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附考
◇朝鮮在遼東都司東千八百里。東至海七百七十里,南至海千三百里,西南至海八百里,西北至鴨淥江七百五十里,北至女真界千四百里。自其國都至京師三千五百里,至江南江寧府四千里。古朝鮮國,箕子所封。戰國時,燕略屬真番、朝鮮,為置吏筑障塞,遂為燕地。秦為遼東外徼。漢初屬燕國,燕王盧綰叛入匈奴,燕人衛滿竊據其地。武帝定朝鮮,為真番、臨屯、樂浪、玄菟四郡。昭帝并為樂浪、玄菟二郡。后漢末,為公孫度所據。至公孫淵,魏滅之。晉永嘉末,沒于高麗。高麗者,扶余別種,《東夷傳》云:即高句驪也。其族有五:一消奴部,一絕奴部,一順奴部,一灌奴部,一桂婁部。其后桂婁亦名內部,又曰黃部。絕奴亦名北部,又曰后部。順奴亦名東部,又曰左部。灌奴亦名南部,又曰前部。消奴亦名西部,又曰右部。各有耨薩主之。耨薩蓋酋名也。大抵東漢時,高句驪部落漸盛,后遂建國,仍號高句驪,以高為氏。三國魏正始七年,幽州刺史丘儉討破之,尋復據其地。晉咸康八年,其王高釗為慕容燕所破,至曾孫璉益強。宋元嘉十二年,璉遣使入貢于魏,魏封為高句驪王,居平壤城,即漢樂浪郡地。齊永昭九年,璉卒,壽百余歲,子云嗣,請命于魏。明年,魏主宏冊云督遼海諸軍事,遼東公,高句麗王。梁天監十八年,云卒,子安立,遣使入貢于梁,梁以安為寧東將軍,高句麗王。后亦臣附于東魏、高齊。隋開皇十七年,高麗王湯謀治兵拒隋,隋主賜璽書責其稱藩,湯受命。會卒,子元嗣,隋仍封為王。明年,元帥之眾寇遼西,隋營州總管韋沖卻之。隋因伐高麗,元遣使謝罪,乃罷兵。大業七年,討高麗。明年,發二十四軍分道并進,總集平壤,不能克。九年,復伐高麗。十年,復伐之。凡四伐而不能克。唐武德四年,高句麗王建武遣使入貢,建武即元之弟也。七年,冊建武為遼東郡王。貞觀十六年,高麗東部大人泉蓋蘇文弒其王建武,改立其弟子臧。十八年,伐高麗,明年,親往征之,諸軍分道并進,克遼東等數城而還。自是數遣軍伐高麗。總章初,李攻高麗,拔平壤,置安東都護府,由此高氏滅。儀鳳初,新羅據其地。開元以后,并于勃海大氏。天初,大氏衰,有眇僧躬者,聚眾據開州稱王,號大封國,遂有高麗故地。五代梁龍德二年,高麗人王建者,起兵為海軍統帥,襲殺躬,自稱高麗王。唐清泰末,建引兵擊破新羅百濟,而并其地,于是東夷諸國皆附之,地益拓,建都松岳,即開州也,謂之東京,而以平壤為西京。又置六府九節度,百二十郡,以理其地。晉開運二年,建卒,子武代立,自后子孫遣使朝貢于宋,亦朝貢于契丹及金。宋嘉定十二年,高麗王暾附于蒙古,既而中絕。紹定五年,蒙古主窩闊臺遣兵伐高麗,其王暾復請降,因置京府縣達魯花赤七十二人監其國,端平初,悉為高麗所殺。自是四遣兵攻之,拔其城十有四,大抵旋服旋畔。景定初,忽必烈以高麗世子倎襲封高麗國王,倎尋更名植。元至元中,其西京內屬,因置東寧路總管府,畫慈悲嶺為界。大德三年,又置征東等處行中書,尋罷。至治三年復置,命其王為左丞相。至正之季,始二于元。及明洪武二年,高麗王王顓表賀即位,詔封高麗國王。二十五年,其王瑤昏繆眾推門下侍郎李成桂主國事,詔從其自為聲教,成桂更名旦,徙居漢城,遣使請改國號,詔更號朝鮮,自是王氏始絕,李氏世有其地,稱藩歲奉貢獻。萬歷二十年,為日本所侵掠,國幾亡,王師入援,久之,國始定,然自是浸弱矣。其國中分為八道,八道中,則忠清、慶尚、全羅三道,地廣物繁,州縣雄巨,最為富庶。且俗尚詩書,人才之出,比諸道倍多。平安、咸鏡二道,北接,俗尚弓馬,兵卒精強,亦地勢使然也。江原、黃梅,居京畿左右,差為狹小。而京畿在諸道之中,襟帶山海,稱為雄勝。其地東西二千里,南北四千里,八道分統郡凡四十一、府凡三十三、州凡三十八、縣凡七十。
京畿道治王京。朝鮮都也,亦曰漢城。明初,高麗王旦自開州徙此,居七道之中,稱為四塞,領郡三,曰楊根、豐德、水城。府三,曰漢城、開城、長湍。州七,曰楊州、廣州、潤州、驪州、果州、谷州、坡州。縣三,曰交河、三登、土山。
開州城在王京西南二百里,高麗所置州也,左溪右山,稱為險固,亦曰松岳。唐天初,眇僧躬據此。朱梁貞明五年,入貢于淮南楊隆演。后唐清泰末,王建殺躬而代之,仍都于此,謂之東京,亦曰開京。宋大中祥符三年,高麗臣康肇弒其主誦,立誦兄詢而相之。契丹主隆緒討高麗,渡鴨淥江,康肇戰敗,退保鋼州,契丹進擒肇等,追亡數十里,鋼、霍、貴、寧等州皆降。進攻開京,詢棄城走平州,契丹遂焚開京宮室府庫,民廬俱盡。兵還,詢復葺開京而居之,諸城亦復歸高麗,今曰開城府。丸都城在王京東北。昔時高句驪依險為城,謂之丸都,旁多大山深谷。陳壽曰:漢建安中,高麗王伊奚模更作新都于丸都山下。魏正始七年,幽州刺史丘儉以高句驪數侵叛,督諸軍出玄菟討之,高句驪王位宮敗走,儉懸車束馬以上丸都,屠其城,既而復都于此。晉咸康八年,時高句麗與慕容接境,謀擊之,高驪以重兵備北道,潛將勁兵四萬趨南道,出其不意,高麗王釗敗遁,遂入丸都,毀其城,大掠而還。《唐志》:自鴨淥江口舟行百余里,乃小舫溯流,東北行,凡五百三十里,而至丸都城。
臨屯城在王京西南。漢元封二年,置臨屯郡。《茂陵書》:郡治東施縣,去長安六千一百三十八里,領十五縣,昭帝時郡廢。施,音移。《漢志》:東施縣屬樂浪郡。是也。后漢并廢縣。又真番城,在王京西北,漢元封二年,置真番郡。《茂陵書》:郡治,去長安六千六百四十里,領十五縣。昭帝時,亦并入樂浪郡。縣,《漢志》不載。徐廣曰:遼東郡有番汗縣,疑即真番。含資城,在王京南境,漢樂浪郡屬縣也,后漢因之,晉改屬帶方郡。《漢志》注:縣有帶水,西至帶方入海。隋大業中伐高麗,分軍出含資道,蓋以漢縣為名耳。
吞列城在王京東南。漢縣,屬樂浪郡,后漢省。《漢志》注:列水出分黎山西,至粘蟬入海,行八百二十里。列亦作冽。又有列口城,亦在王京西南,漢縣,屬樂浪郡,晉復屬帶方郡。胡氏曰:列口,冽水入海之口也。漢元封二年,楊仆擊朝鮮,先至冽口。張晏曰:朝鮮有濕水、列水、汕水,三水合流為冽水,樂浪、朝鮮,疑皆取名于此。
豐德城在王京南,朝鮮置豐德郡于此。萬歷二十年,倭自釜山潛渡臨津,分兵陷豐德諸郡,朝鮮王李公倉卒棄王京奔平壤,即此。孟州城,在王京西。《志》云:唐置孟州,領三登一縣,椒島、椴島、寧德三鎮,今州廢縣存。北岳山在王京城北。萬歷中,倭據王城,背岳山面漢水為營,即此。龍山,在漢江東南。萬歷中,倭敗于平壤,遁還龍山,李如松從間道襲倭,盡焚其積粟處也。又天寶山,在王城西境。萬歷中,李如松遣將屯寶山以拒倭,即此。
神嵩山在開城府北。五代時,王建依此山為都,因名其城為松岳。《志》云:朝鮮有三都,謂平壤、漢城及松岳也。又有平山嶺,在開城府西一里,其土色皆赤。
江華島在開城南海中。元時,高麗王植庶族承化侯居此。《圖經》:今有江華府,蓋以島名。紫燕島,在廣州海中,舊有客館,曰廣源亭。又有島曰和尚島。又大青嶼,亦在廣州海中,一名大青島。元文宗徙其兄子妥歡帖木爾于高麗,使居大青島,尋徙于廣西靜江。是也。又有小青嶼,亦在廣州海中。
漢江在王京南十里。源出金剛、五臺二山,合流入海,王城恃以為險。江之南即古百濟國地也。萬歷中,李如松援朝鮮,倭棄王城遁,如松入城,以兵臨漢江尾倭后,欲乘其惰歸擊之,不果。
楊花渡在王京西南,漢江之濱。朝鮮各道饋餉,皆聚于此。或曰即臨津渡也。萬歷中,倭渡臨津,掠開城,既而李如松駐聞城,遣別將查大受據臨津,為東西策應,即此。禮成港,在開城府南,下流入于海。又急水門,《一統志》云:在開城府南海中,宛如巫峽。又有蛤窟,亦在開城南海中,山頂有龍河。
碧蹄館在王京西三十里。其東有橋曰大石橋,萬歷中,李如松與倭戰處。
江原道治江陵府,在王京東面。本穢貊地,漢為臨屯境,領郡七:曰忤城、平海、通川、寧越、松岳、旌善、高城,府五:曰江陵、淮陽、三陟、襄陽、鐵原。州四:曰原州、江州、槐州、冥州,縣十:曰平康、安昌、烈山、麒麟、酒泉、丹城、蹄麟、蔚珍、瑞和、歙谷,是也。
大海在江陵府東。《一統志》:朝鮮之境,東西南三面皆瀕海,其東水淡清徹,下視十余丈。
黃海道治黃州,在王京西面。古朝鮮地。領郡三:曰遂安、延安、平。,音男。府三:曰平山、瑞興、承天,州五:曰黃州、白州、海州、愛州、仁州,縣八:曰安岳、三和、龍岡、咸從、江西、牛峰、文化、長淵。
海州城在黃州西南二百余里,以濱海而名。又東北即安岳縣也。《志》云:境內有安岳、三和、龍岡、咸從、江西五縣。長命一鎮,今俱屬黃州,皆唐置,元因而不改。
平山城在黃州東北百里,或曰舊名甑山府,西接黃州,東連平壤,其相近者有瓊山,今為平山府。
金堂山在黃州三和縣之西北。《志》云:三和在黃州西南百里。又州境有政方山。
海在黃州西百里。《志》云:西大海在黃州長命鎮,東流入大通江。又白州、海州之西,皆迫近海濱。月不唐江在黃州安岳縣之東,其水西流入海。《志》云:安岳在黃州南百五十里。是也。
全羅道治全州,在王京西南面。本馬韓地,后為百濟國。唐顯慶五年,蘇定方伐百濟,擒其王,置熊津等五都督府,后并于新羅。五代時,高麗兼有其地。《圖經》:朝鮮地界,正北從長白山發脈,南跨全羅界,西南盡于海。日本對馬諸島,偏在朝鮮海洋之東南,與慶尚之釜山相對,倭船止抵釜山,不能越全羅至西海,故八道之中,惟全羅一道,直北正南,其迤西則與遼東對峙。日本所以隔絕遼、薊,不通海道者,恃有朝鮮。而朝鮮所以保固邊陲,控御諸夷者,恃有全羅也。《志》云:全羅之地,南濱大海,東接慶尚,為朝鮮門戶,倭犯朝鮮,此其必由之道也。領郡三:曰靈巖、古阜、珍島。府二:曰全州、南原,州四:曰羅州、濟州、光州、昴州,縣二十三:曰萬頃、茂長、鎮安、扶安、全渠、康津、興德、黃成、樂安、昌平、濟南、會寧、大江、臨波、古皋、南陽、富順、扶寧、麻仁、緒城、海南、神云、移安。
南原城在全州東南,與全州相犄角,為王京要隘。萬歷中,倭陷南原,遂犯全羅,進逼王京,李如松謂全羅饒沃,南原尤其咽喉,是也。其相近者有云峰城,亦為沖要。南陽,在南原府西北,朝鮮之南陽縣也。萬歷二十二年,李如松命將守南原,分兵屯御于此。
濟州城在南原府海島中。亦曰濟州島。朝鮮置州于此。《志》云:朝鮮之濟州,猶中國之瓊州。或曰:即故耽羅也。元大德五年,置耽羅軍總管府,又沿海立水驛,自耽羅至鴨淥江,并楊村梅口,凡三十所,今仍曰濟州。又珍島城,在濟州西海中珍島上,亦曰珍島郡。宋咸淳六年,高麗叛人裴仲孫立高麗王植庶族子承化侯為王,竄入珍島,蒙古討平之。
大江城在南原府東南,朝鮮所置縣也。又東接慶尚之晉州。萬歷中,倭屯釜山浦,李如松分遣諸將屯大江、忠州以扼之。既而倭從釜山移西生浦,劉纟廷留鎮朝鮮,分屯慶尚及大江,蓋扼要處也。或作大丘,誤。處仁城,在全州西。宋紹定六年,蒙古窩闊臺遣將撒禮塔攻高麗,至王京南,攻其處仁城,敗死。又黨項城,在全州東北。唐貞觀十二年,百濟與高麗連和,伐新羅,取四十余城,又謀取黨項城,絕其貢道云。
俱拔城在全州。《南北史》:百濟都俱拔城,亦曰固麻城。其外更有五方,中方曰古沙城,東方曰得安城,南方曰久知下城,西方曰刀光城,北方曰熊津城。是也。唐顯慶五年,蘇定方下百濟,留劉仁愿守百濟府城,即俱拔城矣。
任存城在全州西,古百濟所置城也。唐龍朔初,百濟余眾復叛,劉仁軌破之于熊津江口,其眾釋百濟府城之圍,退保任存城。任存,百濟西部也,依任存山而名。三年,仁軌遣兵攻任存城,拔之。又真峴城,在全州北,唐龍朔二年,時劉仁軌既解百濟府城之圍,還軍熊津城,有詔班師。仁軌曰:今以一城之地,居敵中央,動足輒為所擒。正宜堅守觀變,乘便取之,不可動也。于是出兵掩其支羅城,拔之。并拔其尹城、大山、沙井等柵。時敵以真峴險要,加兵守之,仁軌復伺其懈,引兵襲據之,遂通新羅運糧之路。《唐書》:支羅、真峴諸城,俱在熊津之東。
周留城在全州西。又西北有加林城。唐龍朔三年,百濟故將福信等據周留城,劉仁軌既拔真峴,諸將以加林水陸之沖,欲先攻之。仁軌曰:加林險固,攻之不易,周留彼之巢穴,宜先取之。遂定計自熊津進破百濟之眾于白江口,趨周留城,拔之。
熊津城在全州西北,即熊津江口,百濟之險要也,置城于此,為五方之一。唐顯慶五年,蘇定方討百濟,自成山濟海,百濟據熊津江口以拒之,定方擊破之,直趨其都城,遂克之。唐亦置熊津都督府,以守其地。龍朔初,百濟復叛,圍百濟府城,詔劉仁軌赴援,仁軌轉斗而前,所向皆下。百濟立兩柵于熊津江口,仁軌擊破之,府城之圍遂解,仁軌因駐守于此。既而再破百濟余眾于熊津之東,復平百濟。或曰:今漢江口,即古置城處云。
白山在全州南海中,或以為即白水山。唐咸亨三年,高侃擊高麗余眾于白水山,破之。又有黑山,亦在全州南海中,俱有澳,可以藏舟。
群山島在全州南海中。十二峰連絡如城,舊有客館,曰群山亭,又有五龍廟。白水島,亦在全州南海中,其相近者曰闌山島。
大月嶼在全州南海中。又有小月嶼,與大月嶼對峙如門。菩薩苫,亦在全州南海中。《圖經》:小于嶼而有草木曰苫。其與菩薩苫相近者,曰紫云苫、苦苫、春草苫、跪苫。又有檳榔焦,亦在全州南海中。《圖經》:如苫嶼而其質純石者曰焦。
熊津江即漢江也。舊為百濟、高麗分界處。江口接大海,為登涉要津。唐時百濟存亡,系于熊津江口云。白江,在熊津東南,亦接大海,達全州西界。唐龍朔三年,劉仁軌引舟師自熊津趣周留城,時百濟請援于倭,至白江口,遇倭兵,仁軌四戰皆捷,焚其舟四百余,進拔周留,遂平百濟。是也。
井邑鎮在全州東北。或曰:即百濟之故沙井寨也。明萬歷中,倭行長犯王京,退屯井邑,去王京六百余里。
慶尚道治慶州,在王京東南。本辰韓地,后為新羅國。濱海與日本相對,為朝鮮之屏蔽。領郡七:曰蔚山、咸陽、熊川、陜川、永川、梁山、清道,府六:曰金海、善山、寧海、密陽、安東、昌原,州五:曰慶州、泗州、尚州、晉州、蔚州,縣十二:曰東萊、清河、義城、義興、聞慶、巨濟、昌寧、三嘉、安陰、山陰、高靈、守城。
蔚山城在慶州西北,即蔚山郡也。南有島山,不甚高,而城皆依山險,中有江,通釜山寨,陸路則由彥陽監通釜山。萬歷二十五年,倭屯蔚山,大帥麻貴攻之不克,既而倭益筑城寨,據守于此,謂之東路。麻貴復進師逼之,據險收其禾稼,倭詭卻以誘之,貴為所敗。
順天城在慶州西南。萬歷二十六年,倭酋據此,謂之西路。《朝鮮紀事》:倭酋行長據粟林,曳橋建寨數重,憑順天城,與南海營相望,負山襟水,最為扼塞,大帥劉纟廷攻之不能克。
泗州城在慶州西。或曰:即古泗城也。唐龍朔初,百濟復叛,與劉仁愿等相持,詔新羅應援。新羅將金欽將兵至古泗,為百濟所邀敗,自葛嶺遁還。今泗州相近有葛嶺道云。萬歷中,倭據泗州,謂之中路,北倚晉江,南通大海,為東西聲援,大帥董一元克之,尋復敗還。晉州城,在粵州西南。萬歷二十六年,大帥董一元擊泗州,倭進取晉州,乘勝渡江南,毀永春、昆陽二寨,倭退保泗州老營,一元奪其城,進逼新寨。寨三面臨江,一面通陸,引海為濠,海艘泊寨下千計。又筑金海、固城二寨,為左右翼,中通海陽倉,一元攻之不克,敗還晉州。又有咸陽城,在晉州西北,朝鮮之咸陽縣也。萬歷中,倭犯咸陽、晉州,即此。
梁山城在蔚山城東南,朝鮮之梁山郡也。萬歷中,麻貴攻蔚山,遣別將屯此,以絕釜山彥陽之援。又有永川郡,在梁山東南。又東與慶州接境。昌寧城,在晉州東,朝陽所置縣也。《圖經》:昌寧縣南濱晉江,江之南為固城縣,縣南有唐浦,為濱海津要處。安東城在慶州西,朝鮮之安東府也。《志》云:府當馬嶺之南,為東出慶州之道。又義城在安東城西,朝鮮之義城縣也,亦曰宜城。萬歷二十五年,督臣邢等議攻倭酋清正于慶州,分兵屯義城,東援慶尚,西扼全羅云。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