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見:
平陽衛在府治東。永樂元年建,轄左、右、中、前、后五千戶。
蒲州府西南四百五十里。南至河南陜州二百三十五里,西南至陜西華州百五十里,西至陜西同州八十里。
古蒲坂,舜都也。春秋時屬魏。晉獻公滅魏,以封大夫畢萬,后遂為魏地服虔曰:魏在晉之蒲坂。秦屬河東郡,兩漢、魏、晉皆因之。后魏為河東郡治,兼置雍州。東魏初,改置秦州魏收《志》:神初,置雍州。延和初,改秦州。太和中,州廢。天平初,復置秦州。西魏因之。后周明帝改曰蒲州建德末,于蒲州置營,河東郡皆如故。隋初郡廢,仍曰蒲州。大業三年,仍改為河東郡。唐武德元年,郡廢,復曰蒲州武德二年,置總管府。九年,改為都督府,旋罷。開元八年,置中都,升州為河中府,旋罷,仍曰蒲州。天寶元年,曰河東郡。乾元元年,復曰蒲州。三年,仍置河中府《唐書》:乾元二年,兼置耀德軍于河中城內,廣德二年廢。上元初,又為中都尋復改河中府為蒲州。元和三年,復曰河中府。又至德二載,置河中節度,治蒲州,兼領晉、絳、慈、隰、同、虢諸州,其后數有分合改易。光啟初,賜軍號曰護國。今詳見州域形勢。五代時,仍曰河中府。宋因之亦曰河東郡護國軍節度。金曰蒲州。天德初,復曰河中府《金志》:大定五年,置陜西元帥府于此。元仍舊。明洪武二年,復曰蒲州,以州治河東縣省入編戶八十七里,領縣五。今仍曰蒲州。
州控據關河,山川要會。春秋時,為秦、晉爭衡之地。戰國時,魏不能保河東,三晉遂折而入于秦。漢以三河并屬司隸,為畿輔重地,自古天下有事,爭雄于河山之會者,未有不以河東為噤喉者也。曹操曰:河東,天下之要會。晉永興以后,劉淵據平陽,而蒲坂尚為晉守,關中得以息肩。及永嘉末,趙染以蒲坂降劉聰,而關中從此多故矣。晉亡關中,由于失蒲坂也。劉曜據關中,以蒲坂為重鎮。其后苻、姚之徒,皆以重兵戍守。赫連氏因之。拓跋魏爭關中,先奪其蒲坂,及赫連定復據長安,又急戍蒲坂以厄之,而夏不復振矣。孝昌末,楊侃曰:河東治在蒲坂,西逼河ぞ,其封疆多在郡東。是也。西魏大統三年,蒲坂來附,宇文泰遂進軍蒲坂,略定汾、絳汾謂今吉州。及東魏來爭,未嘗不藉蒲坂以挫其鋒。唐安史之亂,郭子儀以河東居兩京間,扼賊沖要,乃自洛交今陜西州渡河,趨河東,襲據其城時賊將崔乾守河中,子儀自洛交渡河,河東司戶韓翻城應子儀,乾遁去。大歷初,元載議建中都曰:河中之地,黃河北來,太華南倚,有羊腸、底柱之險,濁河、孟門之限,以に轅為襟帶謂洛陽也,與關中為表里,建都于此,可以總水陸之形勢,壯關河之氣色。光和四年,朱全忠欲先取河中,以制河東,召諸將謂曰:我今斷長蛇之腰,諸將為我以一繩縛之。蓋有河中,則河東不能與長安相聯絡也。既而全忠遣軍自水渡河,出含山路見聞喜縣,襲取晉、絳,以兵守之,扼河東援兵之路,克用不能進,河中遂陷。胡氏曰:由太原西南至汾州二百六十里,又南至晉州三百五十里,又南至絳州百二十五里。自絳州西南至河中,三百六十五里。援兵縱由捷徑得進,而晉、絳扼其沖,遮前險,守后要,進不得援河中,退不得歸太原矣。金人謀取關中,完顏訛可曰:河中背負關陜,南阻大河,此戰守要資也。蒙古之取關中也,石天應曰:河中自古用武之地,北連汾、晉,西渡同、華,起漕運以通饋餉,則關中可克期而定。明初平關、陜,亦自河中濟河。河中為襟要之地,振古如茲也。河東廢縣今州治。秦蒲坂縣地,屬河東郡。兩漢以后因之。后魏移郡治于此。隋開皇三年,郡廢,屬蒲州。十六年,析置河東縣。大業初,為河東郡治。唐武德初,蒲州治桑泉縣。三年,還治河東。自是常為州郡治。五代漢乾初,河中帥李守貞與長安叛將趙思綰、鳳翔叛帥王景崇相連絡,郭威督諸軍擊守貞于河中。諸將欲急攻城,威曰:河中城臨大河,樓堞完固,未易輕也。不若且筑長圍守之,使飛走路絕,我坐食轉輸,彼城中無食,公私困竭,父子且不相保,況烏合之眾乎?遂跨長壕,筑連城,列隊伍而圍之。又循河設大鋪,連延數十里,更番步卒守之。遣水軍艤舟于岸,寇有潛往來者輒擒之。守貞于是大困,遂克之。即今城也。明初,省縣入州。今城周八里有奇。
蒲坂城州東南五里。春秋時,秦、晉戰于河曲。杜預曰:即蒲坂矣。戰國時為魏地。《史記》:秦昭襄四年,取魏蒲坂。五年,魏朝臨晉,復與魏蒲坂。十七年,秦以垣易蒲坂皮氏。漢曰蒲反縣。應劭曰:故曰蒲,秦始皇東巡見長坂,故加反云。反與坂同也。后漢曰蒲坂縣。建武十八年,上幸蒲坂,祠后土。晉永嘉五年,時南陽王模鎮關中,使牙門趙染戍蒲坂,染叛降于劉聰,聰遣染與劉曜等攻模于長安。建興初,劉聰遣劉曜屯蒲坂,以窺關中。咸和三年,石勒將石虎攻蒲坂,劉曜自將馳救,虎引卻。八年,后趙石生起兵長安討石虎,使其將郭權為前鋒出潼關,自將大軍軍蒲坂。姚秦時置并、冀二州于此。義熙十二年,姚懿以蒲坂叛,秦主泓遣姚紹擊平之。十三年,劉裕伐秦,檀道濟渡河攻秦并州刺史戶昭于蒲坂,泓使姚驢救之,蒲坂降于裕。十四年,置并州鎮焉,明年沒于赫連夏。后魏主燾始光三年,遣將奚斤襲夏蒲坂,取之,斤遂西入長安,自是為河東郡治。神初,夏主定復取長安,魏主命安頡軍蒲坂以拒之。太和二十一年,自龍門至蒲坂祀虞舜,遂至長安。永熙三年,宇文泰討侯莫、陳悅于秦州,高歡遣將韓軌據蒲坂以救之,不克。既而高歡自晉陽舉兵向洛,宇文泰遣別將趙貴自蒲坂趣并州。西魏大統三年,宇文泰取蒲坂。八年,高歡圍玉壁,宇文泰出軍蒲坂。十六年,高洋篡位,泰大舉伐之,自弘農濟河而北,會大雨,乃自蒲坂還。后周仍為河東郡治。隋開皇初,為蒲州治,尋析置河東縣。大業初,以蒲坂并入焉。《志》云:今州城外東南隅有虞都故城,與州城相連,周九里有奇。其相近有虞坂云。永樂城在州東南百二十里。本蒲坂縣地。后周置永樂縣,為永樂郡治,尋省郡,后又省縣入芮州。唐初,復置永樂縣,屬芮州,尋改屬乾州。貞觀八年,改屬蒲州,尋還屬虢州。神龍初,復屬蒲州。宋因之。金廢為永樂鎮,屬河東縣。王應麟曰:畢萬始封魏,即河中之永樂云。今有永樂渡,在大河北岸,路通河南鄉縣。洪武四年,置巡司,屬潼關衛。
涑水城在州東北二十六里。《左傳》成十三年,晉侯使呂相絕秦,所謂伐我涑水者。又羈馬城,在州南三十六里。《左傳》:文十二年,秦伐晉,取羈馬。亦呂相所云剪我羈馬者也。《史記》:晉靈公六年,秦康公伐晉,取羈馬,晉侯怒,使趙盾、趙穿、缺擊秦,戰于河曲。是矣。今謂之涉丘。
中潬城在蒲津河中渚上。隋置,以守固河橋。橋西岸又有蒲津城。隋末,李淵自河東濟河,靳孝謨以蒲津、中潬二城降。又西關城,或曰即蒲津城也。五代漢乾初,李守貞以河中叛,郭威等討之,白文珂克其西關城,別將常思柵于城南,威柵于城西。是也。余詳見重險蒲津。中條山在州東南十五里,其山中狹,而延袤甚遠,因名。亦曰薄山,亦名雷首山。《春秋》宣二年,趙宣子田于首山,即此山也。山之北有數峰攢立,拱揖州城,中高旁下,俗因名為筆架山。《志》云:筆架山在縣南十五里。又南五里為八盤山。又十里為麻谷山,下有虞原,相傳段干木隱此。余詳名山雷首。
首陽山在州東南三十里,與中條連麓,山有夷齊墓。《詩》:采苓采苓,首陽之巔。是也。或以此為雷首山。《十三州志》:首陽一名獨頭山,山有雷澤,即舜所漁處,其水南流入黃河。《開山圖》:首陽與太華本一山,當黃河中流,巨靈劈開為兩山,手足之跡猶存,蓋傳訛矣。或又謂之方山。
歷山在州東南百里。相傳即舜所耕處。上有歷觀,漢成帝元延二年,幸河東,祠后土,因游龍門,登歷觀。是也。《郡國志》:河東有三輅山,北曰大輅,西曰小輅,東曰荀輅,三山各距城三十里,舜耕歷山,謂此地云。又九峰山,在州東南百二十里,有九峰敘列,形勢秀拔。風陵堆在州南五十五里,相傳風后冢也。亦曰封陵。《史記》:魏襄王十六年,秦拔我蒲坂、陽晉、封陵。二十年,秦復與我河外及封陵以和。亦謂之封谷。《正義》:封陵在蒲阪河曲中。《索隱》云:《紀年》作封谷。《水經注》:函谷關直北隔河有層阜,巍然獨秀,孤峙河陽,世謂之風陵。戴延之所謂風堆也。《括地志》:風陵在蒲坂、西南河曲之中。杜佑曰:風陵堆與潼關相對,亦曰風陵山,一名風陵津。曹操征韓遂,自潼關北渡,即其處也。后魏永熙末,魏主西入關,高歡克潼關而守之,使別將厙狄溫守封陵。又大統三年,高歡遣竇泰攻潼關,宇文泰潛軍襲之,自風陵渡至潼關,竇泰敗死。峨眉原,在州東五里,自西而東,綿亙逶迤,跨臨晉猗氏之境。
黃河在州西門外。自榮河、臨晉縣流入境,經雷首山西,折而東入芮城縣界。杜預曰:黃河經蒲坂南,所謂河曲也。秦穆公五年,與晉戰于河曲。呂相絕秦,所謂入我河曲者也。宇文周保定初,鑿河渠于蒲州,蓋導河入渠,以資灌溉。《志》云:州城北有溥惠渠,又有永濟渠,筑堰障之,謂之土龍堰。又有古護堰,在州北一里,古北灘之西,東趨灘角,西抵河岸,長四百余步,用石筑壘,以防黃河漲決,侵嚙州城也。其相近者,又有連城、橫渠等堰,各長數十丈,以障御大河。涑水在州東十里,有孟盟橋。其上流即絳水也。自絳縣歷聞喜、夏縣、安邑、猗氏,至臨晉縣界,合姚暹渠而西出,流經此。又西南注于大河,俗名揚安澗。《水經注》:涑水經雷首山北,與蒲坂分山。是也。溈水,在州南百里。《志》云:歷山下有二泉,名溈、,東西相距二里,南流為媯,北流為,異源同歸,西注于河,即堯降二女處。又有舜井,在州治東南二里,城中井脈皆咸,此水獨甘。有二井,南北相通,可束炬入,俗以為即《史記》所云穿孔旁出者。宋祥符四年,車駕臨觀,賜名廣孝泉。
谷口泉在州東南十五里。即中條山之水谷口,有泉出焉。又有蒼龍谷泉,俱流入于大河。又有泓龍潭,在州東三十里中條山,北流五里,入臨晉縣之姚暹渠。《志》云:州東南一百二十里有玉洞泉,旁又有寒谷泉,俱發源中條山陽,引流溉田,注于大河。
蒲津關在州西門外,黃河西岸。今名大慶關,山陜間之喉吭也。亦曰蒲津渡。詳見前重險蒲津。
風陵關在州南六十里,路通潼關。唐圣歷初,于風陵堆南津口置關,以譏行旅。《宋志》:蒲州河西縣有蒲津關,河東縣南有風陵關。是也。亦曰風陵津,亦曰風陵渡。洪武八年,置巡司于此,屬潼關衛。合河故鎮在州南五十里潭郭村。亦為合河鋪。
陶邑鄉在州北三十里。《水經注》:蒲坂西北有陶城,舜陶于河濱,即此。《唐志》:河中有陶城府,蓋府兵所屯也。貞元二年,馬燧討李懷光于河中,軍寶鼎,敗懷光兵于陶城。今曰陶邑鄉。《志》云:州有陶城,又有雷澤,即舜所漁處,在首陽山下,南流入于河。武壁,亦在州北。《志》云:自蒲州至榮河、河津、黃河岸側,凡八寨,曰汾陰、胡壁、趙村、薛戌、薛堡、連柏、西倉、禹門,俱元至正末筑。以薛堡居中,可制諸營,移中軍于此,更名武壁,周圍千二百步,南臨絕澗,其北一門。今存遺址。河東驛在城南,舊在城北一里。洪武九年改建。又有河東驛運所,在城東,洪武十一年建置。臨晉縣在州東北九十里。東南至解州七十里,南至陜西陽縣八十里。春秋時晉桑泉地。漢為解縣地。后魏為北解縣地,屬河東郡。隋開皇十六年,置桑泉縣,屬蒲州。義寧初,蒲州移治此。唐還舊治,仍屬蒲州。天寶十三載,改曰臨晉。今城周三里有奇,編戶六十一里。
解城在縣東南十八里,即春秋時晉之解梁城。解,讀曰蟹。僖十五年,晉惠公許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內及解梁城。《戰國策》:赧王二十一年,秦敗魏師于解。即解梁也。漢置解縣,屬河東郡。后漢及晉因之。后魏為南解縣,西魏時改廢。《春秋》杜預注曰:解梁城,在漢解縣西。又北解城,在今縣西三十里,后魏太和十一年,置北解縣,屬河東郡,即此。后周廢。桑泉城,在縣東北十三里,春秋時,晉故邑也。《左傳》:僖二十四年,晉公子重耳濟河入桑泉。杜預曰:桑泉城在解縣北二十里也。隋因以名縣。又有溫泉廢縣,唐武德三年,分桑泉地置,九年廢。郇城在縣東北十五里,文王庶子所封郇國。《詩》所謂郇伯勞之是也。后并于晉。僖二十四年,秦送重耳渡河,圍令狐,晉人軍于廬柳,咎犯與秦、晉大夫盟于郇。成六年:晉人謀居故絳,諸大夫皆曰,必居郇瑕氏者也。服虔曰:郇國在解縣東。酈道元曰:今解故城東北二十四里有郇城,在猗氏故城西北。杜預曰:解縣西北有郇城。《寰宇記》:城在今猗氏縣西南四里,似皆誤。瑕城,在縣東南,京相曰:河東解縣西南五里有故瑕城。《春秋》:僖三十年,秦晉圍鄭,鄭燭之武謂秦穆所云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者。又文十二年,秦侵晉,及瑕。十三年,晉使詹嘉處瑕,守桃林之塞。即此。焦,見河南陜州。桃林,見陜西重險潼關。
虞鄉城在縣南六十里。漢解縣地,后魏分置虞鄉縣。唐武德初,改虞鄉為解縣,即今之解州。而于解縣西五十里別置虞鄉,即此城也。貞觀二十二年,省入解縣。天授二年,復置,屬蒲州。天四年,朱全忠圍河中,河中降。全忠自洛陽馳至虞鄉受其降。蓋虞鄉西至河中六十里而近也。宋仍為虞鄉縣。金因之。元省入臨晉。明因之。今復置虞鄉縣。陽晉城,在縣西南。《括地志》:虞鄉縣西二十五里有陽晉城,一名晉城。《史記?魏世家》:襄王十六年,秦拔我陽晉。又西北有高安城。《趙世家》:成侯四年,與秦戰于高安。《正義》云:高安在河東也。又智城亦在縣西。《括地志》:虞鄉西北四十里有智城,智伯所居。
王官城在縣南。《城冢記》云:在虞鄉南二里。《左傳》文三年,秦師涉河焚舟,取王官。成十三年,晉侯使呂相絕秦,所云俘我王官者。《水經注》:涑水西經王官城,城在南原上,人謂之王城。《志》云:王官谷以王官廢壘為名。即此城也。東張城,在縣西,《括地志》:虞鄉西北四十里有張楊故城,一名東張城。漢二年,曹參攻魏將軍孫軍于東張,大破之。《水經注》:涑水西南經張楊城東。魏收《志》北解縣有張楊城,是也。
五老山在縣西南五十里,與中條山相接。一名靈峰,峰巖洞壑泉澗之屬,參差環繞,以數十計,稱為名勝。又二嶷山,在縣東北三十里,有大嶷、小嶷,南北并列,亦曰三嶷山。
王官谷在縣東南七十里。《志》云:山在中條山中,巖洞深邃,泉壑幽勝。旁有天柱、跨鶴諸峰,瀑布、貽溪諸水。山水之勝,甲于河東。唐末司空圖隱于此。峨眉坡,在縣北五里,東連猗氏、聞喜縣,西抵黃河,即蒲州之峨眉原也。
大河在縣西。自榮河縣南流入境,又南入蒲州界。《志》云:縣西三十里有吳王渡,在河東岸,與陜西陽渡相對,即韓信渡河襲魏豹處。昔有吳、王二姓居此,因名。上有吳王寨,洪武四年,置巡司戍守于此。
涑水在縣東南二十五里。自安邑、猗氏縣西流入縣境,又南而姚暹渠流合焉,并流而西入蒲州界。《唐志》:虞鄉北十五里有涑水渠,貞觀十七年,蒲州刺史薛萬徹所開,自聞喜引流入臨晉,以溉民田。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