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山關司東南百八十里。地有連山,因名。朝鮮入貢之道也,向有官軍戍守。《志》云:遼陽城北三里有鎮湘關。又有刺榆關,在司南百七十里。鴉鶻關,在司東南三百三十里。其東有喜昌口,即建州駐牧處。天順三年,帥臣趙輔等分軍由鴉鶻關、喜昌口,又逾鳳凰城、黑松林、摩天嶺,至潑豬江,斬獲而還。萬歷四十七年,大帥李如松由清河出鴉鶻關,是也。
德勝營在司西六十里。舊為軍士屯戍之所。又虎皮營,在司北六十里,亦曰虎皮驛。又威寧營,在司東六十里。《志》云:三萬衛鐵場百戶所置于此。首山堡司西十五里。以近首山而名。又南沙河堡,在司西南三十里。又有北沙河堡,在司北八十里。鞍山堡,在司西南六十里,以地有鞍山而名。亦為鞍山驛,西南去海州九十里。
柳寨堡在司北。舊為柳條寨。弘治中,始增置營堡于此。又蓮花泊堡,在司北九十里。又長勇堡,在司北百五十里,其西為長勝堡。長營堡,在長勇堡東北。《邊防考》:堡南有毛得山,為屯兵按伏之所。又長安堡,在司西北五十余里,其西為長定堡。又西南為長寧堡,又西為長靖堡。
甜水堡司東南九十里。亦曰甜水站,遼海衛鐵場百戶所置于此。又南八十里曰草河堡。又有青苔峪堡,在司南百五十里,以當青苔峪而名。東丹堡,在司東百二十里,其相近者曰白澤山。馬根單堡,在東丹堡東三十里,其相近者曰靜寧墩,賊沖也。《志》云:馬根單堡與清河堡、咸場堡、陽堡,相距皆七十余里,中間有乾河、王老諸嶺,皆險隘。
清河堡司東南三百里。南臨太子河堡,西有白塔佃,可按伏。又西有威寧營,可屯兵。其東接鴉鶻關往來邊路。《志》云:清河堡東境有松山,軍士采木處也。《輿程記》:出清河路三十里即鴉鶻場,又三十里至響花嶺,五里為撒石寨,十里無狼寨,十里舊鴉鶻關,十里一哈河,十五里烏雞關,二十里林子嶺,二十里錯羅必寨,又三十里即建州老寨矣。其舊鴉鶻,路坦無林,四馬可進。烏雞關頭道扣柵,有懸崖相抱,二道砌石橫木,止容一人俯行,騎不能過。林子嶺樹雖稠密,亦四馬可行也。散洋峪堡,在清河堡西。嘉靖二十五年增置。又一堵墻堡,在清河堡東,亦嘉靖二十五年置,當鴉鶻關之沖。又司東南三百七十里有鹼場堡,近堡有金人寨,可按伏。又有孤山堡,在鹼場堡東南,亦嘉靖二十五年置。
陽堡在司東南四百余里。近堡有湯頭溪,可按伏。又新安堡,在陽堡西。近堡有石嶺兒、梁家峪,皆設險處也。又灑馬吉堡,在新安堡東北,與孤山堡相接。《輿程記》:出陽路三十里至古北河,八十里至半嶺,七十里為一赤董古寨子,五十里為頭道大嶺,二十里二道大嶺,四十里凹兒哈寨,又七十里即建州老寨矣。其古北河夾峙深林,小河數十道,冬涸夏漲。頭道、二道嶺高巖陡絕,大樹紛錯,凡二百余里,并無別徑可抄,險道也。
險山堡司東南四百余里,嘉靖二十五年增置。堡北有雙嶺臺堡,東有石坌口,鎖果直等臺,賊沖也。寧東堡,在險山堡西南。其南又有江沿臺堡,亦嘉靖二十五年增置,當打探峪、瓦子峪等一帶賊沖。又湯站堡,在險山堡西,其西南與鳳凰城接界。《邊防考》:賊從石岔口循短錯江入掠江沿臺,離湯站僅八九十里,亦沖要處也。又鳳凰城西北六十里曰鎮夷堡。又南有鎮東堡,即成化十七年所置。寬奠堡司東南五百里。萬歷六年筑。其東有通夷關,又東北有松子嶺、林剛谷,俱接建州塞。堡東又有晾馬佃,亦曰晾馬臺,賊沖也。長奠堡,在寬佃南百里。其東北五十里為永奠堡。又大佃堡在寬佃東南三十里,又東為石岔口驛。又寬奠北三十里曰新奠堡,俱萬歷六年置。《邊防考》:寬奠新疆,逼近建州,邊人謂之張其哈剌佃子。萬歷中,李成梁棄其地為建州耕牧。《輿程記》:寬佃一帶,皆在建州東面,若從鎮江路徑長奠,永奠,三十里而至沙松排子,又三十里至分水嶺,三十里至八家子,二十里轉山頭,十里鴉兒河,二十里稗東葛嶺,十里稗東葛嶺寨子,三十里牛毛嶺,二十里牛毛寨,二十里董古寨,十里馬家寨,四十里深河子,三十里大家寨子,三十里凹兒哈寨子,四十里家哈寨,三十里為建州老寨,此皆小徑深林也。從寬奠路則十五里至古洞,二十里至小佃子,三十里團團佃子,二十里八家子趨轉山頭。其小佃、團佃、八家子,皆伐林可通。而牛毛嶺、家哈寨林深巖峭,稗東葛嶺路夾大崖,皆難行之路矣。牛毛寨在司東北塞外。其北又有馬家寨。萬歷四十六年,大帥劉纟廷從寬奠堡出邊,至牛毛寨,復深入至馬家寨,即此。《志》云:牛毛寨相近有萬遮嶺。又有葛祿寨,亦在寬奠塞外。又有董古、閻王等寨,皆近建州老寨。修火寨,在司東南塞外。成化三年,大帥趙輔等討建州叛族,分軍歷宋產、八李等寨,追至摩天嶺。別將攻修火寨,襲敗賊于張亦升、松林,皆建州境內地也。又鴨兒匱,亦寬佃塞外地。萬歷八年,建州族犯陽、永奠等堡,官兵追奔出塞二百余里,至鴨兒匱,大破之。
甬道在司西遼河上。隋大業八年伐高麗,起浮橋渡遼水,因筑甬道于河旁。唐貞觀十八年,伐高麗,李世軍發柳城,多張形勢,若出懷遠鎮者,而潛師北趨甬道,出高麗不意,度遼水至玄菟,即隋所筑甬道也。懷遠鎮,見直隸廢大寧衛。
海州衛司西南百二十里。南至蓋州衛百二十里,西至廣寧衛二百四十里,東南至鴨淥江五百八十里。
秦漢時遼東郡地。后魏末,為沃沮國地。高麗為沙卑城。渤海號南京南海府。遼為海州南海郡。金曰澄州。元廢。明洪武九年,置衛。今改曰海城縣,屬奉天府。衛襟帶遼陽,羽翼廣寧,控東西之孔道,當海運之咽喉,遼左重地也。
沙卑城即衛城。亦曰卑沙城,高麗所筑,疊石為城,幅員九里,或訛為卑奢城。自登、萊海道趣高麗之平壤,必先出此。隋大業十年,來護兒出海道,至卑奢城,敗高麗兵,將趣平壤,高麗懼而請降。唐貞觀十九年,伐高麗,張亮帥舟師自東萊渡海襲卑沙城,其城四面懸絕,唯西門可上,唐兵攻拔之。總章初,復得其地。后沒于勃海,置南京南海府,兼置沃州,領沃沮、鷲巖、龍山、濱海、升平、靈泉六縣。遼改置臨溟縣,為海州治。金為澄州治,元州縣俱廢。明洪武九年,改筑衛城,周六里有奇。
新昌城在衛東。漢縣,屬遼東郡。后漢因之。永寧二年,高句麗與鮮卑寇遼東,太守蔡諷追擊之于新昌,戰歿。晉亦為新昌縣。咸和九年,慕容仁自平郭趨新昌,都護王宇擊走之,遂徙新昌入襄平,時仁與慕容相攻也。居就城,在衛東北。漢縣,屬遼東郡。后漢省。晉復置。咸和九年,慕容擊其弟仁于遼東,入襄平,居就及新昌皆降于。
析木城衛東南四十里。漢望平縣地,屬遼東郡。后漢因之。晉改屬玄菟郡。勃海置花山縣。遼改曰析木,屬遼陽府,尋置銅州廣利軍治焉。金皇統三年,州廢,以縣屬澄州。元省。遼隊城衛西六十里。漢縣,屬遼東郡。隊,讀隧。后漢初廢,公孫度復置。曹魏景初元年,幽州刺史丘儉擊公孫淵,屯遼東南界,淵逆儉于遼隊,會天雨十余日,遼水大漲,儉戰不利,引軍還右北平。明年,司馬懿伐公孫淵,淵使其將卑衍、楊祚屯遼隊,圍塹二十余里,懿佯出其南,而潛軍濟水出其北,徑指襄平。晉廢。《水經注》:遼隊縣在遼水東岸。是也。渤海國置永豐縣。遼曰仙鄉縣,屬遼陽府。金廢。
耀州城衛西南二百里。勃海置椒州于此,領椒山、貂嶺、澌泉、尖山、巖淵五縣。遼改置耀州,仍屬海州南海軍節度。金廢。《志》云:巖淵城在衛西南百里,即渤海所置縣也,金廢。濱州城,在衛西北百二十里。勃海置晴州于此,領天晴、神陽、蓮池、狼山、仙巖五縣。遼改置濱州,仍屬海州南海軍。金廢。
三角山衛南二十里。又衛東南三十里有白山,東三十里有滑石山。
遼河在衛西南五十五里。自遼陽界流入,又南注于海,謂之三岔河。當東西往來之沖,亦謂之遼澤,或謂之黃水。晉咸和八年,慕容仁舉兵平郭,襲慕容于棘城,至黃水,知事露乃還據平郭。胡氏曰:黃水在險瀆故縣界,蓋即遼瀆之異名。
南北通江衛西百八十里。源出衛東滑石山,自東而西,橫度遼河,折而南流,又折而東,復入于遼河,其間有閬洲,方十余里,可以耕稼。
散水河在衛北。源出塞外,西流經衛境,下流入太子河。又新開河,在城西七十里。城西二百九十里,又有開通河,下流俱匯于遼河。
勃錯水在衛西北。唐貞觀十九年,親征高麗,攻安市城,不克,引還。至遼東,渡遼水,遼澤泥淖,車馬不通,命長孫無忌剪草填道。至蒲溝,駐馬督填道,諸軍渡勃錯水,暴風雪,士卒沾濕多死者。胡氏曰:蒲溝、勃錯水,皆在遼澤中也。
梁房口關衛西南七十里。又東南九十里,即蓋州也。海運之舟,由旅順口達者,于此入于遼河。旁有鹽場三:其二屬沈陽衛,一屬遼海衛,各置百戶所屯戍。大片嶺關,在衛東百十里,向亦置官軍戍守。
永豐堡衛西南六十里。又西有臨清、廣積、保寧、鎮海等四堡。東勝堡,在衛北。其西南為東昌堡,堡東有趙皮灣,向為屯兵設伏之所。
牛家莊驛衛西北九十里。又西北八十里為沙嶺驛。西至廣寧七十里。又耀州驛,在衛南六十里。又南六十里,即蓋州也。杜家屯在衛西北,遼河東岸,亦與廣寧接界。又衛西南九十里有鹽場,衛東九十里有鐵場。向各置百戶所司之。蓋州衛司西南二百四十里。南至復州衛百八十里,西北至廣寧衛三百六十里,東至鴨淥江五百五十里。
秦漢時遼東郡地。高麗為蓋牟城。唐置蓋州。勃海因之,又改為辰州《志》云:以路通辰韓也。遼初,為長平郡,尋為辰州奉國軍。金初,改軍曰遼海軍,尋又改州曰蓋州,軍仍曰奉國。元初,為蓋州路,尋復為州,以州治建安縣省入,屬遼陽路。明洪武九年,廢州置衛。今改為蓋平縣,屬奉天府。
衛控扼海島,翼帶鎮城,井邑駢列,稱為殷阜。論者以為遼東根柢,允矣。
蓋牟城即衛治。本漢平郭縣地,漢、晉以后屬于高麗。亦曰蓋葛牟城。唐貞觀十九年,伐高麗,取蓋牟城,因置蓋州。《遼志》云:州治建安縣,元省入州。明洪武五年,改筑今城,周五里有奇。
平郭城在衛南。漢縣,屬遼東郡。后漢因之。曹丕封公孫恭為平郭侯,即此。晉省縣而城存。大興四年,慕容以其子翰鎮遼東,仁鎮平郭。咸和八年,仁據平郭以叛慕容。咸康二年,襲仁于平郭,自昌黎東踐冰而進,凡三百余里。至歷林口,舍輜重,輕兵趨平郭,遂克之。歷林口蓋在衛西北,昔時濱海要口也。七年,又使其子恪鎮平郭城,后魏時廢。隋大業九年,復伐高麗,修遼東古城以儲軍糧,即平郭城矣。建安城,在衛東南,漢平郭縣地,高麗置建安城于此。唐貞觀十九年,伐高麗,張儉進度遼水,趨建安城。又李世言:建安在南,安市在北,安市先下,然后向建安。二城蓋相近也。儀鳳初,徙熊津都督府于建安故城,其百濟戶口先徙徐、兗等州者,皆置建安。《舊唐志》:自遼東城西南行三百里,至建安城,故平郭縣也。遼置建安縣,蓋循故名耳,非即舊城也。
安市城衛東北七十里。漢安市縣,屬遼東郡。后漢及晉因之。高麗亦曰安市城。唐貞觀十九年,征高麗,攻安市城,不克,引還。咸亨三年,高麗余眾復叛,遣將高侃擊之,敗之于安市城。后置安市州。渤海改置鐵州,領位城、河瑞、蒼山、龍珍四縣。遼仍為鐵州,亦曰建武軍,改置湯池縣。《志》曰:在東京西南百六十里。金州廢,以縣屬蓋州。元省。今為湯池寨堡。又后黃城在衛東,亦高麗所置。唐太宗攻安市,先拔其后黃、銀城二城。胡氏曰:高麗東境城也,與安市相近。時又拔其橫山、磨米、麥谷等數城。
秀巖城在衛東南。亦漢平郭縣地。遼時,本名大寧鎮。金明昌四年,升為秀巖縣。泰和四年,廢為鎮。貞四年,復為縣,屬蓋州。元廢。又興遼城,在衛東。《遼志》:漢平郭縣地。勃海置長寧縣。遼曰興遼縣,屬遼陽府。金廢。烏骨城,在安市東南,近大海。《唐史》:自登州東北海行,至烏湖島。又行五百里,東傍海需,有道至烏骨江。唐貞觀中,太宗圍白巖城,烏骨城遣兵為聲援。又太宗圍安市不下,群臣皆言宜釋安市,并力拔烏骨城,度鴨淥水,直取平壤。是也。熊岳城在衛南六十里。《遼志》:勃海杉盧郡也,領縣五,曰山陽、杉盧、漢陽、白巖、霜巖。遼改置盧州玄德軍。金州廢,以州治熊岳縣,屬蓋州。元廢。《志》云:縣西至海十五里,傍海有熊岳山,今為熊岳堡,下有熊岳河。
西安平城亦在衛東南。漢縣,屬遼東郡。后漢及晉因之。咸康七年,石虎將王華帥舟師自海道襲燕安平,破之。即此城也。文城,在衛西。漢置文縣,屬遼東郡。后漢改曰汶縣。晉省。咸和八年,慕容遣將攻其弟仁于平郭,敗于汶城之北。胡氏曰:汶城在平郭之西。
永平監城衛南百五十里。永樂七年建,城周三里有奇,有東西南三門。《志》云:舊有升平、新昌等監六,甘泉、安山、河陰、古城等苑二十四。后惟存永寧一監,清河、深河二苑,仍屬遼東,行太仆寺及苑馬寺,寺皆置于鎮城內。
駐蹕山在衛東。《唐史》:本名六山,在安市城外。貞觀十九年,征高麗,攻安市城,高麗將高延壽等來救。帝曰:彼若勒兵連安市而壁,據高山,取城中粟食之,縱掠吾牛馬,攻之不可下,此上策也。及延壽至,距安市四十里而屯。帝曰:虜墮我策中矣。既延壽又進一舍,至城東南八里,依山為陣。上命李世將兵陳于西嶺,長孫無忌將奇兵自山北出狹谷,以沖其后,自將步騎挾鼓角,偃旗幟登北山。上命諸軍聞鼓角齊出奮擊。及戰,高麗兵敗,無忌斷其歸路,延壽乃降。因名其山曰駐蹕。或曰:衛東分水嶺諸山,即太宗駐蹕處也。又六山,今廣寧無閭山之別名。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