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城在縣南一十里,故戍守處也。魏收《志》:禽昌縣有郭城,其城三面險絕,惟東面平坦,即此。《志》云:浮山縣舊治郭城,五代唐自郭城移于今治,一名丹朱邑,中有丹朱飲馬泉云。
龍角山在縣南三十五里。兩峰對峙,舊名羊角山,唐武德中改今名。其東南峰有珍珠洞,又有華池。山之南麓跨翼城縣界。浮山,在縣西南六十里,相傳洪水時,此山隨水消長也,縣因以名。又縣東八里有南堯山,縣東北二十里有北堯山,山上皆有堯祠。黑山在縣北四十里。一名牛首山,又名烏嶺,澇水出焉。秦王嶺,在縣東北四十里。舊《志》:唐太宗南破宋老生,從霍山潛行至此,以扼前鋒,后人因呼為秦王嶺。澇水在縣北。源出烏嶺,亦名黑水。旁有小澗溝,合流而入臨汾縣界。又水,在縣東南十五里,源出龍角山西北,亦入臨汾縣界,下流俱注于汾水。
平寧里在縣東十里。東漢初,絕永安集河東,破青犢賊,報功于此,因名。
鬼門關在縣東,出澤州之險道。
趙城縣在府北九十里。東北至霍州五十里,西北至汾西縣九十里,東南至浮山縣百五里,東至岳陽縣七十里。周穆王封造父之地,即厲王所奔之處。春秋時,趙簡子居此。漢為彘縣地,屬河東郡。后漢陽嘉三年,更名永安,郡不改。后魏太武帝廢,宣帝復置。隋為霍邑縣地,義寧初,始析置趙城縣,屬霍山郡。唐武德元年,郡廢,屬呂州。貞觀十七年,改屬晉州。宋熙寧五年省,元豐三年復置。政和二年,升為慶祚軍。金復為趙城縣。元改屬霍州。明洪武三年,改今屬。城周五里有奇,編戶三十七里。
故趙城縣南三十五里。相傳造父始封此,即趙簡子之邑也。《志》云:今縣東北三里有趙簡子城,隋置縣于此。唐麟德初徙縣于今治。今故城遺址尚存。霍山縣東北十五里。北跨霍州靈石縣界,東抵沁源縣界,古冀州之鎮也。今詳見名山霍山。羅云山,在縣西四十里。山高聳,嘗有云氣舒布于其上,一名七佛峽。汾河在縣西。自霍州流入界,又南入洪洞縣境。
霍渠在縣東南四十里,即霍山之水也。唐貞元中,引流分二渠,名曰北霍、南霍。其北渠分三道,專溉趙城境內之田。南渠分五道,兼溉洪洞境內之田,凡九百有余頃。下流注于汾水。又有大澤渠,在縣東北二十里,源亦出霍山。元中統四年,引渠灌田十余頃,西入于汾,俗呼為清水渠。
太平縣在府西南九十里。東至翼城縣百十里,東南至曲沃縣八十里,南至絳州五十五里,西北至鄉寧縣百六十里。漢臨汾縣,屬河東郡。后魏真君七年,析置泰平縣,屬平陽郡。后周諱泰,改曰太平。隋開皇三年,郡廢,屬晉州。十年,屬絳州。唐、宋因之。明洪武二年,改今屬。今城周三里有奇,編戶五十四里。
太平城在今縣北。《志》云:后魏置泰平縣,在今縣北二十五里太平關,今關亦名故鎮,以此也。隋嘗移治于關東北,唐初復還舊治。貞觀七年,移縣于敬德堡。堡即今縣矣。
臨汾城在縣南二十五里。亦曰汾城。秦昭襄王五十年,發卒軍汾城旁,即此。漢置臨汾縣,屬河東郡。魏、晉屬平陽郡。后魏真君七年,并入太平縣。太和十一年,復置。后齊縣廢。隋改平陽曰臨汾,而故城遂墟。《括地志》:臨汾故城,在絳州東北三十五里。蓋境相接也。汾陽山縣南十里。以汾水經其南而名。
汾水縣東三十里。自襄陵縣流入境,又西南入絳州境。其渡口曰臨汾渡,縣境諸小水皆流匯焉。雷鳴水,《志》云:有二,一出縣西北十五里之蔚村,一出縣西二十五里之西侯村,俱東流注于汾。又有源泉,在縣東北二十五里,潛流地中,而東南出,引渠溉田,下流入汾。
子奇壘在縣東三十里。子奇,后秦主姚興弟姚平之字也。興使與狄伯支等將步騎四萬伐魏,攻平陽,拔之,遂據柴壁。魏軍大至,絕汾水以斷糧援,平大敗,將麾下三十騎赴汾水而死。今此壘西臨汾水,壘側有柴村,亦曰柴莊,蓋即柴壁云。白波壘,在縣東南三十里。后漢末,黃巾余黨郭大于汾西白波谷筑壘寇太原,即此。今名永固村。
岳陽縣在府東北九十里。東北至沁州沁源縣百九十里,西南至洪洞縣五十五里,西至趙城縣七十里,西北至霍州百十里。漢彘縣及上黨郡谷遠、猗氏三縣地。后魏建寧元年,置安澤縣,屬義寧郡。隋開皇十六年,屬沁州。大業二年,改曰岳陽縣。十二年,州廢,屬臨汾郡。義寧初,屬平陽郡。唐屬晉州。宋因之。元省,尋復置。今城周三里有奇,編戶十八里。
冀氏城在縣東南百二十里。漢猗氏縣,屬上黨郡。后魏建義元年,析禽昌、襄陵地,改置冀氏縣,兼置冀氏郡治焉。高齊郡廢。隋屬晉州。唐因之。會昌三年,劉稹以澤、潞畔,河中帥陳夷行以兵守翼城及冀氏,既又詔晉、絳行營帥石雄自冀氏取潞州,仍分兵屯翼城,以備侵軼,是也。宋仍曰冀氏縣。元至元三年,省入岳陽。明年,以冀氏當東西驛路之要,復置縣,以岳陽并入。尋復置岳陽,而冀氏縣廢。今名冀氏里。又有合陽城,在縣南,亦后魏末置,屬冀氏郡,高齊省入冀氏。
和川城在縣東北十里。后魏建寧初,分禽昌地置義寧縣,屬義寧郡。隋初郡廢,縣改曰和川,屬沁州。大業初廢。義寧初,復分沁源縣置,屬沁州。唐因之。宋改屬晉州。熙寧五年,省入冀氏縣。元初,復置。金因之。元省入岳陽。今名和川里。《志》云:縣東北九十里有故唐城,相傳堯都故址。
鳳凰山在縣北五十里。頂有風洞,有泉二道,流出其中。一名露巖山。刁黃嶺,在縣東百九十里。又東至潞安府長子縣五十里,嶺長二十里,高八里。今詳長子縣。
千畝原縣東北九十里。《左傳》:桓二年,晉穆侯夫人生太子,命之曰仇,其弟以千畝之戰生,命之曰成師。蓋晉侯嘗破狄于是原也,今原下為沁水所經。
沁水在縣東百十里。自沁州沁源縣流入界。縣東南有藺水,出縣北八十里保豐村,南流合焉。又東南流入澤州,下流至河南武陟縣入大河。今詳大川沁水。大澗水在縣北。《志》云:澗水有二源,一出縣北安吉嶺,一出縣西北金堆里,俱西南流入洪洞縣界,引渠溉田,下流注于汾水。又縣南有赤壁水,西北流,合于澗水。一名通軍水。《志》云:赤壁水出趙城縣霍山南,西南流二十里,至縣西漏崖入地中,過南三十里,復出而合澗水。又縣東北二十五里有下冶泉,出西山石崖下,經下冶村,亦流合澗水入汾。洪武七年,引渠至城東溉田。八十里川,在縣東百六十里,源出長子縣發鳩山,西南流入境,合于沁水。其川長八十里,因名。
東池堡縣南三十里,周一里,北面臨崖。《志》云:隋大業初,縣嘗移治于此。赤壁,在縣西一里,亦曰赤壁城,亦壁水經其下。《志》云:晉大興初,劉曜自長安討靳準軍,至赤壁,即此。恐誤。
曲沃縣在府南百二十里。東至翼城縣五十五里,西至絳州五十六里,南至絳縣六十里,西南至聞喜縣九十五里。晉新田之地。漢為河東郡絳縣地。后漢為絳邑縣。晉屬平陽郡。后魏太和十一年,改置曲沃縣,屬正平郡。周明帝移治樂昌城。隋開皇三年,郡廢,屬絳州。唐、宋因之。明洪武二年,改今屬。城周三里有奇,編戶六十八里。絳城縣西南二里。一名新田城。《左傳》:成六年,晉人謀去故絳,徙居新田。是也。漢于南境置絳縣,此仍謂之絳城,俗又訛為王官城。后魏為曲沃縣地。《志》云:魏初置縣于絳山北,后周移治樂昌堡,在今縣南七里,亦曰樂昌城。隋又移治絳邑故城北,即今縣也。桐鄉城,在縣西南四十五里,接聞喜縣界。漢武元鼎六年,將幸緱氏,至左邑桐鄉,聞南越破,因置聞喜縣。或曰:桐鄉城在今聞喜縣西南八里。《一統志》:今聞喜縣即故桐鄉城,皆誤也。陘庭城在縣東,與翼城縣接界。《左傳》:桓二年,翼哀侯侵陘庭之田,陘庭南鄙啟曲沃伐翼。三年,曲沃武公伐翼,次于陘庭,逐翼侯于汾、隰,獲之。杜預曰:汾隰,汾水之邊也,亦謂之熒庭。襄二十三年,齊侯伐晉,取朝歌,為二隊,入孟門,登太行,張武軍于熒庭,即陘庭矣。《史記?晉世家》:哀侯八年,侵陘庭,陘庭與曲沃武公謀。九年,伐晉于汾旁。賈逵曰:陘庭,翼南鄙之邑,亦謂之陘城。又《韓世家》:桓惠王九年,秦拔我陘城汾旁。張氏曰:陘城在汾水旁。似誤。蓋謂自陘城以至汾水旁地。
喬山在縣西北四十五里。山高五里,長二十余里,接襄陵縣界,形勢陡峻。其西麓有夢感泉,齊主高緯圍平陽,恐周師猝至,于城南穿塹,自喬山屬于汾水。緯大出兵,陳于塹北。即此。紫金山,在縣南十三里,產銅。山半有泉,下注懸崖,冬則凝而成冰,一名冰巖。山下又有龍底泉,《開山圖》謂之絳山。
蒙坑在縣東北五十里,西與喬山相接。晉元興初,魏主圍柴壁,安同曰:汾東有蒙坑,東西三百余里,蹊徑不通。姚興來,必從汾西直臨柴壁。如此,便聲勢相接,不如為浮梁渡汾西,筑圍以拒之,虜無所施其智力矣。從之,大敗后秦主興于蒙坑之南。五代梁開平三年,晉將周德威將兵出陰地關,攻晉州,梁將楊師厚自絳州馳救,周德威以騎兵扼蒙坑之險,師厚擊破之,德威乃解圍去。周廣順元年,北漢主引契丹兵圍晉州,周將王峻自絳州馳救。晉州南有蒙坑,最險要,峻憂北漢兵據之,聞前鋒已渡,喜曰:吾事濟矣。北漢主聞峻至蒙坑,遁去。今喬山以北,自西而東,山蹊斜結,即蒙坑矣。
汾水在縣西三十五里。自太平縣南流經縣界,折而西入絳州境。
澮水在縣南五里。《志》云:澮河源有二,一出翼城縣之烏嶺山,西流入縣境。一出絳縣東北大交鎮東,亦西北流入縣境,又西入絳州界,注于汾水。《左傳》:成六年,晉人謀遷新田,謂有汾、澮以流其惡者也。《史記?韓世家》:懿侯九年,魏敗我澮。或謂之少水。《左傳》:襄二十三年,齊侯伐晉,戍郫邵,封少水。蓋封尸為京觀于澮水之旁也。郫邵,見垣曲縣。
濟溪在縣南七里。源出紫金山麓,澄澈細流,民引以溉園圃,北入澮河。又有合水,在縣北二十五里,出兩崖間,合而成流,因名,西流入汾縣南。又有金溝水,居民亦引流溉田,流入澮河。又新絳渠,在縣東北三十五里。唐永徽元年,縣令崔翳引古堆水溉田,凡百余頃,今堙。龍泉,在縣東北三十五里,一名溫泉,亦有灌溉之利。祁宮在縣西南四十九里。《春秋》:昭八年,叔弓如晉,賀祁也。又晉作祁宮,而諸侯叛。杜預曰:宮在絳西四十里,臨汾水。《水經注》:汾水西徑祁宮北,有故梁截汾水中,凡三十柱,柱徑五尺,裁與水平,晉平公之故梁也。其宮背汾面澮,西則兩川之交會也。《竹書》:晉出公五年,澮絕于梁。即是處矣。蒙城驛縣西南四十里。又侯馬驛,在縣西南三十里。俱洪武八年建置。
翼城縣府東南百三十里。東至澤州沁水縣百里,西南至絳州曲沃縣七十里,西至太平縣百五十五里,北至浮山縣七十五里。春秋時,晉之絳邑,后更曰翼。漢為絳縣地,屬河東郡。后魏太和十二年,置北絳縣。孝昌三年,兼置北絳郡治焉。隋開皇三年,郡廢,縣屬絳州。十八年,改曰翼城縣。義寧初,于縣置翼城郡。唐武德元年,改為澮州。二年,又為北澮州。四年州廢,仍屬絳州。天二年,改曰澮川縣。五代因之。宋復曰翼城。金興定四年,升為翼州,尋又升為翼安軍。元復曰翼城縣,屬絳州。明洪武二年,改今屬。今城周八里,編戶八十四里。
故翼城在縣東南十五里。晉故絳也,城方二里。《春秋》:隱五年,曲沃莊伯以鄭人、邢人伐翼。《詩譜》曰:穆侯遷都于絳,曾孫孝侯改絳為翼。莊二十六年,獻公使士城絳,以深其宮,自曲沃徙都之。即此。或以為唐城,誤也。后魏北絳縣置于此。隋、唐為翼城縣治。五代唐徙治于王逢寨,即今縣云。又熒庭城,在縣東南七十五里,即春秋晉之陘庭也。今詳見曲沃縣。
皮牢城在縣東北。《史記?魏世家》:惠王十年,伐趙取皮牢。又《秦紀》:昭王四十八年,王攻皮牢,拔之。今為牢寨村。《括地志》:澮水側有皮牢城。是也。又有息城,《志》云:在縣西三張村,春秋時,鄭太子奔晉居此,亦曰壽城。
小鄉城在縣西南,后魏末置小鄉縣,屬南絳郡。隋初縣屬絳州,又改為汾東縣。大業初省,義寧初復置,屬翼城郡。唐初屬澮川,尋屬絳州。武德九年,省入翼城縣。
澮高山在縣南十五里。《史記?魏世家》:武侯九年,翟敗我于澮。又惠王九年,我敗韓師、趙師于澮。《括地志》云:澮高山也,在翼城縣。《紀勝》:山形如鳥翼,一名翱翔山,產銅及鐵,唐置錢坊二所于此。又有巖洞泉壑之勝。羊角山,在縣東北三十里,即浮山縣之龍角山也。又縣西北十五里有覆釜山,俗呼小綿山,上有介子推廟。
烏嶺山在縣東三十五里。又東北至澤州沁水縣四十里,山南北有長嶺,嶺之東西通道,有二嶺相對,曰東烏、西烏。唐會昌三年,晉絳行營帥石雄討劉稹于澤、潞,引兵逾烏嶺,破五寨,時劉稹亦遣將安全慶守之。李德裕曰:烏嶺距上黨百五十里。謂此山也。亦曰黑山。澮水出焉。
澮水在縣南。出東烏嶺,旁引溉田,西流經城南,而入曲沃縣界。《水經注》:澮水導源黑水谷,經翼城北,蓋謂故城也。又女家水,在縣東南。《水經注》:翼城東有女家水,出家谷中。《竹書紀年》:莊伯以曲沃叛伐翼,公子萬救翼,荀叔軫追之,至于家谷者也。其水西北流入于澮。
馬泊泉在縣北二十五里。其北有臥馬山,泉出山下,因名。又有沙泉,在縣東南十二里,二泉皆有灌溉之利,居民賴之云。
龍化鎮在縣東四十里。《志》云:鎮南連絳縣,北接浮山,為商旅輳集之所云。
汾西縣在府西北百八十里。南至霍州五十里,西南至蒲縣百二十里,西至隰州百六十里,北至霍州靈石縣九十里。漢河東郡彘縣地。后漢改彘縣為永安縣。西魏嘗置臨汾縣,兼置汾西郡治焉。隋開皇三年,郡廢,縣屬晉州。十八年,改曰汾西,屬呂州。大業二年,屬臨汾郡。義寧初,屬霍山郡。唐武德元年,屬呂州。貞觀十七年,改屬晉州。宋因之。今城周四里,編戶十五里。
新城廢縣在縣西北。后周置,屬于汾西郡。隋開皇中,省入汾西縣。義寧初,復置。唐初屬于北溫州。貞觀初州廢,縣仍省入汾西。《一統志》:新城東南三十里有故溫泉城。青山在縣西六十里。《寰宇記》:山南入趙城,西北至溫泉縣,長一百六十里。唐天寶六載,敕改為汾西山,亦姑射之連阜也,產鐵。溫泉廢縣,今見隰州。又有商山,在縣東南六十里。
汾水縣東三十五里。自靈石縣流入境,又東南入霍州界。小潺澗縣東北五里。其源曰白龍泉。又縣東十五里有轟轟澗,澗東南有潭,深不可測。澗中又有穴,龍噓氣出入,其聲如雷,因名,并東流注于汾水。又有泊池,在城東隅。元天歷中,開鑿其水,冬夏不涸,亦流入于汾。申村堡《舊唐書》:隋末汾西縣陷于賊。武德初,權于今城南五十里申村堡置縣。貞觀十六年,移于今所。《郡志》云:唐開元后縣嘗徙治厚義村,宋復歸舊治。村亦在今縣南。
蒲縣在府西百四十里。西北至隰州九十五里,西南至吉州百五十里,南至鄉寧縣百七十里。漢河東郡蒲子縣地。后魏僑置石城縣。后周大象元年,置蒲子縣,屬定陽郡。隋開皇五年,屬隰州。大業二年,改為蒲縣。唐武德二年,置昌州于此。貞觀初州廢,縣仍屬隰州。宋仍舊。元初廢入隰川縣,尋復故。明洪武二年,改今屬。城周三里有奇,編戶九里。
蒲縣城在今縣西南二里。隋大業初縣治此。《志》云:縣東北有故箕城,隋開皇初蒲縣治也。大業二年,移于新城。唐武德初,復移于城東,即今治矣。天復二年,河東將李嗣昭攻慈、隰,下之,屯于蒲縣。汴軍營于蒲南,別將氏叔琮分軍斷河東兵歸路,而攻其壘,破之。即此。
石城廢縣在縣西六十里。后魏主燾置定陽縣,屬五城郡。太和二十一年,改曰石城,后周兼置石城郡。周末郡廢,又并縣入蒲縣。宋白曰:后周大象初,于廢石城置蒲子縣,隋移今治云。昌原廢縣,在縣西,唐武德初,置昌原縣,屬昌州。貞觀初,廢入蒲縣。
翠屏山在縣治西南一里。山勢聳秀,巖下有涌泉。又縣南一里有峨眉山。縣東五里有東神山。孤山,在縣北三十里,一名黑兒嶺,相傳昔有劉黑兒居此嶺。沿五鹿山下,至縣東北界,長五十里。
第一河在縣城西。源出趙城縣之七佛峽,流經此,又西至大寧縣界,入于大河,以山溪眾水所宗,因名。
張村岔在縣東六十里。向設巡司戍所。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