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池城《舊唐書》:天池縣在樓煩城西南五十里,本置于孔河館。乾元后,移于安明谷口道人堡下,初屬嵐州,后屬憲州,宋省。又玄池廢縣,《舊唐書》:在樓煩城東六十里,即李克用所奏置也,宋廢。又有汾陽廢縣,在今縣東北。《唐書》:武德四年,分靜樂置汾陽,六度二縣,隸管州。六年,仍省入焉。趙武靈王城,《志》云:在縣南三十里東山,下臨汾水,城壘猶存。
三堆城今縣治。后魏初,嘗置三堆縣。太平真君七年,省三堆屬平寇縣,有三堆戍。西魏大統三年,宇文泰使柔然侵魏三堆,高歡擊走之。又齊主洋天保四年,山胡圍離石,洋討之,胡走,因巡三堆,大獵而歸。蓋即三堆戍也。隋筑城置郡于此。宋白曰:今城內有堆阜三,俗猶名三堆城,平寇見忻州。
硰石城在縣東北。漢初,韓王信反,灌嬰擊之,破胡騎于硰石。又周勃擊信于硰石,破之。《正義》曰:在樓煩縣西北。似誤。又襄陽城,《志》云:在縣北九十里,故寧化軍南十八里。蓋南北朝時所僑置。又林溪鎮城,在縣西北百五十里。相傳隋大業中,嘗避暑于此。金天會間,改為圣壽寺。
寧化城縣北八十里。北漢劉崇置寧化軍。宋太平興國四年,置寧化縣為軍治。熙寧三年,軍廢,元初復置。崇寧三年,又廢為鎮。金大定二十二年,升為州,仍置縣為州治。元州縣俱廢。明洪武二年,改置守御千戶所。
岑峰山在縣治東。城跨其上。城南三里有天柱山,以后魏天柱將軍爾朱榮嘗經此而名。石硤山,在縣南六十里,石硤如門,有石硤泉,流注于汾。相傳晉人以屈產之乘,假道于虞,蓋出于此。又有石門山,在縣西南百里,樓煩鎮西北二十五里,兩山聳立,其狀若門。周洪山,在縣西南七十里,巍峨奇秀。其西北十里有渥洼泉,或曰:山蓋與石峽山相接也。又西南五十里有龍和山,峭壁嵯峨,環繞左右,山東去樓煩鎮三十里。
管涔山縣北百四十里,北去朔州百二十里。其山中高而旁下。《山海經》:管涔之山,汾水出焉。今山下有天池,有龍眼泉,即汾水之源也。一名燕京山,一名林溪山,相傳劉淵嘗讀書山中。隋以汾源名縣,唐曰管州,皆以此山也。又蘆芽山,在縣北百五十里,其南有神林山,其西南有荷葉平山,俱形勢險峻,迤邐抵岢嵐界。
屹嵯山縣東北六十里。北接刁胡山,西通唐官谷,谷中有磨川水,亦流注汾水。又刁胡山,在東北八十里,路從磨官谷入,稱為險隘。又有懸鐘山,在縣東七十五里,上有石寨,名曰馬寨。汾水在縣城西。自管涔山發源,流經寧化所東五里。又南流經此,至樓煩鎮東南,而入陽曲縣界。汾流曲折處,謂之汾曲,其所經州縣,多引以溉田,民被其利。嵐河縣西南六十里,與嵐縣接界,東流入汾。又羊兒河,出縣西南五十里鹿綻嶺下,亦東流入汾。碾河,在縣南二里,源出縣東北百二十里巾子山,流懸鐘山焉,寨水流合焉,西流入汾。又監河,在樓煩鎮南一里,源出縣南百四十里之獨石河村,北流經此,注于汾水。
天池在管涔山北原上。池方里許,常盈不涸,澄渟如鑒,即汾水之源也。北人謂天為祁連,亦謂之祁連泊。元魏孝文屢游畋于此,高歡亦嘗游焉。高洋天保九年,自鄴如晉陽,至祁連。高演皇建初,自將伐厙莫奚,至天池,厙莫奚聞之,出長城北遁,高煒亦嘗獵于天池。胡氏曰:晉陽至天池三百七十余里,相傳其水潛通桑乾,蓋即桑乾上源矣。池東更有一池,清澈與天池相似,二池通流。池西有溝,名老馬溝。《通志》:天池在寧化所北百四十里。似誤。溫泉,在縣東十五里北山下,出石罅中,流分數派,注于碾河。
汾陽宮在管涔山北原上。隋大業四年,詔于汾水之原,營汾陽宮,遂營建宮室,環天池之上,并筑樓煩城。《隋志》:靜樂縣有汾陽宮。是也。唐廢。兩嶺關縣東南六十五里,路出陽曲。明初,調太原左衛官軍戍守。洪武八年,改置故鎮巡司,繚以土城,周一里有奇。又樓煩關,在縣北,隋大業三年,北巡至突厥牙,還入樓煩關,至太原。《唐志》:靜樂縣管涔山北有樓煩關。娑婆嶺隘縣東八十里。洪武初,調太原左衛官兵戍守。七年,置巡司,兼筑土城。其南十里有懸鐘嶺隘口,通忻州牛尾寨。東北十里有石神嶺隘口,亦通忻州界。又有馬家會隘口,在娑婆隘西五十里。橋門嶺隘口,在娑婆隘西北三里。鹿徑嶺隘,在縣西北六十里,南接嵐縣界,西出岢嵐州,舊置巡司,今革。
馬陵戍在縣北。魏武定元年,高歡筑長城于肆州北山,西自馬陵,東至土登。馬陵蓋是時戍守處。土登,見崞縣。龍尾莊,在縣西。明初,元孽屯靜樂岢嵐山中,結寨自固,旋寇武州,太原守將擊敗之,追至龍尾莊,擒其三太子脫忽的。即此。又窟谷鎮,在縣西北六十里,本屬寧化縣,舊為戍守處。
下馬營堡《志》云:在寧化所北三十里。又北七十里即寧武關也。又支鍋石堡,在寧化所西北二十里。《邊防考》:所城雖近腹里,而支鍋石、小嶺兒,敵騎可通,亦稱要害。康家會驛,《志》云:在縣治西,馬驛也。
河曲縣府西北四百八十里。西南渡河至陜西府谷縣百十里,南至保德州百二十里。唐嵐州宜芳縣地。北漢劉崇置雄勇鎮。宋太平興國七年,改置火山軍,移治于鎮西三十里。治平四年,又置火山縣,縣尋廢。金大定二十二年,升為火山州,尋又改為奧州。貞元初,置河曲縣,取河千里一曲之意。元初州縣俱省入保德州。明初洪武二年,仍置河曲縣。六年復廢,十四年又置編戶七。景泰初,展筑縣城。萬歷十四年增修,周六里。
河曲城舊城在今縣東北八十里。金興定二年,嘗以奧州改隸嵐州。四年,以舊城殘破,徙治于黃河灘許父寨。明初因之,始筑土城。萬歷十三年增修,城周四里。《邊防考》:縣西倚洪河,東南兩面,皆深溝陡峻,惟北面石梯口受敵為最。嘉靖四十五年,河凍,寇自陜西黃甫川過河,經石梯口突犯。又有曲峪等處,為濱河極沖,邊外正對陜西焦家坪等處,直接青草灣,皆為寇境。
火山在縣西五里,黃河東岸。山上有孔,以草投孔中,煙焰上發可熟食。不生草木,上有硇砂窟,下有氣。砂窟山,高四五丈,黃河過此,如遇覆釜,而河流為之曲折云。黃河縣西北六里。自故東勝州境,轉而西南流八十里,至平泉村。又西流九十里,至天橋子,又南流入保德州界。縣西北六十里,有唐家會渡,為津濟要口。《邊防考》:大河流入老牛灣,過縣西南經保德州,中間有娘娘灘、太子灘,皆在縣北九十里,套賊渡河處,最為險要。嘉靖四十四年,撫臣萬恭言:山西冬防,濱河打冰,以防賊渡,朔氣嚴凝,隨打隨結,勞而無濟。計沿河最沖,自險達陰灣,凡二十里,自陰灣達石門,又二十里,筑墻拒守,以為得策。
關河在縣北百十里。源出朔州界,流經偏頭關,西北入黃河。又大澗水,去縣城百步,西流七里,入于黃河。又有平泉,在縣西北八十里,平地涌出,亦西流入河。菜園溝,在縣西北。近時賊王嘉允渡河掠菜園溝,即此。又有倒回谷溝,在縣西南三十里,亦流入河,上有倒回谷口橋。
偏頭關縣北百十里。古武州地。東連鴉角山,西通黃河。其地東仰西伏,因名偏頭。宋置偏頭寨。金因之。元升為關。明初,屬鎮西衛守備。洪武二十二年,始建土城。宣德、天順、成化、弘治間,皆修筑。萬歷二年,復改筑關城,周五里有余,備兵使者駐焉。《志》云:大邊在關北百二十里,起大同之崖頭,至黃河七十里,無墻而有藩籬。成化二年,復于關北六十里,起老營鴉角墩,西至黃河岸老牛灣,筑墻百四十里,號二邊。而三墻在關東北三十里,起石廟兒,至石梯墩,凡七十里。四墻則在關北二里,起鷹窩山,至教場百二十里,后復以時增修,比之二關,尤為嚴固。蓋山西惟偏頭亦稱外邊,與宣、大角峙。宣、大以蔽京師,偏頭以蔽全省也。《邊防考》:偏頭所轄邊,東起寧武界椒茅,西至河曲界寺前墩,延袤二百三十二里。本關孤懸寇境,西邊大河,實為沖要。近口有關河口、浦家灣等沖,邊外則銀安口、青太口及豐州灘、歸化城等處,皆逼虜巢。而關城四面皆山,形若覆盂,設敵登高下瞰,城中歷歷可數。且山谷錯雜,望難周,防維不易。弘治十三年,寇犯偏頭關。隆慶初,寇由西北驢皮窟入犯岢嵐、嵐縣、石州、汾州。明年,復由好漢山入,夜薄老營堡。此前車也。
樺林堡在偏頭關西二十里。萬歷二十年,建土堡。二十九年增修,周一里有奇,西去黃河三里,與套寇東西相望,邊外紅漕等處,即賊巢也。韓家坪,在偏關東二十里。隆慶二年置,萬歷十四年增修,周一里有奇。又東二十里為馬站堡,正德十年置,隆慶初及萬歷六年增筑,周四里有奇。堡介偏頭、老營之中,為東西應援之地,城北即土山,戍守尤切。
八柳樹堡在偏關東六十里。景泰二年建,萬歷十五年修筑,周二里有奇。堡西北紅水溝為最沖,寇每由此深入,犯偏頭、老營,一時聲援難及。嘉靖四十一年,寇又從鴉角山、五眼井入犯老營及本堡,至寧武一帶,故增修此堡,藉為保障。然堡內無水,設有寇警,不可不慮。
老營堡在偏關東北八十里。成化三年營筑,弘治十五年、萬歷六年增修,周四里有奇。近邊有鴉角山、鎮胡墩、五眼井等沖。邊外王家莊、銀川城諸處,皆敵駐牧地也。《邊防考》:本堡設在極邊,與大同接攘,山坡平漫,寇騎易逞。嘉、隆間,數從馬頭山、好漢山入犯河曲,是也。而堡城東北去山止數十步,敵若登山,下射城中,則守陴者危矣。此不可不慮。小營兒堡,在老營堡西二十五里,嘉靖初置。又西二十五里為寺塢堡,本民堡也,嘉靖四十年,為寇攻毀。四十二年,改為官堡。萬歷十五年增修,周不及一里,在山脊之上。西南通偏關,東北通水泉堡,為兩城脈絡所關。《志》云:堡南至偏關四十里,北至草垛山堡二十里。
柏楊嶺堡在老營堡西北。萬歷二年置,周不及一里。沿邊破虜營、好漢山等三十一處,皆極沖。邊外昭君墓諸處,即虜酋駐牧。《志》云:堡舊設于柏楊嶺,后因山高無水,移于窖兒塢,仍存故名。而新堡亦復無水,取汲于塌崖溝。且士馬單弱,幸老營伊邇,緩急可恃。賈家堡,在老營東二十里,嘉靖初,邊臣陳講言:老營堡東界有東長峪,去大同最遠,應援常疏,此兩鎮受禍之由。四十五年,因創筑此堡,即大同東長峪地,而堡屬偏頭。蓋老營運餉,向來仰給云朔,賊常于乃河道中撲掠,老營坐困,故設此堡,以連兩鎮之聲援也。萬歷十八年增修,城周一里有奇,東去大同乃河堡二十里。
水泉營堡在偏關北六十里。宣德九年置,萬歷三年增修,周二里有奇。二十四年,又創筑附堡一座。二十八年增修,一面連舊城,三面周一里零。其北為紅門隘口。隆慶五年,馬市成,設市堡于其處。沿邊有兔兒お等處為最沖。邊外兔毛河、歸化城、寧邊河諸處,即虜酋駐牧。《邊防考》:堡逼鄰敵巢,為偏關肩背,山坡平漫,最易馳突。其西為驢皮窯。嘉靖中,石州之變,實由于此。正北三百里曰歸化城,青山負焉,酋首之巢穴也。堡內止一井,汲引甚難云。青山,見大同府。草垛山堡在水泉營西二十里。弘治十五年置,萬歷二十三年及二十八年增修,周二里有奇。邊口有東坡墩、驢皮窯、楊家莊等沖,邊外雙墩子、鷂子溝、白塔兒一帶,即虜酋駐牧。堡勢極孤懸,山谷錯雜,防維宜密。又黃龍池堡,在草垛山堡西十里。弘治十五年置,萬歷十九年廢,二十三年復置,二十九年修筑,周一里有奇。沿邊楊家莊為最沖,邊外鷂子溝一帶,即酋首駐牧。又堡西十五里為滑石澗堡,宣德九年置,萬歷八年增修,周一里有奇。邊口水門等處為最沖,草垛溝次之。邊外白塔兒一帶,即酋首駐牧。堡孤懸一隅,咫尺虜境,沿邊石磴紆回,寇每緣之以入犯。至水門迤西,即接河套,冬深冰結,防御尤切。《志》云:滑石澗堡南去偏關六十里,北去邊六里,西去大河二十五里。永興堡在偏關南四十里。正德十年置,嘉靖四十二年、萬歷十八年增修,周一里有奇。堡南五十里,為八角堡,去邊雖遠,而地稍平曠,寇易馳驟,守此以連內外之聲援云。樓溝堡,在永興堡西南,隆慶初置,萬歷十七年增修,周不及一里。堡密邇龍霸山,寇嘗據此,偏關餉道幾絕,故設此堡以遏龍霸之沖。萬歷三十一年,又增筑土堡一座,與舊堡相連。
河曲營堡在縣東北二十里。宣德四年置,萬歷二年及七年增修,周二里有奇。二十六年,又增筑東關土堡,三十六年增修,亦周二里有奇。沿邊魯家口諸處為最沖,邊外榆樹灘、白泉子溝、大灰溝等處,俱酋首駐牧。隔河即陜西黃甫川清水營矣。《邊防考》:隆慶三年,營城設參將駐守,東北起樓子營界寺前墩,西南抵縣北石梯隘口,長百三十一里。又南抵興縣黑峪口,止黃河東岸,沿長二百十里,皆分轄處也。揚兔堡在縣北。南去石梯兒十里,堡北十里為得馬水營,其西即黃河娘娘灘也。又北十里為五花營堡,又北十里為唐家會堡。《邊防考》:唐家會堡在縣西北六十里,有唐家會渡,為官軍往來津要。宣德二年置堡,萬歷十年增修,周一里有奇,當黃河渡口之沖。河會堡,在唐家會堡東南,萬歷二十五年建,城周二里有奇。邊口有曲谷等處為最沖,邊外正對陜西焦家坪、彌羅胡同、馬家會等處,直接敵巢。東北泉子溝,西北柴關兒坌、霸王廟,俱部酋駐牧。堡地勢平坦,四平通衢,河凍時,備御尤切。
灰溝營堡在偏關西六十里,去唐家會堡十里。又東北二十里為羅圈堡,又東北五里為樓子營堡。堡宣德四年置,萬歷五年修筑,周一里有奇。二十二年革。邊口有羊角尖、吳峪口等處為最沖。成化十八年,撫臣何喬新敗敵于灰溝,是也。嘉、隆間,寇每由此入犯董家莊、辛家坪等處,邊外山羊會、小水口一帶,皆酋首駐牧。河西即陜西黃甫川清水營,正對敵巢。《邊防考》:堡東南至偏頭關六十里,逼近黃河,當北寇套寇之交,沿河有大峪村等處,居民向稱繁庶。
下鎮寨在縣北。宋置雄勇、偏頭、董家、橫谷、桔槔、護水六寨,屬火山軍,后廢。元豐中,止領下鎮一寨。楊家寨,在縣西北七十里,明初調鎮西衛官兵戍守,今革。《志》云,縣有得馬水巡司萬歷中裁。附見:寧化守御千戶所即靜樂縣北寧化故城也。洪武二年置所于此,舊城周六里有奇。明初,東畔依山坡改筑,周二里有奇。
偏頭守御千戶所詳見上偏頭關。成化十一年置。
老營守御千戶所詳見上老營堡。嘉靖十五年置。
平定州府東二百八十里。東北至直隸平山縣九十里,西至遼州二百二十里,北至代州三百三十里。
春秋時晉地。戰國屬趙。秦為太原、上黨二郡地。漢屬太原郡,后漢屬常山國,晉屬樂平郡,后魏因之。隋屬遼州,后屬太原郡。唐初亦屬遼州,尋屬并州。宋置平定軍太平興國二年置。金曰平定州。元因之,以州治平定縣省入。明初,亦曰平定州編戶二十三里,領縣一。今因之。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