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曰冀州。舜分置十二州,此為并州應劭曰:地在兩谷之間,故曰并州。亦曰衛水、常水之間也。今衛水、常水,俱見北直真定府。《禹貢》仍曰冀州其地險易,帝王所都,亂則冀安,弱則冀強,荒則冀豐,故曰冀州。《周禮?職方》:正北曰并州。成王封叔虞于唐,此為晉地。戰國時為趙地,亦兼韓、魏之疆今平陽府,故魏地。潞安府遼、澤二州,故韓地。后皆入于秦。其在天文,昴、畢則趙分野韓、魏分野,見河南沿革。秦并天下,置太原、河東、上黨、代、雁門、云中等郡。漢武置十三州,此亦為并州其河東郡則屬于司隸。后漢以并州治晉陽。靈帝時,羌胡大擾定襄、云中等郡,并流徙分散。獻帝時,省入冀州。魏黃初中,復置并州,自陘嶺以北并棄之。晉亦置并州,惠帝時為劉淵所殘破,其后劉曜徙都長安,平陽以東,陷沒于石勒。及苻堅、姚興、赫連勃勃之際,并于河東置并州。姚興時,又嘗分河東置并、冀二州。及后魏以后,分析益多,不可得而詳也。隋亦置十三部,而不詳所統。唐貞觀初,置河東道,開元中因之移治蒲州。天寶初,又置河東節度使于并州。及五代時,李克用、石敬瑭、劉知遠,代有其地,并主中國。周廣順初,劉崇據其地。宋太平興國四年,始克平之,仍置河東路。而雁門以北,則屬于契丹,為西京路。金人分置河東北路、河東南路及西京路北路治太原,南路治平陽,西京路治大同。元亦分為冀寧、晉寧、大同等路,直隸中書省謂之腹里。明洪武元年,置山西行中書省于太原。九年,改為山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今領府五、直隸州三、屬州十六、縣七十九總為里四千四百四十有奇。夏秋二稅,約二百三十一萬四千八百有奇,而衛所參列其中今仍為山西布政使,以直隸之保安、延慶二州改隸焉。
◇太原府屬州五縣二十
陽曲縣附郭太原縣榆次縣太谷縣祁縣徐溝縣清源縣交城縣文水縣壽陽縣盂縣靜樂縣河曲縣
平定州屬縣一
樂平縣
忻州屬縣一
定襄縣
代州屬縣三
五臺縣繁縣崞縣
岢嵐州屬縣二
嵐縣興縣保德州
◇平陽府屬州六縣二十八
臨汾縣附郭襄陵縣洪洞縣浮山縣趙城縣太平縣岳陽縣曲沃縣翼城縣汾西縣蒲縣
蒲州屬縣五臨晉縣榮河縣猗氏縣萬泉縣河津縣
解州屬縣五安邑縣夏縣聞喜縣平陸縣芮城縣
絳州屬縣三稷山縣絳縣垣曲縣霍州屬縣一
靈石縣
吉州屬縣一
鄉寧縣
隰州屬縣二
大寧縣永和縣
◇汾州府屬州一縣七
汾陽縣附郭孝義縣平遙縣介休縣石樓縣臨縣
永寧州屬縣一
寧鄉縣
◇潞安府屬縣八
長治縣附郭長子縣屯留縣襄垣縣潞城縣壺關縣黎城縣平順縣直隸◇澤州屬縣四
高平縣陽城縣陵川縣沁水縣
直隸◇沁州屬縣二
沁源縣武鄉縣
直隸◇遼州屬縣二榆社縣和順縣
◇大同府屬州四縣七
大同縣附郭懷仁縣
渾源州應州屬縣一
山陰縣
朔州屬縣一馬邑縣蔚州屬縣三
廣靈縣廣昌縣靈丘縣行都司各衛所及屬夷俱附見
東據太行,
太行為天下之脊,中分河東、河北之境。今自澤、潞以北,達于大同之東境,皆太行也。
南通懷、孟,
自懷、孟而南,西指洛陽,東指汴梁。懷、孟者,中原之要膂也。
西薄于河,
黃河自塞外東北流,至廢東勝州,西北折而南,凡千七百里。至蒲州河津縣之龍門山,又南歷雷首山,折而東。河之南,即華陰也。又東至垣曲縣之王屋山南,而入河南懷慶府境。
北邊沙漠。
自大同以北,去沙漠七百余里,分列戍守,為防維要地。其名山,則有雷首、
雷首山,一名中條山,在平陽府蒲州東南十五里。首起蒲州,尾接太行,南跨芮城、平陸,北連解州安邑及臨晉、夏縣、聞喜之境,《禹貢》:壺口、雷首。即是山也。《左傳》:趙宣子田于首山。《史記》:衛鞅謂秦孝公,魏居嶺厄之西,都安邑,與秦界河,而獨擅山東之利。司馬貞曰:大河徑中條之西,自中條以東,連汾、晉之險嶝,謂之嶺厄。漢武帝元封六年,置晉山宮于此,詔曰:朕禮首山,昆田出珍玉,或化為黃金應劭曰:昆田,首山下田。《封禪書》:自華以西,名山七,一曰薄山。薄山者,襄山也亦中條之異名。《穆天子傳》:東巡自河首襄山。即此。《水經注》:雷首西臨大河,俗亦謂之堯山,上有故城,世又曰堯城。《括地志》:雷首山延長數百里,隨州郡而異名,一名中條山,一名首陽山。又有蒲山、歷山、薄山、襄山、甘棗山、渠潴山、獨頭山、Й山、吳山亦曰吳坂之名。《尚書大傳》:湯伐桀,升自而。鄭氏云:而在河曲之南。是矣。山之南阜,即首陽山,夷齊餓死于其下。《唐六典》:河東道名山曰雷首,亦曰中條。天寶末,哥舒翰與賊將崔乾戰于靈寶西原,翰軍于河北,登高阜望之胡氏曰:首山與湖城縣之荊山,隔河相望,軍敗,翰走,自首山西度河入關或又謂之南山。元至正十八年,汝潁賊陷晉、冀諸處,察罕帖木兒引軍趨河東,先遣兵屯南山阻隘,自勒重兵屯聞喜、洛陽。賊果出南山,為伏兵所敗,乃進屯澤州。中條在晉、冀之南,與河南岸諸山相接,故曰南山云。《名山記》明何鎧撰中條以中狹不絕而名。上有分云嶺、天柱峰見臨晉縣及桃花洞、玄女諸洞,谷口、蒼龍等泉,其瀑布水,自天柱峰懸流百尺,而下出臨晉縣之王官谷,入于大河。而解州東南之白陘嶺,通陜州之大陽津,尤為奇險。
底柱、
底柱山,在平陽府解州平陸縣東南五十里,西去河南陜州四十里近《志》:三門山之中峰為底柱,高不逾數尋,圍不及百尺,特以巋然中流而名。夫底柱控扼河津,其為險峻也尚矣。志、考之未詳也。詳見河南名山底柱。
太行、
太行山,在平陽府絳州絳縣東二十里《志》云:山在澤州南三十里,迤邐而東北跨陵川、壺關、潞城、黎城、遼州、和順、武鄉諸州縣境。此為太行之西垂,東連懷、澤之境,又東北出彰德、潞安之郊,直抵幽州東北,凡數千里。詳見河南名山太行。
恒山、恒山,在大同府渾源州南二十里,即北岳也《志》云:石晉以山后諸州歸于契丹,中國乃于曲陽致祭。明弘治中,以馬文升請正祀典,因重建北岳廟于渾源州。詳見直隸名山恒山。
霍山、霍山,在平陽府霍州東南三十里,亦曰太岳,亦曰霍太山。《禹貢》:既修太原,至于岳陽謂太岳之陽。又曰:壺口、雷首,至于太岳。《周禮?職方》:冀州,鎮曰霍山。《爾雅》:西方之美者有霍山,多珠玉。《史記》:周武王伐紂,飛廉先為紂使北方,還無所報,乃為壇于霍太山而致命焉。山下有觀堆,高二里,周十里,趙襄子滅智氏,祠霍太山于此,曰觀堆祠。后周建德五年,周主自將攻晉州軍于汾曲,分遣宇文純守千里徑。《志》云:徑極高險,每大軍往來,甚苦之。后魏平陽太守封子繪嘗請別開一路,旬日而就徑。蓋自霍山北出汾州,徑指太原之道杜佑曰:汾州界北接太原,當千里徑。隋開皇十四年,詔以霍山為冀州鎮。仁壽末,楊素擊漢王諒,諒遣將屯高壁見霍州靈石縣以拒之。素令諸將引兵臨之,而自引奇兵深入霍山,緣崖谷而進,遂敗諒軍。大業十三年,李淵建義師至霍邑,隋將宋老生屯兵據險,師不得前,乃傍山取徑,去城十余里,老生逆戰,敗死。蓋即千里徑也。又霍山亦謂之西山,以自山而北,接綿山、介山,達于晉陽之西南也。唐天復元年,晉將周德威逼晉、絳,為汴軍所敗,汴軍長驅圍晉陽,德威收余眾,依西山還晉陽。又五代周廣順初,北漢主劉崇攻晉州,不克引還,周兵追之,及霍邑,霍邑道險,漢兵墮崖谷死者甚眾,周兵追者不力,乃得度。蓋霍山崎嶇險峻,介并、晉二州之間,實控扼之要矣。《唐六典》:河東道名山曰霍山。《祀典》謂之中鎮明洪武中,建中岳廟,祀霍山。
勾注雁門關附、
勾注山,在太原府代州西北二十五里,一名西陘山陘,讀硎,亦曰雁門山。《爾雅》:北陵西逾雁門。《山海經》:雁門,飛雁出于其門。郭璞曰:西俞即雁門也。《呂氏春秋》:天下九塞,勾注其一。《戰國策》:張儀說燕王:趙王欲并代,與代王遇于勾注之塞。又蘇厲為齊謂趙惠王:秦反分,先俞于趙。孔氏曰:分即陘山,先俞即西俞,字與音之訛也。《史記》:趙襄子逾勾注而破并、代。又《趙世家》:趙有代勾注之北。漢六年,匈奴圍韓王信于馬邑,信降匈奴,匈奴遂引兵南逾勾注又《漢書?婁敬傳》:漢兵已逾勾注。又文帝后六年,匈奴入上郡、云中,以蘇意為將軍,屯勾注。武帝元光五年,詔發卒治雁門阻險劉氏曰:將伐匈奴,通道令平易也。《晉?地道記》:北方之險,有盧龍、飛狐、勾注為之首,天下之阻,所以分別內外也。《河東記》五代李璋撰:勾注以山形勾轉水勢流注而名,亦曰陘嶺,自雁門以南,謂之陘南,以北謂之陘北。自漢中平以后,羌胡大擾,陘北之地,皆為荒外。魏、晉時,并以勾注為塞。曹魏青龍元年,鮮卑軻比能誘保塞鮮卑步度根時步度根保太原雁門塞與結和親,自勒萬騎,迎其累重于陘北。并州刺史畢軌請出師拒遏,魏主詔曰:慎勿越塞過勾注也。時軌軍已先進,果敗。晉永嘉四年,鮮卑拓跋猗盧帥部落自云中入雁門,從并州刺史劉琨求陘北地。琨徙樓煩、馬邑、陰館、繁峙、崞五縣民于陘南,以其地與之曹魏時,五縣俱已遷陘南,遺民猶在陘北也。咸和三年,后趙將石虎擊代王紇那于勾注陘北,紇那兵敗,徙都大寧以避之大寧,見北直隸保安州廢廣寧縣。太元二十一年,拓跋大舉伐燕,南出馬邑,逾勾注。后魏太和十八年,太子恂將遷洛陽,不欲行,其黨元隆等密謀留恂,因舉兵斷關,規據陘北,不果。關即東陘、西陘二關也。后周主邕保定二年,遣楊忠會突厥自北道伐齊,拔齊二十余城,齊人守陘嶺之隘,忠擊破之,至晉陽而還。隋大業二年,漢王諒舉兵并州,遣其將喬鐘葵圍代州。朔州刺史楊義臣奉詔往救,夜出西陘,鐘葵敗走。《唐志》:西陘,關名也,在雁門山上,東西山巖峭拔,中有路,盤旋崎嶇,絕頂置關,謂之西陘關,亦曰雁門關。西北去朔州馬邑縣七十里,南去代州三十里今雁門關因故址改置。武德二年,劉武周引突厥入勾注,寇太原。五年,突厥頡利入雁門,寇并州。永隆二年,裴行儉討突厥余黨伏念壁代州之陘口,即西陘也。又有東陘關,在代州南三十里。天寶十四載,祿山將高秀巖據大同、河東、太原,閉關拒守。朔方節度使郭子儀敗賊兵,圍云州,拔馬邑,遂開東陘關。杜佑曰:東陘關甚險固,與西陘關并為勾注之險。會昌二年,回鶻犯塞,詔河東節度使劉沔進屯雁門關,虜寇云州,沔擊卻之。廣明初,沙陀入雁門關,寇忻、代,逼晉陽,陷大谷。五代唐清泰三年,契丹救河東,謂石敬瑭曰:吾自北來,唐若斷雁門諸路,伏兵險要,則吾不得進矣。使人覘視皆無之,吾是以知必勝也胡氏曰:雁門有東陘、西陘之險,崞縣有揚武、石門之隘。石晉天福九年,契丹南寇,入雁門關。宋太平興國五年,楊業刺代州,契丹來寇,業自西陘出,至雁門北口,南向擊之,契丹大敗。雍熙三年,楊業等自西陘追破契丹兵于寰州。《元豐志》:雁門山有太和巖,亦曰太和嶺。靖康二年,金人劫欽宗帝后離青城,自鄭州而北至代,度太和嶺,至云中。明初傅友德克大同,引兵巡太和嶺,西北至宣德府今宣府鎮。天順二年,虜酋孛來等寇大同,直抵雁門、忻、代,遣都督顏彪、馮宗率兵屯紫荊、倒馬二關為聲援,虜益肆,敕二關兵出雁門,虜乃卻。嘉靖十九年,吉囊由白泉口在河曲縣長驅至寧武關、太和嶺,敗吾兵,南掠至平遙。俺答亦越太原至石州,而東掠平定、壽陽關。隆慶元年,叛人趙全導寇入山西塞,陷石州石州,即永寧州。全曰:自此塞雁門,扼居庸,據云中、上谷,效石晉故事,南北之形成矣。今雁門關在州北四十里,為戍守重地,與寧武、偏頭為山西三關所謂外三關也。關城周二里有奇,傍山就險,屹為巨防。
五臺。
五臺山,在太原府代州五臺縣東北百四十里,北距大同府蔚州三十里。舊《經》云:山頂去代州城百余里。其山左鄰恒山,右接天池,南屬五臺縣,北至繁峙縣,環臺所至,五百余里。《名山志》:五臺山五峰聳立,高出云表,山頂無林木,有如壘土之臺,故曰五臺。中臺高四十里,頂平廣,周六里。西北有太華池,正東左畔去臺五里有雨花池,前三十里有飯仙山,即中臺案也。東南有鷲峰,西側有甘露池。東臺高二十八里,頂周三里。東畔有那羅延洞,又東有樓觀谷,內有習觀巖。西北去臺十五里,有華巖嶺、仙人洞。東南嶺畔二十里有明月池,西南有青峰,一名南羅頂。南連望圣臺,臺下有東谷池,又東有溫湯池。西臺高三十五里,周二里,北有秘魔巖,臺西北有八功德水,東北嶺下為文殊洗缽池。南臺高三十里,周二里,南去七十里,巖畔有圣僧巖,又名滴水巖。西南二十里有三賢巖,又名七佛巖。東三十里交口下,有圣鐘山,狀如覆鐘。西北十五里,有清涼嶺及清涼泉《志》云:清涼寺在清涼嶺,亦名華巖嶺,嶺畔有雪浪亭,俗名七里亭,為登山之徑。《一統志》:清涼嶺在五臺縣東北百里,其東有竹林嶺,東南有南臺嶺,西有清涼石,清涼泉,清涼洞,上有羅漢洞。東北有竹嶺,東南十里有金閣嶺。北臺高三十里,周三里,名掖斗峰,頂南畔有羅漢臺,臺頂有黑龍池,即天井也。南下二十里有白水池,與天井連,其水經繁峙縣峨谷口入滹沱。其麓有七佛池,南又有飲牛池。東北有寶陀峰,又名寶山產銀及石綠。東北二臺麓有金剛窟,又名金剛洞,去二臺各二十里。《靈山記》:五臺山有四垂,去臺各百二十里。據《古經》所載,今北臺即是中臺,中臺即是南臺,大黃尖即是北臺,栲栳山即是西臺,漫天石即是東臺。四垂者,東垂為無恤臺,即恒山頂也。西垂為瞢山,即管涔山也。南垂為系舟山見太原陽曲縣。北垂為覆宿堆,即夏屋山也。又東臺去中臺四十二里,臺上遙見滄、瀛諸州,日出時,下視大海,猶陂澤焉。西臺去中臺四里,危磴干霄,喬林拂日。南臺去中臺八十里,最幽寂。北臺去中臺十三里。《方域志》:五臺,河東道之名山也道家謂之紫府,釋氏謂之清涼山。山中古寺得名者,自唐大中時計之,凡六十有四,是后增建益多唐會昌五年,盡毀天下僧寺,五臺僧皆亡逸。明因舊址,建顯通寺。崇禎末,賊嘗據此,阻險以守,官軍不敢擊,蓋山溪糾結,出沒為易也。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