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水在州東北。源出箕屋山,東流入諸城縣界。浯水,在州北,《志》云:源出高山之陽,東北流入安丘縣。今莒州、安丘之間,地名王護,即浯水所經也。
沭水州東三里。自沂水縣流入界,又西南入沂州界。《志》云:潯水出州南六十里馬山,《水經》謂之巨公山,西南流入沭水,舊曷以溉田,東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又有葛陂水,出日照縣三柱山,西南流,徑故辟陽城南,積而為陂,謂之辟陽湖。又西南流,入于沭水。今皆湮涸。孝源泉,在州北百里,以唐孝子孫既廬墓得泉而名。雖大旱,水嘗不涸。
葛溝店州西南百二十里,向有巡司戍守。又州南百里有十字路巡司,有十字路城。蘧里,在州北。杜預曰:莒縣有蘧里。今詳見安丘之渠丘亭。又鼓里,在故莒城內,《戰國策》:淖齒殺齊王于鼓里。是也。沂水縣州西北九十里。西南至沂州百六十里。春秋時,為魯鄆邑地。漢置東莞縣,屬瑯邪郡。后漢屬瑯邪國。三國魏于此置東莞郡,后廢。晉復置郡,領東莞縣。劉宋仍之。泰始三年,又兼置東徐州。后魏改為南青州,又分置東安郡。后周又改州曰莒州。隋開皇初,郡廢,而改縣曰東安。十六年,又改曰沂水。大業初,州廢,縣屬瑯邪郡。唐武德五年,置莒州于此。貞觀八年,州廢,縣屬沂州。宋因之。今屬莒州。今縣有石城,周二里有奇,編戶百四十三里。
東莞故城在縣治西北。漢縣治此,武帝封城陽共王弟吉為侯邑。曹魏黃初中,置東莞郡。梁普通五年,彭寶孫拔魏東莞,是也。《水經注》:沂水自蓋縣,又東徑浮來山,又東南徑東故城西。魏文帝立為東郡。《東燕錄》謂之團城,魏南青州治。城北有鄆亭。京相曰:姑幕縣南四十里員亭,故魯鄆邑,今在團城東北四十里。又縣南三十里有東安城,漢縣,屬城陽國,宣帝封魯孝王子強為侯邑。后漢改屬瑯邪國。三國魏置東安郡于此,郡尋廢。晉仍屬瑯邪國,后廢入蓋縣。
鄆城縣東北四十里。即古鄆邑。闞る《十三州記》:魯有兩鄆,西鄆在東平,昭公所居,東鄆即此城也,為莒魯所爭之邑。文十二年,季孫行父帥師城諸及鄆,后入于莒。成九年,楚子重伐莒,入鄆。襄十二年,莒圍臺,季武子帥師救臺,遂入鄆。昭元年,季武子伐莒取鄆。杜預曰:城陽姑幕縣南有員亭。《后漢志》:南燕置團城鎮于此,以其城正員也。劉裕北伐廣固,登之以望大峴。宋泰始三年,以輔國將軍張讜為東徐州刺史,守團城,魏攻取之,亦置東徐州,以成固公為刺史,戍團城,南襲朐山。或訛為城,聲相近也。后魏太和十二年,改東徐州為南青州,仍治團城。梁天監五年,冀州刺史桓和擊魏,襲南青州,不克。即團城也。周、齊間城廢。蓋鄆與團城相去四十里,或并為一,誤矣。臺,見前費縣。朐山,見江南海州。
蓋城縣西北七十里。齊邑也。陳仲子兄戴蓋祿萬鐘,又王為蓋大夫,即此。漢置蓋縣,屬泰山郡。景帝封后兄王信為侯邑。后漢亦曰蓋縣。晉改屬東莞郡。惠帝時,析置東安郡治此。劉宋及后魏因之。后齊移東安郡治東莞,而故東安郡及蓋縣俱廢。隋開皇十六年,復置東安縣于此,仍屬莒州,大業末廢。陽都城在縣南。古陽國,齊利其地而遷之。《春秋》:閔二年,齊人遷陽,是也。漢置陽都縣,屬城陽國。高帝時封功臣丁復為侯邑。又宣帝封張彭祖為陽都侯。后漢改屬瑯邪國。明帝征東平王蒼會陽都,是也。晉仍屬瑯邪國,《十六國春秋》:石虎好獵,自靈昌津南至滎陽,東極陽都為獵場。又永和九年,段龕據青州,置徐州于陽都,以王騰為刺史。十二年,燕慕容恪圍廣固,騰降于燕,徐州刺史荀羨救龕,攻陽都,克之。《水經注》:沂水又東徑陽都故城。城蓋晉末廢。又古長城,在縣北百里。
沂山縣北百十里。山之陰,即臨朐縣也。今詳見名山沂山。大峴山,在縣東北百二十里。杜佑曰:縣北有大峴,為齊地南面險固處,與臨朐縣接界,上有穆陵關。今詳見重險穆陵。雕山縣西北百七十里。巖壑聳秀,如雕琢然,連絡蒙陰縣界。《志》云:山即沂山西峰也,沂水蓋出于此。又西北接大弁山,山頂平夷,周八九十里,俗稱太平崮。《水經注》:大弁山與小泰山連麓而異名。《志》云:縣北百九十里為穆陵山,又北里許為螳螂山。其相連者,曰大小二魯山,山之前,平野彌望,清流縈帶,其南面有穴若門,直入二十里,可容方駕云。
雹山縣西北五十里。山有二峰,雙巒齊秀,圓峙若一,出紫石英,映徹如雹,因名。今曰大崮山。又縣西南三十里有雙崮山,亦以雙峰并峙而名。沂水縣西一里。源出沂山,南流經雹山西麓,與蒙陰縣接界。又東南流經此,又南經故東安城東,而入沂州界。縣境諸水,悉流入焉。《水經注》:沂水經東安故城,南合時密水,水出縣西時密山。春秋時莒地,《左傳》:莒人歸共仲于魯,及密而死,即此。沭水縣北五十里。源亦出沂山。《水經注》以為出大弁山也。東南流入莒州境。上泉,源出縣西南四十里望仙山。又芙蓉泉,出縣西北七十里閔公山,與縣東南六十里之銅井泉,縣西南三十里之大水泉,俱南流入沂水。《志》云:縣境之泉凡十,皆入于沂。牟鄉在縣東南。杜預曰:陽都縣東有牟鄉。《春秋》:宣九年,取根牟。根牟,本東夷國也。又昭八年,于紅,自根牟至于商衛,革車千乘。根牟,即牟鄉矣。
垛莊驛在縣西南北五十里垛莊集。近年置驛于此,南去沂州信公店七十里。今從沂州青駝寺竟走蒙陰道百十里,不經垛莊矣。
日照縣州東南百五十里。南至江南贛榆縣百六十里,北至諸城縣百七十里。漢為海曲縣地,置鹽官于此,名曰日照。魏、晉以后,俱為莒縣地。金始置日照縣,屬莒州。今編戶八十三里。
海曲城縣西十里。漢置西海縣,屬瑯邪郡,或以為海曲也。王莽末,瑯邪呂母起兵攻海曲,有眾數萬,為赤眉之始。后漢仍屬瑯邪郡。晉廢,后為日照鎮。又《博物記》:太公望出于此。今有東呂鄉。又有棘津,亦云太公垂釣處,故浦猶存。絲山縣東北二十里。山形陡絕,懸溜侵崖,如絲縷然,絲水源于此。又三柱山,在縣北二十里,葛陂水出焉。又縣東南二十里有孤奎山,亦曰圭山。海縣東二十里,接膠州及江南海州界。有濤雒鹽場。
絲水在縣南二十里。一名大兒莊河。源出絲山,流繞孤奎山下,合于寨河。《志》云:寨河,在縣南五十里,源出縣西北八十里馱兒山,一名付河,流合絲水,入于海。又竹子河,亦在縣南五十里,源出縣西南五十里之矮岐山,下流亦注于海。
夾倉鎮縣南二十五里。有石城,向置巡司于此。《志》云:縣西七十里有劉三公莊,蕭梁時劉勰所居,舊置巡司于此。洪武三年,移于夾倉鎮。又縣南付河上有付馬驛,縣北二十五里白石山下有白石山驛,今皆革。
附見:安東衛在日照縣南九十里。南去江南海州七十里。衛城周五里。弘治三年置,初領五千戶所,尋調左所于天津,右所于徐州,止領中前后三所。東接膠州靈山衛界,為濱海戍守處。今亦置安東衛。
石舊寨備御后千戶所在日照縣東南。所城周三里有奇。又東南有塘頭寨備御百戶所,土城周三里。俱嘉靖中置,屬安東衛。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