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南臨大海,北峙醫閭。遼左有事,此亦出奇之地矣。
右屯衛城即衛治,元閭陽縣之臨海鄉也。洪武二十六年,置衛于十三山堡。二十七年,遷治于此。永樂中筑衛城,周五里有奇。
十三山衛北三十里。五代胡嶠《北行記》:十三山西南去幽燕二千里。又《遼史》:燕王淳討武朝彥,至乾州十三山。即此。又塔山,在衛北四十里,有塔在其上,因名。大凌河衛西二十五里,自廣寧中屯衛流入境,又東南入于海。又城東一里有枯凌河,從大凌河分流,或盈或涸,故名,亦東南入海。黑林堡衛西北五里。又衛東南有河通堡?!兑唤y志》:自衛境東北折而南,有枯樹、東海、枯凌河、檳榔、常豐、女貞等六堡。又鹽場百戶所,在衛南二十里。鐵場百戶所,在衛東五十里。
望海頓在衛西南。隋大業八年,伐高麗,敗還,敕運黎陽、洛口、太原等倉谷向望海頓,圖再舉。謂此。
廣寧前屯衛司西九百六十里,西至山海關七十里,南至海二十里,北至邊墻二十五里,西北至大寧廢衛三百七十里。
秦、漢遼西郡地。晉及后魏因之。唐初,為營州地。咸亨中,置瑞州于此。契丹置來州歸德軍。金天德三年,改為宗州。泰和六年,復為瑞州避金主睿宗諱也。元亦曰瑞州,屬大寧路。明洪武二十五年,改衛。今省入寧遠州。衛襟帶燕薊,控扼營平,當戎索之要沖,司雄關之鎖鑰,誠咽喉重地也。
來遠廢縣即衛治?!短剖贰罚贺懹^十年,以烏突汗部落置威州于營州境,后改瑞州,又置來遠縣為州治,后廢。契丹改置來賓縣,來州治焉。金曰宗安縣。泰和六年,改曰瑞安。元省縣入州。明改置衛,因舊城修筑,周六里有奇。
海陽城在衛東?!哆|志》:漢海陽縣地,屬遼西郡,瀕海多鹼鹵,置鹽場于此。慕容置集寧縣,遼置隰州平海軍,領海陽縣。金皇統三年,州廢,縣屬瑞州。元省。海濱城,在衛西七十里?!哆|志》:本漢陽樂縣地,屬遼西郡,遼置潤州海陽軍,統海濱縣。金初封遼主天祚為海濱侯,州尋廢,縣屬瑞州。元省。明初置東關遞運所于此?!侗鞭乩飼罚簼欀菸髦劣尻P四十里,南至海三十里。舊《志》云,海濱故縣在關城東也。
遷民廢縣在衛西北。遼置,亦漢陽樂縣地。統和中,置遷州興善軍,統遷民縣。金州廢,又廢縣為遷民鎮,屬海陽縣。元仍曰遷民鎮,屬瑞州。致和元年,燕帖木兒迎立懷王于大都,上都諸王也先帖木兒等自遼東以兵入遷民鎮。明洪武十三年,故元平章完者不花等犯永平,礻卑將王輅追擊至遷民鎮,擒之,即此。
萬松山在衛西北十五里,綿亙東西百余里,連山海永平界,山多松,因名。山北相接者,曰五指山,五峰秀拔,若五指然?!吨尽吩疲何逯干皆谛l北五十里。三山,在衛西北三十里,高數千仞,三峰并秀,《遼志》謂之三州山。又鐵場山,在衛北三十里。衛東北百五十里,又有九洞山。
十八盤山衛北九十里。縈回曲折,十有八盤。《志》云:衛北三十里有石梯山,昔人鑿石為梯,以便登陟處也。又有關山,在城北十五里。灰山,在衛西北七十五里。又衛西北九十里有龍門山。《志》云:衛西北三十里有蛇倒退山,以險峻難越而名。又大寨兒山,在衛東北四十里。衛東北二十里,又有小寨兒山。
橫嶺衛北二十里。又北十里曰分水嶺、青石嶺。衛東北四十里又有白石嶺。又長嶺在衛西三十里,其相接者曰高嶺。又西四十里曰歡喜嶺。麻子峪,在衛西四十里,鐵場百戶所置于此。又山口峪,在衛東南七十里,鹽場百戶所置于此。又衛西北四十里有寺兒峪。
急水河源出萬松山,經衛西五十里入海。又有慢水,源出歡喜嶺,經衛西七十里入海。六州河,在衛東北七十里,大寧、建州等六州之水,合流入境,南流經衛東北十五里之蛇山,又東南入海。
杏花溝衛東北三十五里。又東北三十五里有三道溝,又東北二十里有葦子溝。又爛泥溝,在衛東五里。又衛北二十里有芍藥溝。白龍潭,在衛東南七十里,南流入海。又衛西北三十里有黑龍潭。
山海關衛西七十里,與直隸永平府接界。詳見直隸重險山海關。
急水河堡衛西五十里。宣德三年,增置中前千戶所于此,堡南有芝麻灣,濱海要地也。杏林堡,在衛東五十里,宣德三年,增置中后千戶所于此。
鐵場堡衛西六十里,與山海關接界。又永安堡,在衛西北四十五里。背陰堡,在衛西北三十里,《志》云:嘉靖二十五年置。又三山營堡,在衛西北三十里。平川營堡,在衛北三十里。又東北為瑞昌堡。又東北為高臺堡?!吨尽吩疲鹤愿吲_入盤嶺二百五十里,又北入毛安鋪二百里,皆前屯舊界也。
三道溝堡衛東北七十里。又東為新興營堡。嘉靖三十五年,馬市成,俺答縱掠如故,別酋把都兒辛愛犯遼東新興堡,即此。又錦川營堡,在衛東北九十里,又東接寧遠衛界。
塔山堡衛東南六十里。又安寧山堡,在衛東北五十五里。慶春山堡,在衛東北七十余里。海山堡,在衛西南四十里?!兑唤y志》:衛境自北而東南,有戰歌、安家、慶春、永豐、古城、廣積、積糧、長安、鎮安、永安、蛇山、海泉、海山、新安、林樹、泰新、鹽場、三山、塔山、海濱、劉興、興安、城南、老軍,凡二十四堡。
椴木沖衛西北三十里。其相近者又有碾兒沖。黃喜沖,在衛東北三十里。又東北四十里為塔兒沖。又十里為老鸛沖。《邊防考》:衛境塞外百里有鐵嶺川,三衛所駐牧處也。沙河驛衛東北四十里。又東三十里,達寧遠衛之東關驛。又高嶺驛,在衛西南三十五里,西入山海關之道也。
寧遠衛司西七百七十里,西至廣寧前屯衛百三十里,東北至廣寧中屯衛百二十里,東北至廣寧衛三百里,西北至故大寧衛廢利州百五十里。
秦漢時遼西郡地。唐為營州地。遼為錦州及來州地。金、元亦為錦、瑞二州地。明初,為廣寧前屯及中屯二衛地。宣德三年,始置衛。今改置寧遠州,屬錦州府。衛內拱巖關,南臨大海,居表里之間,屹為形勝。
寧遠城即衛治。創建于宣德三年,撫臣包德懷所奏置,據三首山為固,城小而堅,周七里有奇。
和州城衛北百二十里,元初置和州,屬大寧路。至元五年,并入利州,為永和鄉。利州見廢大寧衛。
三首山衛東五里,三峰相峙,上有泉,四時不竭。又望海山,在衛東十八里,下臨大海。八塔山在衛西南二十五里,上有八小塔。又鐵帽山,在衛西十八里。大團山衛西北三十里,中高四下,固守之,可斷北寇出沒之道,團山堡置于此。又鎮山,在衛西北二十里。其相近者又有雙山。又剌梨山在衛北,與塞外相接。長嶺山,在衛東北五十余里,向有長嶺山堡。萬歷中,朵顏寇連山驛,總兵杜松出中屯所長嶺山,夜至塞外之哈流兔襲賊營,大有斬獲?!吨尽吩疲洪L嶺即弘螺山之別名,今衛東北五十六里為小紅螺山,衛東北六十里即大紅螺山,蓋與中屯衛接境處也。
白塔峪衛西北三十五里。又衛西六十里有石峽口,其泉流為曲尺河,東入海。桃花島,在衛東十五里海濱,海舟往來,恒泊于此。又覺華島,在衛東南二十里,上有海云、龍宮二寺。
寧遠河源出城西北山谷中,流至城西,分為二池,環抱城郭,復合為一,南流入海。又衛東北二十五里有七里河,源出廢和州,東南流入海。又臭柳河,亦出和州境,下流入海。北沙河,出衛西二十里之小隱山。又有北沙河,出衛西四十里羊角山,俱東流入海?!吨尽吩疲撼菛|三里又有沙河,源出衛北塞兒山,東南流入海。
東關河在城西六十里。自大寧境流入,上通六州河,南流入海。又女兒河,亦自境外流入,經城西一里,東南入海。又有石橋河,在衛西十三里,源出鐵帽山,南流入海。西湖,在衛西十五里,有藕、芡、魚、蝦之利。
海衛南二十五里。又衛東南至海,僅十五里。
塔山所在衛東五十里。宣德三年,別置中左千戶所于此,屬寧遠衛,所城周三里有奇,嘉靖三年修筑。小沙河所,在衛西四十里。宣德三年,別置中右千戶所于此,屬寧遠衛,所城周三里有奇。黑莊窠堡衛西六十里,其南即石峽口,可屯兵。又西與廣寧前屯之錦川堡接界。又仙靈寺堡,在黑莊堡東。其東又有小團山堡,堡西有五澗山,可屯兵。堡西北為老虎沖,可按伏。興水堡,在衛西北五十里,堡北有煙籠山,可屯兵。堡東為王保兒山,可按伏。又白塔峪堡,在白塔峪口,其東為陡嶺口,可按伏。
寨兒山堡衛北二十里,堡東為鷹窠山,可屯兵。堡西為橫嶺,可按伏。又灰山堡,在寨兒山堡東。松山寺堡,在衛東北四十里,堡東有廟兒山,可屯兵。又沙河寨堡,在衛東北四十余里。又東北即長嶺山堡也。又椴木沖堡,在衛東北六十里。又東接錦州西境之大興堡?!吨尽吩疲盒l有鹽場百戶所,在城南二十五里。鐵場百戶所,在城南十八里麻子峪。
連山驛城東北三十二里。又曹莊驛,在城西南十三里。東關驛,在城西六十里。又西六十里為前屯衛之沙河驛。又瓦窯沖,在衛東北四十里。雙塔,在衛東。萬歷中,三衛部落嘗聚此犯寧前諸處。或曰:即塔山所也。又東南為湯池站,故屬錦州,置站于此,西達曹莊驛。沈陽中衛司北百二十里。北至鐵嶺衛百二十里,東南至鴨淥江六百里。
《禹貢》青州地。戰國時屬燕。秦、漢為遼東郡地。晉因之,尋為挹婁國地。唐得其地,屬安東都護府,后沒于勃海,置沈州。遼置興遼軍,后更名沈州,亦曰昭德軍。金因之,后更為顯德軍。元曰沈陽路《元志》:金末,沈州毀于兵火,元初徙高麗降民散居遼陽,置高麗舉民萬戶于沈州,以城郭初創,寄治遼陽故城。中統二年,改為安撫高麗軍民總管府。及高麗舉國內附,又分置安撫高麗軍民總管理沈州。元貞二年,并兩司為沈陽等路,安撫高麗軍民總管府,仍治遼陽故城。明洪武二十年置衛。今建盛京于此,府曰奉天,□□領州一、縣五。
衛控御荒徼,撫集戎夷,遼陽之頭目,廣寧之唇齒也。
樂郊城即衛治。遼初俘薊州三河縣民,置三河縣于此,后更為樂郊縣,沈州治焉。金因之,后廢。明洪武二十一年,修筑故城,周十里有奇。城南有南關城,周不及一里,游兵居焉。今改置附郭縣,曰承德,編戶□□。
章義城衛西南六十里?!哆|志》云:漢襄平縣地,高麗置當山縣,勃海為鐵利郡,契丹初置鐵利州。統和八年,州省。開泰七年,復置廣州,治昌義縣。金皇統三年,州廢,改縣曰章義,屬沈州。元廢,今為章義站。
遼濱城衛西北百八十里,高麗之遼東城也。唐太宗克之,改曰遼州。時亦謂之新城,以別于遼東故城也。《唐史》:貞觀十九年,伐高麗,江夏王道宗將兵數千至新城。二十年,復伐高麗,命李世將營州兵自新城道入。永徽三年,高麗侵契丹,松漠都督李窟哥將兵御之,大敗高麗于新城。儀鳳二年,徙安東都護于新城,以統高麗、百濟之地。此唐所名之新城也。后為拂涅國城。勃海置東平府,督伊、蒙、陀、黑、北五州。契丹阿保機攻勃海,先克東平,五州皆下,復置遼州于此,并置遼濱縣為州治,亦曰東平軍,德光更為始平軍。金皇統三年,州廢,縣屬沈州。元并廢縣。近《志》謂之遼陽城,又謂之顯州城,皆誤也。按:《舊?高麗傳》:貞觀十九年,季圍遼東城,高麗發新城步騎來援。又《志》安東都護府領新城州、遼東州。據此則遼東城非新城也。蓋唐初以遼東城置遼州,亦曰遼城州,新城則置新城州,至遼時乃移遼州于新城耳。又《舊?高麗傳》曰:乾封二年,季度遼至新城,謂諸將曰:新城是高麗西境鎮城,最為要害。若不先圖,余城未易可下。遂引兵于新城西南,據此筑柵,且攻且守。城中窘迫,乃降。北豐城在衛西北。后漢末,公孫度據遼東,置城于此,謂之豐城。司馬懿伐遼東,豐人南徙青齊,其留者曰北豐。宋元嘉十五年,北燕主馮弘奔高麗,至遼東,高麗處之平郭,既而徙之北豐,尋殺之。胡氏曰:慕容翰議以偏師從北道攻高麗,即此豐道云。白巖城,在衛西,高麗所置城也。唐貞觀十九年,克遼東城,進軍白巖城,克之,改置巖州。勃海曰巖州白巖軍,治白巖縣。契丹因之,改屬沈州。金廢。
貴德城衛東八十里。《遼志》:漢襄平縣地,契丹置貴德州寧遠軍于此,治貴德縣。金因之。元廢。又有奉德廢縣,在貴德州東?!哆|志》:勃海緣城縣地,契丹置奉德州于此,尋降為縣。金省。奉集城,在衛東南。《遼志》:高麗置霜巖縣于此。勃海置集州,治奉集縣。契丹仍曰集州,又為懷眾軍。金廢州,以奉集縣屬貴德州。元縣廢。今為奉集堡,有鐵場百戶所,屬鐵嶺衛?!吨尽吩疲罕|去鐵嶺衛二百十里。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