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州府東北至登州府二百四十里,東南至海二百五十里,西南至青州府莒州四百五十里,西至青州府三百十六里,北至海九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六百四十里,至江南江寧府千五百里,至京師千四百里。
《禹貢》青州地。春秋時萊子國《禹貢》:萊夷作牧。《春秋》:襄六年,齊侯遷萊子于阝。或曰阝即今郡治,在齊之東,故曰東萊。戰(zhàn)國屬齊。秦屬齊郡。漢曰東萊郡。后漢因之。晉為東萊國。宋復曰東萊郡。后魏因之,兼置光州。隋郡廢。開皇五年,改光州曰萊州。大業(yè)初,曰東萊郡。唐復曰萊州。天寶初,亦曰東萊郡。乾元初,復故。宋仍曰萊州亦曰東萊郡。金因之亦曰定海軍。元亦為萊州,屬益都路,尋屬般陽路。明洪武九年,升為萊州府,領州二、縣五。今仍舊。
府內屏青、齊,外控遼、碣,藉梯航之便,為震疊之資,足以威行海外。豈惟島嶼之險,足以自固乎哉《唐史》:貞觀十五年,太宗言高麗本四郡之地,吾發(fā)卒數(shù)萬攻遼東,彼必傾國救之。別遣舟師出東萊,自海道趨平壤,水陸合擊,取之不難也?掖縣附郭。戰(zhàn)國時齊夜邑。襄王益封田單于夜邑萬戶。魯仲連謂田單,將軍有夜邑之奉,是也。漢置掖縣,東萊郡治焉。后漢移郡治黃縣,又封歐陽歙為夜侯,即掖也。晉復為郡治,劉宋又移郡治曲城縣。后魏以后,州郡皆治此。今城周九里有奇,編戶八十二里。
曲成廢縣府東北六十里。漢縣,屬東萊郡,高帝封功臣蠱達為侯邑。又武帝封中山靖王子萬載為曲成侯。后漢又封劉建為侯邑,仍屬東萊郡。晉曰曲城縣。劉宋為郡治。后魏曰西曲城縣,分東境置東曲城縣,并屬東萊郡。北齊省。隋末,復置曲城縣。唐武德六年,廢入掖縣。
當利城在府西南三十六里。漢縣,屬東萊郡。《志》云:武帝拜欒大為五利將軍,以衛(wèi)長公主妻之,更命其邑曰當利。后漢及晉、宋皆因之。后魏改屬長廣郡。北齊廢入掖縣。隋末,復置。唐武德六年廢。陽樂城在縣北。漢縣,屬東萊郡。后漢廢。《志》云:縣北二十里有臨朐故城,此東萊郡之臨朐也。又縣南有陽石廢縣,亦漢置,屬東萊郡,俱后漢廢。曲臺城,在府東南。唐武德四年,置曲臺縣,屬萊州,六年廢。又府東北二十里濱海有沙丘廢城,相傳商紂所筑,似誤。
福山府西北五里。俗名斧山,峰嶺高峻,北臨滄海。其并峙者曰祿山。大基山,在府東十里,上有道士谷,蒼翠,泉流潺。又東五里為神仙洞,其相連者有洞凡七,俱幽勝。
高望山府南十五里,峰巒秀特,可以望遠。又南五里為天柱山,一名南山。又寒同山,在府東南三十五里,一名神山,掖水出于此。三山島,在府北五十里,海之南岸。《史記?封禪書》:八祀,四曰陰主,祠三山。《唐史》:貞觀二十二年,將伐高麗,詔劍南大治船艦,儲糧械于三山浦及烏島。烏島或曰即登州之烏湖島。又蜉蝣島,在府西北百里,海中遙望,若蜉蝣然。
萬里沙府東北三十里。夾萬歲水,兩岸皆沙,長三百里。《史記?封禪書》:天子既出無名,乃禱萬里沙。《漢書?郊祀志》:武帝元封元年,旱,禱萬里沙。是也。
海在府西北二十里。道出遼東、朝鮮。《通典》:郡北至海五十里,西至海二十九里,西北至海二十一里,東南至海二百五十里。今自府西北環(huán)昌邑濰縣界,東南環(huán)膠州即墨縣界,皆大海也。掖水在府東南十五里。源出寒同山,西北流經(jīng)城南,又西北注于海。萬歲河,在府東北三十里,其兩岸即萬里沙也。秦始皇、漢武帝皆嘗禱此。《三齊記》:水北有萬歲亭,漢武所筑。
小沽河出府東南三十里馬鞍山,東南流,經(jīng)平度州,與大沽河合。經(jīng)膠州即墨縣界,入于海。《左傳》:昭二十年,齊晏子曰,聊、攝以東,姑、尤以西,其為人也多矣。杜預曰:姑水、尤水,皆在城陽郡東。或曰:姑即大沽河,尤即小沽河也。五龍泉,府西三里,潴而為池,凡半畝許,民獲灌溉之利。又城東有青龍泉,與濠水相接。
過鄉(xiāng)在府北。《后漢?郡國志》掖縣有過鄉(xiāng),故過國,寒浞封其子澆于此。《春秋》哀元年傳,寒浞處澆于過,處于戈。杜預曰:過即掖縣過鄉(xiāng),戈在宋、鄭間。燕臺,在府東北二里。《志》云:南燕慕容德以掖城為青州治,因置此臺。
海倉口鎮(zhèn)府西北九十里。即膠河入海之口,為濱海要地,有巡司戍守。又柴葫寨,在府北五十里,亦有巡司。朱橋驛,在府東北七十里。又南關有城南驛。又沙河店,在府南三十里。舊置城南、沙河店、朱橋店三遞運所,萬歷中,與驛俱革。淳化鎮(zhèn)在縣北。《金志》博興有純化、博昌二鎮(zhèn)。新《縣志》作純化鎮(zhèn),在縣北四十里。又博昌鎮(zhèn),在縣北九十里,近利津、樂安界。《郡志》又有柳樹鎮(zhèn),在縣南二十里,系鹽徒要路。又陳虎店鎮(zhèn)在縣西二十五里,黃店村在縣北百里,皆系鹽賊之區(qū)。
劉官莊店在縣東四十里,近樂安縣界,接近沖繁也。
附見:
萊州衛(wèi)在府治東南。洪武三年置,領左、右、中、前、后五千戶等所。
王徐寨備御前千戶所府東北八十里。明初,置百戶所,有磚城周三里。嘉靖中,改為千戶所。馬埠寨備御百戶,所在府西二十五里,磚城周二里。又灶河寨備御百戶所,在府北五十里,所磚城周二里有奇。又東北百六十里有馬停寨備御百戶所,石城不及一里。俱屬萊州衛(wèi)。平度州府南百里。南至膠州百二十里,西南至青州府莒州三百四十里。
春秋時齊地。漢屬東萊郡。后漢屬北海國。晉屬濟南郡。劉宋屬北海郡。后魏因之。隋屬萊州。唐、宋仍舊。元末,改屬登州。明洪武九年,改屬萊州府。二十一年,始置平度州編戶百三十六里,領縣二。今因之。
州西亙?yōu)H河,北枕勃海,山川襟帶,屏蔽東陲。
膠水廢縣今州治。本漢之平度縣地。后漢改置膠東縣,屬北海國。晉、宋、后魏皆曰膠東縣。后齊改置長廣縣,屬長廣郡。隋改屬萊州。仁壽初,改曰膠水縣。唐、宋及元因之。洪武中,置平度州,以縣省入。州土城,周九里有奇,門三,北面無門。平度故城州西北六十里。漢縣治此,屬東萊郡。武帝封淄川懿王子行為侯邑,后漢并入膠東縣。盧鄉(xiāng)城,在州西北五十里,漢縣,屬東萊郡。晉、宋及后魏因之。北齊省入膠東縣。隋復置,屬萊州。唐貞觀初,縣廢。《新唐志》:盧鄉(xiāng)縣省入昌陽。章懷太子曰:盧鄉(xiāng)故城在昌陽西北。是也。疑隋時徙置。
即墨故城州東南六十里。齊即墨邑。《志》云:城臨墨水,故曰即墨。齊威王封即墨大夫,而烹阿大夫。王時,樂毅破齊七十余城,惟莒、即墨未下。既而田單以即墨攻破燕軍。漢元年,項羽徙齊王田市為膠東王,都即墨,田榮追擊市于此,殺之。四年,韓信破齊,齊將田既走膠東,曹參擊殺之。即即墨也。尋復為即墨縣,屬齊國。文帝十六年,分齊地,封悼惠王子白石侯熊渠為膠東王,都即墨。景帝三年,反,誅。四年,封子徹為膠東王。中二年,改封子寄。后漢國廢。建武中,封賈復為侯邑,屬北海國。晉及劉宋皆屬北海郡,后魏屬長廣郡。后齊廢。《志》云:城北有樂毅城,毅攻即墨時所筑。漢初田肯曰:齊東有瑯邪、即墨之饒。蓋二縣近海,財用所近也。今俗稱故城為朱毛城。膠東廢縣,亦在州東南。隋末置。唐初,屬萊州。武德六年廢。
下密城《志》云:在今州西五十里。漢縣治此,屬膠東國。后漢初廢,安帝復置,屬北海國。晉及劉宋、后魏皆因之。《水經(jīng)注》:濰水北徑下密故城西。是也。
天柱山州北五十里。絕頂巖,聳立如柱。又有石龕如屋,州人謂之劈石口。《通志》:山之東曰之萊山,東連大澤、御駕、明堂諸山。岈山,在州北三十里,以山形岈而名。
大澤山州北七十里。巖壑絕勝,有瑞云峰,峰頂半巖疊石為城,謂之皇城頂。或以為赤眉故寨也。下有白虎溪,乳泉河出焉,西南流入膠水。山之北,即高望山,接掖縣界。月堂山,在州東北四十里,產(chǎn)藥材,有藥石水出焉,流合石瀆河,而注于膠水。其相接者曰金泉山,亦產(chǎn)藥材。又有兩髻山,在州東北十三里,山椒并列,如綰雙髻,現(xiàn)河出焉。經(jīng)州東三里,西南流入膠水。
三固山州西七十里。一名三戶山。《漢?郊祀志》:宣帝信方士言,祠太室山于即墨、三戶山于下密,即此山也。又州西十八里有文武山,兩山相峙,世傳秦始皇東巡,集文武于此,因名。下有秦王河。大豁山,在州西北十五里。伏琛《齊記》:盧鄉(xiāng)縣東南有大豁口,與小豁口相峙,中通驛路,即此山也。蘇村河出焉,西南流,入于膠水。
膠水州西八十里。源出膠州鐵橛山,流經(jīng)高密縣北入州境,又北經(jīng)昌邑縣,至縣東北入海。梁天監(jiān)五年,將軍劉思效敗魏青州刺史元系于膠水。即此。墨水,在州東,源出東北六十里之墨山,南流經(jīng)即墨縣入海。
大姑河州東八十里。源出登州府黃縣南蹲犬山,經(jīng)招遠、萊陽二縣界,至州東南故即墨城,與小沽河合,經(jīng)膠州即墨縣界入海。通謂之沽水,南北經(jīng)流三百余里。新河在州東南。源出高密縣,流經(jīng)此,分南北二流,南自膠州麻灣口入海,西北自掖縣海倉口入海,即元人所浚膠萊河舊道也。《元史》:至元十七年,萊人姚演獻議開新河,由膠西縣東陳村海口西北,達于膠河,出海倉口,由海道達直沽以通漕,謂之膠萊新河。從之。勞廢不貲,卒無成效。二十二年,罷其役。明正統(tǒng)六年,昌邑人王坦言:漕河每患淺澀,海運又虞艱險,請浚新河故道。不允。嘉靖十一年,按臣方遠宜等復議開新河,不果。隆慶初,萊人崔旦復極言新河之便。萬歷三年,又以南京工部尚書劉應節(jié)言,命侍郎徐┉開浚。議者極言非便,遂中止。其后屢議屢阻,迄無成績。《圖說》云:自淮河入河北岸隔一里為朱家河,可開通,經(jīng)新溝至安東縣,有澳河、向水、三叉,俱臨淮可通。東則有東漣河、朱家河、白家溝、七里河流入淮。又東有鹽場河、平望河、界首河、白浪河、牛洞河、車軸河流入海,俱宜筑塞。中有遏蠻河,在淮、海之交,可置閘以殺水勢。西則有沭陽水,溷而為大湖、傅湖。又有楊家溝、西漣河、崔家溝、古閘河,皆為入漣河水道。自支家河至漣河海口,計三百八十里。出海由海州贛榆至山東界,歷安東衛(wèi)石臼所、夏河所、靈山衛(wèi)、膠州頭營,至麻灣海口,計二百八十里,隔馬家濠五里,可以開通。經(jīng)把浪廟、新河口、店口社、陳村小閘,戴、高、劉家大閘,王、朱、杜家村,至平度州。又經(jīng)窩鋪停口、大成昌渠、小閘、新河集、秦家莊、海倉口,至大海口,計三百七十五里。大海口至直沽四百里,通計一千四百三十五里。應節(jié)奏言:膠州南自淮子口大港頭出海,自州治西抵匡家莊四十里,俱岡溝黃土,宜開。自劉家莊北歷臺頭所、張奴河,至亭口閘三十里,俱黑泥下地,水深數(shù)尺,宜浚。自亭口閘歷陶家崖、陳家口、孫店口,至玉皇廟六十里,河寬水淺,宜于舊河之旁,別開一渠。玉皇廟至楊家圈二十里,水深數(shù)尺,宜浚楊家圈以北,則悉通海潮,無煩工作矣。以工力計之,創(chuàng)者什五,因者什三,略施工者什二。以地勢計之,宜挑深丈余者什一,挑深數(shù)尺者什九。拭言匡家莊地高難開,改于都泊船路溝,地形平衍,有河可引,宜建閘設柜,如會通河故事。科臣王道成言:膠州在兩海口之中,土最高厚,萬一巨石隱伏,功將安施?難一。水性湍急,走石流沙,即有泉源,易盈易涸。難二。海船不可入河,河船不可入海。難三也。又《實錄》:隆慶五年,山東臣僚會勘膠河上言:從龍家屯北至分水嶺,俱系岡阜沙石,難以施工。由分水嶺又北至謝家口,稍有斷續(xù)河流,旱潦難恃,沙石亦多由謝家口北至楊家圈,河流似有端緒。又北至新河閘面,河勢比南面較寬,自新河閘至海倉,又皆流沙壅淤,難以行舟。新河閘系往來通渠,過者見有河流,妄意可以開浚,不知迤南十里,便復不同。分水嶺本名王乾壩,兩頭俱有河形,中間積沙高亢,本非嶺也。新河既無泉源,引導必須旁水接濟,而分水嶺下僅有白河一道,平時涓涓細流,淫潦時挾流沙沖淤,大為河患。其張奴河、膠河、九穴泊之水,雖接新河,而源流淺澀,潦涸無時,皆不足恃。若欲東引沽河,則地勢東下,沽河自東而南,直趨麻灣口,難以挽之而北。若西引濰河,濰河在高密西,離新河百二十里,中隔高嶺五層,又難引之使東也。若欲深鑿河身,使海水南北貫通,則分水嶺諸處,高過海面數(shù)丈,命工開鑿,未及數(shù)尺,下即糜沙,隨時奔潰,縱多捐財力,萬難開浚。既而徐┉亦稱南北海口,俱有積沙橫絕,及分水嶺河高海下,勢不可通,須另開一路及海口筑堤,以約水障沙。又云:南自麻灣抵朱鋪五十里,北自海口抵亭口百八十里,皆通潮,可乘潮以導河。撫臣李世達勘稱,南潮止及陳村閘,距海口二十里;北潮止及楊家圈,距海口六十里。其朱鋪、亭口者,非烈風迅雨,海水漲溢,歲不一二至,潮不足恃也。役遂止。崇禎十二年,戶部郎中沈廷揚試行海運,復請開膠萊河。十六年,命戶、工二部發(fā)銀十萬兩開浚,事未行,而京師不守。余詳見膠州。定渠州南七十里。與州東北之藥石水及石瀆河合流入膠水,一名定都渠。近《志》以為巨定,誤也。
亭口鎮(zhèn)州西南七十里。即膠萊河所經(jīng),有巡司戍守。又州西北七十里有灰埠驛。
濰縣州西百八十里。西南至青州府昌樂縣五十里。漢平壽縣,屬北海國。晉因之。宋屬北海郡。后魏為北海郡治。后齊改郡曰高陽。隋開皇初,郡廢,改縣曰下密。十六年,于縣置濰州。大業(yè)初,州廢,改下密縣曰北海,仍屬北海郡。唐初,亦置濰州治此。武德八年,州廢,以北海縣屬青州。宋建隆三年,置北海軍。乾德二年,升為濰州。金因之。元屬益都路。明洪武初,以州治北海縣省入,屬青州府。九年,降州為縣,屬萊州府。二十一年,改今屬。今土城周九里,編戶八十六里。
平壽城縣西南三十里。漢縣,屬北海郡。后漢初,張步為耿所敗,自劇奔平壽。步平,仍屬北海郡。晉及劉宋因之。后魏為北海郡治。高齊廢。武德二年,復置。六年省。又西南五十里有斟城,古斟尋國,亦禹后也。《汲冢古文》曰:太康居斟尋,羿亦居之,桀又居之。漢置斟縣,屬北海郡,后漢廢。杜預曰:平壽東南有斟城,古斟尋也。又寒亭,在縣東北三十里,杜預曰:平壽東有寒亭,即古寒國,蓋寒浞所封。唐初有寒水縣,屬濰州,武德六年廢,即故寒亭矣。今有寒浞水,北入海。《通志》縣南三十里有營丘城,似誤。今詳見青州府昌樂縣。下密城縣西三十里。漢縣,治今平度州西,后遷今縣治。隋開皇六年,置濰水縣,屬青州。大業(yè)初,改下密為北海縣,而改濰水為下密。唐初,屬濰州。武德八年,州廢,縣并入北海,俗以此為西下密也。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wǎng)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xié)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