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陽府東至潞安府三百九十里,東南至澤州四百十里,南至黃河二百六十五里,又渡河至河南之陜州一百二十里,西至黃河三百十里,又渡河西北至陜西延安府二百七十里,北至汾州府三百九十里,東北至沁州三百四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五百九十里,至江南江寧府二千四百里,至京師一千八百里。
《禹貢》冀州地,即堯舜之都,所謂平陽也《世紀》云:其地在平水之陽而名。春秋屬晉。戰國屬魏。秦為河東郡地。兩漢因之。三國魏始置平陽郡。晉因之。永嘉三年,劉淵字元海僭號,建都于此。其后石趙慕容燕及苻、姚之徒,相繼有其地。后魏亦為平陽郡,兼置東雍州。太和中罷。孝昌中,改置唐州。建義元年,又改晉州魏收《志》:真君四年,置東雍州。太和十八年罷。孝昌中置唐州,建義初改晉州,后又置總管府于此。東魏、北齊皆為重鎮。后周亦曰晉州。隋初改平陽郡為平河郡以陽與楊同音也,三年廢郡,而州如故。煬帝改州為臨汾郡。義寧二年,復曰平陽郡。唐武德元年,復曰晉州。天寶初,亦曰平陽郡。乾元初復故。五代梁置定昌軍節度開平三年,分護國節度置,兼領絳、沁二州,尋又改為建寧軍。后唐同光元年,曰建雄軍。宋仍為晉州亦曰平陽郡建雄軍節度。政和六年,升為平陽府。金因之河東南路置于此。元曰平陽路。大德九年,改為晉寧路。明初復曰平陽府,領州六、縣二十八。
府東連上黨,西界黃河,南通汴、洛,北阻晉陽。宰孔所云景、霍以為城景,太也,謂霍山,汾、河、涑、澮以為淵,而子犯所謂表里河山者也。戰國時,魏有其地。秦商鞅言于孝公曰:秦之與魏,譬若人有腹心之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何者?魏居嶺厄之西,都安邑,而獨擅山東之利。利則西侵秦,病則東收地。魏必東徙,然后秦據河山之固,東向以制諸侯矣。秦、漢以降,河東多事,平陽嘗為戰地。曹魏置郡于此,襟帶河、汾,翼蔽關、洛,推為雄勝。杜畿云:平陽枕山帶河,天下要地。是也。晉室之亂,劉淵竊據其地,縱橫肆掠,毒被中原。迄于五胡迭興,索頭繼起,平陽居必爭之會,未有免于鋒鏑者也。及周、齊相爭,平陽如射的。然齊盧叔虎嘗謂其主演曰:今宜立重鎮于平陽,與彼蒲州相對,深溝高壘,運糧積甲,彼閉關不出,則稍蠶食其河東地,使日窮蹙。彼若出兵,非十萬以上,不足為我敵也。其后周主邕伐齊,乃曰:前出河外先是周主伐齊,出河陽,攻拔其南城,故云,直為拊背,未扼其喉,晉州本高歡所起之地,鎮攝要重,今先克之。鼓行而東,足以窮其巢穴矣。及晉州拔齊,遂不可復固。唐起義師,亦先入臨汾,及西指關中。柳宗元曰:晉之故封,太行倚之,首陽起之,黃河迤之,大陸靡之大陸,在今直隸巨鹿縣境,蓋約言封域所屆也。蓋地大力強,所以制關中之肘腋,臨河南之肩背者,常在平陽也。朱溫爭河中,先取晉、絳,克用遂不能與抗。劉知遠自河東定汴、洛,亦自晉、陜而東。及女真、蒙古之禍,平陽皆先受其毒,而后及于關、洛。夫平陽之形勝,顧可忽乎哉?臨汾縣附郭。古平陽也,相傳即堯所都。春秋為晉邑。昭二十八年,魏獻子分羊舌氏之田以為三縣,趙朝為平陽大夫,是也。其后韓貞子居此。漢為平陽縣,屬河東郡。高帝封功臣曹參為侯邑。昭帝時,度遼將軍范明友亦封平陽侯。后漢仍為平陽縣。曹魏置平陽郡治焉。晉因之。后魏為晉州治。隋改縣曰臨汾。大業三年,州廢,屬臨汾郡。義寧初,屬平陽郡。唐武德元年,郡廢,屬晉州。后因而不改。《城邑考》:今城,明初因舊城增筑。景泰初增修,周十二里有奇,有門四。正德七年,筑東郭新城,周六里有奇,凡三面為門六。今編戶一百五十二里。
平陽城府西南二十里,故堯都也。漢置縣。應劭曰:平陽在平河之陽而名。后漢亦為縣治。《水經注》:汾水自高梁邑,又南經白馬城,西經平陽郡治,又南經平陽縣故城東,又南與平水合。東自狐谷亭,又東徑平陽城南,又東入汾。平陽城,今在汾水西也。一名劉淵城。相傳淵筑此城,自蒲子徙都之。或曰:永嘉三年,劉淵徙平陽,自謂堯后,而平陽城亦曰堯城,因都于此,改諸城門皆因洛陽門名。是淵所都即平陽城矣。《括地志》:今晉州城因平陽城東南為之。《通典》又云:臨汾縣有古堯城。《郡志》云:劉淵城,今名金店。其地皆在今郡城西。意故城闊遠,劉淵城即平陽舊壤矣。
高梁城《括地志》:在臨汾東北三十七里,晉邑也。《春秋》:僖九年,晉亂,齊侯以諸侯之師伐晉,及高梁而還。又僖二十四年,晉文公刺公子圉于高梁。《竹書紀年》:晉出公二十年,晉荀瑤城高梁。漢高二十年,封酈食其子疥為高梁侯,邑于此。《水經注》:汾水自楊縣又西南過高梁邑西,故高梁氏之墟也。宇文周建德五年,齊主高圍平陽,周主邕自將救之,高阿那肱以周師大集,議堅壁勿戰,卻守高梁橋。既而兩軍合戰,齊主奔高梁橋,遂北走。橋蓋以故城名也。《郡志》:今其地名程王里,亦曰梁墟。武遂城在府南。戰國時韓邑。《史記》:楚懷王二十年,昭睢曰:秦破韓宜陽,而韓猶事秦者,以先王墓在平陽,而秦之武遂去之七十里也。《韓世家》:襄王六年,秦復與我武遂。九年,秦復取我武遂。十六年,秦與我河外及武遂。王六年,與秦武遂地二百里。又《秦紀》:武王四年,涉河城武遂。《年表》:昭王十一年,以武遂復歸韓。即此。西平城,在府西北四十里。晉永嘉五年,劉聰據晉陽,以其子驥為征西將軍,筑西平城居之。建興元年,并州牧劉琨伐漢,遣監軍韓據德自西河而南,將攻西平,聰益軍守之。是也。
柴壁城在府西南六十里汾水上,舊為戍守處。晉元興初,姚秦拔魏乾壁,魏主馳救,圍攻秦將姚平于柴壁,秦主興將兵救之,將據天渡運糧以饋平,魏博士李光曰:兵法高者為敵所棲,卑者為敵所囚,今秦皆犯之,宜及興未至,遣奇兵先據天渡、柴壁,可不戰取也。因筑重圍以絕內外,遂克之。胡氏曰:柴壁在汾東,天渡蓋汾津之名,在汾水西岸,今太平縣子奇壘與此接界,或以為即柴壁云。白馬城,在府東北二十里。魏收《志》:晉州治白馬城,貞觀六年,移治平陽古城,即今治是也。
姑射山府西二十五里,有姑射、蓮花二洞,其南面支阜曰平山,平水出焉。其西北為分水嶺,西接蒲縣界,舊有關,今革。又石孔山,在府西三十五里,當姑射山前,九孔相通,深不可測。
漫天嶺府東北五十里。與浮山縣東南之龍角山相接,山勢回遠,因名。
汾水在府城西二里。自汾州府南流,歷靈石、趙城、洪洞等縣流經此,又南入襄陵縣界。周威烈王時,韓康子都平陽,從智伯伐趙,決晉水灌晉陽。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國也。魏桓子時韓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平陽,絳水可以灌安邑也。舊《史》云:汾水可以灌安邑,絳水可以灌平陽,乃文誤耳。后漢建安七年,袁尚遣郭援入河東,與并州刺史高及南匈奴攻略城邑,曹操使鐘繇圍南單于于平陽,未拔,而郭援自河東馳至,眾懼。繇曰:援若度汾為營,及其未濟擊之,可大克也。援果徑前渡汾,濟未半,擊破之。晉元興元年,姚興引兵救柴壁,將據天渡,魏人為浮梁渡汾西,筑圍拒之。興至,屯汾西,憑壑為壘,束柏材從汾上流縱之,欲以毀浮橋,魏人鉤取為薪蒸,興計無所出,柴壁遂陷。后周建德五年,周主攻齊晉州軍于汾曲。胡氏曰:汾曲在平陽南,今汾水上有西橋、加泉、吳村等渡,皆東去城二三里。余詳大川汾水。平水在府西南。源出平山,流至城西五里,匯為平湖。又南流至襄陵城北,東入于汾,居民皆引以溉田。一名晉水。澇水,在府城北。源出浮山縣北烏嶺山,流入境,一名高河,或謂之長壽河,西流入汾。洪武十一年,知府徐鐸引入城為二池,以供民汲,曰永利池。
水在府城東。源出浮山縣東南龍角山,西北流入境,合高梁水。又西北會澇水入汾。《唐志》:臨汾東北十里有高梁堰,武德中,引高梁水入百金泊以溉田。貞觀十三年,為水所敗。永徽二年,刺史李寬自城東二十五里夏柴堰引水溉田,令陶善鼎復治百金泊,亦引水溉田。乾封三年,堰壞,乃西引晉水。晉水即平水也。百金泊,在今城東南二十里。夏池水,在府西南三十里,合流晉水入汾。又天井水,在府北五十里,南流入汾。《志》云:晉將曹穘襲擊劉曜將卜休于此。
匈奴堡舊《志》:在府西南七十里,匈奴種人嘗保聚于此,因名。姚秦時為戍守處。晉義熙十一年,并州胡叛秦入平陽,推匈奴曹宏為單于,攻秦將姚成都于匈奴堡,姚懿自蒲坂討擒之。十二年,姚懿以蒲坂叛,欲運匈奴堡谷以給鎮人,姚成都拒之,懿遣將攻成都,為成都所擒。十三年,劉豫伐秦,檀道濟等渡河攻蒲坂,遣別將攻匈奴堡,為成都所敗。今堙。又府東北舊有冷泉關,今亦堙廢。
狐谷亭在府西南。《春秋》:僖十六年,狄侵晉,取狐廚、受鐸、涉汾及昆都,因晉敗也。杜預曰:平陽臨汾西北有狐谷亭,即晉之狐廚邑。預所謂臨汾,今絳州也。又府南有昆都聚,時晉惠公為秦所敗也。堯祠,在城南五里。舊《志》云:在城東十里平原上,以堯嘗都此也。朱梁開平三年,晉兵攻晉州,大掠至堯祠而去,即此。
襄陵縣府西南三十里。南至太平縣六十里,東至浮山縣百十五里,東南至翌城縣百里,至鄉寧縣百五十里。春秋時,晉大夫食邑也。漢置襄陵縣,屬河東郡。應劭曰:縣西北有晉襄公陵,因名。后漢因之。魏屬平陽郡。晉及后魏因之。高齊移禽昌縣治此,以襄陵并入。隋初郡廢,縣屬晉州。大業二年,復曰襄陵縣。唐因之,仍屬晉州。元和十四年,改隸絳州。太和初,復改為河中府。唐末復故。五代晉又改屬絳州,尋屬河中府。宋還屬晉州。今城周五里有奇,編戶七十二里。
襄陵舊城在縣東二十五里,縣本治此。應劭曰:襄陵在縣西北。師古曰:有晉襄公陵,因以名縣。《水經注》:汾水自平陽,又南經襄陵故城西。《括地志》:襄陵故城在臨汾東南三十五里,是也。《晉?地道記》曰:晉武公自曲沃徙此。晉大興初,平陽亂,石勒西擊靳準,據襄陵北原。永和十二年,姚襄為桓溫所敗,自洛陽奔平陽,進據襄陵。太元十一年,苻丕自晉陽南屯平陽,與慕容永戰于襄陵,大敗。后魏主燾神初,擒赫連昌,析襄陵東北置禽昌縣,并置禽昌郡。真君二年,郡廢,縣屬平陽郡。后齊移治襄陵,因改襄陵曰禽昌。隋復為襄陵,皆治此。唐移治于汾水西,在今縣西南十里,地名宿水店。宋天圣初,徙治晉橋店,即今縣也。《一統志》:禽昌城在洪洞縣東南二十四里,或謂之白馬城。又有城,在縣東南二十里,其東面圮于水,余三面尚存遺址,或曰即故襄陵城矣。
乾壁城在縣東南,亦曰乾城。晉元興初,魏主與后秦有隙,命并州諸部積谷于平陽之乾壁以備秦,既而姚興遣軍攻乾壁,拔之。魏收《志》:禽昌縣有乾城,即乾壁矣。
三磴山在縣西南十五里,山長九十余里。其形三層,山之北有龍斗峪。又焦石山,在縣南十五里,亦曰焦石嶺。崇山,在縣東南四十里,一名臥龍山,頂有塔,俗名大尖山。山之西嶠,亦曰臥龍岡。東南接曲沃翼城,北接臨汾浮山,皆謂之分水嶺,南北連亙,長二十余里。
汾河在城東。自臨汾縣流入境,又南入太平縣界。晉水,在城北,即平水也。亦自臨汾縣流入界,引流為中渠、橫渠,又為李郭、高石二渠,分溉民田,下流東入于汾。又三交水,在縣東二十里,源出崇山,合諸溪水西流入汾。灰泉在縣北二里。又縣西南十五里有丹朱泉。又西南十里有娥、英二泉。俱引流溉田,下流注于汾河。
太平關在縣南三十五里。又南至太平縣二十五里。舊名故關鎮。《宋志》:縣有雕掌、豹尾二寨,今廢。
洪洞縣在府北五十五里。東至岳陽縣五十五里,東南至浮山縣八十里,西至蒲縣百三十里,北至霍州八十里。春秋時楊國,晉滅之為楊邑。漢置楊縣,屬河東郡。魏屬平陽郡。晉因之。后魏改屬永安郡。隋屬晉州。煬帝時州廢,屬臨汾郡。義寧初,改為洪洞縣。唐因之。今城周六里有奇,編戶九十一里。
楊城在縣東南十八里,春秋時故國治此。伯僑自晉歸周,封于楊。晉滅楊,以賜羊舌。昭二十八年,羊舌氏滅,魏獻子使僚安為楊氏大夫。是也。《寰宇記》:楊城在范東村,一名危城,晉叔向所筑。又高梁城,杜預云:楊城東南有高梁亭,在平陽縣西,即臨汾之高梁城矣。《后漢志》引《地道記》云:梁城去縣五十里,叔向是也。洪洞城在縣北六里。東魏、北齊置鎮于此。西魏大統三年,宇文泰軍于蒲坂,略定汾、絳。東魏行晉州事,封祖業棄城走,薛修義追至洪洞,說之還守,不從,修義遂還據晉州,拒卻魏師。姚勖《序行記》:周建德五年,從行討齊師,次洪洞,百雉相臨,四周重復,控險據要,城主張元靜率所部肉袒軍門請降。《北史》:周主邕攻拔晉州,宇文憲自雀鼠攻拔洪洞。是也。隋末,因改楊縣曰洪洞。唐大順初,遣張等伐河東,軍于晉州,李克用遣李存孝營趙城,薛志勤等營于洪洞,即今縣矣。
西河廢縣在縣西南三十里。后魏孝昌三年,僑置西河郡,治永安縣。隋開皇初,郡廢,改縣曰西河,屬晉州。大業初,縣廢。唐武德中,復析洪洞,置西河縣,仍屬晉州。貞觀十七年,省入臨汾。
九箕山在縣東十五里。厥狀類箕,南向有九,一名上山。《志》云:縣北有玉峰山,自九箕而來,西臨汾水。又英山,在縣西南,其東南與姑射山相接。婁山,在縣西三十里,北接趙城縣之羅定鎮。又縣城南有洪崖,高逾百尺,東西袤五十里,澗水出焉,流入于汾。又西南有寶崖,四壁孤絕,北俯汾河。
汾河在縣西二里。自趙城縣流入境,又南入臨汾縣界。《志》云:縣南有通利渠,又有眾利渠,皆導汾水至臨汾縣北,溉田各數千頃。華池泉,在縣東十里。縣西二十里有普濟泉。又南有普潤泉。縣東南二十五里,又有深泉、寶泉。其相近者,又有雙泉及無底泉,俱引流溉田,而注于汾。
普潤驛在縣北。《志》云:正統十年建。
浮山縣在府東九十里。北至岳陽縣四十里,東至澤州沁水縣百二十五里,南至翼城縣七十五里,西南至太平縣百三十里。本漢襄陵縣地。高齊省入禽昌,隋復置。唐武德二年,析置浮山縣,屬晉州。四年,改曰神山。宋因之。金大定七年,復曰浮山。興定四年,更名忠孝。元仍曰浮山。今城周四里有奇,編戶十七里。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