瓠子河州東南七十里。其源自直隸之滑縣開州流入界,此其下流也。《史記?河渠書》:元光中,河決瓠子,東南注巨野,通于淮、泗。后二十余載,天子自臨決河塞之,作瓠子之歌。蘇林曰:鄄城南有瓠子堤。《州志》:故黃河自州東南三十里合瓠子河,同注會通河。州南又有金堤,迤東北抵東阿之安平鎮,即漢堤故址也。今瓠子河,詳見直隸開州。
濮水州西南七十里。亦自直隸開州境流入。《左傳》:哀二十七年,齊師救鄭,及濮。即此水也。應劭曰:濮水發源陳留,入于巨野。《衛風》所云桑間濮上,謂此水也。酈道元曰:濮水有二源,一上承濟水于封丘,班固所云濮水首受濟者也,東北流,右會別濮水。一受河于酸棗,杜預所云濮水出酸棗,首受河者,東至乘氏縣,合濟水入巨野澤,昔莊周嘗釣于濮水,有釣臺在州東南九十里,其地亦名蒲汀,濮水所經也。今濟絕河遷,濮水源流,不可復考矣。封丘,今河南開封府屬縣。酸棗,見河南延津縣。乘氏,見曹縣。
胡柳陂在州西。有土阜相連。五代梁貞明四年,晉王存勖自濮州引兵而西,營于胡柳陂,與梁軍大戰,軍潰,王據高丘,收散兵,軍復振。陂中有土山,奪據之,破梁軍于土山西,進攻濮陽。即此。胡氏曰:陂在州西南,臨濮縣界。《地理志》:胡柳陂,濮陽地名。去陂西十里,有馬軍寨,土人訛為黃柳陂。濮陽,今直隸開州也。《寰宇記》:陂在州東北二十里,恐誤。雷澤,在州東南。《括地志》:雷澤縣郭外西北隅,即故澤也。鄭玄云:《禹貢》雷夏既澤,蓋二水相觸,而合入此澤云。今亦見曹州。
麻家渡在州東北。昔為大河所經。五代梁貞明四年,晉王如楊劉,復循河西上,軍于麻家渡。亦曰麻家口。石晉天福九年,契丹入犯,自馬家口濟河攻鄆州,命保義帥石ど守麻家口。是也。楊劉,見東阿縣。馬家口,見東平州。
盧津關在州西。舊為黃河所經。《水經注》:鄄城在河南十八里,河南岸有新城,宋王玄謨前鋒入河所筑。北岸有新臺,鴻基層廣高數丈,衛宣公所筑。大河經此,謂之盧關津。臺東又有小城,崎嶇頹側,臺址枕河,俗謂之底閣城,疑即關津都尉治也。《新唐志》:臨黃縣東南有盧津關,一名高陵津。后唐同光元年,梁以段凝為大將,營于王村,自高陵津濟河,剽掠澶州諸縣,至于頓丘,即此。
瓠河鎮在州東南。《志》云:濮州雷澤縣有瓠河鎮,唐景福初,朱全忠擊天平帥朱,敗于斗門,屯軍瓠河。即此。劉橋,在州南,唐光啟三年,朱全忠攻濮州,與兗、鄆帥朱瑾等決戰于劉橋,瑾等敗走。《薛史》:臨濮縣有劉橋。胡氏曰:劉橋在曹州乘氏縣東北,濮州范縣西南。
行臺村在州東北。梁貞明四年,晉王軍于麻家渡,梁將賀瑰等屯濮州北行臺村,相持不戰。五年,賀瑰攻德勝南城,為晉將李建及所敗,退保行臺村。又有景店,在麻家渡東。《五代史》:梁、晉相持,晉人立寨于景店,以防津要。又東北即楊劉鎮云。潘張村在州西北,西南距楊村五十里。梁貞明五年,與晉軍相持于河上,筑壘貯糧于此,為晉軍所奪。既而王彥章破德勝南城,進攻潘張村、麻家口、景店諸寨,悉拔之,聲勢大振。胡氏曰:潘張村在大河南岸,河曲津渡處也。楊村、德勝,俱見直隸開州。王村即今州治,后唐同光四年,指揮使潘環守王村寨,以芻粟數百萬叛附李嗣源于大梁。又州東北有石村,元至正十七年,劉福通陷曹、濮及大名、衛、輝諸路,詔答失八都魯擊之,分軍于雷澤及濮州,以御福通。既而軍潰。退屯石村,以憂卒。即此。
范縣州東北六十里。西北至朝城縣六十里。春秋晉大夫士會邑。漢置范縣,屬東郡。晉屬東平國。后魏建義中,改置東平郡治此。北齊郡縣俱廢。隋復置,屬濟州。唐武德二年,于縣置范州。五年,州廢,仍屬濟州。貞觀八年,改屬濮州。宋以后因之。元初,屬東平路,尋復舊。今土城周七里有奇,編戶十二里。
范城縣東南二十五里。春秋時屬晉。戰國時為齊地。孟子自范之齊,是也。漢置范縣。后漢興平中,曹操擊陶謙于徐,陳留太守張邈以郡迎呂布兗州,郡縣響應。程昱說范令靳允曰:君必固范,我守東阿,田單之功可立也。晉縣亦治此。后魏神四年,叔孫建攻宋將竺靈秀于湖陸,不克,退屯范城。隋仍置縣于此。唐光啟三年,朱全忠與天平帥朱相攻,遣軍圍濮,使其弟罕救濮,至范,為全忠所敗,全忠遂克濮州,進攻鄆。明初洪武二十五年,為河所圮,因徙今治。廩丘城在縣東南。春秋時齊邑。《左傳》:襄二十六年,齊烏馀以廩丘奔晉。定八年,公侵齊,攻廩丘之郛。哀二十年,公會齊人于廩丘。二十四年,臧為會晉師取廩丘。《史記?齊世家》:宣公五十一年,田會以廩丘叛入趙。《趙世家》:敬侯三年,救魏于廩丘,大敗齊人。漢置廩丘縣,屬東郡。后漢屬濟陰郡。晉屬濮陽國。又兗州亦治焉。永興二年,范陽王遣其屬劉琨等擊兗州刺史東平王于廩丘,走還國。建興初,石勒寇鄴,魏郡太守劉演奔廩丘。三年,為石虎所陷。后魏亦屬濮陽郡,隋屬鄆州。大業初,并入鄆城縣。唐武德四年,又析雷澤縣置廩城縣。貞觀八年省。又羊角城,與廩丘城相近,即春秋時齊烏馀襲衛羊角者。杜氏曰:今廩丘縣西有故城,春秋時廩丘邑也。縣所治城,春秋時羊角城也。其東北即故高魚城。《水經注》:廩丘縣東南有羊角城,當據春秋時廩丘邑而言。《地理志》:羊角城一名義城,今廩丘廢城,地名義東保。是也。高魚,見鄆城縣。
顧城縣東南五十里。《詩》:韋、顧既伐。此即夏商時顧國也。《左傳》:哀二十一年,公及齊侯邾子盟于顧。即此。又范縣有昆吾城。劉句曰:唐武德二年,置范州治于此。
臥牛山在舊縣西北三里。《志》云:縣南三十里有鳳凰嶺。俱以形似名。黃河縣東南七十里。其上流合瓠子河,自濮州流入界,又東北至東阿縣,入會通河,亦云水保河。《志》云:宋漕運故道也,今有水保河巡司,亦在縣東南七十里。倉亭津在縣東北。《水經注》:河水于范縣東北流,為倉亭津。《述征記》:倉亭在范縣界,東北去東阿六十里,西南至東武陽七十里,大河津濟處也。后漢光和末,皇甫嵩敗獲黃巾賊帥卜己于倉亭。興平初,程昱守東阿,遣別騎扼倉亭津,陳宮來襲,不得渡。建安六年,曹操揚兵河上,擊袁紹于倉亭津,破之。晉永和六年,冉閔與后趙將張賀度戰于倉亭。皆此地也,今湮。
大潴潭縣東南五十里,即巨野澤之余波也。又有黑龍潭,在縣南十五里。
秦亭縣南二里。《春秋》:莊三十一年,筑臺于秦。杜預曰:范縣西北有秦亭。是也。魏收《志》:東平郡嘗治范縣之秦城,即秦亭矣。《志》云:縣東北四十余里有魯西門,舊有石門,高數尺,蓋魯、衛之郊云。
觀城縣州西北七十五里。東北至朝城縣四十里,西至直隸清豐縣五十里,西南至直隸開州百里。古觀國。漢為畔觀縣,屬東郡。后漢更名衛國縣。晉屬頓丘郡。后魏亦曰衛國縣。隋開皇六年,改曰觀城,屬魏州。唐初,屬澶州。貞觀十七年省。大歷七年,復置,仍屬澶州。宋因之。皇初省。四年,復置。金屬開州。元改今屬。土城周九里有奇,編戶十里。
古觀城在縣西。古國也。《左傳》:昭元年,趙文子曰,夏有觀扈。應劭曰:此即觀也,夏啟子太康弟所封。周顯王元年,齊伐魏,取觀津。高氏曰:觀邑臨河津,故曰觀津。《竹書》:梁惠成王二年,齊田壽帥師伐趙,圍觀,觀降。漢置畔觀縣。后漢建武三年,改封周后姬常于此,曰衛國,因為衛國縣。隋改置于今治。
臨黃城在縣東南。漢畔觀縣地。后魏析置臨黃縣,屬頓丘郡。北齊省。隋復置,屬魏州。唐初,屬莘州。貞觀初,州廢,縣屬魏州。大歷七年,改屬澶州。宋因之。端拱初,省入觀城縣。又河牧城,亦在縣境。《后漢志》衛國有河牧城,是也。隋開皇十六年,置河上縣于此。大業初,省入臨黃。瓦屋城,在縣南三十里。《寰宇記》:《春秋》隱八年,宋公、齊侯、衛侯盟于瓦屋,即此處。按《左傳》:齊侯卒,平宋、衛于鄭,會于溫,盟于瓦屋。溫在河內,則瓦屋不在東郡明矣。杜預曰:瓦屋,周地。《寰宇記》誤也。故黃河在縣南。舊自直隸開州流經境內,入朝城縣及濮州界。石晉開運三年,河決澶州臨黃,是也。今湮。黃溝,亦在縣南。《志》云:西自直隸開州境流入溝,側有山支水出焉,東入虎掌溝,又東南入于黃河。臨黃縣以此水而名。又有龍潭,在縣東南。《志》云:縣有龍淵宮,漢武時河決于此,因筑此宮,今廢。
高陵關縣東南八十五里。即盧津關也。舊屬臨黃縣,亦曰黃陵津,其地與濮州分界。今詳見濮州。
朝城縣州北九十里。北至莘縣五十五里,西北至直隸大名府八十里,西南至直隸清豐縣百里。春秋時,衛之東鄙也。漢置東武陽縣,屬東郡。后漢因之。魏、晉俱屬陽平郡。后魏改曰武陽縣,仍屬陽平郡。北齊廢。后周復置,屬魏州。隋開皇十六年,改屬莘州。大業初,屬武陽郡。唐初,屬魏州,尋屬莘州。貞觀初,復屬魏州。十七年,縣省。永昌初,置武圣縣。開元七年,改曰朝城縣,仍屬魏州。元和中,改屬澶州,尋復舊。天三年,復曰武陽縣,未幾,復曰朝城縣。宋仍屬澶州。金屬大名府。元屬東平府,尋屬濮州。今土城周五里有奇,編戶二十六里。
東武陽城在縣東南。漢縣治此。后漢初平二年,袁紹表曹操為東郡太守,治武陽。三年,黑山于毒等攻東武陽,操自頓丘西入山,擊毒等本屯,毒引卻。后臧洪為東郡太守,亦治東武陽。袁紹圍洪,洪死之。今圍郭尚存,環水匝隍。晉永嘉初,兗州刺史茍破盜汲桑于東武陽。是也。升平二年,泰山太守諸葛攸攻燕東郡,入武陽,尋敗還。太和四年,桓溫伐燕,引舟師自清入河,軍于東武陽。后魏曰武陽縣。隋因之。唐曰朝城。五代梁開平五年,晉將周德威攻博州,拔東武朝城。又貝州奏晉兵侵東武。蓋因故東武朝城而名也。貞明五年,晉王存勖敗于朝城,視河冰甚堅,遂渡河,攻梁緣河諸柵,悉陷之,遂進攻楊劉。后唐同光初,唐主伐梁,引兵屯朝城,即故縣也。蓋宋時遷于今治。
故朝城縣南十七里。《志》云:春秋時,齊桓公率諸侯朝周,會于此,因有朝城。唐因以名縣,《舊唐書》:昌樂縣有故朝城,唐改置縣于此。《通志》:唐開元中,置朝城,在今縣西四十里。宋明道二年,以河圯,移縣治社婆鎮,即今治云。又有古殷城,《舊唐書》:在朝城縣東北十二里,隋元城縣治此。元城,今為直隸大名府治。
冠石山縣東南七十里。昔時連亙數百步,今土阜僅存。
黃河縣東南二十里。自觀城縣流入,故道所經也。五代梁貞明四年,晉王存勖自朝城引軍乘冰堅渡河,拔梁楊劉寨。石晉開運三年,河決楊劉,西入莘縣,自朝城北流,是也。今涸。《志》云:縣西北舊有馬頰河。漯河在縣西南。北流入莘縣界。《史記?河渠書》:河自積石、龍門,至于大伾,禹以為水所從來者高,水湍悍,難以行平地,數為敗,乃廝二渠,以引其流。孟康曰:二渠,一出貝丘西南南折者也,一則漯川也。貝丘河自王莽時,其流已塞,惟用漯川耳。《漢?地理志》:漯出東武陽,東北至千乘入海,過郡三,行千二十里。郡三:東郡、平原、千乘也。《風俗記》:漯水東北至千乘入海,河盛則通津委海,水耗則微涓絕流。又《穆天子傳》:天子東征,釣于漯水,又食馬于漯水之上。《水經注》:漯水上承河水于武陽縣東南,亦曰武水。宋張洎曰:禹疏二渠,以分大河水勢,一渠自武陽東引入漯水,一渠疏畎引傍西山云。今陵谷變遷,漯水無復故道。貝丘,見直隸清河縣。
金蓮陂在縣治西。或以為漯水之源也。《志》云:縣北有二陂,相傳為武水發源處,縣本名武陽,以此。酈道元曰:武水即漯水之別名。
附見:
濮州備御千戶所在州治西。原屬東昌衛,正統六年建。尋徙建新城內。今亦置濮州所。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