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武關縣西北百十里。北接朔州,南通靜樂縣界,舊為寧文堡,在今關城西一里。景泰元年,創筑今關,東至代州百七十里,西去嵐縣百六十里,成化初增修。正德八年,虜由大同入犯寧朔、倒馬諸關,議者欲調大同兵守寧武,樞臣以為寧武三關,所以蔽山西,而大同所以蔽寧武,若守寧武,是自撤藩籬,非計也。然自是以后,防維益重。隆慶四年,又加修筑關城周七里余,帥臣建牙于此,據險扼吭,屹為保障。關東北二十里曰楊方堡,堡城創筑于嘉靖十八年,萬歷四年增修,周二里有奇。近堡有西溝口、苦參お,為極沖。自堡北至朔州,不過四十里,不惟寧武要沖,亦為三關翰蔽。大同有事,以重兵駐此,東可以衛雁門,西可以援偏、老,北可以應云、朔,蓋地利得也。《邊防考》:寧武關分轄揚方、朔寧、大水口三堡,分管邊四十余里。其朔寧堡在關東三十里。大水口堡在關西北三十里,亦曰狗兒澗。北有馬安山、灰泉梁。嘉靖間,寇由入犯岢嵐州一帶,亦防御之要地也。
盤道梁堡在寧武關東百里,有新舊二城,舊城創筑于嘉靖三十二年。萬歷十三年增修。二十二年,以舊城地勢低洼,又改筑新城于邊內,周一里有奇。雖高踞山巔,而汲水外溝,且砂土脈松,墻垣易圮。堡西十里曰夾柳樹堡,中間有駱駝梁為賊沖。又西十五里為雕窠梁堡中間有火燒溝,為賊沖。火燒溝之東,又有臥羊坡,地平坡漫,寇易馳突,因設燕兒水堡于其地。自雕窠梁而西二十里,曰玄岡堡,堡西去寧武關五十里,中間有金家嘴,為賊沖。又自盤道梁而東十里,曰小蓮花堡,亦曰吊橋嶺,東接代州之八坌堡,凡十五里。《邊防考》:自盤道梁已下凡五堡,分管內邊四十八里。
神池堡在寧武關北三十五里。嘉靖十八年筑,萬歷四年增修,周五里有奇。堡東通朔州井坪所,西南通岢嵐之三岔、五寨等堡,商販咸集于此。其東曰圪老罐堡,近堡有靳家お等沖。嘉靖間,寇由此入犯堡南溫嶺、青羊渠諸處。其北曰石湖嶺堡,又東北為西溝口堡。近堡有澗平、西溝二水門,闊皆丈余,中豎石柵,以防零寇。自神池堡以下,共四堡,分管內邊四十里。
八角堡寧武關西北七十里,西北至偏頭關九十里。弘治二年筑,萬歷十五年增修,周四里有奇。堡北二十里有野豬溝堡,為最沖。東有干柴溝堡,又有長林堡,在八角堡東北六十里,嘉靖四十五年筑,東面靠邊,三面長七十八丈。初屬岢嵐,后改屬寧武,東去朔州界五里,北至老營堡三十五里,近堡有暗門,大莊窩、石湖,水口三處為最沖。蓋堡當南北孔道,旁多蹊徑,若寇從大同之乃河堡,與西路老營之賈家堡,犯五寨、三岔諸處,長林其必由之道也。《邊防考》:八角所與所轄三堡,分管邊四十里,東西與大同老營接壤,據山負險,寇不易犯。惟野豬嶺之兩山,長林堡之左右平漫,易于馳突,不可不備。
利民堡在寧武關北八十五里。弘治二年筑,嘉靖二十七年、萬歷四年增修,周三里有奇。東去朔州六十里,北至老營堡九十里,備兵使者駐焉。所轄邊二百九里,東起廣武界八岔堡西之神樹梁,西盡老營堡東之地椒峁,為中路之要害。而堡東曰得勝堡,西曰勒馬溝堡,北曰蔣家峪堡。得勝口有牛筋肢灣、小道塢、蕎麥川,俱為寇沖,蓋寇從大同、威遠、平虜而下,即蕎麥川也。又勒馬溝,有赤谷村等沖。嘉靖間,寇每由此入犯興、嵐一帶,蓋堡境平衍,無險可恃也。《邊防考》:利民堡與所轄得勝三堡,分管邊四十里。
黃花嶺堡在寧武關北二十里。又北十五里即神池堡也。又土棚堡,在寧武關北六十里,又西十里即義井堡,俱嘉靖中置。舊《志》:寧武東路有大河堡。又東北則楊方堡也。寧武而西,則寧文堡,又西則三馬營堡,又西南則西鎮堡,相為犄角。
石峽寨在縣東北。今為石峽口堡,與楊方堡相近,即雕窠梁堡也。嘉靖十三年,督臣任洛自雕窠梁至達達墩,筑邊八里有奇。議者謂楊方堡以西,大川通谷,平漫無險,為云、朔、忻、代、嵐、石之徑道,寇每由此入犯。十八年,督臣陳講乃棄舊邊,尋王野梁廢跡修筑,東起楊方,經溫嶺、大小水口、神池、蕎麥川,至八角堡,為長城百八十里,中間塹山堙谷,環以壕塹,險始可恃。二十三年,督臣曾銑復增筑高厚云。
土登寨在縣西北。東魏武定元年,高歡筑長城于肆州北山,西自馬陵,東至土登。宋雍熙三年,契丹寇代州,張齊賢卻之,虜北走。齊賢先伏步卒二千于土登寨掩擊之,契丹大敗。《九域志》:崞縣有土登寨。登,《北史》作登,土鄧反。
附見:振武衛在代州治東南。洪武二十三年建。雁門守御千戶所在雁門關。洪武七年建所于此,屬振武衛。
寧武守御千戶所在寧武關。宏治十一年建,詳見前。
八角守御千戶所在八角堡。嘉靖二年建。見前。
岢嵐州府西二百八十里。南至永寧州二百五十里,西北至保德州二百里,東北至大同府朔州二百四十里。
春秋時晉地,后為樓煩胡所據。趙滅樓煩,因為趙地。秦屬太原郡。漢因之。后漢末,為新興郡地。魏、晉因之。后魏末為嵐州地杜佑曰:州治在今靜樂縣。隋屬樓煩郡。唐屬嵐州。宋太平興國五年,析嵐州嵐。谷縣置苛嵐軍。金大定二十二年,升為州。元初為管州地,后為嵐州地。明洪武七年,復置岢嵐縣,屬太原府。九年升為州編戶十一里,領縣二。今仍曰岢嵐州。
州控大河之阻,居四山之中,捍御邊陲,形勢雄固。
嵐谷廢縣今州治。漢汾陽縣地也。后漢以后,其地大抵荒廢。后魏末,為嵐州地。隋為靜樂縣地,又置岢嵐鎮于此。唐為岢嵐軍。劉句曰:唐初宜芳縣地也,有岢嵐軍。長定三年,分置嵐谷縣。神龍二年省。景龍中,張仁徙其軍于朔州,留者號岢嵐守捉,隸大同軍。開元十二年,復置嵐谷縣,隸嵐州。《新唐書》:高宗永淳二年,以岢嵐鎮為柵,長安三年,改為軍。是也。五代唐復置岢嵐軍,周廣順二年,府州防御使析德拔北漢岢嵐軍,以兵戍之。宋仍置軍于此。金為州治。元州縣俱廢。明初復置岢嵐縣,尋升為州。今州城周六里有奇。
遮虜城在州東南。唐遮虜軍也,亦曰遮虜平。乾符五年,以振武帥李國昌為大同帥。國昌不受命,與子克用合兵陷遮虜軍,尋攻岢嵐軍,陷其羅城,敗官軍于洪谷。《志》云:洪谷東北有遮虜平,時置軍于此。孤蘇戍城,在州東北十里,相傳北齊所筑,遺址猶存。岢嵐山州北百里。高二千余丈,長百余里,與雪山相接。《一統志》云:蔚汾水出岢嵐山,似誤。又雪山,在州東北七十里,高三十里,長三十里,有東西二山,即嵐、朔之分界。《一統志》:雪山在州東北四十里。長城山,在州東三十里。山下有白龍泉,流合苛漪河。《志》云:州西有焚臺山,地中出火,因名。山上又有火井。
巨麓嶺州西南五十里,西南至興縣六十里接境處也。山多松,一名萬松嶺,或謂之松子嶺。宋靖康初,析可求援太原,道出松子嶺,為金人所敗處。乏馬嶺,在州東四十里,山嶺高峻,馬經此輒疲乏,因名。《志》云:巨麓嶺、乏馬嶺下,皆有水流入嵐漪河。
嵐漪河在州城西南,源出州東五十里黃道川北之分水嶺,經乏馬嶺西,與舟道溝水合流。又西南合巨麓嶺水,西流經興縣界入大河。名源水,在州北五十里,亦西南流入于黃河。
洪谷保隘州南四十里。唐末,李克用敗官軍于洪谷。即此。胡氏曰:岢嵐軍南有洪谷,今為洪谷保隘,路出永寧州。又天澗堡隘,在州北五里,路通大同、朔州,兩山并峙,深狹如澗,因名。于坑保隘,在州西北八十里,路通保德州。《志》云:州東北四十里有三井鎮,明初置巡司于此,今革。五寨堡在州北。東去寧武關神池堡八十里。堡城嘉靖十六年筑,萬歷八年增修,周四里有奇,鎮西衛五所屯牧于此,故名五寨。四野平曠,居民蕃滋,寇往往窺伺。又逼近蘆芽山,叢木茂林,寇易嘯集,防守不可不密。三岔堡,在五寨北五十里,堡城嘉靖十八年筑,萬歷九年增修,堡當四達之沖,偏關商旅,盡出其途,亦要地也。
嵐縣州東南百四十里,東北至靜樂縣九十里,東南至文水縣百七十里。亦漢汾陽縣地。隋為靜樂縣地,隋末置嵐城縣。唐武德四年,置東會州治焉,又改縣為宜芳縣。六年改置嵐州。天寶初,曰樓煩郡,乾元初復故。宋仍曰嵐州。金因之,亦曰鎮西軍。元至元二年,州縣俱省入管州。五年,復置嵐州,以宜芳縣省入。明洪武二年,降為縣。九年,析置岢嵐州,以縣屬焉。編戶十里。
合會城在縣西南。《唐志》:武德四年,分宜芳縣置合會、豐潤二縣,屬東會州。明年,省豐潤入宜芳。六年,縣屬嵐州。九年,又省合會入宜芳縣。秀容城,《通志》云:在縣南三十里。《通典》:宜芳縣有古秀容城,即漢汾陽縣。或曰:城蓋劉淵所筑,淵姿容秀美,因以名其城云。
銅鼓山縣南四十里,山險峻。又大方山,在縣西南六十里,山下有白龍池,亦名白龍山。又黃山,在縣西二十五里。《志》云:縣四境綿邈,山谷叢雜,有白龍、銅鼓、雞缺、勢要等山,俱稱險阻,盜賊往往潛匿其間。又尖山,亦在縣西。《志》云:蔚汾水所出。
羊腸坂在縣東。《水經注》:汾陽故城積粟所在,謂之羊腸倉,有羊腸坂,石磴縈紆,若羊腸焉。《唐志》:嵐州界有羊腸坂。皇甫謐《地里書》:太原北九十里有羊腸坂,崔頤引以對隋煬帝。《通釋》云:嵐州羊腸坂,蓋與交城縣羊腸山相近。
大賢河在縣南。《志》云:源出縣南四十里柳峪村,東北流至靜樂縣之樓煩鎮,入于汾水。又蔚汾水,在縣西,源出尖山,流經州境,入興縣界,注于大河。清水河,在縣東,源出縣北四十里雙松山,流經靜樂縣之樓煩鎮,入汾水。
二郎關縣北二十五里。有土城,周一里。元大德十一年,置巡司于此。明洪武十八年修筑,仍置巡司。今革。天村寨,在縣北三十五里,有城周二里。洪武九年,調鎮西衛官兵戍守。今罷。
乏馬嶺寨在縣北六十里,與岢嵐州接界,有城周三里。洪武九年,亦調鎮西衛官兵守御,今罷。寧武寨,或曰在縣西。唐乾元中戍守處,后置軍于此,曰寧武軍。乾符五年,李國昌陷遮虜軍,進擊寧武及岢嵐軍,蓋即此。胡氏曰:媯州懷戎縣西有寧武軍,蓋國昌遣兵東西肆略也。
興縣州西五十里。北至保德州百五十里,西南至陜西葭州六十六里。漢汾陽縣地。后齊置蔚汾縣,屬神武郡。隋大業四年,改縣曰臨泉,屬樓煩郡。唐武德四年,又改縣曰臨津,屬東會州,尋屬嵐州。貞觀元年,復改為合河縣。宋因之。金末升為興州,屬太原府。元仍舊。明洪武二年,降為縣。九年,改今屬。今城周一里有奇,編戶十二里。
合河城縣西北六十里。唐縣治此。宋元豐中,徙治蔚汾水北,即今治也。或曰:今縣東南六十里有故臨津城,蓋唐初縣嘗治此。太和廢縣,在縣北,隋末置。唐初屬東會州,尋屬嵐州。九年省。貞觀三年,復置太和縣。八年,又省入合河縣。
石樓山縣東北五十里。一峰孤聳,峭壁端直,百丈有余,四圍不可攀援,惟向北一小徑,盤回可達峰頂,俯視群山,若丘垤然。一名通天山。后漢陽嘉中,使匈奴中郎將張耽等擊烏桓于通天山,大破之。后魏主和平三年,石樓胡賀略縣及長安,鎮將陸真討平之。高齊天保五年,齊主自離石進討山胡,一軍從顯州道,一軍從晉州道夾攻,大破之,遂平石樓。石樓絕險,自魏世所不能至,于是遠近山胡,莫不懾服。是也。顯州,今見汾州府六壁城。
合查山縣東南八十里。峰巒聳異,下有龍池。又采林山,在縣西南六十里,峰巖高峻,甲于群山。又縣西百二十里,有紫金山,泉石頗勝。
黃河在縣西五十里,自保德州流入境,又南入汾州府臨縣界。
蔚汾水縣南十五里。自岢嵐流經此。縣治東有通惠泉,自崖阜間分三穴涌出,西南合蔚汾水。又西南流,達于大河。南川河,在縣東南八十二里,源出合查山,經縣南五十里,合蔚汾水。又有湫水,亦出合查山,西南流入臨縣界,下流注于大河。
合河關縣西北七十里。宋白曰:蔚汾水西與黃河合,故曰合河。有合河津,唐置關于此。趙《聚米圖經》:關在府州東南二百里。唐開元九年,并州長史張說出合河關,掩擊叛胡于銀城連谷,大破之。宋慶歷元年,趙元昊陷豐州,遣兵分屯要害,以絕麟州餉道。議者請棄河外,保合河津,即此也。銀城連谷,見陜西神木縣,余見榆林衛。蔚汾關,在縣東,《唐志》合河縣東有蔚汾關。蓋以蔚汾水為名,后廢。
黑峪口縣西五十里,即黃河官渡,路通陜西神木、柏林等處。嘉靖四十三年,套寇由此踏冰突犯。隆慶元年,套寇復由此南犯石州,旁略縣界。蓋縣之要防也。界河口,在縣東六十里,路出岢嵐州,置有巡司戍守。又孟家谷,在縣西南五十里黃河口,路出陜西神木縣,亦置巡司于此。其相近者,又有穆家峪,舊亦置巡司,今革。
附見:
鎮西衛在岢嵐州治西,洪武七年置。
保德州府西北五百里。南至汾州府永寧州二百七十里,西南至陜西葭州二百二十里,東北至河曲縣百二十里。春秋時晉地。戰國屬趙。秦屬太原郡。兩漢因之。晉以后荒棄。隋、唐時,為嵐州地。宋淳化四年,置定羌軍。景德初,改保德軍。金大定二十二年,升為州。元因之,屬太原路。明洪武七年,改州為縣。九年,復為保德州編戶五里,仍屬太原府。
州迫臨黃河,密邇西徼,一有不虞,自河以東,如捧漏卮矣。故西境之防,河曲而下,州其次沖也。
保德廢縣今州治。自昔未有城邑,宋始置軍于此,與河西麟、府諸州相應援。金大定十一年,于軍城內置附郭縣,仍曰保德,尋改軍為州。元省縣入州。明因之。永樂十一年,修筑土城,東西南三面臨深溝,北臨大河。萬歷二十年、三十年,俱增筑。《邊防考》:州與陜西府谷縣止隔一河,先年寇由柳溝、驢皮窯等處,入犯州境,直至河曲一帶,俱被荼毒,故汛守為切。今州城周七里有奇。
芭州城在州東北,元初置芭州,屬太原路。至元初省入保德州。《志》云:州本置于黃河北岸,后圮于河,遺址僅存。今見陜西府谷縣。
翠峰山州東八十里,形如覆斗,松柏蔚然,州之鎮山也。又有赤山,在州東十里。
黃河在州城西北,與陜西府谷縣隔河相望,東北接河曲縣界,南接興縣界。套寇入犯,侵軼為虞。《宋志》保德軍有大堡、沙谷二津,蓋大河津渡處也。
保馬水關州東北百里,有土城周一里余。洪武九年,置巡司于此。《志》云:州東北二十里有水寨,地名義門村,黃河中流,巍然屹立,高二十八丈,周圍如之,舊嘗置寨于此。
附見:
保德州守御千戶所在縣治東南。宣德中建。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