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府東至萊州府三百十六里,東南至海五百里,南至兗州府沂州四百四十六里,西南至兗州府四百二十里,西至濟南府三百二十里,東北至海百八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見上,至江南江寧府千五百里,至京師千里。
《禹貢》青州地。春秋、戰國為齊地。秦置齊郡。漢因之,又分置北海郡。后漢為齊、北海、樂安三國地后漢青州理臨。永嘉末,陷于石勒后趙冉閔之亂,段龕據此,尋為燕慕容恪所陷。其后南燕慕容德建都于此南燕于廣固置燕都尹。義熙五年,劉裕滅之。宋仍為齊郡,兼置青州劉裕初平南燕,置北青州,治東陽,以廣陵有南青州也。后省南青州,而北青州直曰青州。今詳見州域形勢。后魏及后周因之。隋初,郡廢州存,煬帝復改置北海郡。唐復曰青州。天寶初,亦曰北海郡。乾元初,復故。尋曰平盧軍節度。五代因之。宋仍曰青州亦曰北海郡。淳化五年,改軍名曰鎮海軍。慶歷三年,置京東東路于此。金曰益都府。元為益都路。明初,改曰青州府,領州一、縣十三。今仍曰青州府。
府憑負山海,利擅魚鹽。班固曰:臨淄,海、岱間一都會也。蓋自太公建國以來,齊往往稱雄于天下,歷漢及晉,未始不以臨為三齊根本。后燕之亡也,潘聰說慕容德曰:青、齊沃壤,號曰東秦,土地二千里,四塞之固,負海之饒,可為用武之國。廣固城,曹嶷所筑,山川險峻,足為帝王都。若得其地,閉關養銳,伺隙而動,此今日之關中、河內也。德用其說,遂復據有三齊。劉宋垣護之曰:青州北有河、濟,又多陂澤,非敵所向。蓋謂地險足恃也。宋樂史曰:營丘東道之雄,號稱富衍,物產尤盛,蓋太公由之以興,管仲用之而霸。山東之國,齊為最強,地利然矣。
益都縣附郭。古臨淄地。漢置廣縣,屬齊郡。后漢屬齊國。晉屬東莞郡。劉宋改置益都縣,屬齊郡。后魏因之。隋為北海郡治,自是州郡皆治此。今編戶二百六十七里。
益都城在今城北。漢益都城,在今壽光縣北,北齊始移治齊郡城北。隋因為青州治,今城亦曰南陽城。宋武帝克慕容超,平廣固城,以羊穆之為青州刺史。穆之乃筑城于陽水北,名曰東陽。其后復筑城于陽水南,名曰南陽。蓋府城舊有二城,其北城即羊穆之所筑東陽城也。永初末,刺史竺夔守此,后魏攻圍數月不拔。泰始二年,刺史沈文秀舉兵應晉安王子勛,旁郡皆起兵應建康,合攻東陽,為文秀所敗。既而文秀歸順,仍守東陽,后魏將慕容白曜攻圍三年,無救而陷。魏人亦為青州治,普泰初,崔祖螭聚眾圍東陽,刺史王貴平拒卻之。是也。《括地志》:東陽即郡治東城。曾肇曰:東陽府治北城,隋筑益都城,東陽并入焉。《齊乘》曰:府城為南陽城,其北為東陽城,東西長而南北狹,兩城相對,抱水如偃月,因水以為隍,因崖以為壁。蓋古合兩城為一。宋時兩城故址猶存。靖康兵燼,入金始并于南城。明洪武三年,因舊址以磚石,環城為池。十一年,建齊藩,復因東陽城故址,修筑土城,尋以國除而止。今府城門四,周十三里有奇。
廣縣城府西南四里。漢縣,高帝封召歐為廣侯,宣帝又封淄川孝王子寬為廣侯,邑于此。晉永嘉末,曹嶷改筑廣固城,而故縣遂廢。《水經注》:濁水自為山東北流,徑廣固城西。城在廢廣縣西北四里。水又東北徑堯山東,又東北徑東陽城北。廣固城,在府西北八里。《志》云:漢魏以來,青州并治臨淄。晉永嘉末,劉聰將曹嶷為青州刺史,欲竊據東方,以臨淄城大難守,乃于堯山南三里筑此城,名曰廣固,以城旁有澗甚廣,因以為固也。大寧初,后趙石虎攻克之,仍置青州鎮焉。隆安三年,慕容德據此,其城四周絕澗,阻水深隍。德又于其中筑內城,亦曰小城。慕容超名廣固內城南門曰天門,是也。義熙五年,劉裕攻廣固,克其大城,超入保小城,裕筑長圍守之,及城下,遂平其城隍,而改筑東陽城,為青州治云。《九域志》:廣固城即古樂安城,在益都縣西四十里誤。
柳泉城在府東。漢縣,屬北海郡,宣帝封膠東戴侯子疆為侯邑。后漢省。晉隆安三年,慕容德攻廣固,幽州刺史辟閭渾遣司馬崔誕戌薄荀固,平原太守楊豁戍柳泉,誕、豁皆降于德。胡氏曰:薄荀,人姓名,因以名固,亦在廣固城西。
云門山府南五里。一名云峰山,山麓為花林疃,其上為大云頂,中有通穴如門,可容百余人,遠望如懸鏡,旁有黑龍洞及石井。又有水簾洞在其陰,或謂之劈頭山,以與劈山相接也。《志》云:劈山在云門山東南,石壁自頂開裂,二峰屏峙,高插云霄,遠望如刀劈狀,亦謂之劈裂峰。其南曰八仙臺,臺之阿有皇化寺,今為廣福寺。堯山府西北八里。《三齊記》:堯巡狩時所登也。山南有二水,名東西丹水,廣固城在其南。駝山,在府西南八里,云門之右,以形似名。山陰有龍湫。又龍山,在府西二十里,有二山,俱蟠曲如龍形。又石膏山,在府西南二十五里,以石色潤澤如膏也,南陽水出焉。《志》云:府西二十五里有九回山,回亦作會,俗名九扈山,北陽水出于此。
香山府東四十五里。孤峰獨聳,絕頂有泉,冬夏不竭。山南又有龍女泉,《元和志》謂之箕山,《齊乘》以為琪山也。自山而南、而西,有群山聯屬,直接顏神鎮。《志》云:郡境諸山,多在西南,東郊平原百余里,惟香山童然特峙云。
冶嶺山在廣固城西南。一名為山,濁水所出。亦謂之陽水,通謂之澠水,即今北陽水也。山麓有五龍口,北陽水所經也。劉裕伐南燕,南燕嬰城拒守,經時不拔。河間人玄文說裕曰:昔趙攻曹嶷,望氣者以為澠水帶城,非攻可拔,若塞五龍口,城當自下。石虎從之而嶷降。后五日,大雨雷電震開。慕容恪攻段龕,十旬不拔,塞口而龕降。無幾,雷復震開。今宜仍舊修塞。裕從之。超及城內男女悉皆腳弱,病者大半,城遂下。或曰:冶嶺蓋堯山別阜也。
南陽水在城北。源出石膏山,東北流,經廣縣故城西。又東北有石井水注之,又北而東貫益都南北兩城間,東合建德水,入巨洋水。或誤為南洋水。元至正二十年,察罕圍益都,遏南洋河以灌城,即是水也。水上有南洋橋,在城北門外。北陽水在城西。源出九回山,東北徑五龍口,又北徑廣固廢城,又北徑堯山,東至東陽城北。又東北徑石槽城,又北至樂安合女水,又東北入巨淀。一名濁水,又名長沙水,亦謂之澠水。《水經注》:淄水合濁水,濁水東北徑廣固城西,亦曰澠水。石趙攻曹嶷于廣固,望氣者謂澠水帶城,非可卒拔。南燕慕容超來,河凍皆合,而澠水不冰,超惡之。其臣李宣曰:澠水無冰,良由逼帶京城,近日月也。超悅。既而劉裕來攻,議者謂塞五龍口,城必當陷。塞之,果驗。又此水時有通塞,劉宋及元魏太和中,水嘗竭而復流。古諺云:澠水不冰,瘦馬不渡。蓋謂此水。亦誤為北洋水。元末,擴廓圍益都,筑長圍,決洋水灌城。即南陽、北陽二水矣。
淄水府西五十里。源出萊蕪縣原山,東北流經縣界,而達于臨淄,至樂安、壽光縣入海。《禹貢》:濰、淄其道。此淄水也。《漢志》:淄水出源山東,至博昌入[1111]。今淄水出顏神鎮東南二十五里岳陽山東麓,東北流徑萊蕪谷,又北徑長峪而東流,圣水入焉。又東北徑牛山,折而北,天齊淵水入焉。又北漸臨淄東城,又東北徑安平故城北,又東北徑樂安縣東南、壽光縣西,又北入巨淀,注馬車瀆,合時水入海。淄多伏流,潦則薄崖,涸則濡而已,俗謂之九十八漏。《晉書》:永和十二年,燕慕容恪引兵擊段龕,未至廣固百余里,龕帥眾逆戰,恪大破之于淄水。即此。彌水在府東北。源出臨朐縣沂山西麓。彌,一作渳。又《國語》謂之具水,袁宏以為巨昧,王韶以為巨蔑,或曰朐彌,或曰巨沫,實一水也。又《后漢書》以為巨末,《后魏書》以為洰液。自沂山而東北,經臨朐縣東南,熏冶泉入焉。又東經覆釜山,又北經委粟山,又東北合逢山石溝水,又北經府城東北建德水,合南陽水入焉。又東北康浪水入焉。又北徑壽光縣東,又東北下黑冢泊入海,亦謂之巨洋水。《漢志》:洋水出石膏山。蓋誤以南陽水為洋水也。
孝婦河在顏神鎮南三里,其地亦名秋口。《志》云:孝婦河本名龍水,亦曰籠水,又名孝感泉。《水經注》:龍水南出長城中,今顏神鎮有孝婦祠,祠下即古齊筑長城處也。西徑萊蕪山陰,北入濟南府淄川縣界。今詳見濟南府鄒平縣。七里河,在府南,源出劈山之陰。又有石井水,亦出劈山,流經廢廣縣城東,七里河流合焉,經府城南,又東北入南陽水。又城西有石子澗,流合石井水。
顏神鎮府西南百八十里,接萊蕪、淄川二縣界。以齊孝婦顏文妻居此而名。地宜陶,又產鉛及煤,居民稠密,商旅輻至,設巡司及稅課局于此。《輿程記》:鎮北去淄川縣三十里,西南去章丘縣百里。嘉靖十七年,山寇作亂,專設通判一員駐札。三十七年,筑城于此,為守御之備。金嶺鎮,在府西北七十里,西南去淄川縣五十里,蓋接境處也。向有金嶺馬驛。又府城北有青社馬驛。舊青社、金嶺,皆置遞運所,今革。
青石岡在顏神鎮西南。兩山壁立,連亙數里,南走淮、徐之道也。又石棚寨,在府西南山谷間,明永樂中,妖婦唐賽兒作亂,保據于此。洰液戍,在府東北彌水上。《后魏書》:太和十六年,青州洰液戍獲白雉一頭,時以為瑞云。
石樓在府西。唐天復三年,朱全忠將朱友寧攻王師范,拔臨淄,進攻青州,師范帥登、萊兵拒之。于石樓為兩柵,友寧進攻,師范奮擊敗之,斬友寧,逐北至米河。米河即巨沫水也。時汴兵蓋南趨臨朐,故師范追之于巨沫水上。好石橋,在府西南,元末,察罕遣軍破益都賊將毛貴于此。
臨淄縣府西北三十里。西至濟南府淄川縣九十里。古齊都也,齊獻公自薄姑徙臨淄,即此。漢置臨縣,為齊郡治。后漢為齊國治。又青州亦治此。晉、宋及后魏因之。后齊以齊郡治益都,臨廢入焉。隋開皇十六年,復置臨淄縣,屬青州。唐、宋因之。元至元三年省入益都縣。十五年,復置。今土城周四里,編戶六十一里。
齊城在縣城北。亦曰齊國,城址周四十里,自齊獻公以下皆都此。《齊記》:古齊城周五十里,有十三門,其西曰雍門。《左傳》:襄十八年,晉及諸侯伐齊,伐雍門之荻。己亥,焚雍門。哀十三年,陳恒殺闞止,大陸子方出雍門奔衛。《戰國策》:孫子說田忌輕車銳卒沖雍門。又齊王建入朝秦,雍門司馬入諫。是也。《說苑》:韓娥東至齊,乏糧,過雍門,鬻歌于市。其南曰稷門。昭二十二年,莒子如齊蒞盟,盟于稷門之外。《戰國策》:談說之士,會于稷下。蓋齊人于稷門立學舍也。《史記》:齊宣王喜文學游說之士,是以齊稷下學士復盛,且數百千人,荀卿嘗為稷下祭酒。鄭玄曰:稷下生齊人,亦號曰棘下生也。其西南曰申門,門外有申池。文十八年,齊懿公游于申池,邴蜀、閻職二人弒公,納諸竹中。襄十八年,晉伐齊,焚申池之竹木。杜氏曰:齊城無池,惟南城西門有池,門因以池名。又《晉書》:慕容德宴庶老于申池,左太沖以為昭華池也。西北有揚門。襄八年,范鞅門于揚門。又州綽門于東閭。杜預曰:揚門,齊西門,東閭,齊東門也。又東南門曰鹿門。昭十年,國人追敗欒施、高疆于鹿門,遂來奔。《括地志》以為武鹿門,此古門之可考者也。又有郭關,則齊郭門也,田氏殺闞止于郭關,是矣。其章華東門,則齊宮門也。王二十六年,蘇代自燕入齊,見于章華東門,是矣。秦滅齊,因故城置齊郡,其后項羽封田都為齊王。漢有天下,封庶長子肥為齊王,皆即故城都焉。所謂臨十萬戶,天下之雄國也。景帝時,七國反,齊獨以臨拒守。后漢初,為張步所據。建武五年,耿討步,拔臨而守之,步引兵至臨東,將攻。先出水上,遇步前軍,恐挫其鋒,令步不敢進,乃引歸小城,陳兵于內,分兵陳于城下,直前會戰。升王宮壞臺望之,鋒既交,乃自引精兵橫突步陳,大破之,帝亦尋至臨勞軍。蓋臨有大城,又有小城也。魏晉以來,皆承舊制。永嘉喪亂,始漸衰耗。今縣蓋隋所改置,在故城西南隅,其城歷代完毀不一,今僅有土垣而已。
安平城縣東十九里。本齊邑。《史記?齊世家》:平公割齊安平以東為田氏封邑。王末,燕師入齊,齊田單走安平。既而齊襄王封單為安平君。是也。漢置東安平縣,屬川國。應劭曰:博陵有安平,故此加東。后漢改屬北海國。世祖封川王子茂為安平侯。晉改屬齊國。劉宋曰安平縣,仍屬齊郡。后魏因之。北齊廢入臨。唐武德四年,復置安平縣,屬青州,八年廢。《志》云:城內有石槽,俗因謂之石槽城。
西安城縣西北三十里。或曰:春秋時之渠丘也。昭十一年,楚申無宇曰,齊渠丘實殺無知。杜預曰:渠丘,今西安也,齊大夫雍廩邑,北距時水。漢置西安縣,屬齊郡,武帝封李朔為軹侯,食邑西安。后漢建武五年,耿討張步,步使其弟藍將精兵守西安,以諸郡兵守臨,相距四十里。進軍畫中,居二城間。視西安城小而堅,藍兵精,臨雖大,實易攻。乃佯言攻西安,而襲攻臨,拔之。藍懼,棄西安,走劇。晉仍屬齊國。劉宋及后魏屬齊郡。北齊廢。
畫邑城縣西北二十里。齊邑也。孟子去齊,宿于畫。又樂毅伐齊,聞畫邑人王賢,即此。后漢耿攻張步,進軍畫中。章懷太子曰:即畫邑也,以澅水而名。時水城,在縣西北三十里,劉宋置高陽縣,后魏因之。隋開皇十六年,析高陽置時水縣。大業初,俱廢入臨淄。唐武德四年,復置時水縣,屬青州,八年廢。今高陽見高苑縣。又索頭城,在縣東南二十里,女水之南,相傳后魏將慕容白曜攻宋青州刺史沈文秀于東陽,因筑此城,南人呼魏人為索頭也。
牛山縣南十里。齊景公登山流涕處。孟子所云牛山之木嘗美者。徐《齊都賦》云:牛嶺鎮其南。謂此。其相接者曰菟頭山,一名駝頭山,又名鼎足山。《晉書?載記》:慕容德北登社首山,東望鼎足者也。上有齊桓公及管仲冢,又桓公女亦葬焉。女水出于此。《括地志》:鼎足山一名牛首岡,在縣東十五里。又縣南十五里有山,《詩》所云遭我乎之間者。《漢志》作農山。又有南郊山,在縣東南十五里。下有天齊淵。一名南野山。稷山,在縣西南十三里,上有稷祠,或曰齊稷門,稷下之名以此。又縣西二十里有愚公山,山北為愚公谷,時水徑其下。其南有杜山,相傳齊宣王獵于此。
商山縣西八十里。一名鐵山,跨益都、臨淄、新城三縣界。崔琰《述征賦》:涉淄水,過桓都,登鐵山,望齊密。是也。《晉書》:慕容德立冶于商山,置鹽官于烏常澤,以廣軍國之用。《魏書?食貨志》:崔亮言南青州苑燭山,齊州商山,并是往昔銅官。《元史?合剌普華傳》:嘗以事至益都,于四腳山下置廣興、商山二冶。即此。
營丘在故齊城內。舊《志》:在縣北百步外城中。《史記》:太公都營丘,后五世胡公遷薄姑,弟獻公又徙臨淄。今昌樂縣本漢營陵縣,陵與丘同義,當是太公所封也。《水經注》:《爾雅》水出其前,右為營丘。營陵城南無水。異《爾雅》之文,不得以為營丘矣。營丘,山名也。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