于滎陽、成皋間,議退屯鞏、洛。酈食其進曰:愿塞成皋之險,杜太行之道。后漢永平十三年,登太行,幸上黨。元和二年,北登太行山,至天井關。元初元年,詔遣兵屯河內,通谷沖要三十六所,皆作塢壁,設鳴鼓,以備羌寇。蓋太行北至恒山,限隔并、冀,其間谷道相通,時羌寇充斥,故于沖要處作塢壁以備之。又太行近鄴,亦謂之西山。建安九年,曹操圍鄴,袁尚自平原還救。操曰:尚從大道來,當避之;若從西山來,此成禽耳。尚果循西山而東,戰敗,奔中山。蓋太行深阻,尚有依險自全之心,故操逆知其必敗。晉永嘉三年,劉淵據蒲子,遣其子聰等十將南據太行,石勒等十將東下趙魏,所至殘破。太元十九年,后燕慕容垂伐西燕,頓軍鄴西南,月余不進。慕容永以太行道寬,疑垂欲詭道取之,乃悉斂諸軍杜太行口。既而垂自滏口入,滅永。《述征記》:太行首始河內,北至幽州,凡百嶺諸山皆因地立名,實一太行也,連亙十三州之界。有八陘《爾雅》:連山中斷為陘:第一軹關陘見濟源縣,第二太行陘見河內縣。《十六國春秋》:慕容永屯軹關,杜太行口以拒慕容垂。此二陘也,第三白陘見衛輝府輝縣,第四滏口陘見彰德府磁州,第五井陘在直隸獲鹿縣,見直隸重險,第六飛狐陘在山西蔚州,見山西重險,第七蒲陰陘在直隸易州,見重險紫荊關,第八軍都陘在直隸昌平州,見重險居庸關。《括地志》:太行連亙河北諸州,凡數千里,始于懷而終于幽,為天下之脊。《河朔記》:自晉陽趣河內,入洛陽,必經太行。太行在懷、澤間,實據南北之喉嗌。后魏主嗣泰常八年,自河內登太行,至高都見山西澤州。子攸永安三年,誅爾朱榮,使將軍史仵龍等守太行嶺。及爾朱兆自晉陽南下,仵龍等帥眾先降,兆遂長驅入洛。東魏武定六年,高澄自虎牢濟河,南至洛陽,既而自太行還晉陽。隋仁壽末,漢王諒舉兵并州,分遣其將余公理自太行下河內。大業三年,北巡,發河北丁男鑿太行山,達于并州,以通馳道。繼而自太原還,上太行,開直道數十里,至濟源。唐武德三年,世民攻王世充于東都,分遣將劉德威自太行東圍河內。八年,突厥寇并州,詔總管任瑰屯太行,以備突厥。寶應初,以史朝義據洛陽,征回紇兵至河東。藥子昂往勞軍,請回紇自太行南下,據河陰,扼賊咽喉。不從。文德初,河南尹張全義襲河陽,節度使李罕之北走,引河東兵還攻河陽。朱全忠遣軍救全義,分兵欲斷太行路。河東軍懼,引退。光化三年,朱全忠寇易定,李克用遣李嗣昭將兵下太行,拔懷州,攻河陽,以救之。明年,朱全忠攻李克用,分遣其將氏叔琮入自太行。五代漢末,郭威入汴,李驤勸劉崇疾引兵逾太行,據孟津。宋建隆初,昭義節度李筠謀舉兵,從事閭丘仲卿說筠曰:公孤軍舉事,大梁甲兵精銳,不如西下太行,直抵懷、孟,塞虎牢,據洛邑,東向而爭天下。筠不能用。太祖遣石守信等擊筠,敕之曰:勿縱筠下太行,急引兵扼其隘,破之必矣。三年,開太行運路,謀并北漢也。靖康元年,粘沒喝陷太原,遂長驅下太行,入懷州。開禧二年,蒙古圍金中都,分軍循太行而南,破懷、孟。十年,蒙古使其將木華黎經略太行東西諸州軍。元至正十八年,劉福通將關先生等逾太行,焚上黨,大掠晉冀以北。既而察罕帖木兒遣將關保等分兵阻隘,塞井陘,杜太行,以遏賊侵軼之道時關先生等分軍出塞外,余黨復自晉冀南還也。前朝洪武元年,大軍克元都,遂西下太行,收山西州郡。河南守將馮宗異亦渡河下懷慶,徇太行以北。夫太行為天下脊,豈止一方之險要而已?《元和志》:太行陘在懷州北,闊三步,長四十里,羊腸所經《括地志》河內北有羊腸阪,蓋即太行陘也,瀑布懸流,實為險隘。崔伯易《感山賦》宋神宗時入曰:上正樞星考《河圖括地象》,太行為天下脊,上應樞星之精。樞星,北斗第一星也,下開冀方。逢胃而畢,自柳以張胃、畢、柳、張,太行所值之宿也。起為名丘,妥為平岡。巍乎甚尊,其名太行。墨翟察而知驥之貴貴,當作責。墨子上太行,將熙驥,足責也,尸佼過而辨牛之難尸子大過,牛之難也。穆王升繇翟道而出《穆天子傳》:天子命駕八駿之乘,赤驥之駟,南征翔行,徑絕翟道,升于太行,南濟于河,世宗行自大河而還閻若璩曰:世宗,疑當作孔子。孝明常登幸上黨郡在永平十三年,章帝以游至天井關在元和二年。孟德北上,紀摧輪之恐魏武帝苦寒,行羊腸阪,詰屈,車輪為之摧;謝公西顧,引憂生之端謝靈運《平原侯植》詩有西顧太行山之句,其小序云:公子不及世事,但美遨游,然頗有憂生之嗟。阮籍失路而詠懷嗣宗《詠懷》詩:北臨太行道,失路將如何?,劉峻懷人而發嘆見孝標《廣絕交論》。歸晉陽,子惠之便道子惠,齊高澄字。嘗往晉陽道出林慮郡。語見《北史》;對二阪,祖之精詳羊腸阪有二處,崔賾嘗以對隋煬帝。賾,字祖。見《隋書》。若夫或主或臣,建功立宗,尤顯聞于后世,則有決羊腸之險,塹此山之道。攻滎陽,伐韓以威天下,應侯為秦昭王之謀也。據敖倉之粟,杜此山之厄,距飛狐之口,守白馬之津見直隸大名府滑縣,使天下知所歸者,酈食其為漢高祖之謀也。逾此山入射犬射犬,見河內縣,破青犢之眾,救謝躬于鄴,以收復天下為心者,漢光武之謀也。濟河降射犬之眾,還軍敖倉,屬魏種以河北事,然后西向以爭天下者,魏武帝之謀也。進據武牢,扼其噤要,俾竇建德不能逾山入上黨收河東之地,而卒以并天下者,唐太宗之謀也。夫太行之山千秋不異,則太行之險亦千秋不異矣今山東、山西,皆以太行而分。《唐十道志》于河東曰:南抵首陽、太行;于河北曰:西距太行、常山。今特詳于河南者,以太行首起懷州也。
三崤、
三崤山,亦曰二崤一名山,在今河南府永寧縣北六十里。其地或謂之崤澠或謂之崤塞。《呂氏春秋》:九塞,一曰冥厄。《淮南子》作澠隘。或曰即此,《春秋》僖三十三年,晉人及姜戎敗秦師于崤。《左傳》崤有二陵焉。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北陵,文王之所避風雨也杜預曰:古道在二崤間南谷中,谷深委曲,兩山相,故可避風雨。《水經注》:北陵山徑委深,峰阜交蔭,故可以避風雨。《公羊傳》云:崤之巖。《梁傳》云:崤,巖之下按《史記》:秦繆公三十三年,潛師襲鄭。蹇叔、百里奚謂其子西乞術、孟明視曰:汝軍即敗,必于崤黽矣。師還,晉遮秦兵于崤,擊之,無一人得脫者。《戰國策》所稱澠隘之塞也。秦昭王初,楚圍雍氏雍氏,見扶溝縣,秦下師于崤以救韓。張儀說趙曰:秦軍軍于澠池《地志》:崤底,一名澠池,又名崤坡,在永寧縣西北七十里,崤谷之底也,愿渡河逾漳,戰邯鄲下。蘇代謂甘茂:自崤塞至鬼谷今陜西三原縣西北二十里有清谷,即鬼谷也。一作槐谷,謂槐里之谷,即今陜西興平縣,其地形險易,皆明知之。又秦昭王二十八年,使使者告趙王,愿為好會于河外澠池。漢景帝三年,吳楚叛,周亞夫出關討之。趙涉說曰:吳王懷輯死士,必置奸人于崤澠厄ɑ間。亞夫因出武關而東。又王莽命王奇曰:ゾ澠之險,東當鄭、衛。后漢建武三年,赤眉自三輔引而東。帝令諸將屯澠池以要其東,使馮異擊其西,異大破赤眉于崤底。建安十年,高舉兵并州,河內張晟遂寇崤澠間,弘農張琰亦起兵應之。十九年,龐德破賊張白騎于兩崤間。《水經注》:崤有盤崤、石崤、千崤之山是為三崤。又盤崤之山,崤水出焉;石崤之山,石崤水出焉;千崤之山,千崤水出焉。其水皆北流入河。所謂崤有二陵,則石崤之山也。自漢以前,率多由此。建安中,曹公西侵巴、漢,惡南路之險,更開北山高道,自后行旅皆從之山側附路有石,銘云:晉太康三年,弘農太守梁柳修復舊道。大崤以東,西崤以西,明非一崤也。《括地志》:文王所避風雨,即東崤山,俗亦號為文王山,在夏后皋墓北可十里許。其山幽深可蔭,有回溪阪亦曰回坑,即馮異與赤眉戰處,行者畏之。曹公開北道,嗣后遂以北道為大路。晉大寧三年,后趙石生屯洛陽,寇掠河南。劉曜使其黨劉岳趣孟津,呼延謨自崤黽而東,合諸軍攻洛陽。興寧三年,燕慕容恪陷洛陽,略地至崤黽,關中大震。秦苻堅自將屯陜城以備之。義熙十三年,劉裕伐秦,檀道濟等由許、洛軍澠池,進攻潼關。秦將姚紹出戰而敗,自潼關退屯定城定城,見陜西華陰縣,遣姚鸞屯大路,以絕道濟糧道大路,即三崤路。先是紹遣胡翼度據東原,與大路相為唇齒,皆據險以絕餉道也,沈林子襲斬鸞。宋元嘉二十七年,將軍龐法起等攻陜城,城險固難克。魏洛州刺史張是連提度崤赴救,薛安都擊斬之,陜城遂下。后魏永熙三年,高歡自晉陽犯洛,宇文泰使別將李賢自關中將騎赴援,會魏主西走,遇于崤中。西魏大統四年,宇文泰援金墉,戰于邙山,尋敗還。高歡自孟津濟河,遣別將追魏師至崤,不及。既而常孝寬襲破東魏將段琛等于宜陽,崤澠遂清。杜佑曰:自魏晉以來,二崤皆由北道。后周初,更復南移。《隋紀》:大業初,建東京,廢二崤道,開冊道此仍廢南道,開北道也。胡氏曰:歷考東西二京往來緣道離宮,雜出于隋唐所置者,俱不載所謂{艸}冊道。《山海經》云:夸父之山,多冉,其北曰桃林。今山在湖縣西九里,或者冉訛為{艸}冊歟。廢湖縣,今見閿鄉縣。九年,楊玄感攻東都,代王侑遣衛文升自長安赴救。文升鼓行出崤澠,直趣東都城北,與玄感相持。唐武德初,復開南道。貞觀十四年,又廢。大約出潼關,歷陜州,入永寧界,又東,分為二道:東南入福昌縣界今宜陽縣。此即南道,東北入澠池縣界此即北道。開元五年,幸東都,過崤谷,以道隘不治,欲罪有司,以宋諫而止。上元二年,史思明敗李光弼于邙山,欲乘勝入關,使其子朝義為前鋒,自南道襲陜城。思明自北道將兵繼之。朝義至礓子坡一作礓子嶺,見陜州,為衛伯玉所敗。后唐清泰末,石敬瑭引契丹趣洛陽,渡河,慮唐主西奔,遣契丹千騎扼崤黽一作黽池。《元和志》:自東崤至西崤,長三十五里。東崤長阪數里,峻阜絕澗,車不得方軌;西崤純是石阪十二里,險不異東崤。此二崤皆在秦關之東,漢關之西指函谷新舊關而言。《輿地廣記》:二崤山連入硤石界,自古險厄之地也硤石,在陜州東南七十里。宋建炎二年,金人自同、華東走,石壕尉即舊崤縣,見永寧李彥先保三寨即三崤,屢敗金師,復陜州及絳、解諸縣。元至正十六年,汝、潁賊李武等陷陜州,斷崤、函,欲趣秦、晉。察罕帖木兒夜拔崤陵,立柵交口交道之口。賊運南山粟,給食固守。察罕襲破其靈寶城,賊乃棄陜州,度河北遁。今自新安以西,歷澠池、硤石澠池縣至硤石驛七十里、陜州、靈寶、閿鄉,而至于潼關,凡四百八十里。其地皆河流翼岸,巍峰插天,絕谷深委,峻坂紆回。崤、函之險,實甲于天下矣。底柱底,一作砥。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