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信城在衛東。《遼志》:漢長岑縣地,屬樂浪郡,勃海置崇州,領崇山、溈水、緣城三縣。遼仍置崇州,亦曰隆安軍,并崇山三縣,置崇信縣為州治,在東京東北百五十里。金廢。玄菟城,在衛東北,漢武開朝鮮,置玄菟郡,領高句麗、上殷臺、西蓋馬三縣。又昭帝元鳳六年,筑玄菟城。陳壽曰:玄菟郡本治沃沮城,后為夷貊所侵,徙治高句麗縣西北。是也。公孫度據遼東,復置玄菟郡于遼東東北二百里。晉因之,即此城矣。隋大業八年,伐高麗,分遣辛世雄出玄菟道。唐貞觀十八年,征高麗,拔玄菟城。皆謂此城也。東牟山衛東二十里。唐高宗平高麗,勃海大氏以眾保挹婁之東牟山。《唐史》:山東直營州二千里,武后時,大祚榮筑城于此居之。其國界南至新羅,以泥河為界,東窮海西契丹。蓋即此山矣。或云在三衛福余境內,誤。又輝山,在衛東北四十里,層巒疊嶂,為諸山之冠。又黑山,亦在衛東北。長山,在衛西北八十里。又衛東南二百里有三角山。又有蘇水嶺,在衛東三百八十里。
薄刀山在撫順關口,亦曰剝刀山,接建州界。成化三年,大帥趙輔討建州族,中軍自撫順過薄刀山、鲇魚嶺,越五嶺、蘇子河,至虎城,是也。《志》云:塞外有石門山,有分水嶺,俱入建州境內,與五嶺為必爭之險。趙輔討建州,遣左軍出渾河,趨石門,至分水嶺。萬歷四十七年,大帥杜松出撫順關,越五嶺,前抵渾河,敗歿。媳婦山,亦在撫順關外,建州右衛駐牧處也。嘉靖中,邊將黑春搗建州王果巢,陷于此。渾河衛南十里,自衛東北塞外流入境,又南入定遼衛界。遼河,在衛西百十里,自鐵嶺衛流入界,又南入定遼衛境。蒲河衛北三十里,源出輝山,西流入渾河。又沙河,在衛東南,亦西流入渾河。又有夾河,在撫順城南四十里,源出塞外分水嶺,亦西流至衛南,入于渾河。
小沈水衛西南四十里。東流入于渾河,亦謂之活水。宋政和六年,女真阿骨打攻遼叛將高永昌于遼陽,取沈州,永昌帥眾拒金人于活水。金師既濟,永昌軍不戰而卻,逐北至遼陽城下,永昌敗奔長松,其下執之以獻,于是東京州郡皆降于女真。長松,蓋與遼陽相近,或以為即司東境之松山。
撫順所衛東北八十里。《志》云:金貴德州地,洪武二十一年,置撫順千戶所,屬沈陽中衛,城周二里。蒲河所,在衛北四十里,洪武二十一年,置蒲河千戶所,屬沈陽中衛,城周不及一里。
撫順關在撫順所東二十里,置馬市于此,為建州種人朝貢市馬處。《輿程記》:從撫順路,二十里至關口剝刀山,五里至土木河,十五里至新寨,二十五里至汪江木寨,十五里至氈房山城,八里至窩兒胡寨,三十里至古路寨,十五里至哈寨,十七里至五嶺關,三里至馬兒墩寨,十里至穆七寨,六十里至拖東寨,三十里即建州老寨也。一路皆坦易大道,而五嶺特為險峻。
靜遠堡衛西七十里,與定遼衛之長營堡接界。其相近又有陳寧堡。又平虜堡,在衛西北三十三里。堡北去邊十里,堡南有河一道。弘治十七年建永利閘一座于河東南,以搤賊騎,使不得渡河犯衛城。上榆林堡,在衛西北四十里。其相近者,有倒塔兒空堡,萬歷末增置。又十方寺堡,在蒲河所西北。其南有馬空堡,亦萬歷末增置。
武靖堡衛西南七十里。又衛南六十里有永盈堡。《志》云:衛南又有常豐、慶稔、嘉禾、大有、土母河五堡。會安堡,在撫順所東十余里。所西南又有渾河、塔下二堡。《志》云:衛西有高墩屯。弘治中,嘗議建營堡于此。又有鐵場百戶所,在衛東九十里安平山,山屬定遼衛。又有鹽場百戶所,在海州之梁房口。
古勒寨在撫順關外百余里,海西南關族駐牧于此。寨陡峻,三面壁立,濠塹甚險。萬歷十二年,大帥李成梁攻拔之。又莽子寨,在毛憐北境,成梁遣別將秦得倚所攻拔處也。八口,在衛東境。宋政和六年,遼東京裨將高永昌以三千兵屯八口,誘其勃海戍卒作亂,入遼陽據之。即此。
鐵嶺衛司北二百四十里。北至三萬衛九十里,東南至撫順千戶所一百里。
秦、漢時遼東地。勃海置富州,契丹更名銀州。金皇統三年,州廢,以其地屬咸平府。元因之。明洪武二十六年,置衛。今改置鐵嶺縣,屬奉天府。
衛控扼夷落,保障邊陲,山川環繞,屹為要地。
新興城即衛治。本勃海富壽縣,為富州治,境有延津。遼更名延津縣,銀州治焉。金皇統三年,州廢,更置新興縣,屬咸平府。金末廢。元因之。明洪武二十一年,在衛治東南五百里故鐵嶺城,置鐵嶺衛,與高麗接境。二十六年,徙治于此,因故城修筑,周五里有奇。又有故新興城,在今衛東。《遼志》云:故越喜國地,勃海置銀冶于此,因置銀州。遼改富州為銀州,以故銀州置新興縣屬焉。是也。金并入延津縣,又改延津為新興縣。
挹婁城衛南六十五里。本挹婁地。《遼志》:漢樂浪郡海冥縣地,勃海置興州,領盛吉、蒜山、鐵山三縣。遼廢,尋復置興州興中軍,治常安縣。金州廢。大定二十九年,改為挹婁縣,屬沈州。元縣廢。今為懿路所。
慶云城衛西北五十里。本勃海蒙州地。契丹阿保機俘檀州民置檀州,并置密云縣于此。尋改州為祺州佑圣軍,縣曰慶云縣。金州廢,縣屬咸平府。元廢縣為慶云驛。《元志》:至元三十年,置遼陽路,自慶云北至合里賓,凡二十八驛。永平廢縣,在衛東北,本勃海優富縣地,契丹置永平寨于此。尋升為縣,屬銀州。金省。銅山城衛西北五十里。《遼志》:勃海東平寨地,契丹置同州鎮東軍,后更為鎮安軍,治東平縣,兼領永昌縣。金州廢,尋改置銅山縣,屬咸平府。元廢。雙城廢縣,在衛西六十里。本挹婁故地,勃海置安定郡及安夷縣,后廢。契丹置雙州保安軍,治雙城縣。金州廢,縣屬沈州。元省。
咸平城在衛東北。《遼志》:漢遼東郡侯城縣以北地。高麗為銅山縣地。勃海置銅山郡,地在龍泉府之南,多山險,寇盜以為淵藪。契丹建城于此,初號郝里太保城。開泰八年,置咸州安東軍,治咸平縣。金曰咸州路。天德二年,升咸平府。大定中,又改咸平縣為平郭縣。貞初,耶律留哥聚眾隆安,金人討之,為所敗,盡有遼東州郡,稱遼王,都于此。元初縣廢,以咸平府隸開元路,后改隸遼東宣慰司。明初廢。清安城,在咸平東北。遼置肅州信陵軍,治清安縣。金廢州,以縣屬咸平府。元廢。
歸仁城在故咸平東境。《遼志》:通州安遠軍,本扶余國王城,勃海號扶余城。遼初故置龍州,尋曰通州,領通遠、安遠、歸仁、漁谷四縣。金州廢,以三縣并入歸仁,屬咸平府。元初廢。又玉山廢縣,在咸平東南,金置縣,屬咸平府。貞二年,升為玉山州順安軍,金末廢。榮安廢縣,在衛西北,遼河東岸,金置,屬咸平府,元廢。
龍首山衛東二里。又衛東三十里有松山。又東六十里有大灰山。虎頭山,在衛東南百十里。又衛東八十里為山羊山,皆東面之障蔽也。
保山衛西北三十里,遼河西岸。又馬鞍山,在衛西百十里,遼河之西。又有塔兒山,在衛西南四十里。又西南四十里有上塔兒山,又西南十里為下塔兒山,二山亦俱在遼河之西。黃山,在衛西南五十里,又西南十里曰豬兒山。又有寨坡嶺,在衛南六十里。遼河衛西八十里,自三萬衛南流入境,又南入沈陽衛界。柴河,在衛北二里。源出衛東松山之西,會諸水而西入遼河。又泛河,在衛南三十里,出松山之東,亦會諸山之水,而南流經黃山塔,北流入于遼河。
小清河衛南六十里。源出廢貴德州南山中,西流經懿路城南,又西入于遼河。又泥溝河,在衛南八十里。源出沈陽衛之東山,西北流入境,又西流經沈陽之十方寺堡,入于遼河。懿路所即故挹婁城也。明初置中右千戶,左左千戶及中左千戶等所,屬鐵嶺衛。洪武二十九年,調左左千戶所于懿路城。永樂初,虜酋鬼力赤等寇遼東懿路寨,即此城也。五年,因舊城修筑,周四里有奇。八年,復調中千戶所戍于此。嘉靖三十七年,改筑懿路關廂,四十四年,復增筑焉。泛河所,在城南三十里。正統四年,調中左千戶所于此,筑城周不及四里。
三岔兒堡衛東南七十里。《志》云:堡在懿路所東,其東有張家樓近堡。又有黃泥洼,賊徑也。又東南有二道關,又東有三道關,山路崎嶇,舊屬海西,今為建州境內。萬歷中,大帥馬林由三岔出塞,敗績于二道關。《輿程記》:出鐵嶺路至三岔兒,又十里至仙石洞,十里至八灣,八十里由詐合寨大路抄至康家寨,八十里至大寨,又十里即建州老寨矣。此一路皆平川疏木,惟康家寨二十里有夾川平佃大樹,五十里中有夾溝谷,為必防之處。丁字泊堡,在懿路所西,接沈陽衛蒲河所界。宋家泊堡在泛河所西十里。西南接丁字泊堡所,東有白家沖堡,西南接三岔兒堡。又有曾遲堡,在宋家泊堡東北。其東北又有平定堡,又東北接三萬衛之定遠堡。《志》云:所東有李屯堡,嘉靖間增筑。
撫安堡衛東五十里。其東有石門堡,可屯兵。南有小釣子山,可按伏。又有龍潭寺口,賊沖也。又鎮西堡,在衛西北遼河外,近堡有熊官兒屯,官軍嘗御敵于此。又堡東有彭家灣堡,嘉靖中增筑。常裕堡,在衛南三十五里。《一統志》:自堡而東南,有永登、秀穎、豐平、大有、富豐、安福、團山、康嘉,凡八堡。
三萬衛司北三百三十里。南至鐵嶺衛九十里,西至廢懿州三百七十里,東北至三衛境廢信州三百十里。古肅慎地。隋唐時,為黑水所居。唐元和以后,勃海取其地,屬上京龍泉府。勃海衰,黑水女真復有之,后滅遼,此為會寧府之地。金末,其將蒲鮮萬奴據遼東,蒙古克之。至元二十三年,置開元路《元史》:元初平遼東,置開元南京二萬戶府,治黃龍府。至元四年,更遼東路總管府。二十三年,改為開元路。王氏曰:開元者,金上京境內地名,元平遼東,引師至此,遂定其地。時上京一帶,俱已殘毀,因改建開元路。以三萬衛為即會寧故地者,誤也。明洪武二十一年,置兀者野人乞例迷女直軍民府。二十二年,罷府,置今衛。今改置開原縣,屬奉天府。
衛控臨絕徼,翼帶鎮城,居全遼之上游,為東陲之險塞。遼海衛在三萬衛治東北,洪武二十一年置。初治牛家莊,二十六年,移治于此,今廢。
安東州在三萬衛治西南,永樂七年置。今亦并入開原縣。
開元城即衛治。元或作原,誤也。蒙古窩闊臺六年,初立開元南京二萬戶,治黃龍府。或以今城即黃龍城,非也。蓋初寄治于黃龍府,后徙今治。明初,因舊城設三萬衛,洪武二十五年修筑,周二十三里有奇。
廢信州在衛東北四百里。《遼志》云:本粵喜故城,勃海置懷遠府,治懷福縣。遼改置信州彰圣軍,又改置武昌縣為州治,金因之。元州縣俱廢。又定武廢縣在信州境,本勃海豹山縣地,遼置定功縣,又改為足武縣,屬信州,金廢。
廢韓州在衛東北。《遼志》云:本藁離國,舊治柳河縣,高麗置莫阝頡府,都督莫阝、頡二州,勃海因之,后廢。契丹初置三河、榆河二州,尋并二州置韓州東平軍。金因之,又增置臨津縣為州治,而以所統柳河縣屬焉。元初廢。柳河廢縣,在韓州境。《遼志》:本勃海粵喜縣地,遼置柳河縣,屬韓州,金因之,元省。
廢鳳州在故韓州北二百里,遼置。《志》云:亦藁離國故地,勃海之安寧郡也。契丹置,州西北至上京九百里。金廢。九連城,在衛東北九十里,木川東岸,城連屬有九,因名。明初征納哈出,駐兵于此。
黃山衛東北十五里。又衛東一十里有塔兒山,又東四十五里有松山。刀畢山,在衛西南二百五十里。刀畢蓋二山西相連。又熊山,在衛西北百九十里,與刀畢山俱在遼河西岸。
金山在衛西北三百五十里,遼河北岸。唐乾封二年,薛仁貴破高麗于金山,進拔扶余城,即此。一名曲呂金山。又西北三十里曰東金山,又二十里曰西金山,三山延亙三百余里。明初馮勝破納哈出于此。詳見直隸兀良哈境。牛心山,在衛東北三百五十里。《志》云:在艾河之北,土河之東。又阿兒干山,在衛東北三百五十里,廢信州之東南。
分水嶺有二:東嶺在衛東二百五十里,密河西岸,西嶺在衛北二百里,遼河西北。天順三年,大帥趙輔分遣左軍出渾河、柴河、石門河、土木河,至分水嶺。討叛酋是也。
金線河在衛城東北,西流入城,出西水關,又南入清河,夾岸多柳,因名。
清河衛東五十里,謂之大清河。源出分水嶺,流經城東南,有小清河,自衛東流合焉,經城南,西流入于遼河。密河,在衛東二百五十里,自塞外流入,合于大清河。又馬鬃河在衛西三十里,源出衛東北境黑嘴山,繞黃山后西南流入于大清河。又衛東北百里有水川,源亦出分水嶺,下流入大清河。
艾河衛東北二百五十里。源出塞外,流經衛東北境黑嘴山,與土河會。又上河,在衛北二百五十里,亦自塞外流入,至黑嘴山,合于艾河。二河合流,謂之遼海,經衛西八十里,又西南流入鐵嶺沈陽境,即遼河之上源也。涂河,在衛西北二百五十里。自塞外流入境,南合遼河。又有亮子河,出衛東北境槍竿嶺,西南流入于遼河。
鎮北關衛東北七十里,海西族朝貢市易處。又廣順關,在衛東六十九里靖安堡東。嘉靖中,海西族分道款關,因以鎮北曰北關,廣順曰南關。新安關,在衛西六十里,慶云堡北。又清河關在衛西南六十里,山頭關在衛南六十里,各關俱有官軍戍守。《志》云:衛南四十五里有中固城,永樂五年筑,撫順驛置于此。
靖安堡衛東六十里。近堡曰黃泥岡,按伏處也。萬歷四十七年,大帥馬林等分為□□□從靖安出邊,南向建州,即此。又東川堡,在衛東南七十里。《輿程記》:從東川堡路□□□至剪河□□□□□□□□□□□□□至黃嶺□□□□□□□□□□□□□至拖東□□□□□□□□□□□□□亦可抄□□□□□□□□□□□□□直趨老寨,皆坦途也。
古城堡衛西南四十五里。又西十五里曰慶云堡,與中固城、定遼堡相為應援。《邊防考》:衛城南舊有馬市。蓋□□□□□□□□□,一在開元□□□□□□□□□□□城東三里,一在□□□□□□□□□□。正統間,罷其□□開元□□□□□□□□,又添設馬市于古城堡南。嘉靖三年,□□□慶云堡北,每歲□西黑龍江部市易□□。永寧堡,在衛西北二十里,其東曰鎮夷堡,近堡有皇甫城,按伏處也。
定遠堡在衛南,中固城西,近堡有高麗屯,可屯兵。又柴河堡在中固城東南,近堡有關門沖,可屯兵。又有馬家寨,可按伏。威遠堡,在衛東五十里。近堡有木川、百峰山,皆為賊沖。又松山堡,在靖安堡西南,與中固城、柴河堡接境。
清陽堡衛北二十里。又東二十里曰鎮北堡。去鎮北關六十里,又有靜邊堡,與鎮北堡相近。
瓦峪堡衛東三十里。又扣河堡,在衛東南六十里。《一統志》:衛境自東南轉西,有實秀、實穎、迎陽、扣河、長城、東川、福興、關東、嘉禾、雍康、石門、常寧、上饒、團山、甘泉、城、向陽、問糧、古城、仙安、永慶、長樂、山岡、三山、勸農、富川、聚貨、梁山、高梁、中寨、泉安、黑穗、豐樂、蓮湖、永豐,凡三十五堡,俱有官軍戍守。曹子谷寨,在衛東南塞外,□□□□□□□□□□□□□李成梁□□□□□□□□人等寨□□□□□□□。亦赤哈答寨在靖安堡邊外七十里。□□□之□別□□□□□□□□□□□□□□十里地□□□□□□□□□□□□□□因呼為□□□□□□□□□□此構釁之□□□□□。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