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氏堡在縣東南。晉永嘉末,居人裴氏筑堡自守處也。后因置屯戍于此。永和九年,秦苻堅僑置幽州治焉。十一年,燕慕容雋遣慕容長卿入軹關,攻秦幽州刺史疆哲于裴氏堡,敗沒。《志》云:今縣有橫嶺,有巡司,設兵戍守。
霍州府北百四十五里。東至沁州二百九十里,西至隰州二百五十里,北至汾州府二百二十里。
春秋時霍國,后為晉地。戰國屬趙。秦、漢屬河東郡。魏、晉屬平陽郡,后魏因之。建義初,置永安郡。隋開皇初,郡廢。十六年,置汾州。十八年,改為呂州。大業初,州廢,屬臨汾郡。義寧初,置霍山郡。唐初,復置呂州。貞觀十七年,州廢,縣屬晉州。宋因之。金仍屬平陽府。貞三年,置霍州,元因之。明初,以州治霍邑縣省入編戶二十里,領縣一。
州大岳鎮其東,汾水經其西,據山川之勝,為扼要之所,爭衡于太原、平陽間,未有不以州為孔道者也。
霍邑廢縣今州治。《禹貢》岳陽地,周彘邑也。周厲王無道,周人逐之,出居于彘。《地志》:武王封叔處于霍,即彘邑也。漢置彘縣,屬河東郡。后漢陽嘉三年,改為永安縣。魏、晉因之,屬平陽郡。后魏建義元年,置永安郡治焉。東西魏相持,東魏置永安戍于此。后周建德六年,克晉州,宇文憲自雀鼠谷攻拔洪洞、永安二城,是也。隋開皇中,為汾州治,尋為呂州治,又改縣為霍邑縣。大業初,州廢。十三年,李淵起義兵于太原,自西河進克霍邑,尋為霍山郡治。唐初亦為呂州治,州尋廢,而霍邑不改。金為霍州治,明初省。今城周九里有奇。
呂城州西三里,故呂鄉,晉呂甥邑也。今有呂陂,在州西南十里,亦以呂甥名。隋因置呂州,亦曰呂州城。唐武德二年,世民破劉武周將尋相于呂州,即此。或謂之永安城,即故永安縣治。又彘城,杜預曰:在永安縣東北,即周厲王所居,今州城東北有厲王陵。趙城,在州西南。周穆王封造父于趙城,即此,為趙氏之始。《水經注》:汾水歷唐城東,又南徑霍城東,又經趙城西,是也。又赫連城,在州西北四十里。《志》云:赫連勃勃所筑。恐誤。
霍城州西十六里,故霍國也。《左傳》:閔元年,晉獻公滅霍,趙夙為御,霍哀公奔齊,晉國大旱,卜之曰:霍泰山為祟,使趙夙召霍君奉祀,晉復禳焉,此其故居云。又《魏世家》,悼子徙治霍,即此。唐城,在州西,薛瓚曰:堯所都,東去彘十里。《水經注》:汾水過永安縣西,又東歷唐城東。又有陶城,《志》云:在州南三十里,今為陶唐谷。
霍山州東南三十里,南接趙城,北跨靈石,東抵沁源。其東峰最高者,即觀追也。今詳見名山霍山。
雞棲原州東北三十里,霍山高平處也。周主邕克晉州,宇文憲進克永安,齊人焚橋守險,軍不得進,憲使宇文椿屯雞棲原,伐柏為庵以立營,齊主緯聞平陽陷,乃自晉陽分軍向千里徑,又分軍出汾水關,自帥大軍上雞棲原,周人引還,是也。又州南十里有鑾鈴原,相傳唐太宗過此,掛鑾鈴于樹,因名。
石鼻谷州東三十五里。谷中出水,引至城南灌田,名石鼻渠。又義成谷,在州東南三十里,中出水,亦西流灌田,皆霍山旁谷也。
汾水在城西。自汾州府流經靈石縣,又南流入境,又南入趙城縣境。霍水,在州東南。《志》云:水出霍太山,西流經趙城縣南,又西注于汾水,蓋即霍渠之上源矣。
彘水州南一里。源出霍山,西南流,經城南入汾。又州東八里有古魚池,州東十里有章丘泉,州南十五里有方池水,東南十五里有圓泉水,東北三十五里有羅頭泉,俱引流溉田,下注于汾。
賈胡堡州東北五十里,在霍山蛤蟆嶺上。隋大業十三年,李淵起兵太原,至西河,入雀鼠谷,進軍賈胡堡,去霍邑五十里,是也。《括地志》:靈石縣有賈胡堡,蓋舊在靈石縣境。
千里徑州東十里。后魏平陽太守封子繪所開之徑也,為北出汾州,徑指太原之道。或謂之十里徑。亦詳見名山霍山。霍山驛,在城東。又有霍山遞運所,俱明洪武中建置。
靈石縣州北百里。東至沁州沁源縣百九十里,北至汾州府介休縣六十里,西北至汾州府孝義縣五十里。漢太原郡介休縣地。隋開皇十年,分置靈石縣,屬介州,以傍汾水開道得瑞石而名也。義寧初,屬霍山郡。唐初屬呂州,貞觀中,州罷,縣屬汾州。宋因之。元改屬霍州。今城周一里有奇,編戶十九里。
靜巖山縣東北二十里。《郡國志》:即太岳之異名也,下有五龍泉,亦謂之五龍山。介山,在縣東三十里,春秋時,介子推隱此,因名。一名介美山,亦曰綿山,接沁水、介休二縣境。又尖陽山,在縣東南五十里,極峻險。
高壁嶺在縣東南二十五里。亦名韓信嶺,最為險固,北與雀鼠谷接。后周建德五年,齊師敗于晉州,高阿那肱退守高壁,余眾保洛女寨,周主邕向高壁,阿那肱遁走,宇文憲攻洛女寨,拔之。又隋仁壽末,漢王諒舉兵并州,楊素擊之,諒遣其將趙子開擁眾十萬,柵絕徑路,屯據高壁,布陳五十里。素令諸將以兵臨之,自引兵潛入霍山,緣崖谷而進,營于谷口,馳出子開之北,子開大敗。唐武德三年,世民追宋金剛將尋相及于呂州,乘勝逐北,一晝夜行二百余里,戰數十合,至高壁嶺,是也。《志》云:嶺在霍州北八十里,有高壁鋪。又洛女寨,亦在縣南。
秦王嶺在縣東南三十里。《志》云:縣西南三十里有宋老生寨,高四里,與秦王嶺相對,蓋老生所筑,以拒唐兵之處。其地亦名魯班纏,山溪峻險,架木為梁,俗謂之纏,世傳魯班所修云。汾水在縣城北。自汾州府介休縣流入境,又西南流經汾西縣東,而入霍州境。
仁義河在縣南四十里。源出沁源縣境,經尖陽山,民引渠以灌田,至仁義驛西南二十里,而入于汾。又谷水,在縣東北四十里,出棉山白口谷,居民引以溉田,流經城北入于汾,一名小水河。
陰地關縣西南百二十里,出汾、晉之間道也。唐大順元年,張建議討李克用,會諸道兵于晉州,出陰地關,游騎至汾州,為河東所敗。光化五年,朱全忠攻太原,遣其將侯言以慈、隰、晉、絳兵入自陰地,取汾州。既而克用遣將李嗣昭等出陰地關,取隰、慈等州。梁開平三年,晉將周德威等復出陰地關攻晉州。又貞明二年,梁、晉相持于魏博,梁將王檀請發河中、陜、同、華諸鎮兵襲晉陽,自陰地關入,奄至晉陽城下,晉人大懼,力戰,梁軍乃卻。石晉末,劉知遠稱帝于太原,引兵南下,自陰地關出晉絳。周廣順初,北漢主劉丞鈞屯陰地關,進攻晉州,既而北漢主復合契丹兵出陰地關攻晉州。顯德元年,詔王彥超等自陰地關入攻河東汾州。關蓋扼束要地矣。《通志》:陰地關在縣南二十里汾水西。恐誤。
南北關在縣東八十里。《宋志》:縣有陽涼南關,陽涼北關。靖康末,女真將粘沒喝自太原分兵趨汴,平陽叛卒導入南北關。粘沒喝嘆曰:關險如此,而我乃得越,南朝可謂無人。遂取威勝軍,陷隆德府。既而姚古復隆德、威勝,扼南北關。又李綱遣范瓊屯此。《志》云:關與沁州、遼州、汾州,皆去太原五驛云。又《唐志》縣有長寧關。汾水關在縣西南。《括地志》:靈石縣有汾水關,后周主邕攻晉州,分遣宇文盛守汾水關,既克平陽,齊主緯自晉陽馳救,分軍出千里徑,及汾水關,盛拒卻之。既而周主自平陽進向晉陽,至汾水關,是也。冷泉鎮,在縣北四十里,有冷泉北流入汾,鎮因以名。靈石口巡司置于此。《志》云:鎮有冷泉渡,臨汾河,其南三十里有下河門渡,相近又有南山小水渡。
吉州府西二百七十里,東南至絳州三百里,西南至陜西韓城縣百七十里,西北至陜西延安府二百九十里,東北至隰州百六十里。春秋時,晉之屈邑也。戰國屬魏。秦、漢屬河東郡。魏、晉屬平陽郡。后魏置定陽郡。東魏兼置南汾州天平四年,南汾州降于西魏。高齊武平二年,復攻取之。北齊曰西汾州。后周改為汾州。隋開皇初,郡廢。十六年,改為耿州。十八年,復為汾州。大業初改曰文城郡。唐武德初,又為汾州。五年,改為南汾州。八年,改為慈州。天寶初,曰文城郡。乾元初,復曰慈州。宋因之。熙寧五年州廢,改屬隰州。元初,改置吉鄉軍,尋復為慈州。金曰耿州,明昌初,改曰吉州。元以州治吉鄉縣省入。明初,仍曰吉州編戶二十一里,領縣一。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