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東迫常山,扼井陘之重險;西馳汾曲,據太原之上游。并、冀有事,州其必爭之地也。且前控漳、滏之流,后距勾注之阻,山川環繞,道路四通,居然雄勝矣。
平定廢縣今州治。漢為上艾縣,屬太原郡。后漢改屬常山國。晉屬樂平郡,后魏太平真君九年廢。孝昌六年復置,改曰石艾。隋因之。唐武德三年,縣屬遼州。六年,改屬受州。貞觀八年,還屬并州。天寶初,改曰廣陽縣。至德二載,史思明寇太原,遣人取攻具予山東,以胡兵送之,李光弼遣兵殲之于廣陽是也。宋太平興國四年,改為平定縣,平定軍治焉。金為州治。元省。《城邑考》:州有上城、下城。上城謂之榆關,相傳韓信伐趙時,嘗駐兵于此,因高阜為寨,以榆塞門,因名。宋初增筑其東北隅,謂之下城,元時嘗修筑之。今城周九里有奇。
廣陽城州東南三十里。五代時,北漢置寨于此,宋初取其地,改屬鎮州。太平興國二年,建為平定軍,四年,移治平定縣。《志》云:漢上艾縣,唐廣陽縣,舊皆治此。似誤。又有廣陽古城,《志》云:在州西八十里,唐因以名縣,今廢為廣陽村。平潭城,在州西北二十五里,相傳趙簡子所筑也,今為平潭馬驛。《城冢記》:州西北三十里有賽魚城,唐武德八年,受州嘗治于此。今亦名廢受州城。
冠山州西南八里。以高冠群山而名。又州西八里有嘉山,山下有黑水泉,流經城東,西合于洮水。蒙山,在州東北十五里,孤峰聳秀,高出眾山。
綿山州東北九十里。一名紫金山。澤發水出焉。《志》云:故關山在州東八十五里,兩山險隘,關居其中。州東北九十里又有承天山。四角山,在州西南三十里。山勢四起,下出三泉。又西南十里有七里嶺,嶺高七里,因名。又東浮化山,在州東五十里。州西八十里曰西浮化山。
澤發水州東九十里。源出綿山,一名畢發水,一名阜漿水,亦名妒女泉。上有妒女祠,俗以為介子推妹也。泉色青碧,婦人句服至此,必興雷雨。今泉突起平地,下赴絕澗,懸流千尺,俗謂之水簾洞。東北入直隸井陘縣界,為治河之上源。
洞渦水在縣西南五十里。自樂平縣流入界,合浮化水,又西入壽陽縣界。《志》云:浮化水在州西南八十里,出西浮化山,流入洞渦水。洮水,在城東,其上源即壽陽縣之芹泉也,經州西九十里,謂之洮水,下流注于澤發水。又故關水,在州東五十里,東流入井陘故關,合于冶水。
南川水在州南五里。源出七里嶺,東流合于洮水。又有陽勝川,在州南三十五里,出州西南侯神嶺,亦東流合于南川水。
故關州東九十里,道出井陘之要口也。《通志》謂之井陘關,今關與直隸井陘縣接界。洪武三年,置故關巡司于此。葦澤關州東北八十里,即唐之承天軍,俗曰娘子關,以妒女祠而名。自昔為太原、恒山之界。胡氏曰:承天軍至太原府三百五十里。是也。今為承天鎮。詳見直隸井陘縣。盤石關,在縣東北七十里,與葦澤關相接,并為設險處。又有甘淘口,亦在州東,接井陘界。《通志》:葦澤關在井陘北十里,甘桃口在井陘南三里。誤也。今詳見直隸井陘縣。又董卓壘,在州東北九十里,魏收《志》謂之董卓城。《一統志》云:唐于此置承天軍。蓋壘與葦澤關相近,皆唐時承天軍所戍守處。
樂平縣州東南六十里。南至遼州和順縣七十里,東南至直隸順德府二百四十里。漢沾縣地,屬上黨郡。后漢因之。三國魏析置樂平縣,為樂平郡治。晉及后魏俱屬樂平郡。隋開皇初,郡廢。十六年,于縣置遼州。大業初州廢,縣屬太原郡。唐武德五年,復置遼州治此,尋徙州治遼山,以縣屬受州。州廢,仍屬并州。宋乾德初,伐北漢取之,升為平晉軍,旋復故,改屬平定軍。金興定四年,升為皋州。元復故。今編戶十里。
沾縣城縣西南三十里,漢沾縣治此。《晉志》:泰始中,置樂平郡,治沾縣。建興四年,石勒圍樂平太守韓據于沾城,劉琨救之,為勒所敗,樂平陷并州,亦降于勒。后魏真君九年,郡廢,縣屬太原郡。孝昌二年,復置郡,仍治沾城。隋初郡廢,縣并入樂平。
昔陽城縣東五十里。《左傳》:昭十二年,晉荀吳入昔陽滅肥。杜預曰:樂平沾縣東有昔陽城,此肥子所都之昔陽也。俗誤為夕陽城。七國時,趙置戍于此。又縣東有東山廢縣,隋開皇初置,大業初廢。《志》云:縣南三十里又有倉角城,一名陽豪城。建置未詳。
少山縣西南二十里,清漳水所出。《淮南子》:清漳出揭戾山。高誘曰:山在沾縣,俗謂之漳山。《水經》:清漳水,出少山大龜谷。酈道元曰:其山亦曰鹿谷山,出大要谷,南流經沾縣故城東。《山海經》:少山亦名河逢山。《福地記》:山在樂平沾縣,高八百丈,可避兵,恒山之左支也,亦曰沾嶺。
皋落山縣東七十里。《左傳》:閔二年,晉侯使太子申生伐東山皋落氏。杜氏曰:皋落,赤狄別種也。蓋邑于此山下,亦謂之皋落墟。又山亦名靈山,下有皋落水,南流入于鳴水。石梯山,在縣東南六十里,石磴陡絕如梯。又十里為橫山,山勢橫亙,西入壽陽縣界。又白巖山,在縣東南八十里,下有楊趙水,北流合沾水,其麓據馬嶺隘口,接直隸邢臺縣界,五代末為河東守險之地。松子嶺在縣南四十里,接和順縣界。小松水出其北,又有松溪水出焉,西流經平定州界,又北入直隸井陘縣界,注于冶河。黃沙嶺,在縣東南二十里。又縣西四十里有陡泉嶺,洞渦水出焉,流入平定州界。
清漳水在縣西,源出沾嶺,北流十八里,復折而西南流,名為溯流水。又南入遼州和順界,樂榆水流入焉。詳見直隸大川漳水。
沾水在縣西南,源亦出沾嶺,東流合鳴水及小松水,過昔陽城,東北流,入澤發水。鳴水,在縣西陡泉嶺,亦名陡泉水,流經縣南三十里,與石馬水合流,東北入于沾水。《志》云:縣西南二十里有石馬谷,石馬水所出也。小松水,在縣南,發源松子嶺,東北流,入于沾水。
洞渦水在縣西,源出陡泉嶺,西北流入平定州界。《水經注》:洞渦水西流,與南溪水合。水出南山,西北注洞渦水。
靜陽鎮在縣東南九十里。宋乾德四年,北漢侵安國軍,節度使羅彥瑰等追敗之于靜陽鎮。安國軍,即今直隸順德府。百井寨,在縣東北七十里,亦謂之東百井鎮,以陽曲縣有百井也,今設柏井馬驛于此。《輿程記》:柏井驛東去故關四十里。
忻州府北百六十里。東北至代州百七十里,東南至平定州二百七十里,西至岢嵐州三百四十里。
春秋屬晉。戰國屬趙。秦為太原郡地。漢因之。后漢末,為新興郡地。晉因之。北魏兼置肆州。永安中,又改郡為來安郡。后周徙州于雁門郡。隋開皇初,復改置新興郡,旋廢。十八年,置忻州因忻口為名。大業三年,州廢,屬樓煩郡。義寧初,復置新興郡。唐武德初,又改為忻州。天寶初,曰新興郡。乾元初,復故。宋仍為忻州。金因之。元初改為九原府,旋復故。明初仍曰忻州,以州治秀容縣省入編戶六十三里,領縣一。
州翼蔽晉陽,控帶云、朔,左衛勾注之塞,南扼石嶺之關,屹為襟要。秀容廢縣今州治。本漢陽曲縣地。后漢末,置九原縣,屬新興郡。晉為新興郡治。后魏天賜二年,分并州北境為九原鎮。真君七年,置肆州,以九原縣并入定襄縣,而改置平寇縣,后高齊復置。隋開皇十年,廢平寇縣,移秀容縣治焉。十八年,為忻州治。大業初,屬樓煩郡。自唐以后,皆為忻州治。明初省,今州城周九里有奇。秀容故城在州西北百里,后魏時所謂南秀容也。又有北秀容,在漢定襄郡界,去南秀容三百余里。晉太元末,慕容垂伐西燕,西燕主永求救于拓跋,遣兵東渡河,屯秀容以救之,此北秀容也。魏收《地形志》:永興二年,置秀容郡,屬肆州,領秀容等縣。又立秀容護軍于汾水西北六十里,徙北秀容胡人居之,此南秀容也。又《爾朱榮傳》云:秀容川酋長爾朱羽健之先世,居爾朱川,因以為氏。魏主以羽健從征晉陽、中山有功,以南秀容川原沃衍,欲令居之,且環其所居,割地三百里,以為封邑。羽健曰:北秀容既在礕內,差近京師,豈以沃瘠更遷遠地。許之。是爾朱氏本居北秀容,其地近平城也。又云:羽健之孫代勤官肆州刺史,子新興嗣。新興卒,子榮嗣。世為秀容酋長,是代勤以后,又居南秀容矣。長廣王初,河西賊帥紇豆陵步蕃敗爾朱兆于秀容,南逼晉陽。兆懼,引兵南出,步蕃游兵至樂平。既而高歡與兆合擊步蕃,大破之于秀容之石鼓山。孝武帝修太昌初,高歡自鄴討爾朱兆于晉陽,兆大掠晉陽,北走秀容,分守險隘,出入寇掠,歡定謀襲之。遣其將竇泰自晉陽趨秀容,一日一夜行三百里,自以大軍繼之,遂入其城,兆走死。皆南秀容也。《志》云:后魏末,恒州寄治肆州秀容郡城,蓋南秀容多故以后,而北秀容之名益晦矣。今州治之秀容,則出自隋以后,不可不辨也。《寰宇記》:州西北五十里有秀容城,即后魏肆州治。
九原城在州西。漢置京陵縣,屬太原郡。師古曰:即古九原也。《記》曰:趙武從先大夫于九原。后漢末,改置九原縣。《十三州志》:九原山,其仞有九,故曰九原。漢末大亂,匈奴侵邊,自定襄以西盡云中、雁門之間遂空。建安中,曹公集荒郡之戶以為縣,聚之九原界,立新興郡,領九原等縣。《三國志》:建安二十年,集塞下荒地,置新興郡。魏黃初二年,遷于陘嶺之南。是也。后魏置肆州,治九原城。即此。《寰宇記》:州南三十里有新興城,魏曹公所筑,亦名建安城。或曰非也,此蓋隋開皇初所置新興郡城。平寇城,《志》云:在州東十五里,后魏改置平寇縣,屬永安郡,蓋治于此。魏收《志》:真君七年,并三堆、朔方、定襄,入平寇。蓋皆初置縣也。隋開皇中改廢。又州西有銅川廢縣,隋開皇初置,屬新興郡。郡旋廢,縣屬并州,尋屬忻州,大業初,縣廢。
九原山在州城西。漢末以此名縣。今州城跨岡上,三面俱臨平疇。亦曰九龍岡。又獨擔山,在州東南二十里,產云母石。程侯山,在州東北三十五里,相傳以程嬰得名。山甚廣饒,舊有采金穴,一名金山。又西北十五里有云中山,下有谷,云中水出焉。或曰:晉置云中縣,屬新興郡,蓋治于山下。山之北即崞縣界。又有大嶺山,在云中山西二十里。
滹沱河在州北五十里。自崞縣流入界,經忻口山下,又東歷程侯山北,入定襄縣界。云中水,在州北七十里,一名肆盧川,亦曰忻水,與州南牧馬水合,流入滹沱。牧馬水州南七里,源出州西南五十里白馬山東北,流經三交村,有牛尾莊水流合焉。又東經州南,而東北入定襄縣界,合三合水,下流注于滹沱,有灌溉之利。《志》云:州西南舊有渭渠,宋郭諮知忻州,開渠以導汾水,興水利,置屯田,公私利之,今湮。赤塘關州西南五十里。相傳后魏時有劉赤塘者隱此而名。《唐志》:忻州白馬山下有赤塘谷,關因以名。牛尾莊寨,在州西南九十里。《志》云:寨在白馬山西,南路通靜樂縣。洪武七年,置巡司于此。又州西北五十里有寨西隘口,《志》云:即故云內鎮,一名云內堡。又西北二十里有沙溝寨,洪武中,置寨西、沙溝二巡司戍守。忻口寨在州北五十里忻口山上。《土地記》:漢高出平城之圍,還師至此,六軍忻然,因名。舊有忻口城,相傳即漢高所筑。隋大業十一年北巡,突厥圍帝于雁門,援軍至忻口,突厥解圍去。五代周顯德元年,攻北漢,符彥卿入忻州,契丹兵在忻、代間,為北漢聲援者,退保忻口。《九域志》:秀容縣有忻口寨,今半為民居,其半筑堡,為戍守之所。貓兒寨,在州北忻水東,亦曰貓寨,元時戍守處也。明正統末,北寇深入,官軍拒守于寨口,寇不能陷。
定襄縣州東五十里。東北至代州五臺縣六十里。漢陽曲縣地,晉置晉昌縣,屬新興郡。后魏太平真君七年,省入定襄縣。隋為秀容縣地。唐武德四年,分秀容縣地置定襄縣,屬忻州。宋熙寧五年省。元初復置。今編戶二十里。定襄城在縣西南。劉句曰:漢陽曲縣故城也。后漢末,移陽曲于太原界,于故城置定襄縣,屬新興郡,以處塞下遺民。晉因之。惠帝析置晉昌縣。后魏真君七年,省晉昌入定襄。永安中,為來安郡治。高齊郡縣俱廢,唐改置定襄縣于今治。
肆盧城在縣西北。后魏置縣,以西近肆盧水而名。后齊省。又有三會城,在縣西南,亦后魏所置。魏收《志》:肆盧縣治新會城。太平真君七年,并三會入焉。魏主嗣泰常八年,如三會觀屋侯泉。即此。
圣阜山縣東北二十里。又東北去五臺縣三十八里為接境處。其山挺然孤峙,上有溫泉,圣阜水出焉。又叢蒙山,在縣南二十五里,山甚高峻。山下有泉三穴,流合為一,曰三會水。七巖山,在縣東南十五里,其巖有七,故名。又東南十里為居士山,山有居士臺,臺上有浮圖七級。滹沱河在縣北。自忻州流入,又東入五臺縣界。《志》云:縣西北二十里有滹水渠,東北有通利渠,引滹沱水經縣東北十五里神山下,又東南接牧馬河,灌溉民田。
三會水在縣南,出叢蒙山,東北流合圣阜水,又牧馬水自忻州流合焉,同注于滹沱河。《水經注》:三會水出九原縣西,東流經定襄,入滹沱水。是也。
胡峪寨在縣東北。向有巡司戍此,今革。《宋志》:代州有胡谷寨。
代州府東北三百五十里。東至蔚州三百六十里,東南至直隸真定府四百五十里,西南至忻州百七十里,北至大同二百六十五里。春秋時晉地。戰國時趙地。秦為太原、雁門二郡之境。兩漢、魏、晉因之。后魏亦為雁門等郡地。后周移肆州治此。隋改為代州。大業初,曰雁門郡。唐復曰代州。天寶初,亦曰雁門郡。乾元初,復故。中和二年,置雁門節度治此。五代末,屬于北漢后周顯德初,侵北漢得其地,置靜塞軍,旋復失之,劉繼元嘗改置建雄軍于此。宋仍曰代州亦曰雁門郡。金因之,亦曰震武軍。元仍曰代州以州治雁門縣省入。前朝洪武二年,州廢為縣。八年,復曰代州編戶四十一里,領縣三。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