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定城在縣西北八十里。漢置巨定縣,屬齊郡,以巨定澤而名。《水經(jīng)注》:城在淄水北。是也。后漢省。《志》云:縣西四十里有益城,漢益縣也,屬北海郡,后漢屬樂安國。晏謨云:司馬宣王伐公孫淵,徙豐人于益縣。亦謂之南豐城。一云南豐城在縣西二十里,亦曰豐城。又益都城,在縣北二十里。漢武封淄川懿王子胡為侯邑,后并入益縣。三國魏復(fù)置益都縣。晉改置利益縣,屬樂安國。劉宋改置益都縣,今府治是也。斟灌城,在縣東北四十里。斟,《漢志》作斗,與斟同。《春秋》襄四年傳,寒浞使?jié)灿脦煖缯骞嗉罢鍖な稀6攀显唬憾耐罩T侯,仲康子后相所依也。今縣有故灌亭。斟尋,今見濰縣。
淄水在縣西南。自樂安縣東北流入界。又澠水,即北陽水也,亦自樂安縣流入界,與淄水會流,北注于清水泊。
巨洋水縣東十里。自樂安縣流入界,過廢劇縣西,又東北會于黑冢泊,亦曰巨昧水。后漢建武五年,耿敗張步于臨淄,步引歸,伏兵起,追至巨昧水上,八九十里僵尸相屬。《水經(jīng)注》:巨洋水東北經(jīng)益縣故城東,又東北積而為潭,枝津出焉,謂之百尺溝,西北流徑益都故城,注于巨淀。甤水,在縣西,亦謂之堯水,《漢志》:劇縣有義山,甤水所出。《水經(jīng)注》:堯水出劇縣南角崩山,一名義山。俗以其山角若崩,因名角崩山。又為角林山,皆音訛也。其水即蕤水矣,東北流注于巨洋水。
丹河在縣東三十里。有東西二源,東丹水出昌樂縣方山,西丹水出臨朐縣丹山,北流經(jīng)昌樂故城,西北合東丹水而為丹河,經(jīng)縣東,又東北入于海。二岳龍泉水,在縣西南二十里。一曰東岳龍泉水,出縣西十二里,俗名北夾河。一曰西岳龍泉水,出縣西南二十六里,俗名南夾河,北流至羅橋,合東岳龍泉水,注于清水泊。清水泊縣西北五十里。淄水、北陽水及東西岳龍泉水俱匯流于此。即《漢志》所云巨定也。《漢志》:征和四年,行幸東萊,臨大海,耕于巨定。漢時嘗引水溉田,今亦謂之巨淀湖。又北接樂安縣之馬車瀆,其中茭蘆千頃,利倍腴田,今屬于德府。黑冢泊,在縣東北五十里,巨洋水匯焉。《述征記》謂之烏常泛,又東北注于海。
廣陵鎮(zhèn)縣東北三十五里,有廣陵鎮(zhèn)巡司。《志》云:縣有莘店遞運所,今革。
馬陵臺在縣西南四十里。亦曰臧臺,相傳臧武仲致防而奔齊,卒葬于此,因名。望海臺在縣東北四十里,相傳秦始皇所筑,俗名黑冢,其北即黑冢泊也。昌樂縣府東七十里。東至萊州府濰縣五十里。古營丘地。漢為營陵縣地,北海郡治焉。后漢屬北海國。晉初,屬城陽郡。太康初,改屬東莞郡。劉宋屬高密郡。后魏屬平昌郡。后齊廢。隋開皇十六年,,改置營丘縣,屬濰州。大業(yè)三年,屬北海郡。唐武德初,仍屬濰州。八年,廢入北海縣。宋乾德二年,置安仁縣,尋改昌樂縣,屬濰州。金因之。元至元三年,縣省。明初,復(fù)置,屬青州府。今土城周四里,編戶九十八里。
營陵城縣東南五十里。此太公望所封之營丘也。《史記》:周武王封師尚父于營丘,未就國,東萊與之爭。太公聞之,夜衣而行,至營丘,國遂定。蓋營丘邊萊也。《呂氏春秋》:太公封營丘之渚,海阻山高,險固之地。其后五世胡公徙薄姑,六世獻公徙臨,蓋自東而西也。漢置營陵縣于此。高帝十一年,封劉澤為營陵侯。應(yīng)劭曰:陵亦丘也。薛瓚曰:營陵即春秋時之緣陵。后漢以后,皆曰營陵縣。高齊廢。隋復(fù)置營丘縣。唐武德初,營丘民汲嗣率鄉(xiāng)人拒賊于此,權(quán)置杞州,以春秋時杞嘗徙治此也。二年,復(fù)為營丘縣,尋廢。今其地猶名營丘社,與濰縣接界。
劇魁城在縣西北。漢縣,屬北海郡,武帝封淄川懿王子黑為侯邑。又有劇縣城,亦漢北海郡屬縣也,武帝封淄川懿王子錯為侯邑。蓋非淄川所治之劇縣也。后漢時,劇魁與劇縣俱省,而移北海郡治淄川之劇縣。昌樂故城,《志》云:在縣西北十里。宋昌樂縣治此,后徙今治。孤山縣東十里。峰巒峭拔,高出云霄。《志》云:伯夷避紂,居?xùn)|海之濱,蓋在此山之側(cè)。今山接濰縣界。又方山在縣東南二十里,山麓有龍池,四時不竭,蓋東丹河所出。其相近者,又有黃山。又西曰西黃山。
白狼河在縣南。源有二:一出縣南五十里擂鼓山,一出臨朐縣丹山,流入縣境,合流而東北,經(jīng)濰縣東寒亭北,入于海。《唐志》:長安中北海令竇琰于故營丘城東北穿渠,引白狼水,曲折三十里以溉田,號竇公渠云。
丹水在縣西。《志》云:東丹水出方山。流經(jīng)縣西三里。西丹水出臨朐縣丹山,流經(jīng)縣西九里,又西北合流于昌樂故城西,又西北入壽光縣界。昔時引此水溉田,民被其利。黑水,在縣東南,俗名污河,源亦出方山。西北流經(jīng)黃山,東有寶泉水流合焉,下流入于白狼河。
丹河驛在城東,舊置丹河馬驛于此。又縣東有小丹河店遞運所,萬歷初,與驛俱革。
臨朐縣府東南四十五里。南至莒州二百五十里。本齊之勺邑,漢置臨朐縣,屬齊郡。朐,音劬。武帝元朔三年,封淄川懿王子奴為侯邑。后漢屬齊國。晉屬東郡。義熙五年,劉裕伐南燕,至東,慕容超先遣軍屯臨朐,聞晉兵入峴,自將步騎往就之。裕與燕軍戰(zhàn)于臨朐南,參軍胡藩曰:燕悉兵出戰(zhàn),臨朐城中,留守必寡,愿以奇兵從間道取其城,此韓信所以破趙也。裕從之。潛師出燕兵后,襲攻臨朐,克之。超走城南,裕縱兵奮擊,超大敗。劉宋初,縣省。北齊改置昌國縣。隋開皇六年,改置逄山縣,屬青州。大業(yè)初,復(fù)曰臨朐,屬北海郡。唐仍屬青州。天復(fù)三年,汴將朱友寧攻青州,青州帥王師范襲殺之。朱全忠自齊州兼行至臨朐,命將進攻益都。宋仍曰臨朐縣,屬青州。元省入益都縣,尋復(fù)置。今土城周三里,編戶百十里。
朱虛城《括地志》:在縣東六十里。漢縣,屬瑯邪郡。呂后二年,封齊悼惠王子章為侯邑。后漢永初元年,改屬北海國。孔融為黃巾所敗,嘗保于此。晉屬東莞郡。劉宋屬平昌郡。后魏因之。后齊省。《縣志》:今縣東北萌山社有遺跡,土人猶呼為城頭。《十三州志》:朱虛城東十三里有校城,亦曰校亭,漢武封城陽頃王子云為侯邑。臨原城,在縣東。漢縣,屬瑯邪郡。《史記》:武帝元朔三年,封淄川懿王子始昌為臨原侯國于此。《漢書》作臨朐。后漢省入朱虛縣。又般陽城,在縣西南,蓋宋魏時因故縣移治也。魏收《志》:盤陽有朱虛城。隋開皇六年,析置般陽縣于此,屬青州。大業(yè)初,并入臨朐。唐武德四年,又置。八年,省。新《縣志》:縣西南三十五里有□□社,蓋以故□□□。詳見淄州。
并阝城在縣東南,春秋時紀(jì)邑也。莊元年,齊師遷紀(jì)并阝、、吾阝。杜預(yù)曰:齊欲滅紀(jì),故先遷三邑之民,而取其地。并阝,亦作駢。后為齊大夫伯氏邑。管仲奪伯氏駢邑三百,即此。漢文帝十四年,封孫單為瓶侯,國于此。景帝前三年除。元封元年,又封淄川靖王子成為侯,屬瑯邪郡。后漢省。應(yīng)劭曰:臨朐有伯氏駢邑。杜預(yù)曰:城在臨朐東南,即一地。《齊乘》:在安丘南,吾阝城相近。今吾阝城,在朱虛故縣東南,見安丘縣。又城,見萊州府昌邑縣。
西安廢縣在縣西。蓋亦宋、魏時移治。魏收《志》西安縣有逢山、□士山。新《縣志》:今縣西南十里有西安店,蓋其故址。
都昌故城在縣東北。漢置都昌縣,在今昌邑縣界。沈約《志》:青州北海郡都昌縣有箕山、阜山、白狼山。《唐志》:都昌縣,武德二年屬濰州,六年省。《括地志》:都昌故城在臨朐縣東北,蓋宋、魏間又自州下所徙置也。又魏收《志》:昌國縣有紀(jì)信冢。《隋志》:臨陶縣舊曰昌國,開皇六年改曰逄山,后又改臨朐。今按:紀(jì)侯冢在益都箕山,則昌國縣當(dāng)亦江左自般陽東徙臨朐界逄山、箕山間,非故縣也。
穆陵故城在縣南。《左傳》僖四年,管仲曰:昔成王賜我先君履,南至于穆陵。《隋志》:臨朐縣有穆陵山。《金志》:貞四年,開臨朐之穆陵關(guān)。即其地。
東陽故城舊《志》:在縣東。春秋時齊境上邑也。《左傳》襄二年,齊晏弱城東陽以逼萊。九年,復(fù)城東陽,遂圍萊。《通典》:東陽城一名凡城,在臨朐。是也。長城,在縣南。《竹書紀(jì)年》:晉烈公十二年,王命韓景子趙烈侯及我?guī)煼R,入長城。又梁惠成王二十年,齊筑防以為長城。《水經(jīng)注》:朱虛泰山上有長城,西接岱山,東連瑯邪巨海,千有余里,蓋田氏所造。
校城在縣東。《漢?王子侯表》:校侯,云城陽頃王子,元鼎元年封。闞る曰:朱虛縣東三十里有校城,亦曰校亭,故縣也。又《漢表》:邳離侯路博德滅馬侯雕延年,俱元狩四年封,在朱虛。邳離,《史記》作符離。
沂山縣南百五十里。《志》所謂東泰山也,亦曰東鎮(zhèn),詳見前名山沂山。丹山。在縣東北三十里,一名丸山,《封禪書》所云黃帝封東泰山,禪丸山者也。《大事記》:軒轅征不道,東至海,登丸山。或訛為凡山,俗謂之丹山,西丹河、白狼河,皆源于此。又靈山,在縣東北二十里,《晏子春秋》:齊大旱,景公欲祀靈山者也。大峴山縣東南百有五里。道徑危惡,一名破車峴。宋武帝伐南燕,道經(jīng)此。穆陵關(guān)在其上。逄山,在縣西二十五里,其山峭絕,惟一徑可通,有泉出巖竇,甘潔異常,相傳殷諸侯逄伯陵國也,今山麓有逄伯陵祠。郭緣生云:山在廣固南三十里,洋水歷其險而東北流,世謂之石匱水也。又山有石鼓,齊地將亂,則鼓自鳴,聲聞數(shù)十里,隋時逄山縣以此名。宋季,民避兵于此者多獲濟。《志》云:縣西南七十里又有仰天山,山有黑龍淵及白云、羅漢二洞,極幽勝。
朐山縣東南二里。一名覆釜山,朐水出焉,縣以此名。又委粟山,在縣東北三里,孤阜秀立,形如委粟,因名。彌水經(jīng)其東麓。彌水縣東南一里。源出沂山,一名巨蔑水,一名巨洋水。徑朱虛故縣西,又北徑縣東,沿流上下,皆劉裕伐廣固時營壘舊址也。《晉書》:義熙五年,慕容超聞劉裕兵入峴,使公孫五樓率騎進據(jù)巨蔑水,為裕前鋒孟龍符所敗。又北徑委粟山,入益都縣界。石溝水,在縣西,源出逄山之陰,東北流二十余里,至委粟山北,又東北入彌水,曰石溝口,亦謂之洋水,或謂之龍泉水。郭緣生曰:石溝水下流,涸溢有時。亦謂之龍水。晉太元十九年,后燕慕容農(nóng)敗晉青州刺史辟閭渾于龍水,遂入臨。是也。
汶水縣東南六十里。源出東泰山。伏琛《齊記》:汶水出吾阝山,或謂之吾山,東北流入安丘縣界,下流合濰水入海。此汶水別源,非浮汶達濟之汶水也。吾山,今見安丘縣。沭水,在縣南,源出沂山東麓。又沂水,亦出沂山西麓,分流并導(dǎo),俱入沂水縣境。《志》云:縣東南又有左右峴水,出大峴山,下流注于沭水。
西丹河在縣北。源出丹山,流入昌樂縣界,與東丹河合。又白狼水,亦出丹山,北流與昌樂縣之白狼河合。熏冶泉,在縣西南二十五里。《水經(jīng)注》:古冶官所在,因取名焉,東北流,入于巨洋水。
穆陵關(guān)在大峴山上。所謂齊南天險也,自昔為必爭之地。今有穆陵關(guān)巡司戍守。詳見前重險穆陵。
南鄧村在縣西南北。周主邕追齊主高緯至青州,緯南走,至南鄧村,為周將尉遲迥所擒,是也。又火星埠,或云亦在縣西南。元至正二十二年,擴廓圍田豐于益都,劉福通自安豐引軍赴援,至火星埠,擴廓遣將關(guān)侃邀擊敗之。即此。
安丘縣府東南百六十里。東南至諸城縣百二十里。古莒國之渠丘地。漢置安丘縣,屬北海郡。后漢、晉縣屬東莞郡。惠帝復(fù)置平昌郡。劉宋安丘縣為平昌郡治。后魏仍屬平昌郡。后齊郡縣俱廢。隋開皇十六年,改置牟山縣,屬密州。大業(yè)初,復(fù)改曰安丘,唐仍屬密州。乾元初,改曰輔唐縣。五代梁開平二年,復(fù)曰安丘。唐又為輔唐縣。石晉天福七年,改曰膠西,避嫌名也。宋開寶四年,復(fù)曰安丘縣,仍屬密州。明初,改今屬。土城周三里有奇,編戶百七十四里。安丘故城在縣東北。漢縣治此。《志》云:漢安丘有二縣,一屬北海,即此安丘也。一屬瑯邪,在今縣東南。高祖封功臣張說為侯邑。成帝時,封高密頃王子當(dāng)為安丘侯。后漢建武五年,張步降,亦封為安丘侯。尋省瑯邪之安丘,而北海之安丘如故。高齊以后,城邑屢經(jīng)變徙,兩安丘遂不可考。
昌安城在縣西南十里。《通典》:安丘外城也。漢置昌安縣,屬高密國。后漢明帝封鄧襲為昌安侯邑于此,后屬北海國。晉屬城陽郡。元康末,改屬高密郡。劉宋因之。后魏屬平昌郡。后齊以安丘縣省入昌安。隋復(fù)置安丘縣,以昌安省入。唐武德二年,復(fù)置昌安縣,屬濰州。六年省。乾元二年,刺史殷仲卿請移安丘縣于故昌安城,改為輔唐縣。天復(fù)三年,淮南將王茂章救王師范于青州,引還。朱全忠遣將楊師厚追及之于輔唐,敗其后軍。是也。宋復(fù)移于今治。牟山城,在縣西南十三里,《志》云:舊有牟鄉(xiāng)城,為昌安縣地,隋析置牟山縣于此。大業(yè)二年,改曰安丘。明年,移治平昌城。唐又移于昌安故城云。
平昌城縣西南六十里。漢縣,屬瑯邪郡。文帝封齊悼惠王子為平昌侯,后改封膠西王,是也。后漢屬北海國。三國魏置平昌郡。晉郡廢,縣屬城陽郡。惠帝復(fù)置郡,以縣屬焉。劉宋因之。元嘉八年,青州刺史蕭思話鎮(zhèn)東陽,聞魏軍將至,棄鎮(zhèn)奔平昌,即此。后魏仍屬平昌郡,后改屬高密郡。后齊廢入安丘縣。隋大業(yè)三年,嘗移置安丘縣于此。《水經(jīng)注》:平昌城東南角有臺,世謂之龍臺城,荊水經(jīng)其下,亦謂之龍臺水。
淳于城縣東北三十里。古淳于國也。酈道元曰:本夏時斟灌國。周武王以封淳于公,遂號淳于。《春秋》:桓六年,州公如曹,傳曰:淳于公如曹,度其國危,遂不復(fù)。州蓋國名也。后為杞人所有,亦謂之杞城。襄二十九年,晉人城杞之淳于。是也。漢因置淳于縣,屬北海郡。后漢初省。永元九年,復(fù)置,屬北海國。建安十六年,曹操東擊海賊管[C051],至淳于,[C051]走入海島。晉改屬城陽郡。元康末改屬高密郡。劉宋因之。后魏屬平昌郡。后齊廢入高密縣。
吾阝城縣西南六十里。春秋時,紀(jì)之吾阝邑。杜預(yù)曰:朱虛縣東南有吾阝城。漢置梧城縣,屬瑯邪郡。后漢廢。后魏時,于故吾阝城置平昌郡。北齊郡廢,改置瑯邪縣。隋初因之,屬密州。大業(yè)初,改為吾阝城縣。唐武德初廢。《志》云:吾阝城蓋在吾山下。又瓶城,與吾阝城相近。《志》云:漢武封淄川靖王子成為瓶侯,即此。
乍山縣東北四十里。其形乍然高聳,金人置寨于此。宋建炎三年,張邵使金,至濰州,與金將撻覽抗禮,金人執(zhí)邵送密州,囚于乍山寨。又峽山,在縣東四十里,以兩山夾峙而名。
吾阝山縣西南六十里。四面險絕,其上寬平,約數(shù)百里,有古城遺址,即吾阝城也。中有池,伏琛以為汶水所出。又淇山,亦在縣西南六十里,旁有淇河。金鞒山,在縣西南七十里,形肖鞍鞒。其相接者有太平、鳳凰兩山。
牟山縣西南十五里。山北有故城,即牟鄉(xiāng)城也,隋因置牟山縣。其相聯(lián)絡(luò)者有洪陀山,山多巨石,Лヴ高聳。又峰山,在縣西南三十里,三峰高峙。又有土山相連。望高山,在縣西北二十里,山形突兀,遠(yuǎn)視高聳。《志》云:縣西南八十里有長城嶺,以長城故址而名。汶水縣北三里。《志》云:汶水出沂山百丈崖,循山東麓北流,經(jīng)吾阝山,又北徑縣東北,至淳于故城西,又東北合于濰水。《齊乘》曰:齊有三汶,入濟之汶見《禹貢》,入濰之汶見《漢書》,入沂之汶見《水經(jīng)》。此則入濰之汶也。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xué)網(wǎng)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xié)會 版權(quán)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