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東舊都司城。東至鴨綠江五百六十里,南至旅順海口七百三十里,西至山海關一千一十五里,西北至大寧廢衛八百六十里,東北至故建州衛七百九十里。自都司至山東布政司二千三百三十里,至江南江寧府三千四百里,至京師一千七百里。
古冀、青二州地。舜分冀東北為幽州,即今廣寧以西地;青東北為營州,即今廣寧以東地。戰國屬燕。秦置遼東、遼西二郡。漢初因之。武帝拓朝鮮,并割遼東屬邑置樂浪、玄菟、真番、臨屯四郡。昭帝省臨屯、真番郡。后漢因之,后為公孫度所據度自稱平州牧,傳四世。魏景初二年,司馬懿擊滅之。三國魏置東夷校尉,治襄平,而分遼東、昌黎《晉志》:昌黎郡,魏置、樂浪、玄菟、帶方帶方郡,公孫度置五郡置平州。晉改遼東郡為國,仍隸平州《通典》:魏因公孫度之舊,分遼東五郡置平州,后還合幽州。又東夷校尉居襄平,后改為護東夷校尉。晉咸寧二年,仍置平州,治襄平。大興三年,為慕容所據按《燕錄》:慕容于晉太康五年始襲位。東晉大興二年,始逐平州刺史崔毖,據有遼東。四年,始拜為平州牧。初置即以為刺史,誤也。太和五年,屬于苻秦。后又屬于后燕晉太元十年,高句麗寇遼東,后燕將王佐救之,為高句麗所敗。遼東、玄菟遂陷于高麗。是年,慕容農復取之。后為高句麗所據《十六國春秋》:慕容熙光始二年,高句麗陷平州。五年,伐高句麗,不克。魏收《志》有遼東郡,蓋僑置也。唐征高麗,初置遼、蓋二州《唐書》:貞觀十九年,伐高麗,克遼東城,以為遼州。又克蓋牟城,以為蓋州。后又置都督府九,又置安東都護以統之《通典》:總章元年,李平高麗,得城百七十六,分其地為都督府九,州四十二,縣一百,置安東都護于平壤城以統之,用其酋渠為都督、刺史、縣令。上元二年,徙都護于遼東故城。儀鳳二年,又徙新城。圣歷元年,更名安東都督府。神龍元年,復曰都護。開元二年,徙于平州。天寶二年,又徙于遼西故郡城,領羈縻州十四。至德后廢。尋為勃海大氏所據。五代時,地入契丹,阿保機葺遼陽故城建東平郡,尋升為南京《遼志》云:城名天福,后又改為東京遼陽府。金因之。元初置東京總管府。至元二十四年,立遼陽等處行中書省。明年,改東京為遼陽路。明洪武四年,置定遼都衛。八年,改為遼東都指揮使司。十年革,所屬州縣置衛。永樂七年,復置安東、自在二州,領衛二十五、州二。今改置遼陽州、盛京奉天府。
州控馭戎貉,限隔海島。漢劉歆議孝武東伐朝鮮,起玄菟、樂浪,以斷匈奴之左臂者也。后漢之季,東陲日漸多事。及晉失其綱,慕容氏并有遼東,遂蠶食幽、薊,為中原禍。蓋其地憑恃險遠,鹽鐵之饒,原隰之廣,足以自封;而招徠旁郡,驅率奚、羯,乘間抵隙,不能無倒植之勢矣。自晉大興以后,遼東不被華風者,幾數百年慕容燕、高麗相繼有之。隋常圖之,而不能有。唐雖得之,而不能守也。五代梁貞明五年,契丹據有其地,漸營京邑,以侵擾中華。金人亦啟疆于此,用以滅遼弱宋。蒙古先取遼東西,而金人根本撥矣,后亦置省會于此,以彈壓東垂。明時都燕,遼東實為肘腋重地,建置雄鎮,藩屏攸賴。故司之西北則朵顏、福余、泰寧三衛,東北則建州、毛憐、女直等衛,而廣寧、開元居其噤吭,金、復、海、蓋并稱沃饒,為之根本。邊墻西自山海,東抵開元,延袤二千余里,東西闊絕。議者以應援為虞。成化二十年,邊將鄧鈺言:永樂時,筑邊墻于遼河,內自廣寧,東抵開元,七百余里。若就遼河迤西,徑抵廣寧,不過四百里。以七百里邊塹堡寨移守四百里敵,若入寇,應接甚易。弘治六年,按臣李善亦言:邊墻阻遼河為固,濱河之地,延壘八百余里,土脈咸鹵,秋修春頹,動費巨萬。夏旱水淺,不及馬腹;冬寒冰凍,如履平地。所在城堡,畏賊深入,遂將良田數萬頃,棄而不佃。況道路低洼,每遇雨水,泥濘不通。倘開元有警,則錦義、廣寧之兵,不過遙望浩嘆而已。臣詢之故老云:有陸行舊路,自廣寧抵開元,約三百余里,兼程不二日可到。地形高阜,土脈滋潤,有古顯州城池遺址即遼濱城,見沈陽衛。計莫若開舊路,展筑邊墻,起廣寧棋盤山,直抵開元平頂山二山在塞外,移分守八百里之兵,聚守三百里之地,錦義為西路,廣寧為中路,遼陽為東路,開元為北路,四路聲援相接,如率然之勢,庶廟堂可寬東顧之憂矣。議格不行《邊防考》:河西一帶,隨山起筑,多用石砌。廣寧以東,地勢平衍,惟藉版筑。弘治中,科臣鄒文盛嘗言:沿邊野草繁茂,水土便益,甚利陶冶,若以歲役丁夫,燒磚修砌邊墻,除山谷深峻不必修砌者,約千余里,及時督成,可為金湯之固。議格不用。說者曰:司負山面海,水深土衍,草木豐茂,魚鹽饒給正德三年,撫臣劉言:遼東邊儲,止是屯糧,歲用不給。二十五衛,俱有鹽場,每年例該煎鹽三百八十五萬六千四百三十斤,給軍食用。但鹽場去衛頗遠,運道甚艱,莫若召商開中糴買糧料為便。從之。三岔河南北數百里,木葉、白云之間,大定故城在焉見直隸大寧廢衛。乃委以畀敵,俾得進據腹心,限隔東西,寧前、高平諸處一線之險,形援易阻,保邊長策,得毋坐失之哉?
定遼中衛附郭。在司治東南。漢襄平、遼陽二縣地。屬遼東郡。后漢仍為襄平縣地。晉因之。后為高麗所據。唐平高麗,復曰襄平縣,后沒于勃海。契丹置遼陽縣,為東平郡治,尋為遼陽府治。金仍舊。元為遼陽路治。明洪武四年,改為衛治。八年,改置都司治焉。十年,廢縣。十七年,置衛。今為遼陽州治,六衛一州俱廢入焉。
定遼左衛附郭。在司治西南。洪武四年,置千戶所。十年,升為衛。
定遼右衛附郭。在司治西。建置同上。
定遼前衛附郭。在司治東北。建置同上。
定遼后衛附郭。在司治西北。洪武四年置,初名遼東衛,治得利嬴城,尋徙治于此。八年,改為定遼后衛。
東寧衛附郭。在司治北。洪武十三年,置五千戶所,曰東寧、女直、南京、海洋、草河,各領所部夷人。十九年置衛,并五所為左、右、前、后四千戶所,尋又增置中所及中左千戶所,以謫戍者實之。今與六衛俱廢。
自在州附郭。永樂七年置,治開元城內,領新附夷人,后徙置于東寧衛西偏。今與六衛俱廢。
遼陽城即司治。《遼志》:契丹神冊四年,葺遼陽故城,謂之鐵鳳城,以勃海漢戶建東平郡。天顯三年,遷東丹國民居之,升為南京,名天福城。幅員三十里,有八門,其宮城在東北隅,南為三門,壯以樓觀,四隅有角樓,相去各二里。外城謂之漢城。天顯十三年,改曰東京遼陽府,金、元皆因舊城。明洪武五年,改建定遼城,周十八里有奇,門六。南面門二,左曰安定,右曰太和。東面門二,左曰平夷,右曰廣順。西面門一,曰肅靖。北面門一,曰鎮遠。十二年,展筑東城一里,其北又附筑土城,以處東寧衛內附夷人。永樂十四年,復修筑北城,南北一里,東西四里,合于南城。司城共周二十四里有奇,北城之門三,東永智,西武靖,北無敵,自是每加修飾。萬歷庚申以后,鞠為茂草矣。遼陽廢縣,在司城內,漢縣,屬遼東郡。后漢安帝初,改屬玄菟郡。晉廢。《遼志》云:遼陽縣,漢浿水縣也。高麗改為句麗縣,勃海為常樂縣,遼為遼陽縣。按浿水縣,漢屬樂浪郡,《遼志》誤也。金、元俱為遼陽縣。明初廢。
襄平城司北七十里。漢縣,為遼東郡治。后漢及晉因之。亦謂之遼東城。慕容使其子翰鎮遼東,即是城也。隋大業八年,度遼水圍遼東城。唐貞觀十九年,親征高麗,拔遼東城,以其城為遼州。上元二年,移安東都護府于遼東故城。儀鳳二年,復移新城。賈耽曰:自營州入安東道,經汝羅守捉,度遼水,至安東都護府五百里,府故漢襄平城是也。又司東北有武次城,亦漢縣,屬遼東郡,東部都尉治此。后漢廢。晉咸和中,慕容復置,尋廢。
鶴野城司西八十里。漢居就縣地,屬遼東郡。晉因之。后廢勃海,置雞山縣于此。遼改為鶴野,屬遼陽府。金因之。元廢入遼陽縣。宜豐城,在司西南百里,遼置宜豐縣,兼置衍州治此,亦曰廣安軍。金皇統三年,州廢,以縣屬遼陽府。元初縣廢。又來遠城,亦在司西南。《遼志》:本屬女真地,統和中,伐高麗,置城于此。金升為來遠軍,又升為州。元廢。
石城故城在司東。金置石城縣,屬遼陽府。元省。《志》云:司東南十二里,有石城山,縣蓋因以名。又東南有故石城,蓋高麗故城也。唐貞觀二十一年,遣牛進達等自萊州渡海擊高麗,拔其石城,進至積利城,敗其兵而還。又橫山城,亦在司東。《唐史》:太宗征高麗,拔其橫山等城。又顯慶四年,薛仁貴破高麗于橫山。即此。
紫蒙城在司東。《遼志》:漢樂浪郡鏤方縣地。后佛涅國置東平府,領蒙州紫蒙縣。尋徙遼城并入黃嶺縣,渤海復置紫蒙縣。遼因之,屬遼陽府。金廢。于河城,在司東北,晉大興三年,慕容取遼東,平州刺史崔毖奔高句麗,高句麗將如奴子據于河城,遣將張統擊擒之。又湯州城在司北。《遼志》云:漢襄平縣地,渤海置州,領靈峰、常豐、白石、均谷、嘉利五縣。遼廢縣存州,在東京西北百里。金廢。婆速城在司東西百七十里。金初置統軍司于此。天德二年,置總管府。貞元初,又置府尹,為婆速府路。元訛速為娑,曰婆娑府。至元十七年,改隸東京總管府,后廢為巡檢司。
興遼城在司西南。《遼志》:漢遼東郡平郭縣地。渤海改為長寧縣。遼曰興遼縣,屬遼陽府。金廢。鳳凰城司東南三百五十里。其相近有鳳凰山,山上有壘石古城,可屯十萬眾。相傳唐太宗征高麗,駐蹕于此。明成化十七年,以朝鮮使臣還國,道經山下,為建州野人所掠,奏乞于舊路南新開一路,以便往還。于是撫臣王宗夷奏言,鳳凰山前后,實出沒要途,距遼東三百余里,其間土地廣漠,舊無烽堠,請自山之東北至陽間,筑墩臺二十二座;距山之西北一十五里,舊有古城遺址,于此筑立一堡,名為鳳凰城。距城西六十里,曰敘列站,宜筑立一堡,曰鎮寧堡。距城西北六十里,曰新通遠堡。于堡南增筑一堡,曰寧夷堡。各置軍馬,為鳳凰城聲援,則自遼陽直抵朝鮮,烽堠聯絡,既拒零賊東南竊掠,亦便朝鮮使臣往來。朝議改鎮夷堡為鎮東,寧夷堡為鎮夷,余悉從之。《志》云:鳳凰城東南去鎮江城凡百余里。鎮江城,在司東南四百六十里,舊為朝鮮貢道,其相近者有安奠堡。明天啟元年,毛文龍襲安奠,入鎮江城。是也。又有斬木城及火煙溝等處,其西北與鳳凰城相近。
首山司西南十五里。山連海州衛界,頂有平石,泉出其中,挹之不竭。曹魏景初二年,司馬懿伐公孫淵,潛濟遼水,進至首山,大破淵軍,遂圍襄平。是也。唐貞觀十八年,征高麗,車駕度遼水,軍于馬首山,即此山矣。或謂之駐蹕山。《唐史》:駐蹕山在安市城外。《志》云:首山一名手山,以山頂石上有文如指掌,故名。平頂山司東百里。山周三十里,其頂平曠,可資耕稼,有泉涌出,中產蒲魚。又千山在司南六十里,峰巒叢密,以千數計,中有龍泉、溫泉、香巖等寺,及仙人臺、羅漢洞諸勝。華表山,在司東六十里,因丁令威化鶴得名,俗呼為橫山。又通明山在司南九十里,山多洞穴,俗名窟龍山。又有石門山,在司東南四十里,舊有石門寨,萬歷中,李如松救朝鮮,道出于此。
安平山司東北百里。俗名平礦山,一名天城山。上有鐵場,置百戶所戍守,屬沈陽中衛。又龍鳳山,在司東南四百里,大蟲江出焉。司東北五百里,又有羅山,大梁水出焉。老鴉山,在司西百三十里,明初故元平章高家奴聚兵處。
鳳凰山司東三百六十里,詳上鳳凰城。其相近者曰青山。大石嶺,在司南十五里。又分水嶺,在司東四百里。又有大盤嶺,在司東南近大海。《志》云:司北邊外百余里有車輪坡,為三衛駐牧處。
西彌島在司東南海中。天啟中,毛文龍言,西彌島相連有三山,周廣二百余里,中云從山,前西彌島,后珍珠島,與朝鮮國境鐵山城相近,陸程則八十里,水程僅三十里。西彌大路至朝鮮之義州,百六十里,鐵山水路如之,義州與鎮江相對,止三四十里,鎮江去遼陽三百六十里。鐵山、西彌,與建州相去在五百里內也。
遼水司西百六十里,又西距廣寧衛二百里。自塞外流入三萬衛西北境,南流經鐵嶺、沈陽而至此。又南至海州衛,西南入海,行千二百五十里。魏司馬懿伐公孫淵,圍襄平,會大霖雨,遼水暴漲,運船自遼口竟至城下,平地水數尺。隋大業七年,伐高麗,至遼水,眾軍俱會,臨水為大陣,高麗阻水拒守。隋兵不得濟,命宇文愷造浮橋三道于遼水西岸,既成,引橋趨東岸,橋短丈余,士卒赴水接戰,高麗乘高擊之,為所敗,乃引橋復就西岸,命何稠接橋。二日而成,諸軍進戰于東岸,高麗大敗。明年復度遼,攻遼東城,未克。會楊玄感作亂,引還。唐貞觀十八年,遣營州都督張儉等討高麗,值遼水漲,儉等久不得濟。既而車駕至遼澤,泥淖三百余里,人馬不可通。詔閻立德布土作橋,軍不留行。既濟,即撤之,以堅士卒之心。及師還,以遼澤泥潦,遣長孫無忌將萬人剪草填道,水深處,以車為梁而度。今遼地遇雨則多淖,蓋天設之險矣。向來筑邊墻于遼河內,東西曠絕,自廣寧至遼陽,以遼河為津要,秋冬冰結,人馬可以通行,易于應援。冰開時,為賊所據。則兩城勢孤,雖有渡船,不能猝濟。天順十一年,邊臣馬文升請復浮橋,以聯聲援。從之。自是常加修治。《遼志》:遼河出東北山口為大河,西南流為大口入海。
太子河在司東北五里。一名東梁河,一名大梁水。源出羅山,西流五百里至此。又折而西南,至渾河,合為小口,會遼河入于海。司馬懿斬公孫淵父子于梁水之上,即此。或曰:太子河即故衍水,燕太子丹匿于衍水中,后人因名為太子河。
渾河在司西北。一名小遼水。源出塞外,西南流,至沈陽衛合沙河,又西南流至都司城,西北入于太子河。《水經注》:小遼水出玄菟高句麗縣之遼山,西南徑襄平縣為淡淵。晉永嘉中,淵涸,小遼水又徑襄平入大梁水。
鴨淥江司東五百六十里。《漢志注》:玄菟郡西蓋馬縣,有馬訾水,西南至遼東郡西安平縣入海,過郡二,行一千一百里。郡二:玄菟、遼東也。《新唐書》:馬訾水出長白山,色若鴨頭,號鴨淥水。杜佑曰:鴨淥水闊三百步,在平壤西北四百五十里,遼水東南四百八十里。隋大業八年,伐高麗,分道并進,皆會于鴨淥水西。唐貞觀十九年,程名振等拔卑沙城,遣將耀兵于鴨淥水。又龍朔元年,契何力討高麗,高麗守鴨淥水,不得濟,何力乘冰堅渡水,大破之。乾封二年,李伐高麗,管記元萬頃檄文曰:不知守鴨淥之險。高麗報曰:謹聞命矣。即移兵拒守,唐兵不得渡。乾封三年,李大破高麗兵于鴨淥柵,進圍平壤,高麗降。宋大中祥符二年,契丹主隆緒伐高麗,渡鴨淥江,高麗敗保銅州。元至正二十年,元主廢高麗王伯顏帖木兒,立其昆弟在京師者,曰塔思帖木兒,以兵送之國,高麗國人不服。至鴨淥江,高麗伏兵四起,兵敗,僅余十七騎還京師。今鴨淥水源出長白山,下流入海,與高麗分界。萬歷二十年,大帥李如松等援朝鮮,出石門,至鳳凰山,渡鴨淥江而東,是也。大蟲江,在司東四百里,源出龍鳳山,南渡入于鴨淥江。海司南七百三十里。《齊都賦》:海之傍出者為勃,遼東延袤二千里,其南面皆臨渤海。《遼志》:遼陽府東至北烏魯虎克四百里,南至海邊鐵山八百六十里,西至望平海口三百六十里,東西南三面皆抱大海。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