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尖山縣東北三十里。三峰并峙。又縣東三十里有偃月山,俗呼車輞山,有車輞水。石樓山,在縣城南,山下有濯纓泉,流入杏谷水。又鹿臺山,在縣南三十里。《水經注》云:山上有水,淵而不流。
嵬山縣東九十里。一名隗山。其形峻岌,與群山連綿不絕。《志》云:山在故端氏城東,城西南又有磕山。東輔山,在縣西南九十里,其西為西輔山,與析城山相連,有輔車之勢。《水經注》:輔山高十余里,與垣縣北教山相接云。烏嶺縣西北四十里。或曰:即春秋晉之黑壤也。宇文周諱黑,改為烏嶺。唐會昌三年,晉、絳行營節度使石雄討劉稹,敗之于烏嶺,即此。嶺與平陽府翼城縣接界。空倉嶺,在縣東百四十里,相傳秦白起詭運置倉以紿趙括處。
沁河縣東五十里。源出沁州沁源縣,經平陽府岳陽縣界,東南流入縣境,又東南流入陽城縣界。
蘆河在縣南。源出鹿臺山,流經陽城縣東十八里,合于沁水。杏谷水,在縣城東,源出縣西三十五里陜溝村,流至此,合于梅谷水。梅谷水源出縣西北三十五里梅谷村,流至城東,與杏谷水合,流經縣東鄭莊村,入于沁河。又秦川水,在縣東。《水經注》:秦川水出巨峻山,帶引眾流,積以成川,西南徑端氏故城東,又南入于沁水。《隋志》:端氏縣有巨峻山秦川水,今堙。
東烏嶺關縣西北五十里。宣德四年,置巡司于此。竇莊堡,在縣東北,近時土人嘗敗賊于此。
附見:
寧山衛在州治東北。洪武四年,置所。十一年,改衛,隸河南都司。永樂七年,改隸后軍都督府。
◇沁州東南至潞安府二百二十里,西南至平陽府三百四十里,西北至汾州府四百八十里,北至太原府三百十里,東北至遼州一百七十里。自州治至布政司見上,至江南江寧府二千四百里,至京師一千七百里。
《禹貢》冀州地。春秋屬晉,戰國屬韓,后屬趙。秦屬上黨郡,兩漢及魏、晉因之。后魏置鄉郡魏收《志》:石勒分上黨置武鄉郡,后罷,延和二年,改置鄉郡。隋初,郡廢。開皇十六年,置沁州治今沁源縣。大業初,復廢,屬上黨郡。義寧元年,置義寧郡。唐初,復改為沁州。天寶初,曰陽城郡。乾元初,復曰沁州。宋太平興國四年,改置威勝軍治銅,沁州省入。金復曰沁州元光二年,升為義勝軍節度。元隸平陽路。明初,以州治銅縣省入編戶六十六里。洪武九年,直隸山西布政司,領縣二。今仍曰沁州。
州北接太原,南走澤、潞,居心膂之地,當四達之沖,山川環抱,形要之地也。
銅廢縣今州治。其舊城在今州南十里,中有宮闕臺基,即春秋時晉之別宮也。《左傳》:成九年,鄭伯如晉,晉人執之銅。襄三十一年,鄭子產謂銅之宮數里,即此。又晉大夫羊舌赤所邑也。昭二十八年,滅羊舌氏,魏獻子使樂霄為銅大夫。劉昭曰:羊舌所邑在晉宮北二十里。漢置銅縣,屬上黨郡,高帝八年,周勃轉攻韓信軍銅,破之。后漢亦為銅縣。后魏時,縣屬鄉郡,隋屬潞州。唐武德初,改屬沁州,尋屬韓州。貞觀中,韓州廢,仍屬潞州。劉句曰:武德三年,銅縣移治泫水堡。六年,移于今所。今縣南四十里又有銅故城,或以為隋、唐時縣治此。宋太平興國三年,于縣之亂柳石圍中置威勝軍,尋移銅縣為軍治。金仍為沁州治。元因之。明初省。今州城,元末筑。洪武十一年,因舊城增修,周六里有奇門四。
閼與城州西北二十里。孟康曰:閼與,讀曰焉與。戰國時,趙將趙奢大破秦軍,解閼與之圍,其地在河南武安縣。秦始皇十一年,王翦攻閼與及陽。又漢二年,韓信破代,擒代相夏說于閼與,即此處也。《后漢志》涅縣有閼與聚,《冀州圖》謂之鳴蘇城,俗曰烏蘇村。陽,見遼州。甲水城,在州北七十里,漢上黨郡涅縣地,后魏改置陽城縣,屬鄉郡。隋開皇十八年,改置甲水縣。大業初,廢入銅縣。唐武德三年,復置甲水縣,六年省。斷梁城在州東北。下臨深壑,三面絕澗,廣袤二里。《水經注》:斷梁城即銅縣之上亭。又東南有傾城,即縣之下聚云。《志》云:傾城,在襄垣縣西北九十里,蓋接境處也。
銅山州南四十里。一名紫金山。又州西北五里有龜山。《圖經》:銅峙前,龜山峙后,為州之形勝。圣鼓山,在州東北五里,上有大石,擊之聲如鼓。一名圣鼓嶺。下有水,流入漳河,俗呼為小河。又伏牛山,在州西北三十里,山有龍泉,漳河源出焉。又有石梯山,在州南七十里,山勢峻險,因名。
漳水在州西二里。有二源,一出伏牛山西谷,一出州西北三十里滑山。流至交口,合為一川,名西漳河,又名小漳水,亦謂之銅水。流經此,又東南入潞安府襄垣縣界,經亭鎮,至甘村,合于濁漳。池,在州西二十里山下。又后泉在州西南四十里后泉山下,俱流入漳河。亂柳寨在州城東北。五代梁開平二年,晉將周德威解潞州之圍,聞晉王李克用病篤,退屯亂柳。又后唐清泰末,趙德鈞奉命攻河東,將幽州兵趣潞州,合澤、潞兵至亂柳,盤桓不進。宋太平興國四年,親征北漢,駐蹕于此,今有駐蹕臺。良馬寨,在州東八十里。《志》云:潞州津梁寺地美水草,良馬寨置于此。唐會昌四年,河中帥石雄討劉稹,拔其良馬等三寨一堡,是也。西唐店在州北。唐,一作湯。胡氏曰:店在亂柳西。后唐清泰末,趙延壽自河陽引兵如潞州,遇其父德鈞于西唐店,以兵屬之,既而趣團柏谷,與諸軍合。團柏谷見太原府祁縣。
沁源縣州西二百里。西南至平陽府岳陽縣百九十里。漢置遠縣,屬上黨郡。晉省。后魏建義初,置沁源縣,兼置義寧郡治焉。隋初,郡廢。開皇十六年,置沁州治此。大業初,州廢,縣仍屬上黨郡。義寧初,復為義寧郡治,唐初復置沁州治此。宋改置威勝軍,縣屬焉。金因之。元光二年,升為州,元復故。今城周二里有奇,編戶十五里。
遠城在縣城南。漢縣治此,晉廢。《志》云:上黨入河東遠,其通途也。后訛為孤遠城。魏收《志》:義寧郡治孤遠城,即此。綿上城,在縣北八十里。隋末分介休縣之南界置。唐屬沁州。宋屬威勝軍。金屬沁州。元省入沁源縣。又廢昭遠縣,亦在縣北,唐武德二年置,三年廢。
綿山縣西北百里。與汾州府介休縣接界,即介山也,沁水出焉。又靜草嵬山,在縣西北七十里,與靈空山相接,勢高風寒,不生草木。《志》云:靈空山在縣東北六十里。琴泉山,在縣東六十里,下有靈泉,西流入沁河。又雕巢嶺,在縣東南四十里。
沁河縣東一里。源出綿山東谷,流入平陽府岳陽縣界。《漢志》注:沁水出遠縣羊頭山世靡谷,東南至滎陽入大河。或以為即綿山也。《水經注》:沁水一名泊水,出山谷中,三源奇注,徑瀉一隍,左右近溪,參差翼注。《寰宇記》:沁有二源,一出綿山東谷,一出縣東北馬圈溝,俱南流,至交口村而合,經縣城東而南注云。又青龍河,在縣東二十五里,亦曰青龍溝,西南流入沁河。寒泉,在縣東北五十里青裹山上。又有馬跑泉,出靈空山,俱西南流入沁河。
綿上關縣北八十里。洪武四年,置巡司于此。又柴店關,在縣北,唐置,舊為戍守處。
固鎮寨縣西南三十里。唐會昌四年,官軍討澤、潞叛帥劉稹,降將高文端言:固鎮寨四崖懸絕,勢不可攻,然寨中無水,皆飲澗水,在寨東約二里許,官軍宜進兵逼之,絕其水道,不過三日,賊必棄寨遁去,官軍即可追躡。前十五里至青龍寨,亦四崖懸絕,水在寨外,可以前法取也。其東十五里即沁州城矣。胡氏曰:時州治沁源。《唐史》:時河中帥王逄破石會關,詔以文端所言示逄,仍令屯翼城。據此,則寨在沁源之西南。
武鄉縣州東北六十里。東至遼州榆社縣五十里,北至太原府太谷縣八十里。漢涅縣地,屬上黨郡。晉析置武鄉縣,仍屬上黨郡。石勒置武鄉郡于此。后魏改為鄉郡縣,亦為鄉縣。隋初郡廢,縣屬潞州。唐初屬韓州。州廢,仍屬潞州。武后時復曰武鄉縣。神龍初,仍曰鄉縣。天寶初,復曰武鄉。宋改屬威勝軍。今城周一里二百四十步,編戶三十六里。武鄉城在縣東北。晉初,置縣于此。石勒生長武鄉,曰:武鄉,吾之豐、沛。因置武鄉郡。孝武帝修大昌初,高歡自鄴討爾朱兆于晉陽,入滏口,軍于武鄉,兆遂北走。東魏置南垣州,尋改豐州。后周州廢。唐亦曰武鄉縣。會昌中,劉稹以澤、潞畔,遣其黨康良守武鄉,以拒官軍,即此。《寰宇記》:武鄉舊城,在今遼州榆社縣西北二十里,唐武德三年,移于今治。
涅縣城縣西七十里。漢涅氏縣治此。后漢曰涅縣,晉因之。后魏移武鄉治涅縣,既又徙武鄉治南亭川,涅縣并入焉。石勒城,《志》云:在縣城北半里許,石勒嘗屯兵于此,因名。魏收《志》:鄉縣三臺嶺上有李陽墓。又有麻池,即石勒與李陽爭漚麻處。
八角山縣西三里。以山形八角而名。又な山,在縣東北一里,相傳石勒微時耕牧于此,嘗聞な鐸之音而名。羊徑山,在縣東百里,路若羊腸,為入太行之徑。其相接有龍巖洞,洞深廣,即太行山麓也。護甲山縣西北九十里。亦曰胡甲嶺,一名侯甲山。《水經注》以為覆甑山也,涅水出焉。又有隆舟水,流入太原府祁縣界,其下流亦名侯甲水。《水經注》:侯甲水發源胡甲山,山有長坂,謂之胡甲嶺,劉歆《遂初賦》所謂越侯甲而長驅者也。今為北出太原之徑道。明初設巡司戍守。又西交山,在縣西百二十里,以山勢相交而名。
涅水縣西五里。源出護甲山,東南流經此,注于漳河。又漳水,源出遼州八賦嶺,流經榆社縣,至縣西五里合涅水,又東南流,至潞安府襄垣縣東北三十五里,入于濁漳,所謂武鄉之漳河也。
昂車關在縣東北七十里。唐置。一作車關,亦曰芒車關。聲相近也。魏收《志》:上黨郡沾縣有昂車嶺。《新唐書》:武鄉縣有昂車關,會昌三年,劉稹以昭義畔,詔討之,河東節度使劉沔以兵守昂車關,既而詔沔自昂車關路臨賊境。又光化五年,朱全忠將氏叔琮入太行,由天井關進軍昂車關,是也。土河寨縣東七十里,西南北三面阻絕深澗,東面有墻,舊為戍守處,今名土河村。
附見:
沁州守御千戶所在州治西。洪武十一年建。
◇遼州東至直隸廣平府三百六十里,東南至河南磁州三百里,南至潞安府二百四十三里,西北至太原府三百四十里,北至太原府平定州二百二十里,東北至直隸順德府二百四十里。自州治至布政司見上,至江南江寧府二千四百二十里,至京師一千二百里。
《禹貢》冀州地。春秋屬晉,戰國屬韓,后屬趙。秦屬上黨郡,兩漢因之。晉屬樂平郡郡治沾縣,見前樂平縣,后魏因之。隋屬遼州州治樂平縣,大業初州廢,屬太原郡。唐初,仍屬遼州。武德六年,改置遼州于此。八年,改為箕州。先天元年,改儀州。天寶初,曰樂平郡。乾元初,復曰儀州。中和三年,復為遼州。五代因之石晉天福二年,嘗改置昭義軍于此,兼領沁州,四年廢。宋仍曰遼州亦曰樂平郡。熙寧七年,州廢,屬平定軍。元豐八年,復置遼州。金曰南遼州別于東京之遼州也,尋復故。元屬平陽路。明初,以州治遼山縣省入編戶三十里。洪武九年,直隸山西布政司,領縣二。今仍曰遼州。
州居太行絕頂,地少平原,僻而實險。唐會昌中,澤、潞兵亂,李德裕遣兵自儀州東據武安河南屬縣,以斷、邢之路。光化以后,河東與汴人爭邢、,州境常為孔道。五代之際,邢、有事,自晉陽而逾太行,州實為之腰膂,形勢詎不足恃哉?
遼山廢縣今州治。戰國時趙地,亦曰陽。秦始皇十一年,王翦攻趙陽,即此。漢為涅氏縣地,屬上黨郡。晉置陽縣,屬樂平郡。后魏曰遼陽縣,北齊廢。隋開皇十年,置遼山縣。十六年,以縣屬遼州。大業初,州廢,縣屬太原郡。唐武德三年,置遼州,縣屬焉。六年,自樂平移州治此,后因之。明初廢。《城邑考》:州北三里有故遼陽城,城周五里,相傳縣舊治此。唐武德三年圮于水,徙今治。今城,元至正十四年重筑,明景泰初因舊城修筑,周四里有奇,門四。
平城廢縣州西北七十里。《志》云:即趙平都城也,趙簡子所立。東魏武定末,高洋謀受魏禪,自晉陽擁兵而東,至平都城,即此。隋開皇十六年,置平城縣,屬并州。唐初因之。武德三年,改屬榆州。六年,又改屬遼州。宋熙寧七年,廢為鎮。元初,復為縣。金貞元二年,又廢為鎮。貞四年,復為縣,改曰儀城。元至元三年,省入遼山縣。交漳城,在州東南七十里。隋開皇十六年,置交漳縣,屬遼州,大業初廢。今曰交漳村。
遼陽山州東三里。后魏以此名縣。又箕山,在州東南七十里,山有石室,唐箕州以此名。五指山,在州東五十里,山巖高聳,有五指跡。《十六國春秋》:石勒當生時,此山草木皆成鐵騎形。
黃澤嶺州東南百二十里太行山上。唐光化三年,朱全忠遣兵攻劉仁恭于幽滄,拔德州,圍滄州,克用遣周德威將兵出黃澤,攻邢、以救之。五代梁乾化五年,魏博附晉,晉王存勖引兵自黃澤嶺東下,與李存審會于臨清。既而梁將劉與晉兵相持于魏縣。以晉兵盡在魏州,晉陽必虛,乃潛引軍自鄴而北,由黃澤嶺西出。會陰雨,黃澤道險,堇泥深尺余,士卒援藤葛而進,皆腹疾足腫,死者什二三。晉人覺之,先為之備,不能進,至樂平而還。周廣順元年,北漢主劉崇發兵屯黃澤嶺,謀窺邢。趙周亦遣將陳思讓戍磁州,扼黃澤路,是也。
千畝原州東南三十里。州境多山,惟此地高平,廣可千畝,上有泉,自石穴涌出,分流灌溉,眾沾其利。亦名千畝泉。
清漳水在州東南。源出平定州樂平縣之少山,流入州境,分而為二:一自廢平城縣東南流,經州南一里而東。一自和順縣石堠嶺,流經州東七十里而南,至交漳村。二水合流,入潞安府黎城縣界。詳見直隸大川漳水。
遼陽水在縣西北,出和順縣境。或曰:即漳水支流也。流經廢遼陽城東,謂之遼陽水,東南流,仍合于清漳水。
黃澤關在黃澤嶺上。山勢險峻,路徑曲折,凡一十八盤,元置關于此。路通河南武安縣。洪武十一年,置巡司戍守。
前亭在故平城縣西。高洋謀受魏禪,自晉陽行至前亭,馬忽倒,洋意惡之,至平都城,不復肯進,即此地也。又州北有甘露寺,北齊主洋天保十年,嘗禪居深觀于此。
榆社縣州西百里。西北至太谷縣百六十里。漢上黨郡涅縣地。晉武鄉縣地。隋開皇十六年,置榆社縣,屬韓州。大業初,縣廢。義寧初,復置。唐初,于縣置榆州。武德六年,州廢,縣屬遼州。宋熙寧七年,廢入武鄉縣。元初,復置。元至元三年省。六年,復置。今城周三里有奇,編戶三十二里。
榆社故城在縣西。魏收《志》:鄉縣北有榆社城,隋因置榆社縣。唐會昌三年,河中帥劉沔討劉稹,壁于榆社,即今縣也。偃武城,在縣東北。唐武德三年,置偃武縣,屬榆州。六年州廢,縣并入榆社。《郡國志》:縣東三十里有箕城。《春秋》:僖三十三年,晉人敗狄于箕,即此。《寰宇記》云:唐箕州所理也。又武鄉廢縣,在今縣西北二十里,蓋與沁州武鄉縣接界。
秀容山在州東南三里,縣之鎮山也。山勢逶迤而西,峰巒秀麗,因名。《志》云:以山達忻州定襄縣界而名,似誤。頂山,在縣西北八十里,峰巒特起,冠于群山。鼓腰嶺在縣西。唐會昌三年,澤、潞畔帥劉稹遣其黨康良等守石會關,良為河東帥王逄所敗,棄關退屯三十里,守鼓腰嶺。嶺蓋與沁州武鄉縣接界。又縣西五十里有黃花嶺,為往來之徑道,有巡司戍守。武鄉水在縣西南。出沁州武鄉縣界,流入境,又流經和順縣西南,而北入漳水。《志》云:出和順縣之孫臏坡,南入縣界,似誤。儀川河,在縣東北,有二源,一出縣東四十里武鄉嶺,一出縣東北狼兒嶺,又東北流,合為一川,至州界合于漳水。
小漳水有二:一自和順縣界,流經縣西之黃花嶺,有黃花嶺水流合焉,又南流,至武鄉縣合于涅水。一出黃花嶺東麓,流經縣東,合于儀川河。
石會關在縣西北。又西即武鄉之昂車關,為扼要之處,唐置關于此。會昌三年,河東帥劉沔討澤、潞軍于石會,劉稹亦遣其將郭僚守石會關。既而河東將王逄克之。四年,太原軍亂,石會守將楊珍復以關降,稹尋復取之。五年,潞州軍亂,李德裕請召河東帥王宰守石會關,且分兵守潞州四境,亂尋定。又光化二年,汴將氏叔琮自馬嶺關西侵河東,為河東將周德威所敗,引還。德威追之,出石會關,叔琮復敗走。五年,朱全忠大舉攻河東,分遣其將氏叔琮拔澤州,降潞州,進取晉陽,出石會關,營于洞渦驛。攻晉陽不克,叔琮復自石會關引歸。天復二年,叔琮自晉州敗河東兵,長驅圍晉陽,不克,引還。河東將李嗣昭等追之,及石會關,叔琮留數馬及旌旗于高岡之顛,嗣昭等疑有伏兵,引去。五代唐同光初,梁人謀分道攻唐,以陜、虢、澤、潞之兵自石會關趣太原,不果。清泰三年,契丹救石敬瑭,至太原,圍唐兵于晉安寨,游騎至石會關。漢初以契丹既去汴,議進取之道,漢主欲自石會關趣上黨,不果。周顯德五年,潞州帥李筠擊北漢石會關,拔其六寨。關蓋澤、潞北走晉陽之徑道也。洞渦驛,在今徐溝縣。
馬陵關縣西北九十里,與太原府太谷縣接界。其東接和順縣之孫臏坡,俗訛為龐涓自刎處,今有巡司戍守。詳見太谷縣。古寨,在縣東南二里,高三丈,東南二面俱臨溝澗,旁有幽洞,蓋昔人避兵處。
和順縣州北九十里。北至平定州樂平縣七十里。本春秋晉大夫梁馀子食邑也。亦名榆城。漢為沾縣地,屬上黨郡。晉屬樂平郡。北齊置梁榆縣。隋改曰和順,屬并州。唐初因之,武德三年,改屬遼州。宋熙寧中省,元初復置。今城周二里三百二十二步,編戶二十三里。
和順故城在縣治東北。或云石勒時所置。后魏廢。隋因以名縣。又義興廢縣,在縣西,唐武德三年置,六年廢。梁榆城,在縣西。《水經注》:榆水出梁榆城西,盧諶《征艱賦》:訪梁榆之虛郭,乃閼與之舊都。是也。北齊因置梁榆縣。
合山縣東四十里。盤踞紆回,上多松柏,下有郎君、娘子二泉。又九京山,在縣北五里,亦名九原山。山,在縣西八十里。又西十里有三尖山,以三峰并峙而名。
松子嶺縣北三十里,與樂平縣接界,有關在其上,嶺路崎嶇,最為險峻,下有松子水。又石堠嶺,在縣西北四十里,漳水經其旁。又有石鼓嶺,在縣南三十里。八賦嶺,在縣西百余里,兩山對峙,如八字然,一名八縛嶺。大涂水出焉,流入榆次縣境。嶺下又有八賦水,東流合漳水。又小漳水,亦出于此。縣西百二十里又有孫臏坡,山勢盤曲,西接馬陵關。漳水縣西北三十里。自樂平縣流入境,分為二流,又南入州界。小漳水,在縣西南百里,源出八賦嶺,流入榆社縣界。
榆水在縣西。《水經注》:榆水有二源,一出梁榆城西大兼山,謂之北水,東南流,經城東南,注于南水。南水亦出西山,東南流,經梁榆城南,合于北水。《志》云:梁榆水今出縣之石堠嶺,流經縣東南,合于清漳。又南松嶺水,出縣西南四十里南萬嶺,其松子水亦曰北松嶺水,俱流入漳水。水神水,源出縣東七里涉河谷,北流經樂平縣東南八十里水神谷,合沾水。
飲馬池在縣境西山之陰。水甚清澈,相傳石勒飲馬處。又有漚麻池,在縣東北三十里李陽村,《志》以為即石勒與陽所爭者。萬水泉,在縣東六十里,流合漳水。
黃榆嶺關縣東八十里太行山頂,路通直隸邢臺縣。洪武三年,置巡司戍守。又松子嶺關,在松子嶺上。《志》云:路通直隸真定縣,五代末為河東守險之地。明正統八年,置巡司于此。
趙奢壘《志》云:在縣東五十里,趙奢所筑也。縣西二里有鹿苑,方廣數十畝,相傳趙襄子養鹿處。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