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四年,韓信追齊王田廣于高密,楚將龍且與廣合兵拒信,夾濰水而軍,信夜壅濰水上流,誘且半渡而擊之。即此處。今縣西五里又有韓信溝,相傳亦信所鑿。
密水在縣西南。自諸城縣流入境,一名百尺溝,亦曰高密水。經故縣南十里,蓄為塘,方二十里余,古所謂高澤之南都也。東北會濰水堰,散流入夷安澤。《志》云:澤在縣北二十里,高密水與濰水散流注之,蓄堰以溉田,凡萬余頃。九穴泊,在縣西北二十五里,泊有九溝,因名。又縣東北二十五里有都泊,亦潴水處。
即墨縣州東北百二十里。本齊邑。漢置即墨縣。北齊省。隋開皇十六年,于不其故城東復置今縣,屬萊州。唐、宋因之。元改屬膠州。今土城周四里,編戶八十五里。不其城縣西南二十七里。漢不其縣,屬瑯邪郡。武帝太始四年,帝幸不其。后漢屬東萊郡。又光武封伏湛為侯邑。其,亦作期。晉咸寧二年,置長廣郡于此。宋景平初,青州刺史竺夔守東陽拒魏師,魏人退夔,以東陽城壞,移治不其城,尋復為長廣郡治。泰始三年,沈文秀據東陽,以劉桃根署長廣太守,戍不其城,將軍劉懷珍遣將王廣之襲拔之。四年,文秀為魏人攻圍,其弟文靜將兵自海道往救,至不其城,為魏所斷,因保城自固。宋主遂分置東青州,領高密、平昌、長廣、東海、東萊五郡,以文靜為刺史,旋沒于魏,亦置長廣郡。后齊郡縣俱廢。隋復置即墨縣,以不其縣地并入。
壯武城縣西六十里。古夷國也。《左傳》:隱元年,紀人伐夷。杜預謂壯武縣是其地。漢置縣,屬膠東國。文帝封宋昌為壯武侯。是也。后漢屬北海國。晉屬城陽郡。又張華亦封壯武侯。劉宋縣廢。后魏亦封房法壽為壯武侯,蓋縣廢而名存也。皋虞城,在縣東五十里。漢縣,屬瑯邪郡,武帝封膠東康王子建為侯邑。后漢省。今為皋虞社。不其山縣東南四十里。漢末,逄萌隱此,又后漢鄭玄亦教授于山下。一名馴虎山,以后漢童恢為不其令有伏虎之異也。又石城山,在縣東南三十里,狀如城垣,淮涉水出焉。天井山,在縣東十三里,周二里,上有井,深不可測,天井之名以此。又縣東四十里有四舍山,四峰峻起如舍宇,惟一徑可以登涉。勞山縣東南六十里。二山相連,東濱大海,其高大者曰大勞,差小者曰小勞,周圍八十里,高二十五里。《齊記》:泰山雖言高,不如東海勞。勞亦作嶗,或誤為牢。又誤為勞盛山,勞、盛,蓋二山,盛即成山也。秦始皇登勞盛山望蓬萊,蓋登此二山耳。又《史記》:始皇自瑯邪北至榮成山。榮成又勞成之誤也。蓋海岸之山,莫大于成山、勞山,故往往并言之。今山有清風嶺、碧落巖、王喬觀、玉女盆、明霞洞諸勝,白沙河源于此。陰山,在縣東南八十里,俗傳秦始皇幸瑯邪,嘗駐于此。上有小池,雖旱不涸。
錢谷山縣東北五十里。山陡險,相傳昔嘗運錢谷于山上以避兵。又東北十里有米粟山。女姑山,在縣西南三十里,上有明堂,相傳漢武所置。
田橫島縣東北百里海中,去岸二十五里。中可居千余家,相傳即田橫與其徒五百人亡入海島處。孔氏曰:田橫所保,在海州東海縣之鬲山,去岸八十里,非此山也。今江南海州東小鬲山是矣。《北史》:魏永熙中,楊為高歡所信用,尋以疑懼,避于田橫島。即此。《志》云:縣東南濱海,列島環伺,其可居者,曰青、曰福、曰管、曰白馬、曰香花、曰田橫、曰顏武,而田橫島方三十余里,尤平廣可耕。且由岸抵島,多礁石,不可直達。嘉靖中,有奸氓盤據于此,漸為寇盜,官兵撲滅之,患始息。
栲栳島縣東北十九里。有寨城,置巡司戍守。又東北雄崖所東有旬島,其相近者又有赤島。《志》云:田橫諸島而外,為塔沙、竹槎及島、陰島,香島,皆諸島之有名者。
海縣西南四十里有金家灣海口及大任海口。又西南六十里有天井灣海口,南九十里有董家灣海口,東南七十里有松林浦海口,東六十里有陳家大川海口,九十里有鵝兒海口,東北七十里有周疃海口。蓋自西南而東北,四環皆海云。
墨水在縣南。自平度州流入境。又沽河在縣西北七十里,亦自平度州流入境,俱合淮涉水,南注于海。淮涉水,在縣西一里,源出石城山,西北流經此,復北流三里,又西南流入于海。《唐志》:縣東南有堰,貞觀十年,令仇源筑以防淮涉水。又白沙河,在縣東四十里,源出大勞山,西流亦合淮涉水入海。
即墨營縣北十里。《志》云:舊置營于縣南七十里金家嶺寨,土城周二里。宣德八年,移置于此,營城周四里,為登萊三營之一。又張家寨,在縣西南五十里,土城周二里。樓山寨在縣南四十里,土城周二里。子家莊寨在縣東南九十里,蕭旺莊寨在縣東南五十里,與金家嶺寨俱筑城戍守。
走馬嶺寨在縣東北九十里。又東北十里有羊山寨。《志》云:縣東北六十里有大港寨,九十里有田村寨,與栲栳島等寨俱筑城戍守。
附見:
靈山衛膠州東南九十里。洪武二十一年置,三十五年筑磚城,周三里,依山環海,最為險固。《志》云:衛領左、前、后三千戶所,由安東衛魚溜一道至衛,轉向東北行,海中有島,橫伏若橋。即薛島、陳島伏入海洋者,最險惡,元人欲于島西鑿馬家濠以避之。居人識此溜為海運舊道,沿溜而行,可保無患。由安東衛至靈山衛馬家濠灣泊,大約三百余里,風便一日可至。今亦置靈山衛。
鰲山衛在即墨縣東四十里。洪武二十一年置,筑磚城周五里。《志》云:衛領右、前、后三千戶所,今亦置鰲山衛。
膠州守御千戶所在州城內,洪武五年建。
夏河寨備御前千戶所膠州西南九十里。所城周三里有奇,屬靈山衛。
雄崖守御千戶所即墨縣東北九十里,洪武中設。又浮山寨備御前千戶所,在縣南八十里。俱屬鰲山衛,今亦置雄崖、浮山二所。◇登州府東至海七十里,西南至萊州府二百四十里,北至海三里,由海道東北至遼東旅順口五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九百里,至江南江寧府千九百里,至京師千六百里。
《禹貢》青州地。春秋時牟子國。戰國屬齊。秦屬齊郡。漢屬東萊郡。后漢、晉及劉宋因之。后魏又置東牟郡。北齊省東牟入長廣郡始治黃縣。隋郡廢,置牟州。大業初,州廢,仍屬東萊郡。唐初,屬萊州。如意初,分置登州治牟平縣,尋改今治。天寶初,曰東牟郡。乾元初,復故。宋因之亦曰東牟郡。金仍曰登州。元屬益都路,尋屬般陽路。明洪武初,仍為登州,屬萊州府。六年,改為直隸州。九年,升為登州府,領州一、縣七。今仍舊。
府僻在東陲,三面距海,利擅魚鹽,且北指旅順,則扼遼左之噤喉;南出成山,則控江淮之門戶,形險未可輕也。范氏曰:自古海道有事,登、萊為必出之途,而密邇遼左,尤為往來津要。三國吳嘉禾初,遣使通公孫淵,還至成山,為魏人所邀殺。宋元嘉九年,朱修之自云中奔和龍,泛海至東萊初,修之守滑臺,城陷,為魏所執。梁普通初,高句麗遣使入貢,詔使者江法盛授高麗衣冠劍佩,魏光州兵就海中執之送洛陽。隋開皇十七年,伐高麗,別將周羅自東萊泛海趨平壤時郡境皆屬東萊也,遭風,船多飄沒,師還。大業七年,下詔討高麗,敕元弘嗣往東萊海口造船。八年,遣來護兒等分兵自海道趣平壤。九年,復遣護兒出海道伐高麗。唐貞觀十八年,伐高麗,遣張亮自萊州泛海趣平壤。二十一年,復伐高麗,命牛進達等乘樓船自萊州泛海而入。明年,復遣薛萬徹自萊州泛海擊高麗。顯慶五年,蘇定方自成山濟海伐百濟。開元二十年,勃海自海道寇登州。宋建隆初,女真自海道趨登州貢馬,后馬政亦由此通女真。元行海運,道出登、萊。明初遣馬云、葉旺等撫定遼東,亦由登、萊渡海駐金州,繼亦由此以轉輸遼、薊。而遼東隸于山東,亦以登、萊海道也。正德中,禁遏海道,而遼東形援益孤。后嘗議由此通運,不果。夫昔人恃此以震疊百夷,后人坐而失之,豈非謀國者之過歟詳見前大川大海。又《海防考》:府四面皆海,惟西南一隅接萊州境。國家緣海置防,登、萊二府,指臂相倚。設登州營于北面,則青、萊二衛及濱海之地俱屬焉。語所則有奇山、福山、王徐諸處,語寨則有黃河口、劉家洼、解宋、盧洋、馬停、灶河、馬埠諸處,語巡司則有楊家店、高山、孫鎮、馬停鎮、東良海口、柴葫、海倉、魚兒鎮、高家港諸處。而海外則島嶼環抱,自府東北百余里之崆峒、半洋,西抵長山、蓬萊、沙門、鼉磯、三山、芙蓉、桑島,錯落盤踞,為登州北門之護。過此而北,則遼陽矣。此天設之險也。又營城以東,若抹直、石落、灣子、劉家洼、平暢、盧洋諸處;營城以西,若西王莊、西山、欒家、孫家、海洋山、后八角城、后之罘、莒島皆可通。番舶登涉,嚴戶外以綏堂閫,責有攸屬矣?蓬萊縣附郭。漢黃縣地,武帝于此望海中蓬萊山,因筑城以為名。唐貞觀八年,置蓬萊鎮。神龍三年,升為縣,登州治焉。今編戶六十六里。
蓬萊鎮城在府治北一里。即漢武所筑,唐置鎮于此。《志》云:今郡筑城周九里,陸門凡四,水門凡三。城北有水城相連,亦曰備倭城,引海水入城中泊船,即登州營城矣。
牟平城府東南九十里。漢縣,屬東萊郡,武帝封齊孝王子渫為侯邑。后漢初,光武封耿況于此。晉省,尋復置,移治廢東牟縣。劉宋仍屬東萊郡。后魏屬東牟郡。北齊移縣治于黃縣東北七十五里馬嶺之南,屬長廣郡。隋復徙治于廢東牟縣,即今寧海州也。丹崖山府北三里。東西二面,石壁巖,上有蓬萊閣。又有三洞,奇秀為一郡之勝。山下為珠璣巖,石壁千尺。巖下水中有小石,如珠璣,或如彈丸,俗呼彈子渦,或謂之珍珠門。田橫山,在府西北三里,《郡志》:城北有古田橫寨,與蓬萊閣對峙,西北二面皆巨海,石壁高峻。相傳韓信破齊,田橫東走,結寨于此,遺址尚存。又有荊山,在田橫、丹崖二山之間,產荊。山色長紫,一名紫荊山。
密神山府南十里。貴溪出其東麓,一名密水山。又南五里有馬鞍山,山東麓兩畔皆深澗,中起石岡,南北通行,謂之天生橋,或謂之馬嶺。羽山,在府東南三十里。《書》:舜殛鯀于羽山。孔安國以為山在齊東海中也。上有鯀城,三國魏將田豫筑城以御吳將周賀,因山以名。又九目山,在府東南七十里。晏謨《齊記》曰:山有九竅,與黃縣連界。石門山府西十里。山口石,為驛路所經。又府西南三十里有影口山,山巔有營壘故址。又龍山,在府西南四十里,上有龍洞及龍岡,舊嘗置鐵場于此。朱高山,在府東八十里。山臨海,產滑石。洪武二十七年,移沙門島巡司于此。
沙門島府西北六十里海中。海舟行者,必泊此避風。五代時,置沙門寨,宋建隆三年,索內外軍不律者配沙門島。乾德元年,女真國遣使獻名馬,命蠲登州沙門島民稅,令專治船渡焉。元人海運亦置戍軍于此。明永樂七年,山東都指揮使司奏,沙門島守備僅七百余人,難以防御。詔以七百人益之。后移戍內地,島為遼人所據,今墟。《志》云:沙門島相連屬者,有鼉磯、牽牛、大竹、小竹四島,皆紫翠巖,出沒波濤中。永樂初,陳督運自遼東還,遇倭于沙門島,擊卻之。又西北七十里為鼉磯島。與鼉磯相對者為欽島,相距三十里。又高山島,在沙門島北百余里。黃城島,《志》云:在鼉磯東北。或曰:黃城、鼉磯,本一島也,為入勃海要口。又有廟島,在鼉磯西南。毛氏曰:廟島、砣磯、黃城三島,實為登、萊門戶。黃城之東北,曰御林山,砣磯之南有井島,皆與沙門相連絡。砣即鼉之訛也。
烏湖島府東北二百五十里海中。與大謝戍俱為伐東夷之要路。唐貞觀十八年,征高麗,置烏湖鎮,亦曰烏湖戍。二十二年,鎮將古神感浮海擊高麗,破之于曷山。曷山在高麗界,或作易山。《新唐志》:自登州東北海行,至大謝島、龜歆島、淤島,而后至烏湖島三百里。北渡烏湖海,至馬石山東之都里鎮二百里。東傍海Й,過青泥浦、桃花浦、杏花浦、石人江、橐駝灣、烏骨江八百里,乃南傍海Й,過烏牧島、貝江口、椒島,得新羅西北之長口鎮。又過秦王石橋、麻田島、古寺島、得物島千里,至鴨綠江唐恩浦口。乃東南陸行七百里,至新羅王城。自鴨綠江口舟行百余里,乃小舫溯流東北三十里,至泊灼口,得勃海之境。又溯流五百里,至丸都縣城,故高麗王都。又東北溯流二百里,至神州。又陸行四百里,至顯州,天寶中高麗王所都。又正北如東六百里,至勃海王城。五代唐天成初,契丹東丹王突欲居扶余城,蓋在唐高麗扶余川中。長興初,突欲以不得嗣立,越海自登州來奔,蓋道出烏湖、大謝間。大謝島,在府東北三十里海中。唐貞觀中擊高麗,置大謝戍于此。又長山島,在府北三十里海中,東西長四十余里。又有島、虎島、半洋島,皆與長山島相近。莫邪島府東北三百里海中。昔人捕魚于此,得寶劍,因名。又東北二百里有漠島,亦海運所經故道也。海府北五里。又東西兩面皆濱海,各去城三里許。《志》云:府東北五里有抹直海口,舊為登涉之所,今不通舟楫,惟丹崖山之東為新開海口,戍守最切。山下又有石落海口。府西七里為西王莊海口,又西二十余里為欒家海口,又十里曰孫家海口。又田橫寨西曰西山海口。又灣子海口,在府東二十五里。又東二十里曰劉家汪海口,又二十里曰平陽海口,又十余里曰盧洋海口。舊皆為戍守處。
密水出府南密神山。北流入城東小水門,與黑水會。黑水出府西南十里黑石山,東北流,入府城南上水門,合于密水。出城西下水門,北流入海。之罘水,在府南十五里。源出羽山,有石門水流合焉。石門水出石門山,流合之罘水,北注于海。《志》云:府城東北在咸泉池,居民取以為鹽。登州營在丹崖山北。即新開海口也。宋慶歷三年,郡守郭志高奏:置刀魚巡簡水兵三百戍沙門島,備御北寇,仲夏居鼉磯島,以備不虞,秋冬還南岸。相傳此即刀魚船所泊。洪武九年,知州周斌奏置海船,運遼東軍需。指揮使謝規以河口淺窄,奏請挑深,繚以磚,城北砌水門,以抵海濤,南設關禁,以譏往來,謂之登州營。又立帥府于此,設備倭都司駐守,其城周三里。《海道考》:由新開海口,西北至沙門島六十里。又正北行一百二十里,至砣磯島。又北至欽、木二島六十里。又北至南半洋六十里。又北至北半洋二十里。又北經雙島、洋頭洼、黃洋川、平島、和尚島共二百余里,至遼東鐵山旅順口,通計五百五十里。諸島相望,俱可灣船避風。明初,送遼東官軍布花,俱由此道。正德中,劉瑾亂政,遂廢水道,用陸運云。楊家店府東南六十里。府東八十里又有高山巡司。《志》云:舊有蓬萊馬驛及城北河口遞運所,今革。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