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縣府西南六十里。西南至萊州府百八十里。漢縣,屬東萊郡。后漢為郡治。晉仍屬東萊郡。劉宋因之。后魏屬東牟郡。后齊郡廢,以縣為長廣郡治。隋屬萊州。開皇十六年,改屬牟州。大業(yè)初,還屬東萊郡。唐初,亦屬牟州。貞觀初,屬萊州,尋屬登州。今土城周三里有奇,編戶五十里。故黃縣縣東二十五里。一名東黃城,即古萊子國都也。《左傳》:宣七年,公會齊侯伐萊。又襄二年,齊侯伐萊。六年,齊晏弱圍萊,堙之,環(huán)城傅于堞,遂入萊。杜預(yù)曰:今東萊黃縣是也。亦謂之。襄十四年,齊人以寄衛(wèi)侯。又哀五年,齊景公置群公子于萊。皆謂此。秦置黃縣。《史記》:秦伐匈奴,使天下飛芻挽粟,起于黃、垂。黃即黃縣矣。漢縣亦治此。晉以后因之。唐神龍三年,改置縣于蓬萊鎮(zhèn),曰蓬萊縣,移登州治焉。先天元年,復(fù)析蓬萊縣地置黃縣于今治。《志》云:今縣東南二十里有萊子故城,地名龍門,其間山峽巖,鑿石通道,極為險隘,俗名萊子關(guān)。
弦城縣南百二十里。漢弦縣,屬東萊郡。弦,音堅。后漢及魏、晉因之。晉惠帝永興三年,東萊弦令劉伯根反,自稱弦公,進(jìn)寇臨淄,敗青州兵,幽州都督王浚遣兵討斬之。劉宋仍屬東萊郡。后魏改屬東牟郡。高齊廢入黃縣。徐鄉(xiāng)城,在縣西南。漢東萊郡屬縣,武帝封膠東共王子炔為侯邑。后漢仍屬東萊郡。魏因之。晉省。
大入城縣東北二十里。《志》云:魏司馬懿伐東夷,將運(yùn)糧入新羅,筑此城貯之,以大入為名。又縣東有中郎城。《郡國志》:石勒遣中郎將石開筑此以防海。或曰:后齊嘗置長廣郡。唐初亦置牟州于此。又縣西北十里有士鄉(xiāng)城。《漢書》:齊有士鄉(xiāng)城。《志》以為即此城也。
萊山縣東南二十里。《史記?封禪書》:齊八祀,六曰月主,祀之萊山。申公云:天下名山八,三在島夷,五在中國,華山、首山、太室、泰山、東萊,皆黃帝所常游也。又元封初,東巡海上,公孫卿持節(jié)先行,候名山至東萊。《漢書?郊祀志》:神爵元年,從方士言,祀萊山于黃,是也。一名萊陰山,亦曰龍門山。
蹲犬山縣西南三十里。形如蹲狗。隋大業(yè)十一年,齊郡賊左孝友眾十萬屯蹲狗山,郡丞張須陀列營逼之,孝友窘迫出降,即此山也。大沽河源于此。又縣東南四十里有土山,環(huán)繞如城。
海在縣北。中有母屺島、桑島,皆屹峙海中。
大沽河縣西南四十里。出蹲犬山,東南入福山縣界,復(fù)折而西南,入招遠(yuǎn)、萊陽二縣界,下流至膠州即墨縣入海。黃水,《縣志》:在縣東十里,源出棲霞縣萊陰山,經(jīng)黃河口至馬停鎮(zhèn)入海。又洚水,在縣東北三里,源出縣東南二十里之洚山,流合黃水,至馬停鎮(zhèn)入于海。
馬停鎮(zhèn)縣西四十里。向有巡司戍守。又縣西六十里有黃山館驛,舊兼置遞運(yùn)所于此,今驛存而所革。又舊有龍山馬驛及城西遞運(yùn)所,今俱廢。
福山縣府東南百四十里。東北至寧海州百里。漢垂縣地。唐、宋以來,皆為蓬萊縣地。金天會中,偽齊劉豫析登州之兩水鎮(zhèn)置福山縣,仍屬登州。今磚城周二里,編戶二十九里。
牟城縣西北三十里。蓋即牟平縣也。《志》以為春秋時牟子所筑,似誤。今故牟國,見萊蕪縣。
之罘山縣東北三十五里,連文登縣界。周圍五十里,三面距海。《史記》:秦始皇二十八年,登之罘立石。二十九年,登之罘刻石。三十七年,至之罘射巨魚。《封禪書》:八神,五曰陽主,祀之罘。《漢書》:武帝太始三年,登之罘,浮大海而還。其東南海中有壘石,俗傳武帝嘗立橋于此。
福山縣北五里。縣以此名。又合盧山,在縣西南三十里,山勢嵯峨,接棲霞縣界。
海縣東北三十里。有海洋山后海口。又縣北十五里有城后海口,登寧場置于此,居民皆煮鹽為業(yè)。縣北四十里又有之罘海口。西北四十里有八角海口。《宋史》:淳化四年,遣陳靖等使高麗,自東牟趨八角海口,是也。又有海洋、宮家、潘家、胡家、韓家諸島,俱在縣北海中。
清洋河在縣東十里。源出棲霞縣翠屏山,流入界,北注于海。又義井河,在縣西南三十里,源亦出翠屏山,流經(jīng)縣城東,合于清洋河。大沽河,在縣東一里,自黃縣流入界。
孫夼鎮(zhèn)在縣北四十里。向有巡司戍守。黃河寨,在縣西北,有土城二里。《志》云:縣境自黃河寨而下,又有劉家汪寨、解宋寨,俱設(shè)百戶所,筑石城一里余守御,自登州衛(wèi)中右千戶所分設(shè)。又有盧洋寨,亦置百戶所,筑石城一里守御,自福山中前千戶所分設(shè)。《志》云:劉家汪、盧洋等寨,俱與蓬萊縣東海口相近。
棲霞縣府東南百五十里。西北至黃縣百二十里。漢垂縣地。唐為蓬萊縣之楊疃鎮(zhèn)。宋因之。金天會中,劉豫析置棲霞縣。今土城周四里,編戶四十二里。
翠屏山在縣治南。蒼翠羅列,如畫屏然,大河及義井河,俱源于此。又靈山,在縣東五里,峰巒峻拔,亦曰靈峰山,白洋河出其下。
巨山縣東北二十里。宋慶歷六年,山東地震,巨山摧。嘉定六年,金益都賊楊安兒作亂,據(jù)登州,金將仆散安貞敗之,安兒乘舟入海,欲走巨山,舟人曲成擊殺之,即此。山產(chǎn)金,亦名金山。《地記》昌陽縣東百四十里有黃銀坑,即此山也。《隋書》:辛公義為牟州刺史,山出黃銀,獲之以獻(xiàn)。《宋史?志》:天圣中,登、萊采金,歲益數(shù)千兩。景中,登、萊饑,詔弛金禁,聽民采取,俟歲豐復(fù)故。《元史》:至元五年,令登州棲霞縣每戶輸金歲四錢。《食貨志》:棲霞、萊陽、招遠(yuǎn)三縣俱產(chǎn)金。是也。又有巨水,北流入海。
百澗山縣東北七十里。山形逶迤,澗水交錯,殆以百數(shù),舊產(chǎn)鐵。又北曲山,在縣西北三十里,舊亦產(chǎn)鐵。其相近者曰艾山,Лヴ秀出,形如艾葉,因名。山前有溫泉,流入大河。棋山,在縣東三十里,迤東又有寨山,上有兵寨遺址。又方山,在縣南二十里,山頂方平,亦曰大方山。迤西又有小方山。大河在縣治南。出翠屏山,下繞城北流,折而東,入福山縣界,即清洋河之上源也。又義井河,出翠屏山西麓,亦北流而東,折入福山縣界。白洋河,在縣東南二里,源出靈山,繞翠屏山而西流,會谷諸水,亦北抵福山縣入海。
原疃河源出縣西北五十里之蠶山,北流入招遠(yuǎn)縣界。又盛水,在縣南,源出方山,北流入大河。
招遠(yuǎn)縣府西南百五十里。西至萊州府百七十里。本掖縣地。唐為掖縣之羅峰鎮(zhèn)。宋因之。金天會中,劉豫置招遠(yuǎn)縣,屬萊州。明洪武九年,改今屬。磚城周二里有奇,編戶四十八里。廢東曲城縣縣西北五十里。漢置曲城縣。后魏皇興中,分置東曲城縣治此,仍屬東萊郡。后齊并入掖縣。今亦名光州城。《志》云:縣東北二十里有潘家城,相傳宋潘美嘗于此筑城防寇。
張畫山縣北十五里。山高林茂,如張畫然。又羅山,在縣東二十五里,唐置羅峰鎮(zhèn),蓋以山名。云屯山,在縣東北二十五里,接棲霞縣諸山,綿亙百余里。又齊山在縣西三十五里,宋、元時嘗置買金場于此。
原疃河在縣城東。自棲霞縣流入,西北合平南、東良二河入海。《志》云:東良河源出萊陽縣西北八十里之芝山,流入界。又平南河,出萊陽縣西北七十里至下山,北流七十里,合東良河,與原疃河并流入海。五澗河,在縣西北三十里。又縣西北五十里有萬盛河,俱由石灰灣流入海。東良海口鎮(zhèn)在縣西北五十里,即東良河入海處也。向有巡司戍守。萊陽縣府西南二百五十里。西北至平度州百二十里。漢昌陽縣地,屬東萊郡。后漢因之。晉初廢。元康八年,復(fù)置,屬長廣郡。劉宋及后魏因之。高齊郡廢,縣屬東萊郡。隋屬萊州。唐因之。五代唐諱昌,改曰萊陽縣,仍屬萊州。明洪武九年改今屬。土城周六里,編戶百四十一里。
昌陽故城縣東七十里,漢置縣于此。成帝封泗水戾王子霸為侯邑。晉廢,尋復(fù)置,在今縣東南二十三里。隋大業(yè)中,修筑城垣,仍屬東萊郡。唐永徽中,城為水所圮,因移縣于今治。觀陽城,在縣東七十里。漢縣屬膠東國。后漢屬北海國。建武中,封賈復(fù)為食邑。晉省。后魏興和中復(fù)置,屬東牟郡。后周縣廢。隋開皇十六年復(fù)置,并置牟州治焉。大業(yè)初州廢,縣屬東萊郡。唐武德四年,縣屬登州。六年,復(fù)屬牟州。貞觀中,牟州及觀陽縣俱廢。《寰宇記》:觀陽在縣南十里,以在觀水之陽而名。
挺城縣南七里。漢置挺縣,屬膠東國。后漢屬北海國。晉屬長廣郡。劉宋及后魏因之。后齊縣廢。長廣城,在縣西五十里。漢縣,屬瑯邪郡。后漢屬東萊郡。晉屬長廣郡。惠帝末,弦令劉伯根作亂,東萊王彌從之,伯根敗,彌亡入長廣山中為群盜。劉宋及后魏仍曰長廣縣,屬長廣郡。北齊縣省。又有古城,在縣西南四十里,相傳齊侯滅萊時筑,遺址尚存。
五龍山縣南二十里。山下有五水相合,流百里而入海,因名。倉山,在縣東五十里,舊產(chǎn)鐵。縣東七十里又有福阜山,宋、元時嘗置買金場。又東十里曰林寺山,元亦置金場于此。
七子山縣東南九十里。大峰居中,七峰環(huán)列若子,因名。又旌旗山,在縣北三十里,形勢羅列,狀若旌旗。
大沽河縣西九十里。自招遠(yuǎn)縣流入境,又西南入平度州界。縣河,在縣東三里,源出棲霞縣之方山,南流入海。又縣東十五里有陶漳河,源出棲霞縣南十五里之唐山,西南流入海。又昌水,在縣東南四十里,源出文登縣西南四十里之昌山,西南流徑縣東入于海。一名昌陽水,亦曰水口河。豯養(yǎng)澤縣東五十里。《周禮?職方》:幽州,澤藪曰豯養(yǎng)。蓋其地周屬幽州也。《錄異記》:縣東北有蘆塘,方八九頃,深不可測。今涸。
行村寨縣東南百二十里,有巡司戍守。高麗戍,在縣西南九十里,相傳司馬懿討遼東,于此置戍,土人訛為高麗山。
附見:
登州衛(wèi)治府城內(nèi)。洪武九年置,領(lǐng)左、右、中、前、后、中左、中右七千戶所。
奇山守御千戶所在福山縣東北三十里。洪武三十一年置。所城磚筑,周二里。又有福山備御中前千戶所,在縣治西。洪武十年置,屬登州衛(wèi)。
大嵩衛(wèi)在萊陽縣東南百三十里。洪武三十一年置,領(lǐng)中、前、后三千戶所。城磚筑,周八里。《志》云:衛(wèi)南海中有巨高島,西南邊海有草島嘴,俱戍守處。
大山寨備御前千戶所在大嵩衛(wèi)西。成化中增置。所城磚筑,周四里,屬大嵩衛(wèi)。
寧海州府東二百二十里。北至海五十里。
春秋、戰(zhàn)國時齊地《通志》:春秋牟國也,本在壽光縣界,齊逼遷牟子于此。似未可據(jù)。漢屬東萊郡。后漢、魏、晉及劉宋因之。后魏置東牟郡。北齊屬長廣郡。隋屬牟州。大業(yè)初,屬東萊郡。唐武德四年,置牟州于此。貞觀初,州廢,仍屬萊州,尋屬登州《舊唐書》:如意元年,置登州,治牟平。神龍三年,移登州治蓬萊,以牟平縣屬焉。宋因之。金天會中,劉豫置寧海軍。大定二十二年,升為州。元因之。明洪武初,以州治牟平縣省入,屬萊州府。九年,改屬登州府編戶八十里,領(lǐng)縣一。今仍為寧海州。
州北控遼海,南拱江淮,憑島嶼之險,擅鹽、鐵之利《漢書》:東牟有鐵官、鹽官,風(fēng)帆絡(luò)繹,以成山為表識。州亦東道之雄矣《志》云:寧海居府境之東,文登一縣,又在州之東,設(shè)文登營于縣東北,所以當(dāng)東面之險也。《海防考》曰:文登營所屬之衛(wèi),曰寧海、威海、成山、靖海,凡四所。則寧峰、海陽、金山、百尺崖、尋山,凡五。又有清泉、赤山等寨,辛汪、溫泉鎮(zhèn)諸巡司,而成山以東,若旱門灘、九峰、赤山、白蓬頭諸島,沙磧連絡(luò),登犯不易。然國初倭寇成山,掠白峰寨、羅山寨,延及大嵩、竹島嘴諸處,海側(cè)居民,重罹其害。夫建營之意,所以北援登州,南衛(wèi)即墨,為犄角之勢也。有備無患,可泄泄歟。
牟平廢縣今州治。漢置東牟縣,屬東萊郡,呂后封齊悼惠王子興居為侯邑。后漢仍屬東萊郡。晉廢,尋移牟平縣治此。宋因之。魏置東牟郡。齊廢郡。隋屬東萊郡。唐初,為牟州治。貞觀初,州廢,縣亦并入文登縣。麟德初,復(fù)析置牟平縣。如意初,置登州于此,尋改為屬縣。宋因之。金為寧海軍治,后為州治。明初省。今州城砌以磚石,周九里,門四。清陽廢縣州東三十里。唐武德六年,置清陽及廓定二縣,屬登州。時州治文登也。貞觀初,州及二縣俱廢。《齊乘》:唐置清陽縣,其城對之罘山,臨清陽水。清陽,即《漢志》所云聲洋水出之罘者也。《城冢記》:州東十里有齊康公城。《史記?田齊世家》:田和遷康公于海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即此城矣。育犁城,在州西北八十里。漢縣,屬東萊郡,后漢省。《寰宇記》云:城在牟平東南百二十里。
牟山州北七里山之陽。地勢平廣,故縣有牟平之名。又州東四十里有系馬山,俗傳始皇東游,系馬于此。大昆侖山,在州東南四十里。其相連者為小昆侖山,秀拔為群山之冠。上有太白頂,中有煙霞洞。一名姑余山,又訛為昆崳山。
海州東北五十里。有莒島海口,北通遼海,南達(dá)江淮,海艘往來必經(jīng)之道也。又海中有崆峒島。其相近者,又有栲栳島、浮山島、相連島、東清島、西清島及竹島、莒島、鹿島、黃島之屬,皆環(huán)列州北,恃為捍蔽。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xué)網(wǎng)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xié)會 版權(quán)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