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池在州東三里,接安邑縣界。其鹽不勞人力,自然凝結,盛于夏秋,殺于冬春,國賦邊儲,所資甚大。又有女鹽城,亦曰六小池,亦曰硝池,在州西北十五里,池分為六,有咸淡之異。今俱詳見大川鹽池。
濁澤《括地志》:出解縣東北平地,即涿水也。涿,音濁。《史記》:趙成侯六年,伐魏取涿澤。又《魏世家》:惠王初立,韓懿侯、趙成侯。合兵伐魏,戰于濁澤,魏氏大敗。是時,魏都安邑。徐廣以為河南之濁澤,誤也。今湮。
姚暹水在州北十五里,即永豐渠也。自安邑縣流入,又西入臨晉縣界。《宋國史》:天圣五年,詔陜西漕臣修永豐渠,自后魏正始四年,都水校尉元清引中條山下平坑水為渠,西入黃河以運鹽,名曰永豐,周齊間廢。隋大業中,都水監姚暹浚渠,自郟郊西入解縣,民賴其利。唐末湮沒,鹽運大艱。至是殿直劉逵請開浚,自解州安邑至蒲州白家場,通舟運鹽。漕臣王博文以為便,遂浚之,公私果利。今仍曰姚暹渠。熨斗陂,在州西二十里。《郡國志》:魏正始中,穿以系船,今廢。形似熨斗,因名。長樂鎮在州東北十里鹽池上,有巡司,洪武八年建。又紫泉監,在州南。《唐志》:乾元元年置監,有銅穴十三。后廢。石門,《志》云:自州東南白陘嶺,逾中條山,通陜州道,山嶺參天,左右壁立,間不容軌,謂之石門。
安邑縣在州東五十里。東至平陸縣百十里,東北至夏縣六十里,西北至猗氏縣六十里。故夏都也。春秋時屬晉。戰國為魏都,后入于秦,秦為安邑縣,河東郡治焉。兩漢及魏、晉因之。后魏太和十一年,分置南安邑縣,尋廢改縣為北安邑縣,又改郡為河北郡,縣屬焉。隋仍為安邑縣。開皇十六年,置虞州。大業初,州廢,縣屬河東郡。義寧初,復置安邑郡。唐武德初,改置虞州。貞觀十七年,州廢,縣屬蒲州。至德二載,改縣曰虞邑。乾元初,改隸陜州。大歷四年,復故名。元和三年,仍屬河中府。五代漢改屬解州。宋因之。今城周六里有奇,編戶九十五里。
安邑故城在縣西二里。皇甫謐云:夏禹都此。春秋時,魏絳徙安邑。又魏武侯二年,城安邑。《戰國策》:城渾,曰蒲坂、平陽,相去百里,秦人一夜襲之,安邑不知。《史記》:秦孝公八年,衛鞅將兵圍安邑,降之。《魏世家》:惠王三十一年,秦地東至河,安邑近秦,于是徙都大梁。《秦紀》:昭襄二十一年,左史錯攻魏,魏獻安邑。始置河東郡。后漢初平二年,關東諸軍討董卓,卓使牛輔分軍屯安邑。或謂之魏豹城。《志》云:城本魏文侯所筑,漢初魏豹居此,遂以豹名城。南有韓信溝。又蒲州城北亦有魏豹城,相傳豹藏兵以拒韓信處。
司鹽城縣西二十里。《括地志》:故鹽氏城也。《秦紀》:昭襄王十一年,齊、韓、魏、趙、宋、中山,共攻秦,至鹽氏而還。漢有司鹽都尉治此,因名司鹽城。或曰:唐大歷中,于縣西南三十里置鹽治,因筑城于此。今其地亦名路村,河東陜西都轉鹽運使署在焉。興樂廢縣,在縣南。唐武德三年,析安邑縣置,屬泰州,貞觀初省。又蚩尤城,《志》云:在縣西南十八里。縣東南又有嶁室城,金將婁室陷河東時所筑。
中條山在縣南三十里有石槽,泉出其中,曰青石泉,流徑縣東,引以溉田,下流注于涑水。又有銀谷,在山中。《隋志》:縣有銀冶。唐大歷中,亦嘗置冶于此。玉鉤山,在縣東北二十里,其山東西連亙十里,狀如玉鉤,下有玉鉤泉。鳴條岡縣北三十里。《括地志》:高涯原在安邑縣北,其南坂口即古鳴條陌岡之北,與夏縣接界。或云舜所葬也。孟子曰:舜卒于鳴條。《尚書?大傳》:伊尹相湯伐桀,戰于鳴條,即此。又虞坂,《志》云:在縣南二十里,以舜嘗都此而名,俗名青石槽。高侯原,在縣東十七里,晉咸和三年,石勒遣石虎攻蒲坂,劉曜馳救,虎引退,曜追及之于高侯原,大破之。杜佑曰:高侯原在聞喜縣北。
涑水在縣北,自夏縣流入界,即絳水下流也。《戰國策》:絳水可以灌安邑,是也。又西流入猗氏縣境。華谷水,在縣西南四十里,自夏縣流經縣界,又西入蒲州界。或訛為葦谷水。
鹽池在縣西南二十里,所謂安邑鹽池也,與解池為二。詳見前。
苦池在縣東北二十里,姚暹渠自夏縣合眾渠之水,匯流于此,亦名苦池灘,又西入解州境。龍池,在縣南二十里,與鹽池相近,一名黑龍潭。姚暹渠漲溢,往往自苦池灌注于此,池不能受,沖入鹽池。今為堰以防之,曰黑龍堰。今亦詳見鹽池。又淡泉,在縣西南十八里,鹽池之北,他水皆鹽,此泉獨淡,亦曰甘泉。龍池宮在縣南龍池上。唐開元八年置,尋廢。又昆吾亭,《志》云:在縣西南一里,昆吾即助桀拒湯,湯先伐之者。圣惠鎮,在縣西南二十里鹽池上,有巡司,洪武四年置。
夏縣在州東北百里。南至平陸縣九十里,北至聞喜縣五十五里。本漢安邑縣地。后魏太和十一年,改曰北安邑,置安邑郡。十八年,改河北郡。后周改為夏縣,仍置安邑郡。隋郡廢,尋屬虞州。大業初,屬河東郡。唐武德初,仍屬虞州。二年,縣民呂崇茂據縣叛,自稱魏王,裴寂討之,為所敗。貞觀十七年,屬絳州。大定元年,改屬陜州,尋還屬絳州。乾元三年,仍屬陜州。宋因之。金改屬解州。今城周五里有奇,編戶六十六里。
夏城縣西北十五里。相傳禹建都時筑,一名禹王城。城內有青臺,高百尺,或謂之涂山氏臺。孔氏曰:夏縣東北十五里有安邑故城。
巫咸山在縣南五里。相傳殷巫咸隱此,亦曰巫咸頂,一名瑤臺頂。下有谷,亦曰巫咸谷。《水經注》:鹽水流經巫咸山北。是也。山,在縣西北七十里石村,即峨嵋坡高阜也。
柳谷在縣北五里中條山中。唐貞觀十一年,幸柳谷,觀鹽池。又貞元中,陽城以學行著聞,隱居柳谷之北,是也。涑水縣西四十里。自聞喜縣流入。《郡縣志》:涑川在縣境,東西三十里,南北七里,即呂相絕秦所云伐我涑川者,又西南入安邑縣界。姚暹渠在城南。中條山北之水引流為渠。縣北十里有橫洛渠,縣東十里又有李綽渠,皆中條山谷之水所導流也。匯流而南,入于安邑之苦池灘。青龍河,在縣北三十里。《志》云:以河流屈曲如盤龍而名,下流合于涑水。涌金泉在縣西南十五里,西入安邑之黑龍潭。相傳鹽池得此水始凝結。皇川,《志》云:在縣東南五十里中條山內,相傳夏后避暑離宮之所。高顯戍在縣北。后周建德五年,周主邕自長安救晉州,至高顯。胡氏曰:高顯與涑川相近。聞喜縣在州東北百二十里。北至絳州七十里,東至絳州絳縣亦七十里,西至猗氏縣一百十里,西北至稷山縣九十五里。春秋時,晉之曲沃地。秦改為左邑,屬河東郡。漢武帝經此,聞破南粵,因置聞喜縣,仍屬河東郡。后漢及魏、晉因之。后魏置南太平郡于此,后屬正平郡。隋初郡廢,縣屬絳州。唐因之。宋屬解州。今城周四里有奇,編戶六十六里。今屬絳州。
左邑城在縣東。春秋時之曲沃也。杜預曰:曲沃,晉別封成師之邑,在聞喜縣。是也。桓八年,曲沃滅翼。莊二十六年,獻公自曲沃徙都絳。二十八年,使太子申生居曲沃。亦謂之新城,又謂之下國。僖十年,狐突適下國,遇太子。又太子謂突曰:請七日見我于新城西偏,即曲沃也。又襄二十三年,齊納晉欒盈于曲沃。《戰國策》:周顯王四十六年,秦伐魏,取曲沃。又赧王元年,秦復伐魏,取曲沃而歸其入秦,謂之左邑。《水經注》:左邑,故曲沃,《詩》所謂從子于鵠者也。漢元鼎六年,分左邑縣地置聞喜縣。東漢罷左邑,移聞喜縣治焉。建安初,車駕還洛陽,自安邑幸聞喜。后周移縣治今絳州之柏壁。隋移治甘谷。《寰宇記》:今縣東二十里有甘谷口,甘泉出焉,即其地也。唐復移治桐鄉故城,五代時移今治。周陽城在縣東二十九里。漢文帝元年,封淮南王舅父趙兼為侯邑。又景帝三年,封田弟勝為周陽侯邑于此。《志》云:縣東北三十五里有避暑城,相傳晉獻公所筑。燕熙城,在縣北。晉太元十一年,西燕慕容忠引軍自臨晉而東,至聞喜,聞慕容垂已稱尊號,不敢進,筑燕熙城居之。即此。湯山在縣東南三十里。以上有成湯廟而名。山產銅,唐置銅冶于此。《寰宇記》:縣東南十八里有景山,即《山海經》所云南望鹽澤者。又縣東南九十里有小橫嶺,山接絳縣界。絳縣有大橫嶺,故此曰小也。山下有三泉,并出流為白石河,下流注于涑水。華谷,在縣東,《水經》:涑水出聞喜縣東山黍葭谷。酈道元曰:涑水所出,俗謂之華谷,后周韋孝寬請筑城于此,以防高齊處也。今見稷山縣。
涑水在縣南。《志》云:源出絳縣橫嶺山乾洞,伏流盤束地中而復出,西流經縣東,合甘泉引為四渠,曰東外、喬寺、觀底、蔡薛,溉田百有二十八頃,西流經夏縣界,下流入于黃河。《水經注》:涑水出縣東華谷,至周陽與洮水合。《左傳》:子產曰:臺駘宣汾、洮。司馬彪曰:洮出聞喜,亦水之兼稱矣。后周建德四年,周主如河東涑川。明年,克晉州,留兵戍守,齊攻晉州急,命宇文憲屯涑川為聲援,蓋在縣界。
乾河在縣東北。郭璞曰:縣有乾河口,但有故溝,無復水也。《水經注》:教水出垣縣北教山,世謂之乾澗,其水南歷鼓鐘川,分為二澗,一澗西北去百六十里,山岫回阻,才通馬步,即聞喜東北之乾河口也。《秦紀》:白起取韓安邑之東到乾河,即此。
董澤在縣東北三十五里。《水經注》:董水西經董澤陂南,陂東西七里,南北三里。《春秋》:文六年,晉于董。又宣十二年,廚武子曰,董澤之蒲,可勝既乎。杜預曰:河東聞喜縣東北有董澤陂,陂中產楊柳,可以為箭也。一名董氏陂。又名豢龍池,即舜封董氏豢龍之所。其地出泉,名董泉,民引以溉田,流入涑水。
沙渠在縣東南三十五里。《唐會要》:儀鳳二年,詔引中條山水于南陂下,西流經十六里,溉涑陰田,謂之沙渠,今堙。冷泉,在縣東四十里。又有溫泉,一出縣東南胡村,一出官莊村,俱引渠溉田,流入涑水。含口在縣東南。亦曰含山路。《水經注》:洮水源出聞喜縣青野山,世以為青襄山。其水東徑大嶺下,西流出山,謂之含口,又西合于涑水。唐大順初,張攻河東,為李克用所敗,走保晉州,復自含口遁去,逾王屋,從河陽渡河,還長安。天復中,朱全忠謀取河中,遣張存敬將兵自水渡河,出含山路,襲絳州,絳州出不意,遂降于全忠。龍頭堡在縣東北二十八里。《寰宇記》:后周正平郡及聞喜縣嘗理于此。涑水驛,在縣城西。宋、元以來故驛。又留莊隘,在縣東南七十里中條山上,南通垣曲縣,北接絳縣。冷谷口,今亦見平陸縣。
平陸縣在州東南九十里。南至河南陜州五百里,東北至絳州垣曲縣一百八十里,西北至解州百里。春秋時虞國地也。后為晉地。戰國時魏地。漢為大陽縣地,屬河東郡。后漢及魏、晉因之。后魏屬河北郡。后周天和二年,改置河北縣,并置河北郡治焉。隋開皇十五年,郡廢,縣屬蒲州。唐貞觀元年,改屬陜州。天寶初,因開漕瀆,得古刃,篆文曰平陸,遂改今名。宋因之。金改屬解州。今城周二里有奇,編戶六十六里。
大陽城在縣東五十里。漢置縣,應劭曰:吳山在其西。是也。以在大河之陽而名。光武初,鄧禹圍安邑,數月未下,更始將樊崇等渡大陽欲攻禹,禹逆擊于解南,斬之。興平二年,帝自陜渡河,至大陽,御牛車幸安邑。后魏屬河北郡,后周改縣為河北縣,移于今治。杜佑曰:大陽,春秋時北虢所都。似誤。虞城在縣東北四十五里。《史記》:武王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墟,是為虞仲。司馬貞曰:夏都安邑,虞在其南,故曰夏墟。應劭曰:《漢志》大陽有吳山在西,上有虞城,周武王封泰伯后于此,為晉所滅。亦曰吳城。秦昭王五十二年,伐魏取吳城,即此。又有茅城,在縣東南茅津上,春秋時晉邑也,亦曰茅亭。冥阝城,在縣東北二十里,春秋時虞國之冥阝邑也。《左傳》:僖二年,晉荀息曰,冀為不道,入自顛令,伐冥阝三門。杜預曰:前此冀伐虞至冥阝也。其城周四里有奇,亦謂之塞。
下陽城在大陽故縣東北三十里。春秋時虢邑也。僖二年,虞師、晉師滅下陽。《梁傳》:虞、虢之塞邑,晉獻公假道于虞以伐虢,取其下陽以歸。賈逵曰:虞在晉南,虢在虞南也。元至正十六年,察罕帖木兒自陜州追汝陰賊至安邑,賊還,欲渡河而南,察罕扼之于下陽,赴水死者甚眾,賊乃遁去。
底柱山在縣東南五十里。亦曰三門山,亦曰底柱峰。《邑志》:底柱六峰皆在大河中流,最北有兩柱相對,距岸而立,所謂三門也。次于其南有孤峰特起,峰頂平闊,禹廟在焉,其西有立石數枚,圓如削成。復次其南有三峰,東曰金門,中曰三堆,西曰天柱。大河湍激于群峰間,南折而東出,兩崖夾水,壁立千仞,天下之奇觀也。與河南陜州接界,詳見河南名山底柱。
虞山在縣東北五十里。亦曰吳山,以山有泰伯廟也。亦曰虞阪,即中條之支阜,《左傳》謂之顛令。《水經注》:顛令在傅巖東北十余里,東西絕澗,于中筑以成道,指南北之路,謂之令橋。橋之東北曰虞原,原上道東有虞城,其城北對長坂二十余里,謂之虞阪,亦即傅說所筑處矣。《戰國策》:楚客謂春申君曰,昔騏驥駕鹽車上吳阪,遷延負轅,而不能進。即此處也。魏孝昌末,正平民薛修義圍河東,薛鳳賢據安邑,以應蕭寶寅,詔遣宗正珍生討之,珍生守虞阪不敢進。即此。其坂自上及下,七山相重。
卑耳山在縣東。齊語作辟耳。桓公懸車束馬,逾太行與辟耳之溪拘夏。《史記》:齊桓公曰,束馬懸車登太行,至卑耳山而還。《正義》:卑,音壁。《索隱》曰:卑耳山在河東大陽縣。韋昭曰:拘夏,辟耳山之溪也。箕山,在縣東北九十里。山形如箕,因名。相傳堯時許由隱此。下有清澗,即由洗耳處。又覆釜山,亦在縣東北。《唐志》:縣有瑟瑟穴,有銀穴三十四,銅穴四十八,在覆釜、三錐、五岡、云分等山。三錐山,見于垣曲縣界。
傅巖縣東三十五里。即殷相傅說隱處,俗名圣人窟。其地亦曰隱賢社。孔安國曰:傅氏之巖,在虞、虢間,通道所經,有澗水壞道,常使胥靡刑人筑護之。說賢而隱,代胥靡筑以供食,故曰說筑傅巖之野。《史記》亦作傅險。間原,在縣西六十里,俗呼讓畔城。至今其田民無耕者,即虞芮質成于文王之田也。其原東西七里,南北十三里,西去今芮城亦六十里云。
黃河在縣城南。自芮城縣而東,至是微折而南,至縣東南三十五里傅巖前。有茅津渡,亦曰大陽渡。又流經縣東五十里,經底柱峰,曰三門集津。又流經縣東南一百二十八里,曰白浪渡,皆黃河津濟處也。今茅津、白浪,皆有巡司戍守。又茅津,詳見陜西大陽津。交澗水在縣西北五里中條山。東西二溝,流與中澗合,俗名三汊澗,流注于河。沙澗,在縣東三十里,出傅巖中,徑大陽故城,東流注于河。今沙澗、茅津渡,共設一巡守。今亦見聞喜縣。
留莊隘在縣東北中條山,中路通垣曲縣。塢鄉,在縣西。后漢建安元年,帝駐安邑,諸將韓暹屯聞喜,胡才、楊奉屯塢鄉,即此。
張店鎮在縣西北。唐乾寧四年,陜虢王珙攻河中王珂,李克用遣將李嗣昭救之,敗陜兵于猗氏,又敗之于張店鎮,遂解河中之圍。《金人對境圖》:張店,平陸所屬鎮也。金雞堡,在縣南二里,有金雞岡。其頂高峻,前臨黃河,昔人因置堡于此,為戍守處。芮城縣在州西南九十里。南至河南靈寶縣四十里,北至臨晉縣百三十五里,東北至解州八十里。古芮國。春秋時魏國地,后屬晉。漢為河東郡河北縣。西魏置安戎縣。后周改曰芮城,又置永樂郡于此。隋省郡,縣屬蒲州。唐武德二年,置芮州。貞觀元年州廢,縣屬陜州。宋因之。金改屬解州。今城周三里有奇,編戶四十里。古芮城縣西三十里。商時芮伯封此,與虞為鄰國,文王為西伯,虞芮質成,是也。周時芮為同姓國,其封地在今陜西同州。《春秋》:桓三年,芮伯萬為母所逐,出居于魏,謂即此城云。今名鄭村。
河北城在縣東北七里。一名魏城,故魏國城也。晉獻公滅之,以封其大夫畢萬。漢置河北縣。《漢志》注:河北縣,古魏國也。晉義熙十二年,秦姚懿屯陜津以拒劉裕,謀襲夏安、散谷以賜河北夷夏,事敗被執。魏、晉皆屬河東郡,姚秦置河北郡于此。后魏因之。后周改置河北郡于大陽,此城遂廢。
首陽山在縣北十五里,北與蒲州相接界。《郡國志》:薄山在縣城北十里,以其南北狹薄,謂之薄山,即中條之異名也。《封禪書》:自華以西,名山七,薄山其一也。《水經注》:薄山亦名襄山云。詳見前名山雷首。甘棗山,在縣東北二十里,亦中條山之支阜也。
黃河在縣南。又縣西亦距河,相去不過二十余里,縣居河山之間,最為迫狹,亦謂之河曲。晉義熙十三年,劉裕伐秦,前鋒檀道濟等至潼關,薛帛據河曲來降,即此。舊《志》云:河水自蒲坂南至潼關,激而東流,蒲坂、潼關之間,謂之河曲也。
恭水在縣北二十里。源出甘棗山,流入大河。永樂澗,在縣西。《水經注》:澗水源出薄山,南經河北縣城西,又南注于河。后周永樂郡蓋因以名。今謂之蒲萄澗,在縣西二十里。又大安池,在縣南十五里,引以溉田,下流入河。
浢泉在縣東北三十五里。出中條山,南入大河。一名浢澤,其入河處,謂之浢津,渡達河南靈寶縣。《郡志》云:浢津一名竇津,亦名陌底渡,在芮城縣東南四十里王村。洪武四年,置巡司于此。九年,移司于王村縣南七里。今詳靈寶縣竇津。通澤泉,在縣東八里,流合縣西北十三里之地皇泉。又鹿跑泉,在縣東北八里,一名深靜泉,俱有灌溉之利。
萬壽堡縣西北八里。《志》云:周顯王時,芮民西接于秦,葺此堡以自守,廢址猶存。又太尉堡,在縣東南十五里。《志》云:劉世讓嘗屯兵于此,本名鳳凰堡,芮民呼世讓為太尉,因名。
襄邑堡在縣東。晉義熙十三年,劉裕遣諸軍伐姚秦,進抵潼關,檀道濟、沈林子自陜北渡河,拔襄邑堡。《括地志》:襄邑堡在河北縣。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